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言文学毕业论文-论文学创作的过程.doc_第1页
汉语言文学毕业论文-论文学创作的过程.doc_第2页
汉语言文学毕业论文-论文学创作的过程.doc_第3页
汉语言文学毕业论文-论文学创作的过程.doc_第4页
汉语言文学毕业论文-论文学创作的过程.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攀枝花学院本科毕业论文论文学创作的过程学生姓名: 张 潇 尹 学生学号: 200410102029 院(系): 人文社科学院 年级专业: 04级汉语言文学 指导教师: 唐世贵 教授 二八年六月攀枝花学院本科毕业论文 摘要摘 要从社会生产活动的角度看,文学创作是一种生产。这是马克思主义创始人的科学创见。文学创作有一定的规律可循,文学创作并不是一开始就成体系的。从古至今,对于文学的创作的探讨从未中断过,对于文学创作的见解由于从不同的角度看待便有了不同的观点,后人通过前人对文学创作的总结和创新,于是有了今天较为系统的文学创作理论。在文学的创作过程中时间有短有长、人物有多有少但是都离不开文学创作过程的规律。文学创作指作家为现实生活所感动,根据对生活的审美体验,通过头脑的加工改造,以语言为材料创造出艺术形象,形成可供读者欣赏的文学作品,这样一种特殊的复杂的精神生产活动称为文学创作。文学创作过程遵循着一定的规律,在文学创作的过程中包括了搜集材料、构思阶段、创作阶段、修改和定稿阶段等四个阶段。关键词 题材,构思,创作,修改,定稿 攀枝花学院本科毕业论文 ABSTRACTABSTRACTLooked from the social productive activitys angle, the literary creation is one kind of productive activity. This is the Marxism founders scientific unique interpretation.The literary production has certain rule to be followed. The literary creation does not become the system from the very beginning. The literature creations discussion has never interrupted from ancient times till now. Regarding literary creation opinion, there are different viewpoints from different angles. Today the posterity had complete literary production theory through literary productions summary and the innovation of the predecessor. No matter how many characters or how long time has in the literature creation process, the literary production process cannot leave its rule.The literary production refers to that the writer to be moved for the real life, according to the life esthetic experience, through the brains processing transformation, creates the artistic images, takes the language as the material and forms literary works which appreciates for the readers. The kind of special complex intellectual production activity is called the literary production. The literary