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织学消化管习题.doc_第1页
组织学消化管习题.doc_第2页
组织学消化管习题.doc_第3页
组织学消化管习题.doc_第4页
组织学消化管习题.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 . . .13 消化管一、选择题(一)A型题1消化管各段之间结构差异最大、与功能关系最密切的部分是A. 黏膜B. 黏膜肌层C. 黏膜下层D. 肌层E. 外膜2没有黏膜肌层的消化管是A. 胃B. 咽C. 食管D. 回肠E. 结肠3对消化管皱襞形成的正确描述是A. 上皮突向管腔B. 上皮和固有层突向管腔C. 上皮、固有层和黏膜肌层突向管腔D. 黏膜和黏膜下层突向管腔E. 黏膜、黏膜下层和肌层突向管腔4消化管的肌层由骨骼肌移行为平滑肌的一段是A. 咽B. 食管C. 胃D. 小肠E. 大肠5关于浆膜的描述哪项是正确的?A. 即单层扁平上皮B. 由内皮覆盖薄层结缔组织构成C. 由薄层结缔组织和间皮构成D. 构成消化管各段的外膜E. 可分泌黏液,润滑器官表面6味蕾不存在于A. 丝状乳头B. 菌状乳头C. 轮廓乳头D. 软腭和会厌E. 咽7人体内最坚硬的组织是A. 牙本质B. 釉质C. 牙骨质D. 骨密质E. 纤维软骨8食管下段的黏膜上皮是A. 单层扁平上皮B. 单层柱状上皮C. 变移上皮D. 未角化的复层扁平上皮E. 角化的复层扁平上皮9食管腺A. 为纯浆液性腺B. 为管状腺C. 分泌淀粉酶D. 位于固有层E. 位于黏膜下层10食管的组织结构特点不包括A. 黏膜上皮为复层扁平上皮B. 上、下端固有层可有少许黏液性腺C. 黏膜下层含食管腺D. 肌层为纵行的平滑肌E. 外膜为纤维膜11胃黏膜的上皮细胞A. 主要是分泌黏液的杯状细胞B. 顶部胞质含大量黏原颗粒C. PAS反应阴性D. 分泌的黏液中含高浓度H+E. 脱落后由主细胞增殖补充12不属于胃底腺的细胞是A. 主细胞B. 泌酸细胞C. 杯状细胞D. 颈黏液细胞E. 内分泌细胞13分泌具有抗恶性贫血的内因子的细胞是A. 表面黏液细胞B. 颈黏液细胞C. 主细胞D. 壁细胞E. Paneth细胞14胃底腺壁细胞内H+和Cl结合成盐酸的部位是A. 粗面内质网B. 滑面内质网C. 细胞内分泌小管D. 微管泡系统E. 线粒体15胃底腺的主细胞主要合成和分泌A. 盐酸B. 外因子C. 内因子D. 胃蛋白酶E. 胃蛋白酶原16关于Paneth细胞的描述哪一点是错误的?A. 是小肠腺特有的细胞B. 位于小肠腺的基底部C. 细胞顶部有粗大的嗜酸性分泌颗粒D. 分泌颗粒含溶菌酶E. 属于弥散神经内分泌系统17环行皱襞和绒毛最发达的部位是A. 胃体和胃底B. 十二指肠和空肠头段C. 空肠和回肠D. 回肠和升结肠E. 结肠和直肠18小肠内缺乏绒毛和肠腺的部位是A. 环行皱襞B. 十二指肠头段C. 空肠和回肠交界处D. 孤立淋巴小结处E. 集合淋巴小结处19解剖上看到的结肠带是A. 局部增厚的外纵肌B. 局部增厚的内环肌C. 增厚的黏膜肌D. 黏膜下层中的集合淋巴小结E. 聚集在外膜中的脂肪细胞20结肠的结构特点是A. 环行皱襞的数量减少B. 绒毛少而短C. 黏膜上皮中杯状细胞增多D. 肠腺长而密集,伸到黏膜下层E. 肌层中缺乏纵行肌21肛管的结构特点是A. 黏膜上皮中无杯状细胞B. 固有层中无肠腺C. 黏膜肌为骨骼肌D. 黏膜下层有密集的静脉丛E. 环行平滑肌增厚形成肛门内、外括约肌(三)X型题34正常时消化管腔面可衬有A. 