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贸专业毕业论文-假日经济与假日制度调整的关系探讨.doc_第1页
国贸专业毕业论文-假日经济与假日制度调整的关系探讨.doc_第2页
国贸专业毕业论文-假日经济与假日制度调整的关系探讨.doc_第3页
国贸专业毕业论文-假日经济与假日制度调整的关系探讨.doc_第4页
国贸专业毕业论文-假日经济与假日制度调整的关系探讨.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黄 冈 师 范 学 院本 科 生 毕 业 论 文论文题目: 假日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探讨基于五一黄金周废存的思考 作 者: 专业班级: 国贸200504班 学 号: 指导老师: 二九年五月 目 录中文摘要中文关键字英文摘要英文关键字正文1问题的提出1 2相关文献综述12.1假日经济产生的条件 22.2假日经济的经济性分析 22.3假日经济与假日制度调整的关系 32.4假日经济问题的对策和发展方向 33 假日经济的含义及产生4 3.1假日经济的含义4 3.2假日经济的产生44 从假日经济角度分析假日调整的必要性 5 4.1从经济角度和人性角度进行两方面分析 54.2假日调整的必要性基于五一黄金周的存废的思考 115 促进假日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对策建议 145.1 强制推行“个人黄金周”,取代五一黄金周145.2准确定位黄金周,宏观分析假日市场 145.3 挖掘假日经济的文化内涵 155.4 带薪休假重在经济基础 165.5 理性认识假日经济 16参考文献 17致 谢 18假日经济与假日制度调整的关系探讨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 (指导老师 王 庆)摘要:继假日制度作出调整引起争议之后,”五一”黄金周的存废再度成为争论热点。本文将以”五一”长假的存废为出发点,用假日经济的眼光,分别从经济和人的角度,阐述对此争议的看法,探讨现今假日制度的必要性和可行性。最后提出合理建议,以促进假日经济健康可持续发展。关键词:假日经济 假日制度 隐性成本 Holiday economy and adjust the relation of holiday systemInternational economy and trade Zeng Shuping(Instructs teacher Wang Qing)Abstract: The holiday system after the controversial, adjust the May Day holiday again put hot debate. This paper will take the may holiday or abolish as a starting point, use holiday economy, economy and people from the Angle of view, this paper discussed this dispute, now the necessity and feasibility of holiday system. Finally, Suggestions to promote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holiday economy healthy.Keywords: Holiday economy Holiday system Implicit costII1 问题的提出自2007年发改委对休假制度作出调整,直至年底国务院通过了国务院关于修改全国年节及纪念日放假办法的决定(草案)和职工带薪年休假条例(草案)起,新的假日制度才实行一年的时间,在2009年,黄金周的存废之争再次引爆,争议焦点在于是否应当恢复“五一”黄金周。在2009年两会期间,恢复“五一”长假的呼声高涨,争论也不断升级。这是继2007年计划取消“五一”黄金周发生争议之后,第二次为黄金周存废引发争论。