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病论文 《温病条辨》“逐邪就近”说之浅探与我见.doc_第1页
温病论文 《温病条辨》“逐邪就近”说之浅探与我见.doc_第2页
温病论文 《温病条辨》“逐邪就近”说之浅探与我见.doc_第3页
温病论文 《温病条辨》“逐邪就近”说之浅探与我见.doc_第4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课程: 温病研究 论文: 温病条辨“逐邪就近”说之浅探与我见 班级: 2014级硕士2班 专业: 中医内科学 学号: 20141150 姓名: 潘茹茹 老师: 刘涛 温病条辨“逐邪就近”说之浅探与我见 “逐邪就近”说是温病学家吴鞠通提出的重要的祛邪法则,它贯穿于温病条辨之始终,对指导温病的处方用药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逐邪就近”说认为,攻逐病邪必须根据邪气羁留的部位和病邪的特性及病理演变趋势,选择一种最有利于祛除病邪的途径和方法以逐邪外出。“逐邪就近”导源于素问 阴阳应象大论,其中提出“其高者,因而越之;其下者,引而竭之;中满者,泻之于内;其有邪者,渍形以为汗;其在皮者,汗而发之。”“逐邪就近”是该治疗法则在温病治疗学中的具体体现。怎样祛邪才能事半功倍,那就是因势利导,就其近而逐之,邪在表用汗法,大肠燥实用下法,胸中实者用吐法,这皆属于因势利导。如果不遵循这一原则,那么,不仅会达不到治疗的目的,必然增加新的病变。吴鞠通关于“逐邪就近”在温病条辨中提出了三点,下面我将就这三点原则加以探析并阐述我的理解。1 凡逐邪者,随其所在,就近而逐之温邪为病,或为新感,或为伏邪,其中于人,必然侵犯人体的一定部位,产生相应的症状,并有一定的传变规律。“逐邪就近”说就是根据疾病的症状表现,判断病邪所在部位,从而决定治法,通过最简捷的途径、最有效的方法以逐邪外出。11 邪在肺卫宜透散叶天士说:“温邪上受,首先犯肺”。外邪初犯人体,病位尚浅,吴氏根据逐邪就近的原则,主以辛凉平剂银翘散祛风透热。吴氏指出,温邪在表,宜辛凉透解,不可滥用辛温,关键在于导邪外出,使营卫气血调和,自然得汗,不必强责其汗。吴氏以银翘散辛凉轻清之品,使在表之邪,复从肌表透散而愈,甚合逐邪就近之义。 “邪在肺卫宜透散”与温病解表宜宣透而忌发汗的原则相合。温病乃外感温邪所致, 故温病初起常以卫分表证居多。内经有云:“其在皮者,汗而发之”。叶天士亦曰: “在卫汗之可也”,可见温病在表,须当随汗而解。然此似乎与前人所谓“温病忌汗”相悖。其实此处谓之“忌汗”,实指辛温发汗。温邪其性属阳,致病易耗伤津液,故虽见表证,却禁用辛温之品强发其汗,否则将致邪热鸱张,津液枯涸。因此,温病解表确应“忌汗”。再者,温邪从表而入,自当从表而去,而祛邪之道,又应“随其性而宣泄之,就其近而引导之”,故温病解表以辛凉轻清为要。但其目的并不在于发汗,而是重在宣透。温邪上受, 以卫气郁阻、肺气失宣为主要病机,临床症见发热,微恶寒,少汗,无明显表闭之象,与寒邪束表、阳气郁闭之恶寒无汗,头身疼痛等有着本质的区别。因而施治重在宣畅气机、透表达邪。且肺为身之华盖,主皮毛,肺气宣畅则毛窍疏通,有利于表邪的祛除。可见,驱逐在肺卫之邪时,在强调宣散透邪的同时亦不可忘记当用辛凉透解之品,慎用或禁用辛温发汗。以防汗出而津液大伤,营阴受损,则表邪非但未解,反致表邪随辛温之品化热,进一步伤津耗液。因此,我认为可将邪在肺卫宜透散酌情改为邪在肺卫宜透散而忌发汗。将透散与忌发汗提到同样重要的位置。12 邪在上焦膈中宜涌吐温病条辨上焦篇第13条自注说:“温病二三日,或已汗,或未汗。舌微黄,邪已不全在肺中矣。寸脉盛,心烦懊侬,起卧不安,欲呕不得,邪在上焦膈中也。在上者,因而越之,故涌之以栀子,开之以香豉。”吴氏根据舌脉和临床症状,确定病邪在上焦膈中。在表者透散最捷,在下者攻下最速,在上焦膈中非汗下所宜,故取涌吐一法,快涌膈中之热。若痰热壅盛,为防邪入心包而成痉厥,吴氏则主以瓜蒂散,以急吐痰热。痰热壅滞之证,若投以清热化痰之剂亦无不可,然莫若涌吐之法一吐为快,吴氏“逐邪就近”之义,可见一斑。 因胃气通于口,故在上焦膈中之邪,涌吐最宜,能使邪速从口出。