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1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遵义市第二十一中学20182019-2第一次月考高二历史试题考试时间:90分钟 满分:100分第I卷(选择题,共48分)一、选择题(共24题,每小题2分,共48分)1.“夏朝设秩宗,商朝设卜、巫、史,西周设太史、太祝、太卜、太士等,他们既是神权的掌握者,又是国家的重要执政官,权位显赫。”这表明夏、商、西周政治制度的特点之一是A. 按照血缘亲疏分配政治权力B. 形成内外相辅的地方政权体制C. 实行神权与王权相结合的制度D. 国家和家族宗法制度密切结合【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从材料中可以得知既掌握神权,又掌握行政权,明显表现出神权和行政权相结合的特点,故C项正确。材料中“秩宗”是一官名,后世用为礼部的习称,并非地方官员;材料中的“卜、巫、史”等都是官民,没有体现血缘关系,也没有体现宗族,因此ABD均错误。所以答案选D。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夏、商、周政治制度的特点【名师点睛】商朝实行内外服制度,商王有控制内外服的权力,借神权以巩固王权。西周实行分封制度,打破了地方的血缘关系,中央权力进一步加强。商周时期都是体现了血缘关系与政治关系结合的特点。2.“这是个一层层重叠着的权力金字塔,每个贵族都分享着一部分权力,王奈何不得侯,侯也奈何不得公,一直到士,都是如此。他们在一定的范围内,各层有各层的政权,所以我们可以说大夫和士也是握有政权的统治者的一部分。”这说明西周A. 宗法制和分封制互为表里B. 中央集权和地方分权相结合C. 统治权按范围分层次划分D. 统治阶层维护所有人的利益【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在一定的范围内,各层有各层的政权”“大夫和士也是握有政权的统治者的一部分”可知,西周的政权是分封制度下是按照范围进行分层次划分的,故C项正确;材料无法体现宗法制与分封制的关系,排除A。西周时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所以不是中央集权和地方分权相结合,排除B。西周时期的政治是维护贵族的利益,并不是维护每一个人的利益,排除D。【点睛】解题的关键信息是“在一定的范围内,各层有各层的政权”“大夫和士也是握有政权的统治者的一部分”,结合所学分封制的特点和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分析解答。3.周人经过克殷之战和周公三年东征,消灭了许多地方势力,造成了广大地区的权力真空,周得以“制五等之封,凡千百七十三国”。这说明分封制A. 以政治权力重构为前提B. 从西周时期开始实行C. 确立周代基本政治原则D. 稳定西周的统治范围【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正确解读材料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A项对材料理解错误,分封制得以实行的前提是周人经过克殷之战和周公三年东征,消灭了许多地方势力,造成了广大地区的权力真空;B项材料中没有体现开始实行;C项说法错误,西周的主要政治制度除了分封制外还有宗法制和礼乐制度。D项正确,因为广大地区的权力真空,而实行分封制,可以有效地管理地方,稳定西周的统治。故本题答案选D项。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西周的政治制度分封制4.从“政自天子出”到“政自诸侯出”,再到“天下之事无小大,皆决于上”。这一系列的变化反映了A. 从分封制到集权独断的变化B. 封国制从产生到消亡的过程C. 