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蜀古典园林内涵与特征及研究现状综述.doc_第1页
巴蜀古典园林内涵与特征及研究现状综述.doc_第2页
巴蜀古典园林内涵与特征及研究现状综述.doc_第3页
巴蜀古典园林内涵与特征及研究现状综述.doc_第4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1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巴蜀古典园林内涵与特征及研究现状综述摘要:巴蜀地区历史悠久的古文明孕育了光辉灿烂的巴蜀园林文化,这是巴蜀人民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所积累的丰富理论和实践经验的结晶,它保持着相当浓厚的古朴色彩,有明显早期的自然主义山水园的艺术风格。两干多年以来,巴蜀文化的不断积累和发展,为我们留下了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无论是自然界的秀美风貌,还是社会文化的神秘、深邃,还有精神性格上的飘逸洒脱,都极大的丰富了巴蜀园林的内涵特征。本文通过对巴蜀古典园林的研究,阐述了巴蜀古典园林内涵与特征的研究现状及不足,希望通过研究与总结,能够为今后的研究和学习起到一定的推动作用。关键词:巴蜀园林、古典园林、内涵、特征1、 研究巴蜀古典园林的意义本文以我国园林地域构成中重要流派之一的巴蜀古典园林内涵与特征为研究目标,在对巴蜀园林这一有别于北方园林、江南园林、岭南园林的园林体系的研究背景基础上,结合历史发展、环境影响等综合因素分析,对巴蜀文古典园林的特点特征进行深入的研究与讨论,希望通过研究与总结,能够为园林设计工作者提供一定的参考价值,并对现代巴蜀园林建设的发展延续起到了促进作用。2、 巴蜀古典园林的历史沿革古巴蜀时期,出现了一些祭祀的祠庙,巴地有了为大禹立祠纪念的地点,蜀国修建了祭祀望帝杜宇的望帝祠。在公元前4世纪的古蜀国开始了最早的造园活动,蜀王开明九世营造了王妃墓园,后又建祠庙、园亭。魏、晋、南北朝是巴蜀园林的转折期,当时形成的园林有武侯祠,是南阳人为了纪念诸葛亮在卧龙岗上修建的祠院。到了唐宋,巴蜀园林发展到了全盛时期。一方面,巴蜀地区自古钟灵毓秀、人才辈出;另一方面,许多著名的大诗人、大文豪、名学士或因宦游入巴蜀,或因避难流寓,对巴蜀园林的发展和演变起到了极大的促进和催化作用。因他们的足迹,为巴蜀地区留下了大量的历史纪念园林。成都现存年代最早的名胜之地。其它的还包括眉山三苏祠、成都杜甫草堂、绵阳李杜祠、广汉房湖(唐房瑁)、新繁东湖(唐李德裕)、宜宾流杯池(宋黄庭坚)、崇庆罨画池(宋陆游)、新都升庵桂湖(明杨升庵)、成都望江楼(唐薛涛)等一大批名人纪念园林。经过漫长的历史发展,这些名人纪念园林以其深远的历史文化内涵和特有的艺术魅力,逐渐成为巴蜀古典园林的主体,代表着巴蜀古典园林的典型风格。明清时期是巴蜀古典园林成熟期,巴蜀古典园林发展完全成熟,出现了新都的桂湖,成都的杜甫草堂,乐山的乌尤寺,都江堰的古常道观等。明清两代,巴蜀的私家花园有所增加,成都有明代宰相卓秉恬的相府、清代状元骆丞襄的骆公府、名将岳钟祺的宫保府、名作家巴金的祖居李宅等,据成都通览记载,清朝末年,成都著名的私家花园有:城内布后街孙家花园,城内小福建营龚氏遽园,城内三槐树王家花园,东门外双林盘钟家花园,南门外草堂寺侧冯家花园,南门外百花潭对面双孝祠花园,其间多有荷池湖柳、水阁凉亭、曲桥竹径、梅苑假山,布局十分考究。