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验室管理和生物安全.ppt_第1页
实验室管理和生物安全.ppt_第2页
实验室管理和生物安全.ppt_第3页
实验室管理和生物安全.ppt_第4页
实验室管理和生物安全.ppt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7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 实验室管理和生物安全 烟台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韩文清 laboratorymanagementandbiosafety 2 需求层次理论 马斯洛 abrahammaslow 1908 1970 美国著名的社会心理学家 人格理论家和比较心理学家 是人本主义运动的发起者和人本主义心理学的代表 他的需要层次理论和自我实现理论是人体主义心理学的重要理论 对心理学尤其是管理心理学有重要影响 3 细节决定成败 当我们把简单的事办好 它就不简单 当我们把平凡的事办好 它就不平凡 赠送给我的同事们的一句话 4 实验室感染 新加坡sars实验室感染事件 2003 8 台湾sars实验室感染事件 2003 12 北京sars实验室感染事件 2004 4 5 与实验室管理有关 p3实验室规定不允许在同一实验室进行两种以上危险微生物的操作 但新加坡国立大学实验室在做西尼罗河病毒研究的同时 也做具有活性的sars冠状病毒研究 造成病毒的交叉污染p3实验室还规定 处理危险微生物前 研究人员应进行必要的个人防护 而台湾病毒实验室的一位研究员在清理运输箱废弃物时 未按规定戴上手套 因而感染了sars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病毒病控制所的事故 同样是因为研究人员使用未经严格效果验证的灭活sars病毒在普通实验室进行实验 造成人员感染 6 问题 缺乏安全意识 缺乏对生物安全程序的理解 实验室过于拥挤生物安全意识至关重要 7 我国实验室生物安全的法规与标准 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条例 及其配套文件 医疗废物管理条例 及配套文件 实验室生物安全通用要求 生物安全实验室建筑技术规范 8 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条例 及其配套文件 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条例 国务院第424号令2004年11月12日起实施 人间传染的病原微生物名录 卫生部 卫科教发 2006 15号 2006年1月11日发布 可感染人类的高致病性病原微生物菌 毒 种或样本运输管理规定 卫生部第45号令2006年2月1日起施行 人间传染的高致病性病原微生物实验室和实验活动生物安全审批管理办法 卫生部第50号令2006年8月15日起施行 9 医疗卫生机构医疗废物管理办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令 第35号 2003 10 15 医疗废物管理行政处罚办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 环境保护总局令 第21号 2004 6 1 医疗废物分类目录 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 环境保护总局 卫医发 2003 287号 2003 10 10 医疗废物专用包装物 容器标准和警示标识规定 国家环境保护总局 环发 2003 188号 2003 11 20 医疗废物集中处置技术规范 