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语文上册第7单元第30课《诗词五首》精品教案语文版.doc_第1页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7单元第30课《诗词五首》精品教案语文版.doc_第2页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7单元第30课《诗词五首》精品教案语文版.doc_第3页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7单元第30课《诗词五首》精品教案语文版.doc_第4页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7单元第30课《诗词五首》精品教案语文版.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付费下载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诗词五首学习目标1.了解作家作品,掌握部分重点字词。2.能够准确、流畅生动地朗读并背诵课文。 3.通过反复诵读,体验感悟;来调动学生体会作者立意行文、遣词造句的独到之处。4.培养学生赏析诗歌的方法和能力。5.重视古诗文的熏陶感染作用,使学生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教学重点诵读、理解、赏析,学生在诵读实践中增加积累,发展语感,加深体验和领悟。 教学难点体会感情、把握主旨,学生对诗歌的多元认识。课前准备1.教学环境:多媒体环境。2.资源准备:教学PPT。课前预习:1.读准音,在文中圈画应积累的生字并标记读音。2.读顺文,能够准确、流畅、清晰地朗读课文。3.读懂意,了解一些词语的句中义,并能够把握诗词大意。教学过程第一课时 观刈麦一、新课导入引课:白居易,中唐时期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的诗经常描写老百姓生活,关心百姓疾苦。今天我们来学习他的观刈麦(板书),请同学们放声朗读。 二、作者简介白居易(772-846),唐代著名现实主义诗人.字乐天,晚年号香山居士, 著有白氏长庆集早年家境贫寒,对下层人民的生活疾苦多有了解贞元进士,官至刑部尚书在文学上积极倡导新乐府运动,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前期有热情,有锐气,是个同情人民,敢于反映民间疾苦,敢于揭露官场贵族黑暗面的官吏和诗人。后期遭受贬谪,锐气消失,棱角磨平,潜心佛事,以知足常乐,“独善其身”自居。三、写作背景观刈麦是白居易任周至县县尉时有感于当地人民劳动艰苦、生活贫困所写的一首诗,作品揭露了统治者对农民的横征暴敛。对自己无功无德又不劳动却能丰衣足食而深感愧疚,表现了诗人对人民疾苦的同情。这首诗作于唐宪宗元和二年(807),诗人三十六岁。周至县在今陕西省西安市西。县尉在县里主管缉捕盗贼、征收捐税等事。正因为白居易主管此事;所以他对劳动人民在这方面所受的灾难也知道得最清楚 。四、字词检测1.请一名学生读课文。其他学生注意正音。y h dn xing Zhu bng b yn刈 荷 箪 饷 灼 秉 敝 晏刈:割 倍:更加。 覆:遮满。田家:指农民。 荷:挑着。 壶浆:用壶盛的汤水。丁壮:指青年人。 灼:烧,晒烤。 敝筐:破篮子。敝,破旧。 吏禄三百石:唐制,县尉从九品,官禄每月三十石。石,容量单位,10斗等于1石。2.配乐范读。学生听读时划分句子的朗读停顿。3.学生轻声练习,配乐诵读,自我欣赏。4.学生齐声诵读。五、课文分析学生结合注释,整体把握观刈麦的内容。1、这首诗重点描写了哪两个场面?各有各的侧重点在哪儿?生:两个场面场面一:烈日割麦。开头先交代背景,表明是五月麦收的季节。接着写妇女领着小孩往田里去,给正在割麦的青壮年送饭送水。随后就写青壮年农民在南冈低着头割麦,脚下暑气熏蒸,背上烈日烘烤,已经累得筋疲力尽,还是不觉得炎热,只是珍惜夏天昼长能够多干点活。写到这里,这一家农民辛苦劳碌的情景已经有力地展现出来。