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1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高中语文第二册第二单元教学设计 设计意图 一、理解这篇杂文语言犀利、幽默的特点;学习本文运用比喻进行论证的方法,正确理解各种比喻的含义。 二、理解如何正确对待中外文化遗产。教学设计 一、课文前半部分是难点,着重使学生认识“送去主义”的实质与危害;重点放在课文后半部分,让学生理解比喻论证和讽刺语句的含义,明确什么是“拿来主义”。 二、课文内容丰富,含义深刻,教学时注意设计富有启发性的思考题,引导学生讨论,重要语段加强朗读训练,以加深对文章主要观点和语言特点的理解。教学时数:两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 (学科长签名: )课时目标1、写作思路和课文结构层次。2、使学生认识“送去主义”的实质与危害。 一、导入新课。 随着我国开放的深入发展,国外的科学、文化、技术以及资产阶级的腐朽思想、生活作风等等也随之大量而来,我们应采取怎样的态度和方法才是正确的呢?学习鲁迅先生的杂文拿来主义,从中可以受到启发,得到教益。 二、研习新课。1.分析写作思路和课文结构层次。设题意图: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 提问:作者要论说的是“拿来主义”,为什么课文前半部分写“闭关主义”和“送去主义”? 讨论、明确:作者要论说的是“拿来主义”,但它是针对历史和现实存在的问题提出来的,近代的“闭关主义”必然导致“现在”的“送去主义”。“送去主义”是一种有往无来的卖国行径,必然导致国势日弱,被动挨打,从长远看,将造成亡国灭种。因此,采取与“送去主义”针锋相对的“拿来主义”就刻不容缓。“送去主义”和“拿来主义”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破”正是为了“立”,“破”得彻底,“立”得才牢靠。这个问题弄明白了,作者的思路和文章的结构层次就基本上清楚了。 全文分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第1-4段):揭露批判“送去主义”的实质及其严重后果。 第1、2段是揭露批判国民党政府在文化上奉行“送去主义”的媚外求荣和欺世惑众的可耻行为。 第3、4段是揭露“送去主义”的实质和危害。 第二部分(第59段):阐明“拿来主义”的基本观点,批判在对待文化遗产问题上的错误倾向。 第5段正面提出“拿来主义”的主张。 第6段揭示“送去主义”的危害和实行“拿来主义”的必要。 第7段揭示“拿来主义”的含义就是“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 第8段批判对待文化遗产的三种错误态度。 第9段从正面具体而形象地阐明“拿来主义”的原则和方法。 第三部分(第10段):总结全文,指出实行“拿来主义”的人应具有的胆识和品质,以及“拿来主义”对于创造民族新文化的重要意义。2.研习第一部分:弄清“送去主义”的实质与危害,体会幽默、讽刺的语言在批判错误观点时的表现力。设题意图:培养学生的分析鉴赏能力。 (1)提问:第1段“别的且不说罢”一句有什么作用?作者列举了哪些事例来揭露国民党政府实行“送去主义”的媚外丑态的? 讨论,明确:这一句把所要揭露、论述的范围加以严格的限制,只讲文化上的事。本文写于1934年6月4日,那时日本帝国主义的魔爪已经伸到了东北、华北,国民党政府推行卖国主义政策,变本加厉地出卖国家的领土、资源和主权,确实“成了什么都是送去主义了”。因此,用“别的且不说罢”的句子,不仅使论述的范围明确,而且增强了揭露的深刻性。 作者举了三个“送”的事例:“先送”一批古董到巴黎去展览,“不知后事如何”,即有去无回,这是媚外的可耻行径;还有几位“大师”们捧几张古画和新画,在欧洲各国一路挂过去,“捧”何其郑重、恭敬,媚态可掬,几张画“一路的挂”,何其卖力,何其寒伧可笑,“发扬国光”,反语,讽刺不以为耻,反以为荣;“还要送梅兰芳博士到苏联去,以催进象征主义也可以算得显出一点进步了”,用这种方式来显示一点进步,多么可怜,暗示“学艺”上的东西已经相当贫乏。作者讽刺批判的锋芒不是对着几位艺术家,而是指向卖国媚外的反动当局及其御用文人,字里行间充满着憎恶和鄙视。 (2)提问:一味奉行“送去主义”会产生什么严重后果及危害? 讨论,明确:作者以尼采自诩他是太阳,光热无穷,只是给与,不想取得作类比,“尼采究竟不是太阳,他发了疯”;中国不是“丰富”,还要“大度”,“只是送出去”,同样是愚蠢可笑的。说“掘起地下的煤来,就足够全世界几百年之用”,“几百年之后呢”?