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专业论文)文化多元化背景下的学校德育研究.pdf_第1页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专业论文)文化多元化背景下的学校德育研究.pdf_第2页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专业论文)文化多元化背景下的学校德育研究.pdf_第3页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专业论文)文化多元化背景下的学校德育研究.pdf_第4页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专业论文)文化多元化背景下的学校德育研究.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iii 摘 要 文化多元化作为当代世界文化的一种发展潮流,对我们生活的各个领域既提供了机 遇,也带来了挑战。当代中国的文化多元化发展趋势日益明显,计划经济时代的一元化 道德教育已不适应当今多元文化社会生活的变迁。这一趋势对学生思想品德的形成与发 展带来一系列不容忽视的消极影响,对学校德育构成新挑战,提出新要求。本文通过分 析文化多元化与学校德育的关系以及文化多元化对学生思想品德的影响,从而提出文化 多元化背景下学校德育应采取的对策,以增强学校德育的时效性。 本文的正文共分为五个部分。 第一部分以引言开篇,论述了问题的提出及研究意义,国内外研究现状,研究思路 和框架以及研究方法。 第二部分分析了文化多元化的基本理论。主要论述了文化的涵义,文化在学术界是 一个多义性的概念,本文为了研究的需要采用了文化的狭义概念;接着阐述了我们应在 何种意义上理解文化的“一元”与“多元” ;文化多元化与多元文化的区别;文化多元 化的表现及主要特征。 第三部分阐述了文化多元化与学校德育的互动关系。一方面文化多元化促进了学校 德育的改革和发展,主要论述了三点:第一,德育理念从工具驯服型向主体发展型 的转变;第二,德育内容的丰富;第三,德育方法的不断创新。另一方面学校德育也促 进了多元文化的发展。 第四部分论述了文化多元化对学生思想品德的影响。其积极影响是使个体精神进一 步完善,主体意识增强。但也带来了不容忽视的消极的影响,第一,导致信仰危机,具 体表现为政治信仰危机,信仰多元化及信仰世俗化。第二,产生心里失衡,出现了困惑 与彷徨。第三,陷入道德相对主义。第四,出现道德失范,具体表现为社会责任感淡漠, 社会公德素养缺失,学习道德失范,网络道德失范等。 第五部分研究了文化多元化背景下学校德育的应对策略。第一,树立开放与民主的 学校德育观念,第二,德育内容吸收西方道德文化中的优秀成分以及对传统道德文化的 扬弃;第三,培育文化选择力,促进学生的发展,具体要发挥学校在文化选择中的作用, 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能力,给予学生自主选择的权利。第四,德育方法由独语转向对话。 对话是解决文化多元化下价值冲突的有效方法,它具有平等性、理解性、差异性等特殊 iv 的特征。对话进行所需要的条件是师生在对话中要平等的对待对方,要互相信任。要培 养学生的质询意识,遵从学生的道德发展水平。 最后,在结论部分提到本文的不足和需要进一步探索与完善的地方。 关键词:文化多元化 学校德育 思想品德 v abstract as a development trend of the contemporary culture of the world, culture pluralism has provided opportunities and challenges for all fields of our lives. the development trend of culture pluralism has become increasingly obvious, so the singularity of moral education of the planned economy era is no longer suited to social life changes of today s culture pluralism. this trend has brought a serious of negative effects which couldn t be ignored for the form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students ideological ethic, and constituted new challenges for the school s moral education and made new demands. this thesis mainly analyze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culture pluralism and school s moral education and culture pluralism s influence on students ideological ethic, then put forward the measures, which school s moral education should take, in