production process is following certain rule, which has been divided into the collection material, the idea stage, the creation stage, the revision and the finalization stage.Keywords subject matter,conceptive,indite,amend,finalize a manuscript,攀枝花学院本科毕业论文 目录目 录摘要ABSTRACT绪论1一、文学创作理论概述2(一)文学创作的内涵2(二)文学创作的简述2(三)文学创作过程的性质3二、文学创作理论分析5(一)文学创作与社会背景5(二)历代理论家的相关论述6(三)文学创作理论对作品的影响7三、文学创作的过程9(一)搜集材料阶段9(二)构思阶段11(三)创作阶段12(四)修改定稿阶段13结论15参考文献16致谢1715攀枝花学院本科毕业论文 绪论绪 论作为一种精神产品,文学作品不像物质产品那样可以批量生产。作为一种特殊的精神生产活动,无论是宏篇巨制,还是短章小品,每件文学作品的诞生过程都是千差万别的。这种差别不仅体现在不同作家的创作实践中,而且也体现在同一作家不同作品的创作实践。因此,作家从事文学创作的具体过程是相当复杂、微妙的,具有个别性、特殊性,是不可重复,也是难以复制的。但是,这并不意味着文学创作毫无规律可循。毕竟每一次创作实践,都服从于审美创造的共同目标,都催生了文学作品这种人类特殊的精神产品,都遵循着文学创作的普遍性规律。优秀的文学作品好似一面魔镜,它映照出人类社会的历史与现实,勾勒出未来的图景,捕捉住人们心灵深处最细微的感受,描绘出人们所能想象到的种种画面。它吸引着人们沉浸在其中,体验品味,留连忘返。那么,这样的精神产品,作家是如何创造出来的?它经历了什么样的“生产流程”?就一般而言,作家创作文学作品的过程,或者说一部文学作品的诞生过程,大致上都可以划分为搜集资料、构思阶段、创作阶段和修改定稿阶段。在一般的理论中都是没有将修改和定稿阶段划分出来的。我之所以认为这个可以单独成为一个阶段,是因为在文学创作的过程中,修改是必不可少的,也是文学作品面向读者前的一个重要阶段。攀枝花学院本科毕业论文 一、文学创作理论概述一、文学创作理论概述文学创作是最基本的文学实践,它是作家对一定社会生活的审美体验的形象反映,既包含对生活的审美认识,又包含着审美创造。而且文学创作是一种独特的审美活动,也是一种复杂的精神劳动。它不是简单的事实的记录,而是把日常生活现象典型化,之后进行文字和语言的提炼,创作成为一种供读者欣赏的文学作品。因此,从审美物象的积聚到审美意象的形成再到审美形象的表现是一个完整、系统的艺术创造,融入了作家的审美需求、创作欲望、情感理想。(一)文学创作的内涵文学创作指作家为现实生活所感动,根据对生活的审美体验,通过头脑的加工改造,以语言为材料创造出艺术形象,形成可供读者欣赏的文学作品,这是一种特殊的复杂的精神生产活动。10(99)文学创作,作为一种旨在创造新的意识形态话语系统的生产活动,其过程是十分复杂和细微的。它不但包括每一件作品的具体创造过程的特殊性,而且也包括整个文学创造过程的一般性。文学活动起始于文学创作。没有文学创作,就没有文学作品,也就没有文学阅读。文学创作是个性特征极为突出的复杂的精神活动。(二)文学创作的简述文学创作活动,有着特殊的主体和特殊的对象。主体与对象之间是相互依存的:没有主体,也不会有创作对象的产生,没有创作对象,也不会有主体作品的产生。所以只有两者建立起密切的对象性关系时,两者能够相互联系的时候,具体的文学作品才可能产生。在马克思文学创作理论中,马克思把文学互动看作是一种特殊的生产,而且把从事文学活动的作家称作“生产的人”。18(433)这里所指的文学创作的主体指的就是我们通常意义上的作家精神产品的生产者。作家是文学创作的推动者和实践者,是艺术美的特殊创造者,同时代表了人们对美的追求,在人们的生活中作家一直扮演着极为重要的角色,是人类尊严的坚定捍卫者,是人类心灵的终极关怀者。“人的本质是人的真正社会联系”。 11(24)所以文学的创作主体还可以看作是具体的社会人,所以在文学创作的作品中体现出了各种创作风格,创作出了各种风格的人物。文学创作的客体是相对于主体而言的。文学创作的客体就是指文学创作反映的对象,进入了作家艺术视野的特定社会生活;同样思想感情也能作为文学的客体。