我们的子孙,“当佳节大典之际,他们拿不出东西来,只好磕头贺喜,讨一点残羹冷炙做奖赏”。“磕头”、“讨”和“残羹冷炙”、“奖赏”等词语,形象、深刻地写出了“送”的结果是我们的子孙后代无法立足于世界民族之林。 (3)提问:“抛来”和“抛给”有何区别? 讨论,明确:抛来指把无用的东西抛弃掉,或者无代价地送人或施舍,一般不怀有什么不良的动机或目的。 抛给指有目的的、带恶意的输出。 (4)小结:作者把对待文化遗产的问题放在历史和现实的背景中加以考察,文章一开始便从“闭关主义”说起,进而揭露国民党政府在“学艺”上实行“送去主义”的种种媚外求荣,欺世惑众的事实,揭示“送去主义”必然使中国人民更加陷入被侵略,受奴役的悲惨境地。因此,“送去”之外,还得“拿来”。3.课后餐:设题意图:识记文中的重点词语。 礼尚往来 :礼节上重视有来有往。尚,崇尚、尊重。自诩 :自我夸耀。诩,夸耀,吹嘘。残羹冷炙 :吃剩的饭菜,借指权贵的施舍。冠冕:“冠冕堂皇”的省语。意思是很体面,有气派。冕,古代帝王的礼帽。三、目标检测设题意图:了解学生对教学目标的掌握情况。 完成课后练习“二”。 第二课时 (学科长签名: )课时目标。1、理解“拿来主义”的主张,领会运用形象的比喻阐明抽象的深刻的道理的写作方法2、理解这篇杂文语言犀利、幽默的特点。一、课前餐。设题意图:掌握课文的重点词语。 给加黑字注音并解释:礼尚(;崇尚、重视。) 自诩(;夸耀,说大话。) 残羹(;有浓汁的食品。)冷炙(;烤肉。)冠冕(;古代帝王戴的帽子,引申为体面。)二、研习新课。设题意图:培养学生的分析理解文章的能力。 1.研读第二部分:理解“拿来主义”的主张,领会运用形象的比喻阐明抽象的深刻的道理的写作方法。指名朗读第5、6、7段。课间餐:注意对吝()啬()、髓()、蹩()正音。 (1)提问:第5段中哪些词语含有讽刺意味?第6段的“送来”与“拿来”有何区别?第7段的“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怎么理解? 讨论,明确:“摩登”是针对上文“自从给枪炮打破了大门之后成了什么都是送去主义了”而言的,把卖国媚外的行径说成“时髦”,一味地“送去”说成“赶时髦”,其讽刺意味是很浓烈的。“吝啬”是针对上文“丰富”、“大度”而言的,两者鲜明对照,对“送去主义”者进行讽刺鞭挞。 “送来”是帝国主义对我国进行的经济、军事、文化侵略、掠夺,是“抛给”的同义语;“拿来”是根据需要自己拿,二者本质不同,内容迥异。 运用脑髓指用脑筋独立思考,有主见;放出眼光指要看得清,有辨别力;自己来拿指要有选择,自己拿。 (2)提问:第8段批判了对待文化遗产的哪几种错误态度?第9段阐述了“拿来主义”者应采取怎样的态度和方法?运用比喻论证说明有什么作用? 讨论,明确:“大宅子”比喻文化遗产。 怕:徘徊不敢走进门(逃避主义)孱头 怒:勃然大怒,放一把火烧光(虚无主义)昏蛋。 羡慕:欣欣然接受一切(投降主义)废物。 以上三种人对待文化遗产的态度都是错误的。 对待文化遗产的正确态度:首先是“占有”,然后是“挑选”。“占有”是前提,不“占有”就无从“挑选”;“挑选”是关键,不“挑选”,“占有”就毫无意义。 “挑选”的具体做法:或使用,或存放,或毁灭。 鱼翅比喻文化遗产中的精华部分(使用,吃掉)。 鸦片比喻有益也有害的一类事物(存放,供治病)。 烟枪、烟灯比喻有害的可作反面教材的一类事物(送一点进博物馆,毁掉)。 姨太太比喻供剥削阶级欣赏享用的腐朽淫靡的东西(走散)。 文中运用“大宅子“、“鱼翅”、“鸦片”、“烟枪和烟灯”等当时人们所熟悉的事物作比方,使如何对待文化遗产这个抽象问题具体化,深奥道理浅显化,将怎样“挑选”说得具体形象又清楚透彻。尤其是对“孱头”、“昏蛋”、“废物”、“姨太太”等形象的勾勒,寓意丰富,耐人寻味。 2.研读第三部分:要求学生朗读文章最后部分,简要说出每句话的内容。 第1句话:结论是我们要拿来。第2句话:拿来主义的具体做法。第3句话:拿来主义的结果。第4句话:拿来主义者应具备的条件。第5句话:从反面指出拿来主义的意义。 提问:这一段共5句话,如果这5句话是5个问题的答案,那么应该是哪5个问题(“思考和练习”二)? 明确:究竟应该怎样对待文化遗产?对文化遗产应该怎样区别对待?正确对待文化遗产有什么积极意义?要处理好文化遗产我们必须具备哪些条件?实行“拿来主义”的重要性迫切性何在? 3.总结全文,加深理解。 (1)提取要点,归纳中心:本文批判了国民党反动派的卖国主义政策和一些人对待文化遗产的错误态度,阐明了批判继承文化遗产的基本原理和方法,指出了正确的继承和借鉴乃是建设民族新文化的必不可少的条件。 鲁迅对文化遗产的见解,跟毛泽东同志“古为今用”、“洋为中用”,“排泄其糟粕,吸收其精华”的意见是一致的。