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毕业论文-大学生害羞心理与人际关系的相关分析研究.doc_第1页
心理学毕业论文-大学生害羞心理与人际关系的相关分析研究.doc_第2页
心理学毕业论文-大学生害羞心理与人际关系的相关分析研究.doc_第3页
心理学毕业论文-大学生害羞心理与人际关系的相关分析研究.doc_第4页
心理学毕业论文-大学生害羞心理与人际关系的相关分析研究.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苏州大学本科生毕业设计(论文) 目 录中文摘要.( 1 )英文摘要.( 2 )前言.( 3 )第1章 文献综述.( 4 )第2章 理论方法.( 5 )第2.1节 害羞理论简介.( 5 )第2.2节 人际关系理论简介.( 6 )第2.3节 害羞心理与人际关系的相关理论.( 8 )第3章 研究方案的设计.( 9 )第3.1节 研究目的.( 9 )第3.2节 研究意义.( 9 )第3.3节 研究假设.(10 )第3.4节 研究方法.(10 )第4章 讨论与结论.(13 )第4.1节 各变量对害羞心理、人际关系的影响.(13 )第4.2节 大学生害羞心理与人际关系的相关分析.(13 )第4.3节 各变量对大学生害羞心理的预测作用.(14 )第4.4节 本研究可能存在的不足.(14 )第4.5节 建议.(14 )参考文献.(15 )致谢.(16 )附录.(17 ) 中文摘要目的 从实证研究的角度出发,探讨害羞和人际关系的关系,并通过回归分析来了解人际关系各维度对于羞怯的影响。旨在探索提升当代大学生人际交往的有效途径,以促进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方法 采用随机抽样方法运用大学生羞怯量表和人际关系综合诊断量表对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 结论1.性别在人际交往的困惑方面有显著差异;2.年龄与人际关系的“与人交际、与异性交往”这两个维度呈负相关,及年龄越高,这两方面的困扰就会相对的逐渐变低。另外,年龄与羞怯总分呈显著的负相关,同样表明了随着年龄的变大,羞怯的程度会逐渐变低。3.在人际关系的“与人交谈方面、与人交际方面、与异性交往方面”这三个维度与羞怯的总分存在非常显著的正相关,即这三方面的困扰越大,羞怯的总分也会越高。4.人际关系的三个维度对于因变量羞怯总分有显著的预测作用,其中“与人交际方面的困扰”对于羞怯总分的预测作用最大,其次是“交谈方面的困扰”,第三是“与异性交往方面的困扰”。 关键词大学生 害羞心理 人际关系AbstractObjective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an empirical study, 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shy and interpersonal relationships, and by means of regression analysis to understand the relationships for shy influence all dimensions. Explores ascending contemporary college students the effective way of interpersonal communication, in order to promote the development of psychological health of college students. Method By means of random sampling,college students were investigated with qnestionaires,using shyness scale and interpersonal relationship scale Conclusion 1. Gender Confusion in interpersonal communication, there were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2. Age and relationship of interacting with people, with the opposite sex was a negative correlation of these two dimensions, and age, the higher will be both troubled gradually become relatively low. In addition, the age and shyness scores were significantly negatively correlated, also shows larger with age, the degree of shyness will gradually become lower. 