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1竹林深处人家 教学目标 1. 熟悉课文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2. 理清课文层次,找出各层次之间过渡的语句,理清作者的思路。 教学重点 了解作者抓住特征的写法;体会移步换景写法的特点。 1. 第一课时,理清课文层次,找出各层次之间过渡的语句,理清作者的思路。 2. 第二课时,在上节分析写竹海部分的基础上,重点分析第57自然段。 教学方法 教师引导与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相结合。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竹子,是令人喜爱的一种具有观赏和实用价值的植物,我们在许多绘画、摄影作品中都见过她的倩影,当你来到竹海之中是怎样一种感觉呢?今天让 1我们一起从一篇散文中的“竹林深处”,体会身在竹海之中的意境,一起分享竹子给我们带来的美的愉悦。 二、阅读要求 1先欣赏文中插图,增强感性认识,然后阅读课文,熟悉内容。 2找出文中表示“移步换景”的衔接语句,理清作者思路。 三、落实生字、生词 四、学生轮流读课文,思考、讨论 文章主要写了什么?分几部分写?请写出各段段意。 第一部分(1):总写江南竹乡竹子之多。 第二部分(2):写走入竹海的独特感受。 第三部分(3、4):写来到竹坞的所见所闻。 第四部分(57):写来到竹海山村见到的百姓生活。 第五部分(8)写竹林深处给自己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和无尽的回味。 五、分析课文 提问:本文写竹林,采用了回忆的手法来写,表现了作者对当年的竹乡所见、所闻、所感,这种以回忆写景的手法好处是什么? 回答:表明作者对当年的竹乡之行印象深刻,难以忘怀,也反映作者对江南竹乡及生活在竹乡的勤劳、朴实的村民的一往情深。 老师提示:本文共8个自然段,我们重点看本文的第一部分,第5自然段才写到竹林深处人的活动,而在第14自然段,作者用了大量笔墨写竹海、竹坞中无边无际、深不可测、密不见底,作者这样安排文章的描写顺序用意是什么,请同学们讨论。 学生分组讨论,老师把各组意见集中后整理归纳。 教师点拨:作者用大量笔墨(四段文字)写竹林,写它们的无边无际、深不可测,用意在于通过具体描绘竹子丰收的景象,为后文写竹林深 2处的人家,写他们丰收的欢笑作铺垫,作者并不是单纯地为写景而写景,而是通过详细写竹林景色,写竹海无边,来表现出竹乡的美丽富饶,而且也与文题“深处”二字切合。 提问:从第一自然段到第四自然段,作者从不同视角来描写茂密的竹林,同一竹海,从不同角度看,作者的感受却不尽相同,文中先从什么角度写竹海?重点写了什么? 回答:先写从远处远望,第一自然段中有“远望去”一句,主要写远望竹海给人的一种整体感觉。 提问:写“远望”都望见了什么?具体找一找哪些语句写“远望”所“得”? 回答:如“一连几座山头仿佛全被竹的海洋淹没了。”写竹子多而茂密。 提问:除了突出多、密,还写了什么? 回答:“当年一阵风吹过的时候就意味着它是非常深沉的。”写竹海在风中摇曳、波荡的气势。 提问:写这种风中竹林的景象,扣住了文中的一个词,这个词是什么? 回答:竹海。 教师点拨:课文第一自然段,作者的观察角度是远望,与“远望”的角度相吻合,作者先写整体感受,为了突出整体感受,作者把竹林与大海联系了起来,先写竹海的辽阔远大:“从山麓一直到山顶仿佛全被竹的海洋淹没了。”再写竹海波涛起伏的气势:“竹海上涌着暗浪,一浪推着一浪,一直涌到很远”这些贴切的比喻和精彩细致的描绘,写出了竹海的宽广、深沉,给人无限的遐想。 提问:齐读第二自然段,说说这一自然段作者的观察视角发生了怎样的变化?观察的结果是怎样的? 回答:第二自然段写“深入林海去”,视角有了变化,由“远望”变成了“近观”,和竹林的距离更近,身在竹林中,识其真面目。更具体地写出了竹林的茂密。 提问:近看的感受,作者是怎样表现的?用了哪些比喻? 回答:先写走在“两旁高大的竹林密密匝匝”的小径上,由于密林覆盖了路的上空,尽管“阳光猛烈”,“却丝毫感觉不到”,“仿佛是在竹海的海 3底隧道里走过”。 提问:这个比喻多么新颖,感觉多么奇妙,另一处比喻呢? 