中央集权制诞生是历史的必然D. 战国时期中国政治的剧烈变化【答案】A【解析】本题材料提到,“政自天子出”到“政自诸侯出”,再到“天下之事无小大皆决于上”。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一系列变化反映了西周到秦朝,从分封制到集权独断的变化,故正确; B没有体现出中央集权特点;C中历史必然不符合题意;D是东周时期。点睛:本题主要考查分封制和皇帝制度的相关知识,属于备考的重点之一。分封制也称分封制度或封建制,即狭义的“封建”,由共主或中央王朝给宗族姻亲、功臣子弟、前朝遗民分封领地和相当的治权,属于政治制度范畴。统治封地的君主被称为“诸侯”、“藩王”等等。中国古代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是以皇权至上为核心的制度。皇帝制度自秦始皇创立以来,其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皇权至上,不可僭越;皇帝独尊,王权神化;皇位世袭,不可转移;总之,皇帝制度与封建专制是相辅相成的。5.钱穆在中国文化导论中提出:大体在孔子以前,那时的书籍,后世称之为“经书”;在孔子以后的书籍,后世称之为“子书”。这一变化反映了A. 传统礼乐制度逐渐没落B. 新兴儒学对经学的冲击C. 学术向平民阶层转移D. 城市商品经济的兴起【答案】C【解析】“经书”属于上层贵族的书籍,“子书”属于平民阶层书籍,这一变化体现出学术向平民阶层转移,C正确;此时传统礼乐制度并没有逐渐没落,A错误;新兴儒学是汉代时期,B错误;城市经济兴起和材料主旨不符合,D错误。6.王家范曾说:“(中国政治)达臻文明一途,实应归功于西周的创制西周政治显然有浓厚的贵族色彩,而共主名义下的地方分权体制与秦以后一统的君主独制格局泾渭分明。因此古贤多称周秦之间为天下一大变局。”此处“天下一大变局”的本质是A. 分封制向郡县制的转变B. 贵族政治到官僚政治的转变C. 从公天下到家天下的转变D. 君主专制取代了宗法制【答案】B【解析】【详解】材料中“周秦之间为天下一大变局”是指分封制向郡县制的转变,郡县制的实施标志着贵族政治到官僚政治的转变,故B项正确;分封制向郡县制的转变属于现象,不是本质问题,故A项错误;从公天下到家天下的转变是指夏朝的建立,C错误;君主专制取代了宗法制不符合材料中地方制度的变化,故D项错误。7.秦政府规定:官吏必须经过国家正式任命才能奏效;未经任命而先行任职,或受私人派遣任职者均要受到法律治罪。官吏一经任命,必须服从调遣,且不准带随员赴任;到了新任职位之后,也不得随意除其故官佐,更以之新官违者依法治罪。这些规定,旨在A. 强化君主专制B. 规范官吏从政C. 树立法律权威D. 加强中央集权【答案】D【解析】从材料中来看,皇帝的任命是官员任职的唯一标准,也就是说地方官吏必须受到中央政府的任命,这是典型的中央集权的体现,所以本题选择D选项。A选项涉及的是君主专制内容;B选项与材料内容无关;C选项材料没有突出法律的特点。点睛:本题涉及到的是中国古代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所以在回答问题的时候要分清楚究竟是中央集权制度还是专制主义部分,搞清楚这一点才能够分清楚主次关系,找出要点,排除干扰项。8.秦朝的“三公九卿”中,奉常掌宗庙礼仪,郎中令掌宫殿警卫,少府管皇帝的生活供应,宗正管皇帝家族和亲戚等。这突出反映了秦朝官制设置A. 职分细化,各负其责B. 选贤举能,唯才是用C. 化国为家,君权至上D. 官员众多,政务繁杂【答案】C【解析】【详解】依据所学,三公九卿制是秦朝时期的中央官制;题干中所列出的奉常、郎中令、少府、宗正所掌管的宗庙、宫殿、皇帝生活、皇帝家族和亲戚;表明秦朝将与皇帝及其家族有关的事情上升到国家政治的高度,体现了化国为家,君权至上的特点,故C项正确;职分细化,各负其责不是材料中的主旨信息,A错误;选贤举能,唯才是用属于用官制度的特点,不符合材料中现象的实质问题,B错误;官员众多,政务繁杂不符合材料中“化国为家”的管理理念,故D项错误。