场面二:抱子拾穗 接下来描写了另一种令人心酸的情景:一个贫妇人怀抱着孩子,手里提着破篮子,在割麦者旁边拾麦穗。为什么要来拾麦穗呢?因为她的田地已经“输税尽”为缴纳官税而卖光了,如今无田可种,无麦可收,只好靠拾麦穗充饥。 师: 这两种情景交织在一起,有差异又有关联:前者农人挥汗如雨割麦,揭示了农民的辛苦,后者贫妇抱子挎篮拾麦,揭示了赋税的繁重。2、体会诗歌中寄予 的思想感情,理解作品的主题。在这首叙事诗中,诗人以自己的亲眼所见,描写了农民冒着暑热辛勤割麦的情景,并借妇人的诉说,反映了当时租税剥削的惨重和农民生活的困苦。并对自己“不事农桑”而“利禄三百石”深感惭愧,表达了他对农民的同情。六、精读课文1.学生精读课文,分析讨论,给文章划分层次。学生讨论分析归纳,总结。(教师点拨补充)第一层四句,交代时间及其环境气氛。农家少闲月,五月人倍忙,下文要说的事情就发生人倍忙的五月。这两句总领全篇,而且一开头就流露出了作者对劳动人民的同情;夜来南风起,小麦覆陇黄,一派丰收景象,大画面是让人喜悦的。可是谁又能想到在这丰收景象下农民的悲哀呢第二层八句,通过具体的一户人家来展现这“人倍忙”的割麦情景。这一层交代了人物、环境、心里,表现了劳动人民的 艰辛笫三层八句,镜头转向一个贫妇人,她被捐税弄得破了产,现时只能以拾麦穗为生,这是比前述全家忙于收麦者更低一个层次的人。 这一层写拾穗,从肖像、语言,突出生活的悲惨。揭示了赋税的繁重。第四层六句,写诗人面对丰收下出现如此悲惨景象的自疚自愧。 2.这首诗采用了哪些描写方法?请举例说明。描写方法景物描写:夜来南风起,小麦覆陇黄。语言描写:家田输税尽,拾此充饥肠。心理描写: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矛盾心理: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3、小结:白居易是一位最擅长写叙事诗的艺术工匠。他的叙事诗能曲尽人情物态,把其中所叙之事写得曲折详尽,娓娓动听。而且,总是有着心灵的揭示,因而总是蕴涵着感情。本诗充满对劳动人民的同情和怜悯。 七、探究赏析学诗歌要在诵读中品味语言、领悟感情。请同学们在熟悉诗歌内容的基础上赏读字句,体会其妙处,用“-写出了-”的句式说一说 例: 用“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句写出,为了早日将粮食抢收进仓,劳动人民不顾炎阳灼晒,为顾自己筋疲力尽,争分夺秒,拼命干活。其中“惜”写出了劳动人民的一种反常心理,耐人寻味,令人心酸。 学生:赏读、探究、交流、发言 用“家田输税尽,拾此充饥肠”写出了当时租税之繁重,百姓生活之困苦。 用“少”、“倍”写出了劳动人民日复一日的辛勤劳作。 用“吏禄三百石,风晏有余粮”写出了当时官员(统治者)的不劳而获,与劳动人民的辛勤劳动劳作却一无所有形成鲜明对比。 用“输税尽”点出了劳动人民辛苦劳作却一无所有的根本原因。 用“愧”、“不能忘”写出了作者对百姓的同情。 用“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写出了农民在烈日下田间劳作的艰辛。 八、拓展延伸根据课文内容来想象诗歌所描写的画面。学生分成两组进行想象: 1.动作(如刈麦、拾穗、诉苦等) 2.心情(如劳动不肯休息、听农妇诉苦后的心情等) 九、总结 在这首叙事诗中,诗人以自己的亲眼所见,描写了农民冒着暑热辛勤割麦的情景,并借妇人的诉说,反映了当时租税剥削的惨重和农民生活的困苦。并对自己“不事农桑”而“利禄三百石”深感惭愧,表达了他对农民的同情。十、反馈练习1.注音有误的一项是(B)A.覆f陇lng箪dnB.稚zh携xi饷shngC.灼zhu 敝b晏yn2.解释下面句中划线的词:(1)五月人倍忙( 更加 )(2)妇姑荷箪食( 挑着 )(3)但惜夏日长( 珍惜 )(4)左臂悬敝筐( 破旧 )(5)吏禄三百石( 10斗等于1石 )3.“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 ,哪两个词突出了麦收时天气的酷热?蒸、灼4.“听其相顾言,闻者为悲伤”,“悲”从何来?(用原文回答) 答:家田输税尽,拾此充饥肠。 5.