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政治教育专业论文)生态思维与思想政治教育研究.pdf_第1页
(思想政治教育专业论文)生态思维与思想政治教育研究.pdf_第2页
(思想政治教育专业论文)生态思维与思想政治教育研究.pdf_第3页
(思想政治教育专业论文)生态思维与思想政治教育研究.pdf_第4页
(思想政治教育专业论文)生态思维与思想政治教育研究.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思想政治教育专业论文)生态思维与思想政治教育研究.pdf.pdf 免费下载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生态思维与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生态思维与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中文摘要中文摘要 i 中文摘要 自生态学与人文社会科学的交叉研究开展以来,生态学相关原理对社会科学 研究的影响日益凸显。生态学强调的“有机” 、 “开放” 、 “联系” 、 “共生”的生态 发展方式逐渐升华为一种生态观念、生态意识和生态思维,并不断被推崇和发展。 思想政治教育作为我国公民确立正确世界观和完成政治社会化过程中最重要的教 育引导方式之一,同样需要在教育过程中贯彻生态思维所强调的各种价值观。 本文以生态思维视角对思想政治教育进行新的审视和解读,并借鉴生态学理 论、观点和方法探讨相应的措施来改善传统教育思维方式中的不足之处。首先, 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生态思维相关概念的理论阐释,重点从实体描述、分析方法和 价值观念三个维度进行解读;其次,从生态思维视角分析思想政治教育生态结构 的组成,分别从组成要素以及生态系统的时间、空间、能量结构进行阐述,并对 系统特征予以归纳;再次,通过借鉴生态学相关原理和规律阐述思想政治教育生 态系统效能,继而对系统效能难以充分发挥的成因进行分析;最后,以生态思维 的内在价值取向为基础,分别从系统结构优化、系统工程建设和方法创新等几个 角度探讨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生态系统效能的途径,为教育实践活动提供一定的理 论指导,从而提高思想政治教育效率。 关键词:生态思维 思想政治教育 系统 生态构建 作 者:耿夏阳 指导老师:马华芳(教授) 英文摘要英文摘要 生态思维与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生态思维与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ii ecological way of thinking and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research abstract since the interdisciplinary research of ecology and the humanities and social sciences has been carried out, the ecological principles and spirits growing impact of the social science research is becoming increasingly prominent. the organic, open, contact, symbiotic eco-development way emphasized by ecology has gradually elevated to the concept of an ecological view, ecological awareness and ecological cogitation, which has been greatly respected and developed. whil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that is served as one of the most important educational and guidance ways to the establish of citizens worldview, values and the accomplishment of citizens political socialization in our country, it also needs to implement various kinds of values that is emphasized by ecological awareness in the process of education. so this dissertation gives a new inspection and interpretation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especially the mode of thinking in education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ecological