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卫生培训课件.ppt_第1页
职业卫生培训课件.ppt_第2页
职业卫生培训课件.ppt_第3页
职业卫生培训课件.ppt_第4页
职业卫生培训课件.ppt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2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职业卫生培训教材 2013 10 职业病危害及预防 一 职业病 职业病危害定义二 毒物危害及预防三 粉尘危害及预防四 高温危害及预防五 噪声危害及预防六 职业健康检查 生物因素 电磁辐射 放射性因素 一 职业病 职业病危害定义职业病职业病 是指企业 事业单位和个体经济组织 以下统称用人单位 的劳动者在职业活动中 因接触粉尘 放射性物质和其他有毒 有害物质等因素而引起的疾病 医学上所称的职业病泛指职业性有害因素所引起的疾病 而在立法意义上 职业病却有其特定的范围 即指政府所规定的法定职业病 2002年卫生部颁布的 职业病危害因素分类目录 中将职业病危害因素按导致职业病危害的直接原因分为十大类 一 粉尘类 二 放射性物质类 电离辐射 三 化学物质类 四 物理因素 五 生物因素 六 导致职业性皮肤病的危害因素 七 导致职业性眼病的危害因素 八 导致职业性耳鼻喉口腔疾病的危害因素 九 职业性肿瘤的危害因素 十 其他职业病危害因素 2002年卫生部 劳动保障部颁布 职业病目录 10类115种 一 尘肺 13种 二 职业性放射性疾病 11种 三 职业中毒 56种 四 物理因素所致职业病 5种 五 生物因素所致职业病 3种 六 职业性皮肤病 8种 七 职业性眼病 3种 八 职业性耳鼻喉口腔疾病 3种 九 职业性肿瘤 8种 十 其他职业病 5种 要构成 职业病防治法 中所规定的职业病 必须具备四个条件 1 患病主体是企业 事业单位或个体经济组织的劳动者 2 必须是在从事职业活动的过程中产生的 3 必须是因接触粉尘 放射性物质和其他有毒 有害物质等职业病危害因素引起的 4 必须是国家公布的职业病目录所列的职业病 四个条件缺一不可 职业病危害 职业病危害 是指对从事职业活动的劳动者可能导致职业病的各种危害 职业病危害因素包括 职业活动中各种有害的化学 物理 生物因素以及在作业过程中产生的其他职业有害因素 因肺泡呼吸膜极薄 扩散面积大 供血丰富 呈气体 蒸气和气溶胶状态的毒物均可经呼吸道迅速进入人体 大部分生产性毒物均由此途径进入人体而引起机体中毒 经呼吸道吸收的毒物未经肝脏的生物转化解毒过程即直接进入大循环并分布于全身 故其毒作用发生较快 二 毒物毒物中毒的基本知识 一 有害物质进入人体的途径 呼吸道 皮肤 消化道 1 呼吸道 呼吸道 气态毒物经过呼吸道受许多因素的影响 其中主要是毒物在空气中的浓度或肺泡气与血浆中的分压差 浓度高时 毒物在呼吸膜内外的分压差大 进入机体的速度较快 气态毒物进入呼吸道的深度取决于其水溶性 水溶性较大的毒物如氨 易在上呼吸道吸收一般不易到达肺泡 水溶性较小的毒物如光气 氮氧化物等 因其水溶性较小 对上呼吸道的刺激较小 故易进入呼吸道深部 此外 劳动强度 肺的通气量与肺血流量以及生产环境的气象条件等因素也可以影响毒物在呼吸道的吸收 2 皮肤 皮肤对外来化合物具有屏障作用 但不少生产性毒物可经皮肤吸收 如苯胺 三硝基甲苯和硝基化合物 有机磷酸酯类化合物 氨基甲酸酯类化合物 金属有机化合物等可通过完整的皮肤吸收入血引起中毒 毒物主要经过表皮细胞 也可通过皮肤的附属器 如毛囊 皮脂腺或汗腺进入真皮而被吸收入血 经皮肤吸收的毒物也不经肝脏的生物转化解毒过程即直接进入大循环 毒物经皮肤吸收分为穿透皮肤角质层和由角质层进入真皮而被吸收入血两个阶段 皮肤 毒物穿透角质层的能力与其分子量的大小 脂溶性和角质层的厚度有关 分子量大于300的物质一般不易穿透角质层 角质层下的颗粒层为多层膜状结构 且胞膜富含固醇磷脂 脂溶性物质可透过此层 水溶性物质难以进入 毒物经表皮到达真皮后 如不同时具有一定水溶性 则很难进入真皮的毛细血管 