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阅读5页,还剩6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古代诗歌鉴赏 第二章 第二部分古代诗文阅读 第一节鉴赏诗歌的形象 晏殊巧逢 燕归来 一次 宋代词人晏殊来到维扬 住在大明寺中 他转来看去 忽然发现墙上有一首诗写得很好 可惜没有作者的姓名 晏殊跑进跑出 问个不停 终于打听到这首诗的作者名叫王琪 家就在大明寺附近 由于晏殊从诗句中发现王琪文学修养较高 很会写诗 所以 他立即决定要把王琪请来 一同探讨诗文 王琪来了以后 发现晏殊善于赏诗论文 态度还很谦虚 晏殊见王琪性格开朗 言谈投机 又请王琪入席用餐 二人边吃边谈 心情特别舒畅 饭后 又一同到池边游玩 晏殊望着晚春落花 随口说道 我想了个诗句写在墙上 已经想了一年 还是对不出来 那个句子是 无可奈何花落去 王琪思索了一下 不慌不忙地对道 似曾相识燕归来 这一对句不但在词面上对得切合时宜 很有特点 而且在含义上使二人的思想感情如挚友重逢 一见如故 这怎能不使人格外高兴 因此 晏殊一听 急忙称好 后来 晏殊把这一对句用到 浣溪沙 词和一首七律诗中 得到了人们的好评 真题体验 考情分析 1 2013 山东高考 阅读下面这首清诗 回答问题 8分 山寺夜起江湜月升岩石巅 下照一溪烟 烟色如云白 流来野寺前 开门惜夜景 矫首看霜天 谁见无家客 山中独不眠 1 三 四两句中的 烟 有哪些特点 诗人是如何描写的 4分 2 结合全诗分析诗人 不眠 的原因 4分 解析 1 本题考查鉴赏诗歌作品形象的能力 这里考查的物象是 烟 烟 即雾气 云气 诗中用三个句子来表现 第二句重在做铺垫做映衬 第三句运用比喻 抓住云气的颜色来写 第四句写云气的动态 回答时 除了要解释句子含意 还要回答运用了哪种修辞 刻画了 烟 怎样的特点 并与主旨保持内在的一致 2 本题考查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作者 不眠 的原因明显集中在文中最后两句 但题干要求 结合全诗 故答题时要对诗歌整体加以分析说明 答案 1 三 四两句中的 烟 有两个特点 一是色白 二是具有动态 诗人在第三句用比喻的修辞方法 形容山岚在月光下呈现出如云的白色 第四句以 流 字描写山岚之动态 形象生动 2 诗人不眠有两方面原因 一是喜爱山中夜景 前四句描写山中月夜美景 第五句 开门惜夜景 惜 字表达了诗人对山中夜景的喜爱 二是思家 最后两句中 无家客 独 表现出诗人的孤独和羁旅思家之情 鉴赏 江湜 清代诗人 诸生 道光间官至浙江候补县丞 江湜遭逢离乱 半生辗转闽 浙 苏三地 生命历程与行旅密切联系 诗集中行旅诗歌占百分之四十多 这些诗歌记录行旅述闻之见 以漂泊 回归为内核 辐射出孤独 深愁 思乡 回归四类情感主线 于山程水景中抒写出一颗乱世愁郁的心魂 这是一首描写羁旅行愁的诗作 当时作者遭遇离乱 漂泊他乡 心情孤独愁苦 作者住在山中的野寺里 孤独一人 对月思乡 感慨身世浮沉 首联 月升岩石巅 下照一溪烟 描写月亮从高高的岩石之巅升起来 月光照亮大地 为全诗铺设了思乡的氛围 奠定了思乡的基调 接着诗歌转向对月光下一溪水雾的描写 由于月光如水 澄澈明亮 所以 本来就洁白的云气更显洁净缥缈 首联描写符合山中晚景特点 月光的衬托使得景物更加美好 颔联紧承首联 