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四年级语文:绽放的仅仅是杏花吗—第一朵杏花的文本细读.doc_第1页
小学四年级语文:绽放的仅仅是杏花吗—第一朵杏花的文本细读.doc_第2页
小学四年级语文:绽放的仅仅是杏花吗—第一朵杏花的文本细读.doc_第3页
小学四年级语文:绽放的仅仅是杏花吗—第一朵杏花的文本细读.doc_第4页
小学四年级语文:绽放的仅仅是杏花吗—第一朵杏花的文本细读.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小学四年级语文:绽放的仅仅是杏花吗第一朵杏花的文本细读第一朵杏花是苏教版语文实验教材第八册的一篇课文。课文写了竺可桢爷爷询问孩子第一朵杏花开放的时间,孩子没答上来,第二年,孩子通过留心观察,终于掌握了第一朵杏花开放的时间。课文通过这件事情的记叙,表现了竺可桢爷爷严肃认真的科学态度。初次读课文时,会觉得课文内容简单,没有曲折的情节,没有扣人心弦的场面,没有激动人心的话语,只有一位老人与一个孩子的两段对话。但细读之后,才发现许多精彩都静静地在课文中等着读者慧眼识金呢。下面试以批注的方式展示笔者阅读文本的过程。这是一个阳光明媚的中午,院墙旁的一株杏树泛出一片淡淡的粉红。竺可桢爷爷从外面回来,看到杏花开了,但走近杏树数了数,已经有四朵花不同程度地绽开了花瓣儿。这时,杏树的主人正领着她的孩子走过来。杏花并未盛开,从泛可以感觉杏花的颜色并不是很浓烈的。但正因为杏花刚开放就被竺可桢爷爷发现了,我们更能感受到竺可桢爷爷对周围事物的留心与敏感。一个便字,活画出了一位严谨认真的老科学工作者的形象,也让我们感受到竺老的一个习惯:对花开草长,燕归虫飞等一切物候现象的关注。而且,他的关注与文学或艺术的观照有所区别:数了数,还看出四朵杏花开放的程度不一。一位有卓越成就的科学家,对事物如此细心,令人感叹。本段中有两个写花开的词语值得关注:泛和绽,杏树上花苞一片,所以用泛,而当竺老走近去数一数时,面对的则是几朵杏花,因此用绽,用词如此准确,使杏树之上生机盎然的景象直扑人眼。爷爷,您又看花啦?那孩子仰起脸来天真地问。是啊,杏花开了。说着,竺爷爷弯下腰来,习惯地问,你知道杏花是哪天开放的吗?哪天?今天开的。孩子有些奇怪。我是问第一朵是哪天开的。竺爷爷补充了一句。孩子回答不上来了,可是他不明白为什么要知道第一朵杏花开放的时间。竺爷爷告诉他:我有用处,明年你可要留心点。孩子与竺爷爷的对话围绕着第一朵杏花开放的时间进行。孩子对于竺爷爷的问题不仅不知道答案,而且不明白为什么要知道第一朵杏花开放的时间。这也是正常的,包括我们的学生,他们即使读完全文,也未必能真正明了个中的原因。这段话中,竺爷爷习惯地问引人注目,他没有亲眼看到第一朵杏花开放,所以想要了解第一朵杏花开放的时间。这是一种怎样的习惯呢?教学中有必要引导孩子关注。竺爷爷看花并不是一次两次了,应该是经常看,所以孩子才会说又看花啦,这与第一段当中的有些内容应该结合起来读,互为阐释。孩子并不明白竺爷爷为什么要知道第一朵杏花开放的时间,但课文中没有把孩子当时的话写出来,教学中可以引导学生尝试着向竺爷爷提问。当竺老说他有用处的时候,孩子会记住吗?时间像飞箭,转眼又是一年,春风吹绿了柳梢,吹青了小草,吹皱了河水,吹鼓了杏树的花苞。初读,我们只会关注几个吹,但再细细读一读,就会问:时间为什么过得这么快?为何春天的那番景象又像慢镜头的蒙太奇组合?如果把感受主角定位于孩子,一切便迎刃而解。孩子牢记着竺爷爷的话,他怀着急切的心情盼望着春天的再次降临,他好准确观察到第一朵杏花开放的时间。你看,春天一点点*近我们,她吹绿了柳梢,吹青了小草,吹皱了河水,吹鼓了杏树的花苞。