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生物 1.3.1生命活动的基本单位细胞课件 苏教版必修1.ppt_第1页
高中生物 1.3.1生命活动的基本单位细胞课件 苏教版必修1.ppt_第2页
高中生物 1.3.1生命活动的基本单位细胞课件 苏教版必修1.ppt_第3页
高中生物 1.3.1生命活动的基本单位细胞课件 苏教版必修1.ppt_第4页
高中生物 1.3.1生命活动的基本单位细胞课件 苏教版必修1.ppt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一节生命活动的基本单位 细胞 一 细胞学说的建立与发展1 建立过程 英国科学家胡克 发现并命名细胞 德国科学家施莱登和施旺 创立了细胞学说 德国病理学家魏尔肖 提出了 细胞只能来自细胞 细胞是一个相对独立的生命活动的基本单位 的观点 作为对细胞学说的重要补充 19世纪30年代 1858年 1665年 2 细胞学说的内容和科学意义 1 内容 一切 都是由细胞构成的 细胞是一切动植物的 2 意义 细胞学说将动物和植物统一到 的基础上 证明动植物界具有最本质的联系 点拨 细胞学说仅涉及到动植物细胞 不涉及原核细胞和病毒 动物和植物 基本单位 细胞 二 用显微镜观察多种多样的细胞1 生物科学研究的重要工具 显微镜 两次 目镜放大倍数 物镜放大倍数 物镜 目镜 2 电子显微镜的原理和观察对象 超薄切片 电子 电磁 透镜 细胞内部 高能电子束 表面 二次电子 表面形态特征 表面 2 细胞大小和形态 1 一般来说 细胞的大小以 计 大多数细胞的直径在 范围内 2 细胞形态多种多样的维持因素 自身的表面张力 点拨 细胞的大小和形状各不相同 但细胞的形态总是与其功能相适应的 微米 10 100 m 细胞内在的结构 外部的机械压力 思维判断 1 一切生物都是由细胞和细胞产物构成的 分析 病毒没有细胞结构 因此只能说一切生物除病毒以外都是由细胞和细胞产物构成的 2 细胞学说的内容适用于所有生物 分析 细胞学说的内容不适用于病毒等非细胞结构的生物 3 细胞是一个完全独立的生命活动的基本单位 分析 细胞并不是完全独立的 而是一个相对独立的生命活动的基本单位 既有 自己 的生命 又与其他细胞协调配合 显微镜的使用及相关问题分析1 显微镜使用的 六步五注意 2 相关问题的四点分析 1 目镜 物镜 目镜越长 放大倍数越小 反之则放大倍数越大 物镜越长 放大倍数越大 距装片距离越近 如h1 2 视野 3 物像 显微镜的成像原理是成倒像 即上下 左右均颠倒 如物像为 p 会观察到 p 但顺时针或逆时针转动方向 如细胞质流动观察 则保持不变 将物像移动到视野中央时 其方向与预期移动相反 即在 左方 的向左方移 在 右下方 的向右下方移 4 污物位置分析 污物可能存在的位置是 物镜 目镜或装片 判断方法 先移动装片 如果污物移动 说明污物在装片上 如果污物不移动 再转动目镜 如果污物也转动 说明污物在目镜上 如果污物不转动 再转动转换器换用其他物镜 如果污物消失 说明污物在物镜上 技巧点拨台 视野中细胞数目的两种计算方法 1 若视野中细胞成单行 计算时只考虑长度或宽度 可根据放大倍数与视野范围成反比的规律计算 2 若视野中充满细胞 计算时应考虑面积变化 可根据看到的实物范围与放大倍数的平方成反比的规律计算 典例训练 如图所示 甲图中 表示目镜 表示物镜 