写月光照耀下的溪上水汽如云样洁白 飘飘荡荡 散流在寺前 表面看起来 这不过是自然现象 并无妙处可言 但比起首联 却写出了水汽的自然飘动的动态之美 而且 洁白的水汽缥缈轻盈 流落无定 不禁让作者联想到自己漂泊无依的生活 这一联的描写除了用云气暗喻作者羁旅生活的特点 也是以乐景写哀情的重重一笔 妙不可言 颈联写无法入睡的自己打开寺门 站在寺外观赏美景 眼前美景 让作者感慨万千 不禁怜惜起来 这一份怜惜 暗含着深沉的身世漂泊之感 诗人抬头看天 却感觉到霜重气寒 心中难免凄凉孤独 霜天 二字 紧扣心情 间接表达了漂泊在外的孤寂凄冷的心境 可谓传神之笔 尾联直抒胸臆 用反问的形式写道 谁看到无家可归的客居他乡的人 在这荒郊野外 月下思乡 山中叹惋 独自一人深夜不眠呢 反问加强了抒情效果 与前面的景物描写遥相映衬 更写出一份愁绝伤绝的自伤之境 具有强烈的感染力 整首诗借景抒情 寓情于景 抓住富有特征的景物来描写孤独凄凉的身世之慨 以乐景写哀情 更见其哀 以月色铺设情境 则无一处不孤寂愁苦 此诗大有杜甫诗歌沉郁苍凉之感 但多了一份轻巧和宁静 可为上乘之作 2 2013 重庆高考 阅读下面这首词 然后回答问题 7分 鹧鸪天酬孝峙 清 钱继章发短髯长眉有棱 病容突兀怪于僧 霜侵雨打寻常事 仿佛终南石里藤 闲倚杖 戏临罾 折腰久矣谢无能 熏风 未解池亭暑 捧出新词字字冰 作者简介 钱继章 字尔斐 号菊农 浙江嘉善人 明崇祯九年 1636 举人 明朝曾为官 入清不仕 撰有 菊农词 注 孝峙 王屋 字孝峙 浙江嘉善人 明末文学家 罾 用竹竿做支架的方形渔网 熏风 东南风 1 上片刻画了词人怎样的自我形象 运用了什么手法 4分 2 怎样理解 折腰久矣谢无能 3分 答案 1 容貌病态怪异 性格坚韧不拔 用描写刻画外貌 用比喻突出性格 2 此句意谓 我为官很久了 要我再出任官职 则以没有能力为借口来推辞 表现了词人坚决不与清朝统治者合作的气节 鉴赏 这首词大约作于明清之际 从词题为 酬孝峙 来看 为交游唱和之作 钱继章在这首词中叙写了自己的生活状况 并表明自己不愿为官的心迹 从中体现出易代之时明朝遗民的民族气节 词的上片从自己的外在容貌写到内在的意志 首句勾勒出自己的容貌的一个轮廓 就如画了一幅头像 词人先非常具体地勾画出头发 眉毛 胡子的特点 短短的头发 长长的胡子 高突的眉毛 第二句 显然换了一个角度来补足这幅画 病容 是很抽象的 故词人打了一个比方 说是 怪于僧 这里提到 僧 联系清初明朝遗民纷纷遁入空门的情况来看 正暗合上句 发短 的含义 念念不忘自己为明朝遗民 突兀 承上句 有棱 除描绘出容貌 怪 之外 还表现出傲岸的民族气节 以上两句是写自己的容貌 接下两句写自己的意志 尽管生活的环境如霜侵雨打般的恶劣 但我的意志就像终南山石罅中生长的青藤一样 一任风霜 坚强不屈 霜侵雨打 比喻当时清廷统治下明代遗民面临的残酷的社会现实 点明了上句 病容 直接的原因 寻常事 表明这种恶劣的环境不是短时间或偶尔出现的 对词人而言那是习以为常的事 这从一个方面说明了现实的压力 在结构上 它既暗合前面的 僧 又绾合下片的隐居生活 下片表明自己不愿再为官的心迹 尽管外在的社会环境很严酷 词人觉得隐居生活是闲适的 或倚杖信步亭阁 以消闲暇 或临池张网捕鱼 以为娱乐 倚杖 临罾 概括自己的隐居生活 罾 是有支架的渔网 闲 戏 表明隐居生活的闲适 折腰久矣谢无能 表现出词人坚决不与清统治者合作的态度 词的最后两句 