3. In interpersonal relationships with people talking, the communication with others, the areas with the opposite sex, the three dimensions and there are very shy of the total score was significantly positively correlated, that is, the greater the problems in these three areas, shy Total will be higher. 4. The three dimensions of interpersonal shyness scores for the dependent variable predicted a significant role, in which communication with peoples problems, predict the total score for the most timid, followed by talking to troubled areas, the third is the troubled areas with the opposite sex.Key words:College students;Shyness; interpersonal relationship 前言 害羞是一种广泛存在但又未引起足够重视的心理特征,在社会交往活动中,几乎每个人都有过害羞的体验.很多人由于羞于表达自己而不愿意主动与别人交往,通常如果羞怯程度适当,可以被视为一种正常的反应,但是如果羞怯的程度过高或泛化,就会严重影响个体的学习、行为、生活以至身心健康。国外许多的研究发现害羞对儿童、青少年乃至成人的心理健康带来很多负面影响,比如网络成瘾、酗酒吸毒等行为问题,同时也会增加抑郁、焦虑、社交恐惧等方面的心理问题。cheek和Buss认为害羞是他人出现场合下的不适和抑制(Cllcck&Buss,1981),Jone、Briggs和Smim(1986)则认为害羞涉及社交和人际技能方面。 大学阶段是由学生成为一名社会人过渡的重要阶段,健康的心理和良好的人际关系对于大学生的生长与发展有着质关重要的作用。然而据1999年的一份调查显示,在大学生的人际交往中,首要的阻障因素就是羞怯心理。同时也有研究表明人际关系的状态对于大学生害羞心理问题的疏通和发展也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因此大学生害羞心理与人际关系方面的相关研究就显得非常有必要。 目前,我国对于大学生害羞心理与人际关系的相关研究还比较少,国外该类的研究也主要关注的群体多为儿童。本文旨在根据中国大学生的实际情况,通过实证研究来探讨害羞心理与人际关系的关系,为制定科学、系统有效的心理健康教育策略提供科学、有效的理论依据,以帮助大学生更好的去克服害羞心理问题,从而更好地去学习,生活和工作。第 1 章 文献综述害羞,在牛津词典上记载,历史上最早使用害羞这个词的是盎格鲁-撒克逊人的一首诗,该诗写于公元1000年左右,在这首诗中该词的意思是很容易害怕。我们说一个人很容易害羞通常是指他因为胆小,谨慎或者是由于不信任别人而难以靠近,他们通常不愿意见到某些特定的人或事情。在生活中有些害羞的人会表现出不自信,保守,孤僻等特点1。害羞一直被描述为一种性格特征,一种社交态度,或者是一种抑制状态2。它被定义为:在人际交往中感觉到被他人评价,因而产生一种在他人面前感到紧张和担心或尴尬的倾向3。 在实际生活中,害羞心理却是十分复杂的,它会产生一系列的影响,从刚开始轻微的不自在到莫名奇妙的对人感到恐惧再到极端的神经质4。为了更好的理解这一现象,美国著名心理学家菲利普津巴多(Philip George Zimbardo,1933.03.23)曾经进行过一个名为斯坦福害羞研究(standford shyness survey),研究得出了一个最基本的结论:害羞是人类共有的,具有普遍性和人群分布广泛性的特点。意大利米兰圣巴法利大学的马可拜特格里教授公布了对49名小学三、四年级孩子进行的一项调查研究,他得出的结论为在社交活动时,一般的孩子会根据别人的表情变化做出相应的反映,而害羞的孩子很可能在阅读表情方面存在困难。因为无法依赖这些情绪暗示,所以当他们面对难以辨识的表情时,就会变得很警惕很焦虑,但是这种能力正是良好人际交往的重要前提,因此某种意义上害羞心理会影响人们的人际交往关系。斯坦福大学的心理学家约翰加百利教授也进行了相似的调查,但他研究得更深入。