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8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山西朔州平鲁区龙矿大恒煤业有限公司兼并重组整合矿井地质报告山西克瑞通实业有限公司二一年一月5山西朔州平鲁区龙矿大恒煤业有限公司兼并重组整合矿井地质报告报告编制单位:山西克瑞通实业有限公司总 经 理:李明泽技术负责:李明泽项目负责:刘红卫编制人员:刘红卫、裴世红报告编制日期:二一年一月山西朔州平鲁区龙矿大恒煤业有限公司兼并重组整合矿井地质报告参加编制工作人员表姓 名专 业职 称工 作 内 容签 名刘红卫煤矿地质高 工项目负责及文字统编裴世红煤矿地质高 工汇编制图赵福亮地 质工程师积气、积水调查李东伟微机制图计算机绘图李明泽地 质高 工审 核文 字 目 录第一章 概 况1第一节 目的任务1第二节 位置及交通3第三节 自然地理5第四节 周边矿井及小窑7第五节 地质勘查及矿井地质工作10第二章 矿井地质16第一节 区域地质简况16第二节 矿井地质17第三章 煤层、煤质及其它有益矿产23第一节 煤 层23第二节 煤 质26第三节 有益矿产39第四章 水文地质41第一节 区域水文地质41第二节 矿井水文地质45第三节 充水因素分析及水害防治措施47第四节 矿井涌水量预算53第五节 供水水源54第五章 其他开采技术条件55第一节 煤层顶底板岩石工程地质特征55第二节 瓦 斯57第三节 煤尘爆炸危险性58第四节 煤的自燃倾向性59第五节 地温、地压60第六章 环境地质61第一节 地震与矿井稳定性61第二节 地质灾害62第三节 井田水环境63第四节 有害物质63第七章 矿山开采65第一节 煤矿生产建设情况65第二节 井田内小窑开采情况70第三节 探采对比70第八章 资源/储量估算72第一节 资源/储量估算范围及估算指标72第二节 资源/储量估算方法与参数确定72第三节 资源/储量类别划分原则73第四节 资源/储量估算结果74第五节 资源/储量估算需要说明的其它问题78第九章 结论及建议79附 图 目 录顺序号 图号 图 名 比例尺1 1 区域地质图 1:2000002 2 地形地质及水文地质图 1:50003 3 综合柱状图 1:5004 4 煤岩层对比图 1:20005 5-1 1-1剖面图 1:20006 5-2 2-2剖面图 1:20007 6-1 4-1号煤层底板等高线及资源/储量估算图 1:20008 6-2 4-2号煤层底板等高线及资源/储量估算图 1:20009 6-3 8号煤层底板等高线及资源/储量估算图 1:200010 6-4 9-1号煤层底板等高线及资源/储量估算图 1:200011 6-5 9-2号煤层底板等高线及资源/储量估算图 1:200012 6-6 11号煤层底板等高线及资源/储量估算图 1:200013 7-1 4-1号煤层采掘工程平面图 1:200014 7-2 4-2号煤层采掘工程平面图 1:200015 7-3 9-1号煤层采掘工程平面图 1:200016 7-4 9-2号煤层采掘工程平面图 1:200017 8-1 4-1号煤层井上下对照图 1:500018 8-2 4-1号煤层井上下对照图 1:500019 8-3 9-1号煤层井上下对照图 1:500020 8-4 9-2号煤层井上下对照图 1:500021 9-1 4-1号煤层充水性图 1:500022 9-2 4-2号煤层充水性图 1:500023 9-3 9-2号煤层充水性图 1:500024 10-1 ZK2号钻孔测井综合柱状图 1:20025 10-2 08-2号钻孔测井综合柱状图 1:20026 10-3 补2号钻孔测井综合柱状图 1:200附 表 目 录1、测量成果表2、钻探工程一览表3、4-1号煤层钻探与测井成果综合利用表4、4-2号煤层钻探与测井成果综合利用表5、8号煤层钻探与测井成果综合利用表6、9-1号煤层钻探与测井成果综合利用表7、9-2号煤层钻探与测井成果综合利用表8、11号煤层钻探与测井成果综合利用表9、井下见煤点成果利用表10、4-1号煤层煤芯煤样化验分析成果表11、4-2号煤层煤芯煤样化验分析成果表12、8号煤层煤芯煤样化验分析成果表13、9-1号煤层煤芯煤样化验分析成果表14、9-2号煤层煤芯煤样化验分析成果表15、11号煤层煤芯煤样化验分析成果表16、各煤层煤质特征汇总表17、4-1号煤层煤灰及矿物成份成果表18、4-2、8号煤层煤灰及矿物成份成果表19、9-2号煤层煤灰及矿物成份成果表20、11号煤层煤灰及矿物成份成果表21、4-1号煤层资源/储量估算基础表22、4-2号煤层资源/储量估算基础表23、8号煤层资源/储量估算基础表24、9-1号煤层资源/储量估算基础表25、9-2号煤层资源/储量估算基础表26、11号煤层资源/储量估算基础表27、资源/储量估算结果汇总表 