文学创作的客体之所以是社会生活,是因为其有丰富性,而且也保持了一定的原始性,作家在创作的时候就是根据这些社会原型,加入了自己的创作思想,改编、创作了很多经典的艺术形象。文学创作的客体并不是全部的社会生活,它也是社会生活中比较突出的那部分,而且还要具有一定的审美意义。一旦文学的主体作家和文学的客体人类社会生活之间建立了内在的审美联系沟通,文学创作活动便是真正意义上的展开了。(三)文学创作过程的性质文学创作是作家对现实审美掌握基础上所从事的运用语言创造艺术美的活动。创造艺术美,是文学创作的根本目的,而语言构成的文学作品文本的诞生,则是文学创作的直接成果。8(67)由于文学创造的一般过程寓于具体创造过程之中,因此,研究文学一般创作的过程必须从每件作品的具体创造过程入手。在这里所要探讨的就是文学创作全过程的每个阶段是如何展开的,知道作家是在什么样的基础上创造和为什么创造,描述和揭示作家创造时内在机制的活动和通常采用的构思方式,分析并阐述作家如何借用文字符号,并通过不同操作方式和手段,把构思的成果凝聚在纸上,成为了人们可以消费的物态化的产品。文学创作的性质一般情况下包含了以下的四个方面:首先,文学创作的发生阶段,也是文学创作搜集材料的阶段。材料是文学创作的第一要素,也是文学创作过程的第一起点。文学创作的材料不是独立于生产者之外的物质,而是储备在他内心的精神现象,或者说是存在于作家记忆中的表象材料。所谓积累素材或储备材料 ,归根到底,就是把许多似乎无用的刺激信息,收集并转化为长期记忆中的因子,作为未来从是文学创作的材料。其次,文学创作的构思阶段上乘了文学阶段的材料收集,下接文学创作的创作阶段。构思是从观念上实现或者基本实现创作动机所提出的目标,为文学创作阶段准备好下锅的“米”。文学构思的实现途径有两个。其一:浓涂重抹。作家为了达到某种意图,故意抓住某个形象身上某一个显著的特征,通过添加与此特征有关的肖像、行为、心理等细节描写,把这一特征连同这个形象强调到令人过目不忘的地步,以产生强烈的艺术效果。其二:淡化背景。突出暗合人的视觉思维规律,即在背景中强调某物,使其成为前台现象。第三、文学创作阶段是文学创作实现的前阶段。它是指作家构思过程中已基本酝酿成熟的形象和意念转换为文学符号,并固定在纸张上,使其成为可以流通和消费成熟的物态化的意识形态话语系统的阶段。这同样也是一个艰苦细致的文字工作阶段。文学创作是创造美的艺术活动。“对美得向往和渴望是人的天性,是人类自觉自由本质的重要体现”。4(134)文学创作的展开,遵循着美的规律。马克思说:“人懂得按照任何一种的尺度来进行生产,并且懂得怎样处处都把内在的运用到对象上去。因此,人也按照美的规律来创造”。11(97)只有贯彻美的规律,实践美得规律,才能真正肩负起创造艺术美的重任。第四、修改和定稿。文学创作的最终表现方式是通过语言来实现的。语言活跃于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存在的形式也是多种多样。文学作品与其他语言文本之间的根本区别,就在于文学作品通过语言文本展示了独特的艺术美。文学创作的艺术美则集中体现于语言构成的文学作品文本。在文学作品的修改中要注重文字操作训练,要以准确的词句、高妙的技巧把内心的意向和意念栩栩如生地物化在纸上。所以文学创作中即使已经有了文学创作的文本,也还是要经过不断的修改,最后才能定稿。文学创作不仅要创造艺术美,而且要将艺术美融入语言文本之中。要实现创造艺术美的初衷,文学创作必须有意识的强化语言潜在的透过概念联系表象的功能,才能将文学形象与语言文本完美的统一起来。攀枝花学院本科毕业论文 二、文学创作理论分析二、文学创作理论分析(一)文学创作与社会背景在中国文学史上,随着文学的发展,人们曾不断地总结文学创作的经验,探讨文学创作问题。从先秦开始,人们就逐渐注意到文学托物言志反映生活的特点。晋代陆机的文赋,是中国文学理论史上第一篇系统论述创作的文章,其中心内容就是“论作文之利害所由”。 7(52-54)陆机根据文学的实践经验,指出文学创作的难处在于“意不称物,文不逮意”, 7(56)从而提出了文学创作中主体与客体的关系、内容与形式的关系等问题,对“物”、“情”、“文”三者的关系进行了探索,并比较细致地论述了创作中的构思过程,奠定了研究文学创作的基础。