国家环境保护总局 环发 2003 206号 2003 12 26 医疗废物管理条例 及其配套法规 10 病原微生物危害程度 危害程度是病原微生物危害性评估的主要依据 危害类别的高低是根据病原微生物对个体和群体的感染后可能产生的相对危害程度来划分的 由于病原微生物在不同国家流行的状况不同 不同国家根据病原微生物的传染性 感染后对个体和群体的危害程度以及流行状态并考虑是否具有有效的预防治疗措施等因素 进行各自危害程度分类 a h1n1 11 危害程度主要依据 微生物的致病性病原微生物的致病性越严强 导致的疾病越严重 其等级越高微生物的传播方式和宿主范围病原微生物可能会受到当地已有的免疫水平 宿主群体的密度和流动 适宜媒介的存在以及环境卫生水平等因素的影响当地所具备的有效预防措施措施包括 接种疫苗或给与抗血清治疗 卫生措施 动物宿主或节肢动物媒介的控制当地具备的有效治疗措施被动免疫 暴露后接种疫苗以及使用抗生素 抗病毒药物和化学治疗药物 还应考虑耐药菌株的出现 12 危害程度主要依据 与国外危害等级排序相反危害等级i 低个体危害 低群体危害 危害等级 中等个体危害 有限群体危害 危害等级iii 高个体危害 低群体危害 危害等级 高个体危害 高群体危害 13 人间传染的病原微生物名录 人间传染的病原微生物名录 由国务院卫生主管部门协商国务院有关部门后制定 调整并予以公布 动物间传染的病原微生物名录由国务院兽医主管部门商国务院有关部门后制定 调整并予以公布 注 a h1n1流感病毒 国家明确规定 归于乙类传染病 因为是未知病毒属类 需要按照甲类进行防护管理 14 名录 中病原微生物分类 第一类病原微生物是指能够引起人类或者动物非常严重疾病的微生物 以及我国尚未发现或者已经宣布消灭的微生物 第二类病原微生物是指能够引起人类或者动物严重疾病 比较容易直接或者间接在人与人 动物与人 动物与动物间传播的微生物 第三类病原微生物是指能够引起人类或者动物疾病 但一般情况下对人 动物或者环境不构成严重危害 传播风险有限 实验室感染后很少引起严重疾病 并且具备有效治疗和预防措施的微生物 第四类病原微生物是指在通常情况下不会引起人类或者动物疾病的微生物 注 第一类 第二类病原微生物统称为高致病性病原微生物 15 名录 涉及病原微生物 法定报告传染病所涉及的病原微生物法定报告传染病以外常见传染病病原微生物国外新发现和已消灭传染病病原微生物 病毒细菌放线菌衣原体支原体立克次体螺旋体真菌 16 实验室相关人群感染情况 最易受感染的人员依次为 实验室操作人员 动物饲养员 实验室技工 清洁员 文书人员 来访人员 大约有80 的病例 对实验室感染的来源 病原体作用和感染方式不清楚 17 生物安全实验室的分级 18 实验室生物安全概念 实验室生物安全 实验室工作人员所处理的实验对象含有致病的微生物及其毒素时 通过在实验室设计建造 使用个体防护装置 严格遵从标准化操作程序和规程等综合措施 确保实验室工作人员不受实验对象侵染 确保周围环境不受其污染 保证实验样本的原始状态 a h1n1 19 硬件 软件 规范的实验室设计建造 实验设备的配置 个人防护装备标准化的操作程序严格的实验室管理制度 20 一级屏障 一级屏障 primarybarrier 是操作者和被操作对象之间的隔离 也称一级隔离如生物安全柜分3级 i ii iii级个体防护装备口罩 面具 眼镜 防护衣 帽 裤 鞋 靴 袜 手套 正压服等 21 22 生物安全柜的类别 23 生物安全实验室 生物安全实验室的分级依据实验室所处理对象的生物危险程度和采取的防护措施 把生物安全实验室分为四级 其中一级对生物安全隔离的要求最低 四级最高 一般以bsl 1 bsl 2 bsl 3 bsl 4表示相应级别的生物安全实验室 以absl 1 absl 2 absl 3 absl 4表示相应级别的动物生物安全实验室 24 高效滤器 hepa 通常以滤除0 3 m微粒为目的 滤除效率符合相关要求的过滤器 25 生物安全柜摆放位置 