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高三语文专题复习讲义现代文阅读(主观题部分).doc_第1页
(人教)高三语文专题复习讲义现代文阅读(主观题部分).doc_第2页
(人教)高三语文专题复习讲义现代文阅读(主观题部分).doc_第3页
(人教)高三语文专题复习讲义现代文阅读(主观题部分).doc_第4页
(人教)高三语文专题复习讲义现代文阅读(主观题部分).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高三语文专题复习讲义现代文阅读(主观题部分)(一)、阅读要求 1、根据不同文体,整体把握内容阅读文章 , 就要努力从整体上把握它 , 想一想文章分几个层次 , 主要讲的什么内容 ,作者的思想倾向是什么。这可以根据不同文体的特点来进行。散文离不开情。所以考题往往围绕情做文章,阅读时也要围绕 情 来思考: 表达了什么 情感 , 为什么会产生这种 情”,抒“情”的依托物是什么 , 用什么语言来表达 情 的。议论文 , 就要把握住文章的论点是什么 , 运用了哪些论据 , 用什么方法论证的 , 采用什么样的论证结构。小说则主要把握作者在怎样的环境背景下 , 通过怎样的情节 , 塑造了具有什么性格特点的人物 ,从而反映了怎样的社会生活。 2、语段结构层次的分析。从形式方面分析:重视具有前后衔接、勾联、照应作用的语言标志;重视有区分层次作用的标点符号。掌握文章因文体不同而具有的不同的结构规律:记叙文常以时间推移,空间转换,情景变化,思维逻辑顺序等来安排层次;议论文常采用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结构来论证事理;说明文常采用总分总式或并列式结构来说明问题。分析段内表达方式,有的语段,语言表达方式较单一;有的兼用多种,可根据不同的表达方式划分层次。我们来看一个例子: 所谓等级森严,就说明了地位的重要性。但从古至今,也有尸位素餐的人,有在其位,不谋其政的人。鲁迅说一阔脸就变,有些人一登高位,不仅呼奴使婢,而且鸡犬升天。清朝当过知县的郑板桥,在给他弟弟的信中描画这种人说:一捧书便想中举,中进士,做官,如何攫取金钱,造大房屋,置多田产,起首便错走了路头,后来越做越坏,总没有个好结果。人们之所以追求权位,是可以从中得到好处,像红楼梦里的豪门,可以白玉为堂金作马,珍珠为土金如铁。外国曾有个人感叹地说:对地位和特权的喜爱陪伴我们走完人生之路,从摇篮到坟墓。地位是无处不在的,我小时放牛,老牛倌就是顶头上司,他有时让我看着牛群,自己去砍柴,如果丢了牛,他就会对我大发雷霆,他的地位高于我,在他跟前我是不敢吭声的。 问题:文章中列举了有关位子的现象并引用了鲁迅等一些人的话,目的是为了说明作者怎样的看法呢? 从内容方面分析:根据句意归类。一个语段由许多句子组成,准确把握句子间的意义关系,将各个句子分别归于几个意义点中,根据句子联结的紧密程度,从意义疏松处断开。把握体现思路的重要语句,如抓中心句或提挈句,这些句子在语段中起着领起下文或收束上文或承上启下的作用。依靠它们,我们便可弄清某层次开头、结尾的界限。分析文章的表现形式是指布局谋篇、运用表达方式和运用语言的技巧,如文章线索,前后呼应,悬念伏笔,衬托渲染,综合运用表达方式等。因此,分析结构布局,可根据文章的主旨分析文章层次的确定、叙述的先后,开头结尾过渡照应和文章的线索等。我们也来看一个例子: 假如只是为当官而谋位,因私欲而攀高,则是另一回事,古人说宦情冷如冰。