awareness. it also draws on ecological theories, opinions and methods to explore corresponding measures for the improvement of the inadequacies in the traditional mode of thinking in education. this dissertation consists of four parts. in the first part, corresponding concepts of awareness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are explained, especially from three dimensions of the physical description, analysis methods and values to give a multi-faceted interpretation. second part focuses on the analysis of the composition of ecological structure of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ecological thinking. then it elaborates the eco-system from the elements, as well as the structure of the time, space, energy, and eco- system characteristics are summarized. third part gives an interpretation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s eco-system performance mainly by learning corresponding ecology theories and principles. then it analyzes the causes of the eco-system performance that cant be fully played. fourth part is been written on the basis of the internal values of ecological awareness, then it explores ways to improve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生态思维与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生态思维与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英文摘要英文摘要 iii education ecosystem performance, respectively from several angles of system structure, system engineering and method innovation. all of these aim to provide some theoretical and value-oriented guidance for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practice, and to improve the efficiency of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keywords: ecological way of thinking;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system; construction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ecosystem written by: geng xiayang supervised by: prof. ma.hua-fang 目 录 引 言 1 (一)问题的提出 1 (二)文献综述 2 (三)研究方法 5 (四)主要创新点及不足之处 6 一、思想政治教育生态基本理论阐释 8 (一)思想政治教育生态相关概念分析 8 (二)生态思维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的一种新视域 10 (三)思想政治教育生态思维及其三种认知维度 12 二、思想政治教育系统结构的生态思维观照 15 (一)思想政治教育生态系统的要素 15 (二)思想政治教育生态系统的结构 19 (三)思想政治教育生态系统的特性 24 三、思想政治教育系统效能的生态思维观照 28 (一)结构功能论:结构赋予思想政治教育生态系统整体功能 28 (二)生态平衡论:平衡影响思想政治教育生态系统整体功能 34 四、以生态思维构建和谐思想政治教育生态 41 (一)多样性生态思维与思想政治教育“共性与个性”的辩证统一 41 (二)关联性生态思维与思想政治教育系统结构的优化 