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1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夏至和伏天【篇一:三伏天与夏九九以及数九寒天的来历与计算】 三伏天与夏九九以及数九寒天的来历以及计算 伏天与夏九九 夏至开始,依照干、支纪日的排列,第三个庚日为初伏。第四个伏”表示阴气受阳气所迫藏伏在地下的意思,每年有三个伏,三伏天是一年中最热的时候。 从从夏至后的第四个庚日起为庚日为中伏,立秋后第一个庚日为末伏。庚日的“庚”字是“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十天干中的第七个字,庚日每十天重复一次。 伏天的起讫时间每年都不尽相同,大致是在七月中旬到八月中旬。具体是怎样计算的呢?我国流行的“干支纪日法”用天干与地支相配而成的60组不同的名称来记日子,每逢有庚字的日子叫庚日。 伏天 ,指三伏天,时间为夏至后第三个庚日后的三四十天,是一年中最热的时候 秦汉时盛行“五行相生相克”的说法,认为最热的夏天日子属火,而庚属金,金怕火烧熔(火克金),所以到庚日,金必伏藏。于是规定从夏至后的第三个庚日起为初伏(有10天),从夏至后的第四个庚日起为中伏(有的年是10天,有的年是20天),立秋后的第一个庚日起为末伏,也称终伏(有10天),总称为三伏。 当夏至与立秋之间出现4个庚日时中伏为10天,出现5个庚日则为20天,所以中伏到末伏有时十天,有时是二十天,而“初伏”和“末伏”都是10天。 我国农历中“九”是习惯用的杂节,有“冬九九”和“夏九九”。其中“冬九九”流传较广,它是以冬至日为起点,每九天为一个九,每年九个九共八十一天。三 九、四九是全年最寒冷的时候。 “夏九九”是以夏至日为起点,每九天为一九,每年九个九共八十一天。同样,三九、四九是全年最炎热的季节。它与“冬九九”形成鲜明的对照,遗憾的是它不广为流传,其实“夏九九”确实生动形象地反映日期与物候的关系。如最能反映我国大部分地区气候特点的是最近在湖北省老河市一座禹王庙正厅的榆木大梁上的夏至九九歌,其全文是: 夏至入头九,羽扇握在手; 二九一十八,脱冠着罗纱; 三九二十七,出门汗欲滴; 四九三十六,卷席露天宿; 五九四十五,炎秋似老虎; 六九五十四,乘凉进庙祠; 七九六十三,床头摸被单; 八九七十二,子夜寻棉被; 九九八十一,开柜拿棉衣。 老北京的伏天儿 进入农历六月就该到数伏天了,俗话云:“冷在三九,热在三伏。”北京的伏天里最热一般可到摄氏三十六七度,炎暑流金。 我国古代历法中既有对伏天的推算,“三伏”这种说法自秦代以来就有,查汉书郊祀志有明确记载,注中说:“六月伏日也,周时无,至此(指秦)乃有之。” 有关伏天的说法在我国的大江南北是一致的,并无南北之分。颜师古注说:“阴气将起,迫于残阳而未得升,故为藏伏,因名伏日也。” 在我们北京因气候高爽,虽没有江南的“黄梅天”,但在伏天里也常有连阴雨,过去北京的老屋老房子多不免潮湿,所以要定期晒晒衣物以防发霉。 帝京景物略上云:“六月六日晒銮驾,民间亦晒其衣物、老儒破书,贫女敝缊,反覆勤日光,脯乃收。”有意思的是“銮驾”皇帝的仪仗车驾与“老儒破书、贫女敝缊”混在一起叙述,十分的有趣好玩儿。 在有皇上的时候每到伏中国家史馆“皇史宬”(在南池子菖蒲河公园北边)要晒各朝的“实录”;北京城内各大寺庙要晒佛经,有的还举行“晒经法会”。北京人居住的房屋在伏天也有一番特殊的情调,即便是那些简陋的小三合院的两三间“棋盘心”(四周是片瓦中间为灰棚)房子,每到夏日炎炎似火烧的伏天,木窗上也要糊上一些冷布,挂上竹帘子让屋里有点儿影绰绰的花阴凉,生出些许的惬意,站在屋中透过帘子看天上的朵朵白天,檐下那棵石榴树及窗台上的那一盆盆茉莉花指甲草。 