白居易写裴相国的诗说尽了做官的苦处:富贵在此中,何必居高位。君看裴相国,金紫光照地。心苦头尽白,方年四十四。乃知高盖车,乘者多忧畏。知名如诸葛武侯,平时虽羽扇纶巾貌似潇洒,实则呕心沥血,披肝沥胆,他自己也说是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假如只当一个庸官,就另当别论了。李鸿章说,世界上最容易做的事便是做官。像这种误国误民之官,不提也罢。也有的人是厌了宦海风波,晋朝时陶渊明算一个,张翰也算一个,他当大司马功曹时,一天见秋风飒飒地刮起来了,忽然想到故乡吴江汤香味荚的莼羹鲈脍,叹道人生贵适意,安能羁官数千里?竟命驾回老家去了。这在现在该是中途离队的人。问题:这段文字作者要表达的真正含义是什么?3、注意语言标志读文是解题的基础,只有认真阅读,才能把握文章的内容。阅读时, 首先给文章的段落标上序号,以便答题时能根据题目中提到的某一段迅速找到该段。其次,要注意一些语言标志(不妨给它们打上着重号),这些语言标志是:词语方面,关联词语诸如之所以是因为不但而且 只有才虽然但是不仅如此等等,借助这些关联词语,可以辨明各个分句之间的意义关系,以及意思侧重点所在;副词有同时 另外 还 也 , 这些词表示不能只限于前面或后面的意思 , 要追溯下文或上文的意思 , 更 则表示意思的进一层;表示顺序的词语有首先,其次,再次 第一 , 第二 , 一方面另一方面 这是其一 , 其二 , 这些词语往往是列举理由或事实的 ; 举例性的词语 例如 、 如 表明这些词的前面是观点 , 后面是例子 ; 解说性的词语 换句话说 也就是说 所谓 ,即 说得正确些,表明前后意思相同一;概括性的词语“总而言之”“综上所述 总之 因此 , 表明下文是总结的话 , 是文章(或段落)的结论( 或观点 ) 所在。句子方面, 主要是注意那些能揭示文章( 或段落 )主旨的语句 , 这些语句往往是文章的开头句 , 各段的首括句 , 篇未 ( 或段末 ) 的总结句 , 过渡句 , 设问句 , 反问句。另外还有标点符号 , 分号表示前后是并列关系 ( 意思相对或相反 ), 冒号提示下文或小结上文 ,破折号带有解释的作用。(二)、解题要求1、审清题目要求 , 找准答案信息审清题目要求 , 读题要仔细 , 看清命题的具体要求 ,要答什么 ,答到什么程度 ,有何限制 ,不妨在相关的词语下打上着重号,以提醒自己。找准答案的相关信息 ,这一点很关键,找错了就会 失之毫厘 , 谬以千里 。一般地说, 答案的相关信息就要从该题提到的词或句所在段落的上下句或上下文去找 ,要注意段落的首句和末句,过渡句,总结句,甚至文章的标题。2、分析比较信息 , 筛选概括内容 找到答案的相关信息后,就要依据题目的要求对相关信息分别进行分析、比较、筛选和概括。这是整个阅读过程最后形成答案的阶段。分析。一般有指代分析、词义分析和句意分析。试题中常有对 此 这 它 这样 等指代内容的考查。这些指代的内容多数应从这个指示代词所在的上文寻找答案 , 例如 1997 年高考第 26 题 文中的两重桎梏分别指的是什么 ? 这个答案就要通过对 两重桎梏 所在的第 5 段及上一段的分析来解决。从下文寻找答案的, 指示代词后面往往有冒号, 如 可能出现这样的情形 : ”这个 这样 指代的内容就必须从下文寻找。答案确定后 , 最好还要将答案代入原文 , 看是否恰当。而词义分析 , 则要结合这个词语所在的句子及句子所在的语境来理解。