43 (三)整体性生态思维与思想政治教育系统工程的建设 44 (四)动态性生态思维与思想政治教育方式方法的创新 46 (五)平衡性生态思维与促进思想政治教育同人、社会的全面协调发展 47 结 语 50 参考文献 51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55 后 记 56 生态思维与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生态思维与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引引 言言 1 引 言 (一)问题的提出 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一门具有较强理论性和意识形态色彩的学科,从新民主主 义革命时期的探索到今天初步形成较为完整的学科理论框架,已经发展了几十年。 新时期的思想政治教育仍在不断总结经验,积极借鉴相关学科服务于思想政治教 育研究的横向延伸和纵向深化。思想政治教育对诸如哲学、政治学、教育学、社 会学、心理学、传播学等学科理论都有所借鉴吸收。现代生态学作为自然科学和 社会科学之间的桥梁,内在地蕴含着系统性、整体性、关联性和动态性的思维特 征,这与唯物主义辩证法思想十分吻合,也是思想政治教育研究迫切需要的思维 方式。近年来引入生态学观点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研究也逐渐增多,开拓了新的 学科交叉领域,是进一步拓展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研究视野、促进思维方式创新和 深化学科基础理论建设的有益尝试。 在我国,思想政治教育作为执政党宣传意识形态的重要手段,也是我国公民 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确立过程中的重要环节。自上世纪 70 年代末改革开放开 展以来,政治、经济、文化的快速发展和国内外环境的深刻变化促使了社会结构 的多样重组和社会阶层的多元分化。社会大环境的变迁也使作为社会主体的人的 生活方式、价值观念、心理状态、人际关系等呈现出新的时代特征。思想政治教 育以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为目标。具体地说,旨在培养和塑造具有良好 政治理论素养和道德品质的社会主义公民,促进公民的政治社会化。因而,针对 社会环境的变迁,改革传统思维方式,促进思想政治教育时代化和大众化显得尤 为必要。纵观共产党成立以来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鉴于主流意识形态教育的客 观要求,始终将“灌输理念”作为主要原则付诸实践。 “灌输理念”的实施在革命 战争时期和建国初期成效卓然;然而,面对改革开放引发的整个社会的巨变,曾 经屡试不爽的“单纯灌输”和“强制引导”已无法适应思想政治教育的新变化。 此时,以生态思维观照思想政治教育,在巩固深化学科理论基础的同时,也为我 们看待和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供了新的契机和努力的方向,具有重要的理论 意义和实践意义。 1、理论意义。首先,生态思维的引入可以为思想政治教育对其他学科的理论 引引 言言 生态思维与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生态思维与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2 借鉴和交叉学科群的建设提供新的方向。思想政治教育已经同众多社会科学研究 实现联姻。从生态学内含的系统、动态、关联、平衡等原则和规律出发,探索生 态学观点在思想政治教育思维方式上的创新。从而,以更加辩证、合理的态度分 析思想政治教育、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其次,也有助于形成一种看待、认识 和理解思想政治教育的新视角。引入生态学原理和方法,寻求思想政治教育思维 方式的变革属于研究视域转换的范畴,目的不在于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和思想政 治教育理论课提供具体的操作方法,而是通过引入生态思维方式重新认识思想政 治教育,拓展理论研究空间。 2、实践意义。一方面,有助于进一步分析和研究当前我国在深化改革开放过 程中思想政治教育发生的变化,明确思想政治教育在我国社会转型发展中扮演的 角色,认清学科理论研究同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发展实际需要之间的差距,从 而使新时期的思想政治教育能够更加有效地服务于培养和塑造社会主义现代公 民。另一方面,也有助于进一步深化对思想政治教育运行机制的理解和把握,为 思想政治教育具体工作方式和实施载体的选择、调整提供原则性和规律性的指导。 (二)文献综述 生态学作为一门自然科学起源于 18 世纪第一次工业革命时期,自然科学家和 社会学者们研究生态学的初衷是为了反思和解决因工业发展带来的环境污染和社 会矛盾。其后经过约两个世纪的发展,生态学于 20 世纪初期形成了较为系统的学 科理论。时至今日,生态学早已突破了自然科学研究的界限,理论思想为众多社 会科学所借鉴利用,并得以深化发展。 