齐梁时代的刘勰在文心雕龙中,也把创作论列为他的文学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他在神思中指出了文学创作过程中“神与物游”的思维特点;在情采篇中阐明了“为情而造文” 的创作原则,在物色篇中提出了“以少总多,情貌无遗” 3(12-25)的艺术概括理论,同时还涉及文学创作的其他许多方面的问题,大大地开拓了有关文学创作理论研究的领域。此后,出现了浩如烟海的文论、诗话、评点等,其中不乏有关文学创作的甘苦之谈和真知灼见,如清代叶燮在原诗中把被表现的客观事物概括为理、事、情,把作者的主观条件归纳为才、识、胆、力,对文学创作中的主客观关系问题提出了可贵的见解;明代李贽、清代金人瑞、李渔等研究了小说、戏剧的创作经验,也提出了不少精辟见解。主张主观和客观统一,崇尚物我交融,寓情于景,形神兼备,是中国文学创作理论的优良传统。文学创作与社会背景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如雨果的代表作悲惨世界,是法国文学中最著名的小说之一。雨果从四十年代开始写作,经历了二十多年的创作生涯,终于在1862年发表了这一著作。作品描述的社会是与时代背景相结合的,小说所描述的事件始于1915年,而结束时已经是七月王朝时期了。但是雨果创作中不断的回溯到人物的过去,即1815年以前的生活,回顾了大革命时期和拿破仑时期的历史事件。所以这部小说反映了整个19世纪前半期法国的社会政治生活,还穿插了各种社会政治事件以及受压迫人民的苦难,资产阶级的日常生活,直到拿破仑战争和人民群众的革命起义。小说的第四、第五部分还用许多的笔墨描写了1832年共和党人在巴黎举行革命起义。其中最激动人心的篇章是描写巴黎人民起义的壮丽场面这是真理的一阵发怒,被起义所凿开的街道,像巨人一样参加战斗。悲惨世界是一部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结合的作品。小说最重要的价值就是揭示了在那个社会里穷苦人注定要过悲惨的生活。雨果以卓越的艺术魅力展示了资本主义社会奴役劳动人民、逼良为娼的残酷现实。雨果的这部传世之作,创造了一部反映法国现代社会生活和政治生活的长篇史话。在雨果的悲惨世界中,所描述的是在那种特定社会背景下的人民的生活状态,穷苦人民资产阶级法律下的悲惨生活。而它的影响也反作用与社会,在他的作品下,受压迫的人民在精神生活中得到了觉醒。(二)历代理论家的相关论述文学创作是古今中外文学理论所探讨的基本问题之一。但是由于人们的文化背景与观察问题的角度、层面不同,以至于出现了各种截然不同的理论观点。这些观点一般都从某个侧面揭示了文学创作的某种规律与特点,往往带有明显的片面性。而且很多都是根据自己文学创作的经验而总结出来的文学创作理论。第一、“胸有成竹”说。这种观点由苏东坡首先提出。他在文与可画贪婪谷堰竹记一文中说:“故画竹必先得成竹于胸中,执笔熟视,乃见其所欲画者,急起从之,提笔直遂,以追其所见,如兔起码落,少纵则逝矣”。 5(6)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在画竹子之时画家先要在心中形成一个完整的竹子形象,而一旦这个形象出现,就要赶紧执笔画之,否则这个形象也许就又不见了。这里虽然是如何画竹的道理,但对于诗文创作同样适用。这种观点的根本之处在于强调在创作过程的构思阶段须对所欲描写的对象有完整而熟捻的把握,同时也指出了用纯熟的技巧将心中完整的形象表达出来的重要性。清代的著名画家兼诗人郑板桥在苏东坡的基础上将这一观点发展到一个新的深度。在题画中,他提出“眼中之竹”、“胸中之竹”、“手中之竹” 三者间的不同,从而揭示了客观事物、创作者构思过程中的形象与作品中表现出的形象之间存在着差异这一文学艺术创作的重要特征,这无疑是对古代创作理论的重要贡献。第二、“镜子”说。这种观点是西方文艺复兴时期的理论家在古老的摹仿说的基础上提出的。其主旨是强调文学创作要忠实地反映客观世界。达芬奇说:“画家的心应该像一面镜子,经常把所反映事物的色彩摄进来,面前展现了多少事物,就摄取多少形象”。 7(52-54)他认为,按照这样的原则进行创作,就可以真实地反映世界,从而创造一个第二自然。“镜子”说强调了文学创作必须反映客观生活这一根本原则,对于文学艺术沿着现实主义方向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但这种观点对于创作者的主观能动方面认识不够,在理论上是不够全面的。