伏天阴晴不定,片云可招雨,隔着竹帘听院中的雨声很有诗意。一会儿的工夫,天又放晴了,一抹斜阳照亮被雨冲洗过的墙头,再看看院中低洼处的积水,一只飞着的红蜻蜓擦着水面掠过,忽然一抬头又望见蓝天上有一道彩虹凌空架起 古语云:“春风风人,夏雨雨人。”雨,从古至今都密切关系着人们的生活,北京伏天里的雨尤其惹人喜爱,特别是那种雨后有彩虹的雨。 小暑大暑话三伏 北京有句俗话:冷在三九,热在三伏。7月7日节气是小暑,古籍群芳谱中说:“暑期之此尚未极也。”因为小暑过后,全年最热的三伏就到了。伏天是雨水集中,全年最热的日子,又是阴起阳降的时候。汉书郊祀志注中说:“伏者,谓阴气将起,迫于残阳而未得升。故为藏伏,因名伏日。”夏至这天白昼长,太阳角度最高,但不是一年中天气最热的时候,因为接近地表的热量这时还在继续积蓄,并没有达到最多的时候。夏至后日照时间一天比一天少了,气温却一天比一天持续升高,夏至后的第三个庚日的时候开始入伏,俗话说:“小暑大暑紧相连,气温升高热炎炎”。这段时间叫数伏天。 数伏天气要一个多月,古人把这段时间叫“三伏”,由初伏、中伏、末伏组成。夏至后的第三个庚日入伏,是初伏的第一天,10天后是第四个庚日叫中伏,如果第五个庚日在立秋之前,那么中伏就需20天,俗称两个中伏;若在立秋之后,中伏就是10天;立秋后的第一个庚日叫末伏。2007年初伏第一天是庚子日,时间是7月15日、中伏庚申日,7月25日、末伏庚辰日,8月14日。8月23日是末伏第十天,以后就出伏了,随着日照时间缩短,天气也一天比一天凉爽了。由于夏至后的第五庚日(庚午)是8月4日,而立秋是8月6日,所以今年中伏是20天。 “伏”,乃是藏阴气于炽热之中的意思,具有警示作用。庚,在天干中排列第七,在与五行搭配中属金。金怕火,在数伏天气中逐日消减,因此古人以庚日来计“伏”。入伏以后,暴雨易形成洪水,称为“伏汛”。农谚说:“小暑大暑淹死老鼠”、“福雨淋淋农民喜,小暑防洪别忘记”。因此,数伏天气既要防暑,又要防汛。我国用十个天干和十二个地支相互搭配,六十天为一周期的纪日方法,已有两千七百多年的历史了,据甲骨文研究是在春秋时期鲁隐公三年(公元前722年)元月二日已巳日开始,至今从未错记,是中国历法史上的一个奇迹。由于干支纪日与农历各月无一定对应规律可循,除推算个人生辰八字有用外,在其他领域目前很少使用,只有在推算“伏日”、“出梅入梅”、“分龙”等杂节气时才使用。 三伏天食俗 头伏饺子二伏面三伏烙饼摊鸡蛋 张心笛 在夏至后气温骤升,形成灼热的暑天。把最热的暑天称为“伏天”,是起源于春秋时期的秦国,史记秦纪六中云:“秦德公二年(公元前676年)初伏。”唐人张守节曰:“六月三伏之节,起秦德公为之,故云初伏,伏者,隐伏避盛暑也。”古代伏天时跟其他节令一样,民间传承着很多食俗。 老北京民间有句俗语:“头伏饺子二伏面,三伏烙饼摊鸡蛋。”就说的是旧京数伏天家家信守的饮食民俗。为什么有这个食俗和俗语呢?据说与节气和那时菜农生产技艺有关:农业落后,也没有暖棚设施,没有更多夏令青菜供应百姓,夏至数伏时正是蔬菜青黄不接断档之时,也因老北京伏天时特炎热,汗流浃背的人们都愿在此时弄些简单少油又清淡爽口的饭食,所以就衍生出伏天吃饺子、面条、烙饼的食俗。 饺子,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了,饺子最初称“馄饨”。据史载:三国魏人张揖著的广雅一书中就记述一种馄饨食品:“今云馄饨,形如偃月,天下之通食也。”近年在吐鲁番一个唐代古墓里出土的木碗中就发现了十多个饺子,其形状跟现在的饺子一模一样。到清代时吃饺子称为煮饽饽,燕京岁时记上云:“每届初一,无论贫富人家皆以白面做角食,谓云煮饽饽。”