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为医学总结.doc_第1页
行为医学总结.doc_第2页
行为医学总结.doc_第3页
行为医学总结.doc_第4页
行为医学总结.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一章 绪论及基本理论一、行为医学概述社会科学Social Science,生物医学Biological Medicine,物理科学Physical Science,行为科学Behavioral Science,行为医学Behavioral Medicine1.基本概念行为科学(Behavioral Sciences):运用科学方法研究自然和社会环境中人类行为规律的学科群。行为医学(Behavioral Medicine):研究和发展关于行为科学中与健康和疾病有关的知识和技术,并把这些知识和技术应用于疾病的诊断、防治和康复的一门多学科交叉的科学Behavioral Medicine:An interdisciplinary field of medicine concerned with the integration of knowledge in the biological,behavioral, psychological, and social sciences relevant to health and illness2.行为医学的发展简史3.行为医学的学科性质:行为医学既是行为科学的一个分支,更是医学的一个分支。有学者认为行为医学与生物医学、社会医学并列,是现代医学体系的三大支柱之一。4.行为医学的研究对象:健康人,有行为问题的人,动物行为医学5.行为医学的研究任务:研究影响人体健康与疾病的各种行为;研究人类行为的生物机制、心理机制和发展规律;研究个体求医行为与遵医行为;研究医患互动和医疗行为;研究社区、家庭和不同人群的心理卫生保健行为第二章 行为医学的基本理论一经典条件反射的几个重要概念强化Reinforcement;泛化Generalization;分化Discrimination;消退Extinctionn自然恢复Spontaneous recovery(P18)The Classical Conditioning Reflex二操作性条件反射理论的重要概念正强化Positive reinforcement;负强化Negative reinforcement;消退Extinction;惩罚Punishment(P19)三认知理论主要代表人物:1. 艾利斯理性情绪行为理论 2. 贝克认知疗法理论 3. 梅钦鲍姆自我指导训练四人本主义理论1. 马斯洛的需要层次与自我实现理论 2. 罗杰斯的以人为中心与自我理论五内脏学习理论是操作条件反射的另一种形式,即内脏操作条件反射,米勒的内脏学习实验证明,通过特殊的学习和训练,有机体可以控制由自主神经支配的内脏器官的活动,例如心血管、胃肠、肾脏和各种腺体的活动,即内脏学习理论,根据这个理论进一步提出生物反馈治疗,广泛应用于临床。六心理生物学理论代表人物:沃特坎农,主要研究心理行为变量与生物学指标之间的关系七健康行为改变理论组成:健康信念理论,行为分阶段转变理论,知-信-行理论,合理行为/计划行为理论1. 健康信念理论:是最早运用心理学方法解释和预测健康行为的重要理论模式,以心理学为基础,由操作条件反射理论和认知理论综合而成。广泛运用于各种短期、长期健康危险行为的预测和改变。如吸烟行为、不良进食行为、性病的预防和干预等。2. 行为分阶段转变理论在综合心理治疗和行为理论的基础上提出,是一个动态的综合行为改变理论模型。该理论认为行为的变化是渐进、分阶段、螺旋式复杂发展的过程;根据行为改变者的需求提供有针对性的行为支持技术。3. 知-信-行理论该理论认为知识和信息是建立正确的信息与态度,进而改变部分内容来源于网络,有侵权请联系删除!健康相关行为的基础,而信念和态度是行为改变的动力。态度是改变行为的关键,用于防治艾滋病、成瘾行为等行为医学的研究方法观察法:实验法,调查法,测验法,文献法 第三章 人类行为的生物学基础与社会化第一节 人类行为的生物学基础(Biological Mechanism of Human Behavior)1. Heredity & Behavior 遗传与人类行为(1).基因负载着蛋白质合成的密码,这些蛋白质调节着身体的生理过程并表达表征特征(2)探讨行为的起源(3)Genotype 基因型:遗传而来,变异性(4) Phenotype 外表型:个体的行为表现及行为模式,环境在中间起重要作用(5)基因型与特殊环境相互作用产生了人们的遗传表型 人类行为遗传学(human behavior genetics):在遗传学、心理学、行为学和医学等学科发展的基础上形成的一门交叉学科,解释人类复杂行为现象的遗传机制。 