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言文学毕业论文(设计)-古文字中“攵(攴)”、“殳”、“支”、“又”、“寸”的混用及原因.doc_第1页
汉语言文学毕业论文(设计)-古文字中“攵(攴)”、“殳”、“支”、“又”、“寸”的混用及原因.doc_第2页
汉语言文学毕业论文(设计)-古文字中“攵(攴)”、“殳”、“支”、“又”、“寸”的混用及原因.doc_第3页
汉语言文学毕业论文(设计)-古文字中“攵(攴)”、“殳”、“支”、“又”、“寸”的混用及原因.doc_第4页
汉语言文学毕业论文(设计)-古文字中“攵(攴)”、“殳”、“支”、“又”、“寸”的混用及原因.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11年度本科生毕业论文(设计)古文字中“攵(攴)”、“殳”、“支”、“又”、“寸”的混用及原因院 系: 人文学院 专 业: 汉语言文学 年 级: 2007级 学生姓名: 学 号: 导师及职称: 2011年5月2011 Annual Graduation Thesis (Project) of the College Undergraduate The mixing of pu(pu), shu, zhi, you and cun in ancient writing and its reasonDepartment: Chinese Department, School of HumanitiesMajor: Chinese Language and LiteratureGrade: 2007Students Name: Luo YongpengStudent No.: 200701050218Tutor: Assistant Wu Qing May, 2011毕业论文(设计)原创性声明本人所呈交的毕业论文(设计)是我在导师的指导下进行的研究工作及取得的研究成果。据我所知,除文中已经注明引用的内容外,本论文(设计)不包含其他个人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研究成果。对本论文(设计)的研究做出重要贡献的个人和集体,均已在文中作了明确说明并表示谢意。 作者签名: 罗永鹏 日期2011年5月21日 毕业论文(设计)授权使用说明本论文(设计)作者完全了解红河学院有关保留、使用毕业论文(设计)的规定,学校有权保留论文(设计)并向相关部门送交论文(设计)的电子版和纸质版。有权将论文(设计)用于非赢利目的的少量复制并允许论文(设计)进入学校图书馆被查阅。学校可以公布论文(设计)的全部或部分内容。保密的论文(设计)在解密后适用本规定。 作者签名: 指导教师签名:日期: 日期: 毕业论文(设计)答辩委员会(答辩小组)成员名单姓名职称单位备注红河学院中文系主席(组长) 红河学院中文系红河学院中文系红河学院中文系纪录员红河学院中文系红河学院中文系 摘 要由于汉字简化字的推行,汉字中的很多字体已经脱离了原本的意义。在书法实践中,笔者发现部分汉字中的一些部件,它们之间的混用相当普遍,又因为那些部件的差别是细微的,而这种差别对于一个字的整体来说也不会有多大的影响,就比如“攵(攴)”、“殳”、“支”、“又”、“寸”,这几个部件的混用时有发生,然而,这样的混用却被历来的文字学家忽略了,所以,这篇论文将以小篆及小篆之前的文字作为研究对象,将古文字中带有以上部件的文字列举出来,以证明“攵(攴)”、“殳”、“支”、“又”、“寸”之间混用现象的存在,进而探寻它们之间产生混用的原因,从而得到一些关于汉字演变的认识。 