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 第二单元 孟子见梁惠王课件 新人教版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 .ppt_第1页
高中语文 第二单元 孟子见梁惠王课件 新人教版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 .ppt_第2页
高中语文 第二单元 孟子见梁惠王课件 新人教版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 .ppt_第3页
高中语文 第二单元 孟子见梁惠王课件 新人教版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 .ppt_第4页
高中语文 第二单元 孟子见梁惠王课件 新人教版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 .ppt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儒道互补 孟子见梁惠王 孟子 约前372前289 名轲 字子舆 战国中期邹国 今山东邹城东南 人 是著名的思想家 政治家 教育家 孔子学说的继承者 儒家的重要代表人物 孟子生活的战国中期较孔子生活的春秋末期更为动乱 社会更加动荡不安 同时 思想也更加活跃 正是 百家争鸣 的时代 所以 孟子一方面继承了孔子的政治思想和教育思想等 另一方面又有所发展 形成了自己的政治和学术思想 同时 在与墨家 道家 法家等学派的激烈交锋中 孟子维护了儒家学派的理论 也确立了自己在儒学中的重要地位 成为仅次于孔子的正宗大儒 被称为 亚圣 孟子曾仿效孔子 带领门徒游说各国 但不被当时各国所接受 之后 退而与万章之徒 著 孟子 七篇 即 梁惠王 公孙丑 滕文公 离娄 万章 告子 尽心 其学说的出发点为 性善论 提出 仁政 王道 主张德治 南宋时朱熹将 孟子 与 论语 大学 中庸 合在一起称 四书 与论语一样 孟子 也是以记言为主的语录体散文 但它比 论语 又有明显的发展 论语 的文字简约 含蓄 孟子 却有许多长篇大论 气势磅礴 议论尖锐 机智而雄辩 1 注字音叟 庶人 万乘 弑君 s ush sh n sh 2 解多义 句首助词 无义副词 但 只副词 也 副词 互相副词 并 一起名词 交往的人名词 指盟约名词 交界 动词 夺取动词 强行改变动词 耽误 连词 表修饰助词 表限制语气连词 表承接连词 表并列连词 表转折连词 表并列连词 无义连词 表转折 3 辨用法不远千里而来 远 亦将有以利吾国乎 利 形容词的意动用法 以 为远名词的使动用法 使 得到好处 何以利吾家 家 苟为后义而先利 后 先 古今异义词 在本文的意思是 大夫的封邑 名词的意动用法 以 为后以 为先 4 明句式何以利吾国 弑其君者必千乘之家 不夺不餍 未有仁而遗其亲者也 宾语前置句判断句 省略句判断句 5 积名句王何必曰 利 未有仁而遗其亲者也 爱人者 人恒爱之 乐民之乐者 民亦乐其乐 富贵不能淫 此之谓大丈夫 亦有 仁义 而已矣 未有义而后其君者也 敬人者 人恒敬之 忧民之忧者 民亦忧其忧 贫贱不能移 威武不能屈 一 多维探究激活你的思维1 孟子对 利 有怎样的认识 他是怎样引导梁惠王弃 利 言 义 的 提示 在孟子看来 只顾追求 利 就会忽略对道德的完善和人格的培养 国君失国 大夫失家 臣子犯上作乱的问题都是因为 交征利 而引起的 于是 在这段与梁惠王的对话中 孟子高举 仁义 大旗 先否定了梁惠王的言 利 之辞 然后具体陈说 利 字当头的危害 再轻轻点出 仁义 的效用 最后重申梁惠王应该讲求 仁义 而舍弃 利 2 对孟子 何必曰 利 的 利 字 我们应该如何理解 提示 今天人们对这句话的理解 大致有三 其一 以 利 为功利之利 利害之利 即某一特定行为所产生的效果 在这个意义上 何必曰 利 亦有 仁义 而已矣 的含义是 人在实施某一行为时 在动机上应唯仁义是求 不计利害 传统 重义轻利 说大致如此 其二 认为 利 是某种特殊性质的利益 如福利 公利 民利 大利以及与之相反的财利 私利 君利 小利等等 而孟子的 何必曰 利 所反对的只是后者 其三 同样以 利 为某种特殊性质的利益 但只划分为两大类 即义之利和不义之利 认为孟子只反对 不义之利 凡属 义之利 无论公利 私利 君利 民利 大利 小利 财利 福利 均可言可求 3 结合孟子的义利观 谈谈你对 义利 的看法 提示 义利 之辨是中国哲学史上一个极重要的问题 也是孟子思想中极重要的内容 但长期以来 孟子的义利之辨受到诸多曲解 传统的观点认为孟子 重义轻利 后来在认同 重义 的前提下 有人对其是否 轻利 提出质疑 并针对传统的 重义轻利 说 提出 重义但不轻利 的新解释 其实 孟子之所以不言 利 是因为当时的君主唯利是图不知世上有 仁义 二字 君子不言利并不是完全不想利 