9.汉景帝时,景帝的弟弟梁孝王入宫晋见,皇帝相当亲热,得知梁孝王有五位儿子,便赐给他们五人侯爵之位,并赏赐许多物品。梁孝王死后,景帝将梁孝王所遗之国分为五份,每位侯爵一份,又把他们的爵位通通提升为王。历史学者读到这段故事,最恰当的解释是A. 皇帝友爱兄弟,也疼爱子侄B. 用提升其子孙的爵位来削弱封国实力C. 加强位于边境的梁国屏障功能,以抵御外患D. 皇帝推行开发边疆政策,使边境国梁国迅速发展【答案】B【解析】根据题干可知景帝借赏赐分封为名,实为削弱梁国,使其无实力与中央对抗,B项正确。A项是现象,与题干的实质不符,排除。题干中没有涉及边患问题,排除C。题干信息没有涉及开发边疆政策,排除D。综上所述,本题正确答案选B。10.汉吕后尽专权横肆,吕后四年,曾有一诏书,说皇帝疾久不已,不可属天下,命群臣公议替代的新皇帝。霍光以后,汉昭帝崩,诏群臣议所立。这表明A. 吕后专横左右皇帝废立B. 君主专制权力日益加强C. 官僚集团控制皇位继承D. 传统政治习惯影响君权【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吕后命群臣商议皇位继承人到霍光时期群臣商议皇位继承人”说明传统的政治习惯影响君权,D选项符合题意。吕后专横左右皇帝废立的说法错误,后宫专政是君权膨胀的产物,A选项排除。材料反映的是君权受到传统政治习惯的威胁,B选项排除。官僚集团控制皇位继承的说法错误,官僚商议皇位继承人主要是由于皇帝年幼导致的,C选项排除。11.吕氏春秋说:“冬至后五旬七日昌生。昌者,百草之先生也,于是始耕。”氾胜之书说:“凡耕之本,在于趣时,和土、务粪泽、早锄早获。”材料反映了古代农业A. 注重农业时令B. 尊重自然规律C. 重视历法指导D. 强调精耕细作【答案】D【解析】根据题干“冬至后五旬七日昌生”及“和土、务粪泽、早锄早获”体现了古代农业既注重农业时令,又注重耕作技术,体现了传统农业精耕细作的特点,故D项正确;注重农业时令、对自然规律的尊重以及重视历法指导是吕氏春秋所介绍中的,未涉及到氾胜之书中的材料,概括不全面,故ABC项错误。点睛:文字材料型选择题的材料来源可以是历史文献、诗词、名言警句、对联和口号等。解答试题的主要方法是从材料中提炼出有效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进行解答。12.西汉时期的犁铧比战国时有所改进,有铁口犁铧、尖锋双翼犁铧、舌状梯形犁铧以及大型犁铧等。而且政府曾下令禁止杀牛和盗牛,并在北方边境设苑养马。这主要表明西汉时期A. 政府强化了重农抑商政策B. 精耕细作的农业得到一定的发展C. 生产方式出现了质的革新D. 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占支配地位【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回忆、再现所学知识,比较、分析,并作出准确判断的能力。材料中“西汉时期的犁铧比战国时有所改进,有铁口犁铧,尖锋双冀犁铧、舌状梯形犁铧以及大型犁铧等。而且政府曾下令禁止杀牛和盗牛,并在北方边境设苑养马。”说明西汉精耕细作的农业技术发达,故B正确。考点:古代中国经济汉代农业经济精耕细作13.战国时期,诸侯国先后推行“授田制”,不再把土地分封给卿大夫贵族,而是直接分配给奴隶和农民耕种,或赏给有军功的贵族。这一制度有利于A. 推广精耕细作B. 推动社会转型C. 抑制土地兼并D. 改变地租形式【答案】B【解析】材料“不再把土地分封给卿大夫贵族,而是直接分配给奴隶和农民耕种,或赏给有军功的贵族”,实际有利于形成土地私有制,从而推动社会转型,故选B;精耕细作是农业生产技术的特征,排除A;材料是土地兼并的根源,排除C;材料与地主无关,排除D。14.一位外国学者在评论秦汉时期中国的农业时指出,小农是“经纪人”,虽然“中国的传统农业可能是贫乏的”,但是小农作为独立的“经纪人”,效率是很高的。对此理解正确的是A. 