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体语境下大学生媒介素养动态研究.docx_第1页
新媒体语境下大学生媒介素养动态研究.docx_第2页
新媒体语境下大学生媒介素养动态研究.docx_第3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 26 卷 第 1 期journal of xinxiang university( social sciences edition)vol 26 no 1教育教学研究新媒体语境下大学生媒介素养动态研究王劲松( 新乡学院 文学院,河南 新乡 453003)摘 要: 在新媒体环境中,大学生对媒介的认知、态度以及价值观取向等十分重要。大学生作为向成年阶段迈进的群体,他们的价值观、世界观的形成与发展受到大众传媒的影响。要提升大学生的媒介素养,使其积极健康地 接收媒介信息,利用媒介、甄别媒介,并对大众媒介为我们所制造的媒介现实有清醒的认知。关键词: 媒介素养; 大学生; 价值取向; 问卷调查; 深度访谈中图分类号: g642. 0 文献标志码: a收稿日期: 2011 06 12文章编号: 1674 3334( 2012) 01 0174 03基金项目: 2010 年河南省决策招标课题( e098) ; 陕西省教育厅 2011 年科研项目( 11jk0047)作者简介: 王劲松,女,安徽萧县人,新乡学院副教授。从 2010 年中国互联网调查报告中我们可以看出,中国现在网民的数量已经较几年之前翻了几倍。2010 年下半年,我国网民继续保持增长态势,截 至2010 年 12 月,总体网民规模达到 4 57 亿1。而最新的调查显示,在利用媒体方面,手机作为新崛起的媒体,其网民规模继续扩大,截至 2010 年 12 月,手机网民规模达 3 03 亿,手机网民在手机用户和总体网民中的比例都进一步提高。2010 年上半年,手机网民较传统互联网网民增幅更大,成为拉动中国总体网民规模攀升的主要动力,移动互联网展现出巨大的发展潜力。其用户的年龄段主要集中在 18 至39 岁之间,占据 55% ,而其中大学生正是这一群体的主体。本文运用问卷调查和深度访谈的研究方法,对处于中原地区的新乡市的普通高等院校的大学生进行调查,以了解目前普通本科院校的大学生的媒介素养现状以及学校的媒介素养课程体系构建现状。本文主要从大学生的心理发展层面展开论述,以探讨大众媒介对大学生的心理发展、价值观取向的影响,从行为动机层面考察大学生对大众媒体的认知、态度和情感特征。按照发展心理学理论,大学生正处于由青年晚期到成年早期的过渡阶段,性格已基本定型,智力发展达到全盛时期。他们在分析能力、推理能力以及创造思维能力等方面具有一定的优势,形成了较稳定的知识结构和思维结构,并积累了许多经验,掌握了解决 某些实际问题的 技 能,思维品质也趋于稳 定2。与此同时,在大学与社会的界限日益模糊的今天,大学生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困境和挑战,他们既要面对自己身心发展需要解决的问题,同时又要面对社会变革所带来的矛盾和压力。他们处于全球传播的环境中,大众传播媒介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他们成长需要的心理需求,也在某种程度上成为他们认识社会的介质。在研究人员与其中的一位同学的访谈中,这位同学说: “现在我们对于外部世界的认识可能真的 是 太 依 赖 于 媒 体 了,这 中 间 有 网 络、报纸、电视等,在 qq 群里的信息发布有时也成为我们与世界沟通的一个方式。” 因此,在这样的媒介共 生的环境中,如何应对媒介所产生的影响,如何培养自我的媒介素养,就成为摆在大学生面前的一个课题。近年来,对媒介素养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大学生的身上。这样做的原因,一方面是针对大学生的研究比较容易开展,也比较容易控制,另一方面是大学生本身具有一种特殊性,他们处于青少年与成人之间,针对大学生的研究对于整个社会构建媒介素养教育体系具有重大的研究价值。174媒介素养( media literacy) 最早是由英国文学批评家 f r 列维斯提出来的,这被认为是媒介素养研究的开端。列维斯以保持本国文化传统为出发点,将媒介素养的目的归结为“辨别”与“抵制”,即通过媒介素养教育来防范大众传媒的错误影响和腐蚀,自觉追求符合传统精神的美德和价值观3。