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长泰一中高三地理 第17单元第三讲 六个国家复习课件.ppt_第1页
福建省长泰一中高三地理 第17单元第三讲 六个国家复习课件.ppt_第2页
福建省长泰一中高三地理 第17单元第三讲 六个国家复习课件.ppt_第3页
福建省长泰一中高三地理 第17单元第三讲 六个国家复习课件.ppt_第4页
福建省长泰一中高三地理 第17单元第三讲 六个国家复习课件.ppt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三讲六个国家 最新考纲 六个国家 日本 印度 俄罗斯 美国 巴西 澳大利亚 不同尺度的位置 范围以及自然地理 人文地理的主要特征 本节目录 一 东亚 日本 1 范围 由a北海道岛 b 岛 c四国岛 d九州岛四个大岛及其数千个小岛和周围的海域组成 2 地形特点3 气候 温带季风气候 a岛和b岛北部 亚热带季风气候 b岛南部 c岛和d岛 本州 4 工业区 1 主要分布区 太平洋沿岸和 2 五大工业区 a b名古屋工业区 c d北九州工业区 濑户内海工业区 点睛 日本四面环海 再加上日本暖流的影响 其季风气候具有明显的海洋性特征 与中国东部季风区相比 降水量多 年较差小 濑户内海沿岸 京滨工业区 阪神工业区 二 南亚 印度 1 三大地形 a喜马拉雅山脉 b c德干高原 2 主要气候 以热带季风气候为主 水旱灾害频繁 6 9月盛行 为雨季 10月 次年5月盛行 为旱季 3 五大作物 恒河平原 西南季风 东北季风 4 四大工业5 四大城市 新德里 首都 a加尔各答 麻纺织工业中心 b孟买 棉纺织工业中心 c 电子工业中心 点睛 印度的资源分布影响其工业分布 如加尔各答 孟买附近分别是黄麻 棉花产区 班加罗尔 三 欧洲东部和北亚 俄罗斯1 四大地形区 a b西西伯利亚平原 c中西伯利亚高原 d东西伯利亚山地 东欧平原 2 四大河流 e f鄂毕河 g叶尼塞河 h勒拿河 3 主要矿产4 四大工业区 圣彼得堡工业区 乌拉尔工业区 新西伯利亚工业区 5 三大港口 圣彼得堡 摩尔曼斯克 符拉迪沃斯托克 海参崴 伏尔加河 莫斯科工业区 6 两大农业带 东欧平原和顿河流域 7 主要铁路 西伯利亚大铁路 点睛 俄罗斯欧洲部分面积占国土总面积的1 4 但却是人口 政治 经济 文化中心集中的地方 故传统上被公认为欧洲国家 四 大洋洲 澳大利亚1 范围 领土包括澳大利亚大陆 岛和附近的一些岛屿 2 气候 图中a热带沙漠气候 b热带草原气候 c 气候 d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 e 气候 f温带海洋性气候 塔斯马尼亚 热带雨林 地中海 3 地形 1 东部山地 南北走向的 2 中部平原 地势低 地下水丰富 又称 3 西部高原 广阔 低矮 4 特有动物 袋鼠 考拉 鸸鹋 鸭嘴兽 5 经济 出口的农产品主要有 出口的矿产品主要有 目前其主导产业是服务业 6 城市 人口和城市多分布于 地区 如图中的g 点睛 澳大利亚大陆与其他大陆长期隔离 自然环境比较单一 生物进化较慢 这些动物又没有生存的天敌 故能生存至今 大分水岭 大自流盆地 小麦 羊毛 铁矿石 东南沿海 悉尼 五 北美 美国1 三大地形区 东部 阿巴拉契亚山脉 中部 西部 高原 山地 有落基山脉等 2 气候 以温带大陆性气候为主 西部太平洋沿岸气候带南北狭长分布 南部墨西哥湾沿岸为 气候 中央大平原 亚热带湿润 3 农业生产 机械化和专业化a b小麦区 c d乳畜带 4 世界高新技术产业基地 位于 东南的硅谷 是美国兴起最早 规模最大的高新技术产业中心 5 城市 上图中的e f圣弗朗西斯科 g 芝加哥 底特律等 点睛 美国是世界上第一经济强国 同时发达的工农业和较高的生活水平 使美国同时又是资源消耗国和废物排放国 备考时要格外关注 玉米带 棉花带 旧金山 纽约 休斯敦 六 拉丁美洲 巴西1 地形区 图中a b巴西高原 c 2 气候 图中d 气候 e热带草原气候 f 气候 亚马孙平原 安第斯山脉 热带雨林 热带雨林 3 人口 主要分布在东部沿海地区 以白种人和黑白混血种人为主 4 经济 热带经济作物中 的产量居世界第一 钢铁 造船 汽车 飞机制造等工业部门发展迅速 5 城市 多分布在 地区 大城市十分集中 图中g h 咖啡 甘蔗 柑橘 东部沿海 巴西利亚 圣保罗 考点一世界主要发展中国家 中国 印度 巴西 知识精析 对点演练 