中国的传统农业是脱离政府而独立发展的B. 中国的传统农业规模大,生产效率高C. 在自给自足的条件下,农民有生产的积极性D. 传统农业的贫乏表现为忽视生产技术和耕作方法【答案】C【解析】中国小农经济具有自给自足的特点,农民可以有自己的生产资料,有一定的生产积极性,因此C项正确。中国传统农业始终没有摆脱政府的控制和约束,排除A项;B项不符合史实,排除;中国传统农业重视生产技术的更新和耕作方法的改进,D项错误。15.孙膑兵法中说:“战胜而强立,故天下服矣。”商君书也说:“国之所以兴者,农战也。”可见兵家和法家都主张重视战争,赢得战争。出现这种思想的社会根源是A. 社会矛盾尖锐,人民生活困苦B. 社会动荡不安,诸侯争霸频繁C. 思想学术自由,出现“百家争鸣”D. 统治者的大力提倡和重视【答案】B【解析】根据材料及所学,思想是社会现实的反映,春秋时期社会大变革、大动荡,诸侯争霸战争频繁,“战胜强立”成为战国时期历史的主线,故答案选D。其他三项均不是社会根源。点睛:解答因果关系型选择题时需注意如下几点:一是要正确理解有关概念的含义,如原因方面要区别客观原因和主观原因、主要原因及次要原因、直接原因及间接原因、历史原因、社会原因及根本原因等;二是要注意历史事件之间的内在联系,全面分析和把握影响历史发展的各种因素;三是在做题时要准确把握题干与备选项之间的逻辑关系,弄清二者之间谁是因谁是果;四是解答此类题的基本方法主要有:采取时间顺序的方法判断因果关系,在前者一定是因。运用基本理论的推理得出答案,如客观存在决定主观意识,那么客观存在就是因,主观意识是果。类似的还有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等,利用这些基本理论就可以较为容易地作出判断。16. 很多成语典故源自春秋战国时期,如卧薪尝胆、围魏救赵、奇货可居、唇亡齿寒、毛遂自荐、朝秦暮楚、百家争鸣等等。这些成语典故反映出当时A. 经济大发展B. 政治大动荡C. 文化大繁荣D. 社会大变革【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这些成语典故中虽然很多反映了诸侯纷争的事实,但是“毛遂自荐”“朝秦暮楚”说明当时用人体制发生了变化,而“奇货可居”反映了商业发展情况,“百家争鸣”反映了思想文化的繁荣景象。所以,只有D项能够完整概括各方面的因素。ABC三项说法不全面,排除。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社会大变革17.孟子梁惠王上:“是故明君制民之产,必使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饱,凶年免於死亡。然后驱而之善,故民之从之也轻。”孟子让生产者有恒产,保护生产者的利益,让他们安居乐业,无饥无寒的主张旨在A. 为实现仁政奠定物质基础B. 反映人民的利益诉求C. 巩固新兴地主阶级的统治D. 推动小农经济的发展【答案】A【解析】【详解】材料的大意是:圣明的君主管制黎民的生产所得,一定使他们上能赡养父母,下能养活妻子儿女;年成好时能丰衣足食,年成不好也不至于饿死。君主实行仁政,人民就会追随他。这种思想体现了统治者即“君”对“民”的爱护,是“仁政”思想的反映。故答案为A项。BC项,材料反映的主旨是劝诫君主要实行仁政,而不是人民的利益诉求,也不是要巩固新兴地主阶级的统治,排除;D项,统治者实行仁政有利于经济的发展,但不是材料所要表达的主旨意思,排除。18.自两汉以来,对孔子的褒封日益隆重,孔子由子而圣,由凡圣而神圣,最终在汉代公羊学中成为后世立法的神。促成这些变化的主要原因是A. 仁政观念深入人心B. 君主专制逐步加强C. 儒家思想的官学化D. 经学之士积极推动【答案】C【解析】【详解】结合所学,西汉董仲舒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符合统治阶级加强中央集权、加强君主专制的需要,儒学被确立为正统思想,儒家经义成为官方教科书,对孔子的褒封日益隆重,是儒家思想影响政治思想和文化生活的表现,故C正确;AB不是对孔子的褒封日益隆重的主要原因,排除;经学之士推动,不可能让孔子成为圣人,主要是符合统治者的统治需要,排除D。