表示物镜与载玻片之间的距离 乙和丙分别表示不同物镜下观察到的图像 下列描述正确的是 a 观察物像丙时应选用甲中 组合b 从图中的乙转为丙 正确调节顺序为 转动转换器 调节光圈 移动装片 转动细准焦螺旋c 若丙是由乙放大10倍后的物像 则细胞的面积增大为原来的10倍d 若丙图观察到的细胞是位于乙图右上方的细胞 从图中的乙转为丙时 应向右上方移动装片 解题指南 1 考查实质考查显微镜的使用 2 知识储备 1 高倍显微镜的正确使用 2 显微镜的放大倍数不是面积而是长度或宽度的放大倍数 3 目镜 物镜放大倍数与镜头长度的关系 4 视野中物像的正确移动方法 3 解题关键正确辨析题目呈现的各种图 结合显微镜的正确使用进行分析 解析 选d 本题丙图是乙图放大后的物像 应选用甲图中 组合 由低倍物镜转换成高倍物镜的操作为 移动装片 转动转换器 转动细准焦螺旋 显微镜的放大倍数是指长度或宽度的放大倍数 而不是面积 物像位于哪个方向 则应向哪个方向移动装片 才能将物像移至视野中央 互动探究 1 若乙图是在 100倍的组合下观察到的气孔数目 假定气孔正好充满整个视野 若转换为 200倍的组合 观察到的气孔数目理论上讲是多少 提示 2 分析 转换镜头后 放大倍数是原来的2倍 观察的范围是原来的1 4 观察到的细胞数目是原来的1 4 2 若在观察乙图时 视野中存在一污物 在观察丙图时 污物仍存在 由此确定污物可能存在于哪些装置中 提示 可能存在于目镜中 分析 污物存在的可能位置是目镜 物镜和装片 由乙图到丙图后 需移动物镜和装片 所以污物可能存在于目镜上 变式备选 甲图是洋葱根尖分生区连续分裂的细胞在各个时期细胞核内dna含量的测定结果 乙图是一组目镜标有5 和15 字样 物镜标有10 和40 字样的镜头 丙图是某同学在乙图中选用的一组能放大50倍的镜头组合所观察到的图像 欲将丙图视野中处于甲图c时期的细胞移至视野中央进行600倍高倍镜观察 正确的镜头组合及操作程序应是 a 1 3 左上方b 2 3 右上方c 2 3 右下方d 1 3 右下方 解析 选b 显微镜的目镜镜头长放大倍数小 镜头短放大倍数大 而物镜则相反 故要放大600倍应选择镜头 2 3 进行组合 甲图中c时期为细胞有丝分裂的中期 丙图右上方的细胞处于该时期 要将该细胞移到视野中央应向右上方移动 因为显微镜成倒立的像 细胞学说的建立与发展1 细胞发展历程中的三大阶段 2 细胞学说的意义 1 细胞学说揭示了生物体结构的统一性 2 使人们认识到各种生物之间存在共同的结构基础 3 细胞学说的建立标志着生物学的研究进入到细胞水平 极大地推进了生物学的研究进程 从英国科学家胡克发现细胞起 到细胞学说建立 经过了近二百年 细胞学说的建立为19世纪细胞的研究指明了方向 期间 科学家们虽然观察了若干不同类型的细胞 然而并没有认识到所有动植物体都是由细胞构成的 下列关于细胞学说的叙述错误的是 a 新的细胞可以由老的细胞产生b 每个细胞作为一个相对独立的基本单位 既有它们 自己 的生命 又与其他细胞协调配合构成生命的整体 按共同的规律发育 有共同的生命过程c 细胞是有机体 一切动植物都是由细胞发育而来 并由细胞和细胞产物所构成 动植物的结构有显著的一致性d 施莱登提出动物和植物的细胞从整体而言 结构上是相似的 细胞是生物体的功能单位 解题指南 1 考查实质考查细胞学说的内容及意义 2 解题关键掌握细胞学说建立过程中科学工作者的贡献是正确解答本题的关键 解析 选d 本题以生物科学的发展史为情景 