所以经皮肤吸收的毒物往往是脂 水两溶性物质 某些难经皮肤吸收的毒物 如金属汞蒸气在浓度较高时也可经皮肤吸收 皮肤有病损或表皮屏障遭腐蚀性毒物破坏 原本难经完整皮肤吸收的毒物也能进入 另外 毒物的浓度和粘稠度 接触皮肤的部位和面积 生产环境的温度和湿度等均可影响毒物经皮肤的吸收 3 消化道 毒物可经消化道吸收 但在生产过程中 毒物经消化道摄入所致的职业中毒比较少见 由于个人不良的卫生习惯或食物受毒物污染时 毒物可经消化道进入人体内 有的毒物如氰化物可被口腔粘膜吸收 误服 亚硝酸盐 自杀 农药 氰化物 二 引起急性职业病事故常见的有害物质刺激性气体 窒息性气体 有机溶剂刺激性气体1 刺激性气体定义刺激性气体是指对眼 呼吸道粘膜和皮肤具有刺激作用的一类有害气体 此类气体大多是化学工业的重要原料和副产品 在医药 冶金等行业中也经常会接触到 最主要的病损是导致呼吸系统改变 轻者为上呼吸道刺激症状 重者则致喉头水肿 喉痉挛 支气管炎 中毒性肺炎 严重时可以发生肺水肿 并发或伴发心 肾等实质性脏器病变 1 酸类如硫酸 盐酸 硝酸 铬酸等 2 氮的氧化物如一氧化氮 二氧化氮 五氧化二氮等 3 氯及其化合物如氯 氯化氢 二氧化氯 光气 四氯化硅等 4 硫的化合物二氧化硫 三氧化硫 硫化氢等 5 氨 6 臭氧 2 刺激性气体的种类 2 刺激性气体的种类 7 酯类如硫酸二甲酯 二异氰酸甲苯酯 甲酸甲酯 氯甲酸甲酯等 8 金属化合物如氧化银 硒化氢 五氧化二矾等 9 醛类如甲醛 乙醛 丙烯醛等 10 氟代烃类如八氟异丁烯 氟光气 六氟丙烯等 11 其他四氯化碳 一甲烷 二甲烷 环氧氯丙烷等 12 军用毒气氮芥气 亚当氏气 路易氏气等 3 侵入途径和作用机理 刺激性气体通常以局部损害为主 其作用的共同特点是对眼睛 呼吸道粘膜及皮肤有不同程度的刺激作用 刺激作用过强时可引起全身反应 病变程度主要取决于吸入毒物的浓度 吸收速率和作用时间 病变的部位与毒物的水溶性有关 水溶性高的毒物接触到湿润的眼和上呼吸道粘膜时 易溶解附着在局部立即产生刺激作用 如氯化氢 氨 中等水溶性的毒物 如氯 二氧化硫 在低浓度时只侵犯眼和上呼吸道 而高浓度时则侵犯整个呼吸道 低水溶性的毒物 如二氧化氮 光气 通过上呼吸道时溶解少 对上呼吸道刺激性较小 易进入呼吸道深部 并逐渐与水分作用而对肺组织产生刺激和腐蚀 常引起化学性肺炎或肺水肿 急性中毒 1 眼 上呼吸道的刺激症 如眼结膜充血 流泪 畏光 流涕 咽痛 咽充血 发音嘶哑 呛咳 胸闷等 2 喉痉挛或水肿 喉痉挛发病突然 表现为呼吸急促和喉鸣 由于缺氧 窒息而发生紫绀或猝死 喉水肿发生较缓慢 持续时间长 3 化学性气管 支气管炎及肺炎 表现为剧烈咳嗽 胸痛 气促 肺听诊有散在干湿性哕音 体温 白细胞可升高 支气管粘膜损伤严重时 可发生粘膜坏死 脱落 引起突发性呼吸道阻塞而窒息 4 刺激性气体损伤表现 4 刺激性气体损伤表现 4 化学性肺水肿 表现为剧咳 气促 烦躁 呼吸困难 咯大量粉红色泡沫痰 查体见紫绀 双肺湿哕音 慢性中毒 长期接触低浓度气体 可导致慢性支气管炎 结膜炎 咽炎及牙齿酸蚀症 同时伴有神经衰弱综合征和消化道症状 长期接触低浓度的个别人有哮喘发作 刺激性气体事故特点 刺激性气体弥散迅速 一起事故常常引起多人中毒 伤亡 以氯和氨为例 液氯和液氨大量泄漏后 很快蒸发形成气体 可酿成大面积染毒区 危害极大 液氯泄漏形成的氯气蒸气云团 其体积扩大150倍 液氨泄漏形成的氨气蒸气云团 其体积扩大240倍 一吨液氯泄漏可酿成8 6 104m3的致死范围和5 5 106m3的中毒范围 氯气一 概述1 氯气是剧毒化学品 2 广泛用做化学工业原料 也在造纸等工业中用做漂白剂 在自来水厂和污水处理厂中用做消毒剂 3 氯气制造 使用中 可因氯气槽 罐 输送管道密闭不良而致氯气泄漏 液氯钢瓶在充氯 储存 运输 装卸移动和使用中 可因违规充装 钢材腐蚀 日光爆晒等原因发生爆炸或钢瓶爆裂 瓶嘴磕 碰 撞损或瓶口密封不良等原因使氯气外逸 均可发生无防护的接触者氯气中毒 二 毒理学特点1 因为氯气溶于水 生成盐酸和次氯酸 所以人吸入氯气后 氯气可与眼睛 呼吸道粘膜中的水分作用 对粘膜产生强烈的刺激和烧灼 2 又因为氯气在水中的溶解度为中等 