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4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摘要 净明道是由东晋以来的许逊信仰通过融合儒佛思想而兴起于南 宋、金、元时期的一个道派。元初,隐居南昌西山的儒士刘玉改革净 明道,倡导忠孝立本以正心、惩忿窒欲以明理、真践实履以修行、忠 孝净明致真人,名重一时,对后世影响颇深。 净明道是儒道融合的典型的伦理型宗教,包含着丰富的道德培育 思想。 在道德教育方面:净明道以“一物不欺,一体皆爱”的忠孝立本 主张为道德教育的主旨,并运用身教重于言教、以神道设教、养生促 育德等道德教育方法向道众们施教。 在道德修养方面:刘玉等人主张德心和德行兼修。尤务真践实履, 倡导“惩忿窒欲,明理不昧”、“恶念萌初,和根划却”等道德修养 方法。 净明道的道德培育思想自始至终都十分注重顺性而教,把个体对 身体健康的关怀、对生命无限性的向往以及主体精神的提升结合起 来,以促进个体对于道德规范的真践实履,最后达到“忠孝自得,方 寸净明”的道德理想境界。 净明道的道德培育思想中虽然夹杂着宗教神学的唯心主义糟粕, 但对其进行去粗取精的淘洗,其中蕴含的思想精华仍可对今天的道德 教育工作提供启示。 关键词:净明道,道德培育,忠孝立本,净明 2 a b s t r a c t j i n g m i n g d a oi so n e o ft h et a o i s ts c h o o lw h i c hh a sm i x e d t 1 1 ei d e a so f c o n 凡c i a na n db u d d l l i s mi n 也ep e r i o do fs o u 血s o n g ,弛n ga n dy u a n d y n a s 哆a tt i l ee 州yt i m e so fy u a nd ,n a s t y ,l i uy um a d ead r a s t i c r e f o m a t i o nt oj i n g m i n g d a ob y p r o p o s i n gl o y a l t ya r l df i l i a lp i e t y ,r e t a i n i n g a 1 1 9 e r a n dw a n t ,p r a c t i c i n g p r o m i s e s t h i sh a dad e e pi n n u e n c eo nm e f o l l o w i n gg e n e r a t i o n s j i n g m i n g d a oi s t h es t a n d a r de t h i c a l r e l i g i o nw h i c h 如s e sc o n m c i a n a n dt a o i s t i tc o n t a i n sr i c hc o n t e mo fm o r a le u h i v a t j o n a sf ka sm o r a l 缸a i n i n gi s c o n c e m e d ,j i n g m i n g d a or e g a r d sg e n e r a l l o v ea i l dn o n d e c e i ta si t sp u 印o r ta n d s u g g e s t st oe d u c a t ei t sb e l i e v e r sb y p r a c t i c ei n s t e a do fw o r d s ,e s t a b l i s h i n gt a o i s tt h r o u g hd i v i n i t y ,a n dk e e p i n g i ng o o dh e a l mt op r o m o t em o r a l l e v e l f o rm o r a ic u l t i v a t i o n ,l i uy u ,w i ms o m eo t h e rp e o p l e ,h e l dt h a tp a y a sm u c ha t t e n d o nt oe m i c a lw o r d sa st oe t h i c a ld e e d s t h e va l s oa d v o c a t e d p e o p l er e 协i na 1 1 9 e ra i l de l i m i n a t ei n n e re v i l sa ss o o n a s p o s s i b l e 1 1 1 em o r a lc l l l t i v 撕o no f j i n g m i n g d a o h a sa l l t h r o u 曲 a t t a c h e d i m p o r t a n c e t o c o m p l i a n td i s p o s i t i o n e d u c a t i o n i tc o m b i n e sh e a l t h m l s o l i c i t u d ew i mi n f i n i t ep u r s u a l l c eo fl i f ea n ds p i r i t u a