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加热炉温度控制系统数学模型的建立及验证.pdf_第1页
电加热炉温度控制系统数学模型的建立及验证.pdf_第2页
电加热炉温度控制系统数学模型的建立及验证.pdf_第3页
电加热炉温度控制系统数学模型的建立及验证.pdf_第4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1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 9卷第 4期 2 0 1 0年 1 o月 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j 0 u r n a l o f b e ij i n g p o l y t e c h n i c c o 眦 g e n o 4 vo 1 9 0c t 2 o1 o 电加热炉 温度控制 系统数 学模 型的建 立及验证 李林琛 杨 晓雪 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 北京 1 0 0 0 4 2 摘要 多数电加热炉是滞后 惯性 特性参数随温度变化的被控对象 难以用数学模型精确表达 根据电加 热温度控制 系统的物理意义 确定了一种表达 电加热炉温度 系统的数 学模 型方法 并对上述数学模型的数 值求解方法进行 了探索和研 究 分析并讨论了模型的特性 为 了检验数学模型及其数值计算的可靠性和真 实性 对加热炉加热过程中的温度进行 了跟踪 实测 实测结果与数 学模型数值计算结果基本相符 验证 了数 学模型是可靠的 数值计算结果是 可信 的 关键词 电加热炉 温度 数学模型 建立 验证 中图分类号 t p 1 8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 6 7 1 6 5 5 8 2 0 1 0 0 4 2 l一 0 5 re s e a r c h o n m a t h e m a t i c a l m o de l o f te mpe r a t u r e co n t r o l l s y s t e m f o r el e c t r i c he a t e r s li li n c h e n ya n g xi a o x u e b e i j i n g p o l y t e c h n i c c o l l e g e b e i j i n g 1 0 0 0 4 2 c h i n a a b s t r a c t m o s t e l e c t ri c h e a t e r s a r e c o m p l i c a t e d c o n t r o l l e d o b j e c t s w i t h l a g g i n g i n e r t i a a n d c h ara c t e ri s t i c p a r a m e t e rs c h a n g i n g w i t h t e m p e r a t u r e w h i c h are d i ffic u l t t o d e s c ri b e b y a c c u r a t e m a t h e m a t i c a l m o d e 1 a c c o r d i n g t o p h y s i c a l s i g n i fi c a n c e o f t h e e l e c t ri c h e a t i n g t e mp e r a t u r e c o n t r o l s y s t e m t h i s p a p e r p u t s f o r wa r d a k i n d o f ma t h e ma t i c a l mo d e l i n t h i s p a p e r t h e c a l c u l a t i o n me t h o d o f t h e ma t h e ma t i c al mo d e l p a r a me t e rs i s e x p l o r e d a n d r e s e a r c h e d a n d t h e c h a r a c t e ri s t i c s o f mo d e l i s a n aly z e d a n d d i s c u s s e d i n o r d e r t o t e s t t h e r e l i a b i l i t y a n d a u t h e n t i c i t y o f t h e ma t h e ma t i c al mo d e l a n d n u me ric a l c alc u l a t