近期,广东、重庆、浙江、湖南等地均有意恢复“五一”黄金周,先是广东省推出国民旅游休闲计划做铺垫,而后国家旅游局新闻发言人刘晓军表态“地方政府可以试点恢复“五一”黄金周,直至重庆市正式向国家旅游局提出恢复“五一”黄金周试点的申请、广东省正式推出“3+2+2”计划,种种迹象表明“五一”黄金周将有望以其他的形式恢复。另外,人民网关于“你是否赞成恢复五一长假”的调查显示,截至2009年3月25日,共有将近850万名网友参与了网上调查,其中赞成恢复“五一”长假的占93.8%。可见,恢复“五一”黄金周是众望所归。然而,纵然各地方政府如火如荼地开展以各种形式恢复“五一”黄金周的工作,国家发改委却表示从未有过研究恢复“五一”长假的计划,国务院则更进一步要求各省市严格执行国家法定假日制度的规定,不得擅自调假、自行安排。以广东省为例,2009年3月25日,广东省政府推出“3+2+2”模式,公布“五一”黄金周调休放假7天的安排。26日,国务院办公厅发出通知,要求广东省政府执行规定,不得擅自调休。次日,广东省又宣布撤销该计划。这也被形容为中国当代旅游业首次出现的一场“闹剧”。这些现象虽提及“五一”,实际上暗示着人们对假日经济的质疑。本文将以“五一”黄金周的存废问题为出发点,从假日经济角度探讨假日调整是否合理,探究应如何看待假日经济,究竟应从“经济”出发还是坚持以“人”文本?2 相关文献综述假日经济是随着1999年我国假日的调整出现的经济名词,所以关于假日经济的研究也只有几年的历史。从假日改革的几个阶段可知,研究领域主要分为三个阶段:一是1999年9月国务院公布新的放假办法,形成了“五一”、“十一”、春节三个黄金周之后,研究假日经济的出现以及对经济的积极与消极作用;二是2007年12月,我国对放假制度作出调整,取消“五一”黄金周,增加传统节日形成小假日,从假日经济的角度分析假日制度调整的原因及假日经济的发展方向;三是新假日制度执行一年后,在要求恢复“五一”黄金周的呼声高涨的背景下,研究调整假日制度前后对假日经济的利弊分析与权衡。由于本文的研究需要,这里主要对第二次假日制度调整后的假日经济的相关理论进行简要的综述。总体上来看,国内理论界对假日经济的研究有限,大部分以旅游为研究重点,但随着假日经济的发展,研究内容日渐丰富。从收集到的文献来看,关于假日经济的研究成果较多,这些研究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几个方面。2.1假日经济产生的条件白永秀(2000)认为,从假日经济产生的深层原因看,有:1.从社会大背景看,“假日经济”是我国市场内需不足、经济不景气的背景下产生的,具有客观必然性。2.从观念来看,“假日经济”是人们消费观念与消费方式转变的产物。3.从消费的条件看,“假日经济”是现代消费实现的重要方式。4.从现代人们生活的环境看,“假日经济”是城市格局变化的产物。5.从消费心理来说,“假日经济”是中国人重节日消费的文化心理特征的产物。任建(2005)认为,从中国经济发展的实际考察,假日经济的形成有其必然性。1.收入水平的提高是假日经济形成的物质基础2.消费结构的变化使假日经济的形成成为可能3.可支配时间的增加是假日经济形成的一个重要条件。王凤科(2006)认为,假日经济现象的出现有其特定的背景,包括经济发展带来更多的可支配资金;假日消费的时间得到了保证;消费心理发生了变化;超前消费的带动。孙青平(2007)指出,我国假日经济产生的原因主要有四个,即实行新的工作时间制度、人们经济收入的提高、人们消费观念的转变、丰富多彩的物质资源。2.2假日经济的经济性分析傅晓霞、吴利学(2003)将长假作为虚拟变量引入二元回归模型进行具体分析,指出假日经济具有很强的时间、地域和消费内容的替代性,在全国消费总量上贡献并不显著,但在一定程度上表现调整了我国的消费结构,主要作用是改变了居民的消费偏好。金怀玉、韩兆洲(2003)通过从居民人均消费水平的发展趋势和现实需求的实现条件两方面来分析“假日经济”对消费需求的影响得出结论,“假日经济”现象对拉动内需、促进经济增长、繁荣市场并没有起到多大作用。栾惠德(2005)采用季节调整的方法,通过考察“五一”“十一”长假制度实施前后季节模式的变迁,定量测算了“假日经济”对居民消费的影响以及春节的移动假日效应,并得出结论,即假日经济实际上更多的是有限的消费在不同时期的转移和替代。汪丁丁(2008)指出假日经济实为规模浪费。假日经济的间接消耗最重要的一种,可称为“规模浪费”,并从经济学原理出发列举了三项浪费。