lp r o m o t i o n t h ea i m i st op r o m o t ei n d i v i d u a lp r a c t i c ea tt h ec o d eo fe t l l i c sa n da t t a i nm o r a li d e a l s t a t eo f l o y a l 锣,f i l i a lp i e t y ,c l a r i f i c a t i o na n d a b o v e b o a r da tm ee n d a l m o u g h m e r ei ss o m ei d e a l i s md r o s s ,s u c ha sr e l i g i o u st 1 1 e o l o g y ,i n t h et h o u 曲to fj i n g m i n g d a o sm o r a lc u l t i v a t i o n ,i fw ec a na s s i m i l a t et h e e s s e n c e ,i ts t i l lc a l li n s p i r em o r a lt r a i n i n gn o w a d a y s k e yw 0 r d s ji n g r n i n g d a o ,m o r a lc u l t i v a t i o n ,b eb a s e do nl o y a l t ya n d f i l i a lp i e 妙,j i n g m i n g 原创性声明 本人声明,所呈交的学位论文是本人在导师指导下进行的研究工 作及取得的研究成果。尽我所知,除了论文中特别加以标注和致谢的 地方外,论文中不包含其他人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研究成果,也不包 含为获得中南大学或其他单位的学位或证书而使用过的材料。与我共 同工作的同志对本研究所作的贡献已在论文中作了明确的说明。 f ,乍者签名捌日期:珥年月_ 2 厶目 关于学位论文使用授权说明 本人了解中南大学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即:学校有 权保留学位论文,允许学位论文被查阅和借阅:学校可以公布学位论 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可以采用复印、缩印或其他手段保存学位论文; 学校可根据国家或湖南省有关部门规定送交学位论文。 作者签名俎导师签名呈衄日期: 兰! 坚年月么目 中南人学硕士学位论文 前言 刖舂 净明道又称净明忠孝道,是东晋以来流传的许逊信仰经过与传统符篆道派及 儒释学说融合后,兴起于南宋、金、元时期的一个道派。该派奉东晋道士许逊为 祖师,以江西南昌西山为活动中心。净明忠孝全书是研究净明道的历史及其 教义的主要资料,该书为元代净明道学者黄元吉所编,共六卷,分别记载了净明 道的教理教义、清规戒律、性命修炼、祈禳方术以及祖师和主要传人的生平活动 与事迹。 在唐代,张蕴、胡慧超等高道即重振珏山道教,宣扬“净明灵宝忠孝之道”。 到南宋初期,有西山玉隆力- 寿宫道士周真公、何守证等利用许逊信仰,致祷许真 君救度,自言感动许逊六真降神,“于是肇建神坛,名日翼真,以延善知识”, 从此净明派正式诞生。之后因后继乏人,“其法寝微”,而被时人视为“灵宝傍门”。 入元,遂有刘玉重振旗鼓,后人谓之“新净明派”。明代正一道士张宇初在道门 卜规中确定净明道为道教一大教派,可见它当时具有相当大的势力。 净明道不仅在道教内部占有重要地位,而且也为当时的文人学士幕僚所赞 赏。为净明忠孝全书作序的就有“光禄大夫禁国公知经筵事”张琏,“荣禄大 夫江南道行御史台御史中丞”赵世延,“文林郎江西等处儒学提举前应奉翰林文字 唰知制诰兼国史院修编”滕实,“应奉翰林文字将士郎同知制诰兼国史院修编”卢 陵曾巽,“建昌路儒学教授”彭野等等。 上世纪矗十年代以前,学术界对净明道的研究尚少。六十年代开始,它逐步 地引起了人们的注意,研究者探讨了净明道的形成、发展、学说特点及其对后世 所流行的功过格的影响,并剖析净明道在中国近世宗教史上的地位和作用等等。 纵观净明道研究领域所取得的成果,大致有以下四个特点:一是关注的焦点 多集中在净明道的形成和传承的情况上,尤其是集中于对许逊的事迹与“旌阳”所 在地的考辨上;二是研究者对净明道的研究亦有许多不同的见解,观点、结论分 歧较大;三是对于净明道与道教其他道派以及与儒家、佛教之关系的研究较为薄 弱;四是关于净明道的思想理论特别是关于伦理思想的研究较为薄弱,不仅专题 论文或著作寥寥无几,而且在已有成果中能全面、深入论述者也很罕见。而净明 道以“忠孝道德”为主旨,蕴含着非常丰富的伦理思想,特别是其中的道德培育思 u :苑宝净到新修九老神日j 伏魔秘浊序,道藏第1 0 册第5 4 7 贞。 中南人学硕七学付论文第一章净明道的学术渊源及其理论基础 想更是值得进行认真发掘的宝贵文化遗产。 有感于此,笔者选择了净明道的道德培养这一研究课题。道德培养是伦理学 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伦理学领域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它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广 义的“道德培养”包括道德教育、道德修养以及道德评价等道德实践活动;而狭义 的“道德培养”则专指道德品质的自我铸定过程。