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语文上册 第四单元 第21课《杜甫诗三首》课件 沪教版(五四制).ppt_第1页
七年级语文上册 第四单元 第21课《杜甫诗三首》课件 沪教版(五四制).ppt_第2页
七年级语文上册 第四单元 第21课《杜甫诗三首》课件 沪教版(五四制).ppt_第3页
七年级语文上册 第四单元 第21课《杜甫诗三首》课件 沪教版(五四制).ppt_第4页
七年级语文上册 第四单元 第21课《杜甫诗三首》课件 沪教版(五四制).ppt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唐 杜甫 石壕吏 唐代诗人 字 祖籍襄阳 今属湖北 生于河南巩县 由于他在长安时一度住在城南少陵附近 自称 在成都时被荐为检校工部员外郎 后世又称他为 他的诗歌在反应天宝末年到大历年间的重大社会政治事件 时代的动乱及民生的疮痍方面 都达到了前所未有的深度和广度 因而被誉为 在艺术创作方法上 他集前人之大成 又沾溉万代 开后世无数法门 因此被尊为 杜甫 712 770 子美 少陵野老 杜工部 诗史 诗圣 杜甫出身世代 奉儒守官 祖父杜审言 为武后朝著名诗人 父杜闲 曾为奉天县令 731年 二十岁的杜甫开始了他历时十年 前后三次的壮游生活 期间在洛阳结识了李白 生气应求 情趣投合 壮游丰富了他的视野 陶冶了他的情操 期间的诗歌并未触及社会的深层问题 望岳 表达了他的抱负和自信 一 712 745读书壮游时期 创作的准备时期 这是安史之乱的酝酿时期 也是杜甫生活 思想和创作的重要转变时期 746年 杜甫怀着 致君尧舜上 再使风俗淳 的政治理想来到长安 而李林甫认为 野无遗贤 竟让应试者全部落第 杜甫不仅政治理想受挫 而且生机也无着落 过着 朝扣富儿门 暮随肥马尘 残杯与冷炙 到处潜悲辛 的屈辱生活 他到处投诗干谒 不见成效 理想的落空 生活的潦倒玉成了诗人杜甫 使他对朝廷的腐朽 民生的苦难 世态的炎凉有了较深刻的认识 他走上了忧国忧民的生活道路和创作道路 二 746 755困守长安时期 创作的转变时期 天宝十四载十一月 安史之乱爆发 次年六月 潼关失守 玄宗仓皇奔蜀 长安沦陷 杜甫带着妻儿颠沛流离 国破家亡 民生涂炭的现实和身陷虎口的境遇大大地升华了诗人的爱国主义激情 他投奔朝廷 任左拾遗 但因忠言直谏 房琯事件 被贬为司功参军 这使杜甫政治理想破灭 由宫廷走向民间 就在由洛阳回华州的路上 杜甫一路看到的都是征夫怨妇们的愁眉苦脸 所听到的都是别家出征时的哭声 感慨写下了著名的 三吏 三别 标志着他的创作达到了现实主义的高峰 三 756 759陷贼与为官时期 创作成就最高的时期 这一时期时局依然动乱 763年安史之乱评定后 吐蕃等少数民族入侵 由于政治绝望 杜甫弃官去秦州 期间仍处颠沛之状 在亲友的帮助下 在成都西郊浣花溪畔盖了所草堂 过了几年相对安定的生活 其间创作了 又呈吴郎 一诗 后因蜀中军阀作乱 又继续漂泊 在友人的资助下 在瀼西买了些果园 生活较为安定 诗人思家念归 乘舟出峡 辗转漂泊 沿江由江陵 公安一路漂泊 来到岳州 登上神往已久的岳阳楼 凭轩远眺 面对烟波浩渺 壮阔无垠的洞庭湖 诗人发出由衷的赞叹 创作了 登岳阳楼 大历五年 病卒于潭州往岳阳的小舟上 四 759 770漂泊西南时期 创作仍在丰收时期 唐玄宗后期 