扣题中 酬 字写 熏风 即南风 炎炎夏日 即便是有风南来 也无法消解这池亭的酷暑 熏风 暑 不只是单纯写天气 联系明清年代的社会情况 这里当另有所指 捧出 在此是捧读的意思 新词 当指王屋写给钱继章的词 字字冰 是读词的感觉 南风不解暑 而王屋的新词则新意迭出 字字如冰可消酷暑 考点聚焦 核心突破 诗歌中的人物形象包括诗中所塑造的人物形象和抒情主人公形象 在偏重叙事或诗人隐身的诗歌作品中 诗人往往借助其笔下的人物表达自己对生活的感受 对社会的看法 对人生的感悟 或者寄托自己的理想 人物形象 所谓 抒情主人公 就是诗人自己的形象 诗歌是诗人主观感情的产物 必然常有诗人的痕迹 我们通过他的所见所为所想 可以想象出诗人的形象特征 古诗中常见的人物形象有 不慕权贵 傲岸不羁的形象 心忧天下 忧国忧民的形象 寄情山水 归隐田园的形象 怀才不遇 壮志难酬的形象 友人送别 思念故乡的形象 2013 辽宁高考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 完成后面的题目 竹轩诗兴张镃柴门风卷却吹开 狭径初成竹旋栽 梢影细从茶碗入 叶声轻逐篆注烟来 暑天倦卧星穿过 冬昼闲吟雪压摧 预想此时应更好 莫移墙下一株梅 注 篆 盘香 因盘香曲绕如篆文 故称 请结合全诗 简要分析诗人的形象 解析 本题通过考查考生对诗歌形象的把握 进一步考查对诗歌的思想内容和感情的把握 能力层级为d级 分析诗歌的精神内涵 不能随意拔高 要结合内容分析作答 答案 塑造了闲适 洒脱 高雅的诗人形象 通过对 竹轩 柴门 狭径 等简朴清幽的生活环境的描写 表现了诗人日常生活的闲适自得 倦卧 闲吟 等反映了诗人洒脱的生活态度 竹 雪 梅 等意象表现出诗人高雅的人生志趣 鉴赏 这首七言律诗 写竹轩景物 自然清丽 从所写的景致中 可以看出作者本身的志趣 作者虽然出身于勋业很高的富贵之家 但心志清隽 爱好闲雅 摆脱了富贵子弟庸俗的习气 修竹本以它的高洁和潇洒 历来为文人雅士所激赏 开头两句写竹轩面对柴门 清风卷来 柴门被自然地吹开了 轩的前面 是刚刚开辟不久的小径 径边栽上了许多篁竹 环境是非常幽雅的 三 四两句写竹梢的清影 和竹叶被风吹动的响声 妙在结合轩中的情事来写 显得自然而洒脱 足以引起诗人的诗兴 当轩静坐 竹梢的影子 都好像通过茗碗细细地落在轩中似的 篆烟飞起了 竹叶的音响 宛如随着篆烟轻轻地飘来 在静观当中 确定是体会得非常细致 五 六两句仍然是写竹轩清趣 但和前两句意境显然不同 前两句写的是平时 这两句却写的是暑天的夜晚和冬天下雪的白昼 前两句以写竹为主 以轩中的品茗 焚香为辅 这两句以轩内倦卧看星 和冬天对雪闲吟为主 而以 星穿过 和 雪压摧 相应地写竹 达到水乳交融 情景俱妙的程度 从诗句中作者告诉人们 暑天 这里宜于乘凉倦卧 可以看到星从修竹的上面穿过 冬天 坐在这儿吟诗 可以看到素雪压在竹枝的清景 这样倦卧也好 闲吟也好 竹轩都可以供以诗情 诗兴 而此情此景 都非在其他的处所所能领略到的 结尾两句 作者因此时尚在夏季 所以第六句所写的情事 只是虚写 作者设想到了冬季 这儿的清景 一定格外宜人 冬天是梅花的季节 梅花的寒香冷蕊 配上修竹的疏枝翠叶 纵使不是雪天 也便梅竹同清 使竹轩更有幽致 若是下雪的话 那么雪地咽梅花 静听竹林里敲金戛玉的声音 此境岂不更加清绝 所以作者在诗中叮嘱自己说 莫移墙下一株梅 梅花将为竹轩带来更多的诗兴啊 到那时节 是 