生态学与教育学、德育的交叉研究均始于 20 世纪 60-70 年代的欧美学术界。 在我国,教育生态学研究产生于上世纪末期,而思想政治教育生态研究的出现和 兴起时间更晚,并受到国内外教育生态学和德育生态学研究的深远影响。 1、国外德育生态研究 生态学自 20 世纪初自成体系之后,便逐渐突破环境研究框架的束缚,衍生发 展出生态哲学、生态社会学等新学科,为社会科学研究提供了新的方法论选择。 “1962 年,美国女生物学家蕾切尔卡逊(rachel carson)的寂静的春天一 书出版后,生态论才被运用到人与自然关系的意义上,获得了文化价值的意义。 ” 4 年后, “1966 年,美国教育学者阿什比(ashby,e.)在他关于英国、印度和非洲大 杨增岽.思想政治教育学科论域中的“环境”与“生态”辨析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0(1).13. 生态思维与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生态思维与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引引 言言 3 学的比较研究中提出了高等教育生态学 (ecology of higher education)的概念, 开用生态学的原理和方法研究高等教育之先河。 ” 此后,生态学逐渐被引入教育 学特别是德育的研究中。 20 世纪 70 年代是国外德育生态研究的繁荣期, 涌现出 学 校生态论 、 公立学校的生态论 、 生态论、环境与教育 、 未来社会:人类生 态论与教育等一系列著作。80、90 年代,生态学与教育学的学科交流碰撞更加 频繁,在广度和深度上均有进一步的拓展和深化。总体而言,国外德育生态研究 起步较早,经历了从生态到生态德育、从德育到德育环境、从德育模式到德育生 态链的演变过程。生态学理论及其内含的辩证思维方式对德育的启发性研究依循 了从生态、生态学、生态哲学、教育生态学和德育生态研究的发展过程。 2、我国的德育生态及思想政治教育生态研究 国内理论界和学界将生态学与教育学,特别是与德育、思想政治教育进行综 合研究起步较晚。其中,香港和台湾学术界对教育生态学的关注较早,如方炳林 和李聪明分别于 1975 年和 1989 年出版了生态环境与研究和教育生态学导 论教育问题的生态学思考 。而国内的教育生态学研究则始于 20 世纪 80 年代 末至 90 年代初。吴鼎福、诸文蔚于 1990 年合著的教育生态学 ,结束了大陆没 有教育生态学专著的历史;1992 年任凯、白燕又出版了一本教育生态学 ;2000 年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了范国睿的 教育生态学 , 该书在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 加强了生态学同教育实践的研究力度,更具现实指导意义。同时,该书也被公认 为 “目前教育生态学诠释的最为系统、 全面的一本专著” 。 近年来 教育生态管理 、 高等教育生态论等著作陆续出版,使得教育生态学研究已成为我国教育学分 支学科研究的前沿领域之一。相对于德育生态研究,有关思想政治教育生态的研 究成果更少。国内相关研究成果自 2000 年以后逐渐增多,近年来才逐渐成为学科 研究热点之一。由于研究开展时间较短,已有理论成果不多,思想政治教育生态 相关研究的总体水平和理论创新有待进一步提高和深化。 总体而言,学术界开展德育生态及思想政治教育生态研究起步较晚,就学科 研究进程而言还属于初步探索,尚未达到系统化、规范化、科学化阶段。通过多 种途径搜集和整理相关资料,可将目前有关思想政治教育生态的研究成果归纳为 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思想政治教育生态相关概念辨析研究。致力于这方面研究的学者主要从 范国睿.教育生态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14. 引引 言言 生态思维与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生态思维与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4 “生态”与“环境”的异同出发,探讨两个概念在思想政治教育学科领域内的研 究价值。杨增岽认为, “ 生态相对于环境是一个更具动态性、系统性的概 念” ,生态概念的引入是对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研究的一大突破。也有的学者 认为,思想政治教育生态内在地包含思想政治教育环境,思想政治教育环境只是 思想政治教育生态中的一个组成部分。思想政治教育生态实际上是影响思想政治 教育活动开展的一系列因素的综合。戴锐认为,相较于环境而言, “思想政治教育 生态更强调宏观与整体” , 更强调影响思想政治教育效果的一系列关系间的平衡。 二是思想政治教育生态环境相关研究。教育生态学的出现和发展也逐渐催生 了德育生态学的研究, 德育生态学自上世纪 90 年代中后期以来研究成果日渐增多, 理论基础日益厚实。专著方面,1996 年易连云、张学敏发表了德育生态环境研 究 。在该篇文章中,作者将德育生态环境归纳为“以德育为中心而展开的对于思 想品德的个体存在和社会存在的转化所产生的制约可调控作用的多位空间极其内 部各因子的有序组合” ,并将德育生态环境划分为德育的物理环境、社会环境和 个体环境几个方面进行分析。