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民事简易程序的现状及其思考(法律本科论文).doc_第1页
我国民事简易程序的现状及其思考(法律本科论文).doc_第2页
我国民事简易程序的现状及其思考(法律本科论文).doc_第3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10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本文档系作者精心整理编辑,实用价值高。法学专业本科毕 业 论 文我国民事简易程序的现状及其思考姓 名: 学 号: 入学时间: 所在分校: 指导教师: 年 月目 录摘要Abstract一、目前我国对民事简易程序的理解1(一)我国对简易程序理论上的理解1(二)我国简易程序运行现状1二、我国简易程序存在的不足2(一)从广义上理解,存在的缺陷2(二)从狭义上理解,分析其中不足3三、重新架构简易程序制度的几种方法4(一)小额诉讼程序4(二)即决判决制度5参考文献6摘要我国学界对于简易程序的理解还是停留在民事诉讼法规定的层面上,将之局限为基层法院和它派出的法庭审理简单的民事案件所适用的诉讼程序。这种观念严重束缚了简易程序理论的发展,也限制了简易程序在提高司法效率方面的作用。为正本清源的目的,我们有必要重新认识简易程序的真正含义及其存在的范围,以重新估计简易程序在民事诉讼程序体系中的地位。笔者试图通中外法规的对比,借鉴诸多专家学者的意见和建议,并针对简易程序存在的诸多不足,秉承为完善简易程序、提升司法效率为最终目的,从中找寻解决的有效办法。关键词:简易程序 小额诉讼程序 即决判决制度Redefinition about summary procedure notion AbstractThe understanding about summary procedure by the Chinese academic world has still rested on the lay regulated by the code of civil law. And the summary procedure has been limited to the proceedings applying to simple civil cases that the grassroots courts heard. This concept has greatly restrained the development of the theory of summary procedure and has also limited the summary procedure to improve its action on enhancing the judicial efficiency. For the goal of reforming radically, it is necessary for us to reknow the real meaning and the existent range of the summary procedure in order to reevaluate its status in civil action procedure system. To perfect the summary procedure and promote its judicial efficiency, the author attempts to find out the effective solution through contrasting the Chinese and foreign laws and regulations and using many experts and scholastics opinions and suggestions for references and aiming at the insufficiencies exiting of the summary procedure. Key words: summary procedure Jot proceeding summary judgment system本文档系作者精心整理编辑,如有需要,可查看作者文库其他文档。