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 第三册 愚溪诗序教案.doc_第1页
高中语文 第三册 愚溪诗序教案.doc_第2页
高中语文 第三册 愚溪诗序教案.doc_第3页
高中语文 第三册 愚溪诗序教案.doc_第4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付费下载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愚溪诗序教学目标 1、 理解文章所蕴含的感情。2、 体会本文灵活多样的表达方式。教学重点 品味文章语言的灵活精美。教学过程一、题解 序,文体的一种,著作或诗文前的说明性文字。后又有宴集序,赠序等。本文柳宗元被贬永州时所作的八愚诗的序,即借愚溪风景抒发自己被埋没受屈辱、不得志,不得不愚的悲愤心情。二、写作背景柳宗元的寓言讽刺散文和人物传记散文,对现实的认识和批判比韩愈要深刻,对人民的屿比韩愈还要强烈。代表伤口有三戒黔之驴童区寄传种树郭橐驼传捕蛇者说等等。他是继郦道元之后的又一位刻画山水的能手。但是他的山水游记不是纯客观地写景状物,而是渗透着自己痛苦的感受和抑郁的情怀,形成了寓情于景,托物寄兴,意境幽邃凄清,文笔清新冷峻的风格。永州八记是他的代表作。他的愚溪诗序,用自嘲的笔法表达了孤愤郁结的牢骚,忽而抒情,忽而写景,忽而议论,转换变化,情文相生,显示了他圆熟活脱的语言艺术,为后世所诵。三、内容结构柳宗元被贬永州,只能与山水为伍,从山水中寻求慰藉,一切凄凉之感,愤激之情,也只能向山水发泄。因此,这时他笔下的山水,都饱含着作者深沉的酸甜苦辣。他在一首诗中说:“投迹山水地,放情咏离骚。”(游南亭夜还叙志七十韵)。本文就是一篇深得骚人之旨的好文章。第一段,交代溪水的地形方位“灌溉水之阳”,“东流入于潇水”,介绍两种不同的命名有的给这条溪冠以姓氏称为“冉溪”,有的根据溪水可以染色称为“染溪”,叙出改名的原因有三:一是作者“以愚触罪”,贬谪到此;二是古代就有“愚公谷”之说;三是当地居民为溪水的命名争辩不休,“故更之为愚溪”。而 这条溪水,又是那么幽深浅狭,对人并没有什么益处,所以称它为“愚溪”。第二段,由“愚溪”带出“愚丘”“愚泉”,从“愚泉”生出“愚沟”“愚池”,而“东为愚堂”“南为愚亭”“中为愚岛”,又就“愚池”着眼写出。叙出“八愚”,紧扣诗题。第三段,先借孔子论语中“智者乐水”正说,接着笔锋一转,极状溪之不适于用,依次说出“独见辱于愚”的原因:“不可以灌溉”,“大舟不可入”,“不能兴云雨”。愤慨于自己才能的被压抑,如同愚溪的虽有“山水之奇”而“无以利世”。第四段,引论语中宁武子“智者为愚”、颜子“睿而为愚”来衬托我的“愚”,最后又归结溪水的命名上。正话反说,词兼褒贬,自有一番深意。前四段,可以说,既嘲尽愚溪,又自嘲不已。第五段,用“溪虽莫利于世”几句,与第三段“无利于世”抑扬对照,代溪自嘲;以“予虽不合于俗”诸语,与第四段“违于理,悖于事”抑扬对照,自为解嘲。名为“愚”,实则不愚。遂将溪之愚、已之愚写作一团,达到了“茫然而不违,昏然而同归”,形容神俱忘的化境。末尾一句点题作结,归到序诗。四、鉴赏要点1、 托物起兴,寓意深远 作者不是客观地刻画描摹自然风景,而是托物兴辞,夹叙夹议,蕴藏着深厚的寓意和强烈的个人倾向。