时至今日,这篇文章仍然放射着思想光辉,值得我们认真学习和借鉴。(2)由学生讨论,归纳写作特点。先破后立,破立结合;运用贴切的比喻阐明抽象、深奥的道理;语言犀利、幽默。每一条要求能举出实例,并结合自己的感悟作简要分析。 三、课后餐:设题意图:基础知识的积累与训练 1、下面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完全不同的一项是(D) A催进 崔嵬 拔萃 璀璨夺目 B自诩 翌日 酗酒 栩栩如生 C掘起 诡谲 矍铄 咬文嚼字 D磕头 咳嗽 恪守 阖家团聚 2、下列各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C ) A古董 冠冕 吝啬 礼上往来 B脑髓 玄虚 国萃 残羹冷炙 C. 炫耀 鱼鳍 懦弱 摩肩接踵 D. 勘误 市脍 涵养 头昏脑涨3、以次填入下面句子中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A ) 几百年来之后,我们是化为灵魂,或上天堂,或落了地域。 于是连最清醒的青年,也对于洋货发生了。 但是,如果反对这宅子的旧主人,怕给他的东西污染了,不敢走进门,是孱头。A. 当然 恐怖 徘徊 B. 当然 恐慌 迟疑 C. 自然 恐怖 徘徊 D. 自然 恐慌 迟疑4、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有错的一项是( C ) A. 说的冠冕些,可以称之为“送来”。冠冕:是“冠冕堂皇”的省语,意思是跟体面,很气派。 B. 徘徊不敢走进门,是孱头。孱头:指懦弱无能,害怕继承,拒绝借鉴的逃避主义者。 C. 只有烟枪和烟灯,虽然形式和印度、波斯、阿拉伯的烟具都不同,确可以说是一种国粹。国粹:指国家文化中的精华。 D.还有几位“大师”们捧着几张古画和新画,在欧洲各国一路的挂过去,叫作“发扬国光”。发扬国光:弘扬中国悠久的绘画艺术,展示斐然的成就,这里是反语。5、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C ) A. 大会之后,很多企业的领导端正了认识,围绕以提高产品质量、提高经济效益为中心,加大了整顿的力度。 B. 随着房地产市场竞争的日益激烈,房产销售也在不断推陈出新。 C.旧城周围那些贫民百姓居住的破旧狭窄的房子,迟早会被大踏步前进的城市建设一扫而光。 D.舞台是为那些才华横溢的人准备的,只有深刻的思想,才能充分激发出表演的艺术天才。 6、下列加线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B )A 他最近出版了一本文不加点、几乎没有注释的旧体诗集子,这样的书,读起来确实累人。B 早在30年代,他就因创作长篇小说梦之音而名噪一时,成为京派作家的后起之秀。C 他为官一任,造福一方,政绩累累,真是罄竹难书。D 小时侯,父亲对我们兄弟三人从没有好脸色,有时耳提面命,甚至棍棒相加。四 、目标检测设题意图:了解学生对教学目标的掌握情况。完成课后练习“三”“四”。 五、教学反思6我若为王 设计意图: 1学习本文要深刻理解封建制度、封建思想是造就奴才的思想制度,它迫使人失去人的本性,异化为奴才。扫除奴才孳生的封建制度、思想,才能使人性复归。2揣摩本文的语言,分析作者的语言特色。3鉴赏本文的艺术特色4正确理解本文的辩证思想 教学难点:重点语句的体会。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学科长签名: )课时目标1、理清课文层次结构,理解封建制度、封建思想是造就奴才的思想制度,它迫使人失去人的本性,异化为奴才。2、鉴赏本文的艺术特色一、导入:作者介绍聂绀弩 (19031986)曾用笔名耳耶、 二鸦、 箫今度等。 湖北京山人。1922年任国民党东路讨贼军前敌总指挥部秘书处文书,旋往马来西亚吉隆坡当教员。1924年考取中央陆军军官学校(黄埔军校)第二期学员,参加过国共合作的第一次东征。后入莫斯科中山大学,1927年回国,在上海参加中国左翼作家联盟。1933年任中华日报副刊动向编辑时,认识了鲁迅、茅盾、丁玲等人。这期间写了大量杂文,并在1935年出版短篇小说集邂逅。抗日战争期间,在桂林与夏衍、宋云彬、孟超、秦似编辑杂文刊物野草,并出版杂文集历史的奥秘、蛇与塔。1949年后历任中南区文教委员会委员、中国作协理事、香港文汇报总主笔、人民文学出版社副总编辑等职。1960年后在全国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工作。1981年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了他的中国古典小说论集。