




已阅读5页,还剩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种群与群落考纲要求1.种群的特征:(1)种群的概念及特征(a);(2)标志重捕法(a)。2.种群的增长方式:(1)种群指数增长和逻辑斯谛增长(b);(2)环境容纳量(a)。3.群落:(1)群落的概念和结构(a);(2)主要的陆地生物群落类型(a);(3)群落演替的概念、类型和过程(a)。种群一、种群的特征1种群的概念和特征(1)种群指占有一定空间和时间的同一物种个体的集合体。(2)种群的特征:有种群密度、出生率和死亡率、年龄结构、性比率等。种群密度是种群的最基本数量特征,出生率和死亡率是决定种群数量变化的主要因素,年龄结构是预测未来种群数量变化的主要依据。出生率和死亡率:出生率是指在单位时间出生个体数占种群总个体数的百分数或千分数。死亡率是指单位时间内死亡个体数占种群总个体数的百分数或千分数。年龄结构:是指各个年龄组个体数量在种群中所占的比例关系。可分为:性比率:种群内两性个体数量的相对比例。种群密度:是指某种群在单位空间或面积内的个体数量。种群密度大小是决定生物的益或坏、狩猎或禁猎、防治或不防治的依据,也是检查保护效果或防治效果、进行害虫预测预报及研究种群动态的基础。2标志重捕法(1)调查对象:活动能力较强的动物,如田鼠、鸟类、鱼类等。(2)计算公式N(种群总个体数)M标志个体数,n重捕个体数,m重捕中被标记的个体数。二、种群的增长方式1种群的指数增长和逻辑斯谛增长(1)指数增长条件:资源无限、空间无限和不受其他生物制约的理想条件下,增长曲线为“J”形。特点:起始增长很慢,但随着种群基数的加大,增长会越来越快,每单位时间都按种群的一定百分数或倍数增长,其增长势头强大。增长速率不断增大。(2)逻辑斯谛增长条件:资源有限、空间有限和受其他生物制约条件下,增长曲线为“S”形。特点:起始呈加速增长,K/2时增长最快,此后便开始减速增长,到K值时便停止增长或在K值上下波动。(3)两种曲线的比较项目“J”形曲线“S”形曲线前提条件资源和空间无限资源和空间有限有无K值无K值,持续增长有K值曲线种群增长速率越来越大种群数量为K/2时最大曲线形成的原因无种内斗争种内斗争越来越剧烈,捕食者数量增多2.环境容纳量(1)概念:指在长时期内环境所能维持的种群最大数量,用K值表示。(2)应用:大熊猫栖息地遭到破坏后,由于食物减少和活动范围缩小,其K值变小,因此要建立自然保护区,改善栖息环境,提高K值,是保护大熊猫的根本措施;对家鼠等有害动物的控制,应降低其K值。群落一、群落的概念和结构1概念:群落是指在一定空间内所有生物种群的集合体。一个群落总是包括很多种动物、植物和微生物。2群落的结构(1)垂直结构植物群落的垂直结构:不同生长型的植物,自上而下分别配置在群落的不同高度上,形成群落的层次性或垂直结构。影响植物垂直结构的主要因素是光照强度。如森林的垂直结构,自上而下依次为树冠层、下木层、灌木层、草本层和地表层。动物群落的垂直结构:一般来说,群落的层次性越明显,分层越多,动物种类也就越多。动物分层主要是因群落的不同层次中的食物和栖息环境不同。水生群落也有分层,影响分层现象的主要因素是光的穿透性、温度和氧气的分布。一个湖泊自上而下可分为四层:表水层、斜温层、静水层、底泥层。(2)群落的水平结构群落中的生物在水平方向上的配置状况。由于土壤、地形、湿度等环境条件及物种本身的不同特点,不同地段往往分布着不同的种群,表现出复杂的斑块性和镶嵌性。(3)群落的时间结构:是指群落的组成和外貌随时间而发生有规律的变化,如昼夜变化和季节变化。二、陆地群落的主要类型1由于气候、地形等环境条件的不同,各地分布着不同类型的生物群落。主要的陆地生物群落是森林、草原、荒漠和苔原。2北半球森林自南向北依次分布着热带雨林、温带落叶阔叶林、北方针叶林。热带雨林中的生物种类最丰富,是地球上最丰富的生物基因库。三、群落的演替1群落演替的概念、类型和过程(1)群落演替的概念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些物种取代另一些物种,一个群落类型取代另一个群落类型的过程,直到出现一个稳定的群落才会中止。