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 (判断解误+分点突破+新题对练)第1讲 商周至秦朝政治制度的演变课件.ppt_第1页
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 (判断解误+分点突破+新题对练)第1讲 商周至秦朝政治制度的演变课件.ppt_第2页
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 (判断解误+分点突破+新题对练)第1讲 商周至秦朝政治制度的演变课件.ppt_第3页
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 (判断解误+分点突破+新题对练)第1讲 商周至秦朝政治制度的演变课件.ppt_第4页
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 (判断解误+分点突破+新题对练)第1讲 商周至秦朝政治制度的演变课件.ppt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1讲商周至秦朝政治制度的演变 1 商朝的政治制度 1 王权传承 实行 传承方式是父子相传或兄终弟及 2 王权特点 通过 决定国家大事 具有神秘色彩 王位世袭制 占卜 2 西周的分封制 1 目的 进行 扩展周的统治范围 2 概况 对象 周武王把王畿以外的 分别授予王族 功臣和古代帝王的后代 义务 诸侯要为周天子镇守疆土 交纳贡赋和朝觐述职 权利 受封诸侯在自己领地内可以 等 有效的统治 土地和人民 随从作战 设置官员 建立武装 征派赋役 3 影响 前期 加强了周天子对地方的统治 扩大了统治区域 开发了 西周成为一个延续数百年的强国 后期 受封诸侯在自己领地内有相当大的 西周后期 王权衰弱 遭到破坏 3 西周的宗法制 1 目的 加强分封制形成的统治秩序 解决贵族之间在 上的矛盾 2 内容 推行嫡长子继承制 形成相对的大宗和小宗 边远地区 独立性 分封制 权力 财产和土地继承 3 特点 利用 的亲疏来维系政治等级 把血缘和政治相结合 4 作用 强化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 同时有利于 的稳定和团结 父系血缘关系 统治集团内部 1 前提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王朝的建立 2 内容 1 创立皇帝制度 权力 全国的 等一切大权 由皇帝总揽 特点 皇权至上 2 中央创立三公九卿制 政治 经济 军事 皇位世袭 3 地方官制 推广郡县制 在春秋战国基础上全面推行 郡由 直接管辖 下设若干县 郡 县长官都由 直接任命 御史大夫 中央政府 皇帝 3 影响 1 实现了对 直接有效的控制 2 奠定了中国两千多年 的基本格局 为历代王朝沿用 并不断加强和完善 地方政权 政治制度 1 封邦建国 就是封建制度 封建制度 与封建社会制度相联系 是以地主阶级掌握土地和政权 压迫和剥削农民阶级为标志的社会制度 而 封邦建国 是指分封制 是周王为了巩固统治秩序 将宗族子弟 姻亲 功臣等分封到各地 广建封国的一种政治制度 2 宗法制之下 长子不一定有资格继承王位 宗法制之下只有嫡妻所生的大儿子即 嫡长子 才有资格继承王位 而 长子 有可能是嫡妻所生 也有可能是妾生 前者是合法的王位继承人 后者则没有资格继承王位 3 宗法制下大宗和小宗的关系是固定的 大宗和小宗是相对而言的 周天子是天下的君主 是所有姬姓贵族的大宗 诸侯对周天子而言是小宗 在封国内 诸侯对卿大夫而言是大宗 而卿大夫对诸侯而言是小宗 在卿大夫的封地内 对于士而言 卿大夫又成为士的大宗 4 分封制在春秋战国时期彻底消亡 分封制在我国西周时期达到成熟 