第三、马克思的创作理论。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以辩证唯物主义的反映论为指导,从美学的观点和历史的观点揭示了文学创作的基本原理。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指出了人的生产的共同规律,即“按照美的规律来建造”。 11(121)人不仅要认识世界,而且要按照自己的目的去改造世界。文学创作是人对现实的审美关系的集中表现,既要反映客观的社会生活,又要表现主体的审美意识,作为审美主体和审美客体的交融和结合,无疑地要受“美的规律”的直接制约。许多杰出作家的经验表明,文学创作要对人生进行探索,必定要在作品中反映作家对生活的审美体验,倾注他们的感情和理想。马克思主义文学创作论是现实主义的创作论。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哲学基础决定了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是现实主义的文学理论。这种现实主义创作理论主张要真实地再现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文学作品应当具有进步的倾向性,但是作品的倾向性应该通过情节和场面的描写自然而然地流露出来,反对“席勒化”,主张“莎士比亚化”,11(235)认为文学创作应该从现实生活出发,不能从作者的主观观念出发,以图解作者的观念来代替对现实关系的真实描绘等等。第四、鲁迅、巴金创作说。鲁迅在我怎么做起小说来中谈到自己的创作经历时指出,文学创作“必须是为人生,而且要改良这人生” 2(394)。他在俄译本阿Q正传序及著者自叙传略中又说,阿Q正传反映的正是“在我的眼里所经过的中国的人生”。 2(243)巴金在文学生活五十年中总结自己的创作道路时指出:“我曾经说过:我是从探索人生出发走上文学道路的。五十多年中我也有放弃探索的时候;停止探索我就写不出作品。我的每篇作品都是我追求光明的呼声”。 18(2)作家的这种探索和追求,正说明了文学创作的审美性质。文学创作需要正确处理主观与客观的关系、内容与形式的关系,这个过程极为复杂,其中包含着诸如素材积累、艺术构思、语言表达等方面的问题。它因时因事而异,变化无穷,但又有一定的共同规律可循。(三)文学创作理论对作品的影响“文学作品是作家遵循美的规律、运用语言所创作的特殊文本,它体现着文学创作的审美创造成果”。15(126)作品是由文学创作的对象转化而来的。文学创作的对象是指进入了作家视野的特定社会生活。在任何一部作品的创作中都是要遵循一定的规律的。而在这些规律的制约下,使得文学作品有了以下共同的特性,同时也能说明文学创作理论对作品的影响。第一、文学作品是具有审美性质的,而审美性是文学作品最根本的属性。文学作品以自己独特的方式凝聚着艺术美。作家创作文学作品是基于自身对现实的审美掌握,而在创作过程中,总能在创作对象把握美的规律,并将自身的审美情感和审美理想融入到作品之中。文学创作的成果文学作品,自然成了艺术美的特殊结晶。第二、文学作品具有未完成性,未完成性文学作品的创作是为了让读者参与,在作家对作品定稿之时,仍未完成作品的最终目的。作家在构思作品的时候,就是希望作品能给读者带来影响,使得读者能够引起共鸣。所以作为一部作品本身的就具有巨大的审美潜能,正是借助着读者的阅读使得这些潜能得以发挥。最后文学理论对于作品的影响便是使得文学作品具有开放性。这一点主要表现在文学作品对读者开放。在文学创作时,作家所针对的读者便是未知的整体,他可以是某个固定的团体,某些固定的人等等,但是当文学作品产生之后,其作品是可以被任何人接受乃至受益的。攀枝花学院本科毕业论文 三、文学创作的过程三、文学创作的过程文学创作的过程包括了搜集材料、构思阶段、创作阶段和最后的作品修改定稿阶段等四个阶段。(一)搜集材料阶段搜集材料阶段又被称之为文学创作前阶段,它是指作为艺术构思和艺术创作基础和条件,以及作家将全部生活储备于生活积累过程;也就是某一作品创作前,作家具有一定指向性和目的性的创作准备阶段。但它并不是严格意义上的正式创作过程,之所以仍是属于创作阶段之一,是因为前创作阶段的具体内容涵盖范围又要比文学创作准备阶段广泛,既要回溯到作家过去的全部生活经历,又必须延伸到作家在此后正式的创作过程对生活的重新感受、体验和有意识、有目的补充观察和补充体验,它是一个比较规范化的过程。