最新的研究主要从两个层面来入手,即知识的和技能的,集 中 考 察三个层面的相关变量: 政 治 认知、媒介功能、媒介使用。知识方面主要是了解受众是否具备足够的媒介生产知识来解读新闻内容; 在技能方面,则考察受众对内容的批判性解读能力,也包括建设性的使用4。上世纪 80 年代,研究人员开始强调 受众在面对媒介 时“自 身 的 能 力”的 培 养。媒介素养成为大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成为现代社会对人才的最基本需求。一、新媒介状况动态描述在今天大众传播媒介分布广泛的情况下,报纸、 电视、网络等媒体的接触行为已经成为大众生活的 重要组成部分,而从与媒体接触的时间分布可以看 出大学生的基本媒介行为特征。一周之内接触各种媒体的时间的大学生仅占 8 1% 。综上所述,大学生日常接触媒体的基本情况为,在多媒体的环境下,大学生接触的媒体呈现多元化,而新媒体成为大学生生活的必需品,特别是手机媒体。二、新媒介使用的行为动机哈维格斯特认为人类不是天生就有一种能指引我们生活的本能,要在人类社会中顺利生活,个体就必须学会自我学习、摸索。发展任务即一个人在发展的某一阶段必须学习的活动,若此项活动成功学会,则不仅可以使人感到快乐,而且还会促使他完成以后的发展任务; 若此项活动失败了,则不但会使他感到沮丧、不安以及容易被社会不承认,还可能阻碍以后发展活动的进行5。哈维格斯特罗列的 10 项成人前期的发展任务包括学习或实践与同龄男女之间新的熟练交际方式、选择职业和就业、学习作为社会一员所必需的知识、学习或实践作为行为指南的价值和伦理体系等。所以,大学生往往会拥有主动获得有利于学习的信息并更多地去与其他社会成员进行交往等的动机,对网络、手机媒体的使用动机,以促进学习、娱乐和沟通。这些需求与大学生自身的心理发展需求是相符合的。对媒介的识读,是衡量媒介素养的一个很重要的指标。在研究人员与大学生的访谈中,大学生也认为他们的思想和认知会受到大众媒体的影响,他们说: “因为在我们的媒体里,特 别 是 网 络 媒 体 上,网络论坛里,经常会出现一些阴暗的社会事件,而往往这些事件背后都是有某种权力维系的,所以现在真的是会怀疑,不管这个事情是好的事情还是坏的事情,第一反应就是质疑。 不知道这是好还是不 好。”在谈到大众媒体的影响到底是好还是不好的时候,他们充满了迷茫和困惑。有人说: “完全与社会脱节是不可能的事情,关键就是对某些社会现象我们可以做到心中有数。不会再那么单纯地认为这个世界除了黑就是白,实际上还存在大量的灰色地带。我觉得这个不一定全部都是负面影响。”在 谈 到 如何面对不适应的状况和来自各方面的压力时,他们也都有一个情感宣泄的过程,其宣泄渠道多为网络或者手机,特 别 是 微 博。“现在的微博还真 是 一 种表达内心想法的平台,不过对于我们来说,微博还没有真正上升到新闻表达的高度,不过这个我们也是会做一些这方面的尝试的。我周围的同学,也有做的,只是原创的资讯有些少。有人评价我们的微博是充满了无病呻吟。”三、认知大众传播媒介与社会现实之间的关系根据调查,媒介与社会现实之间,大部分同学认 为是有差别的,占到 了 54 7% ,而认为媒介生活与 社会现实差别很大的则占 14 8% 。但是,当有媒介175一方面,从上表我们可以看出,大学生对传统媒体的接触不是很多,这当然要归结于整个媒介发展的环境。学生的宿舍里没有电视,如果想要收看电视只能到 餐 厅。阅 读报纸更是非常少见的一种行 为。一方面报刊亭少,即使想购买报纸,也找不到地方; 另一方面,新乡作为一个发展中城市,目前报业还处于 缺 乏 竞 争 的 阶 段,只 有 一 份 党 报新 乡 日报,两份晚报大河报和平原晚报。从广播的发展来看,城市广播电台的发展正处于起步阶段,仅限于音乐广播和交通广播,而且广播节目中充斥着大量的广告。所以从传统媒体的发展环境来看,大学生的媒介接触时间少,也是可以从中推断出来的。另一方面,我们可以看到新媒体已经成为大学生生活的一部分,网络和手机作为他们的主要接触媒介,成为他 们 了 解和接触外部世界的重要介质。这一现象在很大程度上与校园的媒介环境有关系,一方面校园网已经进入宿舍,电脑成为很多大学生的必备物品,另一方面网络也不再是奢侈品可望而不可及。根据我们的调查,大学生最喜欢的媒介还是网络,手机上网也成为一种潮流,不使用手机上网没有 接触1 小时 以下1 4小时5 8小时9 12小时电视47 128 313 94 05 8报纸35 048 911 25 41 3广播27 450 713 930 013 5网络5 48 130 026 929 1手机6 712 613 515 248 4图书2 216 13023 825 1事件发生时,学生还是不可避免受到了影响。