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学专业论文)适应的幸福——武义县九龙山村下山脱贫的人类学考察.pdf_第1页
(民族学专业论文)适应的幸福——武义县九龙山村下山脱贫的人类学考察.pdf_第2页
(民族学专业论文)适应的幸福——武义县九龙山村下山脱贫的人类学考察.pdf_第3页
(民族学专业论文)适应的幸福——武义县九龙山村下山脱贫的人类学考察.pdf_第4页
(民族学专业论文)适应的幸福——武义县九龙山村下山脱贫的人类学考察.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9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民族学专业论文)适应的幸福——武义县九龙山村下山脱贫的人类学考察.pdf.pdf 免费下载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 ii 适应的幸福 武义县九龙山村下山脱贫的人类学考察 适应的幸福 武义县九龙山村下山脱贫的人类学考察 摘 要 摘 要 移民扶贫异地开发是解决生产、 生活条件和生态环境极其恶劣地 区贫困人口脱贫致富的有效途径。 武义县通过移民扶贫下山脱贫 方式使 4 万多高山、深山人民摆脱贫穷,走上致富的康庄大道。地处 海拔 1041 米高山上的九龙山村正是下山脱贫工程的受益村之一,过 去“出门行路难、儿童上学难、青年娶亲难、生病就医难、用水用电 难、 邮电通讯难、 发展经济难” 的问题自搬迁下山后全都得到了解决。 笔者在田野调查基础上, 采用文化人类学和跨学科的理论方法对 武义县九龙山村“下山脱贫”的社会文化变迁和文化适应进行考察和 研究。本文重点对九龙山村下山后在生产、生活以及思想方面的适应 和变迁情况进行研究。下山后村民对生产、生活方面的适应有一个过 渡期, 过渡期以后便能完全适应山下的生活。 随着与外界接触的增加, 村民在思想观念上也发生了根本改变。现在的村民幸福感十足,对山 下生活的满意度比对山上生活的满意度高出一倍。可见,生活条件和 生活质量的提高可大大增强农民的幸福感。 下山脱贫是一种“换血”式扶贫,与过去政府的被动“输血” 和 “造血”的扶贫方式不同,舍弃掉原来维持自身生存的“血液” ,利 用政府提供的新鲜“血液”来创建全新的生活。新九龙山村村民的幸 福生活是武义 345 个下山脱贫村的缩影, 体现了武义下山脱贫工作的 伟大成就。 关键词: 关键词:幸福 幸福感 贫困 适应 下山脱贫 搬迁 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 iii happiness of adaptation an anthropological study of down- the-mountain- and-off-the -poverty practice at jiulongshan village, wuyi county abstract development in a strange land by helping the emigrants out of poverty is an effective way to resolve production, improve living conditions and eliminate poverty-stricken population in the extremely bad ecological environment. through the practice of down-the mountainand-off-the-poverty, the government of wuyi county has succeeded to help more than 40,000 emigrants from high mountainous areas break away from poverty and embark on the broad road of prosperity, among which the jiulongshan village, located in the mountains 1,041 meters above sea level, is no other than one of the benefited villages. after moving down the mountain, all the problems in the past such as difficulties in traveling, childrens schooling, youths marriage, illness treatment, use of water and power, postal communications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 have totally been resolved now. based on the field investigation, the author takes the theoretical methods of cultural anthropology and the other interdisciplinary approaches to make a research and