19.某学者将中国古代的人生哲学分为三系:超越主义,强调人是相对的存在,只有通过顺从那超越于人的东西,才能摆脱这一命运的束缚;理想主义,以人本来具有道义性这道德人生观为基础;现实主义,主张以“力”和“术”为手段去绝对地支配和控制对立的另一方。材料中的“三系”分别是A. 法家、墨家、道家B. 道家、儒家、法家C. 法家、墨家、儒家D. 道家、儒家、墨家【答案】B【解析】材料信息“超越主义,强调人是相对的存在”指的是道家;“理想主义,以人本来具有道义性这道德人生观为基础”指的是儒家;“现实主义”指的是法家。因此B项正确,ACD错误。20.春秋战国时期,孔子主张“仁”和“礼”,法家强调“法”和“刑”,老子强调自然的静态平衡,墨子主张“爱无差等”,杂家主张“治国公平”、“为民谋利”,这些主张的共同之处是A. 重视协调人与人之间的关系B. 重视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C. 都反映了动荡不安的社会环境D. 都主张“礼”、“法”并用【答案】C【解析】【详解】题中所列举的诸子各家的观点主张,是他们对待社会问题、处理人际关系时的实用性观点。这些观点包含的侧重点和方法虽然各不相同,但都体现出了在动荡不安的社会环境下追求和谐、期待治世的愿望,故选C;儒家更重视协调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排除A;道家更重视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排除B;主张“礼”、“法”并用的是儒家,排除D。21.董仲舒认为:君主统治百姓,让他们有欲望追求,但不能超过一定的限度;让他们纯厚朴实,但不能没有欲望。有欲和无欲,各自都能得到满足,则君主之道就有了合适的尺度。材料反映了A. 天子应该关注百姓呼声、以德治民B. 为君之道一定要“存天理、灭人欲”C. 百姓的“欲望”应当符合三纲五常D. 百姓适当的利益追求利于君主专制【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材料“有欲和无欲,各自都能得到满足,则君主之道就有了合适的尺度。”可知,百姓的利益得到适当满足利于君主专制,D选项符合题意。材料未体现以德治民,A选项排除。存天理,灭人欲是朱熹的主张,与董仲舒无关,B选项不符合题意。材料说的是君主与百姓之间的关系,而不是百姓的“欲望”应当符合三纲五常,C选项与材料无关。22. 董仲舒指出,当时社会“富者田连阡陌,贫者无立锥之地。”此后,历代王朝大多采取措施抑制土地兼并,但无法根本解决这一社会痼疾。其原因是A. 实行重农抑商政策的力度不够B. 土地私有,并允许买卖的制度C. 地主、高利贷者对农民的盘剥D. 封建王朝统治严酷、横征暴敛【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对土地兼并根源的认识。封建社会地主土地私有制,允许土地自由买卖,导致了“富者田连阡陌,贫者无立锥之地”的局面,B项符合题意。A项不符合史实;C项反映了地主阶级残酷的剥削;D项反映了封建王朝的压迫、剥削,但不是造成土地兼并的根本原因,故排除。考点: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发达的古代农业土地兼并23. 有学者认为,中国古代政治从西周时代的“礼仪政治”到大秦帝国时代的郡县制、官僚制和法律控制手段,无疑体现了政治形态的一种“现代化”趋势。对材料中“现代化”的内涵理解准确是( )A. 郡县制度取代分封制度B. 由古代人治到现代法治C. 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D. 