附 件 目 录1、晋煤重组办发【2009】36号文件2、山西朔州平鲁区龙矿大恒煤业有限公司采矿许可证3、原山西朔州大恒煤业有限公司采矿许可证4、原山西朔州嘉强煤业有限公司采矿许可证5、原朔州市白土窑采矿许可证6、朔州市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文件,朔安监字2005194号文7、晋安监煤字200731号文件及2006年度矿井瓦斯等级和二氧化碳涌出量鉴定汇总表8、晋煤安发【2009】89号文件及2008年度30万吨/年及以上矿井瓦斯和二氧化碳涌出量鉴定结果批复汇总表9、检验报告(2606-2609、2113-2120、2168、2170、2172)10、煤层瓦斯检验报告(0625257、0625258、瓦2006-1)11、岩石力学性质试验报告(补1、补2孔)12、采空区积水、积气及火区调查报告13、资质证书(地勘、测绘)14、委托书15、承诺书83第一章 概 况第一节 目的任务根据山西省人民政府关于推进煤矿企业兼并重组整合的政策精神,山西省朔州市人民政府对全市现有生产煤矿进行了兼并重组整合规划,通过对市辖五县区煤炭资源分布情况和现有煤矿实际生产规模进行认真分析研究,提出了所辖五县区煤矿企业兼并重组整合方案,并上报山西省煤矿企业兼并重组整合工作领导组审批,其中所辖平鲁区首批21个生产煤矿重组整合为11个大、中型煤矿企业,目的是通过重组整合建设,为全区煤矿企业的发展创造有利条件。2009年9月14日,山西省煤矿企业兼并重组整合工作领导组办公室以晋煤重组办发【2009】36号文件,下达关于朔州市平鲁区煤矿企业兼并重组整合方案(部分)的批复意见,同意朔州市人民政府上报的平鲁区煤矿企业兼并重组整合方案(部分)。根据该重组整合方案,由原山西朔州大恒煤业有限公司和邻近原山西朔州嘉强煤业有限公司及朔州市白土窑煤矿重组整合为山西朔州平鲁区龙矿大恒煤业有限公司,其重组整合主体企业为山西龙矿能源投资开发有限公司,重组整合后井田面积6.9097km2,批准开采4、9、11号煤层,批准重组整合后矿井生产能力为180万t/a,为了全面了解重组整合后井田范围内的详细地质情况和煤炭资源情况,以便为下一步整合煤矿的开拓规划提供依据,山西朔州平鲁区龙矿大恒煤业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大恒煤矿)委托山西克瑞通实业有限公司在充分搜集整合井田以往地质成果和整合各矿实际生产资料的基础上,通过综合分析研究,按照山西省煤炭工业厅2010年3月下发的晋煤规发2010177号文所附山西省兼并重组整合矿井地质报告编制提纲内容编制一套重组整合矿井地质报告。本次编制报告的主要地质任务是:1、详细查明整合井田内地层分布特征和构造发育情况。2、详细查明整合井田内煤层赋存情况,重点查明可采煤层沉积特征及其主要煤质特征。3、详细研究整合井田内煤层开采技术条件,如煤层顶底板、瓦斯、煤尘爆炸性和煤的自燃倾向性等。4、详细查明整合井田水文地质条件,确定矿井水文地质类型,并预算矿井涌水量。5、估算整合井田内各可采煤层资源/储量,要求其中探明、控制储量达到勘探阶段的比例要求。6、查明了整合各矿以往开采情况,并查明采(古)空区积水、积气情况和火区分布情况。经搜集和矿方提供,本次编制报告的主要地质依据和资料来源为:1、2006年10月山西省煤炭地质公司编制的山西朔州大恒煤业有限公司资源整合地质报告2、2006年10月山西省煤炭地质公司编制的山西朔州嘉强煤业有限公司资源整合地质报告3、2007年10月山西同地源地质矿产技术有限公司编制的山西省朔州市白土窑煤矿机械化采煤升级改造矿井地质报告4、矿方提供的各整合煤矿采掘工程平面图及相关生产资料。5、本次调查资料本次编制报告依据的主要技术规范和有关文件1、煤、泥炭地质勘查规范(DZ/T0215-2002)2、固体矿产资源/储量分类(GB/T17766-1999)3、煤炭灰分分级、煤炭硫分分级、煤炭发热量分级(GB/T15224 1、2、3-2004)4、全球定位系统(GPS)测量规范(GB/T18314-2000)5、矿区水文地质工程地质勘探规范(GB12719-91)6、矿井地质规范(1984原煤炭工业部)7、中国煤炭分类国家标准(GB5751-86)8、山西省煤炭工业厅文件晋煤规发2010177号文所附山西省兼并重组整合矿井地质报告编制提纲9、晋煤重组办发【2009】36号文关于朔州市平鲁区煤矿企业兼并重组整合方案(部分)的批复10、煤矿防治水规定第二节 位置及交通一、井田位置和范围井田位于朔州市平鲁区陶村乡铁佐沟村和白土窑村一带,行政区划属平鲁区陶村乡管辖, 其地理坐标为东经11228111123054,北纬392606392811。