春秋战国时期走向崩溃 但在西汉初年和明朝初年又出现了分封的现象 这应该是历史的反复和倒退 5 君主专制不同于中央集权 专制主义与中央集权是两个不同的概念 专制主义是一种决策方式 而中央集权是一种相对于地方分权的制度 强调中央对地方的统治 6 郡县制开始于秦朝 春秋战国时期 一些诸侯国已陆续在新兼并的地区设置郡县 秦朝统一后在全国范围内推行郡县制 突破提示 古代中国早期 是指我国的夏 商 西周三代时期 这一时期我国的制度具有过渡性和不成熟性 突出体现是具有浓厚的血缘宗法色彩 这一时期典型的制度代表是分封制和宗法制 我们只要探究清楚这两个制度的特点及其之间的关系 本要点就可迎刃而解了 1 分封制的特点有哪些 分封的主要对象是王族或功臣 等级森严 受封者具有较大的独立性 权利 但要对上一级尽一系列义务 诸侯国为西周地方最高行政机构 2 史料探究法理解宗法制及其特点 史料宗者 何谓也 宗者 尊也 为先祖主也 宗人之所尊也 礼 曰 宗人将有事 族人皆侍 古者所以必有宗 何也 所以长和睦也 大宗能率小宗 小宗能率群弟 通其有无 所以纪理族人者也 白虎通义 德论 上述史料体现的是我国古代哪一政治制度 其特点如何 提示 宗法制 特点 血缘宗亲 等级分明 族权与政权密切结合 3 宗法制对中国社会的影响有哪些 1 宗法制促使 忠 孝 观念深入民心 造就了中华民族 国 与 家 密不可分的观念 2 受宗法观念的长期熏陶 国人养成了谦和忍耐 温良恭敬 勤劳俭朴的社会美德和尊老爱幼 兄弟相亲的社会公德 3 宗法制还影响着中国人的社会生活 例如 重男轻女 修族谱 后代继承父亲的 姓氏 4 宗法制中 道德专制 男女不平等 等级观念 自律盲从 等成为民族进步和发展的瓶颈 尤其是道德专制导致了国人重人治轻法治 严重阻碍了中国近代以来的民主法制进程 4 分封制和宗法制的关系如何 1 分封制是宗法制的政治体现 2 宗法制是分封制的内核纽带 3 共同作用 分封制从政治结构方面建立了贵族间的等级秩序 宗法制则是以宗族观念巩固了这个等级秩序 它们共同为维护和巩固奴隶主贵族统治地位发挥了重要作用 古代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三个特点1 带有浓厚的原始血缘色彩 神权与王权相结合 形成了一套从中央到地方的行政管理体系 2 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形成了国家的政治结构 王位世袭制形成了 家天下 的局面 3 分封制和宗法制将族权与政权结合 形成了 家国一体 局面 1 2013届河北沧州质检 中国大百科全书 中写道 中国古代社会中凭借血缘关系对族人进行管辖和处置的制度 与中国古代社会中的宗族组织相配合 是统治阶级维护政治和社会秩序的重要手段 这说明宗法制 a 有效维系了秦朝统治秩序的稳定b 按照宗族组织原则组建专制政权c 体现了血缘关系同政治关系的结合d 实现了国家政治权力的高度集中 解析 本题考查宗法制的作用 关键信息 是统治阶级维护政治和社会秩序的重要手段 a b d三项说法错误 答案 c 突破提示 这是一个复合型的核心要点 主要有 秦朝皇帝制度的特点 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特点 秦朝郡县制度的特点 这三个分要点组成 在这三个分要点的基础上可以顺理成章的推论出本主题要点的内容 1 秦朝皇帝制度的特点有哪些 1 形象理解 2 史料探究史料 天下之事无小大 皆决于上 丞相诸大臣皆受成中 倚辨 办 于上 天子独以印称玺 又独以玉 群臣莫敢用 据载 秦朝的传国玉玺其文为 受命于天 既寿永昌 史记 卷六 秦始皇本纪 上述史料体现了皇帝制度怎样的特征 并说明其本质 提示 皇帝独尊 皇权至上 皇位世袭 本质是君主专制 即皇帝是封建国家的主宰和权力中心 2 图示法探究秦朝中央官制的特点有哪些 秦朝中央 地方行政机构示意图 