1 2012 高考大纲全国卷 下图示意2008年中国 美国 印度 日本四个国家的煤炭生产量和消费量 读图并根据所学知识 完成 1 2 题 1 图示四个国家中 人均煤炭消费量最高的是 a 中国b 美国c 印度d 日本 2 借助图示资料可以大致推算出相应国家的 a 单位gdp能耗b 碳排放量c 能源进出口量d 煤炭自给率解析 1 各国的人均煤炭消费量等于煤炭消费量除以人口总数 中国 美国 印度 日本的煤炭消费量从图中可知大约为23亿吨 9亿吨 4亿吨 2亿吨 结合所学知识四国人口分别为13 4亿 3亿 11亿 1 4亿 从而可计算出美国人均煤炭消费量最高 2 煤炭的自给率为煤炭生产量占煤炭消费量的百分比 图中四国的煤炭生产量 消费量都可读出 所以d项正确 a b c三个选项的推断仅根据煤炭生产和消费状况是无法推测的 还要考虑其他能源 技术等条件 故a b c项错误 答案 1 b 2 d 考点二日本 俄罗斯 美国 澳大利亚的自然和人文特征 知识精析 1 日本 俄罗斯 美国 澳大利亚的自然和人文特征比较 2 美国农业带 区 的分布与发展条件 对点演练 2 2011 高考山东卷 为了解区域自然地理特征并认识自然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某地理实习小组在美国西部地区进行了野外考察 下图提供的是考察路线 r地 旧金山 盐湖城 及周边区域自然地理环境的相关信息 读图回答问题 1 根据内华达山脉 中部 地形剖面图 分别比较b处与a c两处年降水量的大小 并说明理由 2 运用水循环的相关知识 解释大盐湖由淡水湖演变为咸水湖的原因 解析 第 1 题 b处海拔高于a地 易形成地形雨 b处位于迎风坡 c处位于背风坡 故b处年降水量大于a c两处 第 2 题 大盐湖属于内流湖 气候干旱 大陆冰川消融 故补给减少 蒸发旺盛 随着水分的减少 湖水盐度增大 答案 1 b处大于a处 理由 b处海拔较高 易形成地形雨 b处大于c处 理由 b处位于迎风坡 c处位于背风坡 2 大盐湖流域气候干旱 降水少 冰川消退 湖水补给减少 蒸发旺盛 蒸发量大于补给量 大盐湖为内流湖 盐分随径流汇入而不断积累 河流流域图的判读典例应用读意大利波河流域图 回答下列问题 1 简述波河流域的水系特征 2 波河一般在春末夏初和冬春季节都容易形成汛期 请分析原因 答题流程 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 1 从图中可获取 支流众多 基本南北对称分布 干流较长 大致自西向东流 的信息 2 从图中注记可知 图示地区属于地中海气候区 冬春季降水多形成汛期 3 从图中 阿尔卑斯山 可知 图示地区冬季有积雪 在春末夏初融化形成汛期 标准答案 1 支流众多 基本呈南北对称分布 干流较长 自西向东流 2 春末夏初 气温回升快 发源于阿尔卑斯山区的支流得到冰雪融化补给 形成汛期 冬春季节 大部分流经地中海气候区的波河得到雨水补给 形成汛期 方法技巧判读河流流域图时 最重要的是分析河流的水系特征和水文特征 解答此类问题需要有清晰的分析思路 如下所示 1 河流水系特征要注意对照流域地形图进行分析 阐述水系特征一般可从河流的长度 流向 水系形状 河网密度等方面入手 1 长度 可通过分析河流流经地区的经纬度位置 比例尺等判定 2 流向 河流总是由高处流向低处 因而可通过分析地势高低来判定河流流向 在等高线地形图上 河流流向与等高线凸出方向相反 河流干流与海岸线的交点多为河口 河口所在的方向也是河流的流向 3 水系形状 河流干支流分布形状有树枝状 格子状 平行状 辐合状 放射状 网状等 前四种水系形状的河流 因为各支流能很快将水汇集到干流 所以易引起洪水泛滥 是重点治理的对象 4 河网密度 与气候 地形有关 一般来说 地形平坦 降水丰富的地区 河网密度较大 2 河流水文特征分析河流水文特征要与流域地形分布图 气候类型图结合起来 1 径流总量 取决于流域的集水面积 流经气候区降水量与蒸发量的关系 2 流量季节变化和年际变化 取决于主要补给水源的水量变化 应主要分析流经地区的气候特点 由地下水或湖泊水补给的河流 流量较稳定 径流变化较小 3 结冰期 取决于流经地区的气温 4 凌汛 多发生于春 秋季节 有结冰期且河流由低纬度流向高纬度的河段 5 含沙量 取决于流经地区地面土壤的疏松程度和植被覆盖状况 受人类活动影响较大 6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