the content of culture pluralism and strengthened the timeliness. the text is divided into five parts altogether. the first part describes the proposition of the problem ,the theory and realistic meaning, current study situation at home and abroad, thinking and frame of research, and the research approach. the second part analyzes some basic principles of cultural diversity. it mainly discussed the meaning of culture, which had more than one meaning in the academic community and took the narrow concept on the need of researching. then it said how to understand the significance of culture s “ singularity” and “ pluralism” and the distinction between culture pluralism and plural culture, and the manifestation of culture pluralism and its features. the third part elaborates the interaction between culture pluralism and school s moral education. in this section, culture pluralism promoted the reform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school s moral education. it focused on three points. first, it told the conception of moral education s transformation from the type of tool to tame to the type of main to develop. second, it said the content of moral education s enrichment. third, it discussed the method of moral education s continuous innovation. on the contrary, school s moral education also promoted the development of culture pluralism. the fourth part discusses culture pluralism s influence on students ideological ethic. it vi can make the individual s spirit perfect and intense subject s awareness. however, it also brought some negative impacts which should not be overlooked. firstly, it resulted in credibility crisis, such as political conviction crisis, the pluralistic concept faith and belief secularism. secondly, it led to psychological imbalance, and arose confusion and indecision. thirdly, it degenerated into moral relativism. fourthly, it appeared moral oddly, such as indifference to sense of social responsibility, deficiency in public morality accomplishment, and inappropriateness to school ethics and improperness for network. the fifth part studies perfunctory measures of school s moral education in the background of culture pluralism. first, establish a democratic and open concept of school s moral education. second, absorb in the excellent components of the western moral culture, as well as carry on the traditional moral culture. third, cultivate selective