根据山西省煤矿企业兼并重组整合工作领导组办公室晋煤重组办发200936号文件,所附“朔州市平鲁区煤矿企业兼并重组整合方案明细表”(部分),和山西省国土资源厅2009年10月14体发放的C1400002009101220098687号采矿许可证批准,山西朔州平鲁区龙矿大恒煤业有限公司井田范围由下列12个拐点坐标(6度带)连线圈定:北京54坐标西安80坐标1X=4371500 Y=19627125X=4371452.95 Y=19627054.262X=4371800 Y=19627500X=4371752.95 Y=19627429.273X=4371800 Y=19629550X=4371752.94 Y=19629479.294X=4371300 Y=19630280X=4371252.93 Y=19630209.295X=4370620 Y=19630400X=4370572.93 Y=19630329.296X=4370620 Y=19628900X=4370572.93 Y=19628829.287X=4367950 Y=19628900X=4367902.90 Y=19628829.268X=4367958 Y=19628188X=4367910.91 Y=19628117.269X=4368500 Y=19628188X=4368452.91 Y=19628117.2610X=4368550 Y=19627500X=4368502.91 Y=19627429.2511X=4370500 Y=19627500X=4370452.94 Y=19627429.2612X=4370500 Y=19627125X=4370452.94 Y=19627054.26井田南北长3.85km,东西宽3.27km,井田面积6.9097km2,批准开采4、9、11号煤层,批准矿井生产能力180万t/a。井田北邻兴陶煤矿,南接杨涧煤矿,西侧为芦家窑煤矿,东侧为4个关闭煤矿,即麻地湾煤矿、大咀沟煤矿、铁佐沟煤矿和白陶煤矿。二、交通条件该矿位于朔州市平鲁区陶村乡铁佐沟村附近,北西距井坪镇20km,西南直距朔城区12km,距平鲁朔州公路6km,沿此公路向南约10km至朔州市与大(同)运(城)二级公路干线及北同蒲铁路线神头站相衔接,向北经大同可通往内蒙、河北,向南经省城太原通往全国各大城市,便利的交通条件可将该矿生产的原煤通过公路直接运往神头发电厂,也可通过铁路专用线外销京、津、唐等地区,并联结到全国各地。(见交通位置图)第三节 自然地理一、地形、地貌井田位于管涔山东麓,地表大面积为黄土覆盖,仅在沟谷中有少量基岩出露,经长期切割冲蚀,呈现为中山丘陵地貌。井田内黄土冲沟发育,相间分布有黄土梁峁,地形比较复杂。矿井总的地势为北高南低,地形最高点位于井田东北部山梁上,标高为1325.00m;地形最低点位于井田西南部沟谷中,标高为1165.00m,相对高差达160.00m。二、河流、水系井田内地表河流不发育,各沟谷中平时干涸无水,唯雨季汇集洪水,沿沟排泄,向西南流出井田汇入马关河,马关河在大平易乡东汇入桑干河,属海河流域永定河水系桑干河支系。马关河发源于平鲁区木瓜界、上梨园村一带,流经本井田西缘,经赵家口汇入桑干河,全长27km,该河由泉水汇集而成,终年有流水。三、气象、地震本井田位置处于晋北高寒地带,冬季气候寒冷干燥,夏秋天气凉爽,春季则多风沙,属典型的大陆性气候。全年平均气温4.5,一月份最冷,平均气温12,极端低气温为32;七月份最热,平均气温20,极端高气温为38。降水期多集中于6、7、8三个月,占年降水量的6775%,最高可占到90%,年平均降水量462mm,最大日降水量为72mm。年蒸发量在2080mm到2516mm之间,平均为2351mm左右,5月到7月之间,月蒸发量可达470mm,最大日蒸发量可高于30mm。霜冻结冰期自10月下旬至次年4月,冻土厚度在1.23m左右,最大可达1.5m。平均每年出现八级以上大风(风速大于17.2m/s)约25天,风沙日290天,且多集中于冬春两季。风向以西北风最多,最大风速可达21m/s。根据国家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01),井田所属地区的地震烈度为7度。历史上有过多次地震记载。朔县县志及山西通志记有从公元144年至1688年前后有感地震14次,其中公元512年、849年、1291年3次较强、房屋倒塌,人畜死亡数千。1407年6月9日和1958年9月5日平鲁区曾发生5.5级地震。1952年崞县地震,以及1989年阳高地震均波及本区但未造成损失。四、社会经济状况本区地下资源丰富,有煤、石灰岩、高岭土、铁、锰、云母等矿产,工业以采煤为主。其他有机械、电力、化肥、陶瓷、建材、农副产品加工等。农业以粮食种植和油料作物种植为主。另外有粮食加工和养殖业等副业生产,地质经济较为发达。第四节 周边矿井及小窑整合井田周边分布有3个生产煤矿和4个关闭矿井,生产煤矿分别为北侧的兴陶煤矿,西侧的芦家窑煤矿和南侧的杨涧煤矿。