口有蜜 腹有剑 的奸相李林甫把持朝政达十九年之久 他在职期间排斥异己 培植党羽 继他上台的杨贵妃之兄杨国忠 更是一个 不顾天下成败 只顾循私误国之人 他公行贿赂 妒贤忌能 骄纵跋扈 不可一世 奸臣当道 加深了杨国忠与安禄山之间争权夺利 成了安史之乱的导火线 唐朝天宝十四年十一月初九 755年 安禄山 史思明起兵叛乱 史称 安史之乱 公元758年 为平息叛乱 郭子仪 李光弼等九位节度使 率兵20万围攻安庆绪所占的邺郡 胜利在望 但在第二年春天 由于史思明派来援军 加上唐军内部矛盾重重 形势发生逆转 在敌人两面夹击之下 唐军全线崩溃 郭子仪等退守河阳 并四处抽丁补充兵力 杜甫这时刚好从洛阳回华州 途经新安 石壕 潼关等地 根据目睹的现实 写了一组诗 石壕吏 是其中的一首 安史之乱 新安吏潼关吏石壕吏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 三别 三吏 朗读竞技 2每个小组抽取一名同学朗读 按读断句和读错音的数量扣分 1全班轮流开火车 一人一句 读错一处扣1分 石壕吏杜甫暮投石壕 村 有吏夜捉人 老翁逾 墙走 老妇出门看 吏呼一何怒 妇啼一何苦 听妇前致词 三男邺 城戍 一男附书至 二男新战死 存者且偷生 死者长已矣 室中更无人 惟有乳下孙 有孙母未去 出入无完裙 老妪 力虽衰 请从吏夜归 急应 河阳役 犹得备晨炊 夜久语声绝 如闻泣幽咽 天明登前途 独与老翁别 h o y y sh q n y ng y y 反馈竞技 每组抽取一名同学回答 正确加分 错误扣分 石壕吏暮投石壕村 有吏夜捉人 老翁逾墙走 老妇出门看 吏呼一何怒 妇啼一何苦 听妇前致词 三男邺城戍 一男附书至 二男新战死 存者且偷生 死者长已矣 室中更无人 惟有乳下孙 有孙母未去 出入无完裙 老妪力虽衰 请从吏夜归 急应河阳役 犹得备晨炊 夜久语声绝 如闻泣幽咽 天明登前途 独与老翁别 投宿 越过 逃跑 多么 上前 守卫 捎信 停止 苟且 完结 离开 跟从 应征 还能够 最近 低微断续的哭声 反馈竞技 抢答翻译下列句子 忠实原文 翻译完整得2分 1 存者且偷生 死者长已矣 活着的人苟且偷生 战死的人已经永远不能复生了 2 急应河阳役 犹得备晨炊 赶快到河阳去应征服役 还能够为部队准备早餐 3 夜久语声绝 如闻泣幽咽 夜深了 说话的声音停止了 我好像隐约听到低微断续的哭声 1 从内容看这是一篇叙事诗 记叙的时间 地点 事件分别是什么 主要人物有哪些 2 官吏是以什么方式和态度来捉人的 用诗中的原句回答 3 老妇 的致词说了什么 可分为几层 想象一下 征兵的差吏 怒气冲冲 大呼小叫会对老妇 呼 些什么呢 要求 1 以小组为单位 选派2 3位同学当场表演 拒绝反串 2 可用古代汉语 可用现代汉语 老妇的回答要忠于原文情节 3 对石壕吏的提问展开合理想象 符合情节 感情丰富 富有创意 含蓄地揭露了石壕吏的凶横残暴 冷酷无情 赞扬了老妇勇于承担苦难的精神 表达了作者对战争给百姓带来的家破人亡的巨大灾难的深切同情以及作者对平叛战争胜利的期盼 中心 天宝十四载十一月 安史之乱爆发 次年六月 潼关失守 玄宗仓皇奔蜀 长安沦陷 杜甫带着妻儿颠沛流离 国破家亡 民生涂炭的现实和身陷虎口的境遇大大地升华了诗人的爱国主义激情 他投奔朝廷 任左拾遗 但因忠言直谏 房琯事件 被贬为司功参军 这使杜甫政治理想破灭 由宫廷走向民间 就在由洛阳回华州的路上 