所以吸入高浓度氯气后 往往会造成支气管周围炎 化学性肺炎和肺水肿等深部呼吸道的病变 3 吸入高浓度氯气引起的肺水肿 往往有一个过程 开始时可出现呼吸道和眼睛的刺激症状 刺激期 几十分钟 几小时后自觉症状减轻或基本消失 可能是 假愈期 1 24小时假愈期过后 若突然出现剧咳 胸闷气憋 烦躁不安 大汗 咳出大量粉红色泡沫样痰 且口唇 指端发绀 心跳加快 血压下降 即进入肺水肿期 肺水肿发生后24小时内变化剧烈 若在早期就应用了防治肺水肿的治疗 则在几天内控制肺水肿 中毒可进入恢复期 几天至十几天后可逐步恢复 若肺水肿期控制不力 则有生命危险 刺激期 假愈期 肺水肿期 恢复期 刺激性气体中毒性肺水肿的发展过程示意图 3 吸入高浓度氯气引起的肺水肿 往往有一个病变发展的过程 刺激期过后 出现刺激症状减轻或消失时 千万不要大意 这有可能是肺水肿发展过程中的 假愈期 这时应在医疗机构做密切的医学观察 并做好早期防治肺水肿的准备 以免贻误病情 丧失控制肺水肿的最佳时期 三 中毒表现1 急性氯气中毒 1 氯气刺激反应出现一过性的眼和上呼吸道刺激症状 2 轻度中毒主要表现为咳嗽 少量痰 胸闷等支气管周围炎的症状 经休息和对症治疗1 2天内症状可消失 3 中度中毒出现阵发性咳嗽 咳痰 气急 胸闷 有的咳出粉红色痰或痰中带血 有的可伴有头痛 乏力 胃肠道反应和轻度发绀 有的可出现哮喘样发作 经休息和正确治疗 上述症状2 10天内可逐渐减轻或消退 4 重度中毒上述症状加重 经几分钟至几小时后 出现严重呼吸困难 窒息 休克及中 深度昏迷等喉头水肿或肺水肿的症状 有的吸入高浓度氯气 立即出现反射性呼吸抑制或心跳骤停 电击样中毒 抢救不及时即可能猝死 2 液氯灼伤皮肤 眼睛直接接触液氯 可致化学性灼伤或急性炎症 3 慢性影响长期接触氯气 可能因呼吸道 眼结膜和皮肤刺激 出现慢性支气管炎 支气管哮喘 慢性结膜炎 慢性皮肤炎症或痤疮等患病率增高 四 预防控制 1 加强安全生产管理 建立健全各项安全生产制度和操作规程 编制切实可行的事故应急救援预案 并定期进行演习 2 加强氯气作业场所通风 设置事故排风装置 3 配备个人呼吸防护器材 4 对作业人员上岗前和在岗期间进行经常性安全卫生知识培训 防毒救护教育和自救互救训练 5 因吸入氯气出现明显刺激症状者 一旦症状减轻或消失 千万不要轻易断定仅仅是刺激反应 而令患者离开医疗机构 应将其视为处于 假愈期 的严重中毒者 在医疗机构内应令其卧床休息 限制活动 并密切进行医学观察 做好早期防治肺水肿的准备 6 对突然出现的重度中毒者 应尽快将其移离现场 保持呼吸畅通 并立即给氧 呼吸抑制现场应立即施以人工呼吸 心跳骤停施以心脏体外按压 只有在恢复呼吸和心跳后 并在施救条件下 方可送往医疗机构进一步救治 1 窒息性气体定义 窒息性气体是指经吸入使机体产生缺氧而直接引起窒息作用的气体 主要致病环节都是引起机体缺氧 分为 单纯窒息性气体化学窒息性气体 窒息性气体 此类气体本身的毒性很低或属惰性气体 由于它们在空气中的存在 使空气中氧的相对含量大大降低 血液从吸入的气体中得不到足够的氧气供应 结果使肺内氧分压下降 动脉血氧分压降低 组织细胞的供氧量明显减少 导致机体缺氧 窒息 常见的有 氮气 氩气 氖气 甲烷 乙烷 乙烯 二氧化碳 水蒸气等 单纯窒息性气体 化学窒息性气体 指经吸入能对血液或组织产生特殊的化学作用 使血液运送氧的能力或组织利用氧的能力发生障碍 引起组织缺氧或窒息的气体 依据中毒机制的不同 化学窒息性气体又分为两类 1 血液窒息性气体如一氧化碳 二氧化碳 苯的氨基或硝基化合物蒸气等 这类气体可阻碍血红蛋白与氧的结合 影响血液中氧的运输 从而导致机体缺氧 发生窒息 2 细胞窒息性气体如硫化氢 氰化氢等 这类毒物主要是抑制细胞内的呼吸酶 从而阻碍细胞对氧的利用 使机体发生细胞内 窒息 2 毒作用机理 大气中的氧气通过呼吸运动 经由鼻腔 咽喉 气管 支气管及各级细支气管到达肺泡 然后肺泡内的氧与血液中的二氧化碳进行气体交换 二氧化碳由血液进入肺泡随呼吸排出 氧气则进入血液与红细胞中的血红蛋白结合成氧合血红蛋白 经血液循环输送到全身各组织器官 最终经过组织中的气体交换才得以进入细胞 