以上可见老北京人吃饺子历史之悠久。 北京人一年四季都爱吃饺子,在伏天饺子的品种及用馅也多种多样,有水煮饺子、烫面饺子、油煎饺子、锅贴饺子等。馅有一个肉丸的,有肉拌南瓜倭瓜或西葫芦的,有一年四季吃不腻韭菜馅的,还有用鲜藕、木耳、鸡蛋、口蘑制成的藕馅饺子。小时候家里还喜欢制作瓜馅的锅贴饺子。锅贴 饺子也叫“伏(福)贴”或“贴伏(福)”饺子,“伏”与“福”谐音,有纳福吉祥富贵之意。 六十多年前,那时我家人口多,每到夏天就在小四合院中用砖垒搭个小土锅灶,灶下点燃着劈柴,灶上放着个大铛,母亲在铛上抹层油后,把包好的饺子码满大铛,盖上个盖儿,先用旺火再用微火,只十几分钟就烙熟一锅,将那饺子蘸些醋一吃,那黄焦酥香的锅贴可真馋人呀!当年在院中帮助擦瓜丝吃锅贴的情景至今记忆犹新。如今高低档的饺子品种多彩多样,头伏之时,如不愿动手自制,还可以去买各种冰饺或去饺子馆吃,当然,那味道是不如自家的吃得香爽有味啦。 二伏天已是暑天最热之时,老北京的主妇们都爱在此时制作简捷又顺口的面条做主食,所以称“二伏面”。 古时把面条叫“汤饼”和“不托”。在张岱写的夜航船一书中就有“魏作汤饼,晋作不托”之语,面条就是由汤饼逐渐为面片汤后发展而成。 古时做面汤时,用一只手托着和好的面,另一只手往锅里撕片,形成“片儿汤”,片撕得很薄,就像蝴蝶翅膀似的,所以雅名又叫“蝴蝶面”。这种制汤面方法类似现在的山西刀削面。到了晋代人们才使用上了案板、擀面杖和刀,不再用手托着做了,所以此时面条也叫“不托”。北宋时期已制作成长条面,称为“索面”,待到明清时面条的品种花样更多。解放前后制作方面已有手抻面、刀切面、机器切面和挂面以及白面玉米面两样面条等多种。 伏天吃面条的民俗早在三国时期已有,魏式春秋上云:“伏日食汤饼,取巾拭汗,面色皎然。”那么又为什么大热天本来就酷热难耐,还吃让人淌汗的热汤面呢?南朝时有书论述是:“六月伏日食汤饼,名为辟恶。”因古时人们认为农历五月是恶月,到了六月就应该辟恶,而“以热制热”法一向是中医养生专家提倡的夏暑养生良方。另外二伏时正值夏收刚结束小麦丰收之际,人们素有“尝鲜儿”的习惯,用新小麦做成汤面吃上两碗,淋漓地出一身大汗,既尝鲜又驱瘟疫邪气,这就是二伏时吃面的原因吧! 老北京人二伏时不但爱吃过凉水的猪肉炸酱面、小碗干炸面、麻酱面,还喜吃配上花椒油、黄瓜丝、小萝卜丝、青豆、青蒜末等菜码儿的锅里挑的热炸酱面、麻酱面。那时还常吃肉片鸡蛋黄花木耳勾芡的打卤面,还有现在鲜为人知的“荤油腌汤面”和“羊肉氽面”。 所谓荤油即熬制好的猪油,腌汤是将头年腌咸菜剩下 的汤加花椒大料经火上熬制而成,此荤油腌汤配些菜码儿拌食,非常滑润好吃爽口,那可是旧时伏天的美食呀。 “羊肉氽面”则始源于宋代,元人忽思慧的饮膳正要一书中就有用羊肉蘑菇等浇面,以胡椒、盐、醋调汁能补中益气的记述。老北京人多选羊的胸脯、腿腱子肉加水先炖七八成熟,然后切成丁加入已泡发好的干虾米、口蘑、黄花、黑木耳与姜片、花椒盐、酱油、料酒、味精煮熟,用此氽汤浇面再撒上些香菜、胡椒末、醋,食之清香不腻,补气补血,食后出一身汗,周身皆舒服。 三伏天时节老北京人还要吃烙饼摊鸡蛋。 每年的三伏,都在立秋以后,气候已比中伏凉了一些,主妇们完全可站在炉前为家人烙饼了。 饼在古时是谷物、面粉制成的食品统称。至唐宋代后,饼才开始成为以面粉制成的圆形面食,出现了多种配料带馅的饼、千层饼、酥油饼、家常饼及薄饼等。 老北京时街市上到处都有饼铺,以制作千层饼为主,供应平民百姓买食,持家的主妇们一年四季经常要烙制葱花油饼、发面饼、馅合子、脂油渣饼、麻酱糖饼等作为主食。在三伏天时多爱烙脂油饼、大荷叶饼,再煮锅绿豆粥,摊上几个鸡蛋,买点酱猪头肉,拌个蒜茄泥,拌个凉粉或拨鱼,一家合而食之,是伏天里不错的清爽美味。 