4个关闭矿井均位于井田东侧,由北向南分别为麻地湾煤矿、大咀沟煤矿、铁佐沟煤矿和白陶煤矿。相邻关系详见图1-2。现将各相邻煤矿基本情况简述如下:1、兴陶煤矿位于整合井田北侧,井田面积2.0153km2,批准开采4、9号煤层,采用斜井开拓,矿井核定生产能力60万t/a,现开采4号煤层,采煤方法为综采放顶煤采煤法,井下涌水量500m3/d,为低瓦斯矿井。根据本次重组整合方案,该矿与相邻的洪泉煤业有限公司重组整合,整合后的煤矿名称为山西朔州平鲁区华美奥兴陶煤业有限公司,整合后井田面积4.25km2,批准开采4、9、11号煤层,重组整合后批准生产能力为150万t/a。该矿开采地段为其井田北部,分布采空区相距本井田300m,对本井田煤层开采无影响。2、芦家窑煤矿位于整合井田西侧,根据本次重组整合方案,该矿批准为单独保留矿井,该矿井田面积为8.5827km2,批准开采4、8、9、11号煤层,核定生产能力为45万t/a,大巷运输为皮带,顺槽运输为40刮板机,工作面为耙煤机。采用斜井开拓,采煤方法为综采放顶煤采煤法,大巷采用皮带运输,主井采用绞车提升。通风采用中央并列抽出式。井下瓦斯相对涌出量0.92m3/t,绝对涌出量为0.90m3/min,为低瓦斯矿井,井下洒水系统采用静压洒水。现开采4-1号煤层,井下正常涌水量为15m3/h,最大为30 m3/h。该矿现分布采空区相距本井田边界约500m,对本井田煤层开采无影响。3、杨涧煤矿朔州市朔城区杨涧煤矿属朔城区地方国营煤矿。位于整合井田南侧,该矿是1954年4月从私人小煤窑接收过来,经过两次技术改造,到1984年底逐步发展为设计能力45万t/a的国有地方中型煤矿,2005年9月由山西省煤炭规划设计院设计,设计生产能力90万t/a。该矿采用斜井开拓,采煤方法为壁式,综采放顶煤采煤法。主斜井采用SPG1000型强力皮带输送机,副井使用(JTK1.2)功率为55KW绞车,单钩串车提升。4号煤层顶板较硬,直接顶为砂岩;9号煤层顶板为砂质泥岩、泥岩,采用金属锚杆支护。矿井通风方式为中央并列抽出式,主风机为2K58NO24型风机和BDK19型风机各一台,一台运行,一台备用。矿井瓦斯含量低,据山西省煤炭工业局晋煤安发2005987号文批复该矿2005年度矿井瓦斯相对涌出量2.62m3/t,绝对涌出量2.92m3/min;2004年度矿井瓦斯相对涌出量2.28m3/t,绝对涌出量2.54m3/min。整个矿井涌水量不大,4号煤层矿井涌水量700m3/d,雨季最大约900m3/d;9号煤层矿井涌水量300m3/d,雨季最大约500m3/d,每天排水58h。该矿与本井田相邻处煤层向南倾斜,且本井田东南角为煤层露头区和风氧化带,相邻杨涧煤矿开采情况对本井田煤层开采基本无影响。4、麻地湾煤矿位于整合井田北东侧,属部队和小岭村联办小煤矿,1989年建井,开拓方式为斜井,井筒与大恒煤业边界最近距离约300m。已于1997年前关闭。井田内靠近麻地湾煤矿有小岭村与之相隔,为保护村庄不受因采煤引起地面塌陷的影响,在村庄所涉范围,本矿在开采4号煤层时,井下不布置采煤巷道。因此,不会与麻地湾煤矿井巷贯通。5、大咀沟煤矿位于整合井田的北东侧,为村办煤矿,曾开采4号煤层,生产能力6万t/a,据调查该矿仅施工了井筒,见煤后因是风氧化煤,没有开采,矿井已于1997年关闭。由于本井田内与之相邻地段为近500m宽的风氧化带,4号煤层在这一地段无开采价值。因此,大咀沟煤矿对本井不会造成影响。6、铁佐沟煤矿位于整合井田的南部,属平鲁区和铁佐沟村联办小煤矿。矿井设计生产能力6万t/a,开拓方式为斜井,采用房柱式,炮采,曾开采4-1、4-2号煤层,总产量近10万t。开采范围东西宽约300m,南北长约150m。井筒向下延深至9号煤层,但没有开采。该矿于1997年前关闭,估算采空区范围内积水约8万m3。因此,在临近该矿区边界时,必须提高警惕,严格遵循“有掘必探,先探后掘,先治后采”的基本原则,确保安全生产。7、白陶煤矿位于整合井田的南东侧,为村办煤矿,曾开采4号煤层,设计生产能力6万t/a,于1997年关闭,在本井田内与白陶煤矿相邻地段已发现大面积的古窑破坏区和开采4号煤层形成的采空区。相邻处还有铁佐沟村庄煤柱相隔,本矿将来不会在与白陶煤矿相邻地段进行掘进开采。综上所述,目前对本矿生产影响较大的主要是东侧铁佐沟煤矿,在该矿相邻处开采时应严加防范。第五节 地质勘查及矿井地质工作一、以往地质勘查工作井田位于宁武煤田平朔矿区东南部,以往进行过的地质工作主要有:1、1957年115队在平朔矿区进行了普查勘探,完成普查钻孔24个,钻探总进尺5290m,同年底提交了普查勘探报告。该次普查勘探范围,包括了本井田,但在本井田内未施工钻孔。2、1965-1966年,115队进行了马关河东区普查勘探工作,1966年12月提交了宁武煤田平翔矿区马关河东区普查地质报告。