i o n s t h e t e mp e r a t u r e o f f u r n a c e i s t r a c k e d a n d me a s u r e d i n t h e the r mal p r o c e s s t h e e x p e rime n t s h a v e s h o wn t h e n u me ri c a l c a l c u l a t i o n r e s u l t s are f a i r l y a c c o r d e d wi t h e x p e ri me n t al r e s u l t s t h e ma t h e ma t i c al mo d e l i s r e l i a b l e a n d t h e s e n ume ric al c a l c u l a t i o n r e s u l t s a r e a u t h e nt i c ke y wo r d s e l e c t r i c f u rna c e t e mp e r a t u r e ma t h e ma t i c al mo d e l mo d e l i n g mo d e l v e rifi c a t i o n 0引言 电加热炉是科学实验 工业生产等过程中常用 的加热设备 由于炉子种类和规格 的不 同 以及加热 对象的不同 它们构成的系统千差万别 而从控制 的角度讲 多数电加热炉是滞后 惯性 特性参数随 温度变化的被控对象 难以用数学模型精确表达 电加热温度控制系统具有升温单向性 惯性 滞 后性和肘变性等的特点 而其升温单向性是其必须 收稿日期 2 0 1 0 一 o 1 1 2 作者简介 李林琛 1 9 8 2 一 男 河南焦作人 工学硕士 助理讲师 主要从事工业控制及自动化工作 2 2 北 京 工 业 职 业 技 术 学 院 学 报 第 9卷 要面对的一个重要 问题之一 升温单向性是指升温 保温 是通过 电加热 降温则是依靠 自然冷却 当 温度一旦超调 就无法利用有效 的控制手段使其降 温 因而很难用传统方法建立精确的模型 并确定参 数 本文根据电加热温度控制系统的物理意义 确 定了一种表达电加热温度控制系统 的数学模 型 提 出了其参数的确定方法 并通过实测数据对数学模 型进行了验证 1电加热炉温度 系统的模型 电加热炉炉膛温度是由炉丝的供电功率来调节 的 炉丝由固态继电器的导通 关断控制供电 改变 固态继电器的占空比可 以实现输 出功率的调节 从 而调节电加热炉炉膛温度 电加热炉温度控制系统 的结构示意图如图 1 所示 图 1 电加热温度控制系统 根据 电加热温度控制系统的物理意义和响应特 性 得到一种描述电加热炉温度控制系统的数学模 型如图2所示 r 望 二i 1 i d e la y r n c i t l j 士 e i 图 2 加热与散热模拟模型示意图 其中 表示电流源 模拟于电加热源 电炉丝 等 c表示 电容 模拟于加热体热容 表示 电阻 类比热阻 e表示外部电压值 固定的电压源 模拟于 外部温度 与电加热炉温度控制系统的对应关系 e表示环境温度 是一个可充电电池 电压值 固 定 v 表示炉内温度值 此值作为反馈量送往温控 器 表示温控器运算后所送出的功率值 过程的相似性分析 1 自然降温过程 自然降温过程 中 停止加 热 电流源输 出电流为零 电容 的电压值 大于电池 电压值 e 电容放电 直到电容的电压值 等于e 放 电过程由参数 r c和 e决定 而这个现象与真实温 度控制系统是相似的 停止加热后 受控温度场最终 会 与环境温度平衡 环境温度在整个过程中保持不 变 所 以受控温度场最终稳定为环境温度 2 程序升温过程 程序升温过程中 给定电压 值 为一变化值 且给定 电压值 大于电池电压值 则必须 由电流源输 出一定 电流 使电容充 电至 电压 同时因为 大于 e 则有另一电流对充电电 池 e充电 但因电池的容量为无限大 所以电池的电 压 e并未因充 电而改变 给定电压值 由程序控制 逐渐变化 同时充 电电流 热阻 上的电流 也在变 化 对应于炉温变化时热量散失速度发生的变化 此 时 必须调整电流源的输出电流 使其在能够抵消 热阻 r上电流的同时 对电容充电 最终使电容的电 压值稳定在给定电压值 3 恒温过程 若给定电压值为一定值 且 电 压值 大于电池 电压值 e 在电容 的电压值 等于 给定电压值 后 系统进入保 温过程 此时必须 由 电流源输出一定电流 来抵消充 电电流 热阻 r上 的电流 而流过电容的电流则为零 使 电容 的电压 值保持在给定 电压值 在真实的温度控制上 达到 设定 目标温度 后 由控制器的计算来决定将要输 出到加热体的功率百分 比 使受控场温度恰好抵消 散热因素的影响而能够维持在所设定的温度 2模型的数学推导及参数确定方法 2 1模型的数学推导 由电容的电流与电压 的关系 i c 整 理 后 得 面d v 吉 一 用 采 样 