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1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劝学学习目标1.疏通文句,积累重要的实词、虚词及重点文言语法知识。2.学习本文比喻论证、对比论证的方法。3.了解学习的意义、态度和方法。1字音辨识(1)其曲中规()(2)槁暴()(3)参省() (4)跂而望()(5)须臾() (6)舆马()(7)跬步() (8)锲而不舍()(9)爪牙()答案(1)qzhn(2)op(3)xn(4)q(5)y(6)y(7)ku(8)qi(9)zho2通假举要(1)使之然也:_(2)虽有槁暴:_(3)则知明而行无过矣:_(4)君子生非异也:_3词语解释(1)学不可以已:_(2)木直中绳:_(3)金就砺则利:_(4)而闻者彰:_(5)而致千里:_(6)风雨兴焉:_(7)用心一也:_(8)无以至千里:_答案(1)停止(2)合乎(3)接近,靠近(4)清楚(5)到达(6)起(7)因为(8)固定用法,没有用来的(办法)4古今异义(1)以为轮古义:_今义:认为。(2)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古义:_今义:学问广博精深。(3)而绝江河古义:_今义:泛指河流。(4)下饮黄泉古义:_今义:阴间。(5)蚓无爪牙之利古义:_今义:比喻坏人的党羽。(6)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古义:_今义:托付,把理想、希望、感情等放在(某人身上或某种事物上)。答案(1)把做成。(2)广泛地学习。(3)特指长江和黄河。(4)地下的泉水。(5)爪子和牙齿。(6)藏身。5一词多义(1)疾(2)闻(3)假(4)绝(5)强(6)望答案(1)形容词,强,文中指声音宏大/名词,病/动词,厌恶,憎恨/形容词,快、急速/形容词,锐利(2)动词,听/名词,见闻,知识/名词,名声(3)动词,借助,利用/动词,借/动词,宽容(4)动词,横渡/动词,断绝/形容词,与世隔绝的/副词,很,非常/形容词,极,尽,最高的(5)形容词,强健/形容词,有余/名词,强劲有力的弓(6)动词,眺望/动词,盼望/名词,名望/名词,农历每月十五日6词类活用(1)积善成德:_(2)不如登高之博见也:_(3)故木受绳则直:_(4)假舆马者,非利足也:_(5)假舟楫者,非能水也:_(6)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_(7)上食埃土,下饮黄泉:_答案(1)形容词用作名词,善行(2)形容词用作名词,高处(3)形容词用作动词,变直(4)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快,走得快(5)名词用作动词,游水(6)名词作状语,每日(7)名词作状语,向上;向下7虚词辨析(1)者(2)而(3)焉答案(1)语气词,与后文的“也”合起来表判断/代词,组成名词性“者”字结构,表示“的人或事物”/助词,与“之”一起构成定语后置的标志(2)连词,表转折,却/连词,表递进,而且/连词,表递进,并且/连词,表修饰,可不译/连词,表结果,因而/连词,表假设,如果(3)介词兼指示代词,相当于“于此”/介词兼指示代词,相当于“于此”/语气助词,相当于“了”8句式特点体会下列句子的句式特点并翻译。(1)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译文:_(2)冰,水为之,而寒于水。译文:_(3)木直中绳,以为轮。译文:_(4)虽有槁暴,不复挺者,使之然也。译文:_(5)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译文:_(6)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译文:_答案(1)状语后置句,状语“于蓝”分别置于动词“取”和形容词“青”之后。靛青,从蓝草中取得,可是比蓝草颜色(更)深。(2)状语后置句,状语“于水”置于形容词“寒”之后。冰,是水冻结成的,但比水更寒冷。(3)省略句,“以”和“为”之间省略代词“之”。