本井田位于马关河东区中西部,该次勘探在本井田北部施工有一个钻孔(5号孔),进尺265.60m,煤层质量合格,资料可供利用。3、1979年山西省煤田地质勘探三队在杨涧扩大精查区内共施工钻孔18个,网度1000750m,面积12.3km2,钻探总进尺3823.47m。提交了山西省朔县杨涧煤矿扩大区地质报告书。该报告质量较高,由煤田地质公司1979年12月27日审查,批准决议书第7908号。提交B+C级储量25356.48万t。该勘查区包括了本井田南部。该次勘探在本井田施工有3个钻孔,孔号分别为Y11、Y7、Y14,钻孔质量评价Y-7孔为丙级孔,Y-11、Y-14均为乙级孔,各可采煤层质量均在乙级以上,资料可供利用。4、2004年5月-8月,115队为本井田北侧的兴陶煤矿进行了地质勘查工作,并提交了山西省宁武煤田朔州市兴陶煤矿勘探地质报告。该次勘探在本井田北侧施工有3个钻孔,X1、X2、X3号钻孔,其中X1号孔为水文孔。据验收评级资料,3个孔钻探质量均为甲级,煤层质量均为合格以上,且均经过物探测井验证,资料可供利用。5、2006年8月4日-2006年9月12日山西省煤炭地质公司为原嘉强煤矿,施工有2个钻孔(ZK1、ZK2号钻孔),钻探总进尺为496.88m。钻孔均进行了测井,并采取了可采煤层煤芯煤样。经验收评级,钻孔质量均为甲级孔。煤芯样由山西省煤炭工业局综合测试中心进行了化验,取得了可靠的煤质化验数据。可供本次工作利用。6、2006年5月2006年10月,山西省煤炭地质公司在井田北部原大恒煤矿井田内施工有4个钻孔(补1、补2、补3、补4号钻孔),总进尺为1027.79m,均进行了测井,并采取了可采煤层煤芯煤样、瓦斯样、煤层顶底板力学试验样,钻孔质量均为甲级孔,其资料可供本次工作利用。7、2008年12月,溜博翔宇勘探工程有限公司为该矿补充施工了1个钻孔,即08-2号孔,终孔深度298.43m,钻探成果进行了测井验证,成果可供利用。二、矿井地质工作及本次工作1、矿井地质工作山西柳朔州平鲁区龙矿大恒煤业有限公司为重组整合煤矿,整合前各煤矿均已进行了多年开采生产,矿上技术人员配合矿井生产需要做了一定的矿井地质工作。(1)井巷测量工作根据开采规划需要,对矿井井口位置和井下巷道全部进行了全仪器或半仪器实测,为生产进度计划和图件制作提供了可靠的基础资料。(2)基本图件绘制配合生产需要积极搜集以往地质成果,并结合矿井实际生产资料,绘制了一些矿井生产必需的基本图件,如地形地质图、采掘工程平面图、综合柱状图和井上下对照图等,为矿井生产提供了必要的指导作用。(3)井下地质编录在开采过程中,对井下巷道揭露的煤层厚度、结构情况和断层等地质现象进行了认真观测和记录,并及时标在采掘工程平面图上,为下一步开拓布巷提供了规划依据。(4)瓦斯监测工作根据矿井安全生产规程要求,认真进行井下瓦斯监测工作和年度瓦斯等级鉴定工作,严格按照有关规定认真进行瓦斯管理,为矿井安全生产提供了保障。(5)煤质检验为了掌握井下煤层煤质变化情况,各煤矿不定期采取煤层煤样进行了主要煤质指标分析,并进行了煤尘爆炸性和煤自燃倾向性测试,取得了已开采和揭露煤层4、9号煤层的相关试验数据,为采取防范措施,保证安全生产提供了可靠依据。(6)水文地质工作开采过程中,各煤矿对井下涌水情况进行了认真观测和分析,并坚持按时向地面抽排,保证了矿井安全生产。总之,整合前各生产煤矿在开采过程中均做了一定的矿井地质工作,为矿井生产提供了必要的技术指导和服务。2、本次工作情况由于本井田所在地区以往勘查工作程度较高,而且参与重组整合的三个煤矿,近年均新编了矿井地质报告,其中原大恒煤业有限公司和原嘉强煤业于2006年10月分别编制了资源整合地质报告,原朔州市白土窑煤矿2007年10月,编制了机械化升级改造矿井地质报告,编制过程中按照有关要求已做了较多的矿井地质调查工作和分析研究工作,取得了较丰富工作成果。因此本次工作主要是充分搜集参与重组整合各煤矿已有地质资料和新的开采资料,在综合分析、研究的基础上,通过进一步调查、核实进行必要的补充和修正,并补充调查了部分井下见煤点资料,对煤层底板等高线局部不合理处进行了修正。同时补充搜集和利用了部分邻近钻孔资料等等。在此基础上对整合井田的地层、构造、煤层、煤质、水文地质条件和其他开采技术条件等进行综合分析和论述,并综合各煤矿资料重新绘制了整合井田地形地质图、地层综合柱状图、煤层底板等高线及资源储量估算图等图件。对井田内可采的4、8、9、11号煤层进行了资源/储量估算,最后完成了报告编制工作。本次重组整合矿井地质报告是在以往勘查成果和各矿新近矿井地质报告以及各煤矿实际生产资料的基础上,经过综合分析研究编制完成的,利用各类资料基本可靠。本次工作未布设新的勘探工程。三、井田地质勘查程度评价本井田位于平朔矿区马关河东普查区中西部,井田南部杨涧扩大精查区,井田内及邻近分布钻孔14个,钻探总进尺4552.92m, 14个钻孔均进行了物探测井验证,所有钻孔均采取煤芯煤样进行了煤质指标化验,本次搜集到了其中12个钻孔的煤芯煤样化验资料1个孔(X1号孔)进行了山西组、太原组和奥陶系灰岩抽水试验。