investigation on the social and cultural changes and adaptation of jiulongshan village after down the mountain. the dissertation focuses on the study of the villages changes and adaptation from aspects of production, life and their ideas after down the 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 iv mountain. there must be a transition period for them to adapt to the current life and production, but after it, they will be able to fully adapt to the downhill life. along with the increase in contacts with the outside world, the villagers have also undergone a fundamental change in peoples ideas and minds. now the villagers have full sense of happiness, and show their satisfaction degree with the downhill life one time higher than the life spent in the mountain. thus, the improvement of the living conditions and quality of life can greatly enhance their sense of happiness. the practice of down-the-mountain-and-off-the-poverty is an “exchange transfusion” way of helping the poor. different from the governments past passive way of “transfusion” and “hematopoiesis”, the people of wuyi county discard the original “blood” to maintain the “lifeblood” for their own survival, and make use of the fresh “blood” provided by government to create their new life. the happy life of the villagers in jiulongshan village is an epitome of 345 ones out of poverty down the mountain in wuyi county, which embodies their great achievements in the off- poverty work. keywords: happiness; sense of happiness; poverty; adaptation; down-the-mountain-and-off-the-poverty; relocation 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 i 论文独创性声明论文独创性声明 本人郑重声明:所提交的学位论文,是本人在导师的指导下,独立撰写完成的。除文中 已经注明引用的内容外, 本论文不含其他个人或其他机构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研究成果, 也 没有剽窃、 抄袭等违反学术道德规范的侵权行为。 对本文的研究做出重要贡献的个人和集体, 均已在文中以明确方式标明。本人愿意承担由本声明而引起的法律责任。 研究生签名: 日期: 年 日 月 论文使用授权声明论文使用授权声明 本人完全了解广西民族大学有关保留、 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 学校有权保留并向国家有 关部门或机构送交学位论文的复印件和电子文档, 可以采用影印、 缩印或其他复制手段保存、 汇编学位论文。除在保密期内的保密论文外,允许学位论文被查阅和借阅,可以公布(包括 刊登)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 研究生签名: 日期: 年 日 月 导 师 签 名: 日期: 年 日 月 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 1 1 绪论 1 绪论 1.1 研究缘起 1.1 研究缘起 贫困是人的一种生存状态,在这种生存状态中,人由于不能合法地获得基本 的物质生活条件和参与基本的社会活动的机会, 以至于不能维持一种个人生理和 社会文化可以接受的生活水准。 