木材直得合乎拉直的墨绳,用煣的工艺把它制成车轮。(4)判断句,“者,也”表判断。即使又晒干了,也不会再挺直,这是由于火烤使它变成这样的。(5)定语后置句,定语“利”和“强”分别置于中心词“爪牙”和“筋骨”之后。蚯蚓没有锋利的爪子和牙齿,没有强健的筋骨。(6)判断句,“者,也”表判断。螃蟹有六只脚和两只蟹钳,然而没有蛇和黄鳝的洞穴就无处藏身,这是因为它心思浮躁。定语后置句现代汉语里,定语一般都放在中心词的前面,起修饰限制的作用。但在古汉语里,为了突出和强调定语,有时也会把定语放在中心词之后,这种情况叫作定语后置。定语后置的四种类型:(1)定语放在中心词之后,用“者”字煞尾,构成“中心词定语者”的格式。这种格式中的“者”,相当于结构助词“的”。如: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荆轲刺秦王)译文:太子和知道这件事的宾客,都穿着白衣服戴着白帽子来给他送行。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核舟记)译文:原来是挑选狭长形的桃核来雕刻核舟的。(2)在中心词和后置定语之间加“之”,再用“者”字煞尾,构成“中心词之定语者”的格式。如: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杂说(四)译文:一匹日行千里的马,一顿有时能吃一石粮食。僧富者不能至而贫者至焉。(为学)译文:富和尚不能到达穷和尚却到了那里。(3)在中心词和后置定语之间加“之”字,构成“中心词之定语”的格式。如: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译文:蚯蚓没有锋利的爪子和牙齿,没有强健的筋骨。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兰亭集序)译文:抬头观望寥廓的宇宙,低头察视地上繁多的万物。(4)用数量词作定语时,数量词大多放在中心词的后面。我持白璧一双,欲献项王,玉斗一双,欲与亚父。(鸿门宴)译文:我带了一双白璧,打算献给项王,一对玉斗,打算给亚父。今闻购将军之首,金千斤,邑万家。(荆轲刺秦王)译文:如今听说(秦王)用一千斤金和一万户人口的封地来悬赏征求将军的头颅。9名言警句(1)课文名句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2)课外名句荀子名句公生明,偏生暗。流言止于智者。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目不能两视而明,耳不能两听而聪。道虽迩,不行不至;事虽小,不为不成。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临深溪,不知地之厚也。非我而当者,吾师也;是我而当者,吾友也;谄谀我者,吾贼也。一、作者简介荀子,名况,字卿。战国时期赵国人,著名的思想家、文学家、政治家,时人尊称“荀卿”,是继孔、孟之后的又一位儒家大师。荀子反对迷信天命鬼神,肯定自然规律是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的,并提出“制天命而用之”的人定胜天的思想。他强调教育和礼法的作用,主张治理天下既要靠“法制”,又要重视教化兼用“礼”治,强调“行”对于“知”的必要性和后天学习的重要性,认为后天环境和教育可以改变人的本性。荀子全书二十卷,说理透彻,语言质朴,多用排比句,又善用比喻。二、背景展示劝学是荀子的首篇,是荀子五十岁游齐,为稷下学宫祭酒(学宫的最高长官)时,针对来自全国各地的学生写下的鼓励学习的箴言。三、文化常识1跬步:古代称跨出一脚为“跬”,跨两脚为“步”。2驾:古代称马拉车一天所走的路程为“一驾”。文白对译培根说过,知识就是力量。知识推动了人类社会的发展和物质文明的进步。那么,获取知识的途径是什么?答案只有一个,就是学习。可以说,人的一生都处于不断的学习中,学习是人的一种本能。我们所要研究的,是如何把这种无意识的本能转化为自觉的行为,大幅度地提高学习效率。这一点,古人已为我们指明了方向,两千多年前的荀子所作的劝学就精辟地论述了学习的重要性,是一篇鞭辟入里、脍炙人口的好文章。下面是本文结构思维导图,读后思考后面的问题。