白居易观刈麦一诗中,描写农民辛勤割麦的句子是:足蒸暑土气 背灼炎天光力尽不知热 但惜夏日长6.描写贫妇拾麦的诗句是:复有贫妇人 抱子在其旁右手秉遗穗 左臂悬敝筐赤壁一、新课导入汉献帝建安十三年,曹操百万大军南下,却在赤壁大战中,被孙刘联军所败。当时,年仅34岁的周瑜,堪称这次战役的风云人物。杜牧经过此处,有感于三国时代的英雄成败而写下了赤壁一诗。二、作者介绍杜牧,晚唐杰出的诗人。字牧之。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名相杜佑孙。大和进士,历任监察御史、史馆修撰、中书舍人,世称“杜舍人”。为人刚直,不逢迎权贵,在仕途上不很得意。其文学创作有多方面的成就,诗、赋、古文都足以名家。尤长于七绝,人称“小杜”,以别于杜甫。与李商隐齐名,并称“小李杜”。他的古体诗受杜甫、韩愈的影响,题材广阔,笔力峭健。近体诗则以文词清丽、情韵跌宕见长。晚唐诗歌趋于藻绘绮密,杜牧受时代风气影响,也有注重辞采的一面。以济世之才自负,注曹操所定孙子兵法十三篇。有樊川文集三、写作背景诗写于杜牧任黄州刺史时,(842-844年)他过湖北黄冈的赤鼻矶(并非赤壁,东汉末年周瑜大败曹操的赤壁,在今湖北蒲昕西北长江南岸),有感于三国时代英雄的成败,借题发挥,虽以地名为题,实则咏史怀古。 四、字词检测 折戟() :折断的戟 。戟,古代的兵器。未销:没有完全锈蚀。将:拿起。磨洗:磨光洗涤。认前朝:认出戟是东吴破朝时的遗物。东风:指周瑜火攻赤壁大败曹操的事。铜雀:台名,曹操所建,故址在现在河北临漳。二乔:江东乔公的二个女儿,都是东吴的美女,大乔是孙策(孙权兄)之妻,小乔是周瑜之妻。五、诵读欣赏1.学生读课文。其他学生注意正音。2.配乐范读。学生听读时划分句子内的朗读停顿。3.学生轻声练习,配乐诵读,自我欣赏。4.学生齐声诵读。六、课文分析师生互相交流探讨。问题:1.诗人对历史的评价因何而发?折戟沉沙铁未销2.诗人是怎样评价赤壁之战的?赤壁之战周瑜的胜利,是借助东风而已,有很大的偶然性,否则就是相反的结果。诗人不以成败论英雄。3.前后两句在表达上有什么不同?有什么内在联系?前两句是叙事,表现英雄无用武之地的抑郁不平之气;后两句是议论,告诫统治者不要有侥幸心理七、探究赏析学生反复品读思考下列问题:1.赤壁开头为什么从一把很不起眼的折戟写起,这样写有何作用? 沙里沉埋着铁戟,点出此地曾有过历史风云。折戟沉沙而仍未销蚀,又发岁月流逝物存人非的感慨。凡是在历史上留下过踪迹的人物、事件,常会被无情的时光销蚀掉,也易从人们的记忆中消逝,但又常因偶然机会被人记起。正由于发现了这把铁戟,使诗人无法平静,因此他要磨洗并辨认一番,发现原来是“前朝”三国赤壁之战时的遗物。从而为下文铺垫。这一把折戟与古代战争有联系,很自然地引起后文对历史的咏叹。 2.全诗最精彩的是久为人们传诵的末二句,这二句议论感慨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两句诗是说,如果不是东风给了周瑜以方便,取得胜利的就可能是曹操,历史将要重写。这二句曲折地反映出他的抑郁不平和豪爽胸襟。诗人慨叹历史上英雄成名的机遇,是因为他自己生不逢时,有政治军事才能而不得一展。它似乎还有一层意思:只要有机遇,相信自己总会有所作为,显示出一种逼人的英气。八、拓展延伸念奴娇赤壁怀古苏轼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 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强虏灰飞烟灭。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1.这首词上片描写赤壁壮景 渲染环境气氛,下片怀古伤今,塑造周瑜的英雄形象以自托。2.词中点明“怀古”地点的诗句是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 。3.“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在全篇中起什么作用?承上启下。4.这首词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对祖国山河的热爱,对英雄的景仰,对生活的无限热爱以及无奈消极又不安的愤慨之情。