在细胞内氧气借助各种 呼吸酶 的作用 将糖 蛋白质 脂肪等养料转化为能量 以维持机体的生命活动 同时生成二氧化碳和水 这就是氧气的供给 摄取 运输和利用的全部过程 这一过程舶任何一环节受到破坏 都将影响机体的供氧 从而引起种种缺氧的表现 窒息性气体可破坏上述过程中的某一环节 从而引起机体缺氧 窒息 3 毒作用表现 1 缺氧表现 中枢神经系统早期表现为头痛 兴奋 烦躁 肌肉抽搐 晚期出现语言障碍 定向障碍 嗜睡 昏迷 呼吸 循环系统早期表现为呼吸加快 心跳过速 血压升高 晚期出现呼吸浅促 紫绀 心动过速 心律不齐 血压下降 最终出现心衰 休克和呼吸衰竭 肝 肾功能障碍出现转氨酶升高 黄疸 蛋白尿 血尿 尿毒症 二氧化碳麻醉现象持续严重缺痒 可出现二氧化碳麻醉现象 表现为头痛 嗜睡 扑翼样震颤 神志淡漠和昏迷 腱反射消失 锥体束征阳性 呼吸变深变慢 血压下降 心律不齐 脉洪大 四肢皮肤潮湿 出汗多 2 脑水肿表现为颅内压升高症状 头痛 呕吐 血压升高 心率减慢 呼吸浅慢 抽搐 昏迷 眼底检查可见视网膜及乳头水肿 3 其他急性一氧化碳中毒时面颊部出现樱桃红色 色泽鲜艳而没有明显的青紫 急性氰化物中毒时可表现为无紫绀性缺氧及末梢性呼吸困难 硫化氢 低浓度时刺激眼及呼吸道粘膜 高浓度时抑制呼吸中枢 可因呼吸麻痹而引起 电击样 死亡 硫化氢具有臭蛋味的气体 比重1 19 较空气重 易溶于水 积聚于低洼处 工业上很少直接应用 常为生产中产生的废气 一般作为某些化学反应和蛋白质自然分解过程的产物而存在于多种生产过程及自然界中 开挖整治沼泽地 沟渠 水井 下水道 潜涵 隧道以及清除垃圾 污物 粪便等作业也常有硫化氢存在 不同浓度硫化氢对人的影响 卫生标准10 m3 浓度mg m3接触时间 小时 对人体的影响30 40可能出现局部刺激作用70 1501 2出现眼及呼吸道刺激症状 慢性结膜炎 3001眼及呼吸道强烈的刺激7600 25 1可引起支气管炎 肺炎1000以上数秒钟可引起急性中毒 开始呼吸快 而后呼吸麻痹 死亡 六中药 96 7 12上午6时安排民工队排清掏厂污水池 发手套和纱布口罩下午2由人感到头晕一民工找王队要求采取措施拿药或绳子 将绳子捆在腰间的建议未被采纳1小时候陆某晕倒 8人中毒3人死亡 5时30分到现场 现场池中有积了半米深的水 现场采污泥检验样品硫化氢仍超标14倍 开发区 2004年6月3日在开发区第八大街和北海路交口发生的一起硫化氢中毒死亡5人的重大职业病危害事故 硫化氢中毒事故 2004年6月3日在开发区第八大街和北海路交口发生的一起重大职业病危害事故 硫化氢中毒死亡5人 事故现场正在进行尸检 事故现场的全景 一氧化碳一 概述1 一氧化碳 co 俗称煤气 是一种易燃 易爆和高毒的气体 2 其无色 无臭 无刺激性 人的感觉器官很难发现其存在 容易使人丧失警惕 3 广泛存在于人们的生产 生活活动中 所以一氧化碳中毒很常见 二 接触机会含碳物质的的不完全燃烧 均可产生一氧化碳 煤气制造和使用的工业 以一氧化碳为基本原料的化学工业 炼焦和金属冶炼工业 建材 耐火 玻璃 搪瓷等培烧工业 以煤 汽油 柴油 天然气 液化石油气为燃料的生产 矿产采掘爆破作业等 甚至火炮射击 火箭发射等 均可接触到大量一氧化碳气体 家庭用的各种炉灶 燃气具等 其燃烧产物中均有一氧化碳存在 三 理化和毒理学特点1 co微溶于水 2 co比空气略轻 其相对密度 空气 1 为0 967 3 呼吸道吸入一氧化碳后 经肺泡吸收进入血液循环 4 大量的co在血液中与血红蛋白 hb 的亲合力比氧强 可形成碳氧血红蛋白 hbco 使血液中氧合血红蛋 hbo2 含量大大下降 人体组织细胞就会因得不到足够的氧气供给而缺氧 即血液的携氧和向组织细胞释放氧的能力障碍 5 脑组织对缺氧最敏感 脑细胞8秒钟得不到氧的供给 就会失去活动能力 所以 中毒者主要表现为中枢神经系统症状 6 人的中毒轻重 与血液中hbco含量有关 7 中毒与否 与空气中co浓度高低和接触时间长短有密切关系 空气中一氧化碳含量 接触时间与人体反应关系 8 紧张的体力劳动 贫血 饥饿 营养不良 高温作业场所 作业场所中同时存在某些毒物等 常可提高人体对一氧化碳的敏感性而促进中毒的发生 