请具体写出“学习的方法、态度”的三个方面,并将其填入图中处。答案注重积累贵在坚持用心专一1本文运用了大量的比喻论证,每组比喻包含什么意思?答:_答案(1)第二段运用了五个比喻:“青出于蓝”和“冰寒于水”,说明事物经过一定的变化,可以提高;“直木为轮”,说明事物经过一定的变化,还可以改变原来的状态;“木受绳则直”和“金就砺则利”两个比喻说明人只要肯下功夫学习和参省,就能达到“知明而行无过”的境地。这三层意思呈递进关系,从不同的角度论证了学习的重要性。(2)第三段运用了五个比喻:“跂而望”“不如登高之博见”,说明只有摆正“学”和“思”的关系,才能使学习产生显著的效果;“登高而招”“顺风而呼”“假舆马”“假舟楫”四个比喻,说明人借助学习,就能弥补自己的不足,取得更显著的成效。(3)第四段运用了十个比喻,分为三层意思:作者用“积土”“积水”“不积跬步”“不积小流”四个比喻反复说明积累的重要性;作者用“骐骥”“驽马”“锲而舍之”“锲而不舍”四个比喻说明只有坚持不懈、持之以恒,才会有所成就;作者用蚓和蟹两个比喻强调做到积累还要专一。2课文最后一段采用了正反对比论证的方法,强调“学不可以已”,请找出这些对比,并体会其作用。(1)对比:正面反面积土成山,风雨兴焉骐骥一跃,不能十步蟹(2)作用:_答案(1)对比:正面反面积土成山,风雨兴焉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积水成渊,蛟龙生焉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锲而不舍,金石可镂锲而舍之,朽木不折蚓蟹(2)作用:通过对比,作者形象鲜明、深刻透彻地阐明了学习的方法和态度,从而论证了“学不可以已”这个中心论点。3荀子的文章素有“诸子大成”的美称,铺陈扬厉,说理透辟,精练有味;警句迭出,耐人咀嚼。结合课文分析,荀子的这种特点表现在哪里。答:_答案(1)深邃的思想美。如“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揭示了客观事物内在的规律,使人对克服自身固有的缺陷、完善自己的品行充满信心,从而引人向善,这无疑有利于社会的进步。我们从劝学中不难看出,文中许多重要观点已超出了对学习本身的关注,充满了对人性的关怀的哲理。(2)论证的逻辑美。作者在劝学中集中笔墨论述学习的意义、作用、方法、途径以及目的,文章不枝不蔓,始终围绕学习展开论述。作者在首段亮出了全文的中心论点“学不可以已”。首段总揽全篇,而全篇各有侧重,又互为联系,全文浑然一体,让人明白了为什么学习和如何学习的深意。文章不仅在整体安排上环环相扣,而且在单独的一段中也显示出逻辑的严密性。如本文第四段。(3)鲜活的语言美。本文的语言特点是多用对偶,夹用排比。排比句使文章气势充沛,说理流畅。本文中排比句与大量对偶句穿插使用,使文章既整齐对仗、节奏和谐,又参差错落、变化流畅,体现了荀文议论透辟、笔势雄健的特点。孔子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而荀子则说:“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两人的观点矛盾吗?为什么?答:_答案两位儒家大师的观点看似矛盾,其实并不相悖。“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强调的是学习需要正确的态度和方法,学思结合。荀子并没有否定思考,他反对的是单靠坐在屋子里苦思冥想的做法。他强调利用外界事物,向实际学习。他通过“终日思”与“须臾学”的对比,雄辩地证明了空想不如“善假于物”的学习。荀子把“所学”与“善假于物”联系起来,这意味着学习的目的是要认识客观事物的规律,并利用这些规律去改造客观世界。对偶句式对偶通常是指文句中两两相对、字数相等、句法相似、平仄相对、意义相关的两个词组或句子构成的修辞法。对偶从意义上讲,前后两部分密切关联,凝练集中,有很强的概括力;从形式上看,前后两部分整齐均匀,音节和谐,具有音律感。技巧点拨荀子是运用对偶句式的高手。劝学一文用到了很多对偶句,语势铿锵有力,逻辑严密,雄辩而富有说服力。有下面几种形式:(1)单句对偶用一句对一句叫单句对偶。