传统行为遗传学:one gene, one disorder, OGOD 现代行为遗传学:人类复杂行为的遗传因素主要受多种基因(polygenic)影响,这种多基因系统里的基因被称为数量性状位点(quantitative trait loci, QTL)。确立行为的遗传根基:(1)异卵双生Dizygotic twins , DZs(2)同卵双生Monozygotic twins , MZs(3)被收养的兄弟姐妹(4)有血缘关系的兄弟姐妹攻击行为Pet-1 基因、MAOA基因抑 郁5-HTT基因慷 慨AVPR1a基因2. Brain & Behavior (大脑与人类行为)3. Neurotransmitters & Behavior(神经递质与人类行为):乙酰胆碱Ach、 单胺类(DA、NE、5-HT)、氨基酸类(谷氨酸、甘氨酸、 -氨基丁酸)、肽类:内啡肽、下丘脑释放的激素等。(1)Dopamine & behavior 冲动行为Impulsivity 赌博行为Gambling 奖赏行为Reward成瘾行为Addiction 爱情Love (2)5-HT & behavior1)参与痛觉、睡眠、体温等生理功能2)产生愉悦情绪 第二节人类行为的发展Development of Human Behavior (1)早期行为发展是行为发展最快的时期(2)行为发展存在关键期(key period )印刻现象:imprinting 1.一种特殊的学习方式2.不需强化和练习3.婴幼期对环境刺激所表现的一种原始而快速的学习方式。依恋:attachment 1.为孩子建立安全的依恋是保障心理健康发展的基础 2.触摸、运动、玩耍对神经系统的发育很重要语言的习得: Language 美国儿童吉妮,印度狼孩卡玛拉的例子。双眼视觉婴幼儿九大敏感期(蒙台梭利) 儿童部分心理发育关键期 第三节人类行为的社会学基础(Sociology of Human Behavior) 人具有生物属性和社会属性 社会文化规范、塑造人类行为影响的两种方式:(1) 学习社会行为及知识 生活技能社会化观念社会化行为社会化角色社会化社会化的心理机制1)社会学习理论(Social learning theory):1.自我强化:通过将自己对行为的计划和预期与行为的现实成果加以对比和评价来调节自己行为。2.自我效能:个体对自己能否在一定水平上完成某一活动所具有的能力判断、信念或主体自我把握与感受。2)社会比较理论(Social comparison theory )1.自我评价都倾向于是社会性的2.某些社会情境缺乏客观的比较标准,人们必须通过将自己的状态与他人的状态进行对比,才能够对自己的状态形成明确的自我评价3.社会比较:将自己的状态与他人的状态进行对比以获得明确自我评价的过程4.向上比较、向下比较(2)社会控制(Social control):适应行为被鼓励、提倡不良行为被约束、控制。1) 提供合乎社会目标的社会价值观念和社会行为模式2) 调适人际关系3) 制约、指导社会成员的社会行为脑功能成像技术(1)高分辨率脑电磁成像技术MRI(2)功能磁共振fMRIfMRI与人类情绪相关脑区:1) 利他:大脑颞上沟的活动明显增多2) 憎恨:皮质和皮质下区域激活至少有两个大脑结构是产生爱与恨的情绪所共用的3) 受威胁:大脑前额叶皮质的靠下部位大脑脉管周围的灰质区域4) 报复::大脑与喜悦、满足相关的区域出现了明显反应;PET扫描比对男人、女人目睹他人遭受痛苦时的反应;男人比女人有更强的报复心理。(3)正电子发射断层扫描技术PET 行为保健掌握:保健行为的分类 保健行为的内容、原理 群体保健行为 学习难点 保健行为的分类 阶段变化理论行为对健康的影响不健康的行为和生活方式是人类健康最大的“杀手” 世界卫生组织2002年估计,全球三分之一以上的死亡可归因于吸烟、酗酒、不健康饮食等十种行为危险因素 、保健行为:Behaviors include medical service usage (e.g., physician visits, vaccination, screening), compliance with medical regimens (e.g., dietary, diabetic, antihypertensive regimens), and self-directed health behaviors (e.g., diet, exercise, smoking, alcohol consumption).常见保健行为分类保健行为的经典三分类: 1.疾病保健行为 2. 康复保健行为 3.预防性健康行为疾病阶段1、出现症状阶段 2、成为病人阶段 3、就医阶段 4、依赖性病人阶段 5、复原阶段1. 疾病保健行为(illness behavior)临床前保健行为:对已经出现临床疾病的症状或体征,尚未进行临床疾病治疗阶段所采取的保健行为措施。