在研究净明道的道德培养思想时 笔者采用的是其广义。本文试图从净明道的重要典籍净明忠孝全书入手,探 析净明道的道德培养理论。净明道非常重视把道德主体的内在道德需求和社会伦 理规范的践行紧密结合,实现道德规范的内化。由于净明道融合儒佛思想,因此 本文注意追溯其理论渊源,并且对净明道与儒家及其它道派进行分析比较,以凸 显净明道道德培育的特色,揭示其理论对于当代道德建设的启示意义,从而为今 天的道德培养提供可资借鉴的文化资源。 1 中南人学硕十学位论文第一章净明道的学术渊源及其理论基础 第一章净明道的学术渊源及其理论基础 净明道是道教的一个派别。道教作为中华民族的传统宗教,与道家思想有着 重要的思想渊源。在初创之时,道教即奉老子为教祖,吸收道家的道尘万物、抱 朴守真、致虚守静、自然无为等思想作为理论基础。 作为道教的一个分支,净明道既以道家思想为理论基础,保留了传统道教的 特色,仍以“道”为最高范畴,但又顺应唐末以来儒释道三教合一的潮流,成为三 教合一的典型,认为道教之净明、儒家之忠孝、佛教之大乘,三家之旨,殊途同 归。正如刘玉在净明忠孝全书卷五中说:“何谓一,太上之净明,夫子之忠 恕,瞿昙之大乘,同此一也”。叫 净明道吸取了儒家的伦理纲常作为其重要的思想渊源,同时也融合了佛家一 些思想,“净明”与“忠孝”成为教义中最为重要的内涵。净明道视“忠孝”为教义之 本,其伦理思想主要由“忠孝”观念与“正心诚意”的道德修养所构成,从而与儒家 伦理思想形成了不可分割的密切关系,促使道教的伦理思想与神学观更加适应中 国古代宗法社会的需要而迸一步充实和完善。同时也促使儒家的忠孝伦理思想在 更加广阔的精神领域以及宗教神圣的境界中得以扩展。 1 1老氏为宗 道教作为中国土生土长的传统宗教,它的产生与发展始终不能疏离丰沃的传 统文化土壤。在其发展过程中,也始终保留了中国古代社会中流传的以鬼神崇拜 为基础的民间宗教的成分,并常常以符水治病、炼气养神、祈福禳灾、驱妖捉鬼 等道术与民间的巫术、星相、占h 、图谶及泛神论思想相结合:但另一方面,道 教在其发展过程中又是以老庄道家思想为基点。作为道教的一个教派,净明道也 不例外,“于三教之旨了然解悟,而以老氏为宗”。 净明道继承了老氏之学以“道”为核心的思想,认为“道本气也,合气咀为体, 散气以为用。大道气之溟漠也,生乎天地之先,散乎有无之表,”固净明道所描 述的道完全是对传统道教“道”的继承。刘玉在净明忠孝全书卷五中说到: o 净i w 忠孝余书卷五,道藏第2 4 册第6 4 5 负。 窜净l 蚰忠孝令书卷一,道藏第2 4 册第6 3 l 负。 o 炙主净叫新修几老神e 伏魔秘法序,道藏第1 0 册第5 4 7 砸。 一3 一 中南人学硕+ 学位论文第一章净明道的学术渊源及其理论基础 “净明,先天大道,原于一气,一气运行,昼夜不息,周流升降,物资以始, 天地万化,人民品物,自生自化,自存自亡,昭然一理,孰为主宰? ”他认为 天人一体同源于道、同化于气。胡化俗所传的玉真灵宝坛记中论述了“净明” 与“道”的关系,“净明者,无形大道也,先天之宗本也,在上为无上清虚,在 天为中黄八极,在人为丹元绎宫,此三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 妙之门,明此理者,净明也。清则净,虚而明,无上清虚之境,谓之净明。”固 所谓丹元绛宫乃是人心,中黄八极则是天心,清即净,虚即明,无上清虚即净明, 是学道者所要达到的无上大道之境域。人心要明理不昧才能达到净明之境界,天 心净明则四时顺行、合道清宁。这里所讲的“净明”几乎等同于“道”,无论是 人心,还是天心,皆当以大道为本,故日“故天立中黄八极而报无上之本,人当 忠孝而答君亲之恩,忠孝大道之本也”。 也就是说,忠孝是人道之根本,也是 通往无形大道即净明之要途。进而把“道”与“忠孝”合而为一,作为修持净明道的 基础。老子认为道不仅是天地万物之母,而且还是永恒存在、亘古不变的,是支 配一切的东西。净明道同样认为天人一体同源于道,“净明”作为“众妙之门”, 它既是万物之本,又是作为万物之灵的人复归于道而达到的理想境界,即无上清 虚之境,只是形式不同而已:“净明大道同理同源不同形。同理者,谁能出不由 户,何莫斯道也。同源不同形是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性本清净”的人性论是净明道德育思想的理论前提,这里虽然融合了佛家思 想,但其根基还在道家。灵宝净明新修九老神印伏魔秘法说:“日有光明,月 有辉耀。人禀乎静则性达,得乎明则心通。性达心通故交感于曰月之宫。道本圆 虚。圆者,气之体;虚者,气之用。得圆虚之道,故谓之净明。蝴这就是说, 净明即得日月之光,天地之本根。出此则阴阳相感,道体圆虚,净明在握。“净 明者无形大道先天之宗本也,在上为无上清虚清则净,虚而明,无上清 虚之境,谓之净明”。 可见,净明道的“净”为不染物,“明”为不触物,认为 不染不触,忠孝自得,这是对老子自然人性论思想的继承。老子认为人性自然质 朴主张“返朴归真”、“绝仁弃义”,才能实现“民复孝慈”,使民众被扭曲的本性 得以矫正,重新确立起孝慈等良好品质。 净 则忠举令书卷五,道藏第2 4 册第“5 贝。 净l 刖忠孝伞书卷_ 二,道藏第2 4 册第6 3 3 负。 净l 蛐忠牵伞书卷_ 二,道藏第2 4 册第6 3 3 负。 