例如: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青山有幸埋忠骨,白铁无辜铸佞臣。(2)偶句对偶用两句对两句叫偶句对偶。例如: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3)多句对偶用三句对三句,或用更多的句子相对,叫多句对偶。例如: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4)句中对偶同一句中的上下两词语互相对偶。例如:峰回路转、晓风残月、羽扇纶巾。运用对偶时,一要注意内容形式的统一,切忌片面追求形式上的整齐对称而任意拼凑;二要注意前后句子之间的逻辑关系,避免头重脚轻、互相包容或概念重复等现象。迁移运用请围绕一个中心论点展开论证,要用到对偶句式。150字左右。答:_答案(示例)兼听则明,偏信则暗,这已是被无数古今事实证明了的真理。邹忌讽谏,齐王悬赏纳谏,齐国得以强盛;王平诚心忠告,马谡固执己见,街亭终致失守;唐太宗任用魏征,开言路,纳直谏,得有“贞观之治”;朱元璋求教朱升,广积粮,缓称王,建立大明天下;李鼎铭的意见得到采纳,精兵简政,人民拥护;马寅初的理论遭到批判,人口激增,国家受害这些事例,不都有力地说明了“从善如流”的重要性吗?一、课本素材点击素材1“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学习要重视积累2“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学习、做事要有恒心和毅力3“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学习、做事要专一运用示例荀子有云:“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如果我们想像蚯蚓那样“用心一也”,首先就要静。只有在静中,我们才可以屏气凝神,全心地对待一件事,也因全心而忘我。就如一泓清泉、一片叶子落于其上,顿时水面起伏,但泉的深处,却安谧静止,这也说明,不管外界如何变化,我们自己始终要有一颗沉静之心,才可能有所作为,才可能坚持到最后。其次,就是要抛开一切杂念。不管外界如何,我们都要保持住自我的节操,要把多余的顾虑放下,安心地做自己的事,不能躁动,更不能急功近利。二、课外素材大国工匠李万军“大国工匠”李万军,29年中,始终冲锋在前,不攻克难题不罢休,完成了一次次的创新成功。基本上,每一天李万军都披挂着厚重的帆布工作服,戴着封闭的焊帽,和工友们在电焊车间不断地点下焊枪。29年,他从未嫌苦怨累,人走了一波又一波,他始终未变。就是这种对工作的热爱,对工作持之以恒的韧性,造就了他平凡中的非凡。李万军在工作中不仅练就了高超的技艺,同时还锻造了他攻克技术难题的决心。2007年,他用1个月的时间反复钻研,攻克了一枪焊完高速列车转向架横梁与侧梁间接触环口的方法。2016年,他又带领团队攻克了美国纽约地铁列车转向架焊接难题,通过32道焊接把4厘米厚的钢板严丝合缝地焊在一起,用超探、射线技术检测也看不到任何缺陷。选材感言“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李万军正是凭着这样一股不服输的钻劲儿、韧劲儿,一次又一次地试验,取得了一批重要的核心试制数据,实现了我国高铁技术的一次次“技术突围”。可以说,李万军就是这个时代的中流砥柱,29年表里如一,坚固耐压,鬼斧神工,在平凡中非凡,在尽头处超越,这是李万军的人生,也是李万军的杰作。寂寞荀子王善鹏荀子很寂寞,也很无奈,从他那荒凉的陵墓可以看得出来。小时候常去外婆家,每次去外婆家的路上必在一个杂草丛生的土丘上玩耍一阵。年龄稍大一些时,问大人土丘是何物,被告知是大地主的坟墓。直到上初中才惊讶地听说那个土丘原来是荀子墓。当再去外婆家路过这个土丘时,内疚之心便油然而生。在我名不见经传的故乡,竟沉睡着一位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炎黄子孙的圣贤,这使我不由得感到自豪,随即又不安起来。我开始埋怨家乡的父老,我们这片贫瘠的土地上,有如此显赫的人物,我们既没有尽地主之谊,更没有表现出鲁南人的热情豪放。而是无情地把这位客人抛到荒山野外。