群落是一个动态系统,它是不断发展变化的,最后会达到一个相对稳定的阶段。(2)群落演替的类型原生演替:在从未有任何生物定居过的祼岩、沙丘和湖底开始的演替。经历的时间长。次生演替:由于火灾、洪水和人为破坏把原有群落毁灭,在被毁灭群落基质上所进行的演替。由于原有基质和环境条件较好,有大量的有机质和有生存力的孢子和种子等,故经历的时间较短。(3)群落演替的过程从裸岩开始演替为森林的过程是:裸岩阶段地衣阶段苔藓阶段草本植物阶段灌木阶段森林阶段(顶极)。湖泊演替为森林的过程是:裸底阶段沉水植物阶段浮叶根生植物阶段挺水植物和沼泽植物阶段森林群落阶段(顶极)。1(2015浙江10月学考)下列关于种群特征的叙述,正确的是()A年龄结构不影响种群密度B不同种群的种群密度没有差异C性比率的改变不影响种群密度D出生率减去死亡率等于自然增长率2(2015浙江10月学考)种群的数量变化曲线如图中a、b1所示。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当种群数量达到K值时出生率等于零B当某害虫种群数量达到K/2时,进行杀虫效果最佳C若空间充足,种群数量增长一定如曲线a所示D若曲线b1变成曲线b2,说明该种群生存环境变得恶劣3(2016浙江4月学考)下列关于种群的叙述,错误的是()A种群密度的变动受性比率的影响B环境容纳量代表种群的最大密度C年龄结构可预测种群未来数量的变化D出生率受种群的遗传特性和环境的影响 4(2016浙江10月学考)下列关于种群的叙述,正确的是()A种群的性比率都为11B种群内的个体都能互配繁殖C种群在理想环境下呈“S”形增长D种群的老龄个体比例过大,预示种群密度将下降5(2016浙江10月学考)图中甲、乙为同一群落中的两个种群,曲线表示(出生率/死亡率)随时间的变化,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t1和t4时刻乙种群的种群密度相同Bt2时刻甲、乙种群的自然增长率一定相同Ct2和t3时刻乙种群的自然增长率一定相同Dt2t4甲种群密度先上升后下降一、选择题1次生演替比原生演替所用的时间少,原因是()A次生演替不需要形成森林B次生演替所处的环境较湿润C次生演替原有的土壤条件基本保留D次生演替形成的群落结构简单2下图为某种群数量增长的“J”形曲线和“S”形曲线。若不考虑迁入和迁出,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A改善空间和资源条件能提高K值Bb点时种群增长速率最大Cc点时种群的出生率为0D两曲线间的差值表示生存斗争中淘汰的个体数3下列有关生物群落演替的叙述,错误的是()A在火山岩上进行的演替属于次生演替B群落演替是生物与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C群落演替导致群落内生物种类不断改变D在人类干预下群落可按一定进程发生演替4下列各项中,不属于对种群数量特征描述的是()A2010年,某地区的人口死亡率为8.65B我国的人口将逐渐步入老龄化阶段C白蜡树种子散布能力差,常在母株周围形成集群D由于干旱原因,导致某地区蒲公英的种群密度下降5一块弃耕的农田,很快长满杂草,几年后,草本植物开始减少,各种灌木却繁茂起来,最后这块农田演变成了一片森林。该生态系统在此演替过程中,相关变化趋势正确的是()6在环境条件不受破坏的情况下,种群数量的增长呈“S”形。下列关于“S”形曲线中K值的说法错误的是()A同一环境下不同生物的K值可能不同BK值时种群增长速率最大C同一生物在不同环境条件下K值可能不同DK值时种群数量最大7在西部大开发中,要对部分耕地“退耕还草、还林”,在这个过程中农田的演替属于()A原生演替B先是原生演替,后为次生演替C次生演替D先是次生演替,后为原生演替8一个废弃鱼塘的演替过程如下图所示,其演替的正确顺序应为()A甲乙丙丁 B乙丙甲丁C丙乙丁甲 D丁甲丙乙9如图表示某种兔迁入新的环境后种群增长速率随时间的变化曲线。