复旦大学邱柏生教授认为, “生态环境的含义是十分 丰富的,它是指一切对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开展及其效果产生各种影响的内外部因 素之间关系及结构的总和。 ” 同时,邱教授所著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生态分析 (2009)也是目前国内运用生态学分析思维研究思想政治教育的代表性著作,突 出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生态环境研究,并将其分为“社会大生态环境、教育系统 所构成的生态系统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本身所构成的微生态环境” 三大领域。 三是思想政治教育生态系统结构相关研究。卢岚认为, “现代思想政治教社会 生态系统由生态主体与社会生态环境两条互动链构成” ,研究的重点应当放在如 何促进两条环链的有效互动及整个思想政治教育生态系统结构的升级和功能最大 化;戴锐将思想政治教育生态“分为宏观圈层(社会大环境及区域性生态)与微 观圈层(组织内部生态)两方面,两个圈层均由意识圈层、制度圈层和物质圈层 三大部分组成” ,各圈层通过一定的系统运行规律运转,而影响整个思想政治教 育生态系统运转的最重要因素,即系统内外部环境对整个系统的能量支持力度。 杨增岽.思想政治教育学科论域中的“环境”与“生态”辨析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0(1).12. 戴锐.思想政治教育生态论j.思想政治工作,2007(2).151. 易连云,张学敏.德育生态研究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1996(1).28. 邱柏生.要重视研究思想政治教育的生态环境j.学校党建与思想政治教育,2004(5).7. 邱柏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生态分析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5-6. 卢岚.现代思想政治教育社会生态结构运行模式研究j.学校党建和思想政治教育,2010(1).9. 戴锐.思想政治教育生态论j.思想政治工作,2007(2).151. 生态思维与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生态思维与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引引 言言 5 蔡志强认为,目前思想政治教育生态系统存在的运转障碍和系统面临的转型困境 是受到“过于贴近现实的宣传性话语导致话语转化的困难、转型社会的计划变迁、 全球化背景下,权威分配资源的能力将同时由政府和社会共同拥有,共有的权力 弱化了传统思政工作在教育过程中的权威性和指向性” 等几个方面的冲击。 四是思想政治教育生态价值观相关研究。胡凯认为, “思想政治教育生态观是 当代思想政治教育适应现实挑战和学科本身发展诉求的逻辑产物,根植于对生态 的认识和解读” ,提倡思想政治教育生态观就是要反思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与自 然、人、社会对立的模式和状态,坚持“以人为本”原则;张洪春从思维方式转 变的角度出发,强调生态学思想的哲学运用,提倡“一种全方位和综合性的生态 关怀,强调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以及人与自身的和谐相济。 ” 纵观目前国内外关于德育生态学和思想政治教育生态学的研究状况不难看 出,学术界已逐渐开始重视将生态学引入德育和思想政治教育研究,并不断拓展 和深化学科借鉴的广度和深度。总体而言,现阶段针对德育生态的研究较多,而 关于思想政治教育生态的研究较少;而在思想政治教育生态的相关研究中,关于 宏观理论的阐述较多,仅仅简单地套用生态概念理解思想政治教育,对于生态学 原理的挖掘和生态思维的研究较少,对诸如生态思想政治教育、思想政治教育生 态观、生态思想政治教育等概念的理解仍存在分歧。思想政治教育与生态学的交 叉研究作为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理论探索的新课题,具有一定研究价值。 (三)研究方法 1、文献研究法 通过文献研究法,对目前有关思想政治教育生态研究的文献予以梳理,寻找 将生态学思维与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的突破口;研读学界专家学者已有理论成果, 了解学界研究最新动态和前沿课题,深入思考如何有效转变思想政治教育传统思 维方式,对思想政治教育研究进行新的探索。 2、逻辑分析法 以唯物主义辩证法为指导,在广泛收集文献、调查研究的基础上进行分析研 究,同时结合生态学和思想政治教育学科交叉的发展路径,遵循逻辑规律对收集 的资料进行演绎、归纳、分析,从而对运用生态思维重新理解、认识思想政治教 蔡志强.思想政治教育生态与思想政治教育发展j.福建师范大学学报,2006(3).16. 张洪春,胡凯.论思想政治教育生态观j.河北学刊,2009(2).165. 张洪春.论思想政治教育生态思维的价值向度j.社会科学家,2009(4).46. 