1浙江省武义县 8 万多人因居住在高山、深山和 石山区,生活处于贫困状态, “七大难”问题“出门行路难、儿童上学难、有病 求医难、青年娶亲难、用水用电难、邮电通讯难、发展经济难”无法得到解决。 但是自从 1994 年以来,武义县实施了下山脱贫政策,已使 4 万多贫困居民搬迁 下山,摆脱贫困,走上了富裕的康庄大道。这一成效令世界为之震撼,也创造了 世界扶贫史上的奇迹。 我获息武义下山脱贫的成就缘于“新农村建设武义模式研究”课题,2006 年 7 月 12 日至 8 月 27 日, 我随同导师徐杰舜教授等 8 人在浙江省武义县进行 “新 农村建设武义模式研究”课题的田野调查时,得知武义下山脱贫工作取得的辉煌 成绩已闻名中外,吸引了国内外许多专家学者前来考察研究。更让我感到震惊的 是,武义下山脱贫的成功范例,被纳入可持续发展之路中国 10 年画册; 作为 2002 年在南非召开的世界可持续发展首脑会议“地球峰会”的交流材 料;2004 年 5 月在上海召开的全球扶贫大会上作为典型向全世界进行推广。武 义下山脱贫工作取得的这些成就使我对其产生了极大兴趣, 特别是认识了原武义 扶贫办的董春法主任后,被他对下山脱贫工作的热情和激情所感染,从他那里听 到了许许多多有关下山脱贫的感人故事,这些故事在我看来像是神话般的,但却 真真切切地发生在武义的高山上,使我为之惊讶。虽然我对武义下山脱贫的成果 及故事很感兴趣,但也没想过要以此作为硕士论文的题材。 一天,导师提出想让我写有关武义下山脱贫的硕士论文时,我突然意识到这 是个不错的题材,过去虽然有不少专家学者前来武义调研,但还没有学者用民族 学人类学的方法研究武义下山脱贫,因此该题材是不错的选择。就这样,在徐老 师的指引和帮助下,我选择了武义下山脱贫作为硕士论文的题材,并于 2007 年 7 月从广西出发前往浙江省武义县进行为期两个多月的田野调查,以下山脱贫村 新九龙山村为调查点,在该村进行入户调查,了解他们的整个搬迁过程,包 括他们与政府人员是如何达成协议,如何做通接纳地村民的思想工作,思想观念 是如何转变,新居是如何建成等等情况,即调查新九龙山村的的文化变迁过程; 其次是调查村民下山后对新的环境和新的生产生活方式是如何适应并能够很好 的居住下来,过上富裕而幸福的生活;更为重要的是要调查武义下山脱贫农民为 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 2 何没有出现“返潮”现象,即深入调查村民的文化适应过程。 1.2 移民扶贫相关研究回顾 1.2 移民扶贫相关研究回顾 1.2.1 国外对移民的研究现状及水平 1.2.1 国外对移民的研究现状及水平 国际上对移民的研究可分为两个层次:第一个层次是宏观层次,认为移民现 象主要是因经济因素在全球范围内的调整而导致,迁移是对市场需求变化的回 应,因而移民又被看作是对较大范围内人口失衡的矫正,在此过程中国家政策应 发挥积极作用;第二个层次是微观层次,认为移民在迁入后一般表现为马赛克般 的群体分割、 文化多元化主义和远离主体社会三种生存状态。 国际移民理论认为, 由于迁入地与迁出地的文化差异, 移民在迁入地往往会出现一种 “非整合” 现象。 这种现象又常以两种形式表现出来:一是由于文化的过分差异,移民无法融入主 流社会,从而形成了下层阶层,或“贫民窟”现象;二是移民将其原有的文化带 入后在迁入地形成了真正的多元文化社会。 根据 wf奥格本(wfogburn)的“文化堕距”理论,移民在迁入新 区后,在经济收入方面可能会有较快的提升,但是精神层面往往与物质层面存在 着“堕距” ,即思想观念滞后于经济水平的发展,如果这个问题解决不好,移民 将会产生很大的适应性问题。 雷文斯坦(ravenstein)在他 1889 年发表的迁移规律一文中总结出几 条人口迁移规律,其中一条就是: “每一个主要的迁移趋向都产生一个补偿性的 逆向迁移趋向。 ”一个反向迁移流的出现有两个原因,一个是迁入地的有利因素 可能消失或变小,一个是迁移者意识到原住地那些以前尚未开发利用的机会,迁 移者在迁入地的所获(诸如技术、财富)使他们回到原住地时占有某种优势。 人口学家 es李(eslee)在其人口迁移理论一文中将影响迁移 行为的因素概括为 4 个方面: (1)与迁入地和迁出地有关的因素; (2)与迁出地 有关的因素; (3)各种中间障碍; (4)个人因素。迁入地和迁出地因素都包含吸 引因素、排斥因素以及中性因素。其中中性因素对迁移不起作用,吸引因素和排 斥因素对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影响。 中间障碍主要是指移民限制以及迁移距离等因 素。个人的年龄、价值观念、生活方式、收入水平等都影响到一个人对外界信息 的判断和迁移的决策,因此对迁移也起重要作用。 赫伯尔提出的人口迁移的“推拉理论”是建立在两个基本假设之上的:第 一个假设认为人们的迁移行为是一种理性的选择; 第二个假设认为迁移者对原住 地及迁入地的信息有比较充分的了解,只有这样,他才能根据两地之间的推力 拉力从比较利益角度出发作出相应的选择。 由于原住地的推力或排斥力和迁入地 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 3 的拉力或吸引力的共同作用,会出现人口的迁移现象,这是经济发展,尤其是工 业化和现代化进程中每个国家和地区都会出现的情况。根据“推拉理论” ,移 民会依据对迁出地与迁入地的利益比较而作出迁移选择, 如果迁入地的自治条件 和社会资源与其原住地相差无几,即不存在高强度的吸引因素,而迁移者在迁入 新区后有一个相对较长的环境适应过程,在这一段时间内,移民很容易产生“归 家”的倾向。 