这些浪费都源自于假日经济这种“集中休假”模式,它对消费者而言,主要体现在闲暇时间的浪费。而闲暇时间的大规模浪费就等价于劳动质量的不断降低。另外,蔡继明教授(2008)通过计算发现,1999年黄金周推行之前14年,中国国内旅游实际收入平均增长速度为29%,而在实行黄金周之后直到2007年,国内旅游实际收入平均增长速度仅为12%,整整下降了17个百分点。于是他认为假日经济在拉动内需上的成就只是人们的黄金周幻觉。2.3假日经济与假日制度调整的关系熊晓轶、李明、张萌(2008)认为,假日制度的调整后,我国假日模式将发生很多变化,随之形成的假日经济也会带来很多亮点,给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带来增长的活力。这次的调整将会对假日经济未来发展提供新的增长点,主要表现在:1.科学发展假日经济,促进经济全面、持续、健康发展;2.弘扬中华文化,假日经济促进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双丰收。刘欣、张倩倩(2008)认为假日制度的调整预示着假日经济将由粗放转入理性,首先假期结构的新组合使得假期的“旅游观光”性质转变为“度假休闲”性质;同时,国民的休假也将从集中转为分散,消费的淡旺季也因此得到平衡;另外,“品质休闲”将成为假日消费的主流。周丹青(2008)认为假日调整对假日经济发展利大于弊,具体为缓解旅客旅游时间过度集中造成的压力,达到最适当的旅游经济平衡;人们安排休闲活动更为灵活,近郊旅游加大;有利于我国传统文化的复兴。2.4假日经济问题的对策和发展方向仓平、王维工(2001)指出假日经济的发展既离不开政府管理部门的宏观引导和支持,也需要有关商家的协作,如旅游业人士及众商家要提高业务水平,加强社会服务系统协作配合;物价管理部门要加强对假日期间景区景点门票以及机票、车船票等价格管理等。只要业界共同的努力,才能真正促进假日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从而带动整个经济的稳健发展。王凤科(2006)认为解决假日经济问题的对策有实施假日制度创新,建立预约消费和预约信用制度以及信息预告制度,启动消费,并加快基础设施和闲暇设施建设;丰富休闲产品;运用法律保护假日经济。张海辉(2008)认为应调节假日经济集中性以促进其健康发展。从当前假日经济发展现状来看,对假日经济的宏观调控与管理主要措施有:1.加强对经济的正确引导;2.要重视对假日经济管理与调控的组织建设;3.完善与执行相关的法律制度;4.加强基础设施与公共产品的提供。赵素洁(2008)认为,为促进假日经济的持续增长,要致力于以下几个方面:1.发展传统节日经济和周末经济;2.推陈出新开发的产品或服务;3.加强景区品牌的建设,培育品牌忠诚度;4.积极开展景区假日治安管理工作,加强景区安全力度。另外,任秀华(2008)研究了我国假日经济对旅游业的影响与对策;吕惠荣(2007)强调带薪休假的必要性及假日可持续发展的有利性。从以上研究成果可以看出,目前对于我国假日经济的研究主要着重于对假日经济产生条件、存在问题、解决措施等方面,尤其主要以旅游业为主要研究对象,但对于从假日经济角度探讨假日调整的必要性的研究较少,因此,本文将以最近的“五一”存废问题为研究对象展开分析,从经济性和人性两个角度对假日经济这一问题进行探讨,希望通过本文的研究,能够为假日经济发展的合理性提供一定的理论支持和政策选择,以进一步促进我国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这也是本文的创新点所在。3.假日经济的含义及产生3.1假日经济的含义假日经济,顾名思义是假日里特有的一种经济现象,具体地讲,是指人们在节假日集中消费,从而带动商品销售及服务量猛增、市场繁荣、经济发展的一种综合性经济模式,是对与节假日集中消费有关现象的概括和反映。它包括旅游、休闲、娱乐三种形式,涉及到商品消费、旅游服务消费和文化消费三个领域。黄金周只是假日经济的一部分。3.2假日经济的产生笔者认为,假日经济是“有钱”“有闲”“有资源”三者有机结合的现代大众消费经济。3.2.1“有钱”居民支付能力明显提高自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国家经济的发展,我国人民生活水平也迅速提高,人均收入水平明显增加,居民购买力也不断加强.