岷江上游走廊的民族演变和文化特点.pdf_第1页
岷江上游走廊的民族演变和文化特点.pdf_第2页
岷江上游走廊的民族演变和文化特点.pdf_第3页
岷江上游走廊的民族演变和文化特点.pdf_第4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二届西部民族走廊学术研讨会 论文集 岷江上游走廊的民族演变与文化特点 黄辛建 四川大学博士研究生 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教师 摘要 岷江上游走廊位于藏羌彝走廊的东缘 辐射范围包括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的大部分地区 历 史上 该区域先后经历了数次大规模的民族交融与变革 民族间的冲突 抗衡和交融格外激烈 并 最终在这一区域形成了藏族 羌族 汉族和回族等多民族多元文化共处的格局 由于地处青藏高原 东缘高山峡谷地带的龙门山断裂带和横断山区东缘 该区域不但林业 水利和旅游文化资源丰富 而且也是汉藏文化的交汇带 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文化特点 关键词 藏羌彝走廊 岷江上游 民族演变 文化特点 第二届西部民族走廊学术研讨会 论文集 近年来 尤其是汶川特大地震后 随着羌族地区及羌族地位的凸显 将 藏彝走廊 衍伸为 藏羌彝走廊 逐渐成为学界的一种呼声 藏羌彝走廊 这一概念的产生 在很大程度上突出了 对羌族及其核心聚居区岷江上游走廊的强调 该走廊位于藏羌彝走廊的最东端 以松潘县与九寨沟 县交界处的弓杠岭为发源地 由北向南纵贯松潘 理县 茂县 汶川数县 止于都江堰 长约3 6 0 公 里 在历史上 岷江上游走廊区域先后经历了数次大规模的民族交融与变革 民族间的冲突 抗衡 和交融格外激烈 最终在这一区域形成了以羌族 藏族 汉族和回族为主的多民族多元文化共处的 格局 本文拟以 羌戈大战 唐蕃争战和改土归流等在岷江上游走廊发生的重大事件为主线 尝 试对该区域内历史上的民族演变进行探讨 并阐述该区域内的民族文化特点 一 岷江上游走廊的民族演变 一 羌戈大战与羌人南下 羌戈大战 是流传于岷江上游走廊的民间叙事史诗 唱诵了由西北南下进入岷江上游的古羌 人与当地的土著居民戈基人之间发生战争并取得胜利 迁徙并定居于岷江上游的历程 按 羌戈大 战 的叙述 羌人最终战胜 戈人 从此 羌人世世代代居住在常年落雨的地方 戈基人则北上 居住在常年落雪的地方 羌戈大战的时间是在秦汉之际 而早在公元前4 5 世纪 大批羌入受秦国 的压迫 开始从西北黄河上游 过松潘 沿岷江河道南下进入岷江上游走廊等藏羌彝走廊地区 沿途分布定居 与当地土著居民融合 羌戈大战正是古羌人在迁徙过程中与岷江上游的土著居民戈 基人发生的战争 对于羌人大迁徙 后汉书 西羌传 记载 至爰剑曾孙忍时 秦献公初立 欲复穆公之迹 兵临渭首 灭狄戎 忍季父畏秦之威 将其种人附落而南 出赐支河西数千里 与 众羌绝远 不复交通 其后子孙分别 各自为种 任随所之 或为楚牛种 越燕羌是电 或为自马 种 广汉羌是也 或为参狼种 武都羌是也 根据已有考古挖掘显示 岷江上游走廊尚未发现但在其周边地区则己发现一些旧石器时代的遗 存 显现出古人类活动的迹象 位于今绵阳市北川羌族自治县的烟云洞旧石器时代人类活动遗址是 羌族地区发现的最早的旧石器时代文化遗存 据推测 该遗址年代距今约2 3 万年 另外 在北川 县文化馆发现的一枚北川人牙化石以及汉源富林 汉源狮子山 攀枝花翅龙湾 