第3年时用标志重捕法调查该兔种群的密度,第一次捕捉50只全部标记后释放,一个月后进行第二次捕捉,共捕获未标志的60只,标志的20只。估算该兔种群在这一环境中的K值是()A150只 B300只C200只 D大于300只10下列生物不能组成一个种群的是()A某个鱼塘内的不同年龄的鲫鱼B寄生在某个T淋巴细胞内的所有HIVC一段腐木上的微生物D生活在卧龙自然保护区内的所有大熊猫11关于群落演替的叙述,错误的是()A某地成为旅游胜地后可以影响其群落演替的方向和速度B森林阶段动物的分层比灌木阶段的复杂C原生演替速度快,历程短D森林阶段对太阳光的利用比灌木阶段更充分 12如图表示四个种群中的不同年龄个体所占的比例,其中种群密度最可能会越来越小的是()二、非选择题13“标志重捕法”是动物种群密度调查中的一种常用取样调查法:某研究机构对我国北方草原一种主要害鼠布氏田鼠进行了调查。调查样方总面积为2 hm2(1 hm210 000m2),随机布设100个鼠笼,放置一夜后,统计所捕获的鼠的数量、性别等,进行标记后放归,3日后进行重捕与调查。所得到的调查数据如下表:捕获数/只标记数/只雌性个体数/只雄性个体数/只初捕32321418重捕3641818(1)该草地布氏田鼠的平均种群密度为_只/hm2。事实上田鼠在被捕捉过一次后更难捕捉,上述计算所得的平均种群密度与实际种群密度相比可能会偏_。(2)在上述调查的同时,还对样方中布氏田鼠的洞口数进行了调查(假设样方中只有这一种鼠),平均每100 m2有3.6个洞口,洞口数与田鼠数的比例关系为_。14某一森林在遭受大火完全烧毁前后,草本植物、灌木和乔木的生物量变化如图所示(B点为发生火灾的时间)。请回答下列问题:(1)草本植物、灌木和乔木是生态系统成分中的_。(2)AB段,三类植物在群落中呈镶嵌分布形成了群落的_。(3)BD段显示火灾后植物群落的演替情况,其过程是_。该演替类型属于_。在演替过程中,_的生物量达到稳定状态所需的时间最长。(4)CD段,三类植物的生物量都处于相对稳定状态,此时群落的总初级生产量与总呼吸量是_的。三类植物在BD段的增长方式近似于_形曲线。15罗非鱼是杂食性鱼类,在珠江三角洲地区大量养殖,能适应咸、淡水环境。某实验基地水库中放养了一批罗非鱼。请根据相关信息回答下列问题:(注:K0是罗非鱼种群在理想条件下的环境容纳量)(1)监测数据显示:AE段罗非鱼的种群数量发生了明显波动。调查发现有人在该水库中放生了大型肉食性鱼(FNE);一段时间后,罗非鱼种群数量达到了相对稳定状态。图中显示:罗非鱼种群在AB段呈_形增长。(2)据图推测,FNE最可能是在_对应的时间点被放入水库中;在捕食压力下,罗非鱼种群的环境容纳量接近_。答案精析经典例析1D出生率、死亡率直接影响种群密度,年龄结构和性比率通过影响出生率和死亡率来影响种群密度;出生率减去死亡率等于自然增长率。2D环境容纳量是指在长时间内环境所能维持的种群最大值,当种群数量达到K值时种群增长率基本为0;害虫种群数量在K/2之前,杀虫效果才最佳;种群数量变化除了受空间的影响,还受食物、光照等因素的影响。3B环境容纳量(K值)是指在长时间内环境所能维持的种群最大数量。种群数量可高于K值,故其不代表种群的最大密度。 4D种群中的老龄个体比例过大,该种群是衰退型年龄结构,种群密度将下降,故D正确;种群的性比率不一定是11,如蜜蜂等社会性昆虫,故A错误;种群内只有达到性成熟,雌雄个体才能相互交配,故B错误;在理想条件下种群呈指数(“J”形曲线)增长,故C错误。5D1,个体增加,种群密度增大;1,个体数目不变,种群密度稳定;1,个体减少,种群密度减小。t1和t4时刻,1,但种群密度各自稳定不相等;增长率出生率死亡率,的值相等,但自然增长率不同。故选D。