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陶瓷香炉造型设计探究.docx_第1页
中国古代陶瓷香炉造型设计探究.docx_第2页
中国古代陶瓷香炉造型设计探究.docx_第3页
中国古代陶瓷香炉造型设计探究.docx_第4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1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中国古代陶瓷香炉造型设计探究陈钧锴( 南京工业大学 工业与艺术设计学院 , 南京 211816)摘 要 :以中国古代陶瓷香炉的造型设计演变路径及其发展规律为研究对象,从中总结出陶瓷香炉造型的设计要素为烟 气的走向控制和炉内气流方向的设计。关键词 :陶瓷香炉 ;豆式炉 ;博山炉中图分类号:tq174.75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1-9642(2014)01-0080-04research of ancient chinese ceramic incenseburnerchen junkai( nanjing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college of industry and artistic design, nanjing 211816, china )abstract:this article research about the evolution path of design of ancient chinese ceramic incense burner, summed up the design elements of ceramic incense burner is control of the flue gas and the furnace the design of air flowdirection.key words:ceramic incense burner;doufurnace; boshan furnace1 香炉的肇始熏香的传统已在中国人的生活中延续了数千年,据 古代文献记载,早在黄帝时期,人们已在日常生活中使 用芳香的植物,到了商周时期,广泛的祭祀活动进一步 推动了焚炙自燃香料的熏香习俗,至先秦时期,日常的 熏香活动开始普及,特别是以焚烧草木类香料的取香之 法直接催生了香炉这一熏香专用器具。在现有的考古发 掘中,香炉至迟已在春秋晚期出现。从春秋时期开始直至明清,中国的香炉无论在材质 上还是造型上均可谓异彩纷呈,仅就材质而言,多可见 青铜、陶瓷、竹木、象牙、金银等。由于熏香的习俗多 见于贵族阶层的日常生活中,因此,中国古代的香炉设 计总体呈现出由简单到复杂,由粗犷到精致的变化过程, 例如,早期的香炉绝大多数为简单的豆式炉,其造型简练, 仅能置于桌面上焚香,至唐代,出现了一种精致小巧的 球状银薰炉,由于三层活动套环的设计使得这种香炉无 论如何滚动,置于中心位置的金质圜底小圆钵都能够始 终保持稳定,其中所放的香料完全不会因为香炉的滚动 而倾洒出来。其他各朝历代也均可见设计巧妙的各式香 炉,在香炉的设计上,中国的文人雅士也投入了很大的 热情,如李渔在闲情偶寄中便指出了香炉的摆放之法, 文震亨在长物志中则重点分析了宣铜香炉和博山炉 的精妙之处。收稿日期:2013-5-6 通讯作者:陈钧锴,男,讲师,硕士,研究方向:古陶瓷研究,现代陶瓷艺术设计 。 e-mail:34121738由此可见,香炉自产生之初便与中国民众的日常生 活密不可分,在长时间的进化过程中,熏香活动逐渐成 为贵族和文人阶层最为热衷的雅事之一,因此,香炉的 设计便日渐奇巧,它已从简单的生活日用品演变成为身 份的象征和高尚生活品位的标志。