围绕细胞的发现及细胞学说的建立立意命题 考查细胞学说的有关内容 以及利用已有的知识分析判断解决问题的能力 1838年 德国植物学家施莱登概括出细胞学说的主要论点 提出植物是由细胞组成的聚合体 次年 施旺进一步加以充实 提出动物和植物的细胞从整体而言 结构上是相似的 细胞是生物体的功能单位 多种多样的细胞 实验的改错与评价 显微镜在实验中的使用 案例 图甲是显微镜下看到的菠菜叶表皮的一部分细胞 图乙是显微镜下看到的变形虫 通体近透明 请分析回答下列问题 1 某同学在观察菠菜叶表皮细胞时 进行了如下操作 先用一块洁净纱布擦拭镜头 再在一干净的载玻片中央滴一滴清水 放入一小块菠菜叶表皮 小心展平后 放在显微镜载物台正中央 并用压片夹压住 然后在双眼侧视下 将物镜降至距玻片标本约2cm 2 5cm处停止 用左眼向目镜里观察 同时转动粗准焦螺旋 缓慢上升镜筒 上述操作不正确的地方有 2 在高倍显微镜下观察甲与乙 在具体操作上的区别是 命题人透析 1 明确显微镜的使用及维护 显微镜光学部件的维护 凡是显微镜的光学部件 只能用特殊的擦镜纸擦拭 切勿口吹 乱用他物擦拭 更不能用手指触摸透镜 以免损坏 污染透镜 调节物距 双眼从显微镜的侧面注视物镜与玻片的距离 转动粗准焦螺旋将物镜降至距玻片标本约0 5cm 1cm处停止 2 正确选择反光镜和光圈 据题意 变形虫 通体近透明 可推断视野内亮度较大 因此应选择 平面镜和小光圈 菠菜叶细胞内有大量的色素 视野较暗 应选择 凹面镜和大光圈 标准答案 1 镜头应该用擦镜纸擦拭 不能用纱布 临时装片要加盖盖玻片 物镜应降至距玻片标本0 5cm 1cm 或0 5cm或1cm 处 2 在高倍显微镜下观察甲需要利用凹面镜和较大的光圈 在高倍显微镜下观察乙用平面镜和较小的光圈 阅卷人点评 得分要点 1 必须体现镜头应该 用擦镜纸擦拭 必须体现 加盖盖玻片 必须体现 0 5cm 1cm 2 必须体现 观察甲需要利用凹面镜和较大的光圈 观察乙用平面镜和较小的光圈 失分案例 1 错答为 用试纸擦镜头 错答为 应滴加1滴生理盐水 答成 低倍物镜接近临时装片 导致答案模糊不准 2 错答为 观察甲需要利用平面镜和较大的光圈 观察乙用凹面镜和较小的光圈 1 2012 淮州模拟 细胞学说的建立过程是一个科学家研究 开拓 继承 修正和发展的过程 充满了耐人寻味的曲折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德国科学家施莱登和施旺发现细胞并创立了细胞学说b 细胞学说认为细胞分为原核细胞和真核细胞c 德国病理学家魏尔肖指出 细胞只能来自细胞 d 细胞学说揭示了生物的统一性和多样性 解析 选c 胡克发现并命名了细胞 并非施莱登和施旺 细胞学说创立时并没有把细胞分为原核细胞与真核细胞 细胞学说使动物和植物统一到细胞的基础上 并没有揭示多样性 2 用测微尺测量某个洋葱表皮细胞的长度时 下列目镜和物镜的组合中 视野内目镜测微尺每小格所代表的实际长度最小的是 目镜10 物镜10 目镜16 物镜40 a b c d 解析 选d 视野内目镜测微尺每小格所代表的实际长度最小的时候是放大倍数最大的时候 即目镜16 和物镜40 的组合 3 甲学生将反光镜直接对着太阳光的方向以使视野内达到最大亮度 乙学生观察头发时 两眼睁开 左眼观察 右手画图 丙学生发现目镜脏了 于是拿起卫生纸擦拭目镜 丁学生使用低倍镜已看到细胞 仍觉得有些模糊 于是试着调细准焦螺旋 