材料的搜集主要是源自社会生活,社会生活是文学创作的永恒源泉,这就要求在文学创作的时候做到生活积累:生活也是文学的唯一源泉,作家从事文学创作应当从对生活的审美感受出发。它的生活积累越深厚,就越能培育出丰硕的果实。作家从事文学创作, 也同样必须有材料的准备。就像从事物质产品的生产,首先需要具备相应的材料一样。无论是创作现实主义的作品,还是创作浪漫主义、现代主义的作品,作家都要以一定的材料作为创作的基础,并在此基础上加工、提炼、生发、创新。文学创作的材料储藏在社会生活当中,需要作家自己去寻找、挖掘,去发现、积累。搜集资料包括了相互联系的两个方面,即深入生活和了解生活,在文学创作上对于它们有怎样的要求呢?首先对于深入生活这方面要求,作家要多方面的深入生活,建立广博的生活基础。文学创作就是提炼生活,表现生活。作家掌握的社会生活越广博,可以让其比较、选择、提炼的原料也就越丰富。黑格尔认为“艺术家所依靠的是生活的富裕,而不是抽象的普泛观念的富裕”;14(367) “艺术家须用从外界吸收来的各种现象图形,去把他心里活动着和酝酿着的东西表现出来”。 14(433)因此,“艺术家必须置身于这种材料中,跟它建立亲切的关系;它应该看的多,听得多,而且记得多”。所以作家要了解纷纭复杂的生活形态,从中提取创作素材,建立广博的生活基础。大量的创作实践证明,广博的生活积累,丰富的生活阅历是作家取得成功的基石。高尔基青少年时饱受磨难,艰苦的生活为他日后的创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因此,他的作品成为了16世纪末20世纪初俄罗斯生活的百科全书。张贤亮所创作的灵与肉、绿化树、男人的一半是女人等作品,靠的是他那“在清水池泡三次,在血水池浴三次,在碱水里煮三次”的坎坷生涯,靠的是他“在偏僻的农村生活了二十年”所获得的“历史感”。13(230)还有鲁迅创作散文集朝花夕拾,所根据的就是自己童年至青年时期的亲身经历。雪莱也说过:“我从童年就熟悉山岭、湖泊、海洋和寂静的森林。我曾在遥远的原野里漂泊。我曾泛舟于波澜壮阔的江上,日以继夜地驶过山间的急湍,看日出、日落,看满天繁星闪现。我见过不少人烟稠密的城市,处处看到群众的情操如何昂扬、磅礴、低沉、递变。我见过暴政和战争的明目张胆、暴戾恣睢的场景;多少城市和乡村变成了零零落落的断壁废墟,赤身裸体的居民们在荒凉的门前坐以待毙。我就是从这些泉源中吸取了我的诗歌形象的养料”。 6(5-6)这种材料又称直接素材。素材的积累不仅需要作家亲历生活,还需要作家从不同渠道获得。人的阅历、时间、精力毕竟是有限的,这就要求作者需要间接经验弥补不足。如获得茅盾文学奖的历史小说白门柳,作者刘斯奋在积累大量间接材料的基础上,以当代人的目光审视历史,从时代制高点俯瞰历史。其次对于熟悉生活要求,便是要作家要熟悉自己要写的生活,积累身后的生活素材。作家要写自己熟悉的,体验深刻的,甚至是刻骨铭心的生活,才能有激动人心的作品产生。如刘心武的“伤痕文学”的发轫之作班主任,就是源于他担当班主任时的阅历;“改革文学”的奠基之作乔厂长上任的作者蒋之龙长期在工厂工作,曾担任过车间主任;“知青文学”的代表作家梁晓声、史铁生通过了自己炼狱般的生活体验才写出了今夜有暴风雪、我的遥远的清平湾这些震撼人心的作品。13(324)例如果戈理创作的外套,主要的依据就是朋友讲述的一个小官吏丢猎枪的逸事。在很多情况下,作家往往是从两个渠道共同获益。像托尔斯泰创作长篇小说战争与和平,一方面他仔细深入地研究有关法俄战争的历史资料,取得了丰富的历史素材;另一方面他有着在塞瓦斯托波尔做炮兵军官的切身经历,特别是有着亲历战场而获得的关于什么是恐怖和勇敢,什么是经常接近死亡,什么是搏斗的直接人生体验。正是基于这种亲身经历,他才能从艺术的意义上真正占有那些历史材料,才能如此真实有力地展现法俄战争的宏伟场景,才能把历史小说写得生动活现,也才能写出他对那段历史、那场战争的独特人生感受。由此可见,艺术积累对于艺术创作来说是不可缺少的环节。作家在占有丰厚生活材料的基础上,才能做到取精用宏,薄发厚积;而在观察、了解生活的同时,深入地认识生活、体验生活,获得独到的审美发现,则是文学创作走向成功的良好开端。(二)构思阶段作家通过表象的分化、重建审美意象,逐渐孕育为观念的形象体系。艺术构思是文学创作的第二步,同样也是相当关键的一步,是文学创作这一精神活动最紧张、最活跃的阶段。