恩格尔系数(Engels Coefficient)是一个能反映居民的生活质量的经济指标,据统计资料显示,1978年,农村家庭的恩格尔系数为67.7%,城市家庭为57.5%,而2007年,这一比例已经降低至43.08%和36.3%。这充分说明中国的居民消费,特别是城镇居民消费,已经从温饱型向享受型、发展型转变。这为人们的假日消费提供了经济前提。3.2.2“有闲”闲暇时间增加1995年以前,中国的法定假日加上星期日,全年休息只有59天.1995年实行双休日后增加到111天.1999年9月,国务院修订了全国年节及纪念日放假办法,在原有节假日的基础上,延长了春节、“五一”“十一”的休假时间,使得全年的公休日达到114日。调整后的法定休假日,春节、“五一”和“十一”法定休假各3天,加上调整后的2个双休日,就形成了每年3个连续7天的长假,另外,特定群体也有特定假期,如学生、老师有寒暑假,职工有带薪假期等,这表明人们有了更多的时间忙工作和学习以外的事情。充裕的闲暇时间为假日消费提供了可能性。3.2.3“有资源”自然资源、人文资源丰富我国历史悠久,地大物博,有着许多优越的供人游览的自然景观;少数民族众多,文化风俗各异、风土人情丰富,而悠悠古国传承的中华民族文化又带给我们灿烂多姿的人文资源。不断挖掘和利用这些自然资源,既满足了消费者旅游观光、感受古代文化等各种需求,又为假日经济的出现创造了良好的市场环境。4从假日经济角度分析假日调整的必要性鉴于这场争论,笔者将从经济和人性两个角度作进一步分析,就假日经济究竟该为还是为人提出自己的观点,阐述此次假日调整的正确性和必要性。4.1从经济角度和人性角度进行两方面分析4.1.1经济角度4.1.1.1 黄金周经济不经济假日消费市场火爆,尤其是旅游业,并带动交通、服务业、餐饮业等相关产业发展,对拉动经济增长十分有利。在推行黄金周制度以后,这一拉动作用更为明显。表1 中国“黄金周”假日旅游统计一览表(1999.102007.10)黄金周199920002001200220032004200520062007旅游人数(万人次)春节20004496515859476329690278329220劳动节46007376871010400121001460017900国庆节40005500639780718999101001110013300旅游收入(亿元)春节163198228257.6289.6313368438劳动节181228331390467585736国庆节141220250306346397463559数据来源:中国统计年鉴及国家旅游局统计资料从表1可以看出,除2003年“五一”因“非典”中断外,每年黄金周期间出游人数均有几千万甚至上亿人次,其旅游收入大大促进了假日经济的发展,有效地拉动了内需。表面上黄金周成就显著,但由于一个社会全年的消费总量是相对稳定的,假日集中消费带有某种盲目性和投机性,所以,衡量黄金周的经济性应该参考全年的数据。笔者将收集到的19952007年中国旅游业的相关数据进行分析。 表2 19952007年中国旅游业主要统计指标年份入境旅游人数(万人次)入境旅游外汇收入(亿美元)国内旅游人数(亿人次)国内旅游收入(亿元)旅游总收入(亿元)19954638.2387.336.29137619965112.75102.006.391638.38248719975758.59120.746.442112.70311219986347.84126.026.942391.18343919997279.56140.997.192831.92400220008344.39162.247.443175.54451920018901.29177.927.843522.37499520029790.83203.858.783878.36556620039166.21174.068.703442.274882200410903.82257.3911.024710.716840200512029.23292.9612.125285.867686200612494.21339.4913.946229.748935200713187.33419.1916.107770.6210957数据来源:国家旅游局统计数据及何光暐著:朝阳产业 走向辉煌蓬勃发展的中国旅游业,中国旅游出版社,2006.由上表可得,从1995年至2007年,我国旅游业各项指标均有所增长(除2003年因受非典影响而降低外)。