甘孜州炉霍县等多 处i f 石器时代文化遗存 均应属于旧石器时代晚期的人类遗存 这些古人类活动的痕迹表明 在旧 石器时代晚期 藏羌彝走廊已存在古人类活动的踪迹 他们 主要是从黄河流域沿甘青高原南下的 l 匕方原始人群系统 但在属于藏羌彝走廊的岷江上游走廊则还未发现人类活动的痕迹 不过 进 入新石器时代 人类活动的痕迹几乎遍布了整个岷江上游走廊 目前 己在岷江上游走廊发掘出3 0 余处新石器时代遗址 显示距今5 0 0 0 年左右 黄河上游地区的古人类就已开始南下沿岷江河谷进入 到岷江上游走廊 其中主要有茂县营盘山遗址 汶川县姜维城遗址 理县箭山遗址以及汶川县龙溪 乡的阿尔遗址 在岷江上游走廊发现的从新石器时代晚期至东汉末年的 石棺葬 文化 则为我们 进一步认识包括岷江上游走廊在内的藏羌彝走廊提供了可能 据考证 戈基人即是冉胧部落 迁徙 到岷江上游走廊的羌人通过羌戈大战 战胜戈基人 在岷江上游走廊定居下来 形成了以羌人为主 的多部落格局 此后 一部分戈基人背井离乡 迁往 常年落雪的地方 即北上至金川 甘孜一 带 一部分戈基人与羌人交融 在岷江上游走廊逐渐形成了 六夷 七羌 九氐 二 唐蕃争战与藏族东进 自唐开始 随着吐蕃东渐及其势力的向东扩张 藏族开始进入岷江上游走廊并成为新的强大的 势力 由于岷江上游走廊一带是吐蕃进攻唐朝的重要通道 因此该地区始终是唐蕃西南战线的主战 线 贞观十二年 6 3 8 年 吐蕃赞普遣使入唐请婚未允 随之 进兵破党项及白兰羌 率其众二十 余万 顿于松州西境 遣使贡金帛 云来迎公主 随之进攻松州 松州即今天位于岷江上游走廊 发源端的四川省松潘县 为唐 j i i 西门户 扼岷岭 控江源 左邻河陇 右达康藏 屏蔽 天府 锁阴陲 松州之役揭开了唐蕃之间2 0 0 余年或战或和的历史 6 7 0 年 唐蕃大非川战役后 吐蕃 尽收羊同 党项及诸羌之地 东与凉 松 茂 崔等州相结 7 6 3 年 吐蕃攻陷长安 随后 联合南诏军队攻破唐之唐簧 松 茂 维 保等州 占领了剑南西部大片地区 7 8 3 年 唐蓄双方举 行清水会盟 规定沿岷江 大渡河为界 以东属唐朝 以西属吐蕃 终唐一朝 唐与吐蕃在岷江上 游走廊长期交错 该地区也成为了唐蕃势力的交汇点 唐以前 岷江上游走廊已形成了西山八国等氐羌民族部落 唐蕃争战后 由于吐蕃军队在扩张 14 第二届西部民族走廊学术研讨会 论文集 过程中 大量吐蕃军队 随军奴隶和移民部落进入岷江上游走廊 与当地诸羌部落相互杂处 同 时 吐蕃进占岷江上游走廊 将西山八国 党项 白兰等诸羌部落编入军队 使羌人成为吐蕃军 队中的组成部分 其结果是蕃人入据岷江上游走廊并成为支配力量 吐蕃灭亡后 吐蕃军队 奴隶 和移民部落 无所归 其相啸合数千人 以 温末 自号 居甘 肃 瓜 沙 河 渭 岷 廊 叠 宕间 在岷江上游区域形成吐蕃 诸羌等多民族杂居的局面 到宋时 岷水至阶 利 文 政 绵 威 茂 黎 移州夷人 皆其遗种 藏人和藏文化己发展成为岷江上游走廊的重要 组成部分 吐蕃文化及以羌文化为主体的世居文化在这里交流融合 基本奠定了岷江上游走廊藏 羌为主体的民族和文化格局 三 改土归流与多民族格局的形成 唐代 岷江上游走廊之茂汶 松潘 黑水一带 就已设置了松 当 悉 静等正州或羁糜州 明代在该地区正式设立土司制度 清朝在西南民族地区实行改土归流政策 岷江上游走廊的改土归 流肇始于1 7 4 7 年的第一次金川战役 岷江上游的杂谷土司昌旺随清军出征 从征金川功加宣慰 司 随后 其仗功向外扩张 造成岷江上游走廊局势紧张 1 7 5 2 年9 月2 0 日 清军 直捣松冈巢 穴 擒苍旺 斩之 其后 