正如古文观止评此文:“通篇就一愚字点次成,借愚自写照,愚溪之风景宛然,自己之行事亦宛然。前后关合照应,异趣沓然,描写最为出色。”仅就第二段来看,仅百余字,就一连用了十二个“愚”字。其他各段,也都以“愚”字统贯。这样,文章就具朝着中心凝聚的向心力,结构也显得集中紧凑。作者在对于幽奇秀美的山水的描绘中,或隐或现地折射出本人的影子。愚溪具有“清莹秀澈”的美景,却被弃于凄清冷寂的荒野,无人游赏,无人涉足,甚至也无人过问,这不正同作者一们的遭遇吗?欣赏愚美景的只有痛苦的柳宗元,同情柳宗元的也只有这落寞的愚溪,他慨叹这样美好的风景被遗弃在僻远的荒野中无人赏识,受人轻蔑,正是借此倾吐自己的抱负和才能被埋没、遭打击的不平之鸣。作者的思想感情,生活遭遇和所描写的自然景物交融在一起,表现了作者对压抑人才的不合理社会的批判。2、 写景关于布局本文在记愚溪八景时,善于摄景,巧于布景,把景的位置和距离都交代得清清楚楚,具有很强的立体感。读者仿佛跟着作者自萧入溪,溯流二三里,上岸,登小丘,又东北行六十步,见六孔泉,随泉沿沟向南,见一大池,到池东一堂,出堂又到堂南亭子上,回头西望池中秀丽的小岛。除写景外,还叙述了作者如何被贬潇水上,又如何迁家于此,如何在愚溪安家栖息,也议论了愚溪的定名问题。在这样短的篇幅中,扰议论、叙事、写景三者有机地结合起来,议论清新,叙事井然。五、作业:一课三练。教学后记 附:愚溪诗序是唐代散文名家柳宗元为他的八愚诗(已亡佚)著的序文,全篇凭其一气以贯之的二十四个“愚”字连缀成文,氤氲着作者沉沉的郁愤之情,创造出独特的艺术境界。 柳宗元少有大志,早年就“颇慕古之大有为者”,立志于“励材能,兴功力,致大康之民,垂不灭之声”(答贡士元公瑾论仕进书)。永贞元年(805),33岁的柳宗元风华正茂,大刀阔斧地参与了王叔文集团的政治革新,以期大展鸿图。殊不知,天降横祸,革新触犯了某些大贵们的利益,王叔文被杀,柳宗元还算不幸中的幸运者,只远贬永州,但这“幸运”丝毫也不能减轻他的苦痛:朝廷肆意地扼杀了他的政治生命。从此,柳宗元没有刘禹锡再召回京时“前度刘郎今又来”的风光了,只好在荒远偏僻的永州苦呆了整整十年后,又被改贬到更为荒凉的柳州,四年后,病魔无情地夺去了他年仅四十七岁的生命。就这样,十四五年的贬谪生活几乎断送了他本应充满活力的政治青春,其间的冷寂、凄凉、激愤,有多深,有多浓,谁能体味到呢? 愚溪诗序便是柳宗元身贬永州第六年(810),迁居城郊愚溪时的产物。序文入手就擒住一个“愚”字。引来齐桓公时的一老翁作为千古知已,惺惺惜惺惺地流露出自己在风云变幻的时政面前的卑微、无奈和不满。柳宗元想起愚公谷,潜意识里是在寻找一种精神上的慰藉,想以此削减心灵的寂寞,从而获得某种生活的激情。无独有偶,在柳宗元之前的唐代大诗人王维,在历遭坎坷仕途之后,也曾用愚公谷指代他的往处,并作愚公谷一诗以抒怀:“吾家愚谷里,此谷本来平。虽则行无迹,还能响应声。不随云色暗,只待日光明。缘底名愚谷,都由愚所成。”或许,王维的孤傲情志又进一步点燃了柳宗元定名愚溪的信心。 “愚溪”一呼,愚丘、愚泉、愚沟、愚池、愚堂、愚亭、愚岛便接踵而应了。“八愚”本来“嘉木异石错置”,“皆山水之奇者”,只不过“以余故,咸以愚辱焉”。“八愚”为非生物,应该无所谓愚笨与聪明的,而柳宗元在赋予它们以愚笨之性时,愚溪的形象已经融入到作者之身了,很明显,柳宗元写愚溪就是在替自己画像。 