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第四专题像山那样思考教案苏教版必修.doc_第1页
高中语文第四专题像山那样思考教案苏教版必修.doc_第2页
高中语文第四专题像山那样思考教案苏教版必修.doc_第3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付费下载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像山那样思考教学目标: 1、 培养学生抓关键词、句来解读文本的能力。2、 学习用诗意的语言来表现深刻哲理的写法。3、 体味作者对人与自然关系的生态伦理思考。教学时数:1课时教学过程:一、 导入新课师:我们今天要来研习一篇课文,请大家齐读课题2遍。我看了这个标题,萌发了主动探究阅读的愿望。由此产生了三个疑问:1、 山思考什么问题?2、 山是怎样思考的?3、 谁应该像山那样思考?请同学们边看边圈划,找出能触动自己的句子、段落和自己理解有困难的语句。二、 文本研习1、 品读第1-3自然段:狼的一声嚎叫的特点、内涵及意义。(1)齐读第一节。(2)这声嚎叫具有怎样的特点?它又隐藏着怎样的内涵?板书:深沉的 骄傲的 不驯服的 对抗性的 蔑视(一声嚎叫)(文眼)(3)自然界中留心狼的这声嚎叫的有哪些东西?分别有怎样的反应?学生具体拆分解读。这些事物共同的反应是什么?生:恐惧、兴奋。文中落实:“明显而迫切的希望和恐惧。”对郊狼和猎人:是希望;对鹿、牧牛人:是恐惧。生:这些事物都是站在各自的立场上,他们看到的是眼前的利益。师:与这些事物对应或相反的是谁的反应生齐读:“然而,在这些明显而迫近的希望和恐惧之后”师:山就是深刻、长久、客观地在思考问题。第三小节还提到一群人,他们不能辨别狼嚎叫的含义。作者形象地比喻为“不堪造就的新手”,他们“认识不到山对狼怀有一种秘密。”(4)那么,作者理解不理解狼嚎叫的意义?生:年轻时不理解,但当他猎杀了一头狼以后,他理解了。哪几小节涉及这种理解?4-62、 品读第4-6自然段:作者对狼存在意义的认识变化过程。(1)学生自由朗读,边读边找出这三节中描写狼形象的语句,并找出作者的观点。4节:“摇晃着它的尾巴”“喜气洋洋地摇着尾巴”“嬉戏着”欢乐、和谐、其乐融融的天伦图(注意描写内容的划找,动词前修饰性词语)(2)师:这幅天伦之乐的图画背后隐藏着潜在的威胁。接下来描写了什么内容?6节:狼垂死时的绿光。板书:闪烁着的 令人难受的 垂死时的(一瞥绿光)(转变)(3)小狼“拖着一条腿”与“无动于衷”“静静的”岩石形成鲜明对比。除了这些对比,还有哪些?4、5两节也是对比。(4)作者以前认为,狼越少,鹿越多。没有狼的地方,就是鹿的天堂。这时他察觉到某种“新的东西”。怎样理解这种“新的东西”?作者已经在思考猎杀狼带来的危害。也就是说,这时,他已经在像山那样思考。他意识到以往的想法是错误的,狼不可能认同他的观点,山也不可能认同他。3、 品读第7-9自然段:狼被消灭以后留下的生态恶果。(1)失去了狼以后的世界会是怎样的?快速浏览7-9节。板书:狼少鹿多草光鹿死尘暴人类失去未来(一种恐惧)(后果)师:生态链告诉我们,人和自然万物都是自然之子,大家都是生态的一部分,一环一节。自然界每样事物都有同等生存的权利。用一句诗来形容“万类霜天竞自由”。如果认识不到这一点,就会像山那样生活在对它的鹿的极度恐惧中。正如恩格斯说的,“我们不能过分陶醉于对自然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报复了我们。”4、 品读第10自然段。(1)文章最后一节作者得出了什么结论? 齐读最后一节末句:“这个世界的启示在荒野(2)怎么理解“这个世界的启示在荒野”?首先应该厘清“荒野”该怎样理解?荒野与其中的万物是怎样一种关系?生1:荒野指没有人的地方。生态平衡是由自然掌握的。人不能从自身利益角度来思考。生2:荒野指人类不注重保护自然,从而丧失了安全、繁荣。师:荒野指人类活动还没能影响到的地方。自然界万物都是按照生态规律来运行的。大家都是平等的,没有高低贵贱之分。整个自然界是和谐相处的。这就是荒野给我们的启示。(生2的答案也可作为补充,纳入理解。)板书:万物平等 生态平衡 相处和谐5、 结构整理本文以“一声嚎叫”始,以“一声嚎叫”终。“一声嚎叫”构成的是“文眼”(最后落出)此处建议补进张版最后关于嚎叫特征的解析。6、 哲理提升(含作者简介)(1)回顾人类在与自然的相处,经历了三个阶段:敬畏征服和谐。(2)为什么作者会对狼的一声嚎叫有如此深刻独到的见解?所谓“文如其人,言为心声”,同学们说说你所了解的作者。热爱自然 忧心生态 亲身实践 勇于呼吁(3)作者介绍奥尔多利奥波德(18871948),美国生态学家,土地伦理学家。由于父亲的原因,从小培养起对自然界的兴趣。接近五十岁的时候,购买了威斯康星附近的几个农场(被人类榨干、遗弃的场所),十三年来,他和妻子孩子着力于农场的生态恢复工作,直到一次扑救农场大火中心脏病突发离世。后来结集出版了著名的沙乡年鉴。这部作品饱含诗意,富含哲理,被誉为西方的“绿色圣经”。作者也因而被誉为被誉为“近代环保之父”。(4)全文总结正是如此独特的经历,才酝酿出如此有独到思考的文章。现在我们回到起点,能不能回答老师的三个问题了?山在思考什么问题?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山怎样思考?深刻、长久、客观。谁应该像山那样思考?人类此处建议补进拓展内容:儒家、道家、佛家的物我观。我们阅读文学名著,有的冲击心灵,予人震撼;有的令人拍案,激发共鸣;有的发人深省,陷入思考。这篇文章给我们印象最深的就是其深刻的哲理和诗意的表达。(板书)7、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