重庆有明礼部尚书东阁大学士王应熊的涵园、清代户部右侍郎何彤云的何家花园、江北名士胡中行的胡家花园等。三、巴蜀古典园林的研究现状作为世界上最早兴建园林的国家之一,中国在世界上一直享誉着“园林之母”的美称,而中国园林在地域上又可大致分为北方园林、江南园林、岭南园林三个大类,多年以来,多数的学者们对中国古典园林的研究多在于北方园林与江南园林之间,而对于有着悠久历史与独特风格的巴蜀园林,在过去的很多年中,却由于种种原因始终未能形成一种全面的系统研究。 对于具有悠久历史和自身独特性的巴蜀园林,迄今学术界或者没有形成概念,只是零星涉及,如周维权的中国古典园林史(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96)、张家骥中国造园史(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7)。或已有概念,但并未将其列为北方、江南、岭南三大地域园林之外的独特地域园林类型,作专门研究,如张继安的中国园林艺术词典(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1994)。近来,罗哲文的中国古园林(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9)一书,在“坛庙祠馆园林”部分提及杜甫草堂、武侯祠、三苏祠、升庵祠等巴蜀园林的突出典例,却仍没有巴蜀园林整体特色研究的视角和概念。蓝先琳中国古典园林大观(天津:天津大学出版社,2003)提出了北方园林体系和南方园林体系的概念,又在南方园林体系之下列出江南园林、岭南园林和西南园林,把巴蜀园林作为西南园林的主要内涵,并指出其天然野趣,幽深奇丽的特点,显示了系统研究的视野和追求,格局一新。赵长庚的西蜀历史文化名人纪念园林(成都:四川科学技术出版社,1989),是关于巴蜀园林的专门研究的第一部专著。书中对成都武侯祠、杜甫草堂、望江楼、新都桂湖、东湖、眉山三苏祠、祟庆罨画池等历史文化名人纪念园林,作了开创性研究,首次从园林类型研究的高度开创了巴蜀园林研究的先河,功勋卓著。 1984年,王绍增、汪菊渊等一批我国著名园林专家组成四川省园林调查组,对巴蜀古典园林进行了一系列的调查与研究,曾重点讨论了巴蜀古典园林的内涵与特征问题,并形成了研究成果四川古典园林风格初探。2006年,汪菊渊先生的巨著中国古典园林史出版,其中在第十一章第四节对这一研究成果进行了引用与深入分析。在本章节中,根据对新繁东湖、新都桂湖、崇州罨画池、杜甫草堂、眉山三苏祠、峨眉山伏虎寺、峨眉山清音阁、青城山天师洞等巴蜀古典园林案例的详尽分析,归纳评价了巴蜀古典园林的风格特色与思想主题等,并在文中首次提出了“巴蜀园林”的概念。并将巴蜀古典园林的风格总结为:“以飘逸为风格特色,表现巴蜀山水风貌的自然山水园,他保留着某种程度的早期自然主义山水园的古朴格调”。为后来的巴蜀古典园林的研究奠定了深厚的理论基础。2000年,天津大学出版社出版了曾宇、王乃香合著的巴蜀园林艺术,书中系统的论述了“巴蜀古典园林有别于富丽豪华的皇家园林、细腻清雅的江南园林与精巧纤细的岭南园林,它自然天成、古朴大方,独具艺术魅力,成为中国古典园林艺术的一朵奇葩。”这一观点,从巴蜀园林对于观赏路线的安排、建筑群的空间组织、平地园林的布局和群体精神的启示等方面分析了巴蜀古典园林“正”与“变”的群体精神。从寺观园林与自然完美融合、名人纪念园林的自然野趣、自然精神的启示等方面分析了巴蜀园林“景自天成”的自然精神;从普通人生的朴质之美、楹联与匾额等人文因素的引入、园林建筑的命名到人文精神的启示等方面分析了巴蜀古典园林“以人为本”的人文精神;从入口序幕对空间气氛的渲染、再到植物配置为意境服务、传统文化艺术的综合作用等方面分析了对巴蜀园林“飘逸与宁静”及追求意境的精神。