净叫忠孝幸书卷二。道藏第“册第6 3 4 贰。 炙宝净i 蚰新修九老神印伙臆秘法序,道藏第1 0 册第5 4 8 贝。 冲i 引忠孝伞书卷二。道藏第2 4 册第6 3 3 负。 4 中南人学硕十学位论文第一章净明道的学术滑l 源及其理论基础 净明道继承了道家人性本朴的自然人性论以及抱朴守真、致虚守静的心性修 养主张。净明道道士刘玉说:“人之一性本自光明,上与天通,但若多生来渐染 熏习,纵忿恣欲,曲味道理,便不得为人之道。”尽管人性本来纯朴洁净,但 由j :世俗熏染和物欲的膨胀,而导致纯真本性的迷失,致使洁净本性沾染了灰尘 而变得不净,为了名利的追逐而变得不静。故主张整理心天性地,不染不触,返 朴归真,达到心性净明的无上清虚之境。 刘玉倡言净明,旨在教人清心寡欲,使自己的心念和行为符合封建伦理规范, 做忠臣孝子良民,这罩的阶级局限性是十分明显的。同时,净明道所谓的净明就 是要人心刁;为物欲所动,惩忿窒欲,熄灭仇恨和非分希求,而且要熄灭得十分彻 底,这与老予主张的“少私寡欲”也是致的。净明道所尊奉的“净明”不仅是修 道者追求的目标,同时也是贯穿于天地人的“无形大道”。老子所说的道,是先于 天地存在,可以为天下一切事物之母本和始基的。老子认为,无论何时,得道则 生不得道则死,人若能效法婴儿,天真纯洁,朴实无奸,以最真实的性情与天 地自然融合便能长尘,自然而然地生活,没有任何故意作为的意思。而庄子也认 为大道本身,仍是凭借各种具体事物来表现和发展自己,对于各种具体的事物来 说,在何种程度上分得了道,也就在何种程度上确定了自身。净明道认为,修道 之人达到何种程度的净明,那么他体认大道便会达到相应的程度。“虚”和“无”是 道的本性,而“净”和“明”是修道者的追求目标,“忠”和“孝”则是人道的基本内涵。 “彳i 忠不孝,人犹不可为,何至净明而得道成仙呢? ”“非忠非孝,人且不可为, 况於人乎? ,“不忠不孝,不如豺狼蝼蚁乎? 不能净明者,不如蜣螂饮露乎? ”, 町见忠孝是人道的基础,而净明则是人性的真然状态。 1 2 融儒入道 儒家伦理思想是净明道又一重要的思想渊源。刘玉本身即是一位具有深厚儒 学底蕴的“质行老儒”,他在净明忠孝全书刘玉语录内集中说自己“初学净明 时,不甚读道经,也只是将旧记儒书在做工夫。 在净明忠孝全书卷血中, 净叫忠孝拿书卷三,道藏第2 4 册第6 3 5 负。 老了奉原第1 9 章第2 6 页,人民文学 5 版社,黄瑞i 技注。 净f 必忠孝辛_ 5 卷一,道藏第2 4 册第6 2 0 页。 净叫忠孝争书卷一,道藏第2 4 册第6 3 3 页。 净蜘忠孝牟书卷_ 三,道藏第2 4 册第6 3 8 负。 中南人学硕n = 学位论文第一章净明道的学术渊源及其理论基础 他认为:“帝告之执中,尧之允执厥中,舜之精一,禹之洪范,汤之圣敬日跻, 文王之纯亦不己,伊尹之一德,孟子之养气,子思之中庸,皆之一也。圣人知道 之不可言,而因言以显道,知道之不可传,而因心以契道,其日:抱元守一,穷 理尽性,明心见性,为未忘心法者言也。唯吾净明大教,先圣后圣,以神合真, 以心契道,不堕言诠,不落法尘。砌在这一大段文句中,刘玉引用了一系列儒 家经典和儒家圣人的思想,并对之做了高度的概括,而后又统括为“因心契道”, 从而在心性修炼的层面上将其与净明道契合融通,体现出刘玉贯通儒道的胸襟。 1 2 1 万物之中,唯入最贵 人为万物之灵,在天面前可否有所作为? 儒道两家都有各自的看法。儒家认 为人在万物之中为最贵,人能通过自身的修养和努力,达到以德配天,参天地之 化育。从春秋时期开始,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人们对自然之认识的深化,重 人事轻鬼神的恩潮兴起,不少人士由重天走向重人,这一传统由儒家光而大之, 最终成为中华民族的价值取向:人开始把人看成自己的主宰。孔子虽然敬畏“天 命”,但更强调“知命”,将其视为君子的必备素质。苟子更是强调“制天命而用之”, 甚至主张“人定胜天”。儒家认为,人的生命是有限和宝贵的,因此要努力地“务 人之义”。所谓“人义”,礼记礼运中作了阐述,文中说:“何谓人义? 父慈、 子孝、兄良、弟悌、夫义,妇听、长惠、幼顺、君仁、臣忠,十者谓之人义。” 以此为务,使人人尽责,个个得利,天下安顺和平,是人生应当追求的目标。 尽管净明道派以老氏为宗,主张人性本朴,清静自然,但同时吸收了儒家的 “尽人事”思想,把人的主体性充分展示了出来。“人能弘道,非道弘人。要不在 参禅问道、入山炼形,贵在忠孝立本、方寸净明,四美俱俗,神渐通灵,自然道 成。可见,与儒家一样,净明道的伦理价值取向,仍然是以人为本体的。即 使是在充满玄妙的神仙世界中,亦是建立在人间实实在在的人伦理念之上。在净 明道中,人的主体性精神得到了极大程度地张扬,在这旱,真j 下的是“万物之中, 惟人最贵,人不再是神的奴仆,人和神是可以相通的。然而,如何才能达到 相通呢? 必须忠孝立本、修身养性,如此便可得道成仙:“忠孝之道,非必长生 而长生之性存,死而不昧,列于仙班。显然,这里所说的“长生”已经不再是肉 体层面的长生,而是以忠孝道德为其内涵的永恒的道德精神长生之性”。在 o 净叫忠孝争书卷五 窜净i 到忠孝| 牟= 书卷- 二 固净l w 忠举伞书卷- 二 o 净l 蚍忠举令书卷五 一6 - 一 负贝m 撕 5 4 4 6“以“ 第第第第珊坩时肘 ”m “ 第第第第;藏藏藏藏道道道道l 中南人学硕十学悔论文第一章净明道的学术渊濒及其理论基础 这晕,我们不仅看到了老予“死而不亡者寿”人生理想的闪光,亦能感受到净明 道对于“立德”这一儒家标举的人生不朽之业的认同和追求。