1 以皇权为中心的中央行政体制 三公九卿 分工严密 各司其职 而又互相牵制 最终大权操纵在皇帝一人手中 保证专制皇权不至旁落 2 充分体现出 家天下 的特点 九卿 中奉常 宗正 郎中令 少府等官职就是为皇室专设的 是为皇帝服务的 国与家同治 这是封建时代统治的特点 3 郡县制的特点是什么 在国家大一统的条件下实行 官吏由皇帝任免调迁 不得世袭 官吏只有俸禄 无封地 是地方行政机构 地方绝对服从中央 有利于中央集权的加强和国家的统一 秦朝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的三个特点1 权力高度集中 皇权至高无上 地方无条件服从中央 中央集体对皇帝负责 2 中央与地方割据势力之间 中央内部皇权与相权之间的矛盾 是专制主义中央集权下的两对基本矛盾 3 专制主义是主要特点 带有浓厚的人治色彩 2 2013届广东汕头月考 到了秦 汉统一 由封建转为郡县 古人称 化家为国 一切贵族家庭都倒下了 只有一个家却变成了国家 这里 化家为国 指的是 a 分封制的瓦解b 郡县制的实行c 封建制度的确立d 郡国并行制的实施 解析 考查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 材料信息 从封建转为郡县 一切贵族家庭都倒下了 只有一个家变成了国家 体现出随着郡县制取代封国制 天下逐渐变为皇帝一姓之家 答案 b 2012 浙江高考 中国古代讲究 同姓不婚 已知春秋时秦晋两国世为婚姻 故称两姓联姻为 喜结秦晋之好 而鲁晋两国不可通婚 结合所学关于 西周分封制 的知识 能够判断 晋国是姬姓封国 晋燕两国可以通婚 晋宋两国可以通婚 秦燕两国可以通婚a b c d 解答路径 1 知识角度 1 对宗法制应明确 一个核心 嫡长子继承制 两个原则 立嫡以长不以贤 立子以贵不以长 三个宗法形式 家谱 宗祠 族规 四个重要观念 血缘亲疏 男尊女卑 忠孝观念 尊祖敬宗 2 对于分封制应明确其分封的对象 内容 影响 及其与宗法制 相应土地制度的联系等 3 注意礼乐制与分封制和宗法制的关系 其目的是为了维护分封制和宗法制 有利于统治秩序的稳定 2 社会角度分封制 宗法制与现实生活的联系 分封制与宗法制虽然是先秦时期的政治制度 但对今天的社会生活仍具有很大的影响 如中国姓氏的起源中 有很多就起源于古代的封国 如宋 鲁 郑 陈等 中国很多地名的简称也起源于西周时期的诸侯国国名 如山东省简称鲁 山西省简称晋等 宗法制对今天现实生活的影响更大一些 如中国尊祖敬宗 渴望亲情的传统观念 修家谱 祭祀祖先等习俗 2012 海南高考 秦灭六国后 秦王嬴政兼采古史及传说中的 三皇 五帝 之名而称 皇帝 其首要目的是 a 宣扬托古改制b 承袭华夏传统c 突出个人功业d 标榜君权神授 解答路径 1 知识角度从制度创新角度认识秦朝皇帝制度 三公九卿制度 特别注意郡县制度的推广产生的深远影响 2 史观角度秦朝开创的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是一次伟大的制度创新 对中国两千多年的古代文明发展产生了巨大影响 以此为切入点 从文明史观或社会史观角度考查秦朝制度创新的重大意义 3 热点角度 1 秦朝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对于打破贵族分封 促进大一统王朝的形成具有重要意义 2 中央集权制度是中国古代政治文明演进的重要环节 具有鲜明的 人治 色彩 这对于我国当前的祖国统一和民主法制建设具有一定的启迪作用 考向一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1 知识角度 一本古代算数书列了一道例题 今有大夫 不更 簪褭 上造 公士凡五人 共猎得五鹿 欲以爵次分之 问各得几何 书中记载正确答案是 他们依次分别得到1又2 