引引 言言 生态思维与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生态思维与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6 育进行合理性论证。 3、系统分析法 思想政治教育作为我国公民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确立过程中的重要一环, 本身就可被视为一种培养人、塑造人的社会生态系统;同时,思想政治教育也作 为整个社会大系统的子系统存在和运行。因而,通生态思维与思想政治教育的综 合研究,对思想政治教育生态系统内部结构及其运行机制和规律进行探索;同时, 运用系统分析方法分析生态思维为思想政治教育研究带来的新变化和新突破,拓 宽理论研究途径。 4、学科综合研究法 生态思维与思想政治教育研究属于学科基础理论研究,该课题的研究必须在 深入理解生态学与思想政治教育两门学科基本原理的基础上进行;同时,还需要 借鉴吸收教育学、德育生态学、生态哲学、马克思主义哲学、结构论、系统论等 多学科的理论观点,在一定的学科综合研究原则的指导下,有效运用多学科的原 理、方法助力思想政治教育生态研究的深化。 (四)主要创新点及不足之处 1、创新之处 第一,本文通过将生态学内含的动态、关联、整体、均衡等生态思维方式置 入思想政治教育,以新的视角认识和理解思想政治教育价值取向,突破对以往思 想政治教育环境静态、孤立的分析,将思想政治教育教育视为培养和塑造社会主 义现代公民的社会生态系统,并通过分析系统内部结构及其内在关系,推动思想 政治教育研究的纵深发展。 第二,目前国内关于思想政治教育生态研究的理论成果大多局限于生态思维 方式对思想政治教育研究在方法论层面的启示,而关于生态学理论对思想政治教 育的借鉴研究仍较为缺乏,本文则通过借鉴生态学和生态哲学的相关原理对思想 政治教育进行较为全面的生态思维观照,以期深化对思想政治教育生态研究的理 解和思考。 2、不足之处 目前国内虽然已有思想政治教育生态概念,思想政治教育生态研究也已经展 开,但由于将生态学引入教育学以及运用生态学研究思想政治教育时间较短,已 成形理论成果不多,国内所能收集到的资料有限。同时,由于生态学本身的自然 生态思维与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生态思维与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引引 言言 7 科学属性,使得将其运用到社会科学研究,特别是涉及到意识形态色彩的社会科 学研究面临一定困难。目前,两学科的交叉研究尚处于初级阶段,学科的相互渗 透尚有局限。因而,本文在如何将生态学和思想政治教育学进行良好的融合,从 而进行综合研究的科学水平上还有待进一步提高;同时,在生态思维对思想政治 教育观照研究的深度上也有所欠缺,还需要寻求其他多个相关学科的理论支撑和 进一步探索。 一、思想政治教育生态基本理论阐释一、思想政治教育生态基本理论阐释 生态思维与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生态思维与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8 一、思想政治教育生态基本理论阐释 “生态”一词可谓当今学术界最为时髦的术语之一,生态学作为一门自然科 学近年来得到长足发展,众多人文社会科学也与生态学联姻,产生了诸如生态哲 学、人类生态学、政治生态学、教育生态学等新兴交叉学科。思想政治教育学科 发展过程中曾先后借鉴了诸多学科的原理和相关知识。自上世纪末期以来,将“生 态”观点引入思想政治教育的研究逐渐增多,拓展了学科研究视野,丰富了学科 研究内涵。由于研究开展时间较晚,当前关于思想政治教育生态的研究还较为庞 杂,涌现出诸如思想政治教育生态、思想政治教育生态环境、思想政治教育生态 观、思想政治教育生态意识等相关概念,对“思想政治教育生态”概念尚缺乏统 一的定义和解读。鉴于此,有必要对“思想政治教育生态”相关概念进行梳理, 明确其理论内涵及价值取向,探讨生态思维为学科研究带来的新变化。 (一)思想政治教育生态相关概念分析 1、 “环境”与“生态”之辨 “环境”和“生态”词义想通、联系密切,有关思想政治教育环境和思想政 治教育生态的异同一直是学者们争论的焦点之一。明确两者的内涵和外延是进行 思想政治教育生态系统研究的首要工作。 “要想真正理解思想政治教育研究方法的 环境生态跃迁 ,就必须从对环境 、 生态的内涵差异和理念分殊的认识 开始。 ” 环境是一个十分宽泛的概念, 存在着心理环境、 文化环境、 自然环境 无数关于环境的相关概念, 不同学科对环境有着不同的定义和理解。 “在生态学中, 环境是指生物的栖息地,是某一特定生物体或群体以外的空间,以及直接或间接 影响该生物体或生物群体生存与活动的外部条件的总和。 ” “广义地讲,环境是 相对于某项中心事物,并且总是作为某项中心事物的对立面而存在的,它会因中 心事物的不同而不同,随着中心事物的变化而变化。 ” “生态”的概念比“环境”更为深刻,对“生态”概念的把握更注重有机性。 较“环境”而言, “ 生态这一概念出现的时间较晚,是随着生态学的研究发展 而诞生的。1865 年,德国动物学家雷特尔将希腊文词根oikos和logos结 戴锐.思想政治教育生态论j.思想政治工作,2007(2).150. 林文雄.生态学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1.15. 