神仙不再是神秘的、 高不可攀的顶礼膜拜的对象,而是道德修养水平最高的代表,人们可以通过自己 在道德实践领域中的主观努力去实现人生不朽的伟大理想。 在净明道这里,道既是天地的本源和事物的客观规律,又是伦理道德的最高 体现,而人不仅能够体认道,还能够光而大之。“而人于天地间为最秀,此所以 并天地日三才,然后天地之好生为心,则人体天地心为心,先天之心,人心与天 地一。由此可见,人在天地万物之中的地位和价值明显地得到提高,人可以 通过树立忠孝观念、践行忠孝道德,达到心净澄明的道德境界,人的道德内在价 值得到了最大程度地彰显。一个品德高尚的人,就是人的生命价值的最好体现, 它以无可比拟的高大形象出现在芸芸众生之中。人的生命是有限的,但它的内在 道德价值却是万物之中其它任何一种都无与伦比的,人的形象在这罩因为其具有 道德而显得高大、更具生命力。可以说,净明道对人的主体性地位的界定,为道 德培养的可能性奠定了理论根基。 1 2 2 忠孝诚信,为人之本 从净明道的教理教义中,我们不难发现儒家的忠孝诚信伦理思想亦深深融入 其中。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孝道就已成为中华民族伦理意识的重要范畴。先秦时 期,儒、道、墨、法诸家对忠孝思想都有各自的阐释。尔雅解释“孝”字说,“善 父母为孝”,后来许慎的说文解字也说,“孝,善事父母者”。在周书和 诗经等文献中亦可看到大量关于“孝”的内容:如成王时诗大雅既醉“威 仪孔时,君有孝子,孝子不匮,永锡尔类。”意思是说成王的臣下有孝子、孝行, 因此应在王朝中大加宣扬,使人们效法。尤其汉代以来,随着封建专制制度的加 强,“孝”被不断强化、泛化,成为政治伦理。孝道已越出家庭家族伦理的范围, 成为传统中国社会在政治、文化乃至经济生活中贯通性、统领性的意识。孝经圣 治章日“天地之性,人为贵,人之行莫大于孝。”可见当时“孝”的伦理观念已经 形成,且被人们视为高尚的道德情操。 “忠”的观念的出现,要比“孝”出现为晚,因为“忠”涉及到君臣关系,而君臣 关系必然是在古代国家政权建立以后才得以形成的。现今所见,比较早讲到“忠” 的是论语和左传。如论语八佾云:“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春 - - o 老了卑原第3 3 章第4 9 爽,人民文学i 【 版社,黄瑞云校滓。 o 净叫忠孝牟书卷二,道藏第2 4 册第6 3 4 :! j 。 1 中南人学硕十学位论文第一章净明道的学术渊源及其理论基础 秋左氏传僖公九年云:“公家之利,知无不为,忠也”。所以后来说文解字 解释说:“忠,敬也,尽心日忠”。在论语中,孔子的弟子有若谈及孔门心传 时曾指出:“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欤! ”认为孝敬父母 和友爱兄弟是儒家君子修行“仁”学的最根本的道德行为,有了这个道德根基,才 谈得上去实行儒家之道。 可见,儒家认为:在家庭之中,子女对父母尽心奉养称为“孝”;在最大的家 族即国家之中,臣民对国君尽心奉事即为“忠”。“孝”是“忠”的基础,“忠”即是“孝” 的扩大,正如孔子所言,“孝慈则忠”。因此在整个中国古代社会,都贯穿着“忠 臣必出于孝子之门”的原则,正如宋谢枋得与程钜书说:“为人臣不孝于家,而能 忠于国者,未之有也”。在家为孝,为国尽忠,二者的本质特征是相一致的,正 如孝经所云:“君子之事亲孝,故忠可移于君”。 忠孝合一、移孝为忠的伦理道德是中国古代以血缘家庭为基础的家国一体的 社会结构产物,又是维护中国封建社会的稳定有序不可缺少的精神支柱。作为中 国的本土宗教,道教在其形成之时就将忠孝道德纳入了自己的思想体系之中。道 教早期经典太平经就要求人们必须忠君孝亲,强调忠孝之道本于天地之道, 凡忠孝者体“天之至心”,“即得天心矣。” 净明道更是将儒家所倡导的“忠孝”道德作为立教的重要理论基础,并与道教 的神学理论进行了多方面的融合,其理论随着该教派的发展而逐渐成熟。从晋代 到唐代的许逊崇拜阶段,历代传人都将“孝道”作为主要的崇拜内容。那时候的“孝 道”思想,既是许逊崇拜的产物,也受到了儒家孔孟孝亲思想的影响。因而可以 说,净明道派从开创之时起,便吸收了儒家孝的思想。净明道把儒家的忠孝思想 加以吸收发挥,创立净明忠孝道,把忠孝视为修道之根基。正如张琏在净明忠 孝全书序中所说:“非忠无君,非孝无亲”,“非忠非孝人且不可为,况于仙乎。 维孝维忠,仙犹可为,况于人乎? 砌 “诚信”也是儒家所推崇的重要道德规范,孔子在大学中也有论述,“欲 修其身者,先讵其心;欲正其身者,先诚其意。“信近于义,言可复也。”“人而 无信,不知其可也”( 见论语- 为政篇第二) 。“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诚 信即真实无欺,这与道家贵真去伪的价值取向是一致的。纯真自然近于道。天地 至诚化生万物,是自然之道;人性至真,故应该“法天贵真”,顺乎自然,“与 道合真”。所以,道家把“诚”视为天道、人道之本。太平经认为天地至诚与 由 净1 刭忠孝争* 序道藏第2 4 册第6 2 0 负 一8 一 中南人学硕士学位论文第一章净明道的学术渊源及其理论基础 神相应,即道德至诚,至诚是天地之道,“天下之事,忠孝诚信为大”,天地之道 真实无妄,人性得于天道而守其正办真实无妄。“诚”在道教理论中也具有本体 之意,道家认为精诚是贯通人天,实现天人感应、天人合一的重要环节。