内皮B. 单层柱状上皮C. 复层柱状上皮D. 复层扁平上皮E. 变移上皮35由平滑肌组成的结构是A. 食管上括约肌B. 食管下括约肌C. 幽门括约肌D. 肛门内括约肌E. 肛门外括约肌36黏膜下层含有腺的器官是A. 食管B. 胃C. 十二指肠D. 空肠和回肠E. 气管37胃肌层的特点有A. 内环外纵的2层平滑肌B. 内斜中环外纵的3层平滑肌C. 肌层之间有肌间神经丛D. 纵行肌在贲门部形成贲门括约肌E. 环行肌在幽门部形成幽门括约肌38胃底腺主细胞的结构和功能特点是A. 腺的底部最多,细胞呈柱状B. 核位于基部,胞质嗜酸性C. 细胞顶部充满分泌颗粒D. 粗面内质网丰富,高尔基复合体发达E. 合成和分泌胃蛋白酶原39小肠绒毛固有层中含有A. 丰富的有孔毛细血管网B. 丰富的毛细淋巴管网C. 丰富的淋巴细胞和浆细胞D. 散在的平滑肌纤维E. 散在的神经丛40小肠黏膜上皮的细胞组成有A. 吸收细胞B. 杯状细胞C. Paneth细胞D. 内分泌细胞E. 微皱褶细胞41胃肠内分泌细胞的特点是A. 散在分布于上皮和腺体内B. 细胞数量和种类多于任何一个内分泌腺C. 细胞均贴附于基膜,游离面均到达腔面D. 分泌颗粒多聚集于细胞基底部E. 合成和分泌生物活性胺或多肽激素42扩大小肠吸收面积的结构有A. 环行皱襞B. 小肠绒毛C. 吸收细胞游离面的微绒毛D. 细胞衣E. 小肠腺43与脂肪吸收和转运相关的结构有A. 细胞衣B. 滑面内质网C. 高尔基复合体D. 有孔毛细血管E. 中央乳糜管44消化管黏膜中淋巴小结比较发达的部位是A. 咽B. 食管C. 空肠D. 回肠E. 阑尾二、名词解释1胃小凹1胃小凹是胃黏膜表面特有的小孔,是由胃黏膜上皮向固有层下陷形成的。胃小凹的上皮是单层柱状,主要是分泌黏液的细胞;其底部含有干细胞,可分裂增殖补充胃的表面黏液细胞。胃小凹的底部与35条胃腺相通。2黏液-碳酸氢盐屏障2黏液-碳酸氢盐屏障是胃黏膜的一种自我保护机制。胃黏膜表面覆盖有一层黏液,约厚0.250.5 mm,主要是表面黏液细胞分泌的不溶性黏液凝胶,其中含有高浓度的HCO3。黏液层将上皮与胃液隔离,HCO3可中和胃酸,使局部pH为7,抑制胃蛋白酶的活性,从而防止胃酸和胃蛋白酶对黏膜的腐蚀和消化。3小肠绒毛3小肠绒毛是小肠的特征性结构,是黏膜上皮和部分固有层向肠腔突出形成的指状突起。绒毛中轴是固有层结缔组织,含12条纵行的中央乳糜管和丰富的有孔毛细血管网,还含有散在的平滑肌纤维和其他结缔组织细胞和纤维;其表面覆以单层柱状上皮,含吸收细胞、杯状细胞和少量内分泌细胞。小肠各段绒毛的形态不同,以十二指肠和空肠头段的绒毛最发达。绒毛使小肠的吸收面积大大扩大,有利于营养物质的吸收。4中央乳糜管4中央乳糜管是位于小肠绒毛中轴结缔组织中的12条纵行毛细淋巴管。它以盲端起始于绒毛顶部,向下穿过黏膜肌层进入黏膜下层形成淋巴管丛;中央乳糜管腔大,内皮细胞间隙宽,无基膜,通透性大。中央乳糜管与脂肪消化形成的乳糜微粒的吸收有关。5Paneth 细胞5Paneth细胞是小肠腺的特征性细胞,位于腺的基底部。细胞呈锥形,顶部细胞质充满粗大的嗜酸性颗粒;电镜下细胞有发达的粗面内质网、高尔基复合体和分泌颗粒;分泌颗粒含防御素、溶菌酶等。Paneth细胞具有局部免疫功能,可杀灭肠道的细菌等微生物。三、问答题1简述消化管管壁的一般结构特点。1消化管管壁的一般结构是:从食管到肛管的消化管管壁自内向外分4层:黏膜、黏膜下层、肌层和外膜。黏膜自内向外又分3层,即上皮、固有层和黏膜肌层:上皮在两端(食管和肛管下段)为复层扁平,其余均为单层柱状;固有层为结缔组织,富含淋巴组织和小的腺体;黏膜肌层为薄层平滑肌。