吴鼎福,诸文蔚.教育生态学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0.19. 生态思维与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生态思维与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一、思想政治教育生态基本理论阐释一、思想政治教育生态基本理论阐释 9 合而成oekologie 。按原意, oikos是住所或栖息地 , logos是讨 论或研究。连贯起来,生态学就是对住所的研究 。 ” 由此可见, “生态”即 “oikos” , 是指生物体和生物群落处于一定的环境中, 并与其生存的环境构成系统。 “生态”强调的是生态系统内部各组成部分之间的有机联动、系统内外的各种“关 系”以及系统的整体“状态” 。 环境和生态意义相近,在实体描述层面上经常被混用,较难区分。但随着生 态学的发展和众多人文科学对生态的借鉴和发展,如今的“生态”概念早已突破 生物学的界限,更多地被用于描述和研究社会现象。社会科学与生态学的交叉研 究也促进了“生态”概念在内涵、功能、方法、价值上的不断拓展和深化。 由此可见,虽然“环境”和“生态”都强调事物产生发展过程中外部影响的 作用;甚至多数时候,人们将环境和生态的概念混用,但两者在内涵及理念上仍 存在不同之处。首先,在主客体地位的层面上, “环境”总是相对于某一主体或中 心事物而言,强调的是各种外在因素的综合,环境在其本质上是作为中心事物的 客体而存在的;而“生态”不是客体,生态的基本定义就表明了生态内在地包含 着“主体或生物” 、 “与生物有关的周围环境”和“错综复杂的各种关系”三个要 素。其次,在影响事物发展的方式上, “环境”与其所围绕的中心事物之间是外在 的、线性的作用关系; “生态”强调的是生态中各种因素内部、各因素之间以及各 因素与环境之间的综合作用机制,这种作用方式是非线性、交互性的。第三,在 描述时空的范围上,环境概念主要侧重于空间描述,更多表达的是事物所处的位 置和现存的状态,带有扁平化色彩;而生态概念不仅描述事物的空间状态,也描 述时间状态,是一种历时态的概念,带有立体化、多维性色彩。再次,在传达的 价值理念上,关于“环境”研究的重点在于了解环境对主体或中心事物的正面的 或负面的影响,并据此对环境进行控制、改造及优化。而“生态”概念的基本内 涵投射在价值理念上就表现为追求主体与主体活动所处的环境之间的和谐共生关系。 2、 “思想政治教育环境”与“思想政治教育生态” 思想政治教育环境作为教育过程中的基本环节,对最终的教育效果影响显著, 历来都是学术界重点关注的课题之一。目前,关于这一概念较为权威的观点认为, “所谓思想政治教育环境,是指对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以及思想政治教育对象的 思想品德形成和发展产生影响的一切外部因素的总和。 ” 思想政治教育环境作为 吴鼎福,诸文蔚.教育生态学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0.2. 陈万柏,张耀灿.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96. 一、思想政治教育生态基本理论阐释一、思想政治教育生态基本理论阐释 生态思维与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生态思维与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10 影响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开展及实际成效的一个重要因素,在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中 得到了充分的重视及肯定,以往学术界关于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的研究也著述颇丰, 夯实了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基础的同时,也为思想政治教育实践的优化提供了改革 方向和指导思想。 近年来,随着生态学与众多社会科学交叉研究的不断深入,有学者提出借用 生态学的相关理论,并结合思想政治教育进行综合研究,试图开拓思想政治教育 跨学科研究的一片新天地。思想政治教育生态就是其中的一种新提法,它与思想 政治教育环境既有区别、又有联系,两个概念反映的是学科发展的不同阶段上对 思想政治教育观察视角的不同。从根本上说,是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理念上的一次 进步。 思想政治教育生态强调将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看作教育者和教育对象处于生态 环境之中,从生态环境中获取教育资源和能量开展教育活动的过程;看作主体的 人与生态环境进行互动的生态过程。与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相比,思想政治教育生 态更具联系、互动与整体的特征。两者的差异体现在: (1)思想政治教育环境更 关注外在性,环境必须依附某一特定主体和中心发挥作用,体现了环境与教育者、 教育对象之间的对立;强调环境对思想政治教育的或促进、或抑制的作用与影响。 