荀子墓位于兰陵镇东南两公里处,墓地东邻横山山脉,这就注定了荀子墓的地理位置在山麓洼地。荀子墓西邻城南王庄,所谓城,已经不是先生在时那个曾经辉煌的兰陵城了。如今的兰陵,属于山东省苍山县的一个镇,除了李白在客中行里赞誉过的那个美酒厂还艰难地支撑着兰陵的门面,已经看不出当年兰陵城任何的蛛丝马迹了。荀子墓长满了野草,周围有几棵瘦弱的洋槐,既没有楼阁庙宇,又没有苍松翠柏。逢年过节或许没有人烧香祭奠,至今给人的感觉仍是凄凉。荀子远离喧嚣,被世间的尘埃湮没。这使我不禁想起了兰陵的另一位名人,他是被茅盾先生称为“午夜彗星”的近代作家王思玷先生。王思玷先生可谓新文化运动的先驱,他仅留的几篇作品被家兄王善民先生编入午夜彗星。在兰陵,王思玷是名人,甚至胜过荀子。如果你有机会去兰陵,站在西街口上,一定能看见西山上王思玷先生的巨型雕像,王思玷先生神采奕奕,戴一副近视眼镜,留中分头,面对两公里外长眠的荀子,不知感想如何?面对一代宗师,王思玷先生像是在背诵荀先生的那篇名作:“故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临深溪,不知地之厚也;不闻先王之遗言,不知学问之大也”“君子曰:学不可以已。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王思玷先生的雕像是在地方政协的倡议下,兰陵的仁人志士们自筹资金竖立的,雕像下面的石座四周密密麻麻地刻满了捐钱人的名字。这不难看出,兰陵人还是挺慷慨的。“兰陵美酒郁金香,玉碗盛来琥珀光。但使主人能醉客,不知何处是他乡。”这是李白的客中行,李白的许多著名诗篇都是酒后有感而发,一生的诗作数不胜数,兰陵人对客中行却情有独钟。兰陵酒的商标上不仅有李白的诗篇,更有李白的头像,并且以法律的形式进行了注册,这难道不是兰陵人的精明?客中行不是诗,更像广告词,比那个铺天盖地的推销词“相信我没错的”说得更加含蓄而富有内涵。李白为兰陵酒制造的名人效应持久不衰,使兰陵人世代受益。兰陵人把一个酿酒作坊发展成今天的集团公司,这除了兰陵人自身的努力之外,李白功不可没。兰陵人知恩图报,在美酒厂的办公楼前建起了一座高大雄壮的太白楼,据说这座太白楼的建造施展了兰陵人大胆的想象力,登上太白楼,使人联想到李白当年把酒临风醉卧兰陵的洒脱风采。看得出,兰陵人还是有深厚的文化底蕴的。相对于李白来说,荀子是个地道的兰陵人,他曾两度就任兰陵令,在位十八年,走遍了兰陵的山山水水,政绩卓著,内治外联,实惠于民,政平而民安。宋朝徽宗皇帝非常敬重荀子,曾下令建造荀予庙,荀子庙年久失修,早已倾圮。明朝诗人李晔专程来兰陵拜谒荀子墓,见荀子墓孤寂荒凉,感慨万千,曾赋诗一首:“古冢萧萧鞠狐兔,路人指点荀卿墓。当时文采凌星虹,此日荒凉卧烟雾。卧烟雾,秋黄昏,苍苍荆棘如云屯。野花发尽无人到,惟有蛛丝罗墓门。”道光二十一年(1841)清政府曾补建荀子墓碑一座,光绪三十年(1904)又立“楚兰陵令荀卿之墓”碑,1977年被公布为第一批省级重点保护单位,苍山县革委会另立保护标志碑一座。我定眼看看兰陵人,再次瞻仰荀子墓,竟无言以对。读后启悟这篇文章思路开阔,笔法灵活,将与兰陵有关的名人一一写下来,挥洒自如,既有对先贤寂寞的悲悯,又有对今人市侩的嘲讽,体现了散文形散神聚的文体特点。文章引用古代诗文,展现了历史上荀子墓一直以来的荒凉,增强了文章的文化底蕴。一、基础知识检测1对下列句子中通假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虽有槁暴,不复挺者“暴”通“爆”,强烈B则知明而行无过矣“知”通“智”,智慧C君子生非异也“生”通“性”,资质,禀赋D以为轮“”通“煣”,使弯曲答案A解析“暴”通“曝”,晒。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古今意义相同的一项是()A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B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C蚓无爪牙之利D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答案D解析A项古义:广泛地学习。今义:学问广博精深。