总之,以往精查工作取得了较丰富的地质勘查成果。根据本次资源/储量估算结果,井田内批采4、9、11号煤层探明的经济基础储量(111b)占到总资源/储量的73.6%,探明、控制的经济基础储量(111b+122b)占到总资源/储量的81.3%。综合评价本井田地质勘查程度已达到勘探阶段要求。关于以往勘查工作质量情况,本次未搜集到各勘查工程详细质量验收资料。现根据收集到的部分资料,对以往主要勘查工程质量情况简单评述如下:1、地形地质图本区1:10000地形地质图为山西省煤田地质勘探三队采用航测法,于1970年完成地形外业调绘,由西安航测大队内业转绘成图。1973年完成地质外业调绘,1975年由西安航测大队内业转绘成图,印刷出版1:10000地形地质图,图纸质量较高。本次矿方提供的井田1:5000地形地质图即由该图放大而成。其中大部分地段由山西省煤炭地质公司在2006年10月编制资源整合地质报告时进行了野外调查和检测,局部进行了修正。图纸质量可满足煤矿生产用图要求。2、钻探工程井田内及邻近分布1966年马关河东区普查钻孔1个和1979年杨涧扩大井田精查钻孔3个。本次未搜集到详细的钻孔验收评级资料,单从煤层采取率看,除3个杨涧精查钻孔个别煤层采取率低外,其余钻孔各煤层煤芯采取率大部分均在90%以上,部分为77%以下,采取率较高。3个杨涧精查钻孔,其中大部分煤层煤芯采取率较高,均在75%以上。但Y7、Y14号钻孔4-1、4-2号煤层采取率较低,采取率为70%以下,有的仅45%,未达合格煤层质量标准。总体来说,按采取率单项指标评价,大多数钻孔应属优质合格品,仅少数钻孔(Y4、Y14号孔)4-1、4-2号煤层采取率低,采取率为45-70%,应属不合格品。3、物探测井本次利用的以往14个钻孔,分别选择视电阻力、伽玛和伽玛伽玛三种参数的1:200和1:50精测曲线,综合进行煤岩层定性、定量解释,提高了解释成果的精确度,成果质量比较可靠。4、样品采集和化验本次利用的14个钻孔施工中均对可采煤层采取了煤芯煤样,并进行了煤质指标化验,为评价煤层质量提供了可靠依据。并试验项目中,由于历史原因,部分钻孔(Y7、Y11、Y14号钻孔)无粘结指数资料,给按新标准划分煤类造成一定困难。关于其他勘探工程质量情况,因无详细施工资料,不便一一评述。总的来说,以往施工钻孔的煤层成果和煤质资料,综合质量较好,可供本次报告利用。第二章 矿井地质第一节 区域地质简况一、区域地质1、区域地层井田位于宁武煤田北部平朔矿区。宁武煤田的东缘及东北缘上太古界变质岩系、“霍山砂岩”寒武系、奥陶系出露。石炭系、二叠系、三叠系沿盆地周围呈环状出露。盆地中心位于煤田中南部宁武静乐一带,出露有侏罗系和广泛分布的上第三、第四系。地层总厚26003500m。根据区域范围内钻孔揭露情况,区域地层发育情况如表21。2、区域构造平朔矿区位于宁武煤田的北部,北以洪涛背斜与大同煤田相隔,其东、北、西出露奥陶系灰岩,构成三面环山的低山丘陵,周边出露隐伏煤层露头线,形成天然的赋煤边界;南部边界为近东西向的担水沟断层所切。以担水沟断层与朔县矿区(朔县普查区)分开。本井田位于平朔矿区的南部。矿区以北北西向的马关河向斜为主体构造格架,伴有北东及北东东轴向的次一级小型褶曲,自北而南依次发育平蕃城向斜、二铺向斜、芦子沟背斜、太西向斜、下窑子向斜。这些褶曲的两翼地层倾角平缓,一般在10以下。矿区内断层较少,大多为北东走向延展的正断层,如堡子沟断层,羊圈断层;矿区南东侧歇马关逆断层为北北东走向。安家岭逆断层断距3050m,为北东向横贯矿区中南部的主要断层。矿区外南部的担水沟断层在七里河西走向N70E,河以东折为N70W,为南侧下降之正断层,落差360m左右。二、区域含煤特征本区位于宁武煤田北部,含煤地层为石炭系上统太原组和二叠系下统山西组。据1966年山西煤田地质勘探115队在提交的平朔矿区马关河普查地质报告资料,本区石炭系上统太原组含煤层9层,编号为4、5、6、7、8、9、10、11和12号,其中4、9、11号煤层为全区稳定可采煤层,8号煤层为较稳定可采煤层,4、9煤层在区域内局部有分叉现象。二叠系下统山西组含煤3层,编号为1、2、3号煤层,均为不可采煤层。第二节 矿井地质一、地层井田内大部分被黄土覆盖,局部见基岩出露。根据钻孔揭露情况,对井田地层由老到新分述如下:1、奥陶系中统上马家沟组(O2s)为含煤岩系基底,埋于井田深部,在井田外马营河东侧有零星出露,X1号钻孔揭露本组厚度272.25m,主要为青灰深灰色石灰岩、白云岩及白云质灰岩,夹有灰黄色泥岩、泥质灰岩和钙质泥岩。2、石炭系中统本溪组(C2b)在井田内无出露,根据钻孔资料,本溪组厚度为22.0-43.32m, 平均31.78m。主要由灰色、灰白色砂岩、砂质泥岩及泥岩组成,中部一般有2层石灰岩,其中下部一层比较稳定,定为标志层K1。