下面,笔者将对国内旅游收入这一指标进行进一步分析,讨论假日经济是否真正经济。图1 1995-2007年国内旅游收入走势图图2 1995-2007国内旅游收入同比往年增长率走势图 由图1可得,国内旅游收入基本上均呈上升趋势(除2003年受“非典”影响外)。但由图2的增长率走势图可得,增长率并非一路上涨。笔者通过计算得,1995-1999各年国内旅游收入同比往年增长率的平均值为19.91%,1999-2007各年的平均值为14.19%,下降了5个多百分点。因此,实行黄金周制度前后的平均增长率整体呈下降趋势,所以,黄金周表面上刺激消费、拉动内需,但数据证明,这只是一种假象,它在推进旅游业发展方面的作用并不是人们所看到的那么强大。同时,清华大学人文学院经济研究所副所长、清华大学假日改革课题组组长蔡继明教授也得到过类似的结论。他计算得1999年黄金周推行之前14年,中国国内旅游实际收入平均增长速度为29%,而在实行黄金周之后直到2007年,国内旅游实际收入平均增长速度仅为12%,整整下降了17个百分点。这也表明假日经济在拉动内需上的成就只是人们的黄金周幻觉。事实上,在收入既定的情况下,消费能力也是相对有限的,黄金周经济只是人们把平时消费积累后集中在黄金周爆发,它实际上更多的是有限的消费在不同时空的转移和替代。具体说来,“五一”和“十一”长假更多地体现为一种“前导效应”,即把后期的消费提前集中消费,而春节则是将一部分超前消费调整到了即期,这可称为“回调效应”。这两种效应都揭露了黄金周对经济的拉动作用并没有像人们所看到的那么显著,黄金周经济其实仅仅是通过消费者的购买力在不同的时间、空间的转移和替代而形成的短暂的消费热潮,对全年的总销售额并没有太大的影响。4.1.1.2 关注“隐性成本”成本由显性成本和隐性成本构成,而隐性成本(Implicit Cost)是对厂商自己拥有的,且被用于该企业生产过程的那些生产要素所应支付的费用。这些费用并没有在企业的会计帐目上反映出来,也简称为隐成本。我们不妨借用隐成本的定义作个比喻。人们权衡假日经济的功过,大部分只看到它带来的经济膨胀,但要产生这个辉煌的成果是以全国人民集体休假为前提的。在此,将全国人民当作能生产出假日利益的生产要素,那么使用这些生产要素就要支付一定费用。而这些费用就构成了假日经济的“隐成本”。假日经济隐成本主要表现在:(1)集体休假导致政府、企业等单位停止运转,像股市、会展等高附加值的行业暂停,对中国的生产效率和外交都很不利。(2)旅游资源也需要成本,随着接待次数和游客流量的增加,自然资源也会像固定资本一样产生“磨损”,人文资源的损耗更为严重。(3)在价格不变的情况下,由于集中消费,假日期间每一消费者能够购买的服务的质量将大幅下降。(4)长假容易导致旅馆、餐饮、交通等一系列严重短缺。如果政府干预市场,例如以财政手段增加服务设施的投资,那么,长期来看,要消除短缺将导致设施闲置率大幅上升。这些无疑是一笔不小的损失,但为了看得见的短期利益,看不见的“隐成本”常常遭忽视。4.1.1.3假日助长非理性消费调查发现,恢复“五一”黄金周的呼声大多来自旅行社、酒店、餐饮店等利益集团,同意恢复“五一”黄金周地方试点的表态也是从旅游行业的利益出发。商家们将长假视为发财契机,利用黄金周做投机买卖,短期行为严重,导致旅游景点门票涨价、旅游系列服务连接不上、质量下降等。消费者花相同的钱却享受不到理应得到的服务,而利益集团短期收益暴涨,其实长期收益并无多大增长,反而因为客流爆满导致服务跟不上。这是一种非理性消费,对买卖两方和市场长远发展极为不利。长假的恢复让商家有了契机,无形中培养和助长了这种非理性消费,将不利于假日经济的健康长远发展。4.1.1.4长周末经济不小于黄金周经济从假日制度改革后一年的有关数据来看,假日的调整不一定对旅游业造成重大冲击。2008年的“五一”,第一次以“瘦身”的面貌出现,国内旅游收入有所降低。全国假日办统计显示,全国纳入监测的119个直报景点5月1日3日共接待游客894万人次,同比下降24.45%。但2008年5月3日是返程高潮,但2007年此时正是旅客量的高峰,有失可比性。以总量来看,3日的旅游收入自然不及7天假期,但以单日效益来比较,小长假的效益并不小于黄金周。测算显示,2008年“五一”日均游客同比下降6.5%,而从各省份数据来看,除云南、海南外,其它省份在日均旅游旅客与日均旅游收入同比增长。这些数据说明长周末并未降低人们的出游热情,其经济效应也不逊于黄金周经济,因此,长周末取代黄金周并不会改变旅游业良好的发展势头。