我国民事简易程序的现状及其思考我国学术界对于简易程序的理解还是停留在民事诉讼法规定的层面上,将之局限为基层法院和它派出的法庭审理简单的民事案件所适用的诉讼程序。这种观念严重束缚了简易程序理论的发展,也限制了简易程序在提高司法效率方面的作用。为正本清源的目的,我们有必要重新认识民事简易程序的真正含义及其存在的范围,以重新估计简易程序在民事诉讼程序体系中的地位。笔者试图通过自己的理解,借鉴诸多专家学者的意见和建议,并针对简易程序存在的诸多不足,秉承为完善简易程序、提升司法效率为最终目的,从中找寻解决的有效办法。一、 目前我国对民事简易程序的理解(一)我国对简易程序理论上的理解在理论上,我国学者对简易程序概念的表述有诸多意见,如以下两种概念的不同评述:A、简易程序,是指基层法院审理简单的或某些特殊类型的民事案件所适用的一种程序,是简化的普通程序(见第一审程序)章武生, 民事简易程序研究,中国人大出版社,2002年12月版,第48页。B、简易程序,是指基层人民法院及其派出法庭审理简单民事案件所适用的一种简便易行的诉讼程序。它与普通程序相对立,是在普通程序基础上的简化,具有简便易行的基本特点齐奇,适用民事简易程序探析-中国民事简易程序的改革与完善,中国法律出版社,2004年1月,第1页。根据通说,所谓简易程序,是指在民事诉讼法中的一种独立的程序,属于第一审程序,是对第一审普通程序的简化,是基层人民法院和它派出的法庭审理事实清楚、权利义务关系明确、争议不大的简单民事、经济纠纷案件所适用的程序。民事诉讼法第一百四十二条规定,基层人民法院和它派出的人民法庭审理事实清楚、权利义务关系明确、争议不大的简单民事案件,可以适用简易程序。总之,到目前为止,我国尚缺乏对简易程序的深入研究,对简易程序的研究仍停留在注释法学的阶段。(二)我国简易程序运行现状对于简易程序探索学者研究可谓颇为充分,但事实上实务法官不禁要问,简易程序简在何处,只不过由6个月减为3个月,除了送达、保全、独任审判之外,其他环节基本与普通程序并无二致,这实际上仅能加重法官的负担,却无法确保案件的质量。从法律规定的角度看,我国现行民诉法关于简易程序与普通程序相比,其简易之处主要体现在起诉方式简便、受理案件程序简便、传唤方式简便、独任审判、开庭审理程序简便及审理期限较短六个方面。但从目前简易程序的实施适用状况来看,这种优势没有得到彻底体现。由于缺乏有效的配套措施和严格的执法精神,使得原本粗糙的简易程序的实践效果和立法原意相距甚远。现实中的实际状况是由于立法过于简单,简单程序与普通程序的区分并没有那么严格,实际上造成了“该简的不简,不该简的却简了”。尤其是由于案件复杂,案件并不能在三个月内审结,结果往往是又被转入普通审程序,这实际上成为某些法院规避简易程序审限的一项措施,更何况,程序的反复与不确定性无疑会严重影响审判的效率。我们认为,作为简易程序的最大特点应体现在诉讼参加当事人、开庭审理、裁判文书的制作上有一套可行的、可操作的、行之有效的程序制定出来,不妨在民诉法中设计单独的简易程序篇,这些有待于学者予以探讨和将来立法修改 尚辰艳,对当前民事简易程序改革的反思与进言,INTERNET文献,/wen/d7e5/wen_197632_2.html ,2006年11月。现在能够以简易程序审结的案件限于基层人民法院及其派出法庭。然司法实践中,往往有一些案件尽管标的额较大,属于中级法院管辖,但事实清楚、权利义务关系明确,适用简易程序完全可以审结,但囿于法律规定,只能以普通程序审理,这种情况下的合议庭往往流于形式,以“合议”之名行“独任”审判之实,增加了当事人和法官的讼累,提高了诉讼成本,浪费了审判资源。但因其过于追求诉讼效率的提高,无形中造成了对程序公正的歪曲。当前简易程序的运行状况是:由法院决定启动,公诉案件还要经过检察机关建议或同意,而被告人作为与案件裁判结果有着直接利害关系的人,对于自己将要接受何种程序的审判无任何选择权,只能被动地接受司法机关的安排。考虑到简易程序的运行往往使得被告人难以行使其在普通程序中所享有的诉讼权利,也就说事实上几乎不可能推翻检察机关的指控,所以其所丧失的不仅是一部分诉讼权利,而且还可能是获得无罪判决的机会。二、我国简易程序存在的不足(一)从广义上理解,存在的缺陷在我国,广义上的简易程序由狭义上的简易程序制度和督促程序组成。