控 制 来 分析 设采样周期为 二 ci k一1 一r c v k一1 设控制周期为 t c n 为正整数 即 一 个控制周期 是 由 个采样周期组成 以第 f 个采样周期 的开始作为基准 以采样周 期 作为步长 则有 1 f 丽 1 川 1 1 f 一 1 l f 1 丽 1 c 一 r c 1 与r c 一 一 第 4期 李林琛 等 电加热炉温度控制 系统数 学模型的建立及验证 2 3 将这 个方程累加 得到 n cl 1 一n 1 n e 若 当延迟时间 d e l a y d 则 z 一 j u z v l i n 志e 延迟项 d e l a y的意义是在从温控器输 出功率为 零时开始 到温度曲线达到峰值时为止 系统延迟的 时 间 如 图 3所示 图 3系统延迟项的定义 2 2模型参数的确定 模型中参数有 c r e l d 5个 而其分别代表 的意义为 c 热容 即加热体所能储存的热能值 散热热阻 即加热体热能经空气对流而散失 的因子 散热速率与 r成反 比 e 外部定电压源 即代表环境温度 功率百分 比 即加热器 的加热功率 百分 比 为模型的输入量 d 加热器的加热时间延迟周期 根据模型推导出确定系统参数 的方法 土 f 一 m 1 1 一 1 1 1 f z o i d n 高e d的参数的确定 当温度到达设定点时 设输人 为零 因为延迟项的关 系 温度仍会上升一小段 输 入为零的开始与系统实际温度达到峰值开始下降之 间的时间差 定为本模型的延迟 d 两过程参数确定法 分两个过程来确定模型 的 参数 第一个过程利用 自然 降温 曲线来确定模型 中 1 的詈 第二个过程利用全量升温过程来确定c 1 目 然降迥曲线 在 自然降温 的过程 中 模 型中的 i k d 恒为 零 将模型表达式修改为 堕 一 n i rc d n 高e 而 可利用温度测量元件 如热 电偶 热电阻 来量测到 则可利用解联立方程的方式 解出模型中 的参数 假设 取两个 相邻 的控制周 期 2 f d v l 川 v 1 d n v 1 d 2 记 l x v 1 d i 乏 l v t d i l u u 则有 f 芈 音 i 船 c l 一 l j 一 两式联立 解得 一 1 一 r c 2 全量升温曲线 在全量升温的过程 中 模型中的 恒为百分之 百 将模型表达式整理成 c 一 rci o z 一 i n 高e 可得 1 d n n 于是系统 的所有参数均可确定 可利用这些参 数值建立的数学模型来进行实际控制和计算机仿 真 2 3模型 的验证 根据实际 曲线建立系统模型 将系统从室温开 始 全功率加热 到 3 0 0 o c后 停止加热 之后进 入 自 然降温过程 实时记录电加热炉炉膛温度 根据实 验数据 绘制系统的升温降温曲线如图4所示 北 京 工 业 职 业 技 术 学 院 学 报 第 9卷 图 4全功率加热升降温曲线 根据前文的模型参数计算方法 n 1 1 1 一 2 一 得到数学模型的表达式如下 r c 二 i v td l 尼 i 一 1 0 3 2 i k一 7 3 一0 0 0 0 4 7 v 吉 1 n 一 曲 线 与 实 际 曲 线 舭醐图 5 所 计算图 4所对应 的模型参数 示 c 3 1 2 5 e 3 7 6 7 r 6 7 8 1 1 d 7 2 图5模型 曲线与实曲线对比 模型有效性验证实验 给系统一组变化 的功率 温度上升 曲线 出现拐点 一段时 间之后 再次升温 输入 根据实际系统的曲线和模型曲线的相似程度 得到的多段升温降温曲线如图 6所示 验证模型的有效性 为 了得到较好 的验证效果 取 薹 2 00 e t ime 图 6 模型验证 第 4期 李林琛 等 电加热炉温度控制 系统数 学模型的建立及验证 2 5 计算模型的最大相对误差 分析图 6可知 系统 的最大相对误差出现在低温段 从全功率升温到零 功率 自然降温 的转折 处 放大 的示 意图如 图 7所 不 图7 计算模型的最大相对误差 系统 的最 大相 对误 差 为 1 8 2 9 1 7 5 5 1 8 2 9 4 01 最大相对误差在 以内 说明此数学模 型能较好 的反映出实际系统 的特性 较符合 实际系统 的响应 过程 分析图6可知 模型在高温段与系统 的相似 程度最好 并且随着温度的升高 相似程度会进一步 增加 这种基于电加热炉的数学模型 尤其是当系 统长时间稳定工作在某一高温段时 很好地反映了 系统的工作状态和性能特点 而且 在实际电加热炉温度控制系统 中 可以根 据系统的稳定工作的温度段 通过进一步精细调整 模型参数 能在一定温度段 上使相对误差进一步缩 小 4讨 论 本文提出的数学模型 建立在电加热炉本身的 升降温特点和响应过程的基础上 对这种单 向升温 自然降温的对象 是一种很好的描述手段 这种数 学模型不仅涵盖了电加热系统的加热过程特性 同 时亦包括了环境温度对 电加热系统的影 响因素 使 模型与实际对象更加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