关键词:古文字;部件混用;原因ABSTRACTAs the simplified Chinese characters are practicing, in Chinese characters there are some character style have been separated itself from its original meaning. In the practice of calligraphy, the writer found that the mixing of some parts of the Chinese character was very general. The difference of those parts is very tiny, and this will not have a significant influence of the entire word, just like, pu(pu), shu, zhi, you and cun, the mixing of these parts are normally occurred. However, this kind of mixing is always neglected by the philologists, so this thesis will use the small seal script and the words before that as the research objects, list the words, which contain the pats above, in ancient words, and prove the existence of the mixing of pu(pu), shu, zhi, you and cun, then explore the mixing of these words reason, and obtain the cognition of some Chinese characters evolution.Keywords: ancient words; the mixing of parts; reaso红河学院本科毕业论文 (设计)目 录前 言1页一 “攵(攴)”、“殳”、“支”、“又”、“寸”各自的含义1页(一) 攵1页(二) 攴1页(三) 殳2页(四) 支2页(五) 又2页(六) 寸2页二 混用情况的举例及分析2页(一) “攵(攴)”与“殳”之间的混用举例及分析3页(二) “攵(攴)”、“又”、“寸”之间的混用举例及分析4页(三) “寸”与“又”的混用举例及分析5页(四) “支”与 “攵(攴)”的混用举例及分析6页三 “攵”、“攴”、“殳”、“支”、“又”、“寸”在字体中混用的原则和发端6页 (一) 混用的原则7页(二) 混用的发端7页四 混用的原因探析8页(一) 书写姿势的影响8页(二) 书写材料的影响 9页(三) 社会变迁的影响10页(四) 书法审美视角的影响11页(五) 地域因素的影响12页结 语13页参考文献14页致 谢15页红河学院本科毕业论文 (设计) 前 言我国的文字,历史悠久,源远流长。文字的形体在从古到今的历史进程中,社会历史的变迁、书写习惯、书写材料等因素,都会对文字的字形产生影响,文字形体的改变,首先是从文字部件的改变开始的,那些带有“攵(攴)”或“殳”或“支”或“又”或“寸”的汉字,它们之间的混用就难以避免。从早期的图画文字,到甲骨文到金文到与大篆同时代的文字,再到归为统一的小篆,字体在演化和变异中,一点细小的差别对于整个字来说,影响不大,因为那些细小的笔画的变化是极为有限的,正如文字研究者易敏说的:“在不影响辨识的前提下,笔形变化有一定的自由,这是笔形不同的异写字得以存在的原因。” 易敏云居寺明刻石经文字构形研究,上海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第62页。 然而,这些细微的差别,在文字的长河里却被忽略了,研究“攵(攴)”、“殳”、“支”、“又”之间的混用,对于了解文字的发展变化来说是具有一定的意义的。以上几个部件之间的混用,只有在古文字及书法碑帖常常见到,由于规范字的制定和推广,那些部件上细小的差别,已不为人所知了,为了能清楚的了解它们之间的混用,以及混用的原因,我们将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说明,首先对这几个偏旁的进行解释,接着是列举图片资料证明它们之间的混用的存在,并对混用的情况进行代表性的分析,接着就是结合实际的图片文字对混用原因进行分析,最后是对全文进行总结。