9 停止接触一氧化碳气体 供给氧气或新鲜空气 氧又可取代一氧化碳 吸入高压氧 可加速hbco的解离 使hb恢复运送氧的功能 四 中毒表现1 接触反应表现为头痛 头昏 心慌 恶心等症状 离开一氧化碳环境 呼吸新鲜空气后症状可消失 2 轻度中毒上述症状加重 明显出现四肢无力 呕吐 或经过感觉 运动分离状态后 出现意识障碍 hbco多在10 30 3 中度中毒在上述表现基础上出现浅至中度昏迷 经抢救后无并发症 hbco多在 30 4 重度中毒出现深昏迷 可并发脑水肿 休克 或严重心肌损害 肺水肿 呼吸衰竭 上消化道出血等 hbco 50 5 急性一氧化碳中毒迟发脑病昏迷患者苏醒 意识恢复 后 约经2 60天的 假愈期 又出现精神或意识障碍等神经 精神症状 五 预防控制1 加强安全生产管理 建立健全安全生产制度和操作规程 建立健全事故应急救援预案 开展经常性应急防毒救护教育 培训和应急自救互救演练 2 设置co监测报警装置 3 定期检查 维修煤气发生设备和输气管道 防止一氧化碳气体泄漏 逸散 4 对可能存在co的场所加强通风 5 个人防护器材的正确选型 配置 维护保管和使用 6 加强对员工预防控制一氧化碳中毒知识的教育培训和现场防毒救护与自救互救训练 一 防护设施 二 个人使用的防护用品 三 有毒气体的检知 测量器材 四 药物 中毒事故的预防 一 防护设施 通风 自然通风 1 风压自然通风2 热压自然通风机械通风 1 简单排风系统2 通风排尘系统3 全面排 送 风系4 局部排 送 风系5 混合通风系统 二 个人使用的防护用品 指劳动者在职业活动中个人随身穿 佩 戴的特殊用品 a 防护帽1 单纯式2 组合式b 防护服1 防热服2 防化学污染服装3 微波屏蔽服4 防尘服c 防护眼镜1 防护眼镜防护面罩2 防护面罩 a 防护帽1 单纯式2 组合式b 防护服1 防热服2 防化学污染服装3 微波屏蔽服4 防尘服c 防护眼镜1 防护眼镜防护面罩2 防护面罩 d 呼吸防护器1 过滤式呼吸防护器2 隔离 供气 式呼吸防护器e 防噪声用具1 耳塞2 耳罩3 防噪声帽盔 过滤式呼吸防护器 目前国内生产的新华牌 红旗牌 东风牌 上海72型等滤毒罐有七种型号1 绿色或草绿色加白道 氢氰酸 光气等2 桔红色 包括一氧化碳等综合防护型3 褐色或加白道 苯 丙酮 氯气 醇类4 灰色 硫化氢 氨类5 白色 一氧化碳等6 黑色加白道 防汞蒸气等7 黄色或加白道 各种酸性气体有效防护时间为数十分钟 面罩 分5个型号从 0 4 93cm以下93 95 95 99 99 103 103cm以上使用注意事项 1 空气中氧含量低于18 或毒物浓度高于15000ppm或有含氟物质 滤毒罐不能使用 2 过期或滤毒罐增重不能使用 超过原重20克 3 嗅到异味停止使用 使用范围 30 45 4 使用前仔细阅读说明 严格按说明书要求使用 隔离 供气 式呼吸防护器是把呼吸器官与外界染毒空气完全隔绝 吸入的氧气是在面具内储存或产生的 使用这类防毒面具不受毒物品种 浓度等影响 有效防护时间为数十分钟至2小时 f 皮肤防护用品1 手套2 防护油膏g 防护鞋1 电工绝缘鞋2 安全隔热鞋3 防酸碱胶鞋h 防护绳防酸碱绳 三 有毒气体的检知 测量器材1 检气纸用于硫化氢 磷化氢 如 用醋酸铅试纸检验硫化氢存在很快变色简便易行 2 有毒气体 蒸汽的检气管 用于一氧化碳 二氧化碳 氰化氢和氢氰酸 氯 氨 二氧化硫 磷化氢 苯等气体和蒸气以比色或比显色长度的方法 当 即检之相应有毒的存在 并可概括了解其在空气中的浓度范围 对进入染毒现场人员的防护 判断现场人员中毒性质等防毒救护工作有重要指导作用 有条件的工厂可配备监测仪器和空气分析仪器 快速检测设备 有机溶剂 硫化氢 一氧化碳 二氧化硫 三 有毒气体的检知 测量器材 皮肤粘膜洗消剂和中合剂a 接触硫硝盐酸等强酸性 腐蚀性毒物 可备用碳酸氢钠做中合剂 用5 水溶液 接触氢氟酸尚需备用硫酸镁做中合剂饱和水溶液浸泡皮肤 b 接触氢氧化钠 钾 氨等强碱性腐蚀性物质等皮肤染毒 可备用2 硼酸水溶液做中合剂 四 药品 四 药品 c 苯酚皮肤染毒的洗消剂为30 50 酒精溶液 中合剂为饱和硫酸钠溶液 湿敷 d 灼热沥青沾染皮肤 