底部地层简表地层单位岩性、沉积特征厚度(m)接触关系界系统组新生界Kz第四系Q自下更新统到全新统均有沉积,岩性主要以砂砾层、砂土层及粘土层组成。0-210与下伏地层呈角度不整合接触上第三系N上新统N2为保德和静乐红土。0-200中生界Mz侏罗系J沉积下统大同组、中统云岗组和天池河组。500与下伏地层呈角度不整合接触三叠 系T含下统刘家沟组及和尚沟组,中统二马营组及铜川组。500与下伏地层呈整合接触古生界Pz二叠系P上统P2石千峰组P2sh以紫红色、砖红色的砂岩、泥岩为主。56100与下伏地层呈整合接触上石盒子组P2s杏黄、黄绿色色砂岩,紫红色泥岩为主。70310下统P1下石盒子组P1x杏黄、黄绿色砂岩、泥岩为主。85160山西组P1s灰白色砂岩,灰色砂质泥岩,含薄煤层。3570石炭系C上统C3太原组C3t灰色砂岩、灰黑色泥岩,夹泥质灰岩,含主要可采煤层。70115与下伏地层呈整合接触中统C2本溪组C2b灰色砂质泥岩、铝质泥岩,含数层石灰岩及薄煤层,底部为山西式铁矿。2081与下伏地层呈平行不整合接触奥陶系O中统O2马家沟组O2m为一整套浅海相的碳酸盐岩建造,以石灰岩、泥灰岩为主,含白云岩。555与下伏地层呈整合接触下统O1亮甲山组O1l、冶里组O1y寒武系含下统毛庄组;中统张夏组、徐庄组;上统凤山组、长山组、崮山组。以碳酸盐岩、泥质岩为主。300元古界为一套浅变质灰岩。9806489太古界为一套中深变质岩系。1600常见山西式铁矿,呈鸡窝状赋存,在其上发育一层品位较高的铝土泥岩,与下伏地层呈平行不整合接触。3、石炭系上统太原组(C3t)井田内主要含煤地层,据钻孔揭露,本组厚度75.75113.57m,平均厚91.02m。主要由灰白色、灰色砂岩、灰黑色粉砂岩、砂质泥岩、泥岩和9层煤层组成,分别为4-1、4-2、5、8、9-1、9-2、10、11、12号煤层,其中4-1、4-2、8、9-1、9-2号煤层为稳定可采煤层,11号煤层为大部可采煤层,5、10、12为不稳定不可采煤层。与下伏地层呈整合接触。4、二叠系下统山西组(P1s)井田内含煤地层之一,岩性主要由灰色、灰白色砂岩、灰黑色泥岩、砂质泥岩和粉砂岩组成,中下部发育13层薄煤层,分别为1、2、3号煤层,均为不稳定不可采煤层。底部砂岩(K3)为灰白色细中粒砂岩,局部相变为粉砂岩,本组与下伏太原组呈整合接触。该组厚度35.30m59.63m,平均43.16m。5、二叠系下统下石盒子组(P1x)本组主要为灰黄色及淡黄色厚层状中粗砂岩与青灰色砂质泥岩、泥岩互层,砂岩岩性变化及厚度变化均较大,胶结硫松,交错层理,中部常夹13层硬质或软质耐火粘土,砂质泥岩及泥岩中常含植物化石,底部为一层不稳定的粗砂岩或含砾砂岩(K4),与下伏地层呈整合接触。本组厚度70.00132.50m,平均98.87m。6、二叠系上统上石盒子组(P2S)本组岩性主要由紫红、黄绿、淡绿色泥岩、砂质泥岩,黄绿、淡黄色中、粗粒砂岩组成,底部发育一层黄绿色厚层状粗粒长石石英砂岩,局部含小砾石,泥质胶结,分选性差,较疏松。井田内本组上部多被剥蚀,据地表出露和钻孔揭露资料,最大残留厚度约120m左右,与下伏地层呈整合接触。7、上第三系上新统(N2)厚度0-20.00m,平均5.00m棕红色亚粘土,砂质粘土,含多层钙质结核。8、第四系上更新统(Q3)主要为第四系上更新统黄土层,广泛分布于井田各处。为淡黄色亚砂土,多为耕地,垂直节理发育。厚度0m-90.00m,平均37.00m左右。二、含煤地层井田内含煤地层为太原组、山西组。1、太原组(C3t)为井田主要含煤地层,含4-1号、4-2号、8号、9-1号、9-2号、11号6层可采煤层及10号、12号两层不可采煤层,根据含煤性可分为三段:下段含8、9-1、9-2、10、11、12号煤层,为一套砂岩、泥岩、粉砂岩、煤层组成的含煤层段。11号煤层顶板为砂质泥岩,煤层层位较稳定,是在潮坪和潮坪坝的基础上发育起来的泥炭沼泽,煤炭类型以半暗煤为主;9号煤层沉积厚度大,结构复杂,在本井田内大部地质分叉为9-1、9-2号煤层,煤岩类型以半亮煤为主,硫分含量较高,在煤层中可见透镜状黄铁矿、菱铁矿结核;同时沉积了8号可采煤层及10、12号不可采煤层。中段为一段厚层砂岩间夹薄层泥岩、砂质泥岩沉积带,中厚砂岩为三角洲分流河道沉积。上段含4号煤层,4号煤层具有厚度大,结构复杂,夹多层高岭石夹矸,具高灰低硫的特点,为发育在三角洲平原洪泛盆地上的淡水泥炭沼泽,造成夹矸发育,灰份偏高。本井田4号煤层分叉为4-1、4-2号煤层。2、山西组(P1s)主要由砂岩、砂质泥岩、泥岩及粉砂岩组成,其中下部发育3层薄煤层,均为不稳定不可采煤层,含煤性较差。综上所述,井田主要含煤地层为石炭系上统太原组。其主要特点是含可采煤层多,且厚度大,分布稳定,反映了上石炭世太原期在井田一带形成了良好的成煤环境,其广泛分布的泥炭沼泽环境非常适宜植物生长,且延续时间长,从而堆积形成了厚度较大,全区可采的4(4-1、4-2)号、8号、9(9-1、9-2)号和11号煤层。