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构建土地节约集约利用新机制调研报告范本.doc_第1页
安徽省构建土地节约集约利用新机制调研报告范本.doc_第2页
安徽省构建土地节约集约利用新机制调研报告范本.doc_第3页
安徽省构建土地节约集约利用新机制调研报告范本.doc_第4页
安徽省构建土地节约集约利用新机制调研报告范本.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n更多企业学院: 中小企业管理全能版183套讲座+89700份资料总经理、高层管理49套讲座+16388份资料中层管理学院46套讲座+6020份资料国学智慧、易经46套讲座人力资源学院56套讲座+27123份资料各阶段员工培训学院77套讲座+ 324份资料员工管理企业学院67套讲座+ 8720份资料工厂生产管理学院52套讲座+ 13920份资料财务管理学院53套讲座+ 17945份资料销售经理学院56套讲座+ 14350份资料销售人员培训学院72套讲座+ 4879份资料安徽省构建土地节约集约利用新机制调研报告根据国土资源部徐绍史部长对咨询研究中心提出的研究题目,咨询中心安排土地咨询部及二处,共三位同志于6月15日至6月21日就“构建土地节约集约利用新机制”课题在安徽进行实地调研。调研组分别在省厅、合肥市局、肥西县局、官厅镇国土所和两个工业园区(一个国家级,一个省级)就土地节约集约利用情况进行了座谈和交流。调研组深入了解了当地土地节约集约利用的新经验、新方法。一、安徽省基本情况1. 社会经济状况安徽省总面积13.96万平方公里,全省户籍人口6675.7万人,城镇化率38.7%。2008年,安徽全省生产总值8874.2亿元、比上年增长12.7%,粮食总产量604.7亿斤,创历史最高水平。2. 土地概况全省土地总面积1401万公顷。全省农用地1119万公顷,建设用地166.2万公顷,未利用地116.1万公顷,分别占统计地类总面积的79.85%、11.86%、8.29%。在农用地中,耕地573.02万公顷,园地33.94万公顷,林地359.6万公顷,牧草地2.83万公顷,其它农用地149.6万公顷,分别占农用地的51.2%、3.0%、32.1%、0.3%、13.4%。在建设用地中,居民点及工矿用地133.4万公顷,交通用地10.07万公顷,水利设施用地22.69万公顷,分别占建设用地的80.3%、6.1%、13.6%。在未利用地中,未利用土地31.24万公顷,其它土地84.81万公顷,分别占未利用地26.9%、73.1%。二、安徽省土地节约集约利用的探索和创新近年来,安徽省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解放思想,勇于闯新路,切实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在土地管理方面,认真总结国内外经验教训,创新管理机制,初步形成了“节约土地、集约建设、持续发展”的土地利用模式,以合肥市为节约集约用地试点单位,取得了可喜的成效。进一步归纳如下。(一)集体决策机制,变“一家管,大家用”为“大家管,大家用”以合肥市为试点成立了高规格的土地市场管理委员会,由省委常委、市委书记提任主任,市长担任第一副主任,分管副分长和相关市领导担任副主任,市发改委、经委、建委、国土局、规划局、财政局、监察局、审计局、国税局、地税局等为成员单位,所有土地均经集体审议。成立土地市场管理委员会从组织机构上有力地加强了土地供应的宏观调控作用,将国土资源部门执行国家土地政策由部门层面上升到全局高度,集体决策的民主性和科学性作用逐步凸显,为土地的节约集约利用从源头上提供了制度保证。(二)用地指标项目管理制从2008年1月起,按照统筹的原则,改变用地指标按区域一次性分配方式,由计划管理向项目管理转变。根据产业政策、投资强度、税收额度、就业岗位等综合因素,将用地指标向节能环保型、高附加值的项目倾斜。本着成熟一个项目分配一个指标的原则,把握土地供应节奏。通过用地指标管理与项目管理紧密结合的方法,一改县(区)政府将主要精力放在争指标,却忽视项目优选和土地利用监管的状况。通过土地规划、计划、征收、供应、监管扁平化管理,切实保障优质项目早落地、早投产、早见效,从体制上找到了解决土地闲置的新路径。(三)“双向约束”机制“双向约束”的核心就是以土地为“闸门”,对项目建设单位和政策双方都制定一系列的约束制度,实现建设项目用地长效管理。对建设项目设立投资强度、产出额度、上缴税收、就业规模等指标,明确项目建设周期,建立建设履约保证金、验收考核、项目退出等约束制度。对建设单位的约束规定有:1. 工业项目在签订国有建设用地出让合同后3个月内开工建设;2. 房地产项目在签订国有建设用地出让合同后4个月内开工建设;3. 对因受让人原因逾期开工建设或延期竣工的,通过追究违约责任方式,加收增值地价;造成土地闲置1年以上2年以内的,依法收取违约金;2年以上的,依法无偿收回土地使用权,等等。对政府部门实行并联审批、缺席默认、限时办结、二次终结等一系列约束机制。另外对重大项目,实行集中调度制和领导领衔督办制。这一系列的“双向约束制度”改变了以往重审批轻监管的现象,大大提高了政府的行政效能,进一步加强了土地监管。(四)建立土地节约集约利用利益、责任机制推行耕地保护基金制度。