他的研究对象是一些成年人,实验过程中,他不仅出示表情图片,还会展示一些容易使人产生困扰的场景,比如车祸现场等。他发现,那些害羞的人对此类场景的反应和拜特格的结论是一致的。 当今社会人际关系是人类赖以生存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是人类最基本的社会需要5。人际关系的好坏往往是一个人心理健康水平、社会适应能力的综合体现。 西方社会心理学的人际关系理论主要可以分为三类:一是人际交往理论,二是人际特质理论,三是人际激励理论。人际关系对每个人的情绪、生活、工作都有很大的影响。人际关系状况与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有显著的相关6 , 人际关系矛盾是影响大学生心理健康的一个重要原因, 人际冲突不仅可能造成各种人际关系不适应的症状, 还可能由此引发若干相关的心理障碍7。 在国内的关于羞怯的研究中,大多数都更重视中小学生的羞怯,对大学生的研究相对较少。然而,据1999年的一份调查显示,在大学生的人际交往中,首要的阻障因素就是羞怯心理。在被调查的100名大学生中,仅有1名学生完全承认自己曾经有过羞怯的时候,而48的大学生则承认自己经常感到有点害羞拍8。国外大量研究显示,羞怯与社交恐惧症及社交焦虑有显著相关。大学阶段是由学生成为一名社会人过渡阶段,健康的心理和良好的人际关系对于大学生的生长与发展有着质关重要的作用。 综上所述,本研究力图探讨大学生害羞心理与人际关系的相关研究,以更好的为大学生克服害羞心理和增强人际关系提供理论依据,帮助大学生更好的生长和发展。 第2 章 害羞心理与人际关系的理论方法2.1 害羞2.1.1害羞的界定 由于不同的研究者从各种不同的取向和方位认识和研究害羞,所以迄今为止害羞的定义很多。本文主要列举了以下几种: Pilkonis( 1977) 指出, 害羞是一种逃避社交活动和不能很好地参与到社交情景中的倾向。Henderson( 1999) 认为长期害羞者在人际交往或职业目标的追求过程中往往伴随着明显的情感压抑和对消极评价的害怕。Bruch( 1999) 则认为害羞是个体不愿接近他人或不愿进入可能被他人注意的情景。Susie Scott( 2004) 借鉴Mead 将自我分成主体自我与客体自我的概念, 提出将害羞分成主体自我害羞和客体自我害羞, 并可以将害羞看作是主体自我( I ) 与因他人的反应而产生的客体自我( me) 之间的一种对话( dialogue)。也有研究者通过分类的方式来界定害羞。Pilkonis ( 1977)区分出公众害羞( pubic shyness) 和自我害羞( private shyness) ; 公众害羞指缺乏人际交往技巧以及顺利的人际交往经验, 自我和他人都评估为害羞; 自我害羞指个体虽然有一定社交技能和顺利的社交经历, 但怀疑心理的产生并因此导致生理和心理上的不舒服感, 一般是被自我评估为害羞而很少是被他人评估害羞( fearful shyness) 和自我意识型害羞( self- conscious shyness)的观点, 认为恐惧型害羞主要表现为个体对新异刺激的害怕和自主反应, 自我意识型害羞则是因为个体对自我公众形象的过度觉察而表现出的不自在和退缩行为; 前者在生命早期就出现了, 而后者出现较晚9。20 世纪90 年代以后, 害羞研究进一步深入。越来越多的研究者通过探讨害羞与社交恐惧和其它精神障碍的关系。2.1.2害羞的测量目前害羞的测量主要有以下几种:当前经验( current experiencing) 评定法、能力( capabilities) 测量法、先前行为( prior behavior) 评定法、行为观察( observation of behavior) 法、心理生理法、自陈( self description) 测验法等。近年来, 害羞的实验研究日益得到重视。害羞的测量工具主要包括最早出现的斯坦福害羞调查问卷( Stanford Shyness Survey) , 受到普遍认可和广泛使用的Cheek和Buss 害羞量表( Cheek and Buss Shyness Scales, CBS) , 以及最近发展起来的害羞问卷( shyness Questionnaire, ShyQ),现在多用1983 年修订的Cheek 和Buss 害羞问卷( the Re2vised Cheek and Buss Shyness Scale, RCBS) 。2.1.3害羞的现状害羞在美国是一个普遍的现象,过90的人报告在他们生活的某些时候体验到害羞,只有很少的人(近25的人)极为害羞,他们社交时或者是想象社交时倾向于担心、紧张或笨拙和逃避(AddisonSchmidt,1999)。早在20世纪70年代美国成人报告其特质害羞已经成为他们生活中的一个问题,并且其比例为40(加减3)。研究表明近十年来自我报告的害羞已经大幅增长到50左右(487+一2)(HendersonZimbardo,1998)10。