由君主专制到君民共治【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结合对秦汉政治的认识,郡县制度取代分封制度是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的重要标志,是中央集权制度的的中心环节。由此,选C。A只涉及表象,B、D显然是错误的。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走向大一统的秦汉政治中央集权制度24.汉武帝即位后,改变了以前专用功臣列侯及其子弟为相的传统,开始擢用没有政治背景的一般士人为相,拜相后始封侯。汉武帝此举A. 加强了丞相对皇帝的依赖性B. 强化了相权对中央集权的控制C. 削弱了刘氏同姓诸侯王势力D. 化解了相权与君主集权的冲突【答案】A【解析】丞相不再由功臣列侯及其子弟来担任,而是通过选拔平民士人来担任,这体现出宰相受到了皇帝的制约,宰相要更加依附于皇帝,因此本题选择A选项。B选项错误,本题没有体现出中央对地方的影响,所以没有涉及到中央集权问题;C选项错误,宰相这一职位并不是由刘氏家族来担任,列侯不代表着是刘氏家族。D选项错误,相权和君权的矛盾是在宰相制度废除之后才被化解。第卷(非选择题,共52分)二、非选择题:本题共3小题,满分52分。(一)必考题:共37分。25.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政治制度是现实的,每一制度,必须针对现实,时时刻刻求其能变动适应。材料一 周之失在于制,秦之失在于政不在制。汉有天下,矫秦之枉,徇周之制,剖海内而立宗子,封功臣。柳宗元封建论材料二 郡县之制,垂二千年而弗能改矣,合古今上下皆安之,势之所趋则分之为郡之为县,俾才可长民者(“长民者”指管理百姓的人)皆居民上,以尽其才,而治民之纪,亦何为而非天下之公乎?王夫之读通鉴论卷一材料三 任何制度,断无二三十年而不变的,更无二三百年而不变的。但无论如何变,一项制度背后的本原精神所在,即此制度之用意的主要处则仍可不变,于是每一项制度,便可循其正常轨道而发展。此即是此一项制度之自然生长。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请回答:(1)材料一论述到的西周、秦朝和汉初的三项政治制度分别是什么?(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郡县之制”的历史作用。(3)政治制度“针对现实”“时时刻刻求其能变动适应”,但其“本原精神”“仍可不变”。综合上述材料,说明材料四中的“本原精神”是指什么?【答案】(1)西周:分封制;秦朝:郡县制;汉初:郡国并行制。(2)利于维护国家稳定;任用有才之人管理百姓;形成中央对地方的垂直管理;官僚政治取代了贵族政治。(3)加强中央集权,抑制地方独立性【解析】【详解】(1)依据材料一“周之失在于制,秦之失在于政不在制”的信息并结合所学可知西周是分封制,秦朝是郡县制,“剖海内而立宗子,封功臣”的信息可知是郡国并行制。(2)依据材料二“合古今上下皆安之,势之所趋”“皆居民上,以尽其才,而治民之纪”的信息和所学从郡县制的积极意义回答。(3)依据材料四“即此制度之用意的主要处则仍可不变”的信息和所学可知应从加强中央集权以及抑制地方独立性来回答。2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材料 中国历史上的战国时期出现了举世闻名的“百家争鸣”的文化局面,这是中国文化发展史上辉煌的一页。辞海对“百家争鸣”的解释是战国时期学术界互相辩争的风气,是当时社会变革和阶级斗争在意识形态上的反映,对当时文化学术发展有极大的推动作用。这不仅是对战国时期“百家争鸣”的解释,也是对它的评价,而这样的评价似乎并不恰当。应该说,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不是一时凭空出现的“风气”,其形成源远流长,成果丰硕,影响深远。