与其他工作区隔离远离过道远离风道 远离实验室进门 26 生物安全柜正确使用 正常运转时方可使用 使用生物安全柜时 不要打开观察窗 柜内尽量少放仪器和物品 不要阻塞后面气孔处 禁止使用酒精灯 产生的热量会改变气流方向 应使用微型电炉或一次性接种环 尽量减少操作者后面人员的走动 操作者移动或挥动手臂破坏气流 不要挡住前面的空气格栅 每个工作周期完毕 应用适当的消毒剂消毒安全柜台面使用安全柜时 开始前和结束后风机应至少要开动5分钟 27 实验室的个体防护 器具相关危险安全措施实验服 罩衫 服装污染向后开口 盖住日常衣服连衣裤工作服塑料围裙服装污染防水型鞋冲击和溅出包住脚趾护目镜冲击和溅出防冲击的镜子防护面罩冲击和溅出罩住整个面部 容易拿掉呼吸器吸入气溶胶头罩 遮住整个脸或半个脸的面罩手套意外的直接接触一次性的乳胶或乙烯基意外的刺破或割伤的手部保护 28 防护衣 在实验室中应穿着工作服或罩衫等防护服 离开实验室时 防护服必须脱下并留在实验室内 不得穿着外出 更不能携带回家 用过的工作服应先在实验室中消毒 然后统一洗涤或丢弃 手套 当手可能接触感染材料 污染的表面或设备时应戴手套 如可能发生感染性材料的溢出或溅出 宜戴两副手套 不得戴着手套离开实验室 工作完全结束后方可除去手套 一次性手套不得清洗和再次使用 帽子 护目镜 口罩 隔离衣 29 实验室门生物危害警告标志实验室生物安全手册 第三版 who2004 30 实验室标示 31 二级屏障 二级屏障 secondarybarrier 生物安全实验室和外部环境的隔离 也称二级隔离实验室的设施结构通风空调系统给水排水电气和控制系统 32 主要技术指标 生物安全实验室建筑技术规范architecturalandtechnicalcodeforbiosafetylaboratories洁净度级别 最小换气次数与室外方向上相邻相通房间的最小负压差温度相对湿度噪声最低照度 33 空气系统 二级生物安全实验室可以采用带循环风的空调系统 如果涉及有毒 有害 挥发性溶媒和化学致癌剂操作 则应采用全新风系统 二级动物生物安全实验室也宜采用全排风系统 三级和四级生物安全实验室应采用全新风系统 其送 排风总管 四级生物安全实验室主实验室的送 排风支管均应安装气密阀门 污染区和半污染区内不应安装普通的风机盘管机组或房间空调器 污染区宜临近空调机房 使送 排风管道最短 生物安全实验室空调通风系统的风机应选用风压变化较大时风量变化较小的类型 34 送风系统 空气净化系统应设置粗 中 高三级空气过滤 第一级是粗效过滤器 对于 5 m大气尘的计数效率不低于50 对于带回风的空调系统 粗效过滤器宜设置在新风口或紧靠新风口处 全新风系统的粗效过滤器可设在空调箱内 第二级是中效过滤器 宜设置在空气处理机组的正压段 第三级是高效过滤器 应设置在系统的末端或紧靠末端 不得设在空调箱内 对于全新风系统 宜在表面冷却器前设置一道保护用的中效过滤器 35 排风 三级和四级生物安全实验室的排风必须经过高效过滤器过滤后排放 高效过滤器的效率不应低于现行国家标准 高效空气过滤器 gb13554中的b类 生物安全实验室的排风高效过滤器应设在室内排风口处 三级生物安全实验室有特殊要求时可设两道高效过滤器 四级生物安全实验室除在室内排风口处设第一道高效过滤器外 还必须在其后串联第二道高效过滤器 两道高效过滤器的距离不宜小于500mm 三级和四级生物安全实验室排风管道的正压段不应穿越房间 排风机宜设于室外排风口附近 应设置备用排风机组 并可自动切换 三级和四级生物安全实验室室外排风口的位置应高于所在建筑物屋面2m以上 36 气流组织 三级和四级生物安全实验室内各区之间的气流方向应保证由清洁区流向半污染区 由半污染区流向污染区 生物安全实验室的清洁区内宜设一间正压缓冲室 三级和四级生物安全主实验室内各种设备的位置应有利于气流由 清洁 空间向 污染 空间流动 最大限度减少室内回流与涡流 气流组织应采用上送下排方式 送风口和排风口布置应使室内气流停滞的空间降低到最小程度 