愚溪是美丽的(“清莹秀澈”),活泼的(“锵鸣金石”),甚至也是多情的,“功可以及圃畦,力可以载方舟,朝夕者济焉”(愚溪对)。柳宗元特别钟情于愚溪,除创作了我们已不可考的八愚诗外,现在柳集中与愚溪有关的诗就有五首(旦携谢山人至愚溪溪居夏初雨后寻愚溪雨后晓行独至愚溪北池冉溪)。我们仅从雨后晓行独至愚溪北池中。就可以窥探柳宗元对愚溪的深情。诗是这样写的:“宿云散洲渚,晓日明村坞。高树临清池,风凉夜来雨。予心适无事,偶此成宾主。”读这首诗,我们就宛如欣赏了一幅池旁山村高树,雨后云散日出的美丽图画,使人开朗、舒畅。特别为人称道的是中间两句,夜雨乍晴,沾满在树叶上的雨点,经晨风吹拂,仿佛从睡梦中惊醒一般洒落下来,别有情趣。所以,柳宗元心情愉快,即使没有朋友相伴,也可以与这里的景物尽享主宾之乐了。可见,贬谪之后的柳宗元能在大自然中忘却尘世之忧,这不能不说是愚溪优美的造化了。 孔子曰:“智者乐水,仁者乐山”。大约是水的灵活流丽容易激起人的智慧罢了。现在,人是四岁晓辞赋、十三岁富文名、二十一岁中进土、二十六岁取博学宏词科的柳宗元,水是如此“清与美”的溪流,两者碰撞出的应该是耀人耳目的灵性火花了。可是,柳宗元却有意用“愚”字,贬损自己,甚至贬损景物。个中滋味也只有柳宗元苦苦消受。 柳宗元是古文运动的倡导者,强调“文者以明道”(答韦中立论师道书),这种“文”在于“辞令褒贬,导扬讽谕而已”(杨评事文集后序)。因此,“愚”字真意则在于抒郁结于胸的不平之气,发挥文学作品的社会批判功能,继承自屈原、司马迁以来“不平则鸣”的创作传统。柳宗元的“愚”就成了他不同流俗、桀骜不驯的代名词。永贞革新的失败留给他的不是深深的悔恨,而是对黑暗现实的不屈斗争。“愚”字就是他借正话反说的手法向龌龊政治投掷的一把反抗利剑。正因为如此,柳宗元才敢于向世人宣告自己“以文墨自慰,漱涤万物,牢笼百态,而无所避之”的独特人生追求,以至于想凭着老庄神游太空的洒脱与豪迈,悠然超越于尘世,与茫茫宇宙万物融为一体,寂然无声,寥然无形,这“愚”已是超脱人境的大智大慧了。 “愚”又是柳宗元发泄心中无尽牢骚和悲愤的烟幕弹,可以蛊惑别人,隐蔽自己。柳宗元在文中尽情嘲弄他所谓的愚溪:“其流甚下,不可以灌溉,又峻急,多坻石,大舟不可入也;幽邃浅狭,蛟龙不屑,不能兴云雨”。但是,我们已经从柳宗元的另一篇散文愚溪对里读到了愚溪的出众“气质”和“才能”。那么,面对愚溪,柳宗元为什么会有这般牴牾的描述呢?究其原因,这大概是他借愚溪之“愚”来愚弄社会,嘲讽社会的一种方式。愚溪有它独特的个性美,只不过不为当时的俗人所赏识罢了。宁武子是这样,柳宗元更是这样,他们都拥有着常人不能具备的高风亮节,而不容于“有眼不识荆出玉”的社会。“愚”的所有权当然就不属于愚溪、柳宗元之类,“愚”的真正归属应该在于这个贤愚不分的社会了。你说,本来愚昧不堪的社会地在大肆压制那些超凡脱俗的智者,这不令人义愤填膺吗?愚溪愈“愚”,柳宗元愈“愚”,社会的“愚”疾就愈病入膏肓。柳宗元在愚溪对中更是运用反讽的写法,极力描绘了自己之愚笨:“冰雪之交,众裘我絺。溽暑之铄,众从之风,而我从之火。吾荡而趋,不知太行之异乎九衢,以败吾车;吾放而游,不知吕梁之异乎安流,以没吾舟。吾足蹈坎井,头抵木石,冲冒榛棘,僵仆虺蜴,而不知怵惕”。这段话用隐晦的比喻方法刻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