以哈伊姆格瓦蒂 1996 年著有以色列移民与开发百年史(18801980 年)一书,详述了 1880 年至 1980 年间犹太人回归巴勒斯坦人事定居和农业开 发的历程, 内容涵盖犹太人回归的历次移民潮和安置开拓的各个特定时期, 如 围栅与岗楼时期、两次世界大战时期、独立战争时期, 以及建国后的各个阶段。 详细介绍了莫沙瓦、基布兹、莫沙夫等独特的乡村社区组织的诞生、发展的全过 程。还记述了移民开发中产生的各种组织和机构的渊源与运作等。 美托马斯, 波兹纳涅茨基著的身处欧洲的波兰农民 (2000)是移 民史的第一部经典著作。作者通过波兰移民与其家庭成员之间的通信,揭示了移 民心态的变化。 1.2.2 国内对移民的研究现状及水平 1.2.2 国内对移民的研究现状及水平 移民与中国历史同时产生,从某种意义上讲,移民是中国历史的重要内容之 一。人类以原始农业与渔猎为生的原始社会,因其对自然界的完全依赖,人类原 始群落常生活在移动迁徙之中。 但中国真正意义上的大规模的有序的山区移民始 于秦朝。明清时期,山区移民运动逐渐成熟,移民根据不同地形,采取相应开发 方式。 对于中国历史上的移民,葛剑雄和吴松弟在 1997 年著的中国移民史6 卷书中完整、 系统的论述了自先秦时代至 20 世纪 40 年代发生在中国境内的移民 运动,对其中主要的移民运动,一般都说明其起因、迁移对象、迁移时间、迁入 地、迁出地、迁移路线及方向、定居过程和产生的影响,并尽可能作定量分析, 总结其规律。2004 年定宜庄等著的辽东移民中的旗人社会:历史文献、人口 统计与田野调查 一书介绍了清代辽东最重要的移民群体即编入八旗制度的汉族 移民群体和由他们构成的社会。2004 年闫天灵著的汉族移民与近代内蒙古社 会变迁研究以汉族移民及汉族移民社会的成长为中心,对移民的原因、方式、 类型、过程、数量、移民的定居化与本土化、移民过程中的蒙汉关系、移民社会 的社会问题进行全面考察。1999 年郑守来,黄泽岭主编大槐树寻根以翔实 的资料叙述了洪洞大迁民的历史。2004 年苍铭著云南边地移民史一书对云 南边疆民族人口迁徙的历史过程进行了分期研究; 探讨了疟疾对边疆移民活动的 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 4 影响;揭示了云南边疆历史上民族人口迁徙的规律;归纳了民族人口迁徙对移民 社会文化影响的一般性特征。此外还有郝正治编著汉族移民入滇史话:南京柳 树湾高石坎 (1998) ,林国平、邱季端主编的福建移民史 (2005) ,王胜今著 的伪满时期中国东北地区移民研究:兼论日本帝国主义实施的移民侵略 (2005) ,杨国桢等著明清中国沿海社会与海外移民 ,高乐才著日本“满洲 移民”研究 (2000) ,钱皓著的美国西裔移民研究:古巴、墨西哥移民历程及 双重认同 (2002)等。 1.2.3 国内移民扶贫的研究现状1.2.3 国内移民扶贫的研究现状 改革开放以来,为了缓解农村贫困,中国政府做出了不懈努力,颁布了扶贫 政策,把扶贫工作作为政府的一项重要任务列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中国 的扶贫开发大体上经历了 4 个阶段:第一阶段,体制改革推动扶贫阶段(1978 1985 年) ;第二阶段,大规模开发式扶贫阶段(19861993 年) ;第三阶段: 扶贫攻坚阶段(19942000 年) ;第四阶段,扶贫开发阶段(2001 至今) 。 20 世纪 80 年代以来,随着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变,中国的扶 贫战略开始由救济式扶贫向开发式扶贫转变, 由单纯的直接救济向地区经济综合 开发的方向转变, 由单纯地向贫困地区“输血”向增强贫困地区“造血”功能转 变,然而自然资源非常贫乏的深山僻坳,“血”却很难造出来,反而在“造血” 过程中把昔日长满树林的山坡开发成荒山秃岭,对自然环境造成更加严重的破 坏。因此只有通过“换血”才能从根本上解决山区农民的贫困问题。在 2006 年 12 月出版的新乡土中国新农村建设武义模式研究一书中就这样写到: 不管是“输血”还是“造血”,都无法让身居贫瘠高山的农民摆脱贫困。政府部 门在充分认识到这一点后,认为要从根源上改变贫困村民的生产、生活环境,应 该引导和鼓励他们搬迁下山,异地脱贫。这就是“下山脱贫”这一具有历史性意 义的反贫困战略。在此可以把它称为“换血”战略。也就是通过迁移下山,到平 原安家定居,永远告别不适合人类生存的贫穷的高山,把过去的“血”通通换成 今天的新鲜血液, 改变了农民最基础的生存环境, 这样才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 “脱 贫”。 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012010) 指出: “对目前极少数居住在生存 条件恶劣、自然资源缺乏地区的特困人口,要结合退耕还林还草实行搬迁扶贫” 。 对于居住在深山区、库区、地质灾害频发区,生存条件恶劣,自然资源枯竭,基 础设施薄弱,面临“一方水土无法养育一方人”的困境的居民,单靠就地常规扶 贫不仅成本高,难度大,而且很难取得实效,只有采取异地移民搬迁,才能彻底 解决问题。移民扶贫搬迁是从根本上改善贫困群众生存条件的有效途径,是党和 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 5 政府帮助贫困群众脱贫致富、实现小康水平的重要举措。 