杜甫一路看到的都是征夫怨妇们的愁眉苦脸 所听到的都是别家出征时的哭声 感慨写下了著名的 三吏 三别 标志着他的创作达到了现实主义的高峰 结合创作背景 思考为什么杜甫眼睁睁看着可怜的老妪被石壕吏捉走 为什么杜甫眼睁睁看着可怜的老妪被石壕吏捉走 1 杜甫只是负责看管兵器的 官职很小 无法阻止石壕吏 2 当时发生安史之乱 杜甫支持唐王朝 而要平息叛乱 人民免不了要受征兵之苦 付出代价 3 诗人本人也是一名官场小吏 身份尴尬 内心矛盾 诗人同情人民 希望老百姓能安居乐业 但是面对急需补充兵力又只能从百姓中征兵的唐王朝他也无可奈何 无以言对 当君与民两头难以兼顾时 诗人最终选择了在巨大的痛苦中保持沉默 背诵竞技 2以小组为单位 轮流背诵 一人一句 被错一句扣1分 1全班轮流开火车 一人一句 背错一句扣1分 石壕吏杜甫暮投石 村 有吏夜捉人 老翁逾墙走 老妇出门看 吏呼一何怒 妇啼一何苦 听妇前致词 三男邺城 一男附书至 二男新战死 存者且偷生 死者长已矣 室中更无人 有乳下孙 有孙母未去 出入无完裙 老 力虽衰 请从吏夜归 急应河阳役 犹得备晨 夜久语声绝 如闻泣 咽 天明登前途 独与老翁别 石壕吏杜甫暮投石壕村 有吏夜捉人 老翁逾墙走 老妇出门看 吏呼一何怒 妇啼一何苦 听妇前致词 三男邺城戍 一男附书至 二男新战死 存者且偷生 死者长已矣 室中更无人 惟有乳下孙 有孙母未去 出入无完裙 老妪力虽衰 请从吏夜归 急应河阳役 犹得备晨炊 夜久语声绝 如闻泣幽咽 天明登前途 独与老翁别 作业 1 翻译并背诵 石壕吏 石壕吏暮投石壕村 有吏夜捉人 老翁逾墙走 老妇出门看 吏呼一何怒 妇啼一何苦 听妇前致词 三男邺城戍 一男附书至 二男新战死 存者且偷生 死者长已矣 室中更无人 惟有乳下孙 有孙母未去 出入无完裙 老妪力虽衰 请从吏夜归 急应河阳役 犹得备晨炊 夜久语声绝 如闻泣幽咽 天明登前途 独与老翁别 投宿 越过 逃跑 多么 上前 守卫 捎信 停止 苟且 完结 离开 跟从 应征 还能够 最近 低微断续的哭声 1 存者且偷生 死者长已矣 2 急应河阳役 犹得备晨炊 3 夜久语声绝 如闻泣幽咽 又呈吴郎 唐 杜甫 草堂前有几棵枣树 西邻的一个寡妇常来打枣 杜甫从不干涉 后来 杜甫把草堂让给一位姓吴的亲戚 即诗中吴郎 他自己搬到离草堂十几里路远的东屯去 不料这姓吴的一来就在草堂插上篱笆 禁止打枣 寡妇向杜甫诉苦 杜甫便写此诗去劝告吴郎 以前杜甫写过一首 简吴郎司法 所以此诗题作 又呈吴郎 吴郎的年辈要比杜甫小 杜甫不说 又简吴郎 而有意地用了 呈 这个似乎和对方身份不大相称的敬词 这是让吴郎易于接受 创作背景 堂前扑枣任西邻 无食无儿一妇人 1 扑 打 2 任 放任 不拘束 3 西邻 就是下句说的 妇人 草堂前打枣任由西邻 她是没有饭吃没有儿子的一位妇人 不为困穷宁有此 只缘恐惧转须亲 1 宁 岂 怎么 2 缘 因为 3 转须亲 反而更应该对她表示亲善 4 亲 亲善 不是因为穷困怎么会做这样的事情 正因为她害怕就反而更应该对她表示亲善 即防远客虽多事 便插疏篱却甚真 1 防远客 指贫妇人对新来的主人存有戒心 2 多事 多心 不必要的担心 3 插疏篱 是说吴郎修了一些稀疏的篱笆 那寡妇见换了新主人就存有戒心 虽不免多心 但你一搬来就忙着插上稀疏的篱笆 很像真的要禁止她打枣 已诉征求贫到骨 正思戎马泪盈巾 寡妇已经诉说过了因为赋税的征求而一贫如洗 