日暮倚修竹 还是欣赏月下的梅花 那就听自己的便了 鉴赏人物形象题常见的提问方式有 该诗刻画了什么样的人物形象 诗中所刻画的人物有何特点 审题时要审清两点 分清是诗中人物形象还是诗人自己形象 是要求分析还是概括 解答这类题的基本思路 以人物 肖像 行动 语言 神态 心理 环境 自然环境 社会环境 情节为依据 从人物的身份 性格 思想感情以及作者对所写人物的态度入手 答题的一般步骤 什么形象 中心词应是形象 分析形象的基本特征 结合诗歌内容分析 形象的意义 联系情感 主旨分析 1 2012 安徽高考 阅读下面这首诗 回答问题 最爱东山晴后雪 宋 杨万里只知逐胜忽忘寒 小立春风夕照间 最爱东山晴后雪 软红光里涌银山 注 本诗为 雪后晚晴 四山皆青 惟东山全白 赋 最爱东山晴后雪 二绝句 中的一首 请简要分析这首诗中诗人的形象 解析 本题考查从欣赏诗歌抒情主人公形象方面来把握诗歌情感 杨万里喜欢描写自然景物 这首七绝描写了早春雪后晚晴优美的山色 抒发了诗人陶醉于自然的美好情怀 可通过题目 最爱 和诗中词语 逐胜 忘寒 最爱 归纳出诗人的形象特点 答案 诗人只顾追寻胜景而不觉春寒 驻足春风夕阳中凝望东山 对东山雪景充满喜爱之情 从这些动作与心理的描写中 可以看到一位心境悠闲 陶醉于自然美景而欣然忘我的诗人形象 鉴赏 本诗描写了东山雪后阳光朗照的美丽景象 原题为 雪后晚晴 四山皆青 惟东山全白 赋 最爱东山晴后雪 二绝句 诗题直接言明 最爱 表达情感取向 第一句 只知逐胜忽忘寒 写自己因为只顾着追逐寻觅胜景而忘记了寒冷 交代作诗缘由 第二句 小立春风夕照间 写偶尔在春风中站立 在夕阳中放眼赏看美景 这两句写诗人不惧寒冷 寻觅美景 立于风中 在夕阳中欣赏美景的形象 把一个因爱美景而不顾寒冷的 痴人 形象展示在读者面前 第三句 最爱东山晴后雪 直言自己最喜爱东山天晴之后的雪景 而第四句 软红光里涌银山 则为全诗最妙的景语 在春日的傍晚 夕阳微弱柔软的红光普照在东山之上 皑皑白雪闪耀着点点光芒 那仿佛是座座银山在向我涌来 其中 软 字写出白雪映照下的夕阳红光 是那么地柔和细微 赋予夕阳光芒以形象的触觉 写出了夕阳的无限美好 另一个 涌 字则把白雪覆盖的群山在夕阳之下闪耀光芒 在视觉上产生向自己涌动而来的动态感描绘出来 有化静为动的奇功 赋予画面以动态之感 增添情趣 诗歌中的事物形象 即咏物诗或杂诗中的形象 如骆宾王 咏蝉 中 蝉 的形象 陆游 卜算子 咏梅 中 梅 的形象等 物象 2010 山东高考 阅读下面这首古诗 回答问题 咏怀八十二首 其七十九 阮籍林中有奇鸟 自言是凤凰 清朝饮醴泉 日夕栖山冈 高鸣彻九州 延颈望八荒 适逢商风 起 羽翼自摧藏 一去昆仑西 何时复回翔 但恨处非位 怆悢 使心伤 注 商风 秋风 怆悢 li n 悲伤 诗中 清朝饮醴泉 日夕栖山冈 高鸣彻九州 延颈望八荒 四句体现了 凤凰 怎样的品性 解析 根据 凤凰 醴泉 山冈 这些意象的特点和 彻九州 望八荒 的动作可分析出 凤凰 的品性 答案 高洁 或 超然脱俗 清高 志向远大 或 心忧天下 鉴赏 这是一首魏晋时阮籍写的五言诗 作为咏怀之作 阮籍以凤凰作喻 表达了有才能的人却 自摧藏 的悲剧命运 末句更是直抒胸臆 但恨处非位 怆悢使心伤 诗的意思是 据说在山间树林中有奇异的鸟 自己说是 凤凰 清晨醒来喝的是有淡酒味的泉水 日落后栖息在山风树林间 它一声高吭的鸣啼可以响彻整个大陆九州 它伸长了颈子可以看到很僻远的地方 