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庄 没有导演的大舞台[权威精品]_第1页
宋庄 没有导演的大舞台[权威精品]_第2页
宋庄 没有导演的大舞台[权威精品]_第3页
宋庄 没有导演的大舞台[权威精品]_第4页
宋庄 没有导演的大舞台[权威精品]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宋庄 没有导演的大舞台 -权威精品 本文档格式为 WORD,感谢你的阅读。 最新最全的 学术论文 期刊文献 年终总结 年终报告 工作总结 个人总结 述职报告 实习报告 单位总结 提起宋庄,关心艺术的中国人没有不知道的。位于北京通州的这个普通村镇, 1993 年底因为一群艺术家的进驻,而逐渐变身为中国最著名、最具磁场效应的当代艺术家聚落。今年是 “ 艺术宋庄 ” 形成 20 周年,目前在宋庄的艺术家生存状况如何?宋庄及周边的艺术生态如何?面临哪些困境和难题?未来的宋庄朝何 处去?本报特别策划专题,关注宋庄,解读宋庄,并希冀引起社会对艺术区良性发展的思考。 在北京通州宋庄小堡村的环岛,有一座地标性的雕塑,是最早一批到宋庄的艺术家代表方力钧 2009 年设计的“ 七色塔 ” ,从底向上依次由泥、砖、瓷、铁、铜、银、金粘贴而成,被解读为 “ 象征着人类艺术从乡村的泥土中走出,达到越来越辉煌的未来 ” 。在这种理想化的阐释之外,它更像是在宋庄艺术区生活着的上万名艺术家的真实写照:塔尖上是方力钧、岳敏君等被人熟知的中国当代艺术明星,而在塔的基座上,还有着大批来宋庄的年头或长或短、艺术成就有高 有低的普通艺术家,他们分布在塔的不同阶层,构筑着宋庄独特的艺术生态。 中国艺术研究院艺术人类学研究中心主任方李莉正在牵头开展一个关于宋庄艺术生态的研究课题。她说: “ 有关宋庄的考察我们才刚开始,仅仅跟他们做了一次座谈会就深受冲击,因为参加座谈会的艺术家告诉我们,你们平时看到的、听到的都是有名的艺术家,你们没有看到住在宋庄的底层艺术家往往是 五无 人群:无户口、无工作、无工资、无社保、无医保,是一群非常脆弱的人。 ” 无论是用羡慕的口吻说着 “ 宋庄来的 ” ,抑或是用鄙夷的语气说着 “ 宋庄来的 ” ,像流 行的诗中所说:宋庄就在那里,宋庄的艺术家就在那里。位于北京市东六环外的 “ 中国 宋庄 ” 近些年不断壮大,聚集着醉心创作的艺术家以及数量庞大的行画匠、商品画匠,这让初来宋庄的游客和艺术爱好者们往往会产生 “ 宋庄怎么是这样 ” 的感慨。 正如最早一批来宋庄的艺术家王强所说: “ 宋庄越来越像一个没有导演的文化大舞台,这个大舞台什么人都可以上来,什么人也都可以下去。这个舞台包容性特别大,你能租得起房子,你就可以来;你愿意搞艺术,你就可以搞;你愿意做别的,你就做,没有任何的限制。 ” 走进宋庄,走进一个个艺术家 的工作室,感受他们的经历和真实状态之后,宋庄艺术之塔的轮廓也变得更加清晰。 见证宋庄发展的第一代 1993 年底,王强和方力钧、岳敏君、刘炜等几位朋友在宋庄买了房子。 “ 那个时候宋庄的概念不是艺术聚集区,就是几个好朋友说那边有房子,因为艺术家的表现对象是城市,而又喜欢宁静、悠闲的工作环境,而且要有空间,生活成本低,恰恰宋庄这个地方比较适合,也就自然而然地来了。在这种合适的状态下,宋庄艺术家聚集得越来越多。 ” “ 宋庄艺术区的形成有个前因和后果,先是有了 85思潮 ,然后有了圆明园画家 村,在城市扩建的进程中,也就又有了新的宋庄。 ” 说起宋庄艺术区的形成,目前担任宋庄艺术促进会艺术总监的王强介绍说, “ 最初一块来的十几个人大部分都还在, 2000 年时艺术节还不太多,当时我做了一本宋庄艺术家群落的书,大概也就 100 人左右。