清朝开始了在该地区的改土归流 岷江上游走廊的改土归流是在元明 以来中央政府不断加强对岷江上游地区施政 该地区逐渐纳入中央的直接管理之下 该地区的藏 羌等民族对中央政府的国家治理的认同和民族归宿感不断加强的情况下发生的 改土归流以后 汉族开始大规模迁入 需提出的是 汉族最初进入岷江上游走廊是在公元前2 8 5 年秦在蜀地实行郡县制并在置湔氐道于岷江上游一带之时 三国时期蜀汉政权派姜维平定叛乱并在 汶川 理县和杂谷脑一带屯兵广筑 姜维城 则使汉族再次进入该地区 唐代 唐蓄之间在岷江上 游一带频繁交战 大量屯军 汉族又一次成规模进入岷江上游 蒙古族进入岷江上游则是1 2 5 2 年忽 必烈率蒙古大军取道横断山区的天然河道通道南征云南大理时迁徙而来 回族的迁入也始于元代 但较大规模的迁入则主要是在明 清时代 今天回族已经成为岷江上游走廊中仅次于藏羌汉等民族 的第四大民族 随着改土归流的完成和茶马贸易的深入开展 内地与藏区人员交往 经济和商业贸 易往来的日益频繁 岷江上游走廊成为了连接汉藏之间的重要纽带 松潘 茂县 汶川成为汉藏往 来的窗口 藏 羌 回 汉等民族在岷江上游走廊的交流进一步加强 奠定了今天该区域的多民族 和多元文化格局 二 岷江上游走廊的民族文化特点 岷江上游走廊不但位于藏羌彝走廊的最东缘 也是汉藏文化的交汇带 在恶劣的地理自然条件 和频仍的自然灾害的影响下 汉文化 藏文化以及羌文化在这里冲突 碰撞 相互影响 相互融 合 显现出与藏羌彝走廊其他区域不同的民族文化特点 一 岷江上游走廊位于藏羌彝走廊最东缘 是汉藏文化的过渡带 1 9 8 0 年前后 费孝通先生提出 藏彝走廊 这一历史一民族区域概念 将横断山脉地区 以岷 江 大渡河 雅砻江 金沙江 澜沧江和怒江这 六江流域 为主线的 包括藏东高山峡谷区 川 西北高原区 滇西北横断山高山峡谷区以及部分滇西高原 其中 岷江上游走廊正处于其中的最东 缘 自古就是下达天府之国 上接甘青 通达藏区的交通要道 其南 其东 沿岷江而下抵达都江 堰 过雪宝顶 翻龙门山 与久负盛名的天府之国成都平原直接相连 巴蜀文化 金沙遗址 三星 堆文化等追根溯源均于岷江上游有千丝万缕的联系 其北 溯岷江而上 出黄胜关 便可进入古称 之为i e i 外 关外的若尔盖 红原大草原一带 羌族文化到藏族文化的过渡也显得尤为突出 其西 翻越邛崃山脉 便可进一步深入藏羌彝走廊 体验藏缅语系民族多姿多彩的民族文化和人文风情 正因如此 岷江上游走廊是汉藏文化的过渡带 民族间的交流互动十分显著 长期以来 该地 区的民族间相互共处 在生活习俗 文化上相互影响 已很少保持单一族群的文化特点 往往形成 了你中有我 我中有你的情形 如在岷江上游走廊的羌族文化中不仅可以看到大量汉文化成分 甚 至也有不少藏文化的特点 同样 岷江上游走廊的嘉绒藏族在习俗上也与羌族颇多共同之处 白石 崇拜就在这两个民族中均存在 当地的羌族受汉族影响 不但过羌历年 也将过春节 贴对联视为 一年中最重要的节庆活动之一 当地的汉族因长期与羌 藏民族接触交往 其性格 习惯 行为方 式等许多方面也不自觉地受到其影响 总之 岷江上游走廊各民族在文化上的相互影响和相互融合 1s 第二届西部民族走廊学术研讨会 论文集 十分显著 呈现出由北到南沿岷江而下的汉 羌 藏文化的融合与过渡 二 岷江上游走廊的主体民族是羌族和藏族 岷江上游走廊的民族分布呈南北 上下垂直分布 在海拔较高 气候相对寒冷 紧接草地一带 主要是藏族 在高半山上 则错落有致的分布着羌族的村寨和聚落 如萝卜寨 桃坪羌寨等 而 在岷江上游走廊沿岸的冲积平原河谷地带的城镇中 则主要居住着汉族 