一 “攵(攴)”、“殳”、“支”、“又”、“寸”各自的含义我们要去分析这几个偏旁,首先要对他们的意义做一个了解,对于它们各自的意思有了一个明确的界定,在接下来的具体字的分析中,才会分析得较为合理。(一) 攵,同“攴”。玉篇攴部:“攵同攴。”广韵屋部:“攴,凡作攴者作攵。”九经字样:“攵音扑。说文作攴,隶省作攵。”汉字大字典,四川辞书出版社、湖北辞书出版社,1986年版,第二卷,第1447页。(二) 攴,在说文解字中:“攴,小击也,从又,卜声。”段玉裁注:“经典隶变作扑。”徐灏笺:“疑本象手有所执持之形。故凡举手作事之义,皆从之,因用为扑击字耳。”广韵:“普木切,入屋滂。又匹角切。屋部。”1.小击,说文解字攴部:“攴,小击也。”段玉裁注:“手部曰:击,攴也。此云小击者也,同义而微有别。”宋有仁部首正笺:“小击古谓之挞。”2.同“扑”。戒尺。广韵觉韵:“攴,楚也。”清桂馥说文解字义证:“攴,字或作扑。”清王筠说文释例:“尚书:攴作教刑,说文无扑字,攴即是也。又手一物,卜有在上在右之别耳。其器名攴,以器击之,亦曰攴。”汉字大字典,川辞书出版社、湖北此书出版社,1986年版,第二卷,第1447页。(三) 殳,说文殳部:“以杸殊人也。礼:殳以积竹,八觚,长丈二,建于兵车,车旅贲以先驱。”林义光文源谓古“殳”字形“像手持殳形,亦像手有所持以治物,故从殳之字与又、攴同意。” 侯赞福主编古代汉语字典,南方出版社,2004年版,第549页。(四) 支,林义光文源:“即枝之古文,别生枝条也。” 侯赞福主编古代汉语字典,南方出版社,2004年版,第789页。说文支部:“去竹之枝也,从手持半竹,凡支之属,皆从支。” 汉许慎说文解字支部,岳麓书社,2009年版。(五) 又,说文又部:“又,手也。象形。”像右手。(六) 寸,说文寸部:“寸,十分也。人手却一寸动脉,谓之寸口。从又,从一。”“又”为手形,“一为指事符号,表示手后一寸之处。”以上是这几个文字的部件,将其独立开来,我们就可以清晰地对其辨析,特别是统一为小篆之后,这些细微的部件也只有在书法碑帖中才看到它们之间的混用,但是,这些部件在未统一的文字之前,混用的情况不足为奇,我们要对那些混同的现象有个清晰的认识,首先是要对字体进行观察,王凤阳在汉字学中言:“ 汉字变化的基础是线条或笔画,线条或笔画的变异是字体研究的出发点。” 王凤阳汉字学,吉林文史出版社,1989年版,第180页。 接下来就是将字体的进行对照研究,又在字体中寻找细微的差别并进行以点带面的分析。二 混用情况的举例及分析(一) “攵(攴)”与“殳”之间的混用举例及分析1 2. 3. 4. 5. 6. 7. 8. 9. 该字系列均截自徐中舒主编汉语古文字字形表攵部,四川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第225页。说明:除“敞”、“敏”两字外,其余字体均来自高明编著的古文字类编(电子版),台湾大通书局印行,中华民国七十五年三月初版,第173页。在 带有“攵(攴)”与“殳”的字体中,九个字出现混用情况,我们先看看“攵(攴)”与“殳”各自的含义,玉篇攴部:“攵”,同“攴”。广韵屋部:“攴。凡作攴者作攵。”九经字样:“攵音扑。说文作攴,隶省作攵。”攴在说文解字中:“攴,小击也,从又,卜声。”段玉裁注:“经典隶变作扑。”徐灏笺:“疑本象手有所执持之形。故凡举手作事之义,皆从之,因用为扑击字耳。”广韵普木切,入屋滂。又匹角切。屋部。殳,说文殳部:“以杸殊人也。礼:殳以积竹,八觚,长丈二,建于兵车,车旅贲以先驱。”林义光文源谓古“殳”字形“像手持殳形,亦像手有所持以治物,故从殳之字与又、攴同意。”我们以“敺”字中的偏旁“攵(攴)”与“殳”的混用为例。如: ,“敺”最初的偏旁是“攴”,至少在我们可查的资料中,“敺”的右边是“攴”,但是,在不断的发展变化中,就有了“攵”(第四个字)和“殳”(第五个字)两种情况,到说文解字,将其归为“殳”部,因为在说文等文献中将“攴”和“攵”归为同一偏旁,“攵”只是“攴”的隶变而已,因而两者就看作一个部件。