而思想政治教育生态强调与系统相关的所有条件相结合的综合效应,环境影响人, 人同样以行动影响和改造环境。思想政治教育环境内部、环境之间、环境与主体 之间并不是对抗性关系,而是有机联动的平衡关系。 (2)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研究 关注的是其作为教育活动的某个影响因子发挥的功能;思想政治教育生态则更侧 重在总体上进行把握,将所有影响因子纳入生态系统的整体中,各因子之间相互 协调和适应,共同对教育实践产生影响。 “因此,与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研究相较, 对思想政治教育生态的考察更具有宏观上的指导意义。 ” 总而言之, “生态” 概念的引进只是途径, 其最终目的并非是要排斥和否定 “环 境” ,而是以“生态思维”的视角弥补和完善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研究的不足,为学 科基础理论研究注入新的血液。 (二)生态思维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的一种新视域 什么是思想政治教育生态思维?它与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思维方式有何不 同?思想政治教育的传统思维又存在着哪些不足之处?引入生态思维的视角能为 戴锐.思想政治教育生态论j.思想政治工作,2007(2).150. 生态思维与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生态思维与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一、思想政治教育生态基本理论阐释一、思想政治教育生态基本理论阐释 11 思想政治教育研究和实践带来哪些新的变化?这些都值得进一步的探索和发现。 思维方式是人类看待和理解事物的立场和角度,对人类的社会实践具有方向 性的指导意义。 “思维方式作为人们思维活动中用以理解、把握和评价客观对象并 借以确定自己行为方式的基本依据和模式,它的变化在社会发展中是根本性的, 具有决定性意义。 ” 生态思维的出现是对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人类中心主义” 价值观的反思,是生态概念在哲学领域的运用和发展,突破的是以人类社会发展 为中心的狭隘的、局部的、割裂的发展观。 “生态思维揭示了生态系统的整体统一 性、丰富多样性和开放循环性。它倡导一种全方位的生态关怀,强调人与社会、 人与自然的和谐相济,开启了一种新的整体论思维方式。 ” 生态思维通过对人与 自然、人与社会以及人与人之间关系的重新理解和把握,超越以往将人与自然、 社会割裂开来的对抗性关系定位,强调三者之间的动态共生联系,主张从整体的、 系统的、开放的观点出发思考世界的运动规律和发展理念。 社会发展需要正确处理人与自然、社会之间的关系,以生态思维为指导统筹 规划、合理开展各项活动。思想政治教育作为关注人、理解人、启发人的特色教 育,同样需要以新的生态思维视角加以观照。当前思想政治教育正面临低效化的 现实困境, “我们要从目前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出现的无奈与缺失中寻找出解决的 办法,就应从理论上对传统思想政治教育进行反思。 ” 反思以往教育实践中显露 的弊端,促进思想政治教育生态思维的培育。 所谓思想政治教育传统思维方式,即以静态、无序、孤立、封闭的视角看待 思想政治教育,将思想政治教育内部各要素之间、思想政治教育同外部社会环境 之间孤立开来进行考察。传统思维方式下的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活动只是机械地向 教育对象灌输主流意识形态和道德观念,而未考虑教育对象的自主意识和发展要 求;传统思维方式下的思想政治教育更多地关注理论灌输,而忽视了教育最根本 的对人进行培养、为社会发展服务的功能;传统思维方式下的思想政治教育经常 就单个教育因素和教育环节进行考察,而忽略了同其他因素和环节的组合、联动, 无法发挥“整体大于部分之和”的综合效应;传统思维方式下的思想政治教育将 自身与其他教育学科、教育对象的现实生活进行封闭式的隔离,造成其长期处于 一种“孤芳自赏” 、 “一厢情愿”式的状态,无法及时把握和适应教育的发展趋势、 周晚田.略论生态化思维的培育j.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0(3).19. 任暟.生态思维与科学发展观n.光明日报,2006-6-5. 卢岚.断裂处的光缆现代思想政治教育社会生态论m.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2010.64. 一、思想政治教育生态基本理论阐释一、思想政治教育生态基本理论阐释 生态思维与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生态思维与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12 教育对象和社会发展的要求,造成与教育对象和社会发展实际需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