目的是通过经济手段让承包土地的农民对确权之后的土地负起保护的义务和责任,确保耕地“红线”和粮食安全。对耕地保护者给予相应的经济补偿。建立节约集约用地激励机制。鼓励建设多层厂房,在用途不变的情况下,建三层以上的厂房,超出部分免收土地出让金;建筑高度超出100米的,超出部分免交土地出让金;工业项目容积率由过去平均不足0.4提高到现在0.7以上,新增工业项目容积率达到1.0以上,亩均投资强度提高50%以上。健全违法用地案件查处部门联动机制和违法用地监管长效机制。进一步明确相关部门的监管职责,实现部门联动,齐抓共管。强化土地执法动态巡查机制,健全市、县(区)、乡镇(街道)、村居四极执法检查网络,形成“早发现、早报告、早制止、早处理”的快速反应机制,将违法用地消除在萌芽状态。实行严格考核奖惩制度和责任追究制度。实行节约集约用地“政府负责制”和“政府分级考核制”,市政府每年与各县、区、开发区和市直有关部门签订合肥市节约集约用地目标责任书,对各级政府和领导干部实施年度考核。实行地方党委政府耕地保护和案件查处“一票否决制”,并将责任追究范围延伸至乡镇(街道)、村居。三、将土地整治、新农村建设和农业产业化发展紧密结合起来构建农村节约集约用的新机制2008年合肥市总结以往土地整理和新农村建设经验教训的基础上,以“整村推进”的形式组织实施了4个土地整理、宅基地整理和新农村建设试点项目,标志着合肥市土地整理工作的重大改革和政策调整。其要旨在于,以土地整理为抓手,以市、县(区)政府为整合平台,整合所有支农项目和资金,把土地整理、宅基地整理和新农村建设结合起来,打政策和资金“组合拳”,扩大土地整理规模,积极稳妥地推进农村集体土地流转,引入社会资本实施农业产业化,促进农业结构调整,增加农民收入,同时促进土地的节约集约利用。调研组走访了其中官亭镇马河湾、丰祥项目。具体做法是:1. 整合所有支农项目和资金。经过梳理,将市一级26项支农项目和资金进行整合,改变以往各部门分散投入,撒“胡椒面”的做法,以土地整理为抓手,所有的基础设施和公共设施跟进,在充分尊重农民意愿的基础上,将分散的自然村落进行改造、撤并,拆旧建新,统一规划,整村推进,选择交通较为便利的地方建设新村。为引,由市政府专门出台了资金整合办法。2. 规范运作。为做好大规模土地整理和宅基地整理工作,以市政府名义出台了土地整理实施意见、项目管理办法和农村集体土地流转的实施意见。整理后的土地在尊重农民意愿的基础上,按照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实施土地流转,引入农业产业化企业进行规模化种植和养殖,农民不仅可以得到租金,享受农业的各种补贴,还可以到产业化公司中打工,增收有了保障。3. 项目的实施过程,不仅是新村建设的过程,而且是深化农村改革的过程。除土地流转的探索外,农民从原来分散的自然村落到新村集中居住,必然有个农村社会化管理的改革问题。通过组织农民专业合作社、制定新村文明公约、美化绿化环境等方式,解决集中居住后农民的社会化服务管理问题,引导农民改变落后的生产和生活方式,帮助农民致富。4. 集中调度和现场督查相结合。为保证项目顺利实施,政府每月组织召开一次调度会,现场解决问题。4个项目上共整理土地65849亩,涉及209年自然村落,5062户17137人,规划建设新村9处,可新增耕地8063亩,其中村庄整理新增耕地5051亩,新增耕地率12.24%,工程总投资6.7亿元。5. 农业规模化经营。通过项目整理的农地与产业化龙头企业、社会工商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和种植大户结合进行规模化经营,发展现代化农业。农民除了以承包地以转包、入股、出租、互换等多种形式参加经营企业,还可以职工身份以每天不低于30元的工资在企业参加劳动。6.“整村推进”项目工作存在的问题(1)对项目合作建设企业的选择与合作存在诸多问题。例如:建设企业按有效最低价中标,从中标单位中标价格来看价格太低,政府方担心中标单位是否有实力、是否有足够的资金能够完成工程。若不能按时完成工程,对政府极为不利,土地整理交不出来,直接影响到下一步工作:如产业规划,群众耕种等等。(2)项目区12000亩耕地必须给予群众青苗补偿,缺口资金500600万元。另外,项目区内鸡棚、苗木、养殖鱼塘也要给予赔偿。由于低价中标,资金缺口加大。四、构建土地节约集约利用新机制的建议1. 建议将节约集约用地确定为国家基本方略,并作为重要内容,写入修改后的新宪法。2. 通过提高土地使用税等方式提高用地保有成本,同时按土地的产出效益确定返还比例,促进土地的节约集约利用。3. 建立健全耕地占补平衡和动态平衡新机制,突破行政区划界线(市域以下),探索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指标和建设用地置换指标整体统筹使用的新路子。4. 对于生态用地、生态景观用地等建议创新实施“先转后征”或“先征后转”等新方法。同时,通过进一步优化征地报批流程,实行征地预存(收)款制度,健全完善失地农民保障体系,进一步维护好被征地农民的合法权益,保证项目及时落地、土地高效开发。5. 进一步总结、梳理“整理推进”土地整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