在生物安全柜操作面或其他有气溶胶操作地点的上方附近不得设送风口 高效过滤器排风口应设在室内被污染风险最高的区域 单侧布置 不得有障碍 37 规定了生物安全实验室的给水排水 气体供应 配电 自动控制和消防设施配置的原则 最后对施工 检测和验收的原则 方法做了必要的规定 二级生物实验室应实施一级屏障或二级屏障 三级 四级生物安全实验室应同时实施一级屏障和二级屏障 38 一级生物安全防护 适用于实验对象已知对健康成年人无致病作用 对实验室工作人员和环境的潜在危害很小 枯草芽孢杆菌naegleriagruberi 耐格里原虫 感染性犬肝炎病毒大肠杆菌 39 一级生物安全防护 40 一级生物安全防护 设施设计设施建筑需要具备的条件 需要具备的条件实验室有门地点不需要独立设置洗手池正常结构工作台面易于清洁无须特殊通风实验台表面应不透水坚固的家具安装纱窗易于清洗和消毒 41 一级生物安全防护 安全设备防护服装 实验服 手套标准操作规范工作时间限制或不准进入 禁止在工作区进食和吸烟 禁止口吸 用移液器 42 二级生物安全防护 适用于实验对象对人和环境具有中等潜在危害 麻疹病毒沙门氏菌弓形虫乙肝病毒血源病原体人类体液 尤其是明显有血液污染的体液 特别要警惕污染的针头或者锐器 43 二级生物安全防护bsl 2 44 二级生物安全防护 设施设计需要具备的条件设施建筑实验室应有带锁的门高压消毒锅选址 远离公共设置洗手池洗眼装置正常结构易于清洗的工作台面通风具方向性实验台面应不透水坚固的家具安装生物安全柜充足的照明设置洗眼装置进入实验室的空气不再循环到非实验区安装纱窗安全设备 45 紧急喷林和洗眼装置 46 二级生物安全防护 个人防护特殊的安全操作规程进入实验室的政策和程序生物危害警示标志实验室特定的生物安全手册每年接受一次最新的培训使用防漏运输容器免疫接种基线血清样品消毒工作台面发生溅出或者事故及时报告禁止将动物带入实验室 47 我国县级bsl 2建设要点 设施要求要满足上述通用要求 可在公用实验室区域选取足够的房间 1间作为工作人员的办公室兼作个人物品存放和仓储 按进入次序依次为准备间 面积适宜 最后是操作感染性材料的实验室 面积30平方米左右为宜 详见 通用要求 48 生物安全防护的原则 一级到四级生物安全防护标准的安全操作规程特殊的安全操作规程一级屏障二级屏障 49 临床实验室安全准则 1 工作人员和实验室安全的一般要求2 防火安全准则3 实验室用电安全准则4 化学危险物品使用准则5 实验室微生物安全准则6 压缩气体的安全准则 50 1工作人员和实验室安全的一般要求 吸烟实验室工作区内绝对禁止吸烟 点燃的香烟是易燃液体的潜在火种 香烟 雪茄或烟斗都是传染细菌和接触毒物的途径 食物 饮料及其它实验工作区内不得有食物 饮料及存在 手 口 接触可能的其它物质 实验室工作区内的冰箱禁止存放食物 专用存放食物的冰箱应放置在允许进食 喝水的休息区内 实验室应制定禁止在同一个冰箱内存放食物和标本的专项制度 化妆品实验工作区内禁止使用化妆品进行化妆 但允许并建议经常洗手的实验人员使用护手霜 51 工作人员和实验室安全的一般要求 眼睛和面部的防护处理腐蚀性或毒性物质时 须使用安全镜 面罩或其它保护眼睛和面部的防护用品 工作人员在实验室的危险区内不要佩戴隐形眼镜 除非同时使用护目镜或面罩 使用 处理能够通过粘膜和皮肤感染的试剂 或有可能发生试剂溅溢的情况时 必须佩带护目镜 面罩或面具式呼吸器 52 工作人员和实验室安全的一般要求 服装和个人防护装备除要求符合实验室工作需要的着装外 工作服应干净 整洁 所有人员在实验区内必须穿着遮盖前身的长袖隔离服或长袖长身的工作服 当工作中有危险物喷溅到身上的可能时 应使用一次性塑料围裙或防渗外罩 有时还需要佩戴其它防护装备如 手套 护目镜 披肩或面罩等 采血员和其他需要接触病员的工作人员 在接触病员时需穿实验服或工作服 个人防护服装应定期更换以保持清洁 遇被危险物品严重污染 则应立即更换 