因此随着对成年人害羞心理研究的深入,大学生的害羞心理问题也因该引其重视,丰富该领域的理论知识和方法,为大学生身心的健康成长保驾护航。2.2人际关系2.2.1 人际关系的界定人际关系是指社会中的人们因为相互交往而形成的相互联系的社会关系。人际关系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人际关系是指社会中所有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以及人与人之间关系的所有方面。它包括亲属关系、朋友关系、同学关系、师生关系、恋人关系、同事关系、战友关系等等。大学生人际关系也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大学生人际关系是指大学生与之有关的一切人的人际联系。狭义的大学生人际关系是指大学生在校期间和周围与之有关的个体或群体的相处及交往的关系,主要包括同学关系、师生关系、舍友关系等。目前国内大学生人际关系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狭义大学生人际关系上。本研究中的人际关系是指狭义的大学生人际关系,即大学生在校期间和周围与之有关的个体或群体的相处及交往的关系。2.2.2 人际关系的理论人际交往理论主要包括符号相互作用论,场合交往论,自我呈现论,社会交换论和T 组理论11 。符号相互作用论也叫象征性交往理论,是社会心理学家米德提出的,他认为每个交往者都有自己的一套符号系统,在人际交往中重视语言符号的作用,语言中所含有的社会背景和文化背景都是人际交往的外在载体。交往者以其在人际交往中所担当的角色来估计他人的反应,所以个人的自我意识会对人际关系有很大的影响。场合交往论是康波和斯尼格等提出的,他们强调人际交往中特定情景的作用。戈夫曼的自我呈现理论主要阐述了人际交往中的自我暴露的问题,这个理论认为人在交往中通常会把自己最好的形象展现给别人。社会交换理论,是社会学家霍曼斯采用经济学的概念来解释人的社会行为12 。该理论认为,人际交往行为实际上就是一种社会交换行为,这种交换除了物质的,还有荣誉、地位等非物质交换以及心理财富的交换。在交换过程中个体为了获得满意感,首先并且最重要的是建立在自我利益的基础上的,选择那些最能使自己获益的他人,只有双方都达到了满意,交往才会继续。如Siebert&Kelly 的代价与报酬的关系理论。T 组理论是40 年代初勒温提出的,目的在于提高人们对潜意识交往动机的感受,从而便于交往者以对双方互利的方式行事。西方社会心理学的人际关系理论主要可以分为三类:一是人际交往理论,二是人际特质理论,三是人际激励理论13。其中人际特质理论的代表人是社会心理学家舒茨,他认为每个人都有与人交往的需要,只是表现的程度不同,认为人有三种基本的需要即包容的需要、支配的需要和情感的需要以及个体在其上的表现来解释人际关系的行为模式。人际激励理论主要从建立人际关系的动机来分析的,主要包括需要理论、归因理论、期望理论、公平理论。马斯洛在需要层次理论中指出人有友爱归属的需要,这种交往的需要在整个需要体系中占据中间位置;归因理论是海德提出来的,该理论侧重于对人的活动的因果关系进行分析。期望理论是美国心理学家弗罗姆提出的,该理论认为在人际关系中,人们通过衡量自己对他人所付出的努力与最终所能获得的报酬之间的关系,来选择合适的交往行为,从而达到最终的交往目的。公平理论是美国心理学家亚当斯提出来的,他侧重于研究公平性对人际关系的影响。群体人际关系层次理论是彼德罗夫斯基提出的,他认为人际关系就其结构而言可分三层:表层、中层、内层。人际关系活动中介理论用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解释群体中人际关系的相互作用,认为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靠活动来连接的,靠交往来进行维持的。黄光国提出了华人社会人际交往理论模型,认为中国人际关系可分为三类:情感性关系,用以满足关心、温情、安全感、归属感等情感方面的需要14。工具性关系是强调物质利益的关系。混合性关系主要是由亲戚、邻居、同学、师生等组成的复杂的人际关系。翟学伟(2001)提出中国人人际关系三位一体理论,认为中国人人际关系是由“缘”、“情”、“伦”构成的三位一体。中国人的人际关系是人缘、人情、人伦构成的三位一体。彭泗清(1998)针对中国人的人际关系特点提出了示范-回应模式理论。他认为最能反映中国人人际关系活动的动力学特征是示范行为,要正确理解中国人人际互动的模式和特点,必须找准三个基点,即价值支点、行为支点和行为控制点,同时每个点又可以区分为文化理想模式和实际变式。无论是示范过程还是回应过程,它们都包括理想模式、小人变式和常人变式这三种形式。在人际互动中,个体对示范方式的选择最重要的是取决于其社会历程15。