最初的移民扶贫是从 1983 年在甘肃定西、河西地区和宁夏的西海固地区陆 续开始的。现在,移民已经成为中国扶贫工作的一项重要措施之一。移民可以从 根本上改变贫困人口的生存状态和生产生活状况,但投入大。另外移民还涉及一 些政策问题,如土地政策、社区政策都需要配套。而且,如何使移民能够融入迁 入地,与迁入地的人生活在一起,也需要协调,要做很细的规划和工作。所以, 移民过程不仅是一个经济行为,还是怎样以人为本的政治行为和社会行为。 因此,移民是一种好的扶贫举措,但不是主要手段,只是作为解决生活在最 贫困地区、条件极端恶劣的这部分人脱贫的一种手段。不过,随着中国贫困人口 的逐步减少,最后一部分居住在生存条件恶劣的人还是要通过移民安置来解决。 与移民扶贫相关的主要著作有:2004 年黄承伟著的中国农村扶贫自愿移民搬 迁的理论与实践,该书总结了多年扶贫移民搬迁的实战,并以此为基础,应用 实证与规范、 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分析方法, 研究了扶贫移民搬迁的经验与做法、 影响与效果、过程与机制以及新阶段扶贫自愿移民搬迁的基本条件等;世界银行 编著1990 年世界发展报告 贫困问题社会发展指标(1990)(world development report 1990world bank,1990),本报告是一年一度评述重大 发展问题的系列报告第 13 期, 提供 120 多个国家选用的社会经济方面的数据, 探讨发展中国家当前最紧迫的贫困问题,如何减轻贫困的主题;还有李宁主编的 宁夏吊庄移民(2003),康晓光著中国贫困与反贫困理论(1995);程 瑜著的白村生活广东三峡移民适应性的人类学研究(2006)等。 国内有关移民扶贫的论文很多,如:赵劲、李敏等写的对我国深山区移民 扶贫成本的社会学分析以江西省遂川县为例 ( 西北农林 科技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2006 年第 3 期)通过对江西省遂川县深山区移民扶贫的成本问 题分析, 认为扶贫移民不仅要考虑经济成本, 还要考虑环境成本, 要把心理成本、 文化成本降到最低,在移民扶贫过程中忽视传统文化,对人的心理造成伤害的移 民决策是不慎重的;忠民、全洲发表的百万人口脱贫工程与中国政府的反贫困 制度安排 ( 宁夏社会科学1996 年第 6 期)一文中写到“反贫困吊庄移民是 中国政府具有世界意义的制度创新” ;张雅丽、林龙的对浙江省“下山脱贫” 工程的省思 ( 中国人口科学2006 年第 6 期)一文以浙江省下山移民脱贫为 案例,分析移民行动发生过程中政府的动机及实践中存在的问题,并探讨“自下 而上”的贫困群体自主脱贫和“自上而下”的政府扶持服务相的扶贫模式,以期 实现对贫困问题的良性治理;韦惠兰、白建明发表在中国人口科学1996 年 第 5 期的论文扶贫开发移民:妇女参与发展的新契机认为对迁出区与迁入区 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 6 妇女现状的分析,对移民过程中妇女参与作用的研究,对存在问题的探寻,以及 提出妇女参与发展的相应对策是十分必要的;覃明兴 2004 年 9 月发表于求索 中的论文扶贫自愿性移民研究写到:20 年来,学术界在扶贫自愿性移民研 究的一些主要领域中取得了极有价值的理论成果,并形成了自己的研究特色,但 在经验研究的理论梳理、移民原住地的关注和研究主题等方面还存在一些问题; 温民能、熊群在扶贫移民工程的模式探索论文中写到扶贫移民工程是对人与 自然关系的重新认识后的必然选择,没有后路,势在必行;杨军昌的论文贵州 农村特困人口移民搬迁及扶贫开发 ( 人口与经济2003 年第 4 期)认为移民 搬迁扶贫开发是解决贵州农村特困人口温饱、走向发展的一条有效途径;陈忠祥 在干旱区地理1998 年第 4 期的论文宁夏吊庄移民的理论分析中主要从 吊庄移民的基本指导思想、人口迁移机制、扶贫和区域开发机制入手,对其理论 基础即人口迁移理论、 人口与资源环境协调发展理论及区域科学理论作了比较深 入的分析论述;张志良、张涛等人的开发性扶贫移民安置模式 ( 中国人口科 学1997 年第 3 期)一文对扶贫性移民的安置问题进行了探讨,并构建了移民 社区布局及其建设规模、乡村聚落的空间形式、移民的时序和实施步骤等移民安 置模式;王忠贤的迁移扶贫之我见提到了迁移扶贫的对象、方式、方法、原 则、资金来源、社会协调等方面的问题。此外,相关论文还有吊庄移民:开发 式易地移民的主要形式 、 对云南异地开发扶贫政策的思考 、 扶贫搬迁要搬掉 贫穷 、 扶贫自愿性移民搬迁模式效果评价 、 甘肃移民过程中的制约因素及对 策研究 、 广西异地扶贫开发主要形式及特点 、 解决移民生活出路才是根本所 在 、 科学实施移民扶贫 、 贫困地区的环境移民与经济发展等论文。 1.3 理论关照 1.3 理论关照 1.3.1 人口迁移理论 1.3.1 人口迁移理论 1885 年,英国统计学家拉温斯坦(e.g.ravenstein)在论文人口迁移规 律中提出人口迁移的六条规律,其中有两条是这样的:一是多数人口迁移都是 短距离的迁移,二是每个主要的迁移流都会产生一个补偿性的反迁移流。1966 年,英国人口学家李(everettslee)在英国人口学杂志上发表的人口 迁移理论中提到,人口迁移量的大小,随经济的增长或衰退而发生变化。经济 增长时期人口迁移量较多,而经济衰退时期人口迁移量较少。