从近年的实践来看,督促程序适用的效果并不理想。督促程序是指债权人申请法院向债务人发出支付令,督促债务人给付以金钱、有价证券为内容的债务而采用的一种特殊程序。督促程序以一种非讼程序的方式过滤了大量的无争议案件,不仅减轻法院审理的压力,而且为当事人减少不必要的开支,能以较少的成本投入获得与诉讼方式相同的效果,是相当经济的解决纠纷的方法,因而在德国、日本等国,进入法院的案件有一半以上是通过督促程序得到处理的。我国虽然在1991年制定的民诉法中增设了督促程序,但立法并没有给督促程序的正常运行提供必要条件,从近年法院立案受理实践来看,即使是法律关系明确、清楚的债权债务关系也已鲜少再有人通过督促程序来主张权利,而都是进入了普通的诉讼程序。并且,这一部分纠纷在普通的诉讼程序是大多是通过简易程序得到了解决。(二)从狭义上理解,分析其中不足而狭义上的简易程序制度在应对近年的“诉讼爆炸”中也出现了诸多不尽人意之处,我们不妨从以下几个方面加以分析:1、立法方面。A、立法过于简单。我国民诉法仅以5个条文对简易程序作出规定。其后,在1992年的关于适用若干问题的意见和1993年的经济纠纷案件适用简易程序开庭审理的若干规定中共以33个条文对其作出司法解释。2003年最高院出台了关于适用简易程序审理民事案件的若干规定。可见,“立法条文+先天刚性不足的司法解释”即为大陆现行简易程序的立法形式,“由于简易程序应有之完整结构在我国现行民诉法上的缺失,故直接导致了诉讼实践中简易程序的适用失范。”赵钢,略论民事诉讼简易程序之结构,法商研究出版社,1998年版,第1页。 B、立法规定过于概括,适用范围过小。我国关于简易程序适用范围的规定采取的是原则性标准,属概括式立法。民诉法第142条的规定虽然经过了司法解释的阐释,在实践中仍然非常难以把握。更为突出的是,简易程序在实践中的适用远远超过立法规定的范围。而最新出台的司法解释也无法使适用范围扩大合法化。因此我们必须在立法上扩大简易程序适用范围,使简易程序的适用重新回到合法轨道上来。2、规范诉讼程序的简化,统一标准。简易程序为提高效率简化了程序,但这种简化必须要按统一标准来实施。比如以一次期日辩论终结为原则,简化判决书、调解书等法律文书的制作等,都应该有统一的标准而不能各地自行其是。3、程序转换方面。A、简易程序向普通程序转换。意见第170条规定:适用简易程序审理的案件在审理过程中发现案情复杂,需要转换为普通程序审理的,可以转为普通程序,由合议庭进行审理。也就是说程序转换完全是法官的自己裁量,当事人既无权申请,也没有不同意转换的权利,完全处于被动地位。并且,对于程序转换是否合理没有约束机制,程序转换经常成为合法拖延案件审理时间的技术性手段。B、普通程序向简易程序转换。我国大陆民诉法在任何情况下都不允许普通程序转换为简易程序,而在台湾,在不违反法律法规的前提下,允许当事人以合意于诉前或诉讼中进行普通程序向简易程序的转移,体现对当事人程序选择权的充分尊重;另外在诉之变更、一部撤回或一部起诉不合法情况中也存在普通程序转换为简易程序的情形。我国大陆民诉法的规定在任何情况下均未给当事人提供合意转换程序的机会,可以说是对当事人程序方体权,或者说程序选择权的忽视,同时也是对当事人知时审判请求权等简易程序基础法理的违反邱联恭,司法之现代化与程序法(M)三民书局出版社,1992年版,第28页。事实上,民事程序法的设置,不单纯是为了满足当事人解决纷争的需要,更重要的是要能够在当事人要求的时限内以其希望的恰当方式予以解决。三、重新架构简易程序制度的反思于我国简易程序的现状,笔者认为我们有必要反思检讨简易程序在司法实践中运作的不足与缺陷,更好地完善发展这一程序,使之更好地适应审判的需要,适应人民的需要,并且本着方便当事人诉讼、快捷解决矛盾纠纷的目的,立法的本意应充分体现为民、便民、利民的价值取向,在完善传统意义上的简易程序的同时借鉴国外的经验,针对简易程序存在的诸多不足,为完善简易程序以提升司法效率,学者纷纷出谋划策,开出种种药方,从法理角度,主要是提倡注重对简易程序基础理论的研究,为制度设计提供坚实的理论基础。再一个就是建议引入新的制度参与简易程序制度的重新架构,其中提到最多的是小额诉讼程序和即决判决制度。(一)小额诉讼程序1、小额诉讼程序的概念和特征小额诉讼程序,有广义和狭义两种理解。