快了,快了,杏花就要开了,孩子,你可要看真切呀。这一天,竺爷爷正在书房里看书,忽然听见窗外一个小孩子的声音:竺爷爷!竺爷爷!是谁喊得这么急?他赶忙走出书房,一看,就是前院的那个孩子。什么事情啊?竺爷爷,杏花开啦!什么时候?刚才。是第一朵吗?是。竺爷爷顷刻像年轻了几十岁,立即兴冲冲地快步走到前院。阳光下的杏树,捧出了第一朵盛开的杏花。多么美丽的杏花呀!竺爷爷走回书房,打开笔记本,郑重地记下了这个日子:清明节。孩子终于观察到第一朵杏花开放的时间了,他多么激动,多么兴奋!他要马上把这个发现告诉竺爷爷!而竺爷爷得知这一消息,他也很高兴,你看:竺爷爷顷刻像年轻了几十岁,立即兴冲冲地快步走到前院,多激动。为什么高兴成这样呢?他观测物候几十年了,掌握了多少个第一次呀,为什么这一次如此激动?恐怕不仅仅是因为掌握了第一朵杏花开放的时间吧,我总觉得还有一层意思:孩子能牢记爷爷的嘱咐,从小养成认真观察的好习惯,多么可贵的品质!这样可爱的孩子,怎能不让人打心眼里喜欢呢?从竺可桢爷爷郑重地记下了这个日子这几个字也可以感受到这一点。这里还存在一个指导朗读的契机。应当指导学生把文字还原为生活,用生活的感觉来读好课文。因为对话进行得相当急促,所以都很简短,行文时也省略了提示语。阳光下的杏花多么动人!这朵杏花的可贵之处,在于它体现了竺可桢爷爷严肃认真的科学态度,孩子可贵品质。竺可桢爷爷曾不止一次地说过:我需要的是精确的时间。搞科学研究,不能使用大概、也许这类字眼,也不能用估计和推断代替观察。竺爷爷正是通过常年的精确观察,才掌握了气候变化的规律。很显然,单纯从内容方面考虑,这一段话可以不写。文章完全能独立于这一段话而形成完整的叙事。但编者为什么要把这一段文字放在这里呢?可能还是出于帮助孩子理解课文的考虑吧。正是因为需要的是精确的时间,不能用估计和推断代替观察,所以他才会对孩子说,他问的是第一朵是哪天开的。课文展现的是竺爷爷无数次物候观测中的一幕,但由于孩子的出现,为枯燥的观测抹上了亮色,让我们如此近距离地感受一位科学工作者的人文情怀。课文中只写到这一次,而竺可桢一生坚持观测,记下厚厚的气象日记,如何在课堂教学中引进相关资料,使课文变得更加丰满?到目前为止,这些只是我作为一个普通读者的阅读所得,其间虽然习惯性作了一些教学上的考虑,但并未深入地作整体性思考。很显然,这只一种批判性的阅读,作为一名语文教师,还必须为自己的课堂教学来一次建设性的阅读。整理一下自己的阅读体会吧,哪些是学生们可以轻易感受到的?哪些是需要老师的点拨才能让他们感受到的?哪些是他们这个年龄阶段的儿童普遍不能体会到的?作为教材呈现的内容,如何与课程标准的阶段要求相结合?如果以一个孩子的眼光来读课文,他首先会被什么吸引?题目?文中的两段对话?还是文末的番说教?凭学生的阅读能力,第一朵杏花象征着竺爷爷严谨认真的科学态度,体现了小孩子留心观察的习惯。他们对题目不可能理解这么精确,这么到位,但是有必要这么精确吗?朦胧地感觉到了行不行呢?如果要引导学生关注这一点,教学到什么时机进行这一步骤呢?文中的两段对话学生能读懂吗?似乎不成问题。但他们能读好吗?能还原生活的原态吗?有点困惑。对竺爷爷和小孩子的对话,是就读说读地进行技巧的指导呢?还是始终把它们当成一个整体进行对话练习?那么教师如何指导才能有效又有机?竺可桢爷爷严谨认真的科学精神应该是这篇课文的道之所在,文道如何结合?需要教师讲出来吗?还是通过补充阅读资料让学生自己感受?如果补充资料,那补充些什么资料?在什么时候把它们补充进来?教学的切入口在哪里?如何切入?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