4.1.2人性角度4.1.2.1保证休假质量才是以人为本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关于假日制度改革,怎样才是以人为本呢?两方专家各持己见。恢复派认为春天是最适合旅游的季节,而人们在“五一”出行的需求最为强烈,取消“五一”长假将大大抑制人的旅游欲望,极端不人性;而取消派则表示,让人们在拥挤的环境中度过假期,不仅得不到休息,反而更累,这才没有尊重人的休息权。我国目前假日消费,尤其是长假期,存在种种问题。首先,黄金周这种全民性的集中休假,使得景点、旅店、餐馆、交通人满为患,严重打乱了正常运行秩序。旅游者在拥挤的环境中更加疲劳,并不能得到身心的放松。其次,过多的旅游客流造成旅游地超载,人群如织,生态环境遭到严重破坏,旅游环境也不再优美宁静。另外,商家的短期行为严重,造成旅游服务质量的严重下降,再多的钱也得不到相应的服务质量,严重侵犯了消费者的合法权益,挫伤了他们再次消费的积极性。胡锦涛主席提出的“以人为本”,其中一个最重要的涵义就是以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为本,尊重人的尊严和价值。就假日问题,笔者认为,以人为本就是要切实保障人的休假权,保证休假质量。面对当前的假日情景,从最广大人民的利益出发,保证休假质量才是解决途径和最终目的。只要真正落实了人们的休假权,不管假期是三天还是七天,都无关重要。4.1.2.2网民意见仅供参考图 3 2009年人民网对“您是否赞成恢复五一长假”的投票结果(截止5月11日)- 19 -图 4 2007年关于取消“五一”黄金周,形成五个三天小长假的投票结果取消是民意,恢复也是民意,政府要怎样正确看待和处理网民意见?从广东省的案例可见,国务院所持态度是坚定的,严格要求地方政府不得擅自调休,并未研究恢复“五一”长假计划。笔者认为,网民意见仅有参考价值。网民意见属个体范畴,具有较强的主观性和灵活性,而制度改革是一个着眼于国家长远发展的理智型计划,不能盲目以民意投票结果为发展方向。4.2假日调整的必要性基于“五一”黄金周的存废的思考可以说,黄金周是为假日经济而生,演变到现在已成为假日经济的重头戏。作为假日经济的一个最经典的缩影,黄金周自然能体现假日经济的特征。因此,我们有必要先分析一下“五一”黄金周存废中双方的争执所在。4.2. 1 恢复派呼吁恢复“五一”黄金周的代表学者主要有北京交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旅游管理系主任王衍用、中国社科院旅游研究中心副主任刘徳谦及特约研究员刘思敏、国家旅游局原副局长张希钦等。他们主张还是保留“五一”黄金周,尤其在如今深受金融危机严重影响的背景下,作为贡献最大的黄金周,其恢复将在应对国际金融危机,扩大内需、刺激消费方面发挥举足轻重的作用。恢复派的主要论据为:(1)具体情况具体分析。针对才取消一年又恢复的种种顾虑,恢复派提出用辩证的观点看待国家政策,如今国内受金融危机影响严重,经济发展面临巨大挑战,假日制度政策也应与时俱进,在适当的时候作出相应的调整。(2)带薪休假制度执行不力,法定长假更稳当。取消“五一”黄金周,是以落实带薪休假制度为前提。目前来看,虽有部分单位保证职工有弹性安排假期的权利,但带薪休假在多数单位仍旧是一纸空文,国民带薪假期得不到保障。在带薪休假制度切实有效推行之前,只有靠法定长假才能落实职工的休假权利。(3)“五一”黄金周的取消在时间上很不合理。首先,“五一”正值春季,气候佳,风景美,适宜外出踏青,人们出游的消费欲望也最为强烈,而取消“五一”黄金周将大大抑制出游的需求。其次,长假时间间隔不合理。取消“五一”长假后,其余两个黄金周较为集中,间隔不均衡,不符合休息规律的需要。 (4)取消黄金周不是解决拥堵问题的唯一途径。黄金周的人满为患、交通拥挤,不是靠取消黄金周就能解决的,更重要的是改善出行基础设施建设。 (5)取消后会更拥挤。将三个黄金周的消费量压缩成两个,必然使十一、春节更为拥挤。4.2.2 取消派清华大学人文学院经济研究所副所长、清华大学假日改革课题组组长蔡继明教授一直坚持“取消无错”的观点,极力反驳恢复派专家的意见,认为假日改革基本目的已经达到,不能走回头路。支持取消“五一”黄金周的专家还有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旅游研究所前所长王兴斌教授等。