老北京三伏天的食俗,虽没大鱼大肉,有些清淡素口,但那却是因时宜人的节令食品,很值得传承下去,推而广之。 入伏日期的计算 入伏日期的计算的资料1: 一、按照我国的天干计日法,在夏至后第三个庚日为进入初伏,初伏10天是固定的,中伏有10天的也有20天的,这要看在夏至后第一个庚日出现的早晚了。因为末伏的日子也是固定的,即在立秋后第一个庚日为末伏第一天,末伏也是10天。如此看来,从夏至到立秋,庚日循环出现4次的,当年中伏就为10天,庚日循环出现5次的,当年中伏天就为20天。 十个天干分别为: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在十个天干中“庚”代表五行中的“金”,所谓“伏天”当然是“七月流火”的日子,而在五行中“火”是克“金”的,所以“金”必须“伏”起来。 2011年6月22日夏至,当日为“戊日”以此继续推算,6月24日即是第一个“庚日”,十天一个循环,至7月4日即是第二个“庚日”,7月14日就是夏至后的第三个“庚日”,就是“入伏”了。7月14日至7月23日共10天为“初伏”,从7月24日开始就进入“中伏”,今年8月8日立秋,上面说了立秋后第一个庚日就进入“末伏”了,那么今年的立秋后第一个庚日在8月13日,也就是说中伏是从7月24日到8月12日,整整20天。从8月13日至8月22日共10天为末伏。8月23日处暑出伏 二、入伏的日期可用“夏至三庚”这4字口诀来计算。从夏至开始,依照干支纪日的排列,第3个庚日为初伏,第4个庚日为中伏,立秋后第1个庚日为末伏。每个庚日之间相隔10天,从初伏到中伏的时间为10天,末伏也是10天;中伏可能10天,也可能20天:当夏至与立秋之间出现4个庚日时中伏为10天,出现5个庚日则为20天。 今年6月22日是夏至,为戊申日,其后的庚日有 6月24日的庚戍日,7月4日的庚申日,7月14日的庚午日,夏至后的第三个庚日即是7月14日的庚午日,至此开始入伏。7月24日为中伏的第一天,今年夏至到立秋有5个庚日,因此,中伏是20天。今年8月8日立秋,8月13日是末伏的第一天,如俗语所言“三伏不尽秋到来”、“秋后有一伏”。这里所说的“庚日”是指依据“天干地支纪日法”中带庚字头的那一天。其中,天干由10个字组成,依次是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地支由12个字组成,依次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每个“干字”与每个“支字”按照顺序进 行组合排列作为每天的名称,如“甲子日”、“庚午日”这样两个“庚日”之间正好相隔10天。“一伏”和“三伏”都是10天,而“二伏”有时为10天,有时为20天。 历法上用天干地支组合编排年号或日期。即甲子,乙丑,丙寅等等,六十年(六十天)一轮回。哪一年(哪一天)是什么名字,是一年年(一天天)顺下来的,我想当然有公式可以计算,但必须知道第一个甲子年(甲子日)是什么时候。历法上对这个问题的规定,我就不得而知了。不过,我想最重要的是知道入伏第一天的计算规则(即夏至后的第三个庚日)就可以了。想知道哪一年哪一天入伏,查一查历书就会一目了然。当然依据今年的情况可推算以后年份夏至那天的天干是哪一个。例如:明年夏至是6月21日,距今年夏至(6月21日,丙日)是365天,因为天干是十天一轮回,所以365被10除余5,从“丙”向后数5个天干,是“辛”,所以明年夏至是辛日,容易知道6月30日是夏至后的第一个庚日,7月20日是第三个庚日,即入伏第一天。至于中伏是10还是20天,要看夏至到立秋有几个庚日,有4个,中伏是10天,有5个,中伏是20天。 