然而瓜蒂散药性较峻,临床使用多有不适,故清热化痰法在邪在上焦膈中的使用中更适于临床。以二陈汤等配伍栀子、香豉、赤小豆等,瓜蒂苦寒有毒,易于伤气败胃,非形气俱实者慎用,故临床或可根据病人辨证使用瓜蒂。13 症同而邪处部位不同宜分治之 在温病传变过程中,温邪处于不同部位可以引起一些共同的症状。在这种情况下,吴氏十分重视辨别邪处的部位,从而采用不同的治疗方法。如上焦篇第11条,“太阴温病,血从上溢者,犀角地黄汤合银翘散主之,其中焦病者,以中焦法治之。”血从上涌,多见吐血和衄血,多因热入血分、热邪迫血妄行所致,虽然同属热入血分,但有邪在上、中、下三焦之别,在上焦者,以向外透散为近,故以银翘散透热散邪,加用犀角地黄汤清血分之热以凉血止血。若吐衄而见中焦实热症状,邪已入里,宜用清下法,选用白虎承气等方。若热入下焦,伤及肾阴,则用宁血安络、甘寒育阴之法。2 逐邪者,随其性而宣泄之,就其近而引导之吴氏“逐邪就近”说内涵的第二个方面是攻逐病邪,宜根据病邪的性质和病变发展趋势,因势利导。阳明温病,使用下法以后可出现种种情况。吴氏根据脉象判断邪热所在部位和演变趋势,制订出相应的治法。如中焦篇第13 条:“下后无汗脉浮者,银翘汤主之;脉浮洪者,白虎汤主之;脉洪而芤者,白虎加人参汤主之。”吴氏在自注中认为“此下后邪气还表之证也。温病之邪,上行极而下,下行极而上。下后里气得通,欲作汗而未能,以脉浮验之,知不在里而在表,逐邪者随其性而宣泄之,就其近而引导之。”银翘散能轻宣透表,使还表之邪,表散而解。白虎汤达热出表,宜于脉洪、热气炽盛之证,若邪虽还表但元气不支、脉洪而芤者则宜于透热之剂中加入人参以大补元气。3 治上不犯中,治中不犯下吴氏“逐邪就近”说是以三焦辨证为基础,因此,吴氏特别重视疾病的三焦传变规律。 他在中焦篇第1条自注中说:“温病由口鼻而入。鼻气通于肺,口气通于胃,肺病逆传则为心包,上焦病不治则传中焦,胃与脾也,中焦病不治,即传下焦,肝与肾也。始上焦,终下焦。”这是温病传变的一般规律,吴氏据此制订三焦分证的治则,提出“治上焦如羽”、“治中焦如衡”、“治下焦如权”的治疗法则,主张邪在上焦者,法取轻清,如桑菊、银翘、栀豉之类。邪在中焦者,邪热较盛,则以祛邪为主,以削平其邪,如白虎、承气之类; 邪在下焦者,多伤肝肾之阴,宜厚味滋填或介石重镇,如诸甲复脉、大小定风珠之类。吴鞠通指出“上焦病不治则传中焦,胃与脾也,中焦病不治,即传下焦,肝与肾也”,将温病传变始上焦,终下焦的规律概括出来。然疾病发展过程中应重视“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的未病先防原则。在上焦病症的治疗中,适当加以治疗及防止疾病下传中焦的药物,治中焦病症时不忘固护下焦。邪在中焦可适当运用清中焦热或通下泻热之法,其中通下之法是温病治法中最为丰富的治法之一。柳宝诒曰:“温热病热结胃腑,得攻下而解者,十居六七”。然而运用通下法贵在适时,切不可烂攻猛下,否则中焦邪气不去,反而变生他病。下法的主要作用是攻下有形实邪,而有形实邪有多种性质,或邪热与燥屎相结,或邪热与瘀血相结,或邪热与浊滞相结等等,若应下而失下,不仅可损伤阴液、阻滞气机、影响人体正常的代谢和升降功能,而且严重者可耗灼真阴。以上三焦分证治疗法则是吴氏“逐邪就近”说在遣方用药中的具体体现。他十分强调上、中、下三焦分证各自的治疗特点,主张“治上不犯中,治中不犯下”。邪在上焦,宜轻清宣透,使外邪从肌表而透散;若用苦寒之品,易引邪入里;若用滋腻重镇之品。易留邪为患。邪在中焦若用上焦轻清之剂,则病重药轻,无济于事;若用下焦滋潜之剂则邪热留滞,病深不解。吴氏在上焦篇第4条银翘散方论中说,银翘散“宗喻嘉言芳香逐秽之说, 用东垣清心凉隔散,辛凉苦甘,病初起,且去入里之黄芩,勿犯中焦.纯然清肃上焦。 不犯中下,无开门揖盗之弊,有轻以去实之能。”可见吴氏主张病在上焦者,只可就近逐邪外出不可误用里药,以免引邪深入。在上焦篇24 条自注中谈到新加香薷饮时吴氏也说:“用香薷饮发暑邪之表也.若黄连甘草纯然里药,暑病初起,且不必用,恐引邪深入, 故易以连翘、银花,取其辛凉达肺经之表。纯从外走,不必走中也。”吴氏三焦分证治法井然,类似的论述温病条辨各篇都可见到。综上,“逐邪就近”说是中医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