可用氯仿或二甲苯作洗消剂 e 有机磷毒剂 敌百虫例外 皮肤染毒 可用肥皂水等碱性溶液做皮肤洗消剂 f 苯胺皮肤染毒 可用肥皂水或75 酒精溶液做皮肤洗消剂 经口用药a 接触硫化氢可口服较长效的高铁血红蛋白形成剂对氨基苯丙酮做预防用药 成人90 180 有效约4小时 b 经口非强酸强碱中毒用浓食盐水 淡肥皂水或2 硫酸铜溶液催吐 c 有机磷应用5 碳酸氢钠溶液洗胃 d 无机磷可用0 5 1 硫酸铜溶液洗胃 e 氟化物可用1 葡萄酸钙溶液等洗胃 三 粉尘 一 生产性粉尘生产性粉尘 在生产中形成的 能较长时间飘浮在作业场所空气中的固体微粒 生产性粉尘的分类按粉尘的性质分为 无机粉尘 有机粉尘 混合粉尘 粉尘的分散度 指物质被粉碎的程度 用来表示粉尘粒子大小组成的百分构成 较小直径微粒百分比大 则分散度高 反之 则分散度低 非吸入性粉尘 主要是直径大于15微米可吸入性粉尘 主要是直径小于15微米呼吸性粉尘 直径小于5微米 可以进肺泡 二 粉尘对人体健康的影响 职业性呼吸系统疾患 1 尘肺 在劳动过程中 长期吸入生产性粉尘所引起的以肺组织纤维化为主的全身性疾病 尘肺 粉尘所致职业病 矽肺 煤工尘肺 石墨尘肺 炭黑尘肺 石棉肺 滑石尘肺 水泥尘肺 云母尘肺 陶工尘肺 吕尘肺 电焊工尘肺 铸工尘肺 根据 尘肺病诊断标准 和 尘肺病病理诊断标准 可以诊断的其他尘肺 2 粉尘沉着症 金属粉尘吸入后 可在肺组织中呈现异物反应 并继发轻纤维性变 3 有机粉尘引起的肺部病变 不同的有机粉尘有不同的生物学作用 如棉尘症 职业性过敏性肺炎 4 呼吸系统肿瘤 有些粉尘已确诊可致癌 如放射性粉尘 石棉等 局部作用粉尘作用呼吸道粘膜 早期引起机能亢进毛细血管扩张 分泌大量粘液 以阻留更多的粉尘 可以起皮肤干燥 粉刺 毛囊炎 脓皮病等 中毒作用吸入铅 砷 锰等有毒粉尘 引起中毒现象 三 预防措施 1 组织措施 政府 企事业主管部门及企事业单位领导 要落实防尘工作 要设专人组织实施 2 技术措施 采用革 水 密 风 管 教 护 查等综合措施 3 卫生保健措施 a 加强个人防护和各人卫生b 就业前和定期体检c 劳动能力鉴定 四 高温 一 高温作业及其类型 高温作业 工业企业和服务行业工作地点具有生产性热源 当室外实际出现本地区夏季通风室外计算温度时 其工作地点气温高于室外气温2 或2 以上的作业 或是有热源的生产场所每小时散热量大于84kj m3 或工作地点热辐射强度超过4 2j cm2 分 或工作地点气温30 以上 相对湿度超过80 的作业 2 高温作业的主要类型a 高温 强辐射作业 气温高 热辐射强度大 相对湿度较低 形成干热环境 如炼钢 炼焦 铸造 锻造等 b 高温高湿作业 气温 气湿高 而热辐射强度不大 形成湿热环境 如印染 造纸 深矿井内作业等 c 夏季露天作业 热辐射强度比高温车间低但持续时间长 外界温度升高 又形成高温热辐射的作业环境 如建筑 搬运 筑路等 二 高温作业环境对生理功能的影响高温作业时人体可出现一系列生理功能改变 主要为体温调节 水盐代谢 循环系统 消化系统 神经系统 泌尿系统等方面的适应性变化 1 体温调节 高温作业时人体产生热应激 激发温觉感受器发放神经冲动 刺激体温调节中枢 反射性引起散热反应 大量血液流向体表 皮肤温度升高 汗腺分泌增强 水盐代谢 一般高温作业工人日出汗量可达 3000 4000g 通过出汗排除眼量可达20 25g 所以大量出汗可导致水盐代谢障碍 造成严重的缺水和缺盐 并导致热痉挛的发生 循环系统 由于大量出汗 导致水分丧失 有效血容减少 使循环系统发生障碍 消化系统 高温作业时 胃肠活动抑制 胃液酸度降低 胃的收缩和蠕动减慢 排空速度减慢 引起消化不良 食欲减退和胃肠疾患增多 神经系统 高温作业可使中枢系统出现抑制 注意力和肌肉工作能力 动作的准确性和协调性及反应速度降低 易发生工伤事故 泌尿系统 高温作业时 大量水分经汗液排出 肾血流量和肾小球过滤率下降 经肾脏排出的水分减少 可使尿液浓缩 肾脏负担加重 有时可产生肾功能不全 三 热适应热适应 人在热环境下工作一段时间后产生对热负荷的适应能力 人体热适应后 体温调节能力提高 劳动时代谢减缓 产热减少 并由于出汗增多 蒸发散热增强 皮温下降 