入伏日期的计算的资料2: 一 、“数九”容易,“数伏”还是难 1、“数九”容易一般人都知道怎么“数九”,即:冬至这天是“一九”的第一天,九天后进入“二九”,再过九天,进入“三九”, 2、“ 数伏”还是难 就算你已经知道“数伏”的规定,但是,如果现在告诉你哪一天是夏至,比如,告诉你, 2009年6月21日夏至,你能较快地说出“2009年哪天入伏”、“2009年的伏天是30天还是 40天”吗?恐怕你是无法说出的。可见,即使是知道了“数伏”的规定,要具体地去“数”伏也还是难。 3、 “数伏”难,难在“庚日” 问题。 二 、再说“庚日” 1、再说“庚日” (1)干支纪日,我国的干支纪日,从公元前720年2月10日就开始了,一直到今天,都未曾间断。顺便提一下,干支纪年的出现则晚了一些,直到公元85年政府才下令在 全国实行,至今也未曾间断。庚日的计算方法见前面的干支纪日法 (2) “数伏”中要用到“庚日”。“庚日”的“庚”字,是十天干“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中的第七个字, “庚日”是指“天干地支纪日法”中带“庚”字头的那一天; ( 3 )如果用干支纪日,那么就是60天一个循环;但如果只看“庚”字头,那么是每10天一个庚日,可看下面干支表(从左向右、从上到下): 甲子 乙丑丙寅丁卯戊辰己巳庚午辛未壬申癸酉 甲戌 乙亥丙子丁丑戊寅己卯庚辰辛巳壬午癸未 甲申 乙酉丙戌丁亥戊子己丑庚寅辛卯壬辰癸巳 甲午 乙未丙申丁酉戊戌己亥庚子辛丑壬寅癸卯 甲辰 乙巳丙午丁未戊申己酉庚戌辛亥壬子癸丑 甲寅 乙卯丙辰丁巳戊午己未庚申辛酉壬戌癸亥 2、任意两天“庚日”的关系 (1)由于每10天一个“庚日”,所以,如果两天相差整10天,比如10天、20天、470天,等等,那么,这两天中有一天是庚日的话,另一天就也是庚日; (2)如果两天相差不是整10天,比如a日与b日相差17天,如果a日是庚日的话,那么b日的前第7 天和后第3 天都与a日相差整10天,所以,b日的前第7 天和后第3 天都是庚日。显然,如果a日和b日相差27天、37天、627天等等相差个位是7 的天数也都 如此; (3)显然,在实际运用中,可只用相差天数的个位数来处理。 3、任意两年“庚日”的关系 (1)两年间“庚日”的关系已知今年7月19日是庚日,就很容易推算明年7月19日前后哪天是庚日了。是这么考虑的:因为明年2009年是平年,所以,今年的7月19日到明年的7月19日共365天,就是说,明年的7月19日的前第5天和后第5 天都是庚日.这样,只要把19减去5或加上5即可,就是说,明年7月14日和7月24日都是庚日. 闰年 如果已知2007年7月15日是庚日,问2008年7月15日前后哪天是庚日。因为2008年是闰年,所以,2007年7月15日到2008年7月15日共366天。这样,就不是减去5或加上5了,而是减去6或加上4了,即2008年7月9日和7月19日是庚日。 (2) 多年间“庚日”的关系 比如,已知2008年7月19日是庚日,问2020年7月19日前后哪两天是庚日。按照前面的分析,只要搞清楚2008年7月19日和2020年7月19日相差多少天就好办了,这当然很容易算出。 笨方法是:逐年的天数相加(这里略去);【篇二:2013年伏天的具体天数及具体时间】 2013年伏天的天数及具体时间 伏天是一年当中最热的时间,“入伏”。伏是隐藏的意思,据史记文字记载,“伏者,隐伏避盛夏也”。“三伏”是指初伏、中伏和末伏的统称,大约在7月中旬到8月中旬这一段时间,伏天不在二十四节气,没有固定的日子。