只不过不唯利是图而已 对于我们今天来说 君子也要言利 言国家之利 民族之利 百姓之利 而不言私利 二 审美鉴赏培养你的情趣 孟子 是记述孟轲言行 政治主张 哲学主张和个人修养的书 孟子 基本上是一部语录体散文 但较 论语 有很大发展 孟子 的语言特色 一般认为与 论语 基本相同 多由对话所组成 明白晓畅 通俗易懂 但比 论语 更有文采和富于气势 孟子生于战国中期 激烈争辩的现实需要和策士纵横文风的沾染 使 孟子 与 论语 的 慎言 间拉开了距离 而呈现出雄辞激越和气势磅礴的风格 战国诸子 以好辩 善辩为时尚 而孟子尤以 知言善辩 著称 他所谓 知言 的本领植根 于 养气 而 养气 就是对自己本性中的善端 循乎自然地加以扩充 不断地进行道义的积累 具体运用于对话和论辩中 形成了孟文刚柔相济而析义极精的论辩艺术 充分表现了 孟子 散文鲜明的个性和独特的风格 孟子的散文特别显示了灵活多样的论辩方法 他针对不同的场合 不同的人物身份开展辩论 逗引对方 掌握主动 由远而近 步步紧逼 层层推理 运用犀利的语言 严密的逻辑力量 把自己的观点阐发得非常透彻 确实有 若决江河 沛然莫之能御 的气势 他还善于运用比喻来说明道理 且比喻多种多样 方法自如 毫无牵强造作之感 仅就 孟子见梁惠王 一章 我们就可以看出 这段文字具有以下两个鲜明的特点 其一 善于铺排 梁惠王只是问 有以利吾国 孟子就由此向下逐级推衍 指出大夫 士 庶人也只会关心什么对他们有利 排出三个大同而小异的并列短句 再概括性地点明一句 上下交征利 而国危矣 之后 孟子大概觉得只这样说还不够清楚 也不足以震撼人心 就又用两个结构相同的复句具体说明 上下交争利 的可怕后果 两个复句在意思上也有递进的关系 短短的一段文字 主要由整饬的排比句式构成 排比句之间在意思上又紧密相连 读起来不容间歇 斩截痛快 其二 讲究章法 针对梁惠王对 利 的关心 孟子首先用 仁义 当头拦住 中间先指出举国上下只知道追求 利 会使国家有危险 再具体陈说危险何在 把君主求 利 的危害说足说透 所以 接下来的两个排比句虽然只是用否定句式轻轻点出 仁义 的好处 但很具有说服人的效果 一泻千里之势至此结住 有四两拨千斤之效 最后用和开头类似的话结住 起到首尾呼应 强化主旨的效果 至于 孟子 散文富有鼓动性 诙谐风趣 戏剧性的对话等都是被后人所称道的 一 基础巩固1 下列加点的词 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上下交征利征利 求取利益 b 万乘之国万乘 一万辆兵车 c 苟为后义而先利苟为 如果 假如 d 不夺不餍餍 餍 通 厌 答案 dd项 餍 此处不是通假字 其文为 满足 2 下列加点的 见 字 与 孟子见梁惠王 中的 见 字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 见素抱朴 少私寡欲b 于是入朝见威王c 未得与项羽相见d 未及见贼 而士卒离散 答案 ba项 见 的意思是 显现 b项 见 与例句同 拜见 c项 见 是 会面 d项 见 是 发现 看到 3 下列语句从句式角度看 与 何以利吾国 相同的一项是 a 今已服矣 又何求焉b 余何面目以视于天下乎c 是社稷之臣也 何以伐为d 夫晋 何厌之有 答案 c所给例句是介词的宾语前置句 与之相同的是c项 a d两项是动词的宾语前置句 b项是一般疑问句 没有前置现象 4 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 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孟子名轲 字子舆 是战国时期儒家代表人物之一 有 亚圣 之称 与孔子并称为 孔孟 b 孟子 共七篇 北宋时期朱熹将 孟子 与 论语 大学 中庸 合在一起称 四书 c 孟子把道德规范概括为四种 仁 义 礼 智 并认为在这四者之中 仁 义最为重要 d 孟子的 性善论 认为 尽管社会各成员之间有分工不同和阶级的差别 但人性却是同一的 答案 bb项 北宋时期朱熹 错 应为南宋时期 是朱熹使孟子的地位在南宋得到了迅速提升 二 文本研探阅读文本选段 完成5 9题 孟子见梁惠王 王曰 叟 不远千里而来 亦将有以利吾国乎 孟子对曰 王何必曰 利 亦有 仁义 而已矣 王曰 何以利吾国 大夫曰 何以利吾家 士 庶人曰 何以利吾身 上下交征利 而国危矣 万乘之国 弑其君者必千乘之家 千乘之国 弑其君者必百乘之家 万取千焉 千取百焉 不为不多矣 苟为后义而先利 不夺不餍 未有仁而遗其亲者也 未有义而后其君者也 王亦曰 仁义 而已矣 何必曰 利 5 下列加点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王 何必曰 利 必 必然b 亦将有以利吾国乎有以 有什么办法c 弑其君者必千乘之家弑 杀害d 未有仁而遗其亲者也遗 丢弃 答案 aa项 必 的意思是 一定 6 