如果从“敺”字的意思来说的话,右边的偏旁为“攴(攵)”更为合理,因为“敺”的本意与敲打有关,而“攴(攵)”就有敲打之意。(二) “攵(攴)”、“又”、“寸”之间的混用举例及分析 1. 2. 3. 4. 5. 该字系列均截自徐中舒主编汉语古文字字形表攵部,四川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第225页。 6. 7. 8. 9. 10. 11. 在带有“攵(攴)”或“又”或“寸”的字体中十一个字有混用。我们以“祭”字为例进行分析,先说说“又”、“寸”的意义,说文又部:“又,手也。象形。”像右手。说文寸部:“寸,十分也。人手却一寸动脉,谓之寸口。从又,从一。”“又”为手形,“一”为指事符号,表示手后一寸之处,很明显“攵(攴)”、“又”、“寸”之间在说文里的区别是很明确的,就像“祭”,就有如下形状 ,最初的意思应为手拿着肉放在台上,表示祭奠的动作,甲骨文一期、二期以及春秋早期(第一、二、三个)“祭”的手型都是“又”,但是却有将“又”写成“攵(攴)”(第四和第五个)的,到小篆又恢复为“又”,按自行来理解,“祭”字的手型为“又”更合理。(三) “寸”于“又”的混用举例及分析1. 2. 3. 4. 5. 6. “又”与“寸”的混用,确切的来说,二者是不算混用的,一个是手的形状,一个是表指事的意义,其实都是有手的意思,只是变为楷书之后,二者相去甚远了。我们以“得”字为例,最初“得”()字没有双人旁,就是手拿着贝壳,如:,贝壳在以前是作为货币使用的,这就象征着收获和得到,然而到后来的“得”字在手形上却加上了一点,成了“寸”,虽然也表示手之意,但是后来的字已看不见最初的意思,只有在甲骨文字里才见到它最初的踪影,如果从甲骨文来看的话,“得”的“寸”应为“又”更合理。(四) “支”、“攵(攴)”的混用举例及分析 上面这个字是鼓字,在说文中的解释是:“鼓,郭也。春分之音也,物郭皮甲而出,故谓之。鼓从,支象其手击之也。周礼六鼓、八面灵鼓、八面路鼓。”我们要分清“鼓”的右边是“支”还是“攵(攴)”,当然不能离开字体本身,就“支”而言,是指竹去掉枝叶,手拿着半竹,林义光文源:“即枝之古文,别生枝条也。”说文支部:“去竹之枝也,从手持半竹,凡支之属,皆从支。”这样说来,“支”和“攵(攴)”的区别还是很明显的,一个是表示竹枝,一个表示击打的动作,从甲骨文来看“支”和“攵(攴)”的情况都有: ,第一个用的是“支”,二、三、四个用的都是“攵(攴)”,如果从中这个字的象形上来分析,它的左边是一个用架子支起来圆形物体,顶上还插着草一类的东西,而右边是手持器物作敲击状,而“鼓”这个字在古代多做动词的,如“一鼓作气”、“鼓盆而歌”的“鼓”就有敲打之意,如果按动词来理解的话,右边的偏旁为“攵(攴)”更合理,这与打击有关。三 “攵”、“攴”、“殳”、“支”、“又”、“寸”在字体中混用的原则和发端以上列举了很多的关于“攵”、“攴”、“殳”、“支”、“又”、“寸”,这几个部件各自包含的文字的混用情况,并做了一些分析。不论是在哪一个历史阶段,在政治地位、文化水平、方言区域等方面都会对这些细小的混用造成一定的影响,还有,所从事不同职业的人,在学习文字、使用文字时候,会按照自己的理解和习惯去改造或者创造一些字形,就“攵”、“攴”、“殳”、“支”、“又”、“寸”而言,即使在今天,我们在书写过程中,也会把“攵”写成“攴”,把“殳”写成“攵”,或者把“支”写成“攴”的情况时有发生。究竟是什么原因造成如此频繁的混用?人们使用的汉字,经过一段时间的流传,总有一部分被多数人所接受,之所以有混用的存在,就是由于社会约定俗成的认同。(一) 混用的原则在今天我们看来,甲骨文和金文都缺少一个相对稳定的写法,不像后来的各类楷书、草书那样有一个规范在那里,而是缺少一个绝对范本,如“攵(攴)”、“殳”、“支”、“又”、“寸”,这几个部件,它们的混用情况就在上文所举出的例子中都有所体现,它们之间或用这个或用那个,乍一看像是没有什么原则可讲,实则有一定的原则的。启功先生说:“那种不稳定的范围里头,有一个相对稳定的例普可以寻找那么说它里头一点儿失误、一点儿讨论的余地都没有了吗?那倒也不敢说,可总算是在不稳定的范围里头还仍有它使人共同认识的地方。” 