二、结构分析设题意图: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请学生自由发言,划分层次,为分析中心和艺术特色服务。第一部分(15段)设想“我若为王”后的情景。第一层(第1段)由影片名引起“我若为王”的假定。第二层(24段)“我若为王”后,妻子儿女不管有无才德,都将受捧,成为贵人。第三层(第5段)“我若为王”,自己将有至高无上的权威,臣子们都将是一副奴才相。第二部分(68段)表达对王权意识、奴才思想的愤慨和铲除奴种的愿望。三、思路探索设题意图: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 课文先揭示了“我若为王”后的 “假定事实”我的妻子,纵然没有任何德性,纵然不过是个娼妓,那时候,她也依然是王后;我的儿子,纵然是一无所知,一无所能的白痴,也仍然是太子或王子;我的女儿,我的亲眷,无论他们怎样丑陋,怎样顽劣,怎样三者的的结果都一样“会被人们像捧上天的星星一样捧来捧去。”我呢更不用说,没有任何过失,没有任何罪行,看不到真正的面孔,听不到真正的声音这种种情景,正是为下文正面展开议论和提出批判作铺垫。这里作者设想“我若为王”后出现的情景,从妻子到儿子到女儿,再到自身,把“势”蓄得很足。但这仅仅是手段。作者真正的目的却是先把“我”推向虚幻的顶峰,然后一把拉下来,示其本相,加以批评,所谓“抬得越高,摔得越重。”这就叫“欲擒故纵法”。四、探讨中心思想设题意图:培养学生的归纳能力本文通过设想“我若为王”后的种种情景,巧妙地表达了对王权意识和奴才思想的憎恶和否定,对民主、平等思想的强烈呼唤。不要求记住结论,要注重探讨的过程。五、艺术手法点拨设题意图:培养学生的艺术鉴赏能力。教师提出基本点,学生分析。1排比段文章结构很是严谨,这在前面我们已经分析过了,在这里我们要说的是作者运用排比段,几乎是一气呵成地揭示了封建专制的王制是孳生奴性、迫使人性异化的本质力量。第二、三、四自然段,从不同侧面,严密地揭示了王制专制的反动力量。句式相似又有变化,如行云,如流水,语势流畅。 2先扬后抑在三个排比段中,作者又取先扬后抑的方法,把奴性的“奴”字揭了个透:娼妓丑,但她若是皇后,奴才们也得捧,也得以之为美;白痴、丑陋、顽劣,都和“娼妓”一样丑,但他们若是太子、公主,奴才们照旧得捧。这种先扬后抑的写法,把“王制”的反动力量、奴性形成的社会原因,写得形象而又深刻。3语言朴素、流畅本文语言朴素、流畅而风趣,有些词值得揣摩:“王是什么东西呢?”至高无上的“王”在作者笔下成了“东西”,作者对封建残余的轻蔑甚为鲜明。“捧来捧去”的“捧”,活活画出奴才们的那种媚态。“没有人敢说”,一个“敢”字就表现了王权专制的程度。“娇痴的,唱小旦的声音”,这个“娇痴”更活现了奴才的可憎、恶心的面目。四、目标检测设题意图:了解学生对教学目标的掌握情况。完成课后练习“一”“二”。第二课时 (学科长签名: )课时目标1、揣摩本文的语言,分析作者的语言特色。2、正确理解本文的辩证思想。一、课前餐:设题意图:字词积累。 1生字注音绀(n)弩(n)匍匐(pf)盔(ku)呵斥(hch)葸(x)2词语释义谄媚:卑贱地奉承,讨好别人。谄:曲意迎合。 匍匐:使自己俯卧。这里指臣子俯卧在国王面前。畏葸:畏惧,诚惶诚恐。昂头阔步:仰着头,迈大步。形容精神奋发的神态。恍然大悟:突然醒悟过来了。二、语句分析设题意图: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 学生自己挑选难理解的语句,小组讨论分析,汇报讨论结果。教师的准备:1我将看不见一个人的脸,所看见的只是他们的头顶或帽盔。 看不见一个人的脸,因为大臣见国王的时候,必须低头;在上朝朝见国王的时候,也必须匍匐在地,不准仰视“王”,只有国王说“恕你无罪”时,大臣才敢抬头视君。所以王将看不见一个人的脸。这句中的“头顶”是指伏地请罪的臣下摘去帽子的脑袋;帽指代文臣,盔指代武将。2或者所能够看见的都是谄媚的,乞求的。 一旦“王”恕其无罪时,这些文臣武将才敢抬起头来见君,但是哪张脸敢对王露出“抗颜”呢?这些文臣武将只能顺国王之意,说王爱听的话,王不对,也得谄谀“吾皇圣明”。“伴君如伴虎”,哪个文臣武将敢捋虎须被虎吃掉呢?真正有硬骨的海瑞进谏时,不也扶 (即抬着棺材,以备王赐死)入觐吗?就这样,海瑞也不能不颂“吾皇圣明”。“乞求”,未必大臣们都向王乞求金银财宝高官厚禄,就是谏国王改正一种错误,臣也不敢不“乞求”王改。所以,能见国王的脸是谄媚的脸,“乞求”的脸。 3快乐的时候不敢笑,不快乐的时候不敢不笑,悲戚的时候不敢哭,不悲戚的时候不敢不哭。大臣在王的面前,不能有个人的感情表现,一切惟王之情绪是从。王悲伤的时候,你纵使快乐也得去与王一起悲伤;你死了爹娘而悲伤的时候,如果王要举行盛大庆典,你不能哭,还得笑,喜气洋洋。