使得中心与体表的温差增大 利于体内蓄热的发散 四 中暑中暑 中暑是高温环境下发生的急性疾病 按发病机理可分为热射病 日射病 热痉挛和热衰竭 热射病 热射病是中暑中最严重的一种 病情危急 死亡率高 一般认为是机体产热与获热超过散热 引起体内蓄热 体温不断增高所致 日射病 由于太阳辐射或强烈的热射线直接作用于无防护的头部 使颅内受热温度升高 脑膜和脑组织充血引起 热痉挛 由于高温作业时大量出汗 引起缺水 缺盐 水和电解质平衡失调而发生的肌痉挛 以四肢 咀嚼肌 腹肌等经常活动的肌肉多见 热衰竭 是由于热引起外周血管扩张和大量失水造成循环血量减少 引起颅内供血不足所致 治疗 使轻症患者迅速离开高温作业环境 到通风良好的阴凉处 解开衣服 给予含盐的清凉饮料 有呼吸和循环衰竭倾向时 葡萄糖生理盐水点滴 并可注射呼吸和循环中枢兴奋剂 重症患者迅速送入医院抢救 五 高温作业的卫生标准工业企业设计卫生标准车间内工作地点的夏季空气温度规定 六 防暑降温措施 1 技术措施a 改革工艺过程 通过技术革新 技术引进 改造生产设备 自动化代替手工劳动 减轻劳动强度 b 隔热 是防暑降温的重要措施 利用水或其他导热系数小的材料进行隔热 入循环水炉门 水箱 瀑布水幕等 c 合理布置与疏散热源 尽可能将各种热源布置或疏散于车间主导风向下风侧 将热源集中于排气天窗下面 或在热源之间设置隔板 引到热气流自天窗排出 d 通风 自然通风 自然通风是高温车间通风降温的基本措施 特点风量大 经济 自然通风的原理主要利用热压和风压的作用 机械通风 在自然通风不能满足降温需要或生产上要求车间保持一定的温度 湿度的情况下 采用机械通风 主要有 送风风扇 喷雾风扇 岗位送风装置 2 保健措施a 体检 就业前体检发现职业禁忌者职业禁忌 心 肺 血管器质性疾病 高血压 肠胃肝肾有病 肥胖 贫血及中枢神经系统器质性疾病者 定期体检 每年6月15日之前完成 发现职业禁忌或可疑者 可适当调离或给与健康监护 b 合理供应饮料合理供水 一般饮水量应按失水量计算 应为负平衡 一般补水量应略低于失水量 适当补盐 由于出汗丧失一定的盐分 如不补充将引起机体缺盐 影响水分潴留 摄入水分迅速经肾排出 细胞外液减少 血液浓缩 加重心 肾负担 出汗量8小时小于4升 食物中摄取 超过需从饮料中补充 饮料含盐量0 15 0 2 适当补充维生素和微量元素 随汉排出盐分外 还可失去钾 镁 钙 及微量元素锌 铜等 维生素消耗增多 因此应适量补充 c 加强高温工人的营养营养应包括糖 蛋白质 脂肪 维生素及无机盐 d 合理安排休息制度根据工艺安排好休息时间 缩短持续劳动时间 设置良好的休息场所等 e 加强个人防护高温工人的工作服 应以耐热 导热系数小而透气性能好的织物制成 并应按工作需要配给工作帽 防护眼镜 面罩 手套 修改和护腿等防护用品 3 组织措施用人单位的领导要按 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病防治法 的要求切实做好防暑降温的组织领导工作 五 噪声 一 声音的物理性质 1 声音的产生声音 弹性介质中传播压力 应力 质点位移 质点速度等变化或几种变化的综合 两个条件 一是震动 即声源 二是弹性介质的存在 气体 液体 固体 2 声音的频率频率 每秒钟声波震动的次数 单位是赫兹 hz 正常人耳听到的频率范围为20hz 20000hz频率高声音尖锐 频率底声音低沉 声音的大小用声级表示单位 分贝 db 二 人耳的构造和听觉功能 1 人耳的构造 外耳 耳廓 外耳道 骨膜中耳 骨室 骨窦 乳突小房 咽鼓管内耳 骨迷路 前庭 骨半规管 耳蜗 膜迷路 感觉细胞 支持细胞 盖膜 螺旋器淋巴 听觉神经 内耳血管 2 人耳听觉功能外耳 集中声波 辨别声源方向 共振 阻尼 吸收能量中耳 声阻抗的匹配作用内耳 声音的接收 三 噪声 1 噪声的基本概念 噪声是人们不喜欢 不需要的或有害身心健康的声音 从物理学观点看 他是一种频率与强度变化毫无规律的随机组合的声音 常见的噪声 工业噪声 交通噪声 建筑施工噪声 社会生活噪声 2 生产性噪声的种类 1 机械性噪声 机械或部件的撞击 摩擦 齿轮转动等 2 流体动力性噪声 气体或液体产生 压泵的进气 