词语在句中的意思和词典所解释的意思 ( 即固有含义 ) 有时相同 , 有时不同 , 而试题往往是要你解释出跟词典里不同的含义。说到句意的分析 , 一定要结合该句所在的上文乃至全文去理解。例如 2001 年高考第 23 题 请分别说明以下三句话在文中的意思。 (l)人不是一起牧放的马群。 (2) 开门和关门是生命之严峻流动的一部分。(3) 一扇门的关闭是无可挽回的。 这三个句子分别是文章第五段的末句及第七、第八段的起始句。以第一句为例 , 它处在段末 , 一般说来段末的句子往往要对本文进行归纳总结 , 而该段谈了 门是隐秘、回避的象征 , 人在关门之后 能使自己不受拘束 , 在关着的门内 , 头脑的工作最为有效 等内容。这些都说明人与动物是有区别的。放牧的马既无隐秘可言 , 也无独立的天地。那人呢 ?, 很显然 , 人有思想感情 , 有隐秘需求 , 需要有自己独立的天地。 总之 , 理解这类重要句子的含义 , 首先要看准该句在文中的位置 , 确定解决问题的阅读空间。其次 , 从辨析句间关系入手 , 看该句与上下文之间的关系。一般来说 , 句子间的相互关系有 : 指代 ( 复指 ) 、总分 ( 分总 ) 、说明、扩展 ( 含阐述、解说 ) 、比较、因果、转折等。再次 , 要从理解修辞入手 , 分析语句的表现形式 , 从而透视其深层含义。有时 , 句子的含义仅靠上下文难以理解 , 还必须结合文章的时代背景、主题等内容。比较。这一点做选择题时很重要。要仔细区分原文和题干的表述有什么不同 , 看看是否偷换、混淆了概念 , 是扩大了还是缩小了 , 是否以偏概全 , 是否张冠李戴 , 是否因果颠倒 , 是否无中生有 ,等等。要在词语的区别上下工夫 , 要细心。筛选和概括。这是形成答案的最后工序。找到了答案的相关信息 , 有时这个信息可以原封不动地抄录下来作为答案 , 但更多的需要你根据题目的要求 , 对信息进行提取和整合。这里介绍几种方法。1. 抓主干去冗余。指的是删去一切重复多余的描写、修饰和过渡成分 , 而把主要信息衔接起来。2. 摘取词语组合。例如 2003 年高考第 19 题 : 从文中看 ,乡土都给人们打下了哪些童年的烙印 ?( 不超过28个字 ) 该题答案在文中的相关信息 , 很显然就是 童年的烙印 这个词语所在的第2自然段的三、四、五、六句 : 他从母亲的怀抱 , 父亲的眼神 , 亲族的逗弄中开始体会爱。乡土的一山一水, 一草一木, 都溶化为童年生活的血肉 ,不可分割。而且可能祖祖辈辈都植根在这片土地上 , 有一部悲欢离合的家史,在听祖母讲故事的同时 , 就种在小小的心坎里。邻里乡亲 , 早晚在街头巷尾、桥上井边、田塍篱角相见 ,音容笑貌, 闭眼塞耳也彼此了然 , 横竖呼吸着同一的空气,渲染着同一的风习 , 千丝万缕沾着边。揣摩题目的要求 , 该题的答案必须是名词性的偏正短语 , 因此其中画线的词便是关键词。我们把这些词连缀起来 ( 有的要删去重复的 ), 便成了不超过规定字数的答案 : 父母亲族的爱家乡的山水草木悲欢离合的家史邻里乡情 ( 或乡邻的音容笑貌 ) 。3. 合并同类项。就是将和答案相关的几个句子中重复相同的成分合并在一起 公用 。例如 1999 年高考第 21 题第 2 问 : 作者得出的结论是。( 不超过 12 个字 ) 和答案相关的原文是 : 处处是创造之地 , 天天是创造之时 , 人人是创造之人。 这三句话中 创造 是相同的 , 我们让它 公用 , 就变成一句话且符合字数要求的答案 : 处处天天人人都能创造。3、全面掌握信息 , 注意答题技巧解答主观表述题 , 有时还需要有一定的知识储备 ,了解文章的背景材料、写作年代。