ability of culture, and promote students development. in particular, we should bring school s functions in cultural selection into full play, such as cultivate students ability of critical thinking, and give students the right of choosing independently. fourth, shift the approach of moral education from solo speaking to dialogue. dialogue is an effective way of resolving conflicts of value under culture pluralism. it has some special features, such as equality, comprehension, pluralism. the condition of making a dialogue is that teachers and students should treat the other part equally and trust each other during the dialogue. and at the same time, school should foster students sense of questioning and comply with students level of moral development. finally, in the closing part, it refers to the paper s shortage and something that needs to be further explored and perfected. key words: culture pluralism school s moral education ideological ethic ii 学位论文原创性声明 本人所提交的学位论文 文化多元化背景下的学校德育研究 , 是在导师的指导下, 独立进行研究工作所取得的原创性成果。除文中已经注明引用的内容外,本论文不包含 任何其它个人或集体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研究成果。对本文的研究做出重要贡献的个人 和集体,均已在文中标明。 本声明的法律后果由本人承担。 论文作者(签名) : 指导教师确认(签名) : 年 月 日 年 月 日 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 本学位论文作者完全了解河北师范大学有权保留并向国家有关部门或机构送交学 位论文的复印件和磁盘,允许论文被查阅和借阅。本人授权河北师范大学可以将学位论 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编入有关数据库进行检索,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或其它复制手段保 存、汇编学位论文。 (保密的学位论文在 年解密后适用本授权书) 论文作者(签名) : 指导教师确认(签名) : 年 月 日 年 月 日 1 引 言 (一) 问题的提出及研究意义 当今社会是一个文化多元的社会,价值观是每一种文化的核心的观念系统,存在自 己赖以自立的“坚硬内核”和独立品质。我国多民族共存的现实使我国具有多元文化共 存的传统,而随着现今社会经济发展和改革的深入,经济成分的多元并存局面出现,社 会各种利益主体的多样性也就随之出现了,这必然导致社会思想文化的多元化,文化的 多元化发展趋势越来越明显。特别是西方各种生活方式、思想观念、道德准则等意识形 态不断涌入我国,出现了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大众文化与精英文化、主流文化与非主 流文化、东方文化与西方文化等多元文化并存,使我国社会呈现出多元文化的格局。学 校成为各种思想文化相互碰撞的前沿,成为各种思想文化争夺青年学生的重要领域。并 且随着全球化的浪潮,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网络技术带来的信息共享,文化的多元化 发展潮流不可逆转,当代中国文化领域的多元化发展特征日益凸显,并成为不可回避的 必然性趋势。 处在文化多元化下的学校德育不可避免地受到影响,文化多元化促进了学校德育的 改革和发展,也使学校德育面临着挑战。文化多元下的德育主体有了更多的选择机会和 价值取向,有了更多的自由和更丰富的精神世界。但文化多元化也使学生的价值选择变 得更加困难,使一些学生的社会价值观迷失,理想信念失落和道德行为失范,以及道德 的相对主义。面对这种情势,学校德育实践急切地呼唤着文化多元化背景下的对策。在 借鉴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本文将这一问题作为研究的课题。 本文从文化层面剖析学校德育的实质,从文化多元化的特点及文化多元与学校德育 和学生思想品德的关系出发,探讨德育的对策,不仅拓宽了德育理论研究的视野,而且 对我国学校德育实践将具有一定的导引意义。 (二) 国内外研究现状 1 国外研究综述 多元文化这一术语在 2 0 世纪 2 0 年代就已出现,但它作为一种社会思潮引起人们的 关注还是 2 0 世纪 6 0 年代以后的事。