它有可能促使文学创作走向成功,进入最后的物化阶段,创作出文学作品;也有可能导致失败,使文学创作的过程中断。艺术积累(搜集材料)阶段所进行的毕竟只是准备和储存活动,这种准备和储存为文学创作提供了必要的基础,使文学作品的产生具有了一种潜在的可能性,而这种可能性是否能真正实现,丰厚的素材是否能得到有效的利用,关键还在于作家的艺术构思。因此,对于整个创作过程来说,艺术构思阶段更具有重要的决定性意义。这是文学创作活动的中心环节,它是指作家在艺术积累的基础上,在某种创作动机的指导下,通过复杂的心理活动,在头脑中把生活素材转化为整体内心形象结构的思维过程。艺术构思过程既是一个认识的深化过程,也是一个情感的审美化过程。按照艺术形象在构思过程中的形成情况,分为以下三个阶段:第一是艺术形象的萌发,形象的萌生是指意念与形象的第一次互动生成。换言之就是作家接受客体信息时比较强烈的感受到它们含有的艺术价值,并与主体审美需求契合一致时才会有艺术形象的萌发。它仿佛一颗种子植入了肥沃的土地里,一点火星溅落到了干燥的柴堆上,其前景将无可限量。据说英国诗人济慈某次在好友勃朗家的一棵树下,偶然听到一只正在做巢的夜莺的鸣叫。受到那迷人的夜莺叫声的打动和感染,济慈胸中鼓荡起了创作的激情。他坐在树下的草地上,把对人生的冥思与感悟化入夜莺的叫声。于是,后来出现在著名诗篇夜莺颂中的快乐而又永生的夜莺意象,就从这里开始萌发了。第二是艺术形象的孕育,是指已经在作家心中萌发的艺术形象,进一步的加工、充实、改进、完善。在这个阶段要发掘已经萌发的艺术形象的深刻含义,揭示别人没有察觉到的事物之间的某种本质联系,获得对生活的独特审美体验。主题应该是从丰富的生活感受中反复思索和探求而酝酿成熟的结晶,它来自生活的深处,是和生动的表象有血有肉地联系在一起的。艺术构思由此继续深化,使生活表象和作家的审美意识融合起来,逐渐形成意象,最后才能化为艺术形象。如老舍在创作小说骆驼祥子时,对祥子这一形象做了基本定位后,又逐步加以发展。先是以祥子为中心,确定与其他人的关系;有了活动的生活环境,再构想他在生活中的种种情况:“刮风天,车夫怎样?下雨天,车夫怎样?” 1(216) 、“一个车夫也应当和别人一样的有那些吃饭而外的问题。他也必定有志愿,有性欲,有家庭和儿女。对这些问题,他怎样解决呢?他是否能解决呢?” 1(217)由于这样的一番孕育,内心形象自然慢慢丰满起来,鲜活起来,深邃起来,向着更符合人物性格逻辑的方向发展。第三就是艺术形象的形成,要使艺术形象得以完成,还要再为它寻找一定的内在形式,即所谓的有意味的形式,以充分完美的展示人物的性格和灵魂,完成艺术创作的全过程。在艺术形象形成的这一阶段,首先我们要将形象扩展为具体形象体系。作家的艺术构思,经过了形象的萌生,酝酿之后已经基本形成。由主要人物推广到众多人物,由几个核心细节扩展为整个情节,环境、场面也由单一的变为复杂的、多角度多层面的有机组合成形象体系。如托尔斯泰创作复活的过程就是这样的。最开始,托尔斯泰听说了一个普通姑娘被一个贵族青年诱奸的故事,想写一本道德教诲的小说科尼的故事,但情节相当狭窄,无法展开。当他反复构思,确定了男主人公聂留朵夫和玛丝洛娃的形象以后,决定改写为复活时,容量令人惊异的扩展开来,情节高度集中,内容丰富、广泛,包含着社会生活的巨大内涵和批判力量。再次,为内容寻找合适的内形式,通过最优化的艺术手法将其转化为艺术形象,这也是艺术构思完成的基本任务。这些形式尽管只有通过传达作品完成以后才能付诸实现,但却是作家在构思过程需要思考的主要问题。当作家心目中孕育的艺术形象在没有找到合适的内形式以前,是不能确定的,只有确立了用什么样的结构、体裁和表现手法时,才能最后确立下来。所以,法捷耶夫认为构思主要有两方面的工作,即“竭力要形成每一部作品的主要意思和思想,竭力寻找到艺术上把它们表达出来的方法”。 21可见,艺术构思的过程也是一个不断为内容而寻找形式的过程。(三)创作阶段创作阶段也称之为艺术表现的完成:作家运用物质材料和艺术手段把观念中的形象外化为可供欣赏的艺术形象。既也是语言的表达和锤炼。它的目的是将作家头脑中孕育成形的文学形象诉诸于语言文学,创造出生动形象的,富有审美价值的文学作品。简言之,艺术表现是指作家驾驭语言以及运用各种艺术技巧和表现手段把孕育的形象转化为由语言文字定型的文学作品的过程,实现了这个任务,文学创作进程的任务才算完成。艺术表现是作家所进行的一种艰苦而特殊的审美实践活动,由于作家头脑中的审美意象只有通过特定的物质媒介才能转化为一种客观存在。