道教继 承了道家天人感应的思想,认为人们行善出于诚信,至诚感动天地,天神自会赏 善罚恶。道教注重用诚信思想教化民众,教以诚信、不欺诈。刘玉将“诚”这一儒 家所强调的个体道德作为行持道教方术的基础,认为一切斋醮科仪均可简略。净 明道派则一言以敝之,“万法皆空,一诚为实”。这样,道德价值就不仅限于精 神领域,而且对道教方术祈福消灾等功能性活动具有关键的调节作用,这对于提 高道徒进行道德修养的自觉性和持恒性是十分有益的。由此可见,净明道的忠孝 思想与儒家有着密不可分的历史渊源,净明道融道教之仙学与儒家之孝道为一 体,不仅丰富了道教的伦理学,亦得到了当时儒家的充分肯定。如对净明忠孝 全书,曾有六位著名儒家大师( 如赵世延、虞集等) 为作序,其中儒学教授彭 野在序中称:“都仙之心,夫子救世之心也。盖欲惟忠惟孝不乖不偏,尽叶中正 之理玉真先生又首发l f 心诚意,扶植纲常之语斯言也,是宾能体认 都仙之旨以为教矣。抑岂特都仙之旨,正吾夫子之旨也,亦尧舜以来精一执中之 旨也。 圆彭序代表了当时许多儒生的看法,从中也可以看到净明道与儒学紧密 融合的程度。 与儒家不同的是,净明道把儒家所要求人们践行的规范化为宗教信仰的修行 要求,用宗教力量向道众传播道德信条,使之成为修道者得道成仙的基础,“欲 修仙道,先修人道” ,欲得道,先修德,欲行无为,先行有为,使得神学伦理 与社会伦理相互协调,借助道教的宗教信仰将其伦理规范同儒家的道德要求紧密 融合,引导人们努力争取在自然和社会面前的主体地位,即“忠孝自得以致仙”, 达到与道合体,内体于道,外显于德。由此看来,神仙在很大程度上就是道德修 养的最高境界。这就把个体的精神追求与社会伦理规范的践行紧密结合起来,从 而引导修道者在道德修养上更上1 层楼,加速个体对于社会伦理规范的内化。 o 净明忠孝令书序,道藏第2 4 册第6 2 2 负。 o 净叫忠孝争书序,道藏第2 4 册第6 2 2 负。 净h j j 忠孝争书卷三,道藏第2 4 册第6 3 6 负。 中南人学硕十学位论文第二章忠孝立本的道德培育主旨 第二章忠孝立本的道德培育主旨 中国古代文化属伦理型文化,在古代宗法制社会中,其伦理的核心就是忠孝 人伦,这一点特别表现在以忠孝为本的思想上面。为了适应封建社会的需要,道 教各派都将忠孝道德纳入自己的思想体系中,但在其他道教经书中,忠孝只是作 为重要的伦理规范,而只有净明道才提出了“忠孝立本”的思想。太上灵宝净明 四规明鉴经说:“道者性所有,固非外而烁;孝悌道之本,固非强而为。得孝 悌而推之忠。故积而成行,行各而造日充,是以尚士学道,忠孝以立本也,本立 而道同生也。”作者将“孝悌”视为“道”的根本,认为只有讲“忠孝”才能“立本”,只 有立忠孝之本才能修道有成。显然,这是对于孔门弟子有若“本立而道生,孝悌 为人之本”思想的直接继承。 净明忠孝全书- 西山隐士玉真刘先生传曾对元代净明道教义有所总结, 其文称:“由是开阐大教,诱诲后学,其法以忠孝为本,敬天崇道,济生度死为 事,简而不繁。可见在净明道的教义中,仍然将“忠孝”视为根本,并将其放在 “敬天崇道”、“济生度死”之前,其重要性显而易见。而在充满神异色彩的净明神 系中,也饱含着对忠孝道德的追求。其注重忠孝的伦理特色,十分鲜明地表现出 来,如净明道的六位主神,有五位都与忠孝有关,他们是“孝道明王”、“孝道仙 王”、“至孝恭顺仙王谌母:、“经师玄都御史吴猛”、“妙济真君许逊”,其中吴猛、 许逊是由于“孝行”卓著而飞升成仙的。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说,净明道的主要信 仰即是对上述忠孝神灵的膜拜。然而在净明道教义中,什么是忠,何谓之孝? 它 们与儒家所倡导的忠孝有何异同? 2 1 净踢道忠孝道德的内涵 2 1 1 净明道之忠德:一物不欺 净明道的集大成者刘玉日:“忠者,忠于君也。心君为力神之主宰,一念欺 心,即不忠也, ,他认为“忠君”主要指忠于心君,不欺于心。这一点类似于儒家 所蜕的“诚”。刘玉强调修遭成仙必须修心,心是忠孝行为的发出者,是起点,源 不清则流不正,正本必须清源,因而必须正心诚意。刘玉在净明忠孝全书卷 o 冲l 则忠半_ 牟= * 卷一道藏第2 4 册第6 3 0 贝。 o 净1 9 j 忠牮余- 峙卷三馗藏第2 4 卅第6 3 5 负。 一1 0 _ 一 中南人学硕十学位论文第二章忠孝立本的道德培育士旨 三中说:“净明大教大中至正之学也,可以通行天下后世而无弊,紧要处不欺昧 其心,不斫丧其生,谓之真忠至孝,事先奉亲公忠正直,作世间上品好人,旦旦 寻思,要仰不愧于天,俯不愧于人,内不怍于心,当事会之难,处处以明理之心, 只恁地做将去,夙兴夜寐,存着忠孝一念在心者,人不知天必知之也。刘玉 的意思是说,修道者要时时刻刻修心,保持内心的清静、公正,处处以明理之心 处事,做到俯仰无愧,这就是刘玉所说的“忠”。可见刘玉认为的“忠”一言明之即 “万法皆空,一诚为实”,他所讲的修心就是要“诚”。道家认为,人性本净,人心 本朴,只是受了世欲熏染,使得人心不静,欲念纷扰,人心不古。刘玉认为“忠” 就是要让人们正心诚意,整理心天性地,以恢复到人性的本然状态,“忠”也是修 道的根基,根基不f ,一切枉然。在净明忠孝全书卷三中刘玉指出,“每见 世间一种号为学道之士,十二时中,使心用计,奸邪谬僻之不除,险诚倾侧之犹 在,任是满口说出黄芽白雪黑汞红铅,到底只成个妄想去,所以千人万人终无一 二成,究竟何以云然? 只是不曾先去整理心地故也,古人云,千虚不搏一实。”