回答:“有时看到前面一丛像屏风一样的竹挡着去路很有点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味道。” 老师点拨:同是描写竹林,视觉不同给人的感觉迥然不同,第一自然段写远望,第二自然段写近观,同时突出了竹林茂盛、辽阔,“远望”重点写竹海的雄伟壮阔,近观写竹林的深不可测,同中有异,异中有同。 提问:细读第三自然段,哪一句写视角的变化,所观之景的环境特点是怎样的?这一段重点写竹林的什么特点? 回答:写视角变化的句子是“来到一处较高的竹坞”。环境特点是四面高中间凹的山地,竹林的特点是密不见底。 提问:哪些语句是写竹坞所见? 回答:“除了竹子,还是竹子”,“前面是一座接着一座的山因为你能看到的只是竹子”,“那样密的竹林,简直找不出一点层次,仿佛整个大自然就是竹林构成的。” 教师点拨:三次写竹林,作者在描绘所见景物时,采用了“移步换景”的写法,描写有层次,使读者仿佛随作者一起移动,观赏,身临其境,先从远处写竹林,突出它的无边无垠,再从近处写竹林,表现它的深不可测,最后从高处写竹林,描绘它的密不见底,移动路线和观察角度,所见所感写得清晰,具体,井然有序。 老师略讲第四自然段。 六、作业 完成课后练习一、二题。 板书设计 竹林深处人家 黄蒙田 4写竹海之景 远望:无边无际 近观:深不可测 移步换景 四顾:密不见底 第二课时 一、复习上节内容 1本文写林海之景的视角有什么变化? 2作者写竹林的特征是什么? 二、分析课文第57自然段 教师提示:上文我们重点分析了本文写竹海之景部分,并且分析得出作者写竹海之景意在为后文写竹海人家、是写山村人家,写竹农丰收的喜悦,有了课文前半部分写景的烘托铺垫,后半部分写竹乡的美丽富饶和写竹农丰收后的喜悦,就显得十分充实、自然。 提问:读了第57段,竹乡人家生活在一种怎样的环境氛围中? 回答:祥和(柔和)、欢乐(欢快)、劳碌(忙碌)。 提问:体会一下这三个自然段在安排材料时步步深入、引人入胜的特点。 回答:如第七自然段中写到竹乡后,先写闻其声,再写见其人。又如第七自然段中写到离开之际时先写“女孩子们的欢笑声”,再写“她们终于拨开竹林出现了”,从中可见作者的精心设计与构思,从而增强了对读者的吸引力。 教师提示:这三段中有关竹子的描写很有特点,我们可以从这三段中找出有关竹的描写,看看作者是怎样用精致的描写和严密的结构来表达对竹的喜爱,对竹、竹乡人民的情感的。 分组讨论,老师归纳小结。 例1:“在路边,在空地上,在人家的门口,几乎全晾着新鲜的笋干,晒着黄 5 6色带着斑点的竹箬。”(从色彩上写竹林景物) 例2:“主人从门外抓一大把晾在匾箪里的盐笋干来招待我们”,“又用山泉水沏上一杯碧螺春,茶里面有一股清香的新竹的气息事实上这里连空气也充满了竹的清香。”(从气味上写竹林景物) 例3:“我们正要离去,忽然传来了女孩子们的欢笑声。那声音隐蔽在竹林深处,看不见人,声音却愈来愈近。”(从声音上写竹林景物) 学生发言也可从其他角度去寻找、理解,也可以在前半部分中寻找例句。 教师点拨:作者抓住竹子和与竹子有关的竹乡景物的特点去写,在写竹海人家时,抓住与竹和竹乡生活有关的景物去写:写竹林的辽阔,写竹林的宁静,写竹乡的富饶美丽,写山的喜悦,这些描写既形象生动、贴切精当,又使文章结构严密,使我们阅读时,有一气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编程课后辅导班创新创业项目商业计划书
- 制作香草味的鱼露创新创业项目商业计划书
- 小学一年级科学教学难点攻克计划
- 班委会及班干部职责及岗位权限
- 桥梁钢结构防腐处理方案
-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下册期末总结教学计划
- 隧道工程冬季施工专项保障方案
- 2025音乐教师培训新课标心得体会
- 体育赛事传染病防控措施
- 钢铁生产电弧炉节能冶炼技术方案
- (正式版)JBT 9229-2024 剪叉式升降工作平台
- 沃特玛通信基站用铁锂电池
- CPK 生成数据工具
- 建设项目安全设施“三同时”(直接使用版)课件
- 媒介文化与休闲异化
- 股权融资合作协议fa财务顾问协议
- 婚姻家庭咨询师(三级)电子教材
- 高一数学开学第一课(纯课件版)
- 有机硅化学课件-有机硅化学概述
- 《建筑供配电与照明》课程教案
- 蒙台梭利教学法PPT完整全套教学课件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