总之,在王面前,臣下不能将个人感情随意宣泄表达,因为臣下是王的奴才。乐不敢乐,悲不敢悲,人性遭到摧残,这是真正意义上的人性异化:由人异化为奴才。4我是民国国民。这句中的“民国”是指解放前的“中华民国”,此文写在旧中国时期。5我以为世界之所以还大有待于改进者,全因为有这些奴才的缘故。生活在奴才们中间,作奴才们的首领,我将引为生平的最大的耻辱,最大的悲哀。这句中的“世界”,应该指的是国民党统治下的“世界”,“大有待于改进者,全因为有这些奴才的缘故”,这就是说,蒋介石的文臣武将不过都是一些奴才,这些奴才捧着蒋介石,把那个旧“世界”弄得不像样子;“大有待于改进”,是要改进到没有奴才的“世界”。然后作者又借“我”这假想中的“王”影射蒋介石,他不过是一个“奴才们的首领”。那是蒋介石最大的耻辱、最大的悲哀。 据载,抗战时期,在重庆,国民党治下的一部分奴才曾给蒋介石献过“九鼎”。当时蒋介石“大怒”,质问奴才们:“这是干什么,拿我当皇帝了吗?”当时有人评论,蒋介石不愿承认自己是皇帝,但在他的奴才们的眼里,他已经是皇帝(或“王”)了。在那个“世界”里,蒋介石实际上就是他的奴才们眼中的“王”奴才们的头儿!所以作者说,他这个奴才头儿是最大的耻辱,最大的悲哀。 6我将变成一个暴君,或者反而正是明君:我将把我的臣民一齐杀死,不准一个奴种留在人间。怎么理解这“暴君”与“明君”的统一呢?“暴”,指杀尽“奴才”;“明”,指扫除一切奴种,不给人间留下一个,叫奴种断子绝孙,自己也不再当奴才头儿。这“暴”中寓着“明”,“明”才需要“暴”。 这句中的“我”与上一句(第5句)中的“我”不是一回事,而是“假定又假定”“若为王”的“我”。这个“我”表达了作者的理想:“改进”“世界”,必须把奴才消灭干净,反过来说,消灭尽了奴种,包括奴才的头儿,才能“改进”“世界”。7我若为王,将终于不能为王,却也真的为古今中外最大的王了。不为王,才是最大的王,含着这样一个历史辩证法:不为王,世上没有任何奴种,自己和他人的人性会完全复归。人,再也没有奴性,有的是真的人性,每个人都能得到最充分的人的生活,这才是最大的“王”:可以尽情发展自己的人性。8真的人们即没有奴性、人性自由发展的人们。 三、现实意义探索设题意图:培养学生的分析归纳能力。 教师尽量不参与讨论,由学生挖掘课文思想的现实意义。结合这篇文章,我们可以回忆上个世纪的“造神”运动,以及眼下的这风那风,“追星族”是不是具有那么一点“奴性”呢,李的“f轮功”等等。尽管本文写作时距我们已经半个多世纪了,今天读来,仍然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人们往往把个人专断只看做一个人的工作作风问题,同时在把民众抬成“真正的英雄”的时代,好像民众是永远没有过失的。作者见地深刻的是,民众甘当奴才,是专制主义的土壤,没有奴才,也就没有奴才们的君主。在封建时代,臣民在君主面前自称“奴才”。推翻了封建君主,“奴才”这个称号真成了“恶谥”。虽然人们不想当奴才,而且自以为当家作主了,但是几千年封建意识深深地浸入人们的脑髓,从心理到言行,不自觉地会成为奴才。1958年毛泽东说:中国人民还有过去那一副奴才相么?没有了,他们做了主人了。可见毛泽东是希望中国人民不但在外国人面前站起来,而且在国内政治生活中也能够站起来。我们的目标建设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消除头脑中“封建的残物”,是必须完成的历史任务。四、目标检测 设题意图:了解学生对教学目标的掌握情况。完成课后练习“三”。 五、教学反思 7 庄周买水 (学科长签名: )设计意图: 1 体会文章的深刻含义。 2 学习借古讽今的手法。 3 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课时安排:1课时。 一、课前餐: 1、 下面所给词语注音:设题意图:基础知识积累。呕( ou )心沥血( xue ) 仓颉(jie ) 苍劲( jing ) 赢(ying )利 长发( fa ) 调侃( kan ) 赚( zhuan )钱棘( ji )刺 颤(chan )抖 泾( jing )流 2、 找出下列各句中的错别字:(1)他的作品,由于征订数量少,被出版社公公敬敬地退了回来。(公恭)(2)一时间,鱼的乐趣已经被庄周抛到九宵云外。(宵霄)(3)庄周疑或的看着苍天,一时不知如何是好。(或惑)(4)庄周在濠粱上,领悟到鱼的乐趣。(粱梁)3、 解释下面所给词语:(1)征订: 征求订购。 (2)居然:表示出乎意料,竟然;表示清楚明白,显然。 (3)笔挺:很直地(立着);(衣服)烫得很平而折叠的痕迹又很直。 (4)款待: 亲切优厚地招待。 (5)渔场:海上捕鱼的区域,一般为鱼群密集方。 (6)议价:买卖双方或同业共同议定货品的价格。 (7)油然:形容思想感情自然而然的产生;形容云气上升。 (8)甘霖:指久旱以后所下的雨。 4、下面黑体字的四字词语使用正确的是:(1)他一气之下,弃文从商,当起兵来。(2)演出结束时,会场里响起很长时间经久不息的掌声。(3)他晃了晃,纹丝不动,引来一阵喝彩。(4)有些人生财有道,竟把眼光投向学校里的学生。卡片:作者介绍 刘征:刘征先生原任人民教育出版社副总编,长期从事中学语文教科书的编写工作,参加和指导编写的中学语文教材逾百万册。新诗集有刘征寓言诗,诗词集有古韵新声和画虎居诗词,杂文集有画虎居笑谈等共20多种。 二、 作者是怎样构思这篇文章的?设题意图:理清文章的结构。文章可以分成三部分:第一部分,庄周为潮流所迫,弃文经商,准备养鱼致富,那么这儿的潮流不难看出就是经济大潮。文章写作时间是1988年,同时也可以看出作者要表现经济大潮中出现的一些社会问题。第二部分,共有三层,写出了庄周买水的艰难与狼狈,充分提示出存在于社会中的欺诈。东海明明有水,却说“无货”,必须到河伯那儿去买,而价格又与东海大不一样;而河伯那里同样说“无货”,必须到濠梁那里,价格自然又是一番猛涨,这里面分明是一连串的欺诈。而且,不能忽略的一点是这一切都发生在天气大旱的 背景下,这不能不让人深思。可以说,在经济大潮逐渐席卷全国,市场即将放开的时候,金钱和道德的问题都提出来了。同时,部门权利也是一个不能忽视的问题,金钱、道德、权势,这三者就是作者要探讨的。 第三部分,庄周在买水途中看见小鱼而顿悟。作者描述苍天雷动而欲雨,庄周舞之歌之,也表现了作者革除一切不良现象的希望和决心,同时也反映了社会并非不可救药。展示了作者良好的愿望。 三、 文章的叙述有何特点?设题意图:了解文章的叙述特点。 文章的叙述很有特点,随处可见作者用心。庄周要养鱼,必需大量的水。首先,老天大旱,水又十分紧俏,怎么办呢?这时,文笔趋紧。下面庄周决定到东海买水,可谓“智者”。东海之水,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真乃绝佳去处,但谁知东海竟然“门上吊着一把大锁”,而且“无货”,连东海都无货那,何处有啊?无怪乎庄周“几乎哭出来”,文笔为之陡然一紧,但仔细想想“无货两个大字是后来写上去的,写的是仓颉体,苍劲有力。”不难看出其话中有话的言外之旨了。眼看走投无路,突然峰回路转,“走来一位西装笔挺的办事员”,前面讲过“门上吊着一把大锁”分明无人,怎么这么巧(无巧不成书),偏偏就有人来呢?看来,非无人也,正“守株待兔”呢!果然,指点一二:“听说河伯那里也许有些存项,你快去问问吧。”文笔一松,读者也为庄周稍松一口气。但仔细再想,东海之大尚且无货,小小河伯水从何来?不由又暗地为庄周的买水前景倒吸一口凉气。结果,不出所料,庄周在东海的遭遇,再次上演。好歹到了濠梁,令人惊喜之余,不由被价格吓得半死,这还不算,钱,你的留下;水,却要到东海去领!领就领吧。费尽周折与磨难,半道所遇暂且不谈,结果秋雨马上就要下来了!这是怎样的一个“国际玩笑”啊,这是怎样的一个“人生嘲讽”啊。 可见,文章的叙述绝不是平铺直叙的,而是跌宕有致,一波三折,耐人寻味的。四、 文章揭示了一种什么样子的社会现象?设题意图: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 原本应该理所当然拥有售水权的东海管理人员海若,转手将水倒卖给河伯,河伯又倒手将”水”权,“下放”到濠梁,;一倒将水价提为原来的十倍,二倒水价变成原来的五十倍。但水最终却要到东海去领取。史记上说:“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这倒买倒卖的背后,不就是一个“利”字吗?当然,利从何来?靠“倒买倒卖”,怎样才能称心如意的“倒买倒卖”?当然,只需手中有权,说实话,“利”的靠山是“权”,“弄权”是“牟利”的依据,“牟利”是“弄权”的一种表现方式罢了。上世纪八十年代,中国政治经济生活空间的一小部分就是被这样一些东西填充着。作品也正是着眼于这种“弄权有道”与“谋私有方”的现实,用“故事新编”的方式,借古人之“酒杯”浇自己心之块垒,起到借古喻今,借古讽今的目的,也是一种喻世名言,醒世恒言吧。 卡片:庄子 庄子:庄子是战国时期宋国蒙城人。道家学派继老子之后的重要代表人物。主要著作有庄子,主张性自然论,与老子并称“老庄”。对后世影响极深。 卡片:臧克家谈刘征杂文 他的杂文不同凡响,人民日报几次评奖,都获得第一名。我认为,他的杂文有二味:辣味和甜味。它,辣得令人痛快;它,甜到心的深处。他的杂文,有一种非凡诡怪的艺术魔力,有讽有刺,但不剑拔弩张,读后,得到启发,引起深思,与之共鸣,令人心喜。 