下列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 答案 da项 而 都是连词 表修饰 b项 以 介词 用 c项 矣 语气词 表肯定语气 d项 其 代词 他的 语气词 表婉商语气 7 下列语句不能表现孟子 义利观 的一项是 a 王何必曰 利 亦有 仁义 而已矣b 上下交征利 而国危矣c 万取千焉 千取百焉 不为不多矣d 苟为后义而先利 不夺不餍 答案 cc项是孟子向梁惠王说明卿大夫权势过重对国家的危害 没有直接谈到 义利观 8 下列对原文有关语句的理解 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在孟子拜见梁惠王时 梁惠王直言所谈之利 并不完全是一己私利 这从 利吾国 中可以看出 b 孟子回答的 大王何必说 利 只要说 仁义 就行了 及时抓住梁惠王的话题 说之以 仁义 之利 c 正是因为梁惠王怀有谋利之心 孟子才说以 仁义 之大利 用来消除惠王所贪图的眼前之小利 d 孟子认为 讲 仁义 的人不会抛弃父母 不会不顾念自己的君王 因此 仁义 足以立国 答案 aa项 说法不当 虽然梁惠王说的是 利吾国 但这不能证明他不是为了一己之私 因为在封建社会 国家是君主的国家 天下是君主的天下 9 把文中画横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1 叟 不远千里而来 亦将有以利吾国乎 2 上下交征利 而国危矣 3 苟为后义而先利 不夺不餍 解析第 1 句重在句式的翻译 注意其语气 第 2 句重在文言实词的翻译 注意 交 征 的含义 第 3 句重在词类活用 注意 后 先 的特殊用法 答案 1 老先生 你不远千里而来 一定是有什么对我的国家有利的高见吧 2 上上下下互相求取利益 国家就危险了 3 如果把义放在后而把利摆在前 他们不夺取全部就不会满足 三 深化扩展阅读下面的文字 完成10 14题 宣王见孟子于雪宫齐宣王见孟子于雪宫 王曰 贤者亦有此乐乎 孟子对曰 有 人不得 则非其上矣 不得而非其上者 非也 为民上而不与民同乐者 亦非也 乐民之乐者 民亦乐其乐 忧民之忧者 民亦忧其忧 乐以天下 忧以天下 然而不王者 未之有也 昔者齐景公问于晏子曰 吾欲观于转附 朝舞 遵海而南 放于琅邪 吾何修而可以比于先王观也 晏子对曰 善哉问也 天子适诸侯曰巡狩 巡狩者巡所守也 诸侯朝于天子曰述职 述职者述所职也 无非事者 春省耕而补不足 秋省敛而助不给 夏谚曰 吾王不游 吾何以休 吾王不豫 吾何以助 一游一豫 为诸侯度 今也不然 师行而粮食 饥者弗食 劳者弗息 睊睊胥谗 民乃作慝 方 命虐民 饮食若流 流连荒亡 为诸侯忧 从流下而忘反 谓之流 从流上而忘反 谓之连 从兽无厌 谓之荒 乐酒无厌 谓之亡 先王无流连之乐 荒亡之行 惟君所行也 景公说 大戒于国 出舍于郊 于是始兴发补不足 召太师曰 为我作君臣相说之乐 盖征招角招是也 其诗曰 畜 君何尤 畜君者 好君也 选自 孟子 注 雪宫 齐宣王出巡时休息的行宫 转附 山名 可能是今天山东的芝罘山 下面的 朝舞 也是山名 睊睊胥谗 群人侧目而视 怨声载道 睊睊 侧目而视的样子 胥 都 谗 谤 慝 邪恶 方 违抗 畜 制止 点击参考译文 10 对下列句子中词语的解释 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人不得 则非其上矣非 非议b 一游一豫 为诸侯度度 法度c 今也不然 师行而粮食粮食 粮食被消耗掉d 其诗曰 畜君何尤尤 突出 答案 dd项 尤 过错 11 下列语句中加点的词 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 答案 da项 则 都是承接连词 就 b项 而 都是转折连词 却 c项 然 都是代词 这样 d项 于 介词 在 介词 表比较 12 以下六句话分成四组 全属于 与民同乐 的思想或行为的一组是 乐以天下 忧以天下 吾欲观于转附 朝舞 遵海而南 放于琅邪 诸侯朝于天子曰述职 述职者述所职也 春省耕而补不足 秋省敛而助不给 景公说 大戒于国 出舍于郊 于是始兴发补不足 a b c d 答案 c 表达的是齐景公出游的意愿 表达的是诸侯朝拜天子的职责 排除含这两句的选项即可 13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和写作方法的分析和概括 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孟子先承齐王 贤者亦有此乐乎 之问 借题发挥 提出了为上者应与民同乐 与民同忧的中心论点 b 这是一篇记叙文 文章记叙生动 形象鲜明 人物对话很有个性 逼真地再现了齐相晏子的机智灵活和雄辩才能 c 晏子先引用谚语肯定君主巡游的正确 为下文写君主应关心民生与民同乐张本 接着 晏子又运用了对比的方法 指出先王的出游是与治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