此时正逢秋风吹起 羽翼受了挫伤 便往昆仑山的西侧飞去 不知何时才会飞回来啊 只恨处于不正确的职位 那种凄凉悲伤真的使我伤心难过啊 这首诗是阮籍为嵇康作的悼诗或者悼其下狱 不无道理 首先 林中有奇鸟 自言是凤凰 清朝饮醴泉 日夕栖山冈 高鸣彻九州 延颈望八荒 这与阮籍其他咏怀诗的起调大不一样 所谓 感于哀情 缘事而发 师心以遣论 诗的起因应该不是自伤身世 苦无洁身之道那般简单 且阮籍在咏怀诗中最常用孤鸿 孤雁自喻 桃李尚惧成蹊 自己不会自言凤凰 其次 林中有奇鸟 自言是凤凰 显得既爱其才 又几分笑弄 更多无奈 况除却阮嵇当时没人能当凤凰之喻 清朝饮醴泉 日夕栖山冈 高鸣彻九州 延颈望八荒 短短二十字写的正是 性烈而才隽 高情远志 率然玄远 的嵇康 鉴赏物象题提问方式有两种 一是把物象的外在特点和内在情意分成两问提问 二是把这两问合成一问 作整体提问 如 该诗 联 阕 描绘了泉的什么形象 答题一般要扣住 物 与 志 两方面 其一般步骤 描述物象的基本特征 结合实际表现手法具体分析 揭示物象的社会意义 作者的情感 志向 节操等 2 2011 山东高考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 回答问题 咏山泉储光羲山中有流水 借问不知名 映地为天色 飞空作雨声 转来深涧满 分出小池平 恬淡无人见 年年长自清 这首诗中的 山泉 具有什么品格 诗人借咏山泉表现了怎样的情怀 解析 首联叙事点题 平和自然 静寂的深山里 一股清泉徐徐流出 给这僻远之所平添一些活气 面对此番景象 诗人真想问山泉有无一个让人记得住的名字 可是无从知晓 其既惊喜又遗憾的心情充溢于字里行间 颔联承接上文 从正面立意 描绘山泉的出俗形象 它流淌在平地之时 恰似一面新亮的镜子将蔚蓝的天宇尽映水底 它飞泻于山下之际 又如潇潇春雨般泼洒半空 煞是壮观 颈联从反面角度立意 转写山泉遭遇冷落的境况 尽管山泉清净而鲜活 可是当它流入深涧 水满溢出 分引到小池的时候 山泉原先的那种清澄和灵气 被这窒息的环境遮盖了 这些描写 意在为后文蓄势 尾联关合全诗 由叙而议 点明诗旨 山泉的 恬淡 无人关注 可它仍然年复一年 自洁自清 保持着一尘不染的秉性 咏山泉 又是一首有所寄托的咏物诗 山泉即诗人自己 山泉的特点即诗人要追求的个性 其崇尚恬淡自然 飘逸出俗的高洁境界了了可观 耐人回味 答案 这首诗在表现山泉得天地之声色 具满涧平池之能的同时 又表现了山泉恬淡自然 清高自守的品格 诗人借咏山泉表现了淡泊清高 任性自然的情怀 景物形象是指诗歌中描绘的自然景物和人文景物 2013 江西高考 阅读下面一首宋词 完成后面的题目 景物形象 水调歌头壬子被召 端仁相饯席上作 辛弃疾长恨复长恨 裁作短歌行 何人为我楚舞 听我楚狂声 余既滋兰九畹 又树蕙之百亩 秋菊更餐英 门外沧浪水 可以濯吾缨 一杯酒 问何似 身后名 人间万事 毫发常重泰山轻 悲莫悲生离别 乐莫乐新相识 儿女古今情 富贵非吾事 归与白鸥盟 注 绍熙三年 壬子 辛弃疾奉召赴临安 在陈端仁的饯行席上赋此词 余既 三句出自 离骚 余既滋兰之九畹 又树蕙之百亩 朝饮木兰之坠露兮 夕餐秋菊之落英 概括 兰 蕙 菊 三种意象的共同内涵 解析 本题考查对古诗词中常见意象内涵的理解 答此题一方面要读懂词的意思 同时要注意注释中的暗示 联系所学过的屈原的 离骚 中大量运用 香草美人 的手法 用各种香草来比喻自己高洁的情操与品德 答案 