。 刘玉说的就是那种想修道成仙,却不知修心,即j 下心,而是使用心计,奸邪谬僻 之心不除,虽然满口说得好听,学道终无所成。可见修心,不欺于心,做到言行 一致,公忠正直,才是修道的根本。 由此可见,净明道将“忠”这一道德规范赋予了丰富的内容,它包括了“公忠 f 直”、“当事会之难! 的责任伦理和力求“仰不愧于天,俯不愧于人,内不怍于心”, “作上品好人”等人生道德理想,早已远远超越了封建统治者要求民众履行的忠君 这一片面的道德义务,而开辟了通往人的真实存在的坦途。 2 1 2 净明道之孝德:一体皆爱 孝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几千年来,一直被视为人的天性。在汉代,孝 经即把孝当作天经地义的最高准则,“夫孝,天之经也,地之义也,民之行也” ( 孝经三才章) 。可见孝经把天道、地道、人道这“三么之道”融会为一体, “孝”被提高到与天道、地道规律相平等的地位。天地有它们的必然规律,人的孝 行也像天和地的规律一样是必然的,孝顺父母是天经地义的事情。 孝道对于道德培养的重要地位在孝经开宗明义章也进行了论述,“夫孝, 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就是说,孝是一切德行的本源,一切教化都是从孝 道丌始的。司马迁说:“夫孝,始于事亲,中于事君,终于立身”( 史记太史公 o 净l 蚰忠孝聿= 书卷三道藏第2 4 册第6 3 6 负e 霉净i9 j 忠半令书卷二道藏辞 2 4 册第6 3 6 负。 中南人学硕十学位论文第二章忠孝立本的道德培育土旨 自序) 。净明道吸收了这些重要道德要素,进一步把孝德放在了非常重要的位置。 从历史上看,净明道历来尊崇孝道,其祖师许逊就以孝行著称,而后净明道又编 造了有关孝行的神话故事和神仙系统。其中最重要的是将“孝行”与“孝道明王”、 “孝悌王”两位神灵相联系,从而增加了“孝”的宗教性和神秘性。太平经中说“天 下之事,孝为上第一”,它把孝奉为立身根本。 刘玉认为“净明先天之学,只要了得核中有个仁,仁中有一点生意,藏之土 中,春气爿动,根生干长,都出自然。可见刘玉重在开发人们的内在仁心善 根,认为人只要把对父母的一点孝心,即善端( 生意) 放在适当的环境中,加以 培养,就会根生干长,体悟大道,培养成材。刘玉正是由此丌始柬进行道德培养 的,认为一切都要顺人性自然所为,将忠孝道德化为人们的品德结构之中,而非 逆人性强为。 在净明忠孝全书卷三中刘玉对孝道有过详细的的论述,“大孝者,一体 皆爱。”固这罩的一体”,包括两个层面的意义,一指自我的身体,一指万物一体、 人我一体。一体皆爱就是要强调:践行孝道不仅要细心爱护父母的身体,同时也 要爱惜自己的身体:而大孝更是对一切生灵皆存爱护之情,而非只限于对父母的 尊从和敬爱。它突破了血缘亲疏的限制,超越了儒家以血缘亲疏为基础的、有差 等的爱,具有道家“至仁无亲”和佛家“同体大悲”的胸怀和气度。 刘玉还认为,竭尽其力从物质生活方面奉养父母还远远不足,更要从内心深 处爱自己的父母:“人子事其亲,自谓能竭其力者,未也,须是一念之孝能致父 母心中即可,则天心亦& 口可矣。如此方可谓之孝道格天。” 对于父母不但要养、 要敬,更需要精神上的赡养,有孝行还要有孝心,与父母心心相印,内外皆孝, 这才算是“孝道格天”,才是真正的恭行孝道。 2 2 ;争明道与儒家忠孝道德之比较 儒家孝学说以家庭中父子关系为中心,全面提出了子女对父母尽孝的原则理 论,适应了古代中国宗法社会的需要。孝经在汉代实已取得了法定经典的地 位。以血缘关系为基础的宗法制度将家和国联系起来,忠孝道德则成为维系封建 净i 州忠孝伞书卷叫, o 净叫忠孝牟书卷三, o 净l j 忠军令书卷二, 道藏旃2 4 册第“3 负。 道藏第2 4 册第6 3 5 贝。 道减第2 4 册第6 3 5 负。 中南人学硕十学位论文第二章忠孝立本的道德培育主旨 等级社会稳定有序的基本伦理原则。为了维护统治,安定社会秩序,统治者强调 忠孝两全。在忠孝两难全,发生冲突的情况下,则强调移孝为忠。忠孝道德成为 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旋律,倍受封建统治者的青睐。随着中央集权的封建专制制度 的加强,忠孝道德进一步得到强化,被上升为天地自然的法则,成为一种不得不 服从的至高无上的天理:“亲亲之杀,尊贤之等,皆天理也”( 朱熹:四书集注中 庸注) 。忠和孝逐渐成为维护统治阶级利益的绝对律令,完全忽视人的本性需要。 按理来说,忠孝作为调节人伦关系的道德规范,本来应该体现对国家、家庭、个 人三者之间的和谐协调作用,但是,在封建专制制度下,它f 1 益变成了只要臣民 片面履行的绝对义务,要求人们无条件地奉献自己的一切。“尽己之谓忠”( 朱熹: 论语集注学而) ,就是要全心全意、竭尽全力地奉献自己。理学家不仅将忠 孝道德诠释为毫无个人权利的绝对义务,而且主张对君主和父母无条件地盲目服 从:“君子无说君父不是底道理,此便见得是君臣之义外”( 朱子语类卷十三) , 完全否认个体之基本权利,扼杀个体之独立人格。理学家将道德视为与个人的生 命、幸福、利益完全无关甚至相冲突的绝对命令,“忠”发展为臣民对君主所遵奉 的片面伦理原则,“孝”则成为子对父的绝对服从。忠孝道德在封建专制制度下r 益转化成对人的压抑和约束的精神桎梏。 为适应封建社会的政治需要,道教同样把忠孝之德提到了相当重要的位置。 净明道在汉代太平经等道教典籍的基础上,进一步将儒家的忠孝伦理思想纳 入其理论体系之中。