这些知识有时会在副标题或文后的注释中体现出来 , 要求考生留心。注意答题技巧。一是注意表述规范 , 一般情况下答案只需一两句话 , 这一两句话常用句式有 : 回答段意、文意的 : 本段 ( 或本文 ) 描写了景象 ( 或刻画了形象 , 或阐述了观点 ), 表达了思想或感情。 回答表达技巧所起的作用 : 文中用衬托使表现更强烈 , 或 文中用比喻形象表现了 或 文中把与作对比 , 鲜明地突出了 或 文中用了四个排比句强调了”, 等等。二是注意答题角度。比如 , 题目提问句或段的作用 , 一般要从表情达意 ( 即和主旨关系 ) 和结构这两方面来考虑。三是注意分值设计。阅读题的每一分都有明确的指向 , 因此根据分值能大致确定要点的多少 ( 一般每 2 分为一个要点儿)。要点多时应 分条书写 。四是适当控制字数。在答案确知的情况下点到为止 ,无需过分的修饰 ; 当答案不大确知时 , 则可列举较多的可能性 ,尽量答全一点 ,答多一点 , 但也要注意句子的简洁连贯。四是尽量用原文词语或句子答题。有三种情况:1 用文章中现成的词语或句子作答2 以文章中的词或句为基础略作改写来作答3 综合连缀文章中的词或句作答(从全文来提取相关信息加以整合)四、应试技巧(一)、表达作用题的类型及解法1、人称表达类。1、可以针对某一人称的运用命题,也可以针对行文中人称的变化命题,或者针对称谓的变化命题。如2000年长城第22题:这篇散文中,(1)作者主要用第二人称写长城 , 这样写的好处是什么?(2)第6段的结尾改用了第二人称它,原因是什么?又如1993 年第28题:起始句中,作者称青菜为土地美丽的女儿,结尾句中改称土地忠诚的女儿,为什么措辞发生了变化?解题思路 :(1) 确认人称的运用或变化。(2)了解每一种人称的作用,明确答题的方向。如下表:第一人称便于直接抒情第二人称呼告抒情更强烈感人第三人称不受时空限制,灵活自由(3) 结合内容分析其具休作用。如长城第 22 题答为 : 将长城拟人化 : A 便于与长城对话 ,B 便于抒发感情。因为这句话承接 由是人们发现 而来 , 写的是 人们 的感受,而不是作者直接向长城抒怀。1993 年第 28 题答为 : 作者从青菜的外部色彩写起 , 进而写它的内在美德 ,由表及里 , 因此起始句和结尾句的措辞发生了变化。2、修辞方法类针对一些运用修辞手法的语句命题。如 1998 年高考题第 29 题 : 作者在第一自然段和最后一个自然段中,分别使用了6个 使 字和 5 个 领取”这样写在表达上有什么好处 ?又如 : 王蒙的湖第四段 :是的 , 湖是一种美丽 , 是一种情意。为了陆地不那么干枯 , 为了人的生活不那么疲劳 , 为了把凶恶的海控制起来把生硬的地面活泼起来 , 为了你的眼睛与天下的月亮你不觉得看到地面上的一个湖泊就像看到天上的月亮一样令人欣喜么 ,为了短暂的焦渴的生命中不能或缺的滋润 , 于是有了湖。第四段中 , 作者连用了五个 为了”这在表达上有什么作用?解题思路 :(l) 确认所用的修辞手法。这类语句作用题 , 首先要确认所用的修辞手法 , 在答题时点明所用修辞手法。(2) 明确答题方向。答题时 , 要明确每一种修辞手法的作用。一般说来 , 描绘类的修辞手法作用为使描写对象生动形象 , 主要有比喻、拟人、夸张 ; 结构类的修辞手法作用为突出强调 , 主要有对偶、排比、反复 ; 表达类的修辞手法作用为增强语气 , 主要有反问和设问。在具休运用中又有些细微的差别。