作为制度的小额诉讼程序,也称为狭义上的小额诉讼程序或当代小额诉讼程序,是指基层法院的小额诉讼法庭或专门的小额法院审理数额甚小的案件时适用的比普通程序更加简易化的诉讼程序。其建立不仅是基于对民事案件进行分流处理,减轻法院负担的一种构想,同时其目的也在于实现司法的大众化,“通过简易化的努力使一般国民普遍能够得到具体的有程序保障的司法服务” (日)棚濑孝雄著,王亚新译,纠纷的解决与审判制度,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第76页。各国对小额诉讼程序的采用在形式上或是将其作为设立在简易法院或简易程序之下的一种特殊程序例如日本、德国、台湾。,或是专门建立区别于普通初审程序的小额法院或法庭例如法国,美国。与传统简易程序相比较而言,小额诉讼程序发展到现在具有了以下特征:、适用范围基本上限于债权债务纽约,也可以在一般侵权、邻里纠纷、租借纠纷、交通事故纠纷中采用。、程序简便,完全按常识化的方式进行运作范愉,小额诉讼程序研究,INTERNET文献,,2006年12月1日。 。“小额诉讼请求程序所追寻的理想是不需要法律技巧的简易和效率”(美)杰弗里.C.哈泽德、米歇尔.塔鲁伊,美国民事诉讼法导论,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第173页。程序每个环节都表现出简便性,如可以口头起诉,表格起诉,简化证据调查,判决不必说明理由等,整个程序在非正规方式中进行,不需律师即可操作。真正实现“当事人诉讼”。、赋予当事人程序选择权,有力地保障了程序正当性。、注重调解。从各国实践来看,小额诉讼中调解与审判一体化现象非常明显。甚至美国一些州的小额法院专门设置独立的调解程序,采取调解前置主义。从上述特点中可见小额诉讼程序明显的低成本、高效率的价值取向。成本的低廉使得一方面原告不致因司法高成本而放弃自己的小额权利,另一方面也减轻被告的负担,是国家试图提供的廉价司法救济途径。小额诉讼为实现效率优先原则,在程序设计上突出了低廉和简便,然而又就此面临着诱发滥诉的危险。2、小额诉讼程序存在的一些问题小额诉讼程序赋予法官较大的裁量权以使程序在法官主导下以各种灵活的方式加快进行。但是,我国民事诉讼经过多年努力仍未能完全摆脱超职权主义模式遗留的阴影,我国司法改革一直致力于通过借鉴当事人主义模式的某些优点突出当事人在民事诉讼中主导地位和作用,加强正当程序对法官的制约。与此相反,小额诉讼程序在赋予法官裁量权的同时没有设置对其权利行使进行有效监控的配套制度。这与我国现行的司法改革理念恰恰是背道而驰的。小额诉讼程序设计的技术性规定包括不得反诉、一次审理结案、简化证据调查及证人询问、不得上诉等,让人怀疑小额诉讼程序是否实际上是通过限制甚至取消当事人的一部分诉讼权利来获得效率的。这一悖论在司法资源有限性的现实前提下至今尚未能找出有效的解决方案。但至少,“在特定社会条件下,个人的诉讼权利是否应该限制,怎样限制,限制的范围和方式等都是必须根据该社会的实际情况和需要慎重掌握的”范愉,小额诉讼程序研究,INTERNET文献,,2006年12月1日。另外,小额诉讼程序实质上处于诉讼与非讼程序之间范愉,小额诉讼程序研究,INTERNET文献,,2006年12月1日。,它因由职业法官主持审判而区别于各种ADR(非诉讼程序)而事实上,“在小额诉讼程序中法官的职权和自由裁量权都得到积极发挥,并较大程序地取决于法官的态度、个人偏好和方法”,这使得小额诉讼与ADR间的区别趋于模糊,却加大了与普通程序所奉行的普遍主义法治原理的背离。(二)即决判决制度1、即决判决制度的概念即决判决(Summary Judgment),又译为简易判决,布莱克法律辞典对其解释是:即决判决是对于重要的事实不存在真正的争点,而且申请人有权获得作为法律问题的判决的诉讼请求作出的判决。这一程序设计允许不经过审理而对争议快速地处理章武生 杨严炎,论我国即决判决制度的确立,INTERNET文献,/wen/d7e5/wen_197438.html,2006年11月。在英美法系国家即决判决是简易程序(广义)的一种主要形式,其简略之处在于省去了完全审理的过程,属于审理前准备程序中法院的一种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