它在倡导忠君孝亲、扶植纲常方面与儒家是一致的。但却并 非简单照搬儒家理学思想,将其变成与人的感性生命需要背道而驰的精神枷锁, 而是进一步重新还原和扩充了“忠“孝”的原初含义,并将老子去伪诈、守真朴的 思想融入其内,努力将“忠孝”转化为与主体的自然生命相契合并植根于主体内心 的忠诚爱敬等美德,尽量避免它们演化为帝辛专制下无所逃遁的绝对义务或邀利 求誉的工具。 灵宝天尊晓洪恩灵济真君妙经教导信众:“忠孝仁义,永为身宝。”它将 忠孝奉为立身根本,认为能够做到忠信慈惠,孝敬和顺,则与道同。净明道也吸 收了上述经义,继承了早期道教劝善书的思想,搞“r 知录”、功过格,从内心上 进行检讨,以破心中之贼,并且对忠孝伦理道德的宣传和执行都相当自觉,它将 忠孝道德视为学道之本和得道成仙的要途。净明四规明鉴经”指出:“上士学 道,忠孝以立本也,本立而道日生矣。”净明忠孝全书卷三强调“贵在忠孝立 一1 3 一 中南人学硕十学位论文第二章忠孝立本的道德培育士旨 本,方寸净明,四美俱俗,神渐通灵,不用修炼,自然道成。邶可见净明道的 人生最高理想不仅限于儒家所追求的忠臣孝子,而是认为忠孝的行为和观念是“调 心”、“凝神”、“聚气”、最后“成仙”的重要手段,亦是必经之路。他们践履忠孝 道德,最终是要达到极净极明的精神心理境界,即道家所认为的“性本清净”,要 返朴归真,本净元明。从净明忠孝全书可以知道,净明道的忠孝为“一物不 欺日大忠,一体皆爱乃大孝”,其将忠孝道德的内涵扩大了,“忠”已不再是儒家 所强调的臣民对君主片面的盲目的服从。在净明道这旱,“忠”是对于每一个人而 言1 的,“忠”即“诚”,净明道强调忠于心君,实际上就是告诫修持者不应该自欺欺 人。每个人都是主体又是对象。每一个人对生灵万物都要诚,不欺于心。“孝”也 不再只是子女对父母孝敬,而是对于一切生灵万物都要有爱护之意。显然,净明 道的忠孝道德接受了道家和佛家思想的影响,还原和扩充了儒家的忠孝思想。 净明道和儒家都非常重视忠孝道德。然而,两家追求的终极理想却有较大的 差异。 在解决“仙道”与“人道”内在的矛盾时,必须以某种价值观为基础。对此,净 明道所提出的调和方法,就是要求慕求仙道之人,首先必须履行社会共同的“人 道”伦理。针对世俗生活中儒家的家庭伦理规范,净明道提出:“父母之命,不可 不从,宜先从之。人道既各,余可投身。违父之教,仙无由成。”先当“仁爱慈孝, 恭奉尊长,敬承二亲。洞玄安志经亦说:“夫学道之为人也,先孝于所亲, 忠于所君修建功德,如此则仙道可成。 儒家则通过礼制来规范人们的外在行为,礼制将忠孝道德社会生活的层面制 度化、具体化、外显化所谓“上下有义,贵贱有分,长幼有等,贫富有度,凡 此八者,礼之经也”( 管子卷三,五辅) 。儒家所追求的是忠臣孝子。 净明道虽也讲忠孝为本,但忠孝只是“道”的本来表现,仍然从属于道教最高 的教义“道”,其所追求的终极境界是“复归本净元明之境。”对此,太上灵宝净 明四规明鉴经日:“学道以致仙,仙非难也,忠孝者先之。不忠不孝而求乎道 而冀乎仙,未之有也。比干杀身以成忠,生者人之所甚爱,比干不爱其身而舍身 以求道,信道有备知其不误,其为仙也。大舜终身以成孝,劳者人所甚畏,大舜 不惮其劳,而服劳以求道,依道有备知其不误,其为信也。忠孝之道非必长生, 净叫忠掌牟_ _ f 卷三道鞭第2 4 册第6 3 4 砥。 圆光l :秘拦卷i 五,道藏第2 5 册第3 3 贞。 光l :秘篮卷i 五,道藏笫2 5 册第1 4 2 负。 一1 4 中南人学硕十学何论文第二章忠孝立本的道德培育主旨 而长生之性存,死而不昧,列于仙班,谓之长生。砌这段话把“忠孝”与“致仙”相 联系,举了比干和舜的具体例子,以说明只有讲“忠”讲“孝”才能成仙的道理,人 道不具,焉论神仙。它还进一步认为忠孝之道不是贪生怕死,只要为“忠孝”而死, 就会列入仙人之列,永保长生。可见,净明道认为,“忠”和“孝”只是作为得道成 仙的手段而已,它追求的是一种精神的长生,而精神的长生又体现为人们的内在 道德需求。忠孝道德作为世俗社会的伦理规范,通过生动、高大的形象给人们留 下深刻感人的印象,从而激活了人们的内在道德情感,促进了人们对于忠孝道德 规范的认同和践履。 太1 奠宝净i 蚰州胤l 叫嚣绛,逋藏第2 4 册第6 1 4 贝。 一1 5 一 中南人+ 半:硕十学位论文第二章净明道的道德教育方法 第三章净明道的道德教育方法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金属绿色高效回收项目施工方案
- 机床辅助装备生产线项目施工方案
- 电缆生产线项目施工方案
- 校园安全教育宣讲方案
- 给水工程系统集成方案
- 郑州国企考试题目及答案
- 燃气工程建设组织管理方案
- 煤炭场地租赁合同范本(含合同解除费用)正规范本
- 工业园区绿色供电需求侧响应管理方案
- 给水工程水质保护方案
- 2025年第一届安康杯安全生产知识竞赛试题题库及答案(完整版)
- 电力工程冬季施工安全技术措施
- 贵州省贵阳市2026届高三上学期摸底考试数学试卷含答案
- 公司年度员工安全教育培训计划
- 供电所安全教育培训课件
- 2025年杭州市上城区望江街道办事处 编外人员招聘8人考试参考试题及答案解析
- 百果园水果知识培训资料课件
- 商业地产策划流程
- 2025年灌注桩考试题及答案
- 公司安全生产责任书范本
- 养老护理员培训班课件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