流体的喷射涡流 旋转等 3 电磁声噪声 电机 变压器等 3 噪声的分类根据噪声在时间上的分布及特征形态 将噪声分为稳态噪声和非稳态噪声 1 稳态噪声 指在一个长时间内 其声音是连续不断的 而且其声音的强度是相对稳定的 声压波动一般不超过3分贝 2 非稳态噪声 非稳态噪声有分为起伏噪声 间歇噪声和脉冲噪声 起伏噪声 在观察时间内 采用声级计慢档动态测量时 声音起伏大于3分贝 通常小于10分贝的噪声 间歇噪声 在测量过程中 声级保持在背景噪声之上的持续时间大于或等于1秒 并多次突然降到背景噪声级的噪声 脉冲噪声 指声压快速上升到顶峰又快速下降的一种瞬时声音 即脉冲噪声是由持续时间小于1秒的单个或多个猝发声组成的噪声 四 噪声对机体的损害 1 特异性影响 听觉系统的损害2 非特异性影响 1 神经 心理和功效的影响 2 心血管系统的影响 3 消化系统的影响 4 视觉器官的影响 5 对内分泌与免疫系统的影响 噪声对听觉系统的损害 1 对听力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听觉敏感度下降 听阈的增高 及噪声引起的听力损失 暂时性听力损失 阈移 听力损失永久性听力损失 阈移 暂时性听力损失 阈移 几小时甚至几天才能恢复原水平 永久性听力损失 阈移 是在噪声作用下引起的不可恢复的听力变化 2 对耳蜗形态学的影响a 听觉感受器的损伤b 耳蜗螺旋器的损伤毛细胞的改变 支持细胞的改变 螺旋神经细胞的纤维及螺旋神经节的改变 血管纹及螺旋血管的改变 非特异性影响 1 神经 心理和功效的影响长期接触可有头疼 头晕 耳鸣 心悸以及睡眠障碍等神经衰弱征候群 2 心血管系统的影响主要表现为血压和心率的变化 3 消化系统的影响主要表现为胃肠功能紊乱 4 视觉器官的影响主要表现为视觉运动反应时间延长 闪烁融合值降低 5 对内分泌与免疫系统的影响主要表现为某些生化指标发生明显变化 五 噪声对人体损害的特点 由于人耳的结构特性决定外耳道气柱对3khz左右的声信号产生共振 可使声音增强10db左右 人头乳突部位皮层力阻抗也在3 4khz范围产生共振 人耳听觉最灵敏的区域就在这一频率 也是决定语言清晰程度最关键的频率范围 结果 1 每天工作8小时暴露声级为80dba对听力无害 2 每天工作8小时暴露声级为85dba数年以后就有使听力损失10db的可能性 但损伤局限于3khz 4khz 6khz 3 每天工作8小时暴露声级为90dba以上时 听力损伤开始影响其它频率 暴露于噪声的听力损失特点 01020304050 噪声性听力损失 db 频率0 5123468 khz 暴露于噪声100db数年后的听力损失 01020304050 噪声性听力损失 db 频率0 5123468 khz 六 职业噪声保护的法规 标准 法律 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病防治法规范 工业企业噪声控制设计规范工业企业噪声测量规范工业企业职工听力保护规范标准 工业企业设计卫生标准职业性噪声聋诊断标准及处理原则声学 护耳器声衰减的测量主观法护耳器及其测量方法 中国和世界一些国家的噪声暴露限值 七 噪声的控制 为了保护职工工作环境 保护劳动者的健康 首先必须对工作环境噪声进行控制 有效控制职业噪声危害的技术途径人们接受声音必须有三个条件声源 发生体 传播途径接收者降低声源噪声阻止噪声传播拒绝接受噪声 1 降低声源噪声 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但技术难度大 2 阻止噪声传播 从传播途径上隔绝或减低噪声 吸声 隔声 消声减震和阻尼 3 拒绝接受噪声 护耳器 如耳罩 耳塞 在经济条件允许 技术条件可行的情况下 应该优先采取工程措施 从声源和传播途径上降低生产场所的噪声 护耳器常用护耳器有两类耳塞 插入外耳道的护耳器耳罩 将耳朵罩住的护耳器耳罩 头盔式 单纯耳罩适用于工作环境较差 噪声级较高的宽频噪声 密闭性较差 耳塞 柱形耳塞 蘑菇形耳塞 伞状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