临床中保健行为:诊断后所从事的以康复为目的的任何活动疾病行为:个人察觉疼痛,不适,或其他机能失调时,对这些症状予以体验、评估,并对此采取的行动。疾病行为的影响因素:疾病 个人评估 社会界定不同的社会角色,不同的处理方式 不同的社会环境,不同的处理方式疾病行为分类 :1.主动疾病行为 2.被动疾病行为 3.医源性疾病行为主动疾病行为:个体无论是否患有疾病,或稍有病感时即表现出明显区别于健康人的行为。被动疾病行为:个体尚未对自己所患疾病产生病感,或有病感对所患疾病的严重程度认识不足,或出于其他原因不愿意表现病感的行为。医源性疾病行为:在医疗机构为患者诊治或预防疾病过程中,由于医务人员的言行、措施而造成不利于患者身心健康的疾病行为。患者的心理行为反应:1、认知功能的变化2、情绪的变化3、意志行为的变化4、人格变化1.产生分离性焦虑 30.4%的烧伤患儿出现分离性焦虑。哭闹、烦躁不安,拒绝与陌生人接触,用语言及行为攻击陌生人等。2.控制感丧失 36.1% 的烧伤患儿控制感丧失,反抗、拒绝接受任何治疗护理、退化性行为等。3.产生恐惧 96.7% 的烧伤患儿出现恐惧,因为创伤及治疗过程中的疼痛经历记忆犹新,对康复锻炼可能产生的疼痛产生恐惧。大声哭泣,尖叫、烦躁;骂人、打人行为;肌肉僵硬、咬紧牙关或较少有肢体语言的反抗。2. 康复保健行为 为出院治疗后康复期间病人恢复身体健康以及心理健康所采取的行为。3.预防性健康行为(preventive health behavior ) 个体从事的自认为健康的、以预防或早期发现无症状疾病为目的的任何活动 。 即病因保健:针对某些疾病的发病特点、易罹患因素所采取的行为保健措施。7项生活方式:(1)减少夜生活,每天吃早餐;(2)每天睡眠78小时;(3)一日三餐间不吃零食(4)保持标准体重;(5)有规律的体育锻炼;(6)不吸烟;(7)不饮酒或少量饮酒。行为改变的理论和模式个体水平:健康信念模式、自我效能理论、 阶段变化理论人际水平:社会认知理论群组水平:社区组织、创新扩散理论综合应用模式:生态学模式、格林模式阶段变化理论 基本假设: 行为改变是一个过程而不是一个结果,而且每个人在行为改变的动机、准备方面,处于不同水平(有程度的差别)。未考虑阶段未考虑在接下来的6个月内改变自己的行为,或者是有意坚持不改变。特点:不喜欢考虑或谈论有关这些高危行为的话题,甚至还有另外一套理论来抵制,他们也不打算参加健康促进项目。 考虑阶段:在外因作用下,衡量改变行为的收益和花费的代价准备阶段:人们严肃地承诺作出改变,并且开始有所行动,如打算加入健康教育培训班,向别人咨询,同医生交谈,购买辅导书。行动阶段:人们已经改变了自己的行为,但维持时间少于6个月。行动仅是5(6)个阶段中的一个阶段,还不能看成行为的改变。行为改变是指要达到专业人员认可的能减少疾病风险的程度。特点:定期执行某行为,但时间6 个月,存在较大的复发风险维持阶段:特点: 内在动机强烈 自信心非常高 终止阶段(存在争议):某些行为,特别是成瘾性行为中可能有这个阶段。在这个阶段,人们不再受到诱惑,对这种行为改变的维持有高度的自信心。尽管他们可能会有沮丧、焦虑、无聊、孤独、愤怒、或紧张等体验,但他们都能坚持,确保不再回到过去的不健康的习惯上去。研究表明,一般20%的人达到这个阶段,经过这个阶段,他们就再不会复发。群体保健行为:群体干预(colonyprevention) 包括健康人在内的整个人群的疾病预防,主要通过改善社会环境、消除潜在危险因素等方式,达到保持健康、预防疾病的目标。学校保健行为、职业保健行为、家庭保健行为、社区保健行为影响保健行为的因素 :倾向因素(predisposing factors):是为行为改变提供理由或动机的先行因素。通常先于行为,是产生某种行为的动机或愿望,或是诱发产生某行为的因素。促成因素(enabling factors):是指允许行为动机或愿意得以实现的现实因素,即实现或达到某行为所必需的技术和资源。强化因素(reinforcing factors):指对象实施某行为后所得到的加强或减弱该行为的因素,这类因素来自行为者近旁的人,也包括行为者自己对行为后果的感受。保健行为的生态学模式(Ecological Models of Health Behavior )个体内部因素物质环境因素、社会文化因素、公共政策因素Health Promotion = the process of enabling people to exert control over the determinants of health and thereby improve their health. Ottawa Charter for Health Promotion. WHO, Geneva, 1986促使人们维护和提高他们自身健康的过程, 协调人类与环境的战略,它规定个人与社会对健康各自所负的责任。 健康促进指一切能促使行为和生活条件向有益于健康改变的教育和环境支持的综合体。