五、课间餐:设题意图: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阅读下面文段,回答5-7题。 潮流不可阻挡。连梦想化为蝴蝶的庄周也变了。他的呕心之作南华经因征订数只有三本,被出版社恭恭敬敬退了回来。他一气之下弃文从商,在他小伫濠梁之上领悟到鱼的快乐之后,居然,想养鱼致富,挖起鱼塘来了。 5、 从文中看,“潮流不可阻挡”中的“潮流”指什么? (“下海”的经济大潮;也暗指经济大潮中的“暗流”。) 6、 本段可看出作者行文语言上有什么特点? ( 调侃语气;作者“很不认真的”讲授一个“很认真的”故事。) 7、 南华经所指为何?有人曾就论语中子路冉有曾皙公西华侍坐一文与庄子中的秋水一章中“濠梁鱼乐”一篇,写了一幅对联,上联是:“东鲁春风吾与点”,你能对出下联吗?(庄子;“南华秋水我知鱼” ) 阅读下面文段,回答8-10题。 庄周揣着提货单,赶着一辆大车,车上载着空水桶,急急忙忙向东海进发。又讥又渴又热又气恼,半路上实在挪不动了,坐在路边休息。忽然听到一个微弱的声音: “只要有一勺水我就活命了,救救我吧!” 庄周顺着声音看去,原来呼吸的是躺在车辙里的一条小鱼,拍着尾巴,两腮一张一张艰难的呼吸着。 庄周睁大了眼睛,不说也不动,好象一段干木头,只有棘刺般的花白胡子在微微颤抖。 猛听得一声雷响,油然云起,长养万物的甘霖就要下来了。庄周霍地跃起,敲着空桶唱道:“秋水时至,百川灌河。泾流之大,两渚崖之间,不辩牛马” 8、“庄周睁大了眼睛,不说也不动”,为什么? 人连一条小鱼都拯救不了。而这些都是由于“人为”原因而致。而这条鱼“似乎”和作者同命相连同是天涯沦落人。 9、“在车辙里的一条小鱼”,这牵扯到的成语典故是 “涸辙之鲋”;现在用来比喻 :处在困境中急待救援的人。 , 。 10、“听得一声雷响,油然云起,长养万物的甘霖就要下来了。”有何深意? 这是作者对社会的一种讽喻,更是对社会不合理现象的一种反抗,以此方式提出解决社会问题的办法,寄托着对革除弊端的希望和信念。 六、 拓展训练 (一)阅读下面文段,回答文后问题。设题意图: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29岁那年,颜渊到鲁国皇家大学攻读儒学博士学位。博导是该大学的学术带头人孔丘。 孔丘的教学风格很严厉。他每天安排颜渊读大量的书,而且下指标,每个月要拿出一篇论文。 颜渊是个循规蹈矩的好学生,向来惟师命是从。每天读书到深夜,每个月都能拿出一篇优秀的论文。孔丘很满意,对颜渊说他会很认真批阅,并激励颜渊要忘掉过去的成绩,每一天都应当从零开始。颜渊深然其言。 一天, 颜渊在阅览室浏览是,无意发现了自己一篇论文习作竟发表在一本世界学术权威杂志上,不过署名是孔丘。他翻了一下午,又发现了自己另外几篇论文习作也在学术刊物上发表了,署名都是孔丘。 颜渊有点气闷,却又不敢质问孔丘。孔丘在学术界有着至高无上的威望,和他作对只能自毁前程。颜渊陷入深深的郁闷中,原先的忧郁症更严重了。不到一年,“发尽白”。 这样郁郁过了三年,颜渊终于沉疴不起,倒在了书桌前,年仅32岁。 得此消息,孔丘大恸:“噫!天丧予!天丧予!”为表示纪念,孔丘从此封笔,不再进行学术研究。1、 文中颜渊是一个怎样的形象? (循规蹈矩,唯师命是从,面对“压力”敢怒不敢言。) 2、 孔丘在文中扮演了一个怎样的角色? ( 虚伪、欺世盗名、为个人利益不惜剽窃别人成果。 ) 3、 文章揭示了一种什么社会现象?(学术界存在的老师剽窃学生成果的丑陋事实) (二)阅读下面文段,完成所给题目。 守旧老人把漫游者抬到集市区,人们毕恭毕敬地站在周围,鸦雀无声。 漫游者由于饥渴,身体还很衰弱。老者让他坐下。 他拒绝了。 他们命令他闭嘴。 但他偏要说话。 他把脊背转向老者,两眼搜寻着不久以前还与他志同道合的人。“听我说吧,”他恳求道,“听我说,大家都高兴起来吧!我刚从山的那边来。我的脚踏上了新鲜的土地,我的手感觉到了其他民族的抚摸,我的眼睛看到了奇妙的景象。” “小时候,我的世界只是父亲的花园。 “早在创世的时候,花园东面、南面、西面和北面的疆界就定下来了。 “只要我问疆界那边藏着什么,大家就不住地摇头,一片嘘声。可我偏要创根问底,于是他们把我带到这块岩石上,让我看那些敢于蔑视上帝的人的嶙嶙白骨。 “骗人!上帝喜欢勇敢的人!我喊道。于是,守旧老人走过来,对我读起他们的圣书。他们说,上帝的旨意已经决定了天上人间万物的命运。山谷是我们的,由我们掌管,野兽和花朵,果实和鱼虾,都是我们的,按我们的旨意行事。但山是上帝的。对山那边的事物我们应该一无所知,直到世界的末日。 “他们在撒谎。他们欺骗了我,就像欺骗了你们一样。 “那边的山上有牧场,牧草同样肥沃,男男女女有同样的血肉,城市是经过一千年能工巧匠细心雕琢的,光彩夺目。 “我已经找到一条通往更美好的家园的大道,我已经看到幸福生活的曙光。