盛放被污染的实验服和工作服 应用合适的 有标识并能防渗的包装 清洗时应用足够高的温度和足够长的时间以获得良好的去污效果 不得在实验室内设值班床 严禁在实验室内住宿 53 工作人员和实验室安全的一般要求 鞋在工作区内 应穿舒适 防滑 并能保护整个脚面的鞋 在有可能发生液体溅溢的工作岗位 可加套一次性防渗漏鞋套 帆布鞋可吸收化学物品和有传染性的液体 所以最好穿皮革或其它防渗漏的合成材料的鞋 头发和饰物留长发的工作人员应将头发盘在脑后 以防止头发接触到被污染物和避免人体脱屑落入工作区 头发不得垂肩 应与离心机 切片机等正在运转的器械保持一定距离 可用一次性发套保护头发 不得佩戴有可能被卷入机器或可垂入传染性物质的饰物 54 工作人员和实验室安全的一般要求 胡须蓄有胡须的男性工作人员必须遵守 头发和饰物 的规定 洗手实验室工作人员在脱下手套后 离开实验室前 接触患者前后 以及在进食或吸烟前都应该洗手 接触血液 体液或其它污染物时 应立即洗手 眼睛冲洗任何使用酸 苛性碱或腐蚀剂的地方应设有冲洗眼睛的设施 冲洗设施可以是一种固定装置或是一种较简单的通过软管与水源相接的喷啉型装置 每周都应对这些装置进行功能检查 以排出管内的存水 也可用便携式眼睛冲洗设备 这些设备应合理设计和严格检测 以确保内容物品的生物学和化学上的纯净 55 工作人员和实验室安全的一般要求 急救淋浴在使用苛性碱及腐蚀性化学品的地方 应设有急救淋浴装置 并定期做性能检查 急救淋浴设备的数量可根据实验室的复杂程度和规模来确定 要尽可能提供舒适的水温 如地面排水管离急救淋浴较近 应保持排水管的泄水弯管经常充满水 在很少使用的排水管里可加入少量矿物油 并应对装置定期冲洗这些 56 工作人员和实验室安全的一般要求 呼吸防护在没有有效的硬件控制的实验室或实验室不能有效地控制危险因素时 应向工作人员提供合适的呼吸防护器具 以防止吸入被有害粉尘 气体 烟雾 蒸气污染的空气 这些防护器具包括 防尘面罩 机械或化学滤筒式呼吸器 导管式呼吸器以及自给式呼吸器 提供的呼吸防护器具必须是根据现有标准专门设计的 对某些特殊危害应能提供足够保护的 57 工作人员和实验室安全的一般要求 用口移液所有实验室操作禁止用口液移 应使用助吸器具 锐利物品谨慎处理针头 解剖刀 和碎玻璃等锐利物品 使用后的针具不要折断 弯曲 破损 重复使用或用手重装在针管上 一次性注射器上的针头用后不要取下 锐利物品应立即放置在不易刺破的容器内 在完全装满之前就应及时丢弃 隔离措施接触患者时 实验室工作人员应遵守医院的隔离措施 58 工作人员和实验室安全的一般要求 清洁 区和 非清洁 区根据实验室的具体工作情况确定 清洁 和 非清洁 工作区 在清洁区和非清洁区之间设 缓冲室 清洁 的区域 则应努力保持清洁 如采取预防措施 防止电话 视频显示器终端 键盘 门柄及其它经常被手或手上的手套触摸的物品的污染 要求工作人员在触摸设备 如计算机键盘及电话的保护罩等 前取下手套 制定仪器设备和工作面的常规消毒和清洁制度和对严重污染的紧急处理措施办法 非清洁 的区域 允许戴手套接触所有物品 如电话 门柄 计算机终端和其它物品 所有这些物品的表面都认为是不清洁的 未戴手套的人员如果使用该区域内的电话 计算机终端或其它设备 应该戴上手套 或在使用后立即彻底洗手 为避免使用电话时的 手 脸 接触 最好采用扬声器电话 清洁 和 非清洁 区都应保持整洁 实验台至少应每天清洁一次 如有必要可以多次清洗 用新鲜配制的1 10的次氯酸钠稀释液或合适的含氯消毒剂清洗 在处理溅溢的样品或严重污染的工作面时 应戴上手套和其它个人防护装备 使用相应合适的清洁剂清除所有的溅溢物 59 工作人员和实验室安全的一般要求 设备冰箱 冷冻柜 水浴和离心机应该定期清洗和消毒 时间由实验室主任来决定 在发生严重污染后应立即进行清洗和消毒 进行清洗 消毒时要戴上手套 穿上工作服或其它合适的防护服 60 工作人员和实验室安全的一般要求 外衣外衣 实验服 工作服 和围裙 应悬挂在远离散热器 