摘编自薛国中论战国时期“百家争鸣”的历史条件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对材料中的观点加以评析。(要求:围绕材料中的一种或几种观点或者自己提出的新观点展开评述;观点明确,史论结合)【答案】示例一观点:“百家争鸣”是战国时期学术界互相辩争的风气,是当时社会变革和阶级斗争在意识形态上的反映。评析:战国时期,奴隶制经济崩溃、封建经济有所发展;周王室衰微,诸侯混战,士阶层日益活跃,追求实现“治国平天下”的愿望;新兴地主阶级要求废除奴隶主阶级特权;面对社会大变革,一批杰出思想家相互争辩,相互学习,各自提出关于自然、社会和人生的主张,形成“百家争鸣”的局面。因此可以说,“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是当时社会变革和阶级斗争在意识形态上的反映。示例二观点:辞海对“百家争鸣”的评价并不恰当,“百家争鸣”不是一时凭空出现的“风气”,其形成源远流长,影响深远。评析:战国时期,学术领域“百家争鸣”的出现,绝非偶然,辞海对“百家争鸣”的评价仅侧重从战国时期的社会状况出发,具有局限性。夏商周三代,尤其是春秋战国时期,为“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奠定了人才和思想资源基础。春秋时期著名思想家孔子和老子分别是儒家、道家学派创始人,其思想也受到先代文化的影响;他们开创的思想学派在战国时期得到发展,可以说“百家争鸣”不是一时凭空出现的“风气”。“百家争鸣”奠定了中国整个封建时代文化的基础,有助于形成中国的传统文化体系和中国思想文化兼容并包的特点。因此,“百家争鸣”的形成源远流长,影响深远。【解析】本题属于开放性试题。首先要在理解材料的基础上提炼出一个观点(可以是材料中的观点,也可以是自己提出的新观点),如根据材料信息“战国时期学术界互相辩争的风气,是当时社会变革和阶级斗争在意识形态上的反映”“对当时文化学术发展有极大的推动作用”“这样的评价似乎并不恰当”“百家争鸣形成源远流长,成果丰硕,影响深远”等可以提炼出两个观点:一是同意辞海对“百家争鸣”的解释与评价;二是认为“百家争鸣”的形成源远流长,成果丰硕,影响深远。或者在材料的基础上提出其他观点。其次结合相关知识对提炼的观点加以评析。(二)选考题:请考生在第27、28、29三道历史题中任选一题作答。如果多做,则按所做题的第一题计分。27.【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材料 据吴问记载,晋国赵简子将周制的“步百为亩”变为“二百四十步”为亩,从而提高了属民的生产积极性;赵氏实行国税与户税制度,往昔籍而不税的籍田制显然已被废除;战时作为应急措施出台的各级军功赏,扩大了军功奖赏的范围,有利于调动全军上下的战斗积极性。赵裹子辅政时期,晋国新型的君臣关系逐渐确立,君主的绝对权威得到强化,文武分职的官僚体制也在初创之中。赵氏主观上为实现自身权力所做出的各项变革,客观上促进了晋国社会性质的转变。摘编自白国红世族的崛起与春秋政治格局的演变一以晋国赵氏为个案(1)根据材料,概括春秋时期晋国赵氏变革的措施。(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晋国赵氏变革的意义。【答案】(1)措施:扩大亩制:实行税制改革;奖励军功;强化君主权威,初创官僚体制。(2)意义:有利于实现富国强兵;推动了封建制度在晋国的兴起;为后世军功爵赏制及官僚政治的形成奠基。【解析】【详解】(1)依据材料“步百为亩”变为“二百四十步”为亩”可知扩大亩制;依据“赵氏实行国税与户税制度”可知实行税制改革;依据“战时作为应急措施出台的各级军功赏,扩大了军功奖赏的范围”可知奖励军功;依据“君主的绝对权威得到强化,文武分职的官僚体制也在初创之中”可知强化君主权威,初创官僚体制。(2)依据材料“提高了属民的生产积极性”“有利于调动全军上下的战斗积极性”“官僚体制也在初创之中,客观上促进了晋国社会性质的转变”的信息从军事、社会制度以及官僚政治等思考回答。