通过对这四种精神的归纳与分析,表述了巴蜀古典园林具体的设计手法,挖掘了其自身所蕴含的丰富的文化内涵,着眼于继承基础上的文脉发展。但是,将巴蜀园林作为一个整体,针对巴蜀园林的系统调查和特色研究,无论是就现在中国园林的类型研究,还是巴蜀地域文化的分支研究来说,都是一个需要开拓的生地,一个函待填补的空白。1、 巴蜀古典园林内涵综述近段时间以来,对巴蜀园林的研究进一步深入,西南交通大学李昂的硕士论文巴蜀名人纪念园林园林特色研究及其现当代的启示(2009年)对巴蜀古典园林的历史沿革、形成的影响因素、特色、设计分析等进行了系统的阐述。文章指出巴蜀园林正是一种以“就为主,兼而“造”,兼而“理景”的这样一种园林风格,是“天人合一”的精神体现的淋漓尽致。河南农业大学何知秋的硕士毕业论文巴蜀与中原古代名人纪念园林比较研究中,从古代名人纪念园入手,比较了四川地区的名人纪念园与河南地区名人纪念园的异同。巴蜀园林的主要代表是历史文化名人纪念园林,是为巴蜀园林之文化内涵。巴蜀地区流行英雄崇拜、名贤崇拜。巴蜀园林的出现,延续和兴盛,大都与祠堂有直接的联系。旧时称祭祀祖宗或贤能有功德者的庙堂为祠堂。它是由母系社会过渡到父系社会,由自然崇拜过渡到祖先崇拜、英雄崇拜时的祭祀活动的产物。巴蜀一方自古钟灵毓秀、人才辈出。无论思想家、政治家,军事家、科学家、文学家、艺术家,皆是“江山代有才人出”,还有一批杰出人物先后由外地入川,或为宦、或游历、或流寓,巴蜀人民以开放的心态、博大的胸怀接纳他们,为他们的大有作为提供活动的舞台。生于斯、长于斯或出入于这块土地的历史人物为四川的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留下一笔笔宝贵的精神财富和物质财富,为巴蜀人民所称道、敬仰和怀念。这些杰出的历史人物死后,被老百姓代代讴歌和崇奉,建立专祠,祭祀不绝,作为永久的纪念。南京林业大学2006年朱春燕的硕士毕业论文巴蜀园林与江南园林之比较是比较早期系统的将巴蜀园林与江南园林概念相比较的文章。文中指出巴蜀古典园林大都是在历史名人的故居或曾经活动过的地方修建起来的,以供人们拜谒祀、游赏吟咏。各处园林随后的进一步修葺、营构或改建,民间或官方在园林内进行的各种活动,都离不开这个历史文化的前提和基础。这就决定了巴蜀名人纪念园林不可能象北方园林那样精心选址,大规模营建,从而显现一种闳放雄丽的皇家气派:也不可能象江南园林那样按主人(一般是文人)的意趣在较小的空间里精心追求一种诗情画意。再加上四川地区的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与北方、江南有较大的差异,就形成了巴蜀名人纪念园林有别于南北园林的独特美学风格,给予人们不同的审美感受。自然古朴、清丽幽雅、乡情浓郁,这可以说是巴蜀名人纪念园林的总体风格。在文化内涵方面,天津大学赵朝庆的硕士学位论文巴蜀文化对川派园林艺术风格的影响(2011年)具体阐述了巴蜀的地域特征及文化对园林造成的影响,及巴蜀园林的文化内涵。文章表明现如今的巴蜀文化的艺术特征主要是表现在其开放性、整体性与突破性三个方面。巴蜀古典园林的优点与可借鉴之处大致有以下几点,一是人本思想、对自然的热爱,以及追求“天人合一”境界的精神;二是海纳百川的气度与研习消化的技巧;三是不拘一格的创作与因地制宜的设计手法;四是质朴内敛的本色与就地取材的节俭应用;五是甘于寂寞,勇于创新的坚持精神,六是旷达睿智、飘逸脱俗的个性与不屈不挠的再造精神。