即“健康教育环境支持”。健康促进的十个主要活动领域:1.建立促进健康的公共政策 2.创造健康支持环境 3.加强社区行动 4.发展个人技能 5.调整卫生服务方向 6.促进对健康的社会责任 7.增加健康投资来解决健康和社会的不公平 8.巩固和拓展健康的伙伴关系 9.增强社区能力 10.建立健康促进的有力保障 群体动力学(group dynamics):群体的性质、群体发展的规律、群体和个人的关系、群体和群体的关系的相互作用会影响目标的转变。这个转变可以通过外来的力量引发,向着好的方向转化,由于群体的力量,比个体的干预往往更有效。 群体的特点:1、成员具有共同的目标,成员的归属感和认同感。2、存在消极的、不利于正常健康维护的因素。第五-六章 行为与健康内容提要 第一节健康与亚健康掌握:概念(亚健康、健康期望寿命); 健康行为的建立方法。 第二节生活方式与健康掌握:健康生活方式的内容及养成第三节不良行为与疾病(了解)第四节行为健康咨询掌握:概念、咨询方式、程序第一节 健康与亚健康一、健康与健康行为(一)健康的概念1(WHO,1949)健康不仅是没有疾病或虚弱,而是包括身体、心理和社会方面的完好状态(completewell-being)。There quirement for complete healty “would leave most of us unhealthy most of the time.”it declares people with chronic diseases and disabilities definitively ill.(一)健康的概念2(WHO,1989)健康是生理、心理、社会适应和道德品质的良好状态。(WHO,1989)对老年人和慢性病人,2011世界健康大会认为:健康的标准是:适应良好、自我管理良好(与疾病和平共处就是健康)(二)健康行为1.健康行为的概念(1)健康行为(health behavior)是指人们为了增强体质、维持和促进身心健康和避免疾病而进行的各种活动。狭义的健康行为是指对健康起直接促进作用的行为。(2)日常的健康行为(健康生活方式)主要包括:合理膳食;适当运动;戒烟限酒;心理健康;休息与睡眠;自我保健(3)广义的健康行为,还包括“风险降低行为”:控制或戒除已有的不良生活习惯,降低危害健康的可能性。如:戒烟。控制疾病易患因素的行为:如2013年,好莱坞影星 Angelina Jolie(37岁) 接受预防性的双乳腺切除术,以降低乳腺癌风险。2.健康行为的特征:(1)有利性:行为有益于自己、他人和社会(2)规律性:行为重复性和持久性,形成习惯(3)和谐一致性:内外和谐、身心一致(4)适宜性:适合自身状况3.健康行为的分类根据行为主体是个人还是社会群体来分类:(1) 个体健康行为:如个人戒烟、控制饮酒;(2)团体健康行为:如定期健康普查、预防接种(例:新生儿/婴幼儿乙肝疫苗免费接种:成效:乙肝感染率:1996年9.75%,2006年7.18%)。培养个人健康行为,促进团体健康行为4. 健康行为建立的途径(1) 树立健康信念是健康行为建立的前提(2) 运用行为理论有助于健康行为的建立(3) 行为干预是实现行为转变的重要手段(4) 健康宣教是指导建立健康行为的有效形式 (5) 健康教育是健康行为建立的重要途径以上五点的详细说明:(1)树立健康信念(观念)是健康行为建立的前提健康受到威胁的观念易感性的信念(如果喝酒,我可能患肝癌)疾病严重性的信念(得了肝癌我就会死)基本健康价值观(我珍惜生命重视健康)健康行为能减少威胁的观念行为能对抗威胁的信念(戒酒,就不易得肝癌)实践健康行为的收益超过付出的代价的信念(戒酒可能带来损失,但为了健康是值得的)(2)运用行为理论有助于健康行为的建立A.社会学习理论(观察学习、模仿学习)例:班杜拉的“观察学习”实验B.经典条件反射理论与行为改变例:戒酒硫(US)+酒(CS)一喝酒就呕吐的条件反射形成厌恶饮酒(戒酒)C.操作性条件反射理论与行为改变(受到强化的行为易保留,未强化的行为易消退)行为计划:戒烟,每周减少5支,4周后完全戒除正强化:达到目标,即奖励自己(比如吃大餐;得到礼物;旅游)惩罚:行为契约(3)行为干预是实现行为转变的重要手段(即通过具体指导和技能训练,帮助实现特定行为的转变)(4)健康宣教是指导建立健康行为的有效形式,如:人际传播:咨询、交流、授课、讨论大众传播:报刊、广播、电视、网络(5)健康教育是健康行为建立的重要途径健康教育是有计划、有组织、有系统的教育活动。二、亚健康状态(一)亚健康状态的概念及表现1.亚健康状态(sub-health)的概念是指人们在身心/情感方面处于健康和疾病之间的健康低质量状态及其体验。可有或无临床症状。2.亚健康状态的表现六高一低的倾向:高血压、高血脂、高血糖、高负荷、高血粘度、高体重;免疫功能降低。一多三少:疲劳多;活力减退、反应能力减退和适应能力减退。3.