B项古义:藏身。今义:托付,把理想、希望、感情等放在(某人身上或某种事物上)。C项古义:爪子和牙齿。今义:比喻坏人的党羽。3下列各句中,“焉”字的用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A积水成渊,蛟龙生焉B圣心备焉C积土成山,风雨兴焉D朝济而夕设版焉答案B解析B项语气助词,相当于“了”。其他三项均为介词兼指示代词,相当于“于此”。4从词类活用的角度看,下列加点词的用法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A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B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C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D旦日,卒中往往语,皆指目陈胜答案A解析A项名词作状语,其他三项均为名词用作动词。5下列句子中,句式和例句相同的一项是()例句: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A冰,水为之,而寒于水B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C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D牡丹,花之富贵者也答案B解析B项和例句均为定语后置句。6先秦诸子召开了一场学术思想座谈会,请依据甲、乙、丙的三则发言内容,推断甲、乙、丙各是谁。(虚拟构置场景,年代前后可不考虑)甲:人与人之间,即使亲如父子,也不可能不讲利害关系。在这种情况下,好行为给予奖赏,坏行为给予惩处,就是最合乎人性的管理方式。乙:许多人并不了解,人只不过是自然大化的一部分。在我看来,“性善”“性恶”其实是无谓的争论。面对当前的昏浊乱世,重点是怎样能活得自在啊!做人只要随顺本性,因任自然,就能无所成心地快意遨游,融入天地不言的大美之中。丙:人之所以向善,必须靠后天的努力修为。因此,接受教育、从事学习,乃是当务之急。对于莘莘学子而言,好的老师、好的教本是不可或缺的;正如对于一般民众来说,外在的一套礼法规范也是必要的。甲:_乙:_丙:_答案甲:韩非子乙:庄子丙:荀子解析根据甲的发言内容中“好行为给予奖赏,坏行为给予惩处”“管理方式”可知,甲体现的是法家思想,其代表人物是韩非子;根据乙的发言内容中“自然大化”“随顺本性,因任自然”可知,乙体现的是道家思想,其代表人物是庄子;根据丙的发言内容中“后天的努力”“接受教育”“礼法规范”可知,丙体现的是儒家思想,强调后天的学习,其代表人物是荀子。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孔子曰:“学而时习之。”又说:“生而知之者上也,学而知之者次也。”荀子在劝学中提出“_”的观点,继承并发展了孔子对学习的认识。(2)荀子在劝学中用比喻的手法,借助木头经过烘烤后发生变化,即使再烘烤也不能复原了,说明事物经过一定的变化,还可以改变原来的状态的句子是“_,_,_”。(3)荀子在劝学中强调学习应当专一,如果不专一,便会像螃蟹一样,一无所成的句子是“_,_,_”。(4)论语中,孔子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论述了学习和思考的关系,在荀子的劝学中,直接提到了学与思的关系的句子是“_,_”。答案(1)学不可以已(2)虽有槁暴不复挺者使之然也(3)蟹六跪而二鳌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4)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二、课内阅读强化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题目。君子曰:学不可以已。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木直中绳,以为轮,其曲中规。虽有槁暴,不复挺者,使之然也。