九、反馈练习: 1.赤壁选自樊川文集,作者是唐代的杜牧,他与李商隐齐名,世称“小李杜”。2.在赤壁中,作者对赤壁之战的历史结局进行评判的句子是: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第二课时过零丁洋一、新课导入谈到面对生与死,谁都会脱口吟出: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这两句诗使文天祥这位南宋文学家、著名抗元将领,名垂青史,万世流芳。现在,让我们一起走进这首过零丁洋。二、作者介绍文天祥,(12361283),初名云孙,字天祥,改字宋瑞,又字履善,号文山,吉安(今江西县名)人。 宋理宗宝佑四年(1256)考取进士第一名。历任湖南提刑,知赣州。恭帝德佑元年(1275)元兵渡江,文天祥起兵勤王。临安危急,奉命至元营议和,因坚决抗争被扣留,后冒险脱逃,拥立益王赵罡,至福建募集将士,进兵江西,恢复州县多处。后兵败被俘至元大都,终以不屈被害。封信国公。 作品有文山先生全集三、写作背景此诗是文天祥的代表作,于文天祥被俘后第二年路过零丁洋时所作。1275年,他起兵勤王。1278年10月26日为汉奸张弘范之弟张弘正偷袭,被俘。被俘时,他企图服冰片自杀,却没有死,之后他大骂张弘正求速死,被送去见张弘范时又求死。张弘范逼文天祥写信劝宋军统帅张世杰投降,文天祥说:“吾不能叛父母,乃教人叛父母,可乎?”遂书过零丁洋与元将,回绝他的要求。表现了崇高的民族气节四、字词检测 遭逢:遭遇,指受到朝廷选拔。起一经:依靠精通一种经书,参加科举而入仕做官。文天祥曾参加科举考试考中状元。干戈(g):兵器,这里代指战争。寥(lio)落:指兵力单薄。四周星:四周年,从德祐元年(1275)正月起兵抗元至被俘虏前后共四年。风飘絮:形容国势如柳絮飘散,无可挽回。此诗写后二十天,设在崖山的南宋流亡朝廷覆灭,南宋灭亡。惶恐滩:在江西万安赣江中,水流湍急,极为险恶。零丁:孤独无依的样子。丹心:红心,比喻忠心。汗青:古代在竹简上写字,须先用火烤竹片,去除青竹的水分,称为杀青或汗青,后代便以汗青代指史书。五、诵读欣赏1.学生读课文。其他学生注意正音。2.配乐范读。学生听读时划分句子内的朗读停顿。3.学生轻声练习,配乐诵读,自我欣赏。4.学生齐声诵读。六、精读课文 学生反复诵读,然后四人小组,思考探究: 1.这首七言律诗首联写了个人和国家的哪几件大事?(1) 读经书入仕途(状元出身)(2)起兵抗元,频繁战斗了四年2.颔联上下两句有何联系?都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国家山河支离破碎,局势危急,个人命运也动荡不安,国家命运和个人命运紧密相连,历经艰辛危苦。“风飘絮”形容国势如柳絮飘散,无可挽回;“雨打萍”比喻自己身世坎坷如雨中浮萍漂泊无根,时起时沉。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3.颈联中的“惶恐”“零丁”有双层含义,请谈谈有哪两层含义。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前者各表地名,后者各表心绪。表达对抗战的忧恐不安和对自身处境的自怜和哀怨。颈联上句追忆当年兵败福建时,忧念国事的心情,下句写目前不幸被俘的孤独处境。诗歌很巧妙地借惶恐滩和零丁洋两个地名,写出了形势的险恶和境况的危苦。可见,诗中“惶恐”、“零丁”具有双层含义。4.尾联是千古传诵的名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气节?表明诗人舍生取义的决心,充分体现他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民族气节.作者直抒胸臆,表明自己以死明志的决心,充分体现他的民族气节。七、拓展延伸1.文天祥拒绝降元“留取丹心照汗青”,是个有骨气的人,你能举出类似的事例吗? 蔺相如宁为玉碎,不为瓦全;苏武执汉节牧羊十九年;民族英雄岳飞精忠报国最终死在风波亭上;朱自清宁可饿死也不吃美国的救济粮;刘胡兰在敌人铡刀下慷慨就义。 