亚健康状态的预防亚健康状态的原因:与不良的生活方式和行为习惯有关。亚健康的预防和消除:改变不良的行为习惯,坚持健康的生活方式。第二节 生活方式与健康一、生活方式与健康期望寿命(一)生活方式的概念概念:生活方式(lifestyle)是人们在长期的社会环境、经济条件和家庭影响下形成的一系列的生活习惯、生活节奏和生活意识。(二)健康调整期望寿命健康期望寿命(healthadjustedlifeexpectancy,HALE)概念:指具有良好健康状态的生命寿期,或某年龄人群尚能以良好健康状态存活的平均年数。健康期望寿命(HALE)的评价指标:日常生活活动:穿衣、行走、进食、洗澡、入厕日常家务活动(社区活动)计算:HALE=实际寿命(健康指标得分/100)(三)生活方式与健康期望寿命的关系影响人类健康和长寿的因素:遗传:15%;社会因素:10%;医疗条件:8%;气候条件:7%;生活方式:60%二、健康的生活方式(一)合理膳食;(二)适量运动;(三)戒烟限酒;(四)心理平衡;(五)休息与睡眠;(六)自我保健以上六点详细内容:(一)合理膳食1)饮食多样化,不偏食 2)提倡三低一高:低热卡、低脂肪、低钠盐;高纤维素(蔬菜、水果)3)根据生活和劳动环境调解饮食;4)饮食因人而异2、合理膳食的内容1)饮食结构要合理;2)注意水的补充;3)合理的烹调加工;4)膳食制度合理。(二)适量运动1.定期运动的益处:提高心肌收缩力、降低静息心率;增加高密度脂蛋白,减少心血管疾病;改善睡眠(增加慢波睡眠);减少肥胖;增强免疫力;减少患某些癌症的风险;减少消极情绪(如焦虑、抑郁等)2.运动缺乏对健康的危害运动缺乏:指缺乏经常性、有规律的体力活动或体育锻炼。运动缺乏对健康的危害:使人体器官系统的功能退化,疾病抵抗力降低;心/脑血管疾病、糖尿病、肥胖的发生率增加;不利于紧张、焦虑、抑郁等负性情绪的调节。3.运动多少是合适的?正常成人:中国“经常参加体育锻炼”指“每周锻炼3次、每次30分钟、强度中等以上;美国的“积极体育锻炼”指:每周5天慢性心肺疾病缓解期:低或低中强度运动,20-60分钟/天年老体弱者:饭后短距离散步亦有利于健康4.适量运动:运动缺乏的干预(1)改变观念:建立现代科学的生活方式和生活态度,从观念上将运动纳为健康生活的一部分;(2)运动计划可行:运动方式因人而异、简便易行;(3)干预措施个体化:不同阶段的人接受不同的干预策略:没有锻炼者:宣传,不同的人群不同的宣传策略打算锻炼者:鼓励,探讨实际执行锻炼的难处,制定切实可行的运动计划(包括替代方案)已开始锻炼者:教给防止放弃锻炼的技术(3) 戒烟限酒戒烟1.吸烟对健康的危害:(1)直接作用,或与环境污染物协同作用致病:1)癌症:肺/食道/喉/膀胱癌等2)心血管系统:高血压、冠心病3)影响神经系统4)其他:不孕不育、胎儿畸形(2)危及他人:被动吸烟危害大2.中国人烟草消费的状况:2010年,中国50%的男性吸烟,半数的人吸烟量20支/天。中国烟民3.2亿,占世界烟民的1/33.美国:控烟措施与成人吸烟数量的关系4.干预措施1)大力宣传吸烟危害,改变传统观念2)塑造吸烟者的负面形象3)控烟的政策法规:营造无烟环境:公共场所禁烟限制烟草供应和宣传:提高税收、禁止广告4):对烟瘾者给予专业的干预限制饮酒科学合理的饮酒方法是:适量饮酒,控制数量。饮低度酒。如啤酒、葡萄酒,或40度白酒;不要空腹饮酒;不宜饮酒过急;孕妇、患病期间不饮酒(四)心理平衡适当的情绪宣泄从不同角度看待事物:塞翁失马(人生的路有不同的走法)快乐不是没有烦恼,而是与烦恼和平共处活在当下,体验愉悦第三节 不良行为与疾病(了解)一、不良行为习惯概述(一)习惯的特征1.简单、自然:不假思索、不用思想去控制2.后天性:是在生活环境中习得的3.情境性:习惯是在相同情境下出现的相同反应4.可变性:在意志力的作用下可以改变(二)习惯的意义习惯的形成是人类适应性的表现习惯是一柄双刃剑,良好的习惯会成就你,若不良的生活方式成为习惯,就会耗费时间和金钱,甚至导致疾病和死亡。(三)习惯的养成(或改变):三个阶段1):开始的17天左右,这个阶段的特征是“刻意,不自然”。2):721天左右,这一阶段的特征是“刻意,自然”。3):2190天左右,这个阶段的特征是“不经意,自然”。坚持三个月,习惯养成二、不良饮食习惯(一)不良饮食习惯的概念:指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养成的,对自身健康不利的饮食习惯。(二)不良饮食习惯与疾病1.不良饮食与消化系统疾病;2.不良饮食与营养不良;3.不良饮食与心脑血管疾病;4.不良饮食与恶性肿瘤:如:食道癌与腌制食品;5.不良饮食与肥胖三、不良睡眠习惯(一)睡眠的作用(本书第四章已讲述)1消除疲劳,恢复体力;2保护大脑,恢复精力;3促进生长发育;4保护心理健康;5增强免疫力6.(二)睡眠不足对人体的影响1.影响认知功能(注意力、记忆、决策等);2.影响情绪;3.