2 陶瓷香炉的特质与其他材质相比,陶瓷香炉的优越性十分突出,主 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陶瓷香炉表面覆盖的光 滑釉层使得它具有金属香炉无法具有的耐腐蚀性。其次, 随着制作工艺日益精进,在同等体量的情况下,陶瓷香 炉较之于其他材质的香炉而言更显轻巧。第三,陶瓷的 装饰技巧十分丰富,因此,现存的古代陶瓷香炉不仅形 制多样,而且还展现出异彩纷呈的装饰效果。总的说来, 与笨重的石材和装饰手法较为单调的金属相比,陶瓷香 炉具有轻便和多变的艺术特征。3 以豆式炉为基础的陶瓷香炉设计豆是中国古代产生较早的一种食器,其造型特征为 高柄浅盘,根据早期文献记载,在商周时期,豆的使用 是有着严格的要求的,不同身份等级和年龄的人能够使 用的豆的数量有明文限定,而豆与其他食器不同,它并 不能盛放除调味香料以外的其他食物,这一使用习惯当 直接影响到后来“豆式炉”的出现。所谓“豆式炉”是指自春秋战国时期开始出现的一 种香炉形式,其形制与陶制高脚豆类似,有一长足柄, 柄上设一浅盘,盘内焚香,多数豆式炉还设有雕刻着各 式孔洞的盖,根据现有的考古调查资料表明,带有盖的8800中中国国陶陶瓷瓷cchhiinnaa cceerraammiiccss22001144(5500)第第 11 期期图 1 山东平阴出土陶香炉图 2 平阴县出土的博山炉图 3 马王堆汉墓出土陶熏炉陶制豆式炉出现在西汉或战国时期的中国南方地区,在 广东省和湖南省,此类陶制豆式炉的出土量更大,其形 状主要可分为矮柄豆式炉和高柄豆式炉两类。如今,众 多的研究者认为豆式炉的造型实际上就是后世各类香炉 造型的基础,几乎所有的香炉造型都可看作是以豆式炉 为基本设计元素,再进行其他形体调整和加工后得到的, 这种解释的主要根据来自于考古资料中的成果。3.1 从豆式炉到博山炉在一系列考古资料中显示,早期的豆式炉炉盖多为 低矮的浅盘状,至西汉早期开始,豆式炉的炉盖开始变 高,盖钮造型越来越复杂,山东省平阴县出土的西汉晚 期陶香炉盖高与炉身高度几乎相等(图 1),盖钮造型细 腻,整体造型比例均衡。与它同时出土的一件陶质博山 炉在造型上虽呈现出截然不同的面貌(图 2),但若细看, 似仍有类同之处 :首先,二者的底足部分均有托盘 ;其 次,二者的底足均呈现出矮柄的状态 ;第三,二者的炉 盖均大致为三角型。总的说来,若以这两件陶质香炉为 参照对象来看,以豆式炉为设计基础的陶瓷香炉在造型 上都大致呈现出顶部收缩、腹部扩大、足柄收缩和足底 扩大的韵律美感。例如 :长沙马王堆汉墓 1 号墓和 3 号墓出土的陶薰炉在造型设计上就是以陶豆为原型(图 3), 增加了一个带有三角形镂孔的炉盖,盖钮设计为飞鸟形, 增添了香炉整体的律动感。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藏的 一件西汉原始瓷薰炉亦可看作是对陶质豆式炉的形态改 良(图 4),被有意识拉长为三层的盖钮提升了炉体的整 体高度,盖钮顶端的飞鸟和三层台基上的鸟形捏塑都起 到了增加动感的作用,几近于平面的炉盖上雕刻有圆形 和三角形的孔洞,下方的鼓腹和矮柄状足也呈现出明显 的豆式炉造型特征,这种拔高的设计意识实际上就是博 山炉的造型基础。虽然博山炉在整体的艺术效果上并没 有多少明显的豆式炉特征,但如果仔细地辨别,豆式炉 在出现的时间上早于任何一件已知的博山炉,同时,绝 大多数陶质博山炉依然可以看出与豆式炉雷同的足柄、 浅盘和高盖的造型特征。图 4 西汉原始瓷熏炉3.2 从博山炉到角薰炉魏晋时期,随着佛教对中国民众日常生活的影响日 渐加深,传统的本土仙道思想开始慢慢地与外来的佛教文 化融合起来,这一点非常明显地表现在了博山炉的造型演 变上。