2、 巴蜀古典园林特征综述巴蜀文化在悠悠中华五千年的文明史上是闪耀着独特光辉的一只耀眼明星,其特有的历史文化、地域文化、休闲文化与宗教文化共同构成了巴蜀文化有别于中原文化及其他文化的鲜明特征,在这种鲜明特征的影响下创造出的园林,其也是独具特色,四川古建专家张先进先生在四川古代建筑园林中认为:四川古典园林以“雅朴、恬淡、疏朗、自然”为特有风格。他着重从四川造园要素的特有风格来与北方皇家园林及江南私家园林、岭南庭院相比较,得出是“另外一种流派”的结论。这是对现存的巴蜀园林基本特征的点睛之说。但文中所引的还是成都的杜甫草堂、武侯祠、新繁(今属新都)的东湖、崇庆(今崇州市)的罨画池、宜宾流杯池、绵阳李杜祠、新都桂湖等知名古代名人园林,而实则已经过清代移民们改建过,成为与外地相类的园林了。充其量有某些零星的遗迹而已,有鉴于此,我想更应从更古老的遗存去展开讨论才能更接近正宗巴蜀园林的原貌。由此看来,园林建筑所表现出来的古朴、典雅和飘逸等特色突出体现了蜀文化的人文精神。人民的审美观以及园林的历史文化积淀对园林的建筑特色的影响可谓深远,时至今日仍然给人以清新朴实之感。 刊登于艺术与设计2088年4期张晓东的论文浅议地域文化的差异对巴蜀和扬州古典园林的影响对巴蜀古典园林的特征概括为:因人而起,逐步扩展;水为景,因地制宜;师自然之神;托物言志,以形载道。巴蜀古典园林有着这样深厚的历史积淀和文化底蕴,所以园林建筑的“古雅”以及其纪念性的功能在园林中自然形成了文雅古朴的氛围,让人感受到浓重的文化格调。这种古雅的风格容易引领人们追怀历史上的这些杰出人物,在缅怀他们不朽业绩的同时,也对这些历史人物的思想情感、道德精神和人格风采进行观照,并与对园林的欣赏结合起来得到高层次的享受。四川汉代画像砖所反映的巴蜀园林比文献记载更具体,两者结合起来,可归纳出巴蜀园林的特点有三:第一,“园林”可分为有垣(包括栅栏)囿苑与无垣的(不表现边界的)囿苑两种;第二,是园林与庄园结合,即生计与游乐并举,凡农、工、牧、渔、商等各种产业都在囝中;第三,是重在大自然的山水大环境,都以收到自然景物为主,人工痕迹比较罕见。巴蜀文化的形成与发展深受其发展沿革与地理环境的影响,相对封闭的地形,频繁、复杂的文化交流与中原大后方的社会功能定位使得其历史地位逐步演变成为一个集文化圣地、经济重地与军事要地于一身的特殊据点,从而也延伸出了独立、自由与开放的巴蜀文化。3、 总结 过去对中国古典园林的研究大多集中在皇家园林、苏州园林、岭南园林领域,没有对在中国古典园林中有着独特风格体系的巴蜀园林进行分类并进行研究。于是本文将巴蜀园林作为中国古典园林的一个重要分支,对其体系化下的巴蜀古典园林的现状综述进行研究。首先,对巴蜀园林这一分支进行系统论述,为什么其是中国古典园林的一大重要体系。其次,从巴蜀文化、经济、政治、地理因素等方面进行影响因素分析,并总结规律进而得出对现当代园林景观的启示。园林这一艺术的生活化形式在与巴蜀文化的特征的交流与碰撞中被逐步影响,从而衍生出了巴蜀园林这种具有古雅清旷、飘逸乡情之艺术风格的特殊分支。传承历史、珍爱自身文化,再创新的辉煌是新时期巴蜀园林工作者的重要课题,也是不容推卸的历史责任。巴蜀文化的独特之处及它的内涵特征需要我们继续研究。4、 参考文献1 蔡致洁.浅川西名胜园林形成发展及特色研究J重庆大学学报,2007(3):56-58.2 刘和椿.淡妆浓抹总相宜西蜀园林艺术与风格J.成都教育学院学报,2000(8).3 李旭佳,崔英伟.巴蜀传统山地园林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