具体有:(1)黄金周的拉动效应长期来看并不显著。黄金周的拉动内需作用只是一定消费的不同时间组合,从整体来看,在收入水平一定的情况下,并没有增加总消费量,因此不能证明黄金周拉动了经济增长。(2)人们怀念的只是长假,不是黄金周。蔡教授反对的并不是长假,而是反对全国人民集中放长假。(3)假日制度改革作为国家政策,不能朝令夕改。不能只注重为应对当前金融危机的短期利益,而应着眼于未来长远发展。(4)带薪休假制度得以推行需要时间,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我们不能因为他成长不够快而否定它,而应该加大法制力度。再者,相对外国实现带薪休假的过程而言,我国推行的速度并不缓慢,要鼓励其成长,给与更多的信心。(5)分散休假益处多。首先,长假给企业带来停转的损失很严重,黄金周的时间正好是在中国全年工作效率最好的时候,却让全民放假,政府和企业基本上停止运转,这从某方面讲是一种巨大的损失,而分散休假则能使损失相应降低。其次,分散集中休假使各种旅游项目发展更均衡,有利于旅游产业长远发展。(6)对黄金周的片面理解导致对黄金周期望过高。能否刺激消费,根本在于居民可支配收入的多少,而和黄金周数量的多少无关。所以关键在于提高居民收入水平。4.2.3 对争议的思考这场争议中两方专家的观点均有道理,但笔者认为,总的来说,要正确认识“五一”长假存废问题,关键在于处理好短期和长期的关系。首先,制度改革是否正确应看长远发展,不能朝令夕改。2008年新假日制度实行的第一年,人们看到分散休假的经济效应不如黄金周经济,就提出恢复“五一”长假。实际上,2008年是特殊的一年,由于雪灾、汶川地震、北京奥运会等特殊事件的发生,所以这一年有关假日经济的数据不具有普遍性,并不能准确反映新制度的合理性。另外,带薪休假制度如今虽然执行不力,但相比它在西方的道路,我国实行的进度不算慢。所以,我们应容许新制度再实行一段时间,让它能够发挥作用。其次,假日是否经济应看长期效应,不能只看短期利益。分散休假没有长假的“井喷”式消费,不能立即有效地刺激消费,但我们分析假日经济,不能只看一个假期或者一个月,而应从整年的数据分析。事实证明,历经了长假的暴涨消费,接下来将出现市场很长时间的疲软,整年的消费总量没有很显著的提升。最后,处理好为经济还是为人的关系。笔者认为,为经济是为人的一种表现方式,为人则是为经济的最终目的。提高了国家的经济水平,人们的生活质量也就得到了保证。在假日问题上要以人为本,就应该重点关注人们休假的质量,而不是争取集中统一休长假。若在分散假期基础上还要增加长假,尽快落实带薪休假才是最理想的途径,这也需要经济基础的支持。所以,人是经济的上层建筑,长远来看,为人才是根本。综合来讲,笔者的观点是:不恢复“五一”黄金周利大于弊,这也说明此次假日调整是必要的。5 促进假日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对策建议 既然假日调整有利于假日经济的健康发展,我们现在不必再为是否恢复“五一”长假而争论不休,而应该将重点转移到如何发挥新制度的优势,促进假日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基于上述思考,笔者提出如下对策建议。5.1 强制推行“个人黄金周”,取代“五一”黄金周根据劳动法及职工带薪年休假规定的规定,机关、团体、企业、事业单位、民办非企业单位、有雇工的个体工商户的职工在同一单位连续工作一年以上的,享受带薪年休假,职工可以弹性安排带薪假期。而“个人黄金周”就是将带薪假期与周末自由组合后形成的职工独有的黄金周。其最大的优势在于能够错开法定黄金周,避免交通拥堵、旅游景点人满为患等弊端,让职工根据个人和形势需要,选择性地安排假期活动。理论上,将“个人黄金周”取代“五一”黄金周,不仅个人可以避免拥挤,从容享受高质量的舒适旅途,不再怀念长假,同时也能缓解黄金周的压力,交通不再拥挤,旅游景点淡季不淡,旺季也不人满为患,服务质量也会有所提高,是最理想的途径。虽然目前全国推行带薪休假情况不尽如人意,但我们应该充满信心,肯定带薪休假的优越性,为假日制度的长远发展考虑。首先,国家要加强立法,真正健全法律制度,使“个人黄金周”与法定黄金周具有同样的法律效力。更重要的是,管理部门要加大执法力度,切实保证带薪休假的实行,只有这样,个人黄金周才有望取代“五一”黄金周。