对于多元文化各国学者有过激烈的讨论,形成了四 种主要认识,一是温和多元文化论,二是激进多元文化论,三是温和同化论,四是激进 2 同化论。这四种理论都有他们正确的一面,但也存在着很大的不足之处。2 0 世纪 8 0 年 代以来,不少美国学者先后提出了多元文化主义,多元文化主义主要对社会难题进行独 特的综合考察,比文化多元论更具丰富的思想内涵。1 9 9 6 年,亨廷顿出版专著文明的 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 ,在这篇文章中既没有明白无误地主张“文明的冲突” 。但也不 是真正主张不同文明的对话和共存,迷失在多元文化主义的悖论之中,既主张文化的多 样性, 又认为文化的多元化是不可行的, 是必须反对的。 英国沃特森的 多元文化主义 , 翔实地考察了不同政治和历史环境下的不同国家对多元文化主义的不同态度和重点。国 外对多元文化的关注及多元文化与教育相互关系的探讨,使多元文化教育应运而生,2 0 世纪 8 0年代以后被人们所接受,多元文化教育的研究在西方已蔚然成风气,不仅在教 育界内引起了许多研究者的注意,成为一些国际会议的主题,而且也引起了整个社会的 关注,众多不同的学科专家开始涉猎这个研究领域。在实践中,西方国家如美国、加拿 大、法国等国家在进行多元文化教育的具体实施中也存在很多的问题。从不同的角度论 证多元文化的著作还有 p k 博克著的多元文化与社会进步 ,欧文拉兹洛编辑的 多种文化的星球 ,奥斯瓦尔德斯宾格勒著的西方的没落 ,德国米特的多文化 教育:跨学科研究中的一些基本设想西方关于多元文化教育的研究,取得了很大的成 就,有值得我们借鉴的东西,但是并没有把对文化多元下作为一个背景来进行德育的研 究。 2 国内研究综述 多元文化教育在国内的研究起步比较晚,主要的著作有多元文化与教育 (张华, 1 9 9 5 ) ; 多元文化教育 (郑金洲,2 0 0 4 ) ;论文有 “多元文化教育”探讨 (赵海涛, 2 0 0 6 ) ; 面向可持续发展的多元文化教育 (谢兰容,2 0 0 6 ) ; 美国多元文化教育初探 (高向斌,2 0 0 2 ) ; 对多元文化教育的四种误解及其分析 (李晓瑜,1 9 9 9 ) ;等等。近 年,我国学者对文化多元化与德育关系方面进行了研究。如多元文化社会的学校德育 研究 (王学风, 2 0 0 5 ) ; 论多元文化环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改革 (王学风, 2 0 0 6 ) ; 多元文化背景下的学校德育改革 (王学风,2 0 0 5 ) ; 论多元文化与学校德育的互动 发展 (王学风,2 0 0 5 ) ; 略论多元文化背景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丁贞权,2 0 0 6 ) ; 文化的多元化与高校校园文化建设 (廖红娟,2 0 0 6 )这些著作涉及了多元文化发展 的意义,多元文化与学校德育的互动发展,多元文化下德育面对的难点,德育原则,德 育对策或德育改革。但是这些著作都没有探讨文化多元的涵义、类型,也没有系统论述 文化多元化对学生思想品德的影响,对于德育对策虽阐述较多,但往往是泛泛而谈,针 3 对性不强。 纵观国内外的相关研究,我们认为有必要更深入、更全面、更系统地以文化多元化 为视角来研究德育。本人力图在前人已经研究过的方面,进行更深入的研究;在前人没 有研究的方面,努力实现创新。 (三) 研究的思路和框架 论文分为五个部分:第一部分,引言。论述了问题的提出及研究的意义,国内外 研究现状,研究思路和框架,研究方法。第二部分,文化多元化的理论分析。在这部分 探讨了了文化的涵义;接着深入探讨文化多元化的内涵、表现及主要特征。第三本部分, 文化多元化与学校德育的互动发展。第四部分,文化多元化对学生思想品德的影响,从 积极和消极正反两个方面进行了阐述。第五部分,提出了文化多元化背景下学校的德育 对策。论文从德育理念、德育内容、德育方法及文化选择力四个方面进行了阐述。 (四) 研究的方法 1 理论联系实际法 理论联系实际是我们党一贯坚持的马克思主义学风,进行任何研究都应当遵循重视 学习理论、正确把握实际和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研究方法。研究工作需要科学理论的指 导,也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根据学生思想品德的特点,联系在现实生活的表现,提出 切实可行的德育对策。 2 文献分析法 文献分析法就是从各种文献中收集研究者所需要的资料的方法。通过搜集当前的资 料,了解与本课题有关的已有研究成果,并对有关资料进行加工、整理、提炼,总结, 以形成自己的观点。 3 经验研究法 经验研究法是通过对德育经验的总结和理论升华来揭示德育规律的方法。广大教师 和理论工作者在德育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这些经验是本研究的重要材料来源。 4 学科交叉法 学科交叉研究也是本文采用的研究方法之一。采用这一方法是由课题本身的特点决 定的,本文主要是探讨文化多元化背景下学校德育的对策,因此,本文运用了文化学、 德育学等学科的知识、视角与方法进行研究,论证有关观点。 4 一、 文化多元化的理论分析 研究一个新的理论问题首先要对概念进行准确的界定,概念的准确与否直接决定着 研究的方向和性质,为了防止由于概念的模糊而导致的研究混乱,本文首先对文化及文 化多元化的内涵给予界定。 (一) 文化的内涵界定 文化在学术界是一个错综复杂,莫衷一是的概念。据不完全统计,至今已有三百余 种关于文化的定义了。首次给文化下完整定义的是 1 9世纪 7 0年代英国的文化学家爱 华b泰勒,他在著名的原始文化一书中写道: “文化是一个复杂的总体,包括知 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风俗以及人类在社会里所得到的一切能力与习惯。 ” 1 此后,国外许多学者都对文化概念进行了界定,虽然他们是从不同角度和不同层面出发 进行探讨的,但大多揭示了文化的下列特征:文化是人类创造的,包括创造的活动和创造 的成果;文化是分层次的,即思想、制度、物质三个层次;文化是复杂的整体。根据逻 辑学“定义释义”的原则,由上述文化的特征笔者导出广义文化的基本含义。广义文化 是指一定社会群体所共有的一切事物,并且它是通过人类后天劳动所获得的。即通常我 们所指的人类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这样看来广义文化无所不包,基于 研究上的需要,非常有必要尝试缩小“文化”的涵盖范围,如郑金洲在教育文化学 中提出的狭义文化的定义: “文化是一定社会群体习得且共有的一切观念和行为。 ” 2 这 一定义与广义文化的最大区别是剔除了“物”的成分,更多地把文化看成一个受价值体 系和价值观支配的符号系统。本文从探讨文化与德育的关系出发,取文化的狭义定义, 把文化限定在这样一个范围内理解, “文化是特定社会中特有的行为和思维方式、价值 观的体系,或者说是人类社会所创造的特有意义体系。即文化指生活于一定的文化共同 体中的人们长期积淀而成的一套文化系统,包括价值观念、思维模式、审美趣味、道德 情操、宗教情绪、民族性格等,而价值观念系统是其核心” 3 。狭义文化对德育的影响 和作用更直接,狭义文化的界定,为正确看待、分析德育提供了一个理论前提。 (二) 文化多元化的概论 1 . 文化的一元与多元 说当前的文化处于一种多元的状态,那是不是说以往的文化是绝对一元的呢?笔者 5 认为,多元与一元两者应该是一种相对性的关系,多元乃是针对一元而言的。那么,对 于文化的“ 一元” 与“ 多元” 从何种意义上去理解对我们来说是个关键的问题,通常来说, “一种文化如果与其他文化相对而言处于中心地位,一方面对其他文化有强制性、排他 性、垄断性,另一方面其内部也有较强的统一的意识形态规则,较不能容忍偏离和变化, 就可以称之为一元文化;一种文化如果处于非主导地位,对其他文化有较多宽容性、开 放性,其内部也较少强制性的统一的意识形态规则,较能容忍偏离和变化,就可以称之 为多元文化” 4 。在改革开放,我国的文化较多地呈现出一元特征,其主要是因为当时 的文化对其他文化具有强制性;目前的文化呈现出了一种多元的态势,则是指我们已具 备了更加广阔的胸襟,能够做到容忍其他特质的文化存在,并且吸纳其他特性文化的精 华。当然,过去的文化也并非是绝对的一元,它既具有民族、地区差异;也有传统、现 代之分;既有高雅、通俗之别;也有主流、非主流之分。所以过去的“一元”与当今的 “多元” 我们只能从相对的意义上去理解。 这样我们就可以描述目前我国的文化状况了, 相比改革开放前,多元格局是近年来我国文化发展领域所呈现出来的最为显著的一个特 征。大众文化、精英文化、主流文化同时并存,尤其是大众文化的异军突起。中国文化、 西方文化相互吸收, 共存共融, 此外, 文化领域里最引人注目的是网络文化的蓬勃发展。 由此可见, 多元是当今我国文化所具有的明显特征。 但是它们又有机地统一在一起。 其统一性首先表现在他们都共存于建设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 的大众的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实践进程中,并且在实践过程中都为这种建设提供了可以 吸收和借鉴的东西;其次表现为每一种新的文化形式的发展都是建立在对原有文化的超 越与批判的基础上,因而它们彼此可以相互借鉴,存在着非常强的互补性。 但是面对西方文化的渗透,我们要把握我国文化的一元,因为文化的一元关系到国 家的兴衰成败和民族凝聚力的强弱。但是把握文化的一元也并不意味着思想禁锢,拒绝 外来的文化,而是要更好地建设我国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使之可以更有力地影响和引导 多元的文化,以便能够增强我国先进文化的竞争力和影响力。 2 . 多元文化与文化多元化 “多元文化”是指在一个民族、社会或国家中所存在的多种文化的总称。 “多元文 化”在西方 2 0世纪 2 0年代就已经出现的了这一术语。到 5 0年代前后,随着现代化理 论的产生, “多元文化”指两种文化现象:一是不同民族的文化。二是殖民地和后殖民 地社会的文化。六七十年代后,由于现代理论的推动,多元文化的涵义逐渐走向扩大化。 6 统治文化与被统治文化的不同, 不仅存在于殖民地国家, 也同样存在于世界上其它国家。 可以说,多元文化几乎存在于任何一个国家。并且思想观念、价值体系上的差异也不仅 只是存在于在民族之间,它也存在于各社会阶层之间、群体之间、宗教之间、性别之间、 年龄之间和地域之间等。此后,人们对“ 多元文化” 涵义的关注开始从宏观层面逐渐到微 观层面,从民族、种族的差异到价值规范等的差异,越来越多地接近“ 文化” 自身的涵义。 8 0 年代以后多元文化在我国引起了关注,主要有两个方面的背景。一方面,文化现 实的要求。