回族则主要居住在松潘县 境内 具体分布为 羌族的分布范围主要集中在汶川飞仙关以上 理县蒲溪以东和松潘镇平以南的 区域 藏族主要分布于该区域的北段和西段 即理县蒲溪以西和松潘镇平以北海拔较高 更为高寒 的区域 岷江上游走廊沿岸的城镇及河谷坝区 因地势较平缓 条件相对较佳 形成了汉族人口集 中分布于沿途城镇及附近的局面 今天的羌族主要居住在岷江上游走廊的茂县 汶川 理县 松潘和黑水一带 以及湔江流域的 北川羌族自治县等地 其中 岷江上游走廊是羌族的核心聚居区 该地区的汶川 理县和茂县一带 被公认为是羌族文化保存最为完整 最为核心的地方 羌戈大战 其发生地正是岷江上游走廊 岷江上游走廊的藏族主要有两大群体 分别是位于叠溪以北海拔较高 更为高寒的区域的安多藏 族和理县以北的嘉绒藏族 嘉绒 是藏族的一支 又称嘉绒藏族 主要分布在邛崃山以西的大小金 川 马尔康县以及岷江流域的理县一带 其与古之冉骁 羌戈大战 中的戈基人 隋唐的嘉良夷 当是一脉相传的关系 值得注意的是 不管是今天的羌族 还是嘉绒藏族 实际上都已不是由单一 的族群发展而来的 其在发展过程中已与其他民族 如在岷江上游走廊历史演进过程中出现过的戈 基人 蕃人 回族等等 相互影响 融合 最终形成了岷江上游走廊今天的民族文化格局 三 频繁的自然灾害和恶劣的生存环境下形成了岷江上游走廊独特的民族文化 岷江上游走廊处于青藏高原东缘高山峡谷地带的龙门山断裂带和横断山区东缘 该地区高山耸 峙 河流深切 沟谷深邃 地表起伏巨大 相对高差达到1 0 0 0 米以上 历史上 岷江上游走廊就是 自然灾害频发的区域 自上世纪以来 岷江上游走廊就己经发生了数次大的地震 1 9 3 3 年的叠溪大 地震 1 9 7 6 年的松潘大地震以及2 0 0 8 年的汶j i l 特大地震均发生在该地区 1 9 3 3 年的叠溪大地震的震 级为7 5 级 烈度为1 0 度 震中位于茂县叠溪一带 地震造成千年蚕陵叠溪古城全部建筑坍塌 周边 村寨几乎全毁 死亡6 8 5 6 人 伤1 9 2 5 人 所形成的三处堰塞湖崩溃后 造成下游茂县 汶川 都江 i 匡2 5 0 0 余人死亡 今天著名的叠溪海子即是当时形成的堰塞湖 1 9 8 6 年的岷江水患其源头即为1 9 3 3 年的叠溪大地震 1 9 7 6 年的松潘大地震震级为7 2 级 由于预测准确 撤离及时 人员伤亡和经济损 失很小 在岷江上游走廊 不但大禹王 羌戈大战 毒药猫及叠溪海子的传说之类的英雄史诗和传说中 有关灾难的记录较多 在其祭祀活动和生存中 自然灾害的应对也是其重要的内容 转山会就是其 敬天祈祷平安的祭祀活动 在羌族的建筑中 灾害防御理念同样存在 羌族的建筑已有2 0 0 0 多年的 历史 据 后汉书 载 众皆依山居止 垒石为室 高者至十余丈 为邛笼 萝卜寨 布瓦羌 寨等羌族村寨和散布于岷江上游的羌碉体现出的高超的建筑工艺 羌族碉楼体现了 选址合理 用 材科学 整体布局 注重细节 确保质量 的建造原则 创造了合理科学的抗震结构 这些均蕴含 了许多灾害应对意识和观念 在精神文化层面较好地实现了灾难转嫁 客观上有助于物质和精神家 园的重建 这正是岷江上游走廊族群智慧的结晶 是该走廊族群在长期与自然灾害斗争相抗衡的过 程中形成的 四 岷江上游走廊资源丰富 开发较早 旅游文化产业开发较为成熟 岷江上游走廊气候干燥 多风 垂直气候显著 局部小气候多样 昼夜温差大 地区差异大 河谷与高山气温悬殊 1 月份平均气温一4 3 c 7 月份平均气温1 4 5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