倪文东、于乐编启功谈书法人生,上海书画出版社,2009年版,第135页。这说明了“攵(攴)”、“殳”、“支”、“又”、“寸”混用是遵行一定的原则的即:偏旁的混用不影响整字的辨识,即使混用也是在形体相近的范围内混用。(二) 混用的发端甲骨契刻的开始阶段,人们为求实用,对一部分字的形态进行了线条式简化。但是繁复简略是不一致的,于是,又在局部进行调节,使之省略、简化,从而使字体保留了最低限度的形象,并且可以区别彼此。就比如“般”字的“殳”旁就有多种形式的演变,先是“攴”( ),再到“攵”( ),又回归到“攴”( ),最后小篆确定为“殳”(),因为甲骨文字与金文字的书写有着本质的差异,一个是以刀代笔,线条难以把握,时有变化,而金文等是铸造或是毛笔书写的,字体定型,偏旁较为稳定,最多也就是偏旁的本身多一点或少一点笔画而已,有的又是潦草和简化使然。丛文俊先生言:“契刻之求简、实用的心理也在促使仿描笔画发生潦草现象,直线的契刻则在不断促使其发生异化。” 丛文俊中国书法史.先秦秦代卷,江苏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第53页。文字一开始,就紧密的跟书法相连在一起,首先的契刻,是用刀代笔,但是,契刻字形又与毛笔自由的仿形书写不同,这样一来,人们就要对字的形体进行改造,将仿形线条变为契刻刀迹,于是就会有变形、分解或者省并等现象发生,每一种改变的开始,都是很细微的、不易察觉的。就像上文提到的那几个文字的部件,会由于笔画间的肥瘦、长短、斜正等,在契刻或书写的过程中,会在有意无意之间产生极小差别,时间长了,再经过若干人的模仿以及变易的改写后,这种差别也就更明显了,于是,一种新体也会悄然而生,这就会造成与最初字形的分歧。再有如文字研究者言:“个人书写时或不经意、或有意求变,都可能产生笔画长短伸缩、走向顺序等变化,交重的笔画间往往因此改变组合关系,并带动局部甚至全字的变异。 易敏云居寺明刻石经文字构形研究,上海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第53页。 对于偏旁来说,一点细微的变动,就可能成为“攵(攴)”、“殳”、“支”、“又”、“寸”之间混用的一个发端。四 混用的原因探析(一) 书写姿势的影响我们从现有的图片资料可以认识到,古人的书写方式跟今天是不同的,古人在书写或契刻时,因为不像我们今天是在桌子上操作,他们是一手持刀(笔),一手持甲骨或典册进行契刻或书写,正如下图所示: 西晋青釉双坐书写瓷俑 现代人模仿古人的这种书写方式的握笔(刀)方法,即是书法上讲的“拨灯法”或“单勾法”,就像今天我们的拿笔方法,拇指与食指握着笔,其他三指作支撑,笔(刀)是与书写材料垂直的,书写材料与身体有一定的角度。经过书法实践,运用此法执笔,书写爽利、飘逸而灵动,速度快又便于操作。这样的书写方式势必影响字体的结构,特别是字的体偏旁部首,在灵动飘逸的书写过程中,在不影响整字辨识的前提下,书写者就会有意无意的对字的细微之处进行减省和草化,以求实用,就比如说我们今天写“数”字的行草书,有时将“攵”写成“攴()”,有时又将“攵”写成“又()”,无论这个字的偏旁怎么变我们都能一目了然的明白此字就是“数”字,又如“叙”字,就有“敍”、“敘”等不同的写法,如果要写得快些,就会把“攵”、“攴”都统统天写作“又”,在书写的过程中,人们更愿意写得简便一些,以提高效率。如果有一种方式可以提高效率,人们是不会放弃的,上述讲的书写的姿势就可以达到对字进行减省和草化,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达到提高效率的目的。有了对效率的追求,因而字的偏旁是“攵(攴)”,是“殳”,是“支”,或者是“又”已不是那么重要,因为它们没有违背混用的原则,但是一种写法一经传抄,又经过其他人的在改造,更多的异形也就会产生,混用就难以避免。启功先生在古代字体论稿中也提到了书写方法对字体变易的影响:“由于不同的时代、地域、用途、工具、方法(手写以及姿势)及刻、写者等诸多复杂因素干预的书写过程,是汉字字体风格变化的开端;书写风格的变化由细微而至显著。” 