我由此想到现在战乱不息带给百姓的灾难 而眼泪打湿了衣巾 1 征求 指赋税征敛 2 贫到骨 贫穷到骨子里 一贫如洗 3 戎马 指战乱 4 盈 充满 这一时期时局依然动乱 763年安史之乱评定后 吐蕃等少数民族入侵 由于政治绝望 杜甫弃官去秦州 期间仍处颠沛之状 在亲友的帮助下 在成都西郊浣花溪畔盖了所草堂 过了几年相对安定的生活 其间创作了 又呈吴郎 一诗 当时杜甫已进入晚年 与妻子儿女刚刚团聚 衣食不足 一些有钱财 有地位的亲戚朋友大都和他断绝往来 四 759 770漂泊西南时期 创作仍在丰收时期 创作背景 内容理解 作者劝说友人不要为了几颗枣子和寡妇斤斤计较 表现出诗人对弱者的同情和关爱 诗歌鉴赏 如果你是吴郎 看了这首诗 你会有怎样的感受 本诗入情入理 循循善诱 娓娓道来 措辞委婉 叙事语调朴实 说理亲切 想吴郎看了一定很感动 拆掉篱笆应当是不言而喻的事 达到了沟通的目的 又呈吴郎堂前扑 任西邻 无食无儿一妇人 不为困穷宁有此 只 恐 转须亲 即防远客虽多事 便插 却甚真 已诉征求贫到骨 正思 马泪 巾 易错字 又呈吴郎堂前扑枣任西邻 无食无儿一妇人 不为困穷宁有此 只缘恐惧转须亲 即防远客虽多事 便插疏篱却甚真 已诉征求贫到骨 正思戎马泪盈巾 易错字 登岳阳楼 唐 杜甫 昔闻洞庭水 今上岳阳楼 过去就听说洞庭湖水波浩瀚 名扬海内 今天我登上湖边的岳阳楼 俯仰江山 吴楚东南坼 乾坤日夜浮 1 吴楚 春秋时二国名 2 坼 ch 分裂 这里引申为划分 这句是说 辽阔的吴楚两地被洞庭湖一水分割 只见吴楚两地被广阔浩瀚的湖水分割于东南 苍茫的湖面上 日日夜夜浮荡着日月乾坤 亲朋无一字 老病有孤舟 1 无一字 音讯全无 2 老病 杜甫时年五十七岁 身患肺病 风痹 右耳已聋 3 有孤舟 唯有孤舟一叶飘零无定 诗人晚年是在小船上度过的 这句写的是杜甫生活的实况 亲朋故旧竟无一字寄给漂泊江湖的我 衰老多病的我呀 只有生活在一只小小的船上 戎马关山北 凭轩涕泗流 站在岳阳楼上 遥望关山以北 仍然是兵荒马乱 战火纷飞 凭倚窗轩 胸怀家国 我不禁涕泪交流 1 戎马 战争 这年秋冬 吐蕃又侵扰陇右 关中一带 2 凭轩 倚着楼窗 3 涕泗 眼泪和鼻涕 偏义复指 即眼泪 1 堂前扑枣任西邻 放任 不拘束 2 不为困穷宁有此 岂 怎么 3 只缘恐惧转须亲 亲善 4 已诉征求贫到骨 赋税征敛 5 正思戎马泪盈巾 指战乱 充满 6 吴楚东南坼 分裂7 乾坤日夜浮 日月 8 凭轩涕泗流 倚着楼窗 眼泪和鼻涕 偏义复指 即眼泪 因蜀中军阀作乱 又继续漂泊 在友人的资助下 在瀼西买了些果园 生活较为安定 诗人思家念归 乘州出峡 辗转漂泊 沿江由江陵 公安一路漂泊 来到岳州 登上神往已久的岳阳楼 凭轩远眺 面对烟波浩渺 壮阔无垠的洞庭湖 诗人发出由衷的赞叹 创作了 登岳阳楼 大历五年 病卒于潭州往岳阳的小舟上 四 759 770漂泊西南时期 创作仍在丰收时期 创作背景 内容理解 诗篇表现了杜甫得偿多年夙愿 登上岳阳楼观赏浩然壮阔之景 表达了诗人因晚年漂泊不定 国家多灾多难而百感交集之情 诗歌鉴赏 表达方式 首联叙事 颔联描写 颈联叙事 尾联抒情 通篇是 登岳阳楼 诗 却不局限于写 岳阳楼 与 洞庭水 诗人摒弃眼前景物的精微刻画 从大处着笔 吐纳天地 心系国家安危 悲壮苍凉 催人泪下 时间上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