(3) 确认修辞手法 , 明确答题方向后, 结合语句内容分析其具体作用。如 1998 年第 29 题即可答为 : 运用反复的修辞手法 , 将一个个节气紧凑地衔接起来 ,强调时光的飞逝。运用反复的修辞手法 ,层层铺开,逐步扩大,强化了文章的主旨。王蒙的湖答案为:运用排比的修辞手法突出强调了湖泊对人类的作用和作者对湖的深情。3、表达方式类一般针对段落或篇章中具体的表达方式命题。如 又如 :1998年报秋第 28 题 , 作者在叙写玉簪花的过程中,在第 3 自然段中插叙了自己种太阳花的经历,这有何作用?解题思路 :(1) 确认指定语段所用的具体的表达方式。(2) 明确五种表达方式( 记叙、议论、说明、描写、抒情 )中具体分类及作用 , 以便答题时明确方向。如下表 :肖像描写以形传神动作描写表现人物性格特点语言描写言为心声,表现人物性格特点心理描写揭示人物内心世界景物描写渲染气氛,烘托人物,寄托感情白描简笔勾勒,简洁准确传神工笔细描精雕细刻,纤毫毕见,具体生动细节描写准确传神鲜明插叙丰富内容,深化主题,曲折有致倒叙设置悬念,吸引兴趣,波澜起伏叙后议论画龙点睛,点明题旨比喻论证生动形象,通俗易懂直接抒情直抒胸臆,淋漓尽致间接抒情寓情于景,物事含蓄(3) 确认所指定语段运用何种表达方式 , 结合文章具体分析。如1998 年第 28 题可答为 : 作者插叙自己种太阳花的经历 , 意在反衬玉簪花生命力之强。4、行文段落类针对文章中段落的作用命题。如 :辞世恩师如此幻过 , 今日我也如此梦过 , 将来我的学生还会如此幻梦下去 , 最终我们便会一一走入夜里。留下一生的记录 , 其实不过是花与夜的争辉。节选自子夜昙花 (2002 年北京西城区二模 )第 18 题 (2): 最后一段的作用是什么 ?解题思路 :(1) 确认指定段落在行文中的位置。(2) 明确段落的作用 , 明确答题的方向 ( 一般从内容和结构两个角度入手) 。如下表 :开头段统摄全篇,领起下文,渲染气氛,奠定基调过波段.承上启下(或启下)结尾段呼应前文,深化升华主旨,卒章显志(3) 结合段落位置及在文章中所起作用作答。如上例答为 : 照应开头 , 呼应前文 ; 深化主旨 , 说明恩师高尚的品德将代代相传。5、表现手法类考查对文章的表达技巧的分析鉴赏能力。 解题思路 :(1) 确认所用表现手法。(2) 明确常见表现手法的作用。如下表 :象征引申事理,含蓄形象鲜明扬抑在变化的反差中突出事物对比突出事物特点,使形象鲜明衬托突出所要表现的事物特点渲染为行文设置铺垫,营造氛围以小见大以小见大,表现人、事(3) 明确所用表现手法并结合文句内容作答。 6、物象类(l) 宜从文章结构形式到内容主旨再到思想感情,多角度思考。对文章结构具体的思考角度如下 :结构开头结尾的谋划详略主次的安排行文线索的贯穿过渡照应的勾连伏笔悬念的设置(2) 内容上结合文章具体分析。如 2003 年第 21 题 : 本文第四段写了一代又一代的炎黄子孙浮海远游的潮流 ,并赞颂他们不忘桑梓之情 , 慷慨奉献 , 与祖国休戚相关。请你结合乡土情结 , 分析这样写的作用和好处。思考角度 :(1) 勾连上下文的线索作用 ; (2) 对内容的充实作用 ;(3)主旨的深化升华作用 ; (4) 寄托作者的思想感情。答案为 : 把乡土情结提高到民族凝聚力的高度来认识 , 丰富并深化了乡土情结的内涵。具休说明乡土情结不因时间的悠远 ( 历史 ) 和空间的阻隔 ( 地理 ) 而褪色。既照应了前文 , 也使本文的主题得到深化。又如 :易水之滨 , 高渐离击筑,悲凉的旋律中,荆柯告别燕太子丹,踏上刺秦的不归路 , 他身后的芦花 , 一定在萧萧寒风中轻摇。