蒸汽管道 供暖装置 以及有明火的地方 不要挂在压缩气瓶或灭火器上 也不要挂在门的玻璃隔板上 妨碍视线 清洁 的和 非清洁 的个人防护服要分开存放 垃圾处理每天至少清理垃圾一次 装饰不得在电灯 灯座或仪器上进行装饰 更不要使用电子装饰物 蜡烛 圣诞树等有引起火灾危险的装饰品 个人物品实验工作区不得存放个人物品 如钱包 外套 皮靴 咖啡杯 运动服 预包装的食品和药品等 61 工作人员和实验室安全的一般要求 用后的废弃物品实验工作区内的用后废弃物品存量不要太大 具危险性的液体如酸或碱性液体应放在视平线下 较大的废弃物容器应靠近地面存放 在用喷洒消防设备的地方 与天花板的距离应保持90厘米以上 在不用喷洒的地方应与天花板保持50厘米以上的间距 62 工作人员和实验室安全的一般要求 出口通路实验室的出口和通道必须保持畅通无阻 不准堆放物品 垃圾 装置 或设备 安全门必须保持畅通 不得堵塞 防火门前不能堆物 以确保失火时能够自动关闭 注意 无论任何时间 何种原因都不得阻塞通往灭火器 火警箱 防火毯 安全淋浴或出口的道路 63 工作人员和实验室安全的一般要求 玻璃器具操作玻璃器具时应遵循下述安全规则 不使用破裂或有缺口的玻璃器具 不要用猛力取下玻璃试管上的塞子 粘紧的试管可用刀切开分离 接触过传染性物的玻璃器具 清洗之前 应先行消毒 破裂的玻璃器具和玻璃碎片应丢弃在有专门标记的 单独的 不易刺破的容器里 高热操作玻璃器具时应戴隔热手套 每次换班前 用1 10的次氯酸钠稀释液或其它合适的消毒剂对洗刷玻璃器具的区域进行表面消毒 破碎的玻璃器具只能使用机械装置处理 64 工作人员和实验室安全的一般要求 离心机气溶胶离心过程中应控制气溶胶的产生在最低水平 负压罩 在安全柜内离心 在安全柜内打开 离心机只有在盖好盖板后 才能启动 装标本 血 尿 痰 或易燃液体的离心管 只能在管塞密封后方可离心 所有能够产生气溶胶进行播散的生物制品或标本 都应使用密封的离心管 并在盖紧的离心头或转头中进行 用1 10次氯酸钠稀释液或其它合适的消毒液常规清洗离心机 离心时应保持合适的平衡 以保证离心的顺利进行 65 防火安全准则 建筑要求1防火建筑2安全出口3烟雾监测器和警报系统4所有有关建筑的防火设置 都应经当地消防部门审核批准 防火1隐患的估计和研究2易燃易爆物3火源隐患灭火灭火器消防训练 66 3实验室用电安全准则 仪器用电应进行年度的安全用电检查并建立档案记录 实验室应装有足够的插座 分布要合理有可能形成可爆性混合物的危险环境下 应使用指定专门为此设计的防爆电器设备 维修与维护所有电器设备的维修与维护只能由取得正式资格的维修人员进行 67 4化学危险物品使用准则 临床化学实验室存有许多腐蚀性 毒性 易燃和不稳定试剂 属化学危险物品 实验室工作使用化学危险物品 应向有关机构备案 并遵守相应管理规定 所有化学危险物品的容器都应有清晰标记 目前 广泛应用配制好的试剂和试剂盒 致使有些化学危险物品不易被识别 对这些试剂和试剂盒的成份应予复审并给予适当标记 实验室管理人员有责任向工作人员介绍化学危险物品 每一种化学危险物品应有材料安全数据表显示它的特性 实验室技术人员有责任熟悉并向同事介绍化学危险物品和遵照安全操作 68 化学危险物品分类 腐蚀品腐蚀品是接触人体后给人造成可见损伤或不可逆改变的物质 腐蚀性化学废弃物是指ph小于2 1或ph大于12 5或对钢 sae1020 的腐蚀力超过0 635cm 年 55 的物质 69 毒害品毒害品是吸入 食入或少量接触即可引起严重生物效应的物质 致癌物由于检测化学物品能否诱发恶性肿瘤的测试系统很不相同 定义致癌物比较困难 例如 苯 可燃烧物可燃烧物指任何可燃烧的化学物品 包括可燃物和易燃物 70 易爆化学物品易爆化学物品是指能迅速发生剧烈化学变化的不稳定物质 爆炸性分解可在正常温度和压力下发生 71 实验室微生物安全准则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