启功古代字体论稿,文物出版社,1999年版,第25页。 (二) 书写材料的影响 讲到书写材料,我们首先想的就是用笔的问题,因为“一切求变意识和时代审美理念都必须通过书写来实现,忽视了书写用笔对文字的影响,文字演变的研究就不够全面。” 孙鹤秦简牍书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68页。我们一直认为,毛笔的出现是在秦代,有史记载的毛笔乃是蒙恬所造,但实际上,蒙恬并非毛笔的创始人。有人认为,中国人使用毛笔的历史,可以上溯至距今六七千年前的新石器时代。更重要的是,甲骨文中多次出现了“聿”字,而且字形均为手握笔杆,这跟东汉许慎说文解字的说法是一致的。说文三下又部:“聿,所以书也。楚谓之聿,吴谓之不律,燕谓之弗。”又有“笔,秦谓之笔,从聿,从竹。” 汉许慎说文解字又部,岳麓书社,2009年版。应该说,在契刻文字文的同时期,就有墨书文字的存在(墨书图片资料在丛文俊中国书法史.先秦秦代卷中有涉及)。如果是用毛笔在甲骨或竹简上书写,就要比用刀在甲骨上契刻要容易得多,更能表现出字体的灵活婉转,就比如要写个“又”旁,用刀刻出的是硬直而有锋颖的,就是一个简单的手型(),不会像后来的金文或者小篆那么婉转圆润,因为早期的毛笔不能很好的含住墨(漆),一落笔墨(漆)就会下注形成蝌蚪状的墨点(),另外的人在抄写的过程中就会自以为是的创改,将原本是“又”的写成“攵”或者“攴”,由于工具的不同,写出的字也会有所不同,以至于有多种形式的存在,而我们今天看来这就是一种明显的混用,因为它们之间的标准是不统一的,在这点上丛文俊先生说:“殷人书面记事的主要方式是墨书。由于甲骨的坚硬和以刀代笔,使得契刻无法像软毫毛笔那样挥洒自如,不得不多做一些简便的直线刻画,并省略摹示物象的某些细节。” 丛文俊中国书法史.先秦秦代卷,江苏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第123页。由上分析,书写工具的不同,也会对“攵(攴)”、“殳”、“支”、“又”、“寸”之间的混用产生影响。(三) 社会变迁的影响春秋战国时期之所以形成“百家争鸣”的局面,从根本上看是由其时代特征决定的。“春秋战国五个半世纪,随着王室的衰微和礼乐制度的颓败,由于诸侯力政,不统于王,给各国创造和发展本土文化提供了相对自由的空间与条件。” 秋子中国上古书法史,商务印书馆,2000年版,第21页。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政治上出现了变革的局面,许多思想家基于不同的立场和角度,对当时的大变革都提出了反映自己利益的观点和主张,因而形成了“诸子百家”。处在治世,书体式样以及作品的风格是整齐统一的,就像小篆或者我们今天使用的简化字印刷体,这是在一种治世之下的规范,然而,在乱世,书体却是多变的,作品中体现的精工与拙劣也就悬殊自明了,风格也各不相同。就像“敢”字在春秋战国的时候就有、等的写法,到战国盟书就将象征手型的“又”混写成“寸”。从可查的春秋战国时期的文字遗迹来看,字形普遍存在多变和讹形,改造和潦草等多种变易,就一个“发(發)”字在春秋战国时期就有、等的写法,甲骨文是表示手拿着棍子作敲打状( ),而在战乱纷争的春秋战国时期五种写法 ( ),虽然大体看来“发(發)”字的底下都像是“攴”,但形状迥异,而到秦的统一就莫名其妙的成了“殳”部的字(),这也印证了乱世之下文字的混乱之说法。字体本身都是一种混乱的状态,更不用说它的偏旁部首了,文字的逐渐下移之中,已经不能像以往一样维持文字的书写教育,自三家分晋以后,战事不断,社会动荡不安,文字的潦草、简率现象也日益的严重和普遍。偏旁部首就是字的构成部分,像“攵(攴)”、“殳”、“支”、“又”、“寸”,又怎么能避得开潦草、简率的冲击?混用油然而生。(四) 书法审美视角的影响书法思想和审美取向的不同,必然会导致书法风格的多样化,春秋战国时期,各个地域里的书法各展雄风,长足发展,呈现了一种鲜明的地域特色,营造了一个广阔的空间条件,但是,地域书风的迥异程度如何,总是在相互吸收的契机中,成为一种多元互补的书法气象。