影响工作表现;4.影响生活质量;5.影响免疫功能(二)睡眠不足对军人和军事的影响1.军人睡眠不足:研究方法(1)问卷调查法;(2)腕式活动/睡眠记录仪2.军人睡眠不足:现状,2008年,美国两艘巡洋舰在太平洋沿岸演习期间,84%的海军舰员睡眠不足。3.军人睡眠不足:对训练绩效的影响美国海军新兵,每晚睡眠6小时与每晚睡8小时者相比,专业能力测试成绩显著降低(P0.001)4.战争环境中睡眠不足的影响2003年,伊拉克战争中的美军士兵平均睡眠6.67小时/天(睡行军床为主),1/3的人反应在要求清醒的时候至少会睡着一次;2010年,对刚刚作战回来的美军军官的调查显示:军官平均每天睡眠时间:4小时,82.4%的军官报告在快节奏的军事作业下睡眠缺乏5.睡眠不足对军人和军事的影响有待进一步研究:战争中的睡眠改变规律;睡眠不足对战斗能力的影响;应对方法;四.运动缺乏(第二节已讲述)五.吸烟(第二节已讲述)第四节 行为健康咨询一、行为健康咨询的概念行为健康咨询:是提供咨询的人(如行为医学工作者)与来访者进行关于行为健康、行为问题及有关控制、预防知识的信息沟通过程。咨询目的:解决来访者存在的行为问题。二、行为健康咨询的内容很多行为问题都可以成为咨询的内容1.不同年龄阶段的行为问题:儿童;少年;青年;中年;老年期的行为问题;2.不同场所的行为问题:家庭、学校、职业行为问题3.致病行为;高危行为,等等。三、行为健康咨询的方式1、门诊咨询;2、通信(电话)咨询;3、专栏咨询;4、现场咨询四、行为健康咨询的程序第七章 常见行为障碍第2节 暴力行为1. 暴力行为概述(一)暴力行为(violence)的概念: 指蓄意地运用躯体的力量或权力,对自身、他人、群体或社会进行威胁或伤害,造成或极有可能造成身体损伤、精神伤害、发育障碍或权益的剥夺的行为WHO。二. 暴力行为的原因(一)生物学因素1. 遗传学因素 :攻击行为是人类和动物与生俱来的本能多基因遗传方式2. 神经生化因素: 5-HT、NE、Ach、DA等3. 内分泌因素:雄激素、甲状腺素等4. 脑损害:杏仁核、颞叶功能异常 (二)心理学因素1. 个性特征:性格缺陷与典型的负向性格(固执、敏感多疑、易激惹、自我中心)2. 精神分析观点:人的本能分为生本能和死本能,如果死亡本能占优势,就要通过攻击行为得到宣泄3. 挫折-攻击理论:多拉德和米勒认为攻击以挫折为前提,挫折必导致某种形式的攻击4.社会学习理论:认为暴力行为是通过后天学习而获得、通过各种形式得到强化而巩固。(三)社会学因素1.社会环境:暴力文化、社会风气2.家庭环境:家庭结构缺陷、家庭关系紧张/冲突、教养方式不当、童年期受虐待3.其他:社会地位、受教育水平、宗教信仰等三、暴力行为的风险预测:高危因素(2) 心理学预测1.方法:临床评估、临床访谈等2.工具:明尼苏达多项人格量表(MMPI):普通人群外显性攻击行为量表:针对精神障碍患者暴力风险评估指南:适用于刑事犯罪人群儿童青少年攻击行为量表:4-18岁 4、 暴力行为的干预方法1. 心理与行为干预系统脱敏:放松想象促发暴力的情景放松认知行为治疗:愤怒控制训练(暂停技术、放松);自我指导训练;行为训练:人际沟通的方法/技巧训练;等2. 道德内化:重建个体的价值观念和人生信念 3. 社会干预:刑事惩罚与社会制裁4. 家庭干预:帮助家庭做出适应性改变,创造良好的家庭氛围,消除不良家庭环境对暴力行为的影响5.医学干预:适用于精神病人或有严重冲动暴力行为倾向者 5、 两种特殊的暴力行为(1) 家庭暴力 家庭暴力(family violence):是指家庭成员以暴力、胁迫、摧残、折磨等手段侵害其他家庭成员的身体、精神和性等人身权利的强暴行为。 1. 普通夫妻暴力:表现三部曲:争吵言语/情绪失控愤怒升级,暴力中度暴力:扔东西;推、攘、抓;扇耳光严重暴力: 踢、咬、打; 暴打; 用刀或枪威胁;用刀/枪攻击普通夫妻暴力:对离婚率的影响中等暴力的家庭离婚率与无暴力家庭相似,但幸福感降低;严重暴力家庭离婚率显著增加普通夫妻暴力:对家庭成员的影响对夫妻双方的影响:家庭幸福感降低,严重暴力造成身心伤害对孩子的影响:幸福感降低、安全感缺乏、暴力倾向普通夫妻暴力:干预认知行为治疗家庭治疗(夫妻治疗):1)愤怒控制训练2)沟通技巧训练;3)矫正诱发暴力的不良行为:酗酒、赌博等 夫妻暴力恐怖1.夫妻暴力恐怖的定义:是系统的、持久的为控制并主导伴侣所采取的行为,包括身体暴力、语言及心理虐待、性虐待、经济和社会控制,威胁等2. 特点:1)与愤怒无关,与控制有关2)是一种策略(我知道我在做什么,我就是要这样做),3.目的:制造恐惧,以达到完全控制伴侣的目的4.男性实施暴力恐怖的原因1)早期童年经历2)控制欲:对妻子和家庭的完全控制3)内心软弱(Powerlessness)4)传统的性别角色:男尊女卑5)人格障碍:反社会人格、边缘人格障碍6)嫉妒5. 