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8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学不可以已已:停止B假舆马者,非利足也利:对有利C非能水也,而绝江河绝:横渡D锲而不舍锲:刻答案B解析利: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快。9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全都相同的一组是()A.B.C.D.答案D解析D项两个“焉”都是介词兼指示代词,相当于“于此”。A项介词,引出动作的对象,可不译/介词,表比较,比。B项助词,定语后置的标志/代词,它。C项连词,表递进,并且/连词,表结果,因而。10以喻代议,寓议于喻是第四段文字的特点,下列对这段文字议论中心的表述,最恰当的一项是()A学习全在积累,细水长流,才能得到逐步提高。B只有不断积累,持之以恒,用心专一,才能取得学习上的成功。C慢工出细活,学习上应提倡精雕细刻,精益求精。D走出逆境才能成才。答案B解析第四段从学习的方法和态度(积累、坚持、专心)的角度来论述中心论点,分析每个比喻句的含意和作用,即可知A、C、D三项的表述均不恰当。11下列对文段相关内容的分析和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文章启发我们,说理并不排除生动性,方法之一就是运用比喻论证。B荀子所讲的“学”,不仅指学习各种文化知识,还包括提高思想品德修养。C荀子认为,人的先天条件是“学”的决定性因素,但也同样需要后天的努力。D文章第二、三段从学习的意义和作用的角度论述,第四段从学习的方法和态度的角度论述。答案C解析“人的先天条件是学的决定性因素”分析有误,文章强调的是积累、坚持、专一。12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译文:_(2)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译文:_答案(1)顺着风向呼喊,声音并没有变得宏大,听的人却听得清清楚楚。(关键词:呼,呼喊;疾,强,这里指声音宏大;彰,清楚。)(2)螃蟹有六只脚和两只蟹钳,然而没有蛇和黄鳝的洞穴就无处藏身,这是因为它心思浮躁。(关键词:跪,蟹腿;寄托,藏身;躁,浮躁,不专心。)三、课外阅读拓展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题目。非相相人,古之人无有也,学者不道也。古者有姑布子卿,今之世,魏有唐举,相人之形状、颜色而知其吉凶、妖祥,世俗称之。古之人无有也,学者不道也。故相形不如论心,论心不如择术,形不胜心,心不胜术。术正而心顺之,则形相虽恶而心术善,无害为君子也;形相虽善而心术恶,无害为小人也。君子之谓吉,小人之谓凶。故长短、小大、善恶形相,非吉凶也。古之人无有也,学者不道也。盖帝尧长,帝舜短;文王长,周公短;仲尼长,子弓短。昔者,卫灵公有臣曰公孙吕,身长七尺,面长三尺,焉广三寸,鼻、目、耳具,而名动天下。楚之孙叔敖,期思之鄙人也,突秃长左,轩较之下,而以楚霸。叶公子高,微小短瘠,行若将不胜其衣然;白公之乱也,令尹子西、司马子期皆死焉,叶公子高入居楚,诛白公,定楚国,如反手尔,仁义功名善于后世。故士不揣长,不挈大,不权轻重,亦将志乎尔;长短、小大、美恶形相,岂论也哉?且徐偃王之状,目可瞻焉;仲尼之状,面如蒙供;周公之状,身如断蓄;皋陶之状,色如削瓜;闳夭之状,面无见肤;傅说之状,身如植鳍;伊尹之状,面无须麋。禹跳,汤偏,尧、舜参牟子。从者将论志意、比类文学邪?直将差长短、辨美恶而相欺傲邪?古者桀纣长巨姣美天下之杰也筋力越劲百人之敌也然而身死国亡为天下大僇后世言恶则必稽焉是非容貌之患也。闻见之不众,论议之卑尔!今世俗之乱君,乡曲之儇子,莫不美丽姚冶,奇衣妇饰,血气态度拟于女子;妇人莫不愿得以为夫,处女莫不愿得以为士,弃其亲家而欲奔之者,比肩并起。然而中君羞以为臣,中父羞以为子,中兄羞以为弟,中人羞以为友;俄则束乎有司而戮乎大市,莫不呼天啼哭,苦伤其今而后悔其始。是非容貌之患也。闻见之不众,论议之卑尔。然则从者将孰可也?