黏膜下层为疏松结缔组织,含有黏膜下神经丛,食管和十二指肠的黏膜下层还分别有食管腺和十二指肠腺。某些部位的黏膜和黏膜下层突向管腔,形成皱襞。肌层一般是内环外纵的两层平滑肌,其间有肌间神经丛;但胃含内斜中环外纵3层平滑肌,食管上段和肛管下段则为骨骼肌。外膜可分为纤维膜和浆膜,前者为薄层结缔组织,见于食管和大肠末段;后者为薄层结缔组织覆以间皮,见于胃、大部分小肠与大肠。2 试述胃黏膜上皮的结构及其功能意义。2胃的黏膜上皮是单层柱状上皮,除少量内分泌细胞外,主要由表面黏液细胞组成。表面黏液细胞呈柱状,细胞核卵圆形,位于基部;顶部胞质染色浅淡,PAS反应阳性;电镜下细胞顶部含大量黏原颗粒;相邻细胞间有紧密连接。上皮下陷形成许多胃小凹,胃小凹底部含干细胞。表面黏液细胞分泌不溶性黏液,含高浓度HCO3,覆盖于上皮表面,可将上皮与胃液隔离,并可中和盐酸,抑制胃蛋白酶活性,保护上皮。胃小凹的干细胞分裂分化,补充脱落的表面黏液细胞,使上皮不断更新。这些构成了胃黏膜的自我保护机制。3 比较食管、胃体、小肠和结肠黏膜的结构。3食管、胃体、小肠和结肠的黏膜从内向外都分为上皮、固有层和黏膜肌层;其中固有层均为结缔组织,可见散在的孤立淋巴小结,在回肠形成集合淋巴小结;黏膜肌层在食管为纵行的平滑肌束,其余各段为内环外纵排列的薄层平滑肌。食管的上皮为未角化的复层扁平上皮;固有层仅在上、下端含少许黏液腺,大部分不含腺体,但可见黏膜下层食管腺的导管。胃体的上皮为单层柱状上皮,主要由表面黏液细胞组成,分泌黏液,上皮下陷形成胃小凹;固有层结缔组织少,主要含胃底腺,后者为管状,由主细胞、壁细胞、颈黏液细胞、内分泌细胞和干细胞组成;小肠上皮也是单层柱状,由吸收细胞、杯状细胞和内分泌细胞组成,吸收细胞游离面有纹状缘,杯状细胞分泌黏液;上皮和固有层突向肠腔形成绒毛,其固有层含中央乳糜管、有孔毛细血管网,少量平滑肌纤维等;其余固有层中含肠腺,亦为管状,除上述3种细胞外,还有Paneth细胞和干细胞。结肠黏膜无绒毛;上皮与小肠相似,但杯状细胞增多;固有层中肠腺稠密且长,无Paneth细胞。4为什么说消化管是人体免疫系统的第一道防线?4消化管的黏膜直接与外界环境相通,各种病原微生物和抗原物质不可避免地随饮食进入消化管腔,并可侵入黏膜内。但消化管管壁含有大量的淋巴组织,包括固有层及黏膜下层内的孤立淋巴小结和集合淋巴小结,弥散分布的淋巴细胞、浆细胞、巨噬细胞等,以及上皮内浸润的淋巴细胞。淋巴组织接受上述抗原刺激,产生并向消化管腔分泌免疫球蛋白,发挥局部免疫而清除抗原。在肠集合淋巴小结处的上皮内散在有一种抗原呈递细胞,即微皱褶细胞,可摄取肠腔内的抗原物质,并将其传递给下方的淋巴细胞,后者进入黏膜淋巴小结和肠系膜淋巴结内增殖分化,并经淋巴细胞再循环返回肠黏膜,转变为浆细胞。浆细胞主要分泌免疫球蛋白A(IgA),与上皮细胞基底面和侧面质膜中的分泌片(镶嵌糖蛋白)结合,形成分泌性IgA(sIgA)。sIgA被内吞入上皮细胞,继而释放入肠腔。sIgA特异性结合抗原,从而抑制细菌的增殖和病毒的复制,中和抗原,降低抗原与上皮细胞的黏着和侵入。1. 若不给自己设限,则人生中就没有限制你发挥的藩篱。2. 若不是心宽似海,哪有人生风平浪静。在纷杂的尘世里,为自己留下一片纯静的心灵空间,不管是潮起潮落,也不管是阴晴圆缺,你都可以免去浮躁,义无反顾,勇往直前,轻松自如地走好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