受害者不逃离的原因1)恐惧2)经济依赖3)社会孤立4)消极被动、习得性无助5)传统的性别角色和社会文化影响6)自责、爱7)沃克暴力循环理论沃克(Walker)暴力循环理论丈夫对妻子的暴力的阶段循环式特征:紧张tension累积阶段:男性的敌意逐渐增加,情绪/行为逐渐升级(暴躁、辱骂、破坏财物等)施暴阶段:紧张/敌意通过暴力行为而释放忏悔阶段(蜜月阶段)6.干预措施帮助受害妇女逃离 设立妇女庇护所:提供信息/联系/法律/心理支持社会法律层面:刑事惩罚与广义的社会制裁(2) 校园暴力表现形式学生之间的施暴行为:校园暴力的常见形式自杀、自伤:即针对自身的暴力行为学校外部人员在校内制造暴力事件师生之间的暴力行为教师之间的暴力行为校园暴力的原因:学校:教育模式的功利性:使学生压力大、情绪紧张、挫败感;教育内容重技能轻人文家庭:家庭教育的失败(专制/溺爱/放任)社会:暴力文化、大众传媒 个体:崇尚暴力,情绪不稳,冲动、自控力差,思想极端 第3节 自杀行为一、自杀的流行病学研究 自杀死亡的男性人数大于女性,1529岁年龄段的总死亡数高于各年龄段自杀人数;随着年龄的增加,自杀人数呈下降趋势;2、 影响自杀的因素(1) 生物学因素1. 遗传学研究:人类具有自杀基因,或遗传易感性可解释某些家族性的自杀现象。 2.脑内五羟色胺(5-HT)系统:控制着人类的基本情绪反应3.去甲肾上腺素(NT)激活系统、多巴胺(DA)系统的异常(二)心理学因素1.心理社会学的自杀理论人生分为八个发展阶段,每一个发展阶段都存在一次“危机和转机” 。如果各阶段的危机不能适时化解,问题积累,阻碍甚至丧失了个人的适应能力,自杀行为发生2. 应用危机理论:自杀是由人生中的危机引起一是个人成长、求学或事业等发展过程中遇到的发展性危机;二是和突发性事件或强烈的、灾难性事件联系在一起的情境性危机;三是存在性危机:在人生目的、工作/生活意义等方面找不到答案,感觉空虚、无意义、悔恨等3.行为主义的自杀理论观察学习:认为自杀是模仿行为。可解释自杀感染。例如富士康”十三连跳“。习得性无助:习得性无助的形成使人们失去信心,悲观绝望,丧失求生斗志,最后在死亡本能的支配下自杀4.认知学派的自杀理论人们对世界、对生活、对工作或学习的认知产生偏差,用完全灰暗的眼光来看待周围,只看到了负面的东西;(建议学习Positive Psychology)对遇到的困难或挫折无能无力,认为没有解决的办法,就选择终结生命。(3) 社会学因素1.家庭因素:婚姻状态、家庭关系、社会支持等2.负性生活事件:如工作/学业失败、失恋/离婚、丧亲、受虐待/侮辱等;3.宗教、文化、社会时代的变化等;4.不良的社会及道德价值观。三、自杀的心理过程1.自杀意念形成阶段:个体在遇到难以解决的问题时,产生“一死了之”的想法,即自杀意念。但求生欲望与自杀意念产生激烈的心理冲突,虽有自杀的想法,但并不坚决。2.动机冲突阶段:若问题仍没得到解决,自杀动机会逐渐增强,自杀意念出现的时间增多,但求生的本能会使其陷入生与死的矛盾冲突之中,焦躁不安,表现出谈论自杀,暗示自杀等表现自杀企图的信号3.自杀决策阶段:从矛盾冲突中解脱了出来,自杀决心已定,情绪逐渐恢复,表现出异常平静,考虑自杀方式/时间/地点,做自杀准备,比如购买或收集自杀工具。4.自杀实施阶段:等待时机一到,即采取结束生命的行为,实施自杀。四、自杀危险性的检查与评估(一)自杀危险性(自杀可能性)的检查方式:访谈、行为观察及心理测量评估。常见的评估量表:贝克(Beck)抑郁问卷、贝克(Beck)绝望量表、汉密尔顿抑郁(HAMD)量表、自杀态度问卷(QSA)、自杀意念表(SSI)和自杀意向表(SIS)等。(二)自杀征兆向周围人表达自杀的想法;明显的焦虑、烦躁、哭泣,情绪与以往明显不同;处于抑郁状态中;独处,不与人见面,回避与人接触性格/情绪/行为的改变。(2) 危险因素分级一级自杀危险因素:防治:医疗保健1.严重精神疾病(抑郁症、精神分裂、药物滥用)严重躯体疾病;绝望感、慢性失眠合并焦虑。2.既往自杀未遂(企图)3.言谈中直接或间接流露出想死/自杀的观念4.家庭成员中有自杀死亡者二级危险因素:1.童年期负性生活事件(父母离异、丧亲等)2.孤立、独居(离婚、分居、丧偶等)3.失去工作(失业)4.严重的急性负性生活事件防治:社区人员/教师/心理学者/社团/医疗保健四、自杀的预防和干预一级预防:针对社会人群普及培训心理健康知识和应激处理技巧加强自杀高危人群精神疾病的治疗(比如:抑郁症)减少自杀工具的可获得性:毒物、药物等加强新闻媒体对自杀的负面报道的管理。二级预防:即危机干预,是近50年常用于自杀者及自杀企图者的心理社会干预方法危机:个体遭遇挫折或应激、不能用通常解决问题的方法来解决时,则会发生心理失衡,危机干预方式:热线电话、面谈危机干预六步法(1)明确问题:倾听,从受害者角度确定危机问题少说多听,不要去和他们辩论自杀的对错,不劝告(2)保证受害者安全:脱离自杀环境;远离自杀工具;亲友陪伴等(3)沟通交流,积极、无条件地接纳受害者。(4)提出并验证应对危机的变通方式。