比如东京的核污染危机、国内的“抢盐”风 波 等,也 波 及了在校大学生,他们虽然事后觉得自己十分可笑,但是在事件发生过程中,确实有非理性的行为。有人说: “在这个事情上,我真是觉得网络的力量足够强大,特别是在 qq 群里,那两天只要上 qq,群里总是有这样的告诫,赶紧去买盐啥的,但是因为我们是在学校里,所以基本上盐对我们来讲不是特别必需的东西,所以那个时候我们寝室里的及周围的同学都打电话给自己的家人和朋友,要他们去买盐啊,现在想想真是陷入一种疯狂的状态中了。”在现代民主国家中,大众传媒作为社会发展不可或缺的一个组成部分,它跟政府之间的关系历来就是一个热点问题。在回答这些问题的时候,我们发现大学生作为青年群体,他们热爱国家,对各种社会问题都有 自 己 的 看 法,当然有些看法难免偏颇。他们热情洋溢地参与各种话题的讨论,有时偏于理想主义。在调 查 中,我 们 看 到 除 了“作 为 党 和 政 府的喉舌应该树立政府的正面形象”这一项在选择的分布上比较 平 均 之 外,其他各项如媒 体“应 该 作 为舆论的引导者批评并监督政府”,作为政府的喉舌 应该传达政府的态度和相关的路 线,“应 该 能 够 促使政府积极应对危机事件”,“应该积极报道民众的声音掀起舆论热潮”,“应该成为沟通政府和群众的桥梁”等大多选择比较同意和非常同意。这 说 明,大学生在对大众传媒与政府之间的关系的认知上,偏重于平衡而不是对峙。对于如何提升自身的媒介素养问题,他们也都有比较明确的看法,但是他们在选择相关课程的时候,则主要偏重于课堂教学,对于大众传播实践层面的认知则比较肤浅。在媒介素养的提升中,除了把媒介素养教育融入通识教育、课堂教育之外,主动参与媒介活动也成为其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四、新媒体语境下媒介素养的提升从发展心理学的角度来讲,大学生正处于向成 年阶段迈进的时期,在这一时期他们求知欲望强烈, 同时他们的世界观、价值观等也在逐步形成,因此他 们对媒介的认知、态度等也对他们价值观念的形成 具有重要的影响作用。在本次研究中我们发现,以 下几点值得探讨。( 一) 大众媒介与政府之间的关系一般来讲,大学生是一个激情四溢、充满批判精神的群体,但是在本次研究中,我们发现在对待大众媒介与政府的关系这个问题上,他们并不是把两者放在对立面上来理解的。在对新闻自由的传统认知上,人们普遍接受了一个预设的误导性的观念,那就是国家是自由的天然敌人。但实际上,在现代国家里,大众传媒作为一个公共领域的观念已经被普遍接受。政府往 往 会 积 极“拓宽公共讨论的环境条 件,使普通公民能够明白他们面对的问题,知晓各方所持 的 观 点,从而自由和充分地追求他们的目 标”6。( 二) 价值取向多元化在消费主义盛行的社会中,人们的价值观念趋向于功利化,这一点是毋庸置疑的。所以在对大学生的媒介使用的考察中,我们同样发现他们对于媒介的运用也是趋向于此,他们使用媒介的主要目的就是与外界交流,并获取信息。但另一方面,我们也发现他们对媒介价值认识呈现多元化,特别在是对媒介的功能的认识上。大众传媒作为呈现公共生活的平台,已经为大多数人所认可,这里可以是观察他人的生活的窗口,也可以成为公共话题讨论的领域。当然,现在的互联网已成为承载民意的重要媒介,所以舆论的产生、发展以及社会问题的解决也就理所当然地发生在了网络的虚拟空间里。( 三) 应对媒介接触所产生的负面影响,培养自我的媒介素养在与媒介共生的状态中,对媒介素养的理解以及对媒介内容进行批判性解读也需要合理引导。就目前而言,中国的媒介教育还没有全面开展与实施,而大学生的身心的发展还需要引导,因此如何搭建和完善媒介教育的实践平台,是在新媒体视域下开展媒介教育的关键所在。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在大学校园里,一方面要把媒介素养教育融入课程体系中,另一方面要构建校园生活的媒介结构与实践系统,这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 注本次深度访谈的内容。 参考释 文 献 1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 第 27 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r 20112 白传之,闫欢 媒介教育论: 起源、理论与应用m. 北 京: 中国传媒大学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