戊学生使用低倍镜看不到细胞 于是他换用高倍镜期望能看到细胞 上述学生操作正确的是 a 甲 乙b 乙 丁c 丁 戊d 丙 戊 解析 选b 直射光源影响物像的清晰度 刺激眼睛 因而对光时应避免用直射光 观察时 要两眼睁开 左眼观察 右手画图 若发现目镜或物镜上有污物 应用擦镜纸擦拭干净 当找到模糊的物像时 若要将物像调节清晰 应使用细准焦螺旋 不可使用粗准焦螺旋 要观察某一物像 必须先在低倍镜下找到该物像 再将其移到视野中央 然后换用高倍镜 不可直接用高倍镜寻找物像 4 细胞的统一性体现在 一切生物都由细胞和细胞产物组成 细胞都有相似的基本结构 如细胞膜 细胞质等 真核细胞细胞核内有染色体 原核细胞无染色体 但有拟核 其中都含有dna 真核细胞多种多样 原核细胞多种多样 而真核细胞和原核细胞又不一样a b c d 解析 选b 细胞的统一性表现在都有细胞膜 细胞质和dna 而 表现了细胞的多样性 不符合题意 是错误的 病毒无细胞结构 5 在细胞学说创立的过程中 有很多科学家做出了贡献 下面的说法符合史实的是 多选 a 显微镜使人类能够观察到肉眼无法区分的奇妙的显微领域b 胡克第一次观察到了活的细胞并为之命名c 施旺提出动物和植物都是细胞的集合体d 魏尔肖的著名论断是对细胞学说的重要补充 解析 选a c d 制造第一架显微镜的是詹森父子 显微镜的发明与使用使人类的研究进入了微观领域 胡克第一次用自制显微镜观察到了软木塞的死细胞 并为之命名 在施莱登的基础上施旺进一步提出动植物细胞都是由细胞构成的 魏尔肖首次提出了细胞只能来自细胞的观点 6 用一显微镜观察同一标本4次 每次仅调整目镜或物镜和细准焦螺旋 结果如图 1 请从下列目镜与物镜的组合中找出与图像 对应的选项 a 目镜10 物镜10 b 目镜10 物镜20 c 目镜10 物镜4 d 目镜10 物镜40 2 视野最暗的图像是 填序号 图像太暗则应调节 和 3 选择组合a 目镜10 物镜10 所观察到的物像是实际物体的 倍 这个放大倍数是指 填 长度或宽度 面积 体积 若a组合视野中细胞为160个 则换上d组合 视野中细胞为 个 解析 结合题意和图示分析 中细胞数目最少 中细胞数目最多 可以推出显微镜的放大倍数是 由此可以得出 1 中 组合应是d 组合应是c 2 倍数越高 视野越暗 因此应为图 图像太暗可调节反光镜和光圈 3 显微镜放大倍数是目镜放大倍数 物镜放大倍数 选择组合a 应放大100倍 放大倍数是指长度或宽度 不是面积和体积 视野中细胞数由低倍到高倍应与视野面积成反比 由此可得出100倍视野中160个细胞 放大到400倍 视野中细胞数应为160 16 10个 答案 1 dc 2 反光镜光圈 3 100长度或宽度10 实验方法显微镜类实验题的解题方法 理论指导 关于显微镜类的实验在命题时通常有以下角度 1 考查对实验材料的三种处理 1 材料选取 根据实验目的 原理及观察目标选择实验材料 如观察叶绿体的形态需选择含叶绿体较多的材料 而不能选取洋葱鳞片叶表皮细胞和口腔上皮细胞 2 材料染色 有的材料观察目标明显 不需要染色 如观察叶片的保卫细胞和紫色洋葱鳞片叶表皮细胞的液泡 有的材料需要经过染色才能观察清楚 如观察口腔上皮细胞的基本结构要用稀碘液染色 3 材料状态 有的观察材料要始终保持活细胞状态 如观察草履虫的运动 有的材料只有将细胞杀死固定才能观察清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