如果说西汉时期的博山炉以明显的山峦形象为特 征,那么到了西晋时期,这种山峦层叠的造型特征逐渐 发生了转变,一种被简化了的山峰形象渐渐地变成为莲 花的形态,这个变化过程可以在出土于江西洪州窑的青 瓷角熏炉上得到印证(图 5):首先,虽然被命名为角熏炉, 但我们依然可以从它的生产时间上发现这类香炉盛行的 时期实际上正处于博山炉向莲瓣式香炉过渡的阶段 ;其 次,从陶瓷艺术的制作方法来看,黏贴于炉盖上的片状 “角”是由于制作工艺中的“简化”所导致的结果,换言之, 在长期的重复劳作中,洪州窑的陶瓷工匠为了提高生产 效率,同时也由于在长时间的技艺传承后,博山炉的复 杂造型经历了几代陶瓷匠人的口授亲传后已渐渐简化变 形,脱离了原先细腻考究的形态特征,所以,年轻一代 的陶瓷工匠就在日渐模糊的传承与高效的产量需求下创 造出了所谓的“角熏炉”;第三,与汉代崇尚奢华的生活图 5 洪州窑青瓷角熏炉图 6 唐代莲瓣式香炉图 7 耀州窑杯式炉方式相比,魏晋时期频繁的战乱导致民众对奢华的物品并 无太大的审美热情,简朴成为此时的主流审美取向,因 此,我们可以认为,角薰炉就是博山炉被简化之后的形态, 溯源而上,角香炉同时也是早期豆式炉的演变形态之一。 3.3 从角薰炉到莲瓣炉至南朝时期,造型简单的角熏炉又逐渐演变为“乳 尖状博山炉”,同时盛行的还有片状博山炉。不难想象, 无论是角熏炉还是乳尖状博山炉和片状博山炉,陶瓷造 型工艺中的泥片贴制技巧无疑就是后来莲瓣式香炉得以 出现的技术诱因。随着唐代制瓷技术的成熟和奢华之风的再次盛行, 加上以统治阶级为代表的佛教崇拜,使得一种造型华美, 结构复杂的莲瓣式香炉开始盛行(图 6),这种香炉通体 饰以泥片印坯制成的仰覆莲瓣,用以模仿莲花的自然形 态,但其总体造型还是能看出较为明显的典型博山炉特 征,当然,随着时间的流逝,这种特征也慢慢地消散,莲 瓣式香炉开始成为中国传统陶瓷香炉中的一个特有类别。 3.4 从豆式炉到杯状炉豆式炉除了向博山炉演变之外另出现了一种较为主 流的演变形式,即杯式炉。所谓杯式炉以宋代耀州窑所产 最为多见(图 7),从造型上来看,杯式炉的板沿口、深 炉身、矮足柄和外撇的圈足显然是继承了豆式炉的特征, 另一方面,较之于豆式炉而言,杯式炉极少见炉盖的设计, 而且,炉身上少见用来排烟的镂孔,由于一般不设炉盖, 因此,杯式炉的装饰主要集中于板沿口及炉身。从宋代以 后,这种敞口式的设计开始成为香炉的另一种主要造型。总的说来,目前已知的中国古代香炉造型几乎都可 看作是以豆式炉为设计蓝本进行改良加工而成,其改良 的重点主要集中于炉盖和足柄两个方面,有盖的豆式炉 多为博山炉款式,无盖的豆式炉后来则成为杯式炉,有 足柄的豆式炉多见于唐代以前,足柄改良为多足或圈足 的豆式炉则多见于唐代以后。4 从博山炉看烟气的走向控制设计香炉是焚香时专用的器具,就中国古代的焚香传统 来看,人们所欣赏的除了香料被焚烧后散发出来的浓郁 香气以外,烟气飘散的形态也是焚香者津津乐道的对象, 因此,在香炉的造型设计中,如何通过有意识的设计人 为地控制烟气的走向和大小也直接地影响了香炉的造型 变化。中国古代陶瓷香炉中最具代表性的烟气走向控制的 成功范例就是博山炉。博山炉是中国最具特色的一种香炉款式,现有的考 古资料认为,成熟的博山炉至迟出现于公元前 140公 元前 87 年,即西汉中期。西京杂记中描述的长安巧 匠丁缓所作九层香炉是目前可见最早的关于“博山炉” 的记载,文中说该炉“镂为奇禽怪兽,穷诸灵异,皆自 然运动。”根据研究者的成果分析,博山炉在形体上最大 的特征是其炉身与炉盖模仿了山川的造型,通过对存世 博山炉的造型研究,这些香炉在模仿山川形态时都不约 而同地采用了上小下大的水滴状造型,这种造型规律一 方面是为了真实地模拟山川巍峨壮观的形象,另一方面 是出于对烟气走向控制的需要。