一是从保护少数民族文化的角度出发考虑这一问题,原因是中华民族文化具 有多元性,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独特的文化,不同民族的人们在文化价值取向上应该是 平等的。然而,在文化的交流、融合过程中, 汉民族文化很有可能把少数民族文化同化。 因此,不少学者从保护少数民族的文化出发,提出了如何看待多元文化问题;二是基于 地域文化的多样性,对不同地域的人们如何共处而提出多元文化问题。中国地域辽阔, 千里不同俗,各地区都有自己的文化特色。即便是同一民族,在不同的地区,他们的风 俗习惯和语言也有很大的差异。那么,随着经济的发展,人员的流动,为使不同地域的 人们更好的交流与共处而提出多元文化的影响以及对策。另一方面,西方文化的影响。 随着经济全球化和信息技术的发展,复杂多样的文化并存交织,激烈碰撞。于是多种文 化对我国的影响出现两种心态, “一是多元文化的存在是好的,主张承认和包容多元文 化, 强调文化的共同繁荣。 一是认为多元文化对本国造成了威胁, 从而提出相应的对策。 ” 5 文化多元化是在多元文化的基础上产生的,并且它的含义也是多层次的。一种解释 是“它指不同民族、国家的文化共存的一种状态。即在同一时间,同一个社会、国家或 民族中存在多种文化,并且它们之间并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文 化” 。 6 李庆本在全球一体化与文化多元化这篇文章中是这样定义的: “它不仅仅是 指全球范围内不同民族文化的共存共荣,而且也意味着在某一单一民族国家中的传统文 化对其他民族文化的宽容以及必要时的吸收, 最主要的是, 文化多元化还是一种新思维, 它要求人们从传统的一元式思想方法转变到多元式思想方法,从绝对论转变到相对论。 ” 7 由此可见,多元文化与文化多元化不同,多元文化强调的是文化的来源和性质,而文 化多元化更注重的是多种文化共存的一种状态以及思维方式的转变。文化多元化按照不 同的划分方法就有不同的表现形态。本文是把文化多元化作为一个时代背景,探讨了在 这一背景下学校德育面对的问题及要采取的对策。 文化多元化, 一方面引起人们思考具有差异的多元文化如何共存、 共同繁荣的问题, 7 另一方面,也引起人们思考如何保持文化一元性问题,即如何保持自身文化的价值与魅 力,加强人们对本民族文化的认同问题。因为多元文化不仅表现为具体文化形式和风格 的多样性,而且表现为价值规范、思想观念、行为方式等实质性内容的异质性。 3 . 关于文化多元论的不同观点 对于文化多元论存在两种观点, 一是保守的多元论, 它提出应扩展社会文化的基础, 不再把主流文化作为惟一的合理文化,而是实行文化多元化。它主张以主流文化为主, 与其他文化共存,对非主流文化不仅要尊重,而且还要保护和正确的评价。二是激进的 多元论,该理论在更大程度上提倡的是种族的多样性与宗教的独立性。认为社会不需要 以某一集团的文化为共同基础,反之,认为每一集团或种族都应以自己的特殊文化为基 础, 反对那种认为社会仅需一套人们普遍接受的单一价值观的观点, 社会因而变成了 “多 中心、多基础”的社会。这种多元论的实质,它就是一种集团或种族的独立论,断然分 裂社会中存在的各个集团,不承认社会中存有共同的文化基础。所以笔者认为在文化呈 现多元化的今天,保守的多元论有其较大的合理性,这也是我们在德育中要坚持的。 (三) 文化多元化的表现 1 文化层次的多元化 从文化是一个活动着的多层次的结构体的观念出发,可以将文化分为下列层次:第 一个层次是世界文化,或称“一般文化” 、 “人类共同的文化” 。世界各地区、各民族的 文化虽然千差万别,但总有一些文化现象(如科学知识)是共同所拥有的。德育中常表 现为通过了解其它国家的文化发展状况,看到国家间的彼此联系以及人类共同面临的问 题,如生态平衡、环境污染,战争与核武器的威胁,人口剧增和贫穷、艾滋病的流行、 人类基因组计划和科隆技术所引起的伦理问题等,从而形成共同的文化观念。第二个层 次是种族文化,是由人种而产生的相应的文化,这种文化特征在“种族隔离”时期才体 现较为明显,教育上也是如此,在种族隔离时期表现为“种族中心主义” 。第三层次是 民族文化,民族文化是指一个民族按照自己的方式创造的所有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 每一民族都有其独特的民族文化,在其群体内部具有共同的语言、信仰等。每一民族失 去了独立的民族文化与民族精神,也就丧失了自身的独立性。第四个层次是阶级(阶层) 文化,在民族文化内,还存在阶级与阶层之别。他们的文化往往并不一致,列宁曾将此 称为“每一种民族文化”中的“两种民族文化” 。 8 第五个层次是社区文化。它往往反 映的是社区环境、人际关系等,每一个社区因地域、人际交往上关联,在相互联系的过 8 程中,会形成自己的文化特征。第六个层次是学校文化,学校既会不同程度地体现前几 种文化,同时又会产生有自己特色的不同于社区其他机构的文化特征。它是一个特殊的 文化场所,是诸多文化的集中体现。 2 文化价值取向的多元化 从文化的价值取向出发,依照文化所包含的价值倾向的相异性,可将文化分为主流 文化、亚文化和反文化。主流文化是在一个国家或社会形态中占统治地位、起主导作用 的文化,主流文化在社会中占据着主导与统治地位。马克思指出: “统治阶级的思想在 每一个时代都是占统治地位的思想。这就是说,一个阶级是社会上占统治地位的物质力 量,同时也是社会上占统治地位的精神力量。支配着物质生产资料的阶级,同时也支配 着精神生产资料,因此,那些没有精神生产资料的人的思想,一般地是隶属于这个阶级 的。 ” 9 主流文化对社会成员的价值标准、思维方式、行为规范的形成和变化起着重要的 影响,对整个社会起整合和协调稳定的作用。