兰 蕙 菊 都是花草 在词中都用来象征词人高尚 纯洁的品格和节操 鉴赏 辛弃疾的这首 水调歌头 长恨复长恨 是一首感时抚事的答别之作 上片直接抒写诗人的 长恨 和 有恨无人省 的感慨 词人首先写道 长恨复长恨 裁作短歌行 长恨 即无尽的痛恨 这里 以 长恨复长恨 裁作短歌行 句开篇 首先提出了 恨 而且是 长恨 还要 复 即不停 一个接一个 联系现实 恨 主要指面前偏安一隅的南宋小朝廷的苟且偷安 自己收复北地的宏愿无法实现的遗恨 何人为我楚舞 听我楚狂声 一句合用两个典故 史记 留侯世家 载 汉高祖刘邦 欲废太子 立戚夫人子赵王如意 由于留侯张良设谋维护太子 事不得谐 戚夫人因向刘邦哭泣 刘邦便对她说 为我楚舞 吾为若楚歌 歌中表达了刘邦事不从心的苦衷 其中 听我楚狂声 源于 论语 微子篇 据记载 楚国隐士接舆曾唱歌当面讽刺孔子迷于从政 疲于奔走 论语 因称接舆为 楚狂 辛弃疾运用这两个典故 目的是抒发他虽有满腔 长恨 而又无人理解的悲愤 一个 狂 字 更突出了他不愿趋炎附势 屈从权贵的耿介之情 词人在直抒胸臆以后 紧接着以舒缓的语气写道 余既滋兰九畹 又树蕙之百亩 秋菊更餐英 这里 词人借用了屈原 离骚 中的诗句 兰 和 蕙 都是香草 滋兰 和 树蕙 是以培植香草比喻培养自己美好的品德和志节 而 饮露 和 餐英 则是以饮食的芳洁来比喻品节的纯洁和高尚 作者在这里引用屈原诗句 借以表达自己的志节和情操 门外沧浪水 可以濯吾缨 词人用屈原 宁赴湘流 葬于江鱼之腹 也不肯 以皓皓之白 而蒙世俗之尘埃 的典故表明自己的志节和操守 下片 一杯酒 问何似 身后名 意在抒发自己理想无从实现的感慨 抗金复国理想难以实现 志业难遂 还要那 身后 的虚名干什么 人间万事 毫发常重泰山轻 道出 长恨复长恨 的根本原因 南宋统治集团轻重倒置 是非不分 置危亡于不顾 而一味地苟且偷安 所以 词人以 悲莫悲生离别 乐莫乐新相识 儿女古今情 写惜别 这里用屈原 九歌 少司命 悲莫悲兮生别离 乐莫乐兮新相知 点明恨别乐交乃古往今来人之常情 表明词人和饯行者陈端仁的情谊深厚 彼此都不忍离别之情 最后写道 富贵非吾事 归与白鸥盟 这里 又引用两个典故来表明自己的心迹 词人引用陶渊明 归去来兮辞 中 富贵非吾愿 帝乡不可期 表明自己此次奉召赴临安并不是追求个人荣利 并且也不想在那里久留 因为 帝乡不可期 这是先从反面说明自己的心迹 结拍 归与白鸥盟 则是从正面表明自己的心迹 据 列子 黄帝篇 载 相传海上有位喜好鸥鸟的人 每天早晨必在海上与鸥鸟相游处 后遂以与欧鸟为友 比喻浮家泛宅 出没云水间的隐居生活 在这里 词人说归来与鸥鸟为友 一方面表明自己宁可退归林下也不屑与投降派为伍的高洁志节 另一方面也有慰勉陈端仁的意味 从而照应了题目 辛弃疾这首词答别而不怨别 溢满全词的是他感时抚事的悲恨和忧愤 却一无凄楚或哀怨 鉴赏诗中景物形象题常见的提问方式有 诗中描写了哪些意象 景象 其作用是什么 诗描绘了什么样的画面 对找出意象题 直接答出即可 注意采用名词或名词化答法 对画面描述题 答题模式一般为 描绘了一幅 某时某地 视题而定 描述画面 意境特点 或孤寂冷清或恬静优美等 画面 还可接着分析蕴涵的思想感情 3 2012 山东高考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 回答问题 吴松注道中二首 其二 晁补之晓路雨萧萧 江乡叶正飘 天寒雁声急 岁晚客程遥 