以英国维多利亚阿尔伯特博物馆收藏的一件泥 质红陶博山炉为例(图 8),该炉炉盖的中部偏上位置以 线条雕刻了山峰的形态,在山脚下则雕刻着围绕炉盖呈 顺时针方向旋转地奔跑着的动物和狩猎者,研究者认为 这里的山是指中国神话传说中的“蓬莱仙山”,整件炉盖 上的雕刻装饰描绘了神话世界中的场景,而香炉底部起 到承托作用的盘亦另有寓意,吕大临在考古图中解 释这种设计是为了在使用时注入清水于托盘中,当炉烟 升起之后,盘中的水就是人们幻想中的海面,正如淮 南子中记载的 :“疏圃之池,浸之黄水,黄水三周复其 原,是谓丹水,饮之不死。”盘中之水就是这里所说的饮 之可以长生不老的“黄水”。既然人们费尽心思以托盘盛 水来展现想象中的世界,那么他们必然也会想尽办法来 模仿仙山烟雾缭绕的神秘面貌,此时,炉盖孔洞的设计 就显得尤为重要。在这件泥质红陶博山炉的炉盖上,我82 中国陶瓷 china ceramics 2014(50) 第 1 期图 8 阿尔伯特博物馆藏泥质红陶博山炉 图 9 博山炉内部烟气走向图们发现所有的排烟孔都被巧妙地设置在“山谷”的位置上, 这种设计的巧妙之处在于以下三点 :首先,在自然界中, 山中的云气因气流和气压的原因通常都起源于山谷部位, 当云气向上抬升时渐渐包裹山峰,就形成了烟气缭绕、山 高不可及的景象,所以,在香炉盖上把排烟孔洞设置于 山谷的位置是完全符合自然现象的,熏香产生的烟气与 自然界中的云气都具有向上漂浮的特性,因此,从“山谷” 中飘荡出来的烟气也能够环绕着香炉的顶端形成云气氤 氲的景象。其次,由于博山炉整体呈现出明显的水滴状 造型,因此,顺着山谷开设的排烟孔也同样呈现出下多 上少的特征,加之烟气向上飘升的特性,当炉内香料被 点燃之后,所有的烟气从各个孔洞中均匀排出并汇拢于 香炉的顶端,成为一股浓郁的烟云,为赏香者提供了美 妙的视觉享受。第三,山谷中的排烟孔具有一定的隐蔽性, 日常摆放时人们不容易看到暴露在外的孔洞,这种设计 方式显然也是为了提高了香炉整体视觉美感而出现的(图 9)。对于烟气走向的控制,博山炉是有盖类香炉中最具 有代表性的设计,在唐以后的无盖香炉中,烟气的走向 控制就完全依赖于燃香者在压制香灰和设计香料形态时 的功力了。5 陶瓷香炉造型设计与炉内气流走向的关系燃香者的要求,但实际上,为了避免“我不沾其味”的 情况出现,香炉的设计者还必须注意香炉造型与炉内气 流走向的关系。香料在香炉内不能依靠明火燃烧,因此, 如何让炉内的炭火按照焚香者的需要缓慢且持续地燃烧 下去,这就需要优秀的炉体造型设计,而有盖类香炉和 无盖香炉的炉体造型设计也有不同之处。对于有盖的香炉来说,首先,为了让烟气能够顺利 地按照设计意图从排烟孔中均匀排出,炉身的体量就必 须小于炉盖,这样,燃香时形成的烟气才能够积累在炉 盖的部位,在之后产生的烟气的挤压作用下慢慢地从孔 洞中排出。其次,中国古代的文人雅士们并不欣赏四处 飘散的烟气,他们往往希望炉内的烟气能够有序且优雅 地向上缓缓飘散,这就要求香炉的设计者必须将开有排 烟孔的部位设计成下大上小的造型,这样,所有的烟气 才能够最终汇集于香炉的顶端。对于无盖的香炉来说,由于烟气的排放路径不再通 过排烟孔控制,而是由燃香者通过压香等工序来完成, 因此,在炉体造型的设计上就需要具备广口、深腹的特征, 广口的设计有利于燃香者调配和压制香粉,深腹的造型 则为香料提供了足够大的燃烧空间。6 结语就陶瓷香炉而言,在造型上更需注意上轻下重、上 薄下厚,这是由陶瓷的工艺特征决定的,较为轻薄的上部 在镂空雕刻时能更好地提高成品率,而且,烧成后的镂孔 在形态上更显灵巧,厚重的下部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