是促进该社会经济发展、政治稳定和民族 团结的精神力量,是该社会强大凝聚力的源泉,是一个社会的根本价值观的所在。亚文 化是指为社会上某一社会群体或一部分成员所特有的文化。不同的民族、阶级、阶层、 地域、职业,甚至性别和年龄等,都会形成具有自身特点的亚文化。他们一方面属于主 流文化所代表的大群体,受到主流文化不同程度的支配,另一方面又表现为自己特有的 利益、观念以及行为规范。亚文化是相对于主流文化而言的,不占主导和支配地位的, 一般与主流文化在方向上一致,或虽不一致,但并不构成对主流文化的威胁。因而应允 许其存在,不能将其排除在社会整体文化之外。而与主流文化价值取向相对立的文化则 是反文化,它从根本上背离、削弱、甚至否定主流文化。当今现代社会往往把社会的发 展负效应称为反文化,像西方社会的吸毒、贩毒、嬉皮士运动、同性恋自由同盟等现象, 均称为亚文化的变异发展反文化。当前社会上流行的拜金主义、极端个人主义、享乐 主义等均属反文化。反文化很容易冲击社会的价值体系和信仰,导致社会动荡、动乱和 诸多社会问题,任何一个多元文化的社会,均不可避免地产生反文化。 3 文化组成要素的多元化 从文化的组成要素出发,宁波大学的牛新生把文化分为五类: (1 )物质文化,指经 过人类加工改造而制造出来的一切实用物品,包括各种工具、用具、食品、烟酒、服饰、 建筑物等。为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提供了必要的前提和基础。 (2 )精神文化,指体现人类 文明的一切文化因素,包括文学、艺术、音乐、电影等。 (3 )社会文化,指体现政治、 经济、教育等方面的社会关系和社会结构的文化因素,包括社会组织、经济团体、教育 9 机构、家庭结构等。 (4 )行为文化,指与人类各种行为有关的一切文化因素,既包括人 际交往行为(语言和非语言) 、礼仪规范、行为准则等,也包括非交际性的一般那社会 行为,如度假休闲、恋爱结婚、生活方式、风俗习惯等。 (5 )观念文化,指与人类世界 观、价值观有关的一切文化因素,包括价值观念、思维方式、民族心理、审美情趣、伦 理道德、宗教信仰等。 1 0 4 文化影响的多元化 从对学生影响最为密切的文化出发,主要有校园文化、网络文化、同辈群体文化。 校园文化是指由全校师生共同创造出来的一切物质和精神的产品,它既是由全体师生成 员创造的,同时又塑造了包括学生在内的所有教学群体。 换句话说,校园文化是由体 现一所学校的办学理念、精神、与传统的行为文化、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等 共同构成的一种文化。它对学生思想品德的形成起到了潜移默化的熏陶感染作用;网络 文化是指以网络技术广泛应用为主要标志的信息文化。它对我国社会发展产生深远影 响,尤其是越来越多的学生为网络文化的魅力所吸引,日益成为学生获取知识和各种信 息的重要手段,网络文化不仅改变着当代学生的学习、生活的模式,也强烈地冲击着他 们的思想观念;同辈群体文化是由特定人群的情感、态度、信仰等组成的特定文化,它 以青少年群体的特殊利益为动力,在青少年群体和社会的互动中形成,得到同辈群体认 可,表现为一系列的价值标准和行为准则。具体说来,同辈群体文化在同辈群众的基础 上形成,受个体兴趣爱好、年龄地域、地位经历、气质性格以及心理需要的影响,表现 为青少年认同的价值观念、价值判断、思维方式、观念共识和行为方式。 5 . 时间、表现形态的多元化 从文化形成的时间顺序和表现形态出发,可将文化分为传统文化和现代文化、显性 文化和隐形文化。传统文化产生于过去,延续于现在,也会在一定程度上走向未来。现 代文化是传统文化的时代特点与外来文化等的综合。传统文化是各民族在长期共同的历 史生活中所创造的精神财富的总和,它是整和社会价值的强大力量,是凝聚民族内聚力 的粘合剂,是国家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精神支柱。如果抛弃传统文化,无疑会导 致民族精神的丧失和民族虚无主义思想泛滥。现代文化是在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升华出来 的,现代文化通过对传统文化的改造,弘扬优秀的传统文化,使传统文化成为现代文化 的有机成分。从表现形态上看,可分为显型文化与隐型文化,显型文化是文化的外在表 现形式,如行为方式、规范模式、倾向性等,是可以用言语加以描述的,也是可以观察 到的,隐型文化与文化本身的属性紧密相联,在很大程度上是不能用言语描述的,它往 10 往是不易改变的。 (四) 文化多元化的特征 1 客观性 文化多元化的客观性是指文化多元化的存在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无论承认与 否,它都客观地存在着。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世界是客观存在的物质世界,任何事物都具 有不以人的意识为转移的客观实在性。文化也不例外,它是具有客观实在性的物质的一 种具体形态,所不同的是文化必须附于特定的载体之中。文化多元化的客观性的根源就 在于文化的客观性。正是人们认识了文化多元化的客观性,人们才认为当今时代是一个 文化多元化的时代。 2 绝对性 文化之所以是多元化的,从辩证唯物主义的哲学高度上来审视,原因首先是世界的 多样性,其次是世界上的任何事物都是运动、变化、发展的,再次是世界上的每一事物 都有自己的特殊性,事物是多种多样的。那么代表人们思想、观念、思维方式的文化也 是多元的。