乌江之畔,四面楚歌,西楚霸王柔肠寸断,在 虞兮虞兮奈若何 的哀叹声中 , 虞姬挥动长剑 , 裙袂飘飘 , 作最后的生命之舞。在她倒下的地方 , 白雾茫茫 , 一片缟素 , 那是一岸的芦花在为这悲怆的诀别飘雪飞霜。汩罗江边 , 披发行吟的屈原 , 掩涕叹息 , 仰天长问。佞臣专权 , 楚王昏庸。居庙堂 , 不能为民解难 ; 谪乡野 , 不能为楚君分忧。生命的大寂寞郁结于心 , 奔突于胸 , 使诗人纵身大江 , 荡起的涟漪是芦苇悲鸣的泪滴, 在湿湿的夜色中流淌。青青的苇叶包裹起后人的崇敬和思念 , 投入历史的长河 , 成为端午节最深沉的纪念。 ( 选自张弛心中的芦苇 ) 芦花 在该段中起到了哪些作用 ?( 分条作答 )答案为 :(1) 是串连事件的线索。(2) 渲染了悲凉的气氛。 (3) 芦花见证、记录、蕴涵着历史的痛苦和沧桑。 (4) 表达了同情或崇敬的感情。(二)、谈词句作用题的解答将笼统化为具体综合高考相关试题,关于词句作用题,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点: 词句作用题所涉及的词句类型和题干表述特点 先看几例:例1 2000年高考2卷四题22小题:作者在第一段和第二段都提到了“归鸿”(飞鸿),这样写有什么作用?23小题:这篇散文中(1)作者用第二人称写长城,这样写的好处是什么? 例2 2001年高考2卷四题24小题:作者笔下的门,有的是生活中实实在在的,有的则赋予象征意义,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例3 2002年高考2卷五题22小题:怎样理解第一段中“有时发出细微的声响,让人们欣慰地咀嚼和回味;有时却又像飓风似地咆哮,催促人们赶快付诸行动”的表达作用? 例4 2003年高考2卷五题21小题:本文第四段写了一代又一代炎黄子孙浮海远游的潮流,并赞颂他们不忘桑梓之情,慷慨奉献,与祖国休戚相关。请你结合乡土情结,分析这样写的作用和好处。 例5 2004年2005年高考题(略)从以上可以看出:高考阅读所选词语为名词,代词。在实际阅读中,大多数以动词,形容词,副词居多。高考阅读所选句子为描写性语句。在实际阅读中,还有议论性句子,抒情性句子比较常见。此外,在文中反复出现的句子,呼应照应性句子,总领总结性句子,修饰成分多结构复杂的句子,引用名言诗句的句子,打破常规结构形式的句子,运用多种修辞格的句子等等。这些都是阅读中容易设题来让学生领悟,揣摩的地方。 词句作用题答题角度主要有以下几点: 1 从词句对文章结构的作用来作答。常用术语有:承上启下,总领下文,总结全文,过渡作用,照应上文,使文章结构紧凑,起铺垫作用。 2 从词句所运用的修辞效果角度来作答。如比喻的生动形象,拟人的亲切可感,对比的强调突出,排比的增强语势等等。 3 从词句对文章中心主旨的作用来作答。常用术语有:深化中心,点明中心,升华中心等。 4从词句本身流露出的作者情感态度价值观来作答。常用术语有:表现作者热爱,怀念,珍惜,愤恨,厌恶,鄙视等等感情。 5 从词句本身表现出来的文章风格,基调的角度作答。 6 从读者自身读后的主观心理感受来作答。 从以上对高考阅读的一点认识出发,就可以基本理出答此类题目的方法。我们可以用以下几个设问来帮助自己打开思路: (1)这个词句在文章中的准确位置?若在首尾往往关乎中心主旨,若在文中,则需结合具体语境,选准角度作答。 (2)这个词句属于什么词性(名词,动词,形容词,副词,代词),哪种类型的句子(描写,抒情,议论,叙述)? (3) 文中用这个词句主要用来表现什么,能够反映事物,人物,景物的什么特点? (4)文中用这个词句表现作者怎样情感,态度,表现人物的品质,精神? (5)文中用这个词句对文章内容主旨的作用大,还是对文章的形式的作用大? 以上几个问题解决了,再用恰当的语言表述出来,就形成了答案。 例如: A让他一个人留在房里还不到两分钟,等我们再进去的时候,便发现他在安乐椅上安静地睡着了但已经是永远地睡着了。(两个“睡着”有什么作用?)(答:这个词描述了马克思的逝世,表现出其安详的样子,反映作者对他的挚爱和崇敬之情。) B “我也早觉得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了”,这个句子在文中出现三次,其作用是什么?(答:一是悼念烈士。二是激励猛士,唤醒庸人。三是告诫人们记住烈士,从血案中吸取教训。四是将给敌人以揭露。)这个题答案要点多,不容易答全。可以这样想:首先这是一个反复句。其次反复句意味着作者要强调什么。再次,很容易想到,作者是想用写文章的方式让人们记住烈士。最后想想,仅仅是对生者的提醒吗?有没有设计到其他人物呢?有啊。他想告诉学生:请愿无益。他想告诉敌人:罪行是掩盖不住的。他想告诉猛士:血债要血还。他想告诉庸人和看客:醒醒吧,愚昧的国民。所以,其作用是多方面的。 C “他好像在和这个世界比谁更无赖-从而谁更能破罐子破摔”。这句话对刻画庄子有怎样的效果?(这个句子运用排比的修辞,生动的刻画了庄子面对天下污浊的局面“不入世”的处世态度。)总之,词句作用题只要将笼统的作用化为具体,将提问转化为某些角度入手,回答起来就容易多了。只要了解一下文章的内容,形式的要素,结合具体语境,组织好语言就行了。阅读的过程就是跟作者对话的过程,只要我们潜心钻研,深入文本,多思,多想,多问几个为什么,多做相关练习,就会有较大进步。(三)、充分利用题干信息高考现代文阅读的核心是提取信息,信息不仅仅表现在文章内容上,还表现在试题的题干上,因为高考现代文阅读试题题干的设置十分巧妙,颇具匠心,具有很重要的暗示作用。因此,要充分发掘题干中所隐含的有效信息,从题干中求启示,寻求解题的突破口,确保准确答题。启示之一:题干能显示命题意图。 现代文阅读题干的设置包含三个方面的内容:创设情境、设问角度和命题意图。其中,前两者是显现的;而后者则是隐性的,但却又是最为关键的,它直接关系到答题的方向,只有与命题意图吻合的答案才是正确的,因此要努力通过题干去揣摩命题的意图。而命题意图又融于创设情境和设问角度之中,所以,通过显现条件去揭示隐性因素,就成了揣摩命题意图的必然途径。如1998年高考第28题:作者在第三自然段中写自己种太阳花的经历,这样写有什么作用?这一题干的创设情境是第三自然段中种太阳花的经历,设问的角度是这样写的作用。要想明确这样写有什么作用,首先必须明确这是什么写法,而这就是命题意图!本文所赞颂的并非太阳花,而是玉簪花,第三段作者写自己种又名死不了的太阳花,结果还是死掉了,而玉簪花却不要人照料,只管自己蓬勃生长,由此可见,作者是用太阳花来反衬玉簪花。强调玉簪花生命力之旺盛,这就是这种写法的作用。也就是答案的内容。启示之二:题干能显示答题方向。 把握方向,遵循方向,就能少走弯路,提高答题的准确性。这个方向来自何处?就来自于题干本身的暗示。当然,题干中的答题方向同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