中国古代创立的农历是用天干、地支排列年、月、日的,天干由: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十个字组成,地支由: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十二个字组成。 按规定,从“夏至”日开始算起的第3个“庚日”为入伏,并作为“头伏”的第1天,第4个“庚日”定为“中伏”第一天;从“立秋”开始算起的第1个“庚日”为“末伏”的始日,第2个庚日定为出伏,即伏天结束。当夏至与立秋之间出现4个庚日时,中伏为10天,出现5个庚日时,中伏则为20天。 2012年夏至与立秋之间是4个庚日,所以“三伏天”是30天。 2012年“夏至”是6月21日7时45分(农历5月3日),“夏至”后的第3个“庚日”出现在7月18日,即这一天入伏为头伏第一天。7月28日入“中伏”;“立秋”后第1个“庚日”为8月7日,这一天是“末伏”第一天。 2013年6月21日为夏至日。 2013年6月23日为庚申日,(夏至后第一个庚日)。 2013年7月 3日为庚午日,(夏至后第二个庚日)。 2013年7月13日为庚晨日,(夏至后第三个庚日)初伏第一天。 2013年7月23日为庚寅日,(夏至后第四个庚日)中伏等一天。 2013年8月 2日为庚子日,(夏至后第五个庚日)8月7日立秋。 2013年8月12日为庚戌日,(立秋后第一个庚日)三伏第一天。 2013年8月22日为庚申日,(立秋后第二个庚日)三伏最后一天。 这样算来今年夏至到立秋之间有五个庚日,中伏应为20天。从7月13日开始入伏,到8月22日结束,共40天。【篇三:三伏天从什么时候开始】 三伏天从什么时候开始 “三伏(dog day)”是初伏、中伏和末伏的统称, 夏至后第三个庚日开始为头伏(初伏),第四个庚日为中伏(二伏),立秋后第一个庚日为末伏(三伏) 而三伏天怎么计算呢?三伏天的计算稍微复杂点,但是,只要掌握了中国传统历法的规则,还是很容易计算的。 由于在中国传统历法中,一年365天都是按照天干的“甲、乙、丙、丁、戊、已、庚、辛、壬、癸”与地支的“子、丑、寅、卯、辰、已、午、未、申、酉、戌、亥”的配制组合确定的,所以,天干与地支的组合,每六十日为一个循环。这样,中国传统历法中,每天都有个天干地支日,比如甲子、丁已日子等。 三伏天,一伏是十天,这,是按照天干的十数去计算的。所以,划分三伏天,就是:夏至之后的第三个天干的庚日,为第一伏的开始天。比如,2006年的夏至,是西历年的6月21日,这一天的天干日是辛日,28天之后,就是第三个庚日,所以,2006年的7月20日,就是第一伏的开始天,7月29日,就进入了第二伏;十天之后,又是一个庚日,也就是8月9日,就进入了第三伏。这就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说课课件模板卡通
- 2025企业产品代理销售合同模板
- 2025《设备租赁合同》补充协议书
- 2025科技公司与员工合同范本
- 2025中级会计师知识点《合同解除、违约责任》
- 2025代理合同样本
- 诗词鉴赏炼字课件
- 红绿灯识别知识培训内容课件
- 红海盐度高的原因
- 红楼梦课件图
- 项目部刻章申请书
- 版挖掘机租赁合同
- 语言学概论全套教学课件
- JJF 1265-2022生物计量术语及定义
- GB/T 8118-2010电弧焊机通用技术条件
- GB/T 17421.7-2016机床检验通则第7部分:回转轴线的几何精度
- 电工技能测试
- 药事管理学全套课件
- 社区心理学课件
- 质量整改通知单(样板)
- 2020届高三北京高考“多文本阅读”总攻略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