【点睛】近几年全国新课标卷的改革题一般都由两问组成。第(1)问基本上都是归纳改革的措施,第(2)问大都是分析改革的作用、影响。归纳措施时主要从材料中提取关键信息作答,分析影响时一定要结合当时的时代背景。28.【历史选修3: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材料 1900年以来,欧美各国无产阶级政党和工会发动工人群众进行反战宣言,许多国家的工人阶级也举行了反对帝国主义侵略政策的示威游行。据统计,一战爆发前,欧美国家约有100万人参加过为和平募集资金、宣传和平并游说政客等和平活动。但是,在战前愈发狂热的民族利己主义、沙文主义和军国主义宣传面前求和平的呼声远不足以对现实政治产生重大影响,而大多数政治家和军事家也信奉用战争手段解决争端。因此,当1914年8月欧洲各国为了一个具体国家之间的争端而宣布参加这场帝国主义战争时,往往能看到聚集在这些国家的人群欢呼雀跃。结果,一战的爆发及扩展沉重打击了战前世界和平运动。摘编自徐蓝第一次世界大战与欧美和平运动的发展(1)根据材料,指出一战前世界和平运动发展的主要特点。(2)根据材料,指出阻碍一战前世界和平运动发展的重要因素。【答案】(1)特点:有组织开展,工人阶级是反战运动的基本力量;和平运动波及欧美国家,规模较大;和平运动的影响有限;(2)因素:欧洲民族主义、军国主义等思想的冲击;资产阶级政府信奉军事手段解决政治问题;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及扩张对和平运动的打击。【解析】【详解】(1)依据材料“欧美各国无产阶级政党和工会发动工人群众进行反战宣言,许多国家的工人阶级也举行了反对帝国主义侵略政策的示威游行。”、“据统计,一战爆发前,欧美国家约有100万人参加过为和平募集资金、宣传和平并游说政客等和平活动。”、“在战前愈发狂热的民族利己主义、沙文主义和军国主义宣传面前求和平的呼声远不足以对现实政治产生重大影响,而大多数政治家和军事家也信奉用战争手段解决争端。”从运动力量、运动范围及影响等角度指出一战前世界和平运动发展的主要特点。(2)依据材料“在战前愈发狂热的民族利己主义、沙文主义和军国主义宣传面前求和平的呼声远不足以对现实政治产生重大影响,而大多数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贵州六盘水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社会工作服务中心公益性岗位招聘笔试参考题库附答案解析
- 2025山证国际校园招聘笔试模拟试题及答案解析
- 2025内蒙古通辽扎旗能投集团敦德诺尔露天煤矿招聘人员1人实施考试参考题库附答案解析
- 2025武汉工程大学招聘非事业编制工作人员1人(九)考试参考题库附答案解析
- 2025上海市社会工作者协会专业实习生招聘笔试备考题库及答案解析
- 2025四川省国利托管重组私募基金管理有限公司总经理1人笔试参考题库附答案解析
- 2025西安数字基建有限公司招聘(12人)笔试备考试题及答案解析
- 2025四川绵阳科技城党群工作部绵阳科技城社会事业局招募医疗卫生辅助岗人员15人笔试模拟试题及答案解析
- 2025浙江金华市数字红人文化传媒有限公司劳务派遣人员招聘9人笔试参考题库附答案解析
- 2025四川达州大竹县第十一小学附属幼儿园招聘2人笔试备考题库及答案解析
- DB11-T 806-2022 地面辐射供暖技术规范
- 纯英文初三数学试卷
- 《GMP自检简介》课件
- 2025年中铁建公路运营有限公司招聘笔试参考题库含答案解析
- 压缩空气流量及管径计算
- 起重吊装作业安全培训题库
- 2025年月度工作日历含农历节假日电子表格版
- 人教版三年级下册数学口算题题卡1000道带答案可打印
- 乐嘉性格色彩培训
- 急性呼吸衰竭急诊服务流程
- 财险公司新人培训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