5.2准确定位黄金周,宏观分析假日市场商家的短期行为在很大程度上起因于对假日经济的片面理解。其一,他们仅仅抓住黄金周经济,却冷落了双休日市场和现在的“长周末”,导致黄金周喘不过气。其二,如今度假方式多样化,假日的旅游特征也在淡化,休闲、探亲、充电等内容取而代之,而商家总是把重点放在旅游上,忽略了其他方式。所以,相关部门应当加强规范管理和正确引导,矫正商家的错误认识,准确理解黄金周,合理定位假日经济。具体措施有:5.2.1 兼顾各个假期,量体裁衣假日制度的改革使得假日格局有所调整,减少了一个黄金周,增加了三个“长周末”,旅游部门应当兼顾长假、周末各类型市场,量体裁衣。首先,假期缩短对旅游收入的影响是有限的,对“长周末”而言,短线的度假游恰恰是景区最能产生理想经济效益的目标项目。所以,周末以及“长周末”期间,旅游部门应主推短线游,如省内游、郊区游等项目,而对于黄金周及寒暑假,旅行社则以国内游和国际游为主。5.2.2 休假方式多样创新我国消费者目前的旅游理念正从观光游向度假游转变,假日活动不只是旅游,更重要的是休闲。旅游路线要不断创新,开发新的娱乐项目,如探险型、农家乐、野外生存训练等,这样既能满足不同游客的需要,又能避开旅游热潮,疏导客流。5.2.3 引进绿色消费绿色消费是一种新型的消费理念,是基于人、经济和环境和谐的消费方式,并开始成为消费者时尚消费的选择,其内涵包括两个方面,即消费无污染,有利于健康的产品以及消费行为有利于节约能源,保护生态环境。它是伴随绿色投资产生的,目的也是实现人与自然、人与人和谐,经济发展与环境和谐。绿色消费应当引入到黄金周消费中,这样越来越多的人能够关注环境,保护生态,协调好人与自然的关系。这样旅游景点再也不用担心超载,人们旅游时也会约束自己的行为,途中也不会再遭遇脏乱差的生态环境。而且,在当前大力建设和谐社会的时期,提倡绿色消费也是响应党的方针政策、顺应时代发展的一种积极表现。5.3 挖掘假日经济的文化内涵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认为,生活消费作为消费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指通过消费生活资料面维持自身生存,生产出活动于其他三个环节的劳动力。随着经济的发展,生活水平的提高,生活消费也越来越从单纯的物质层面发展到精神层面。劳动者通过消费可以减缓压力,愉悦精神,拓宽视野,增长见识,这不仅是对人之为人的价值的更高层次的体现,也是一个提高自身素质的能动过程。胡锦涛总书记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也指出,要想推进文化创新,增强文化发展的活力,我们必须从我国的传统文化入手,大力弘扬中华传统文化中的精髓。因此,发展“假日经济”不能只注重商业和旅游业等物质层面,而应发挥其文化内涵,提倡精神消费。例如,开展“文化黄金周”,组织音乐会、文艺演出等活动,丰富人们的假日生活;在旅游中多开发有地方文化特色或有教育意义的特色路线,让人们在旅游中也能学习;在传统节日假期中,增加个性化、有针对性的投入,真正体现国民对中国传统节日的重视。5.4 带薪休假重在经济基础国家进行假日改革应着重将休假培养成一种生活方式。带薪休假的落实能帮助减少黄金周这种“突击型”非常态的假期,促进假日经济可持续发展,是最理想的休假方式。然而就目前实施情况来看,带薪休假在中国很大程度上只是一纸空文,并未得到很好的实施。据专家调查,北京市的带薪休假实行率只有50%多一点。对于高收入的职工来说,带薪休假容易落实,但目前,有部分人群,例如大多数工资不高的基层职工,他们宁愿放弃假期,增加工作时间,以期得到更多的薪水,于是企业更有理由不实施带薪休假。因此,笔者认为,落实带薪休假,经济基础是关键。根据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发展状况规律,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产生、性质和发展变化的方向;上层建筑的反作用取决于和服务于经济基础的性质和要求。这一规律表明,上层建筑的性质和变化发展、上层建筑是否需要改革以及改革的形式和方向,都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