专题训练1C次生演替只要环境条件适宜,也能形成森林,A错误;由于火灾、洪水和人为破坏等原因把原有群落毁灭,在被毁灭群落的基质上所进行的演替被称为次生演替,不一定是环境较湿润,B错误;原来有的植被虽然已经不存在,但是原来有的土壤条件基本保留,甚至还保留有植物的种子和其他繁殖体的地方发生次生演替,因此所用时间短,C正确;次生演替过程中,生物多样性增强,群落结构变得复杂,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增加,D错误。2C同一种生物的K值不是固定不变的,会受到环境的影响,当生物的生存环境发生改善,K值会上升,A正确;b点时种群数量为,种群增长速率最大,B正确;c点时种群数量不变,出生率等于死亡率,使得种群增长率为零,C错误;曲线x表示理想状态的种群数量增长,曲线y表示自然状态种群数量的增长,差值表示环境阻力,即被淘汰的个体数,D正确。3A在沙丘、火山岩、冰川泥上进行的演替属于原生演替,原生演替是从没有过植被的环境或原有植被被彻底消灭了的地方开始的,A错误;群落演替是生物与环境之间相互作用的结果,B正确;演替过程中存在竞争,如苔藓被灌木替代的过程中,灌木在竞争中取得优势,导致群落内生物种类不断改变,C正确;人类活动往往会使群落演替按照不同于自然演替的速度和方向进行,D正确。4C2010年,某地区的人口死亡率为8.65属于死亡率,A正确;我国的人口将逐渐步入老龄化阶段是年龄结构,B正确;白蜡树种子散布能力差,常在母株周围形成集群,描述的是种群的空间特征,不属于种群数量特征,C错误;由于干旱原因,导致某地区蒲公英的种群密度下降为种群密度,D正确。5A一块弃耕的农田,最后演变成了一片森林,因此这个群落在演替过程中物种丰度会不断升高最后达到稳定,A正确;物种丰度增加,抵抗力稳定性会不断增强,最终趋于稳定,B错误;在演替过程中,物种数量增加,固定的太阳能的总量不断增加然后趋于稳定,C错误;随物种丰度的增加,营养结构的复杂性也会不断增强,最终趋于稳定,D错误。6B同一环境下不同生物的K值可能不同,A正确;时种群的增长速率最大,K值种群的增长速率为0,B错误;K值与各种生物所处的生存环境有关,同一生物在不同环境条件下K值可能不同,C正确;在环境条件不受破坏的情况下,一定空间中所能维持的种群最大数量称为环境容纳量,D正确。7C根据题意分析可知:对部分耕地“退耕还草、还林”,说明原来已经有植物存在,因而属于次生演替。8DAD选项中只有D项所示顺序显示了由水生群落向陆生群落演替的过程。9D从图中曲线可知,第三年时,种群的增长速率最大,此时种群数量为。标志重捕法计算公式:种群中个体数(N)/标记总数重捕总数/重捕中被标志的个体数,即N50(6020)20,N200只,即200只,所以K值为400只。10C某个鱼塘内的不同年龄的鲫鱼是同种生物的全部个体,A正确;同种HIV都寄生在一定的区域(T淋巴细胞),也可以成为一个种群,B正确;腐木上的微生物有许多种,不能成为一个种群,C错误;卧龙区的所有大熊猫是一个种群,D正确。11C人类活动往往使群落按照不同于自然演替的速度和方向进行,A正确;森林群落阶段比灌木阶段复杂而稳定,动物的分层比灌木阶段的复杂,B正确;原生演替是指在一个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股市模拟交易实战心得
- 亚马逊探险风情细则
- 农业水利设施维护保养技术
- 声学实验设计方法
- 化工企业企业形象设计规定
- 化学产品包装标准规定
- 银行网点营销活动方案及技巧
- 城市燃气公司安全生产自查报告
- 漫画创作与教育结合案例分析
- 安全生产节前教育培训方案
- 电信国庆活动方案
- 市场仿真花施工方案
- 2025年光大金瓯资产管理有限公司招聘笔试参考题库含答案解析
- 《输电线路防雷保护》课件
- 基本公卫生服务的项目组织管理灵石武佳波课件
- 电工职业技能竞赛技术规程
- 机电设备调试协议书
- 芪参益气滴丸课件
- 短视频编辑与制作(第2版)PPT完整全套教学课件
- 新视野大学英语3第三版课后习题答案加解析详细翻译
- GB/T 14258-2003信息技术自动识别与数据采集技术条码符号印制质量的检验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