2.你还能写出哪些透着铮铮骨气的名句? 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青白在人间(明.于谦石灰吟);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风中(宋.郑思肖画菊);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唐.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宋.李清照乌江);人不可有傲气,但不可无傲骨(徐悲鸿) 八、反馈练习1.“辛苦遭逢起一经”中“一经”指的是什么?儒家经典。2.用自己的话描述“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所反映的国家和作者个人的境遇。大宋的江山支离破碎,像那被风吹散的柳絮;自己的一生时起时沉,如同水中雨打的浮萍。3.“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怀?舍生取义的高尚情操。己亥杂诗一、新课导入教师朗读己亥杂诗引入新课。二、作者介绍龚自珍,号定庵,清代人,近代思想家、文学家。由于力主改革弊政,受当局排挤,48岁那年愤然辞官南归。他诗、文、词各体兼长,并精通经学、文字学和史地学。文章奥博纵横,自成一家。行文独具风格,于蕴藉中洋溢着激情,于客观描述中寄托着深意,诗歌瑰丽奇肆,成就尤大。有龚定庵全集。三、写作背景己亥杂诗选自龚自珍全集,共350首,多咏怀和讽喻之作,写于己亥年。这一年作者愤然辞官南归,后又北上接迎眷属,往返途中将见闻感受写成三百五十首杂诗,统名曰己亥杂诗,此选其一。四、字词检测浩荡:无边无际。吟鞭东指即天涯:意思是马鞭东指远离京城。吟鞭,诗人的马鞭。即,走向。落红:落花。五、诵读欣赏1.学生读课文。其他学生注意正音。2.配乐范读。学生听读时划分句子内的朗读停顿。3.学生轻声练习,配乐诵读,自我欣赏。4.学生齐声诵读。六、精读课文1.诗中哪句表现了诗人犹豫孤独和悲壮豪迈复杂心情交织一起?浩荡离愁白日斜,吟鞭东指即天涯。 2.诗中哪句表现了虽辞官,但仍关心国家前途命运的诗词?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3.诗中写了几种心境?(1)离别忧伤;(2)回归的愉快;(3)积极的人生态度七、句子赏析1.浩荡离愁白日斜以“浩荡”二字,极为凝练地写出离愁的深广。强化了诗人离京时的眷恋、怅惘、失落、孤独的种种情怀“白日斜”三字一笔勾勒景物,写出了夕阳西沉、暮色苍茫的气氛,2.吟鞭东指即天涯离京标志着龚自珍政治生涯的终结、离愁别绪和回归的喜悦交织一起。3.“落红不是无情物,化做春泥更护花”!诗人用移情于物的手法,借落花翻出新意,为我们展示了一个极为瑰丽的境界:在诗人看来,落花作为个体,它的生命是终止了;但一当它化作春泥,就能保护、滋养出新的花枝,它的生命就在下一代群体身上得以延续,体现出真正的生命价值终将孕育出一个繁花似锦、绚丽灿烂的春天!这分明是一首新生命的赞歌! 4、小结此诗前两句写景。望着夕阳西下,牵动了作者广阔无边的离愁别恨,这离别之愁,不仅是离别家眷,更是离别朝廷。诗人的马鞭所指,东即天涯海角,可见辞官的决心之大。但辞官不等于放弃理想,亦未割断自己与朝廷的感情牵连。诗后两句正是作者一片拳拳忠君爱民之心的形象体现。 八、拓展延伸1.诗的前两句,你会联想到哪些诗句?李商隐“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马致远“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2.诗的后两句,你又会联想到哪些诗句?刘禹锡“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3.古代诗人描写落花的有:一种是怨啼鸟,怪东风,叹年华,面对落花嘘唏感叹。“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李煜;“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李清照;“侬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侬知是谁?”