近些年,人越来越多,加上与整个艺术生态有关的人员,包括艺术家的家人、各种艺术机构等,从业人员大概有两万人。 ” 生活在宋庄的艺术家,大部分集中在小堡以及小堡周边的村子里,而小堡 95%以上的村民家里,不论是农家小院,还是新建的工作室,都有艺术家居住,对于只有 1300 多人 的小堡村来说,本地村民成了绝对的少数人群。在这个发展中,王强亲历了整个过程,也见多了艺术家们的来来往往。 “ 这个地方有个好处,就是可以很宽容地接纳外来的艺术家,包括与当地村民和政府的相处。所以真正是 百花齐放 ,干什么的都有,有些卖作品,有些是给别人画画,有些是大学老师,有些在艺术公司里,年轻人为了降低生活成本凑在一起的有,待不住跑了的也有,所以是多元性的。也因为这种多元性,才能保持这种自然状态。 ” 多元开放的宋庄文化现象,正是源自众多艺术家的进驻,所以像王强这类最早一批进驻的艺术家对宋庄有着特殊的感情。 “ 艺术改变了宋庄的整个生态。几十年前,宋庄就是中国北京的一个乡村,现在再提宋庄,就赋予了另外一种文化涵义,成为一种当代文化与艺术生活方式的代名词。对于宋庄的未来,是不是会随着市场的冲击、城市化的进程而改变,谁也不知道,但在现阶段北京的大环境和文化氛围下,宋庄是多元文化中一个重要的文化现象。 ” 享受宋庄的安逸者 沈敬东原来在前线文工团做舞台美术,本职工作是做舞台设计、电视剧美工,也利用业余时间画画。 2008 年底他彻底辞职,几经周折来到宋庄,真正开始了能自由进行艺术创作的状态。 “ 这种状 态对艺术家来说是比较理想的,有事没事就待在工作室,画上几笔,看看书,上上网。 ” 他说。 同样追求这种理想状态的田中锋, 1996 年山东师范大学毕业后,分配到济南的一所高校做教师。从学生时代就一直对北京向往的他,最大的愿望就是毕业后来北京,所以读书时几乎每个月都要抽个周末坐夜班车到北京,看一天展览后再坐夜班车回济南。 2006 年来到中国艺术研究院进修时,就与朋友在通州的运河边租了两套相邻的复式楼房做画室,当时因妻子还在济南的一家美术馆工作,为了家人他毕业后遗憾地离开了北京。最终,他还是未能抗拒北京艺术氛围 的吸引, 2009年田中锋辞掉工作,与几个朋友一块搬到北京。他的妻子也重新找到北京的一家美术馆做执行馆长。 “2007 年中国艺术市场最好的时候我走了,然后 2009 年经济危机的时候我又回来了。 ” 田中锋谈到这段经历说。 刚来宋庄时,田中锋也认识了几位生活在这里的艺术家,但他不太喜欢那种没事就聚一块喝酒、乱吹牛的氛围。“ 来宋庄,就为了这里是个画画的地方,在农村比较清静,不像在城市里那么嘈杂。而且艺术家比较集中,这种艺术区的性质也让工作的场所相对稳定。 ” 来到宋庄 4 年,田中锋大部分时间都待在自己的工 作室里,这片艺术区,同宋庄小堡文化广场附近的喧闹不同,街道上难得见到行人,显得格外安静。每天早晨四五点起床,趁着状态好的时候画画,不在状态的时候就喝喝茶、看看书,或者是和朋友、邻居聊聊艺术、看看作品,构成了田中锋的宋庄生活。田中锋说: “ 我对物质的需求也不大,画画也很慢,所以每年画的不多,多的时候七八张,少的时候只有三四张,然后再留下一两幅,剩下的卖掉够生活就可以了。 ” 追逐艺术的投奔者 早年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石版工作室的刘治,毕业后在北京望京开了一个高考培训班,有着远高于工薪阶层的收入,但心 里一直没能割舍艺术创作的想法。 “ 做培训的收入比现在自己卖画要高得多,但感觉自己成了一个挣钱的机器,没什么意思,一方面扼杀着学生的艺术天赋,另一方面也是扼杀着自己,就很讨厌继续办班。 ”2006 年,刘治停办了自己的高考培训班, “ 也没有经过什么思想斗争,就自然而然地来到了宋庄。 ” 在宋庄租了工作室的刘治,每天如同上下班一样,往返于通州的家与宋庄的工作室之间,按自己的创作状态调整休息,刘治笑称 “ 就是给自己找了一个工作 ” 。 谈起刚来宋庄时,刘治印象最深的是那时人不多,街上的小卖部门口摆放着电视机,总会聚集着一 群农民工或路人观看。 “ 而现在城市化进程越来越快了, 80 后 的年轻艺术家越来越多了,工作室也越来越贵了,一些廉价的艺术装饰画、假的古玩也出现了。 ” 刘治说。 早年的宋庄以做当代艺术的为主,而近几年做传统国画的也开始进入到宋庄。马青原来自浙江, 2005 年中央美术学院毕业后,又在中国艺术研究院进修, 2008 年回到浙江做了一名教师。但平静单纯的教学生活让她恐慌,她担心把自己的艺术丢掉。 “ 一定要干自己喜欢的事 ” 的马青原,又回到北京首都师范大学进修,虽然当时还没有想着做一名职业艺术家,但也不可避免地开始慢慢接 触市场。最初的时候,没有固定的展示与创作场所,所以 2009 年来到宋庄时,虽然传统书画不太多,但这里宽松的艺术氛围吸引了马青原,就租了一间工作室留了下来。 马青原在宋庄,并不太热衷于交往,更多的时候是在自己的工作室里创作。虽然房租从 2009 年的 6 万元涨到现在的7 万多元,但通过经纪人的运作与销售,经济的压力并不大。 坚守宋庄的年轻人 刘辉 2002 年天津美院教育系毕业后,分配到一所中学当美术老师,后又在美术高考培训班里任教。做了几年的老师后,刘辉发现 “ 自己有着一腔的热血,但孩子们想要 的不是我要给的,他们想要的是考学 ” 。在灰心与失望之余,刘辉怀揣“ 趁着年轻还想在画画上有些成绩 ” 的梦想,而且为了有更充分的时间专注于画画, 2007 年来到宋庄。当时他的老师在这里,且生活成本也不高。 刚到宋庄的刘辉,同妻子租住在一个很小的院子里,没多久家中又诞生了一个小宝宝。但家庭中的喜悦,却不能替代初到宋庄的失落。刘辉发现,自己在学院里学习的传统艺术与市场的需求有些差距。 “ 对那种所谓的被市场认可的当代艺术,我接受不了,也做不出来,毕竟有着从学院出来的那种对技术的情结和迷恋。但有些朋友能够做得来,也卖 得很好。 ”连续两年时间,刘辉没有卖出去一张画,就靠着原有积蓄与家庭、朋友的支持,维持着生活与创作,但有了孩子之后, “ 心里还是充满希望。 ” 直到 2009 年,刘辉才开始卖画,后来又签约了一家美国画廊,生活的压力开始慢慢缓解。现在他换了一个面积大点的农家小院,有画室,有画库,有住所,有院子。每年 2 万元的房租,另外加上维持生活与创作的各种基本费用,每年要支出 6 万元左右。虽然因为经济危机,签约的画廊今年经营有些惨淡,但相对从前,刘辉说: “ 我的作品卖得不好,但能够维持我的生活,能坚持着画自己想画的画,我就很开 心了。 ” 现在孩子送回老家上着幼儿园,刘辉的妻子开了一家画材店,刘辉每天就在画室里画画,偶尔同朋友聚会聊天,过着与许多生活、创作在宋庄的艺术筑梦者一样的生活。谈起未来,刘辉的要求并不高, “ 画画更多的是在找寻自我,就是能把自己的想法付诸画面上,能够做些展览。 ” 除了第一代宋庄艺术家王强,安享宋庄生活状态的沈敬东和田中锋,每天到宋庄 “ 工作 ” 的刘治,创作国画的马青原,在宋庄安家生子的刘辉,记者还遇到了退休后来宋庄的河北艺术家王志宝,以宋庄为基地边游走边创作的许静宇,喜欢中国文化而留在宋庄的法国 艺术家 Saibo 阅读相关文档 :谈 “ 痕迹学 ” 在鉴定上的应用 (五 ) 日本高山寺旧藏宋版辨非集价值浅析 难以忘却的记忆 遇见与预见 异数反书 别有洞天 佳士得 2013 拍品之革丝金龙纹吉服袍品鉴 中国艺术圈的饭局 篆刻复兴工程或带动一波篆刻热 浅析建立道德文明传承规范的必要性 前列腺疾病患者血清前列腺特异性抗原检测方法的研究 地震地电阻率观测技术与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