对于迁入地的各种 正因素,迁移者作出的主要是积极的选择;对于迁出地的各种负因素,迁移者作 出的主要是消极的选择。赫伯尔提出的人口迁移的“推力拉力”理论在 20 世 纪 50 年代末由唐纳德博格等人对其进一步研究,认为迁出地必有种种消极因 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 7 素所形成的“推力”把当地居民推出原居住地,而迁入地必有种种积极因素所形 成的“拉力”把外地居民吸引进来。形成“推力”的因素,诸如当地的自然资源 枯竭、农业生产成本增加、农村劳动力过剩导致失业和半失业状况、较低的经济 收入水平等。形成“拉力”的积极因素,诸如较多的就业机会、较高的工资收入、 较好的生活水平、较好的受教育机会、文化设施和交通条件等。当然,迁出地对 于迁出者也并非完全充满排斥力的消极因素,其中也有一些吸引人的积极因素, 诸如家人团聚的欢乐、 熟悉的社区环境、 在出生和成长地长期形成的社交网络等。 同样,迁入地也并非完全充满吸引力的积极因素,其中也有一些排斥人的消极因 素,诸如单身生活的烦恼、竞争激烈、生态环境质量下降等。迁移者总是在迁出 和迁入两地的积极因素和消极因素的多寡大小的比较中, 以及在迁移后的正负效 益的利弊得失的权衡之中,做出是否迁移的决择。 2 1.3.2 贫困与反贫困理论 1.3.2 贫困与反贫困理论 反贫困是推动人类社会进步的基本动力。 人类物质生活的需要是人类任何活 动的前提条件,战胜饥饿、摆脱贫困,是人类征服自然的首要动力。美国心理学 家马斯洛根据人的需要提出了五层次需求理论:一是生理需要;二是安全需要; 三是社会需要;四是尊重需要;五是自我实现需要。这五种需要是层次递进的, 尤其是作为第一层次的生理需要是一切其他需要的前提, 而生理需要的满足总是 伴随着贫困与反贫困的斗争史。因此可以说反贫困是人类自身内在化的主观要 求,是人类社会走向文明的必要条件。 世界经济的增长并没有消除贫困,贫困者依然如故,两极分化日趋严重,经 济增长所带来的收益主要由非贫困人口获得,贫困者往往很少能够得到,贫者与 富者的差距日益拉大。世界各国的反贫困经验说明,国家一味追求经济增长并不 能消除社会的贫困现象,经济增长只是为反贫困创造了条件,为实施反贫困措施 提供了许多可供选择的手段,提供了反贫困必不可少的物质基础。要消除社会贫 困现象,只能依靠专门的手段、方法、措施和政策,通过政府、团体、民间组织 和个人的共同努力,对贫困的不同根源对症下药进行清除,最终实现真正消灭贫 困的目的。 3 1.3.3 文化变迁理论 1.3.3 文化变迁理论 人类学家们认为文化的变迁是一切文化的永存现象,人类文明的恒久因素, 文化的均衡是相对的,变化发展是绝对的。社会或文化的变迁,一般来说是某一 社会由于其内在的原因或由于和其他文化接触而引起的变迁。 促使文化变迁的原 因:是内部的,由社会内部的变化而引起的。内因发展的变迁一般源自于发现 或者发明;二是外部的,由自然环境的变化及社会文化环境的变化如迁徙、与其 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 8 他民族的接触、政治制度的改变等而引起。外因发展或接触的变迁一般源自于借 用或者传播。 4 1.3.4 文化适应理论 1.3.4 文化适应理论 文化适应是指移民以融入的方式进入新的环境。迁移人口的适应模式有两 种。一是改变自我,用较长的时间进行调适。调适包括:改变职业;改变生 活方式;调整社会关系;参与社交活动;改变居住环境。这些主要是芝加 哥学派的帕克和沃斯的研究成果,他们强调“城市社区”与“传统社区”的差别, 雷德菲尔德(redfield)又提出了“城乡连续统(folk-urban continuum) ”的 概念, 他们指出: 从农村到城市的迁移被视为人际关系的解组、 移民不断个人化、 最后失去自己原有的文化特征和社会关系的过程,会被统一到现代文化当中的。 另一种适应的模式是重建原有的生活环境和文化。 当移民形成一个移民网络的时 候,迁移会在新的社区中重建原有的生活方式和文化,如海外华人在中国人聚居 区建立起来的唐人街。这些移民在美国境内形成许多与原居住社区相似的文化, 被称为“姐妹社区” (daughter communities),他们沿用原有的生活方式,实现 了文化转移。 移民专家从社会网络的角度来研究一些少数民族的商业飞地和小生 境,如对纽约唐人街的研究(1992) ,波茨对迈阿密的小哈瓦那的研究(1992) , 赖特对洛杉矶的高丽城的研究(1988) 。他们的研究发现,由于社会网络的存在, 这里的少数民族不仅得到了人力资本, 而且通过这些网络资本在一个新环境中求 得生存。 5 1.4 研究目的、意义 1.4 研究目的、意义 1.4.1 研究目的 1.4.1 研究目的 移民扶贫异地开发是解决生产、 生活条件和生态环境极其恶劣地区贫困人口 脱贫致富的有效途径。1994 年以前,“八山半水半分田”的武义县,23 个乡镇 中有 13 个在高山、深山区,有 8 万人居住在高山、深山和石山区,其中 4 万人 生存环境特别恶劣。但自从 1994 年实施“下山脱贫”的扶贫工作以后,武义县 走上了“下山脱贫”这个彻底拔除穷根的康庄大道。13 年来,武义县通过实施 “下山脱贫”工程,使 4 万多人摆脱贫困。鉴于武义“下山脱贫”工作的辉煌成 果,笔者将运用人类学田野调查方法和人类学理论对其进行研究: (1)从面到点、宏观到微观、整体到局部的调查研究武义县“下山脱贫” 思路、过程及成果,进而以九龙山村为例深入“解析”“下山脱贫”。 (2)了解九龙山村搬迁的过程,即他们从高山到平地的文化变迁过程。 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 9 (3)深入调查九龙山村村民下山后对新环境、新生活的适应情况,包括生 产、 生活方式、 思想观念、 就业等方面的适应情况, 即他们是如何进行文化适应, 走向富裕道路的。 (4)调查研究九龙山村下山后是如何重新构建新的村庄,即村落是如何重 构的。 (5)分析武义下山脱贫在中国新农村建设和反贫困战略中的价值和意义。 1.4.2 研究意义 1.4.2 研究意义 武义下山脱贫的成功范例,被纳入可持续发展之路中国 10 年画册, 作为 2002 年在南非召开的世界可持续发展首脑会议“地球峰会”的交流材 料。2003 年 4 月,肯尼亚省长代表团考察了武义县的下山脱贫工作,对武义县 的扶贫攻坚战略表示了极大的兴趣。2004 年 5 月 21 日,在浙江省农办与武义县 委、县政府联合举办的“下山脱贫工作十周年”座谈会上,与会的领导、专家、 学者纷纷称赞武义的下山脱贫工作是一项德政工程、 民心工程, 是一个创举。 2004 年 5 月,在上海召开的全球扶贫大会上,武义下山脱贫工作被作为扶贫典型加以 介绍,把下山脱贫经验向全世界推广。因此,笔者认为武义“下山脱贫”对进行 人类学研究有很好的学术价值和现实意义: (1) “下山脱贫”是属于移民扶贫方式,他与库区移民搬迁和生态移民搬迁 相似,如果对武义“下山脱贫”有一个充分的认识,也将对我国的库区移民和生 态移民有借鉴意义。 (2) “下山脱贫”是解决我国贫困山区脱贫致富的一个有效的方法,武义的 成功经验对我国其它省区的贫困地区有很好的借鉴作用。 (3)武义在反贫困中,创造了下山脱贫的扶贫方法。这是一种非“输血” , 又非“造血” ,而是彻底改变生存环境的“换血”式反贫困战略,对全球反贫困 事业具有借鉴意义。 (4)武义“下山脱贫”的制度创新很有学术价值和推广价值。 (5)对武义“下山脱贫”的研究可推进新农村建设的进程。 (6) “下山脱贫”中的村落重构模式可成为一种典范。 1.5 研究方法和田野工作经历 1.5 研究方法和田野工作经历 1.5.1 研究方法 1.5.1 研究方法 笔者应用人类学的方法进行研究和分析武义下山脱贫的价值及意义。 在研究 过程中,笔者首先搜集相关的文献资料,从政府那获取下山脱贫的相关资料,掌 握下山脱贫的工作流程及方法,从而对整个县的下山脱贫工作有个宏观的、整体 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 10 的把握;其次以下山脱贫村新九龙山村为调查点,对该村进行入户调查,进 一步了解他们的整个搬迁过程,包括他们与政府人员是如何达成协议,如何做通 接纳地村民的思想工作, 他们的思想观念是如何转变的, 新居是如何建成的等等, 即调查九龙山村的的文化变迁过程; 第三是调查村民下山后对新的环境和新的生 产生活方式是如何适应并能够很好的居住下来, 为何没有出现一户 “返潮” 现象, 并且都过上富裕的生活,即深入调查村民的文化适应过程;最后笔者将用运用人 口迁移理论、文化变迁理论、文化适应理论、反贫困理论分析九龙山村下山脱贫 的人类学价值及意义。 参与观察法一直是人类学研究中的一种重要方法, 它是研究者亲自参与并沉 浸于一项社会活动或一个社会群体或社会环境以便对该活动、群体、环境有深入 了解的方法;研究者本身成为所了解的社会、团体、活动中的一员。笔者正是利 用了这一方法参与到下山脱贫农民的生活当中,深入观察,从多方位、多角度去 了解村民在生产生活方面的适应情况。此外,笔者还利用了文献收集法、问卷调 查法、 深度访谈法、 数据统计法等进行田野工作, 获取了论文写作的第一手资料, 为论文的写作打下了基础。 1.5.2 田野工作经历 1.5.2 田野工作经历 笔者作为一名文化人类学专业的硕士研究生,平时不仅注重理论知识的学 习,还注重实践能力的培养,而人类学学科正好是人文学科中少有的,能够将理 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典范学科。人类学理论可以指导田野实践,反过来,通过田野 实践可以提升人类学的理论知识,所以理论与田野是分不开的。作为一名人类学 专业的学生,田野调查是必不可少,它正是笔者的社会实践课程。 (1)2006 年 1 月 1424 日,笔者与师兄覃锐钧及同学张劲夫三人去到广 西金秀瑶族自治县六巷乡进行田野调查,调查内容是“六巷花篮瑶的社会变迁” , 调查期间每天坚持写田野日记,每次访谈都做好录音和拍照;调查结束后,共整 理了 8 份录音。 (2)2006 年 3 月 2228 日,笔者再次到广西金秀瑶族自治县六巷乡进行 补充调查,对六巷屯的 55 户村民进行问卷调查,组织村委领导进行座谈,到乡 政府收集材料,等等。 (3)2006 年 7 月 12 日8 月 27 日,笔者随同导师等 8 人在浙江省武义县 进行“新农村建设武义模式研究”的田野调查,完成新乡土中国新农村建 设武义模式研究第四章的写作任务。 (4)2007 年元月 23 日2 月 15 日,笔者与上海大学的博士生农辉锋师兄, 以及06级的5位师弟师妹在导师的指派下到广西贺州南乡镇进行了为期24天的 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 11 田野调查,调查内容是续南乡春色之后南乡社会文化生活的变迁。目前正在 对资料进行整理和写作。 (5)2007 年 7 月 16 日8 月 31 日,笔者独自到浙江省武义县新九龙山村 进行田野调查,调查内容为九龙山村下山后的文化变迁过程及文化适应过程,完 成 60 份调查问卷及 5 万字的田野调查报告,为论文的写作打下基础。 1.6 武义县下山脱贫概况 1.6 武义县下山脱贫概况 武义县地处浙江中部,面积 1577 平方公里,人口约 32.8 万,是个“八山半 水分半田”的山区县,是革命老区和少数民族聚居地区,也是原浙江省 8 个贫困 县之一和目前浙江省 25 个欠发达县(市、区)之一。1991 年 6 月,浙江省省委、 省政府确定武义南部山区 13 个乡镇为贫困地区, 其人口占全县人口的 1/3。 1993 年 7 月, 新上任的武义县扶贫办主任董春法和其他的工作人员一起开始对武义县 南部山区进行广泛、深入、细致的调查,调查中发现,过去的开发式扶贫总的来 说也取得了一定的成绩,解决了一部分山区人民的贫困问题。但还有 8 万多人因 居住在高山、深山和石山区,居住地海拔较高,单靠政府的救济和协助生产是无 法摆脱贫困的。而且在 8 万多人中约有 4 万人的生存环境特别恶劣,日常生活极 其艰辛, 想要摆脱贫困更是难上加难。 调研结束后, 扶贫办给贫困山区总结了 “七 大难” :出门行路难、儿童上学难、有病求医难、青年娶亲难、用水用电难、邮 电通讯难、发展经济难。对于“七大难” ,原扶贫办主任董春法随口就可以向笔 者举例: 王宅镇紫溪村,居住地海拔 917 米,该村老支书的儿子因在地里施用农药不 慎中毒,村里人急忙抬着他往山下医院送,只因山高路远,刚抬到半山腰人便停 止了呼吸。又如座落在海拔 1041 米高山上的九龙山村,全村 68 户 189 个人中, 30 岁以上年纪的“光棍汉”就有 40 多人。紫溪村的干部、群众说得更直接:我 们村唯一的经济特产是山顶上的一片竹林,若花上百万元修一条路,还不如用这 笔钱把整个紫溪村搬下山去。 在董春法主任的带领下, 县扶贫办人员对南部山区 700 多个自然村进行了调 研,提出“下山脱贫”的扶贫工作思路,得到了县委领导的认可,先后在王宅镇 紫溪村、西联乡杨梅岗村、柳城镇上天仓、下天仓进行试点,试点非常成功,群 众也非常满意。1993 年就将 19 个自然村搬迁下山。 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 12 1994 年 6 月,武义县出台了浙江省第一个鼓励下山脱贫异地致富的政府规 定,吹响了下山脱贫的号角。千年古县拉开了历史上规模最大、最为壮观的“德 政工程”序幕,历届县委、县政府持之以恒、不懈努力,按照“沿路、沿镇、沿 城” 的思路, 全面实施高山深山农民移民搬迁工程, 使大批山区农民走出了深山、 大山,彻底摆脱了世代捆住他们手脚的恶劣环境,走上了“下山脱贫拔穷根,异 地致富奔小康”的崭新道路。1996 年,武义县在全省率先摘掉了贫困县的帽子。 截止 2006 年,武义县累计投入下山脱贫扶持资金 1 亿多元,建设下山脱贫小区、 点(村)99 个,使 50 个行政村、345 个自然村、14955 户、45657 人实现了下山 脱贫,占全县总人口的 1/7。 表 1.1 武义县下山脱贫统计表 (2005 年 12 月 31 日) 年份 (年) 下山 自然 村数 (个) 其中建 制村数 (个) 下山脱 贫户数 (户) 下山脱 贫人数 (个) 下山前人 均年纯收 入(元) 下山后 人均年 纯收入 (元) 比下山前 增长(倍) 1993 19 2 379 1401 200-370 4180 19.9-10.3 1994 25 4 684 2145 200-418 4380 20.9-9.5 1995 35 3 2366 6838 460 4646 9.1 1996 36 6 2460 7109 500 4700 8.4 1997 36 10 2604 7539 550 4730 7.6 1998 38 6 896 2866 600 4800 7.0 1999 22 1 463 1528 660 4818 6.3 2000 21 0 381 1249 720 4896 5.8 2001 34 3 994 3114 790 4977 5.3 2002 25 3 787 2501 870 5046 4.8 2003 19 3 849 2954 950 5130 4.4 2004 11 5 705 2262 1100 5280 3.8 2005 7 1 747 2223 1200 5376 3.48 合计 328 47 14315 43729 8800-918862959 - 资料来源:武义县扶贫办提供。 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 13 搬迁下山后,过去祖祖辈辈不能解决的“七大难”问题迎刃而解,农民的生 产、生活观念有了根本改变,人的素质有了显著提高,许多农民从山头、田头、 栏头转向码头、街头,有的还开了商店,办起了工厂。下山农民成了武义工业经 济发展的一支生力军。全县约有 60%的搬迁下山农民就近进厂或外出务工,下山 农民致富的门路越来越宽。下山农民人均收入成数十倍增长。难怪董春法主任会 如此激动地对笔者说: “下山农民现在的生活图像可以用四句话来概括,那就是 家家有楼房,户户有店铺,人人有活干,天天有钱赚 ” 。 下山脱贫工作对于改善山区群众的生存环境、生活环境、生产环境、生态环 境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