给予希望:让他们相信:除了自杀,还有其他选择帮助受害者了解更多问题解决的方法,确定能处理其困境的适当选择引导受害者找到活下去的理由(5)制定计划:充分考虑到受害者的自控能力和自主性,共同制定行动计划以克服其情绪失衡状态。(6)获得承诺:从受害者那里得到诚实、直接的承诺,以便受害者能够坚持实施共同制定的危机干预方案。三级预防:针对自杀未遂者提供社会心理支持,帮助他们发现并解决导致自杀的危险因素,防止再次自杀。第四节 异常进食行为(进食障碍)一.神经性厌食症:掌握产生原因、心理治疗 二.神经性贪食症:了解概念及表现、与厌食症的区别 三.暴食症:了解概念、原因及治疗 概述:进食的生理机制饱胀信号:瘦素/Ach增加,停止摄食,DA停止分泌异常进食:中枢、信号通路、奖赏系统等异常概述:进食障碍的类型异常进食行为,又称进食障碍(Eating Disorder) 主要有三种类型:神经性厌食症、神经性贪食症、暴食症一、神经性厌食症神经性厌食(Anorexia Nervosa)是一种为了减肥或维持体重而强迫自己节食或禁食的行为。特点:1.低体重:比正常人低15%以上,或BMI17.52.害怕体重增加(自我形象过度受体重影响)3.持续进行节食或其他减轻体重的行为4.女性继发性闭经:持续3个月经周期以上临床表现分类第一类:限制型(限制饮食/过度运动)追求完美的强迫型人格的厌食症多为此类型第二类:暴食-清除型(先暴食,再呕吐、导泻)曾遭遇精神创伤的厌食症者,起病多为此类型也可为两类表现交替出现:因长期饥饿会让人对食物极度渴望,随后先暴食,再清除厌食症的危害长期的饥饿与营养不良,导致:1、头发大量脱落、皮肤干燥、脱屑2、疲倦、虚弱3、低血压、心率减慢或心律不齐4、女性月经停止、男性性欲减退5、并发症:多器官衰竭;抑郁等精神疾病心功能衰竭和自杀是厌食症死亡的主因产生原因1. 社会文化因素:女性以瘦为美、“苗条”与美丽成功联系,使年轻女性进入节食、减肥的行列古代:中世纪:欧洲的修女以瘦为荣 战国:“楚王好细腰,宫人多饿死” 现代:看看世界上最瘦的人是怎么炼成的2. 心理学因素认知学派的观点:女性在以瘦为美的文化压力下,在追求瘦的过程中出现了病态心理,对食物和体重出现错误认知:1.只有身材苗条,才会受人喜欢,才可能成功 ;2.只有具备了苗条的身材,女性才是有价值的 ;3.青少年缺乏自主意识,当他们认为自己受控于父母,就可能采取控制饮食和体重的方式来证明个体独立、对自我和生活具有控制力。心理学因素个性心理学派:厌食症患者具有的个性特征:1、内向不稳定型:好强固执、敏感多疑、对刺激反应过于强烈 2、完美主义、强迫型人格:研究发现:厌食症者每天的大量时间都在进行与食品/体重/体形等相关的强迫性思考,过度节食成为了一种强迫性行为心理学因素:以厌食作为一种应对方式以厌食来回避一些问题或消极想法以厌食来将注意力从痛苦的情感中分离出来以厌食来获得控制力3.生物学因素原因总结:首先是社会/心理因素,使青少年女性过度节食。应早期进行心理行为干预随着病程的延长、程度的加重,渐渐发生与进食有关的生理改变,心理干预的效果欠佳治疗1.营养治疗:制定饮食计划,纠正营养不良,维持正常体重(1)从低热量易消化的食物开始,让身体逐步适应进食;(2)缓慢、逐渐增加热量摄入; (3)经口进食为主,必要时静脉输液2.心理治疗认知行为疗法(1)饮食日记:了解每天吃饭前后的情况前情:进食前发生的事情或产生的情绪;行为:吃了多少,怎么吃的;结果:进食后的感受、想法和行为 作用:有助于制定适合自己的计划; 角色转换:从当局者变成观察者(2) 转变思维 (3) 奖励机制:通过奖励促进患者多进食,通常是:每天都有一次小奖励,每周有一次大奖励 奖励是较好的短期解决方法,但不是长久之计 (4)应对自己不适的环境:学习积极的应对 方式,以代替厌食这种不良应对方式。 (5) 自我指导训练:与厌食症恶魔对话,重点不是消除对苗条身材的向往,而是不让厌食症恶魔控制自己,不让厌食症毁了自己的人生(6) 寻找人生的价值和意义 重新思考:身材苗条 =美丽?=成功?=有价值?二、神经性贪食症神经性贪食症(bulimia nervosa,BN) 诊断标准:1.反复发作的暴食:在某一时间段内进食的食物数量显著多于常人 症状发作时,失去了对进食行为的控制2.为阻止体重增加而采取代偿性行为,如催吐等3.暴食及代偿性行为每周2次,持续3个月4.自我评价受体形及体重的影响5.排除神经性厌食症与厌食症的区别贪食症与厌食症的发作性暴食的区别暴食的性质不同:贪食症者是真正的大吃(进食量远远多于同等情况下一般人的进食量)厌食症的暴食是相对于自己平时极少的食量而言,其暴食量通常相当于一般人的进食量暴食的前因后果不同:厌食症:害怕发胖过度节食饥饿暴食呕吐等代偿行为贪食症:难以抑制的进食欲望 暴食 害怕发胖 呕吐等代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