只是到了今天人们才更加关注文化多元化问题,但这并不代表在今天之前, 文化多元化就不存在。无论昨天、今天还是明天,文化多元化都是绝对存在的,具有绝 对性。 3 多样性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 2001 年 9 月 11 日通过的世界文化多样性宣言指出“文化 多样性”是指“文化在不同的时代和不同的地方具有各种不同的表现形式。这种多样性 的具体表现是构成人类的各群体和各社会的特性所具有的独特性和多样化。文化多样性 是交流、革新和创作的源泉 ” 1 1 文化多样性主要体现在民族文化的多样性、宗教 信仰的多样性以及价值观念的多样性等方面。其内涵可以从三个层面来理解:我们可以 从三个层面来理解其内涵: 一是文化价值的多样性, 每种文化都有自己独特的价值取向, 文化的价值取向也将不再仅局限于我们过去所理解、所追求、所接受的那些,人们将会 有更多的价值判断标准并且做出多样的价值取舍;二是文化生活内容的多种选择,丰富 多彩的文化生活内容给人们提供了多样的选择,人们完全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选择生活 在不同的文化氛围中,并对它不断地加以丰富和完善;三是文化意识的多样性,社会文 化所体现出的主导思想或意识,与其他非主导思想或意识同时存在,甚至会有主导思想 或意识与非主导思想或意识相互对峙的状态。但是我国学者万俊人指出: “人们所创造 11 并寄居期间的文化传统不仅有着各自的内在丰富性,而且相互间各具千秋、难以归一。 但多样差异和多元竞争本身并不是人类文明的灾难和悲剧,相反,正是因为这些差异多 样和多元互竞,构成了人类文明的真正源泉和动力,创造出了人类的伟大文化和伟大人 类。 ” 1 2 4 差异性 文化多元作为一种观念、思想或哲学时,它就会有一定的差异性,包含在生活形态、 社会经验、个人身份、及个别的、群体的和国家的教育机会方面所形成的文化差异。我 们既不主张文化相对主义,也不主张一体化文化 ,消除文化的个性和差异。文化价值 的自然差异是不容抹煞的,绝不存在整体划一、同质的文化,每种文化都是人类对付不 同境况和挑战的智慧的积累,因此,文化多元不仅指一种客观的存在,世界、国家及至 一个地区存在多种文化,更指多元价值的存在,其核心原则是每种文化都有不可剥夺的 存在理由和独特价值,都应该受到尊重,承认文化的差异性并对其持一种宽容的态度。 在多元社会中,文化差异不仅不是道德教育的阻碍,反而是实施道德教育的重要契机。 对文化差异的尊重将是未来“ 地球市民” 的基本道德品质。正如英国教育专家林奇教授所 指出的那样: “无论教师还是学生都必须最终认识到,文化的多样性对于他们自己一生 的发展是一种富有创造力的要素,它影响着他们所铸造的关系,他们所作的关于职业和 个人的判断,以及他们所处理的社会事物,因而对文化的差异感到舒畅。 ” 1 3 5 统一性 不同民族的文化还是有许多共性的,由于人类实践活动、生命存在和所处自然环境 的共同性,使得文化所追求的目标和文化赖以产生的基础,总有诸多因素或方面是共同 的。具有人类的共通性,文化作为一种价值观不仅有差异性,而且也有彼此间的共性, 即在各种文化间所存在的某些共同和普遍的原则,如对人尊重的重视、对公正的推崇、 对幸福与和平的向往,对美好的追求和对爱的渴望等等。在这个意义上,文化多元化不 是以追求差异为目的,而是以追求差异性的共同存在和发展为目的。文化多元反对同质 化,主张尊重民族性和个体的政治、文化选择的多样性,做到异中求同,即在承认差异 的前提下努力扩大共同点;同时又做到和而不同,即在扩大价值共识的基础上允许特殊 性,所以,在文化多元社会中,各种文化既不是相互隔绝,也不是相互对抗,而是和谐 共处。 12 二、 文化多元化与学校德育的互动关系 文化与学校德育休戚相关, “一方面,文化造就了德育,文化作为德育的母体决 定了德育的文化品性,并为德育设定了基本的逻辑规范及范畴来源,抛开文化,德育就 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另一方面,德育又精炼、形成着文化,德育作为文化发展的 重要手段为文化的增殖与创新提供核心机制,离开德育,文化便成为一池死水而终将枯 竭,文化的历史长河也很难想象会连绵不绝、流传至今” 1 4 。当文化的多元化成为不可 逆转的潮流,文化多元化与学校德育也相互影响。文化多元化促进了学校德育的改革和 发展,学校德育也促进了文化多元化的发展和繁荣。 (一) 文化多元化推动学校德育改革和发展 在单一文化社会中,德育的发展受到种种限制,面对种种压力,德育缺乏的是一种 独立发展的正确理念, “德育的性质、目标、功能、角色机制等均就范于某种特定的社 会文化霸权式的话语与规范。传递、复制、诠释、美化社会文化成为德育的根本性的存 在依据。 ” 1 5 因此,德育被赋予工具性、依附性存在的逻辑、角色与质量,仅仅服务于 维护社会稳定、政治稳固的目的和需要。然而文化多元化活跃了学校德育的气氛和学校 德育改革的思路,从而推动了道德教育的变革,使学校德育具有了三大特征: (1)学校 德育不再作为社会的附属产物,脱离了对社会的单纯依从关系,转而重点关注的是德育 在促进人类社会的进步中所具有巨大的作用; (2)学校德育的价值得到了提升,其本性 的特征得到了凸显。德育的本质意义就在于不断塑造完善道德人格,以促进社会和个人 的全面和谐发展; (3)学校德育具有了更多的开放性特征。文化多元化减弱了文化对德 育发展中的种种限制,在这样的环境下德育有了可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