跟我来吧,我带领你们奔向那里。上帝的笑容不只是在这儿,也在其他地方。” 1、“守旧老人把漫游者抬到集市区”,说明了什么? (守旧老人迫不及待要审判先驱者,甚至不等他身体康复。) 2、“老者让他坐下”,联系全文看,说明了守旧老人们的什么特点? (虚伪。他们在先驱者还很虚弱时就要审判他,在“法场”上却故做仁慈。) 3、这里的那一句话为下文的“叛乱”埋下了伏笔? (“两眼搜寻着不久以前还与他志同道合的人。” ) 4、“我的手感觉到了其民族的抚摸”是什么意思?(与其他民族的人和睦相处。) 七、 创新提高设题意图: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写作能力。 学习本文作者的思路,从日常生活中,选取恰当的突破口,对有关引发人思索的现象作进一步的思考,写一篇夹叙夹议的文章。提示:学习本文作者观察生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思路,找准切入点,对症下药,有针对的解决问题。 八、目标检测:设题意图:了解学生对教学目标的掌握情况。完成文后练习“一”至“三”九、教学反思 8剃光头发微 (学科长签名: )设计意图:1 体会本文的现实意义。2 学习小中见大的写法。3 把握幽默的语言风格。课时安排:1课时。一、课前餐:设题意图:基础知识积累。1、读音全相同的一组是:( C ) A、磨励 砾石 牡蛎 老骥伏櫪B、诡奇 轨道 垝垣 佹得佹失 C、睥睨 媲美 辟谣 脾气D、书籍 瘠土 嫉恨 舟楫2、解释下列词语(1)磨砺: 摩擦使锐利,比喻磨练 (2)诡奇: 诡异,奇异,奇特 (3)睥睨:眼睛斜着看,形容高傲的样子 (4)差池:差错,也做差迟 (5)濯濯:光秃的样子 (6)恍若有悟: 3、下列各组词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D ) A、隽永 磨砺 玲珑 班驳 B、羞涩 脉脉 宿命 书籍 C、发髻 羁旅 诡异 瓣子 D、惊心动魄 濯濯 差池 恍若有悟 4、填在下列句子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正确的一项是A联语的对仗_工稳,造意_豪迈,用之于理发师,_想像诡奇,出于意表,妙不可言 A、 既又更是 B、 不但而且还 B、 不是而是又 C、 尽管也更是 5、下列各句中,语意明确,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D ) A、这些平凡的小事,揭示了深刻的一个道理。 B、坚持做眼保健操,可以预防不的视。 C、通过这次军训,使我学到了很多东西。 D、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人民的生活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 二、作者是怎样结构全文的?设题意图:分析文章的思路和结构。 本文结构大致可分为三部分。 (一)引子:(1-2自然段) 开篇作者由清朝剪留辫子一事说起,自然引出对理发工的态度来,“很为他们不平。”又重加引述翼王石达开一诗,表现理发工们的“职业丰姿”。这两者可作为文章的引子,道出作者本是对理发工怀有好感的。 (二)主体:(3-7自然段) 看“读者来信”(“乡下佬”剃平头遇阻)有感。 作者本来对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年速冻丸类制品合作协议书
- 智慧城市发展背景下智能交通系统的战略规划
- 2025年紫外固化材料项目发展计划
- 创新教育心理学方法激发学生内在动力
- 情绪心理学与课堂氛围的营造
- 医疗培训中的教育政策与效果评估研究
- 以数据为支撑的学生行为心理分析实践
- 在线教育在商业领域的广泛应用及未来前景
- 混合式学习模式在医学教学中的实践应用研究
- 中职教育课件
- 全员安全生产责任制度建立
- 2025贵州省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公需科目考试题库(2025公需课课程)
- GB 27954-2020 黏膜消毒剂通用要求
- 中考《红星照耀中国》各篇章练习题及答案(1-12)
- (完整版)ECRS培训课件
- 外轮理货工作英语
- 华中师范大学辅导员队伍建设实施办法
- kr法脱硫工艺介绍
- 新生儿沐浴室医院感染管理制度
- 初中记叙文阅读训练十五篇含答案
- 【003-2量化标准】卫生专业技术人员履职考核记录评价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