可见,文学创作不仅是一种想象性的创造活动,而且是一种实践性的创造活动。如同黑格尔所说:“艺术家的这种构造形象的能力不仅是一种认识性的想象力、幻想力和察觉力,而且是一种实践性的感觉力,即实际完成作品的能力。”文学创作活动在艺术表现时所使用物质手段是语言,作家在艺术表现阶段要充分把握和善于发挥文学语言的特性和功能,才能把自己心目中的审美意象传达得神完气足、神形兼备。既要力求做到主观与客观的统一,又要寻找形式与内容的完美结合。高尔基说:“语言把我们的一切印象、感情和思想固定下来,它是文学的基本材料。文学就是用语言来表达的造型艺术”。 19(337)语言具有描绘形象、唤起读者形象联想的功能,是因为语词所表现的概念是同有关的表象联系在一起的。作家应当掌握语言艺术的特点和技巧。从所反映的生活出发,去寻求最恰当的语言。老舍在语言与生活中说过:“语言脱离了生活就是死的。语言是生命与生活的声音”。 1(24)作家有深厚的生活底子,对所写的人物有深刻的了解,才能更好地驾驭语言。在文学创作过程中,作家掌握世界的方式有其特点,人们把作家形象地认识和反映生活的过程称为形象思维或艺术思维。别林斯基在智慧的痛苦中说:诗人用形象来思考;他不证明真理,却显示真理。他在艺术的观念中又指出:“艺术是对真理的直感的观察,或者说是寓于形象的思维。”形象思维是人们的认识规律在文学创作领域中的特殊表现,体现为自觉的表象运动,通过形象的联想、推测和组合,而构成新的艺术形象。它不仅是对生活的审美认识,而且是一种审美创造过程。当然,文学创作不只是依靠形象思维,它也离不开逻辑思维。茅盾在漫谈文艺创作中指出:可以这么说,逻辑思维与形象思维在作家头脑中交错进行,使创作过程中既有能够反映时代精神的主题思想,又能塑造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这一构思整体的两面,它们的关系是辩证的,是相辅相成而不是对立的。(四)修改定稿阶段写作还有一个过程,就是修改过程,修改之后才能定稿。很多优秀的文学作品都不是一气呵成,在与读者见面之前也是进行了无数次的修改的。修改时,把作品当成不是自己的,从别人的角度上去吹毛求疵,冷静地修改。红楼梦的作者曹雪芹“披阅十载,增删五次”,“字字看来都是血,十年辛苦不寻常”。重视修改,不仅可以提高文章质量,而且有利于更加牢固地掌握语言文字的运用方法,同时养成认真细心的写作态度和习惯。前人不但要求认真修改自己的文章,还提倡揣摩别人怎样修改文章,从中领悟写作方法,吸取有益的经验。朱弁在曲洧旧闻中记载:黄鲁直于相国寺得宋子京唐史稿一册,归而熟识之,自是文章日进。此无他也,见其窜易句字与初造意不同,而识其用意所起故也。修改作品对于作家来说,是很有必要的。作家的构思与传达,常常不是一次定型完成,还要不断地斟酌与修改,有的作品的某部分甚至要修改上十次。作家在构思与传达的白热化状态里,经常处于激情澎湃,精神紧张状态,这是一气写下来的东西往往缺乏润色斟酌,经过一段时间的“冷却”后,再来看就会发现其中不足的部分需要修改与补充。果戈里说把初稿放在抽屉里,过几天再看,就会从里面跳出一些本应在此的新词。文学创作过程,应该包括一部文学作品从萌发,一直到最后修改的全过程。有些作家甚至把修改视为整个创作过程中最富于创作性的阶段。托尔斯泰的安娜卡列妮娜写了五年,其中个别章节有十二种稿本。复活的创作延续了十年之久,其开头部分有二十种稿本。托尔斯泰切身感到:“必需永久抛弃那种认为写作可以不必修改的想法。改三遍、四遍,这还不够。”“主要的是:不要急于写作,不要讨厌修改,而且要把同一篇东西改写十遍、二十遍”。巴尔扎克对作品的修改也是很严格。如欧也妮葛朗台,对老葛朗台这个吝啬鬼的领带也经过精心的修改。在1833年版本里,打白领带;而在1839年版则改为了黑领带。因为这更适合于人物的性格。13(156)可见,作品的修改与加工都是作者认识与构思的不断深化与逐渐明朗表现。攀枝花学院本科毕业论文 结论 结 论总起来看,从材料积累到艺术构思再到文学作品的创作,再到最后的修改和定稿,体现了文学创作活动的一般过程。然而,文学创作毕竟是极其复杂并带有鲜明个性特征的精神劳动,因此这种一般过程体现于不同作家的创作实践之中,具体情况必然千差万别。特别值得注意的是,在作家实际的创作进程中,材料积累、艺术构思、文学创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