三、井田构造本井田位于区域构造宁武向斜北段东翼,受次一级构造影响,本井田总体为一向斜构造,向斜轴位于井田西南部,轴向北北西,井田大部属于向斜东翼。东翼地层北部宽缓,倾角3左右,南部稍陡,倾角4-6,西翼倾角约3左右;另外,根据地表基岩观测和钻孔及井下巷道揭露,本井田共发育7条断层,现叙述如下:1、 F1断层:位于井田中部,为正断层,走向北北东,倾向西,倾角75,落差1970m。该断层纵穿全井田,井田内延伸长度3530m。为马关河东普查勘探中发现。2、 F2断层:位于井田西北部,为正断层,走向北北西,倾向南西,倾角75,落差18m。延伸长度约1270m,为井下巷道揭露断层。 3、 F3断层:位于井田西北部,正断层,该断层由兴陶煤矿延伸而来,走向北北东,倾向西,倾角75,落差35m,井田内延伸长度约400m。为马关河东普查勘探中发现。4、 F4断层:位于井田北部,正断层,走向近南北,倾向西,倾角85,落差813m,井田内延伸长度约600m,原大恒煤矿井下开采中发现。5、 F5断层:位于井田北部F3断层以西,正断层。走向大致与F3断层平行,倾向西,倾角85,落差8m,井田内延伸长度约620m,原大恒煤矿井下开采中发现。6、F6断层:位于井田中部F1断层之西,由原白土窑煤矿井下开采中发现。为正断层,断层走向北北东,倾向西,倾角73,落差3m,延伸长度550m。7、F7断层:位于井田中部,F1断层之东,由原白土窑煤矿井下巷道揭露,亦为正断层。断层走向北北东,倾向西,倾角72,落差3m,延伸长度500m。井田内未发现陷落柱及岩浆岩活动。综上所述,本井田构造总体属简单偏中等。除F1断层落差大,对煤层开采及采区布置有一定的影响外,其它断层落差小,对煤层开采影响甚微。第三章 煤层、煤质及其它有益矿产第一节 煤 层一、含煤性井田内赋存的主要含煤地层为太原组,次要含煤地层为山西组,现将含煤地层的含煤性分述如下:1、山西组(P1s)本组含煤3层,为1、2、3号煤层,均属不稳定、不可采煤层,煤层平均总厚0.59m,本组平均厚度为43.16m,含煤系数1.4%。2、 太原组(C3t)为井田主要含煤地层,共含煤9层,自上而下分别为4-1、4-2、5、8、9-1、9-2、10、11、12号煤层,其中4-1、4-2、8、9-1、9-2、号煤层为全区稳定可采及基本可采煤层,11号煤层为大部可采煤层,煤层平均总厚30.67m,本组平均厚度为91.02m,含煤系数为33.7%。二、煤层对比本次煤层对比基本沿用马关河东普查区地质报告对比成果,现将其对比依据和对比可靠性评述如下:(一)煤层对比的依据1、煤层厚度标志及层间距井田4(4-1、4-2)号、9(9-1、9-2)号煤层厚度巨大,结构复杂,其特征较为明显,层位易于确定。8号煤层位于9号煤层之上约4.30m,其厚度约1.50m左右,层位易确定。而11号煤层厚度较小,借助与9号煤层的层间距变化,其层位易确定。2、标志层4-1号煤层老顶多为山西组基底(K3)砂岩,在区内普遍发育,为灰白色粗粒砂岩,含砾及煤屑,特征明显,因而K3砂岩可作为4-1号煤层的对比依据。11号煤层顶板为砂质泥岩,含腕足类动物化石残骸,此标志层可做为11号煤层对比的可靠依据。3、测井曲线特征根据各煤层在曲线上的不同反映,进行煤层对比基本可靠,可作为其它对比方法的一种有效补充。(二)煤层对比的可靠性井田内太原组含煤地层特征明显,太原组顶部及下部分别为4号、9号煤组赋存层位,煤层相隔间距稳定,易于区分。同时顶部的4号与下部的9号煤层厚度大、层位稳定,结构复杂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入院评估课件
- 健康骨骼知识培训课件
- 俄罗斯政府课件
- 企业疫情期间安全培训课件
- 企业环境安全培训的作用
- 社区纪委考核管理办法
- 社区干部纪律管理办法
- 数字农业的新质生产力特征
- 2025国家能源集团招聘笔试历年参考题库附带答案详解
- 出租车防御性驾驶
- 土建类安全员C2模拟试题及参考答案
- 硒鼓基础知识培训内容课件
- 心脏猝死教学课件
- 子宫内膜病理课件
- T-CITSA 57-2025 高速公路基础设施主数据标准
- 质量风险预警系统-洞察及研究
- 2025-2026学年北师大版(2024)小学数学一年级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 【星图研究院】2025中国RFID无源物联网产业白皮书
- (2025)全国辅警考试题库及答案
- 2025年湖北省中考数学真题试题(含答案解析)
- 交叠影响域理论视角下的幼儿体育“家园社”协同共育模式研究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