鸟避征帆却 鱼惊荡桨跳 孤舟宿何许 霜月系枫桥 注 吴松 即吴淞 江名 开头两句描写了怎样的景色 营造了怎样的氛围 解析 先具体分析前两句所写到的意象的表达效果 然后进行整合 晓路 点明起航的时间是清晨 雨萧萧 写出起航时的天气状况 江乡叶正飘 既交代了季节是秋季 又写出了诗人所见的落叶飘飞的景象 雨萧萧 与 叶正飘 写出了秋景的凄清萧条 答案 描写了清晨起航时 江南水乡风雨萧萧 落叶飘飞的深秋景色 营造了凄冷 感伤的氛围 鉴赏 晓路雨萧萧 江乡叶正飘 早晨的路上 细雨潇潇 空气中有着几丝清冷 正是江南水乡黄叶翻飞的季节 这首诗开头两句描写了一幅清晨起航时 江南水乡风声萧萧 落叶飘飞的深秋景色 营造了凄冷 感伤的氛围 天寒雁声急 岁晚客程遥 大雁从头顶飞过 抛下几声急促的鸣叫 是啊 都已经深秋了 大雁怎会不急 可是我 远望归家的路 却遥遥不可及 鸟避征帆却 鱼惊荡桨跳 诗人的观察由远及近 鸟儿因为船猛地退了一下而急急地躲避 鱼儿因为船桨的摆动而惊得跳散了开去 诗人触景生情 像这样颠沛流离的旅程何时才能结束呢 孤舟宿何许 霜月系枫桥 孤舟是承载着作者的所见所闻 联结着雁 鸟 鱼 霜月 枫桥等意象 把航程中的所见所闻所想贯穿在一起 是整首诗的线索 今夜要在哪里投宿呢 最佳地点当然是张继曾经投宿过的 并留下著名诗篇的枫桥了 南宋诗人范成大编纂的 吴郡志 中说 枫桥 自古有名 南北客经由未有不憩此桥而题咏者 因此 诗人一见到枫桥 便兴致勃勃地嘱咐船家将船系在桥下 决定这天晚上夜宿于此处 以一抒幽思 作者融情于景 全诗表达了漂泊 思乡 孤寂之感 意境是诗人的主观情思与客观景物相交融而创造出来的浑然一体的艺术境界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 然后回答问题 江汉杜甫江汉思归客 乾坤一腐儒 片云天共远 永夜月同孤 落日心犹壮 秋风病欲苏 古来存老马 不必取长途 意境 这是杜甫晚年客滞江汉时所写的一首诗 诗中二 三两联用了 片云 孤月 落日 秋风 几个意象 请分析其情景交融的意境 答案 颔联中的 片云 孤月 既为实景 也有喻意 片云 在空中飘荡 就像自己漂泊他乡 漫漫长夜中 月亮和 我 都是如此地孤独寂寞 颈联用落日比喻自己黄昏暮年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中国物流招聘真题及答案
- 二手车置换协议合同
- 主仆解约协议书范本
- 教育机构工作协议书
- 棚改项目打捆协议书
- 教育机构出资协议书
- 阜阳顶托出租合同范本
- 新建公厕协议书模板
- 整改项目备忘协议书
- 楼房过户写协议合同
- 酒店采摘活动策划方案
- 2025下半年海南万宁市事业单位招聘工作人员146人(第1号)考试笔试参考题库附答案解析
- 食堂消防安全知识培训
- 中学生防范黄赌毒演讲
- 安全生产领导机构
- 人力资源管理试题库及答案
- 2025江苏苏州新主城物业服务有限公司、苏州新区枫桥万厦物业管理有限公司招聘5人考试笔试备考题库及答案解析
- 2025年国家公务员录用考试公共基础知识全真模拟试题及答案(共八套)
- 入股公司食品协议书
- 高一 历史 人教版《中外历史纲要》上册《第19课 从社会心态视角看辛亥革命》课件
- 浴池防火应急预案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