3 1又1 3 1 2 3 1 3只鹿 请问 这反映了古代中国社会的哪项特色 a 年龄在鹿肉分配上的重要性b 古代中国人特殊的数学观念c 个人的地位由猎鹿活动决定d 不同爵位者的分配权利差异 解析 材料中 大夫 不更 簪褭 上造 公士 五人 在分封制之下的爵位依次降低 与之相应的是 他们依次分别得到1又2 3 1又1 3 1 2 3 1 3只鹿 这种对应关系最能说明d项 答案 d 2 知识角度 孔子死后 弟子们为其服丧3年 与这一行为密切相关的是 a 分封制b 礼乐制度c 宗法制d 世袭制 解析 解题关键是理解孔子和弟子之间是师徒关系和礼乐制度本身的含义 答案 b 3 热点原创 下列两幅图片所示事件反映出中国古代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不包括 a 嫡长子继承制b 大 小宗是相对的c 血缘关系与政治关系紧密结合d 采取 禅让 的权力传承方式 解析 从图片看 主要体现出古代宗法制的影响 a b c三项都是宗法制的特点 d项是远古时代政治的特点 答案 d 考向二秦朝的中央集权制度4 知识角度 秦朝的统治虽然非常短命 但其建立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却给中国留下了深刻且持久的印记 这一制度的本质特征是 a 君主专制b 中央集权c 分权独立d 民主政治 解析 从题意上看 考查的是秦朝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本质特征 a项符合题意 答案 a 5 史观角度 中国古代文化常识 的作者马汉麟在该书中写到 姓名 礼俗 宗法 这是社会一系的内容 明星固然耀眼 反映时代真实面貌的却是广大民众 据此可以得知他强调研究 a 物质文明b 精神文明c 政治文明d 社会文明 解析 从材料中 姓名 礼俗 宗法 这是社会一系的内容 明星固然耀眼 反映时代真实面貌的却是广大民众 的信息可以判断 其体现的是对社会史观的考查 在此其强调研究社会文明 答案 d 6 热点改编 某制度 所代表的新型国家之职 正在使人人直属于国 秦朝这一制度 a 强化了血缘等级秩序b 维护了国家统一c 促进了分封制的崩溃d 是秦朝的制度创新 解析 正在使人人直属于国 的信息说明 此制度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管理 而且这一制度是 秦朝 的制度 综合判断 这一制度应该是秦朝的郡县制度 这一制度加强了中央集权 有利于维护国家的统一 答案 b 7 阅读材料 回答问题 材料一宗法制最早可追溯到原始社会父系家长制时代 经过夏 商的衍化 到西周时最后形成严密的制度即宗法制度 从整个中国历史的角度看 西周作为短暂一瞬消失了 但创始于斯的宗法组织和宗法结构并没有随之在政治制度上一起消失 自秦以后的中国社会 承袭了宗法观念和宗法传统 使中国封建政治中的等级制源于原始的血缘宗亲关系 它表现为绝对的君臣隶属原则和极端的皇权主义 中国封建政治还有一个宗法特征是亲贵合一和裙带作风 最终导致中国封建政治统治中反智主义倾向 即反对理性 经验守旧 这是封建宗法又一特色 中国历史纵与横 材料二宗族制群体作为一种松散的利益群体 在广大农村普遍存在 而由宗族群体所形成的宗族势力 虽与过去相比有了本质性的变化 但作为封建残余仍对农村社区起着一定的破坏性作用 成为农村基层社区生活中一股不可忽视的潜在的破坏力量 陈永平 李委莎 宗族势力 当前农村社区生活中一股潜在的破坏力量 材料三家族组织与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有着天然的联系 与中国国家政权之间具有较为广阔的合作空间 与现代化的主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