就比如在六国文字中 “攵(攴)”、“殳”、“支”、“又”、“寸”这几个部件在不同字体中的混用,就是相互吸收、多元互补的具体表现,书法理论家秋子说:“不论书风何等迥异,总是以多元互补为条件是在多种文化作用下不断吸收营养、丰富其质、发展形成并被人们认识、升华为艺术的本质的具有多元化的深厚蕴含。 秋子中国上古书法史,商务印书馆,2000年版,第23页。也就是说,文字的书写本身就是一种艺术,在对这一艺术形式的表现,对其变易的包容,就是对艺术自由的尊重,在书写中就要追求一种书法自然,在书法的世界里,字体的“像”或者“不像”,是有回旋的余地的,比如上文的例子中的“驭”字就有、等的写法,它们中的“又”和“攵(攴)”,基本上没有什么像可言,要是“攵”与“攴”就有七八分像了,关键是要体现出一种和谐的美感来,那些带有“攵(攴)”、“殳”、“支”、“又”、“寸”的文字,只要它们能准确地将与事物相对应的词纪录下来,并能区别于其他相近的字即可,这种宽泛的要求使得混用更易于让人接受,那些不像的背后,对于书写者来说,就有了更自由的书法审美表现空间。丛文俊也说:“站在用字的立场上,书写必须便捷实用,哪怕任何率意的书写,都具有破坏性,都会是非理性的成分增多,这里人们宁肯选择二三分的像,甚至于更少,以便为书写增加一些自由。” 丛文俊中国书法史.先秦秦代卷,江苏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第120页。在美的意识驱使下,人们就会探索字体的其他书写方式,像在书法中的“散”字的右边,有的书法家将“攵”写成“支”,有的书家又写成“殳”(柳公权的玄秘塔碑),虽然小篆已将各种不同的写法统一为一样,但也书家们的作品中一字多次出现,却各不相同,总是要寻求新奇的美,来表现自我。可想而知,秦之前的书写者理所当然的对那些带有“攵(攴)”、“殳”、“支”、“又”、“寸”的文字进行变写,形式多了,又没有一个标准,所以它们之间的混用合情合理、自然而然。还有一种情况,在文字学中叫做羡笔,就好像我们平时写行草书,写完一个字就喜欢在这个字的空旷或柔弱处打上一点,这一点对于字体来说是没有任何意义的,但从审美视角来讲,它就是一个装饰,能给人以美感的装饰,“它不对文字的表音或表意功能产生任何影响,只是凭借它来增添字的神采,或起平衡、协调作用,使得整个字具有美感。” 孙鹤秦简牍书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 第73页。在“攵(攴)”、“又”、“殳”、“支”、“寸”所构成的字体中,加一笔或减一笔,或是线条的稍微变化,对于整个字来说,也许就增添了几分美感,作为部首时,“又”本来作手型,经常会看到在“又”的下方加一点成“寸”,这在古人看来,可能会使字体具有稳重感和协调感。由于书写中的修饰、变形、对称以及部件的美化改造,就使得那些字具有很强的工艺性效果。哪怕是在狭小的空间内,也要进行有限的调节或变化,以展露个性。个性的展示,哪怕就是一个偏旁,如“寸”与“又”的变化,也是对艺术自由的向往。 (五) 地域因素的影响文字的产生,并不是说确定的是在某个或某几个地域内产生,而是在一些地域内或前或后的悄然进行着,胡扑安先生在中国文字学史中讲到:“汉字本非一时一地的产物,事物由简而繁,文字又少而多,此乃自然之趋势,不能不创制新字也。” 转引易敏云居寺明刻石经文字构形研究,胡朴安中国文字学史,中国书店 1983年影印,第130页。春秋战国时期,中华世界就被分成大批政治实体,据认为,在周代的分期春秋时期已有约170个政治实体。殷启生先生对于这一时期的状况说道:“由于诸侯割据,造成了文字的殊体与混乱,与秦文字不合。六国文字,字体草率诡异,简体流行,识别很难。” 殷启生从中国古钱看中国古代文字,江西教育学院学报 (社会科学) , 第l9卷第l期1998年2月。 当然,有这么多的政治实体,也许会有自己的文字,而这种文字也绝非孤立于其他地域文的字体系而存在,结构上应该是大体相仿的,但细节上或许有差别,就一个“敬”字,就有、等种写法,在这字中“攵(攴)”与“又”相互混用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