(节选自荀子)注姑布子卿:春秋时郑国人,曾看过孔丘和赵襄子的相,见韩诗外传卷九和史记赵世家。焉:通“颜”,额。期思:地名,在今河南省淮滨县东南。13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古者/桀纣长巨姣/美天下之杰也/筋力越劲/百人之敌也/然而/身死国亡为天下大僇/后世言恶/则必稽焉/B古者/桀纣长巨姣美天下/之杰也/筋力越劲/百人之敌也/然而身死国亡/为天下/大僇后世言恶/则必稽焉/C古者/桀纣长巨姣美天下/之杰也/筋力越劲/百人之敌也/然而/身死国亡为天下大僇/后世言恶/则必稽焉/D古者/桀纣长巨姣美/天下之杰也/筋力越劲/百人之敌也/然而身死国亡/为天下大僇/后世言恶/则必稽焉/答案D解析解答此题先整体阅读,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依据虚词判断,如“者”“也”“然而”“则”等。14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文王”是庙号,庙号是古代帝王、大臣死后,根据其生平事迹评定的称号。B“孙叔敖”中的“叔”,指兄弟排行第三,古人用伯、仲、叔、季表示兄弟排行。C“令尹”是楚国在春秋战国时代的最高官衔,是掌握政治事务,发号施令的最高官,后也泛称县、府等地方行政长官。D“周公”中的“公”是爵位,周代分为公、侯、伯、子、男五等爵位,封地均称国。答案A解析“文王”是谥号,且大臣死后只有谥号没有庙号。15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本文和劝学一样,开篇就提出了自己的观点,批判、否定了相术,指出这是有学识的人从来不谈论的事。B作者认为,观察人的相貌不如考察他的思想,考察他的思想不如鉴别他立身处世的方法,身材相貌不是判断君子小人的标准。C古代的夏桀、商纣身材魁梧,相貌英俊,却落得身死国灭,成为天下最可耻的人,这都是容貌造成的祸患。D文章结尾又用当时犯上作乱的人和乡里的轻薄少年为例,从反面否定了相术,并以反问结尾,表明自己的观点。答案C解析“这都是容貌造成的祸患”错。16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古之人无有也,学者不道也。译文:_(2)莫不呼天啼哭,苦伤其今而后悔其始。译文:_答案(1)古代的人没有这种事,有学识的人也不谈论这种事。(2)他们无不呼天喊地号啕大哭,都痛心自己今天的下场而后悔自己当初的行为。定语后置句翻译方法:1找准句子中的中心词和后置的修饰语(定语),找出配合使用的虚词(如“之”“者”“而”等)。2理清中心词和后置的修饰语(定语)之间的修饰关系。3合理安排后置的修饰语(定语)的位置。翻译时把后置的修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环境监测销售知识培训课件
- 丰田打造标准工程方案(3篇)
- 房屋加固工程专项方案(3篇)
- 猫咪饮食基础知识培训课件
- 小学语文散文类课文教学的优化策略
- 猫咪的聚会课件
- 返乡老屋改造工程方案(3篇)
- 安全教育校本培训课件
- 电网工程安全评估方案(3篇)
- 安全教育干部培训会讲话课件
- 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标准规范知识考试题库(含答案)
- 垃圾电厂宣传课件
- 认识有理数(第1课时)课件 2025-2026学年北师大版(2024)七年级数学上册
- 2025至2030药用包装铝管行业项目调研及市场前景预测评估报告
- 二级豆粕创新创业项目商业计划书
- (统编2025版)道德与法治一年级上册教学计划(新教材)
- 2025北京事业单位考试试题及答案
- 2025-2026学年统编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 《液压与气动》课件(共十三章)
- 2025年山东高等学校教师资格考试(综合)历年参考题库含答案详解(5套)
- 工勤人员技师等级考核(公共课程)题库及答案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