林黛玉;另一种把落花作为自然景物来描写,其中不少昂扬向上的精神。“花落春仍在”“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孟浩然九、反馈练习1.本诗选自龚自珍全集,作者是近代思想 家、文学家。2.诗中最负盛名的诗句是: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3.诗中被后人形容老一辈革命家鞠躬尽瘁精神的诗句是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山坡羊潼关怀古 一、新课导入 在杨慎之前的元代盛行一种文体,那就是散曲。叹世、怀古是散曲的流行题材,其中也有许多佳作,最为杰出的是张养浩所作的山坡羊潼关怀古。下面,我们就一起欣赏这首名曲。二、作者介绍张养浩:元代诗人,散曲作家。字希孟,号云柱,济南(今山东省)人。曾任监察御史、礼部尚书,为人刚直,敢言时弊,后辞官归隐。其诗歌、散曲对当时的社会黑暗都有揭露。三、写作背景当时关中大旱,饥民相食,灾情十分严峻。经历过宦海浮沉的张养浩本已厌倦官场生活,弃官归养;但得知关中百姓外境危困,毅然受命,出任陕西行台中丞,振济灾民,因此途经潼关。后因积劳成疾,客死任所。张养浩对百姓充满深切的同情,有着强烈的忧患意识四、字词检测 潼关:关名,在今陕西省潼关县。山河表里:左传僖公二十八年载,晋楚之战前,子犯劝晋文公决战,说即使打了败仗,晋国“山河表里,必无害也。”这里用此成语,说潼关形势异常险要。 踌蹰(chu ch):犹豫,彷徨。 宫阙(ju)万间都做了土:万间宫室都变成了废墟。五、诵读欣赏1.学生读课文。其他学生注意正音。2.配乐范读。学生听读时划分句子内的朗读停顿。3.学生轻声练习,配乐诵读,自我欣赏。4.学生齐声诵读。六、精读课文 1.作者所在的潼关的位置特点是怎样的? 表里山河潼关路兵家必争之地百姓生灵涂炭 2.看到了什么景色,心理是怎样的?为什么这样? 西都:曾经是几个朝代的都城,它的繁荣昌盛景象是在古籍中也曾经有记载的,可是眼前的景色是一片凄凉。宫阙万间都做了土意踌躇 3.作者发出的感慨 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4.为什么这样说? 一个朝代的兴起,必定大兴土木,修建豪华的宫殿,从而使百姓经受苦难,一个朝代灭亡,在战争中遭殃的也是人民。 5.赏析“聚”和“怒”? 以“聚”形容潼关在重重山峦的包围之中,以“怒”形容黄河之水的奔腾澎湃,从视觉和听觉的角度写出了潼关的险要。七、分析结构特点 全曲分三层:第一层(头三句):写潼关雄伟险要的形势。第一句写重重叠叠的峰峦,第二句写怒涛汹涌的黄河,第三句写渲关位于群山重重包围、黄河寒流其间那除隘之处。 因地势险要,为古来兵家必争之地。山本是静止的,“如聚”化静为动,一个“聚”字表现了峰峦的众多和动感。黄河水是无生命的,而“如怒”则赋予河水以人的情感和意志,一个“怒”字,写出了波涛的汹涌澎湃。本层描写潼关壮景,生动形象。 第二层(四一七句):写从关中长安万间宫阙化为废墟而产生的深沉的感慨。第四、五句点出作者遥望古都长安,凭吊古迹,思绪万千,激愤难平。第六、七句点出无限伤感的原因。“宫阙万间都做了土”,概括了历代帝业盛衰兴亡的沧桑变化。秦汉的一宫一阙都凝聚了天下无数百姓的血和汗,像秦王朝的阿房宫,但它却随着秦王朝的灭亡而化为焦土。王朝的兴替固然令人伤感,但作者最伤心的却是百姓之苦。 第三层(末四句):指出历代王朝的或兴或亡,带给百姓的都是灾祸和苦难。这是作者从历代帝王的兴亡史中概括出来的一个结论。三层意思环环相扣,层层深入,思想越来越显豁,感情越来越强烈,浑然形成一体。全曲景情藏清情中有景,情景交融。 八、探究赏析怎样理解“兴,百姓苦;亡,百姓苦。”这句话? 学生交流讨论。教师总结:“亡,百姓苦”好理解。王朝灭亡之际战乱频仍,民不聊生。“兴”,怎么也“百姓苦”呢?王朝之“兴”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