2.2.3 大学生人际交往的意义 大学阶段是人生最重要的成长阶段,也是过渡阶段,大学生思想活跃、感情丰富,有强烈的人际交往需要。良好的人际关系,对维护大学生的身心健康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首先对大学生的生理、心理状况都有促进作用。良好、积极的人际关系,能使人心情愉快、体验到充足的爱,并富有爱心、同情心,积极向上,充满信心,能保持良好的人生观、价值观,进而可以产生大量有意义的亲社会行为;反之,如果不良的人际关系,则会使人自我封闭,冷漠,畏缩,容易形成精神上、心理上的巨大压力,久而久之,会形成各种心理障碍。其次,人际关系能影响人的情绪、情感的变化。实践证明,良好的人际关系对大学生的不良情绪、情感有很好的疏导作用。良好的人际关系除了能维护大学生的身心健康外,还是大学生成长成才的重要保证。首先,良好的人际关系,保证了个体与他人充分的交流,孔子曰:“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与他人的交流是获取有用信息和知识的重要途径。其次,良好的人际关系是个体认识自我、完善自我的重要手段,通过与他人的交往,能够更清晰地了解自己的优缺点,进而加以改善。总之,良好的人际关系是大学生个性发展与人格健全的保证。2.2.4 大学生人际关系的现状在当今社会,大学生所承受的心理压力越来越大。一方面,大学生从原来相对比较狭窄且单纯的高中生活一下转到更为复杂、更为广泛的大学生活,面临全新的一切,必定有一段迷茫期。无论是对朋友还是对学校、老师,都非常理想化,都要以理想的标准去衡量,尤其对朋友,可以说有非常高的期望值,而事实一旦他们所想相背离,就会产生非常高的挫败感。这时如果有较好的人际交往技术,就会帮助个体很好且很快的度过这一时期。另一方面,大学生开始为以后步入社会打基础。他们开始尝试独立的人际交往,并试图发展这方面的能力。而且,交往能力越来越成为大学生心目中衡量个人能力的一项重要标准。良好的人际关系,是他们身心健康发展的必然要求。2.3 害羞心理与人际关系的相关理论社会适应模型认为,在社会适应活动中个体通过与陌生人的交往,并保持亲密关系来进行社会练习。而羞怯的个体在社交情境中会反转自我强化斜线:将人际交往中的失败归于自身,成功归于外部的、情境限制的、暂时不可控的因素,最终导致逃避人际交往情境16。这就说明,羞怯与人际交往可能存在着一定的关系。羞怯个体由于某种原因感到不安和苦恼,从而过多地去约束自己的语言和行为,不能很好的去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使人际关系难以正常地发展。有关的调查表明,现在大学生心理问题中,关于人际交往的已占50%以上。主要表现为自我中心、自我封闭、反抗与嫉妒心理、自卑、胆小、害羞、内向、孤独、不善与人交际、不善于言谈、怀疑他人、不喜欢参与社交活动、对人冷淡等。这些问题出现的比例最高为83.8%,最低为38.3%17。研究也发现,羞怯个体不会觉察到特定人际情境中行为的适当性,并且较少表现出社会化行为(Gretchen,1989);也有学者发现,可以通过对拒绝的期待和人际交往能力来预测羞怯(Todd et al,1997)。因此,尽管害羞与人际关系的研究一直是心理学社会学研究的热点,但对于相关性的结论不统一,本研究来进一步讨论两者之间的相关,并通过回归分析来了解人际关系各维度对于羞怯的影响。 第3章 研究设计3.1 研究目的 本研究的目的在于,从实证研究的角度出发,探讨害羞和人际关系的关系,并通过回归分析来了解人际关系各维度对于羞怯的影响。旨在探索提升当代大学生人际交往的有效途径,以促进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3.2 研究意义3.2.1 理论意义(1)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已经成为一个公认的社会焦点,而大学生的人际关系问题与个体的心理健康密切相关,并且人际关系越来越成为大学生心目中衡量个人能力的一项重要标准。通过探讨大学生人际关系的影响因素,为制定科学、系统有效的心理健康教育策略提供科学、有效的理论依据,从而更好地维护大学生的心理健康。(2)本研究在探讨害羞心理和人际关系的关系,以更好的克服大学生的害羞心理问题,更好地去学习,生活和工作。3.2.2 现实意义 人际交往是大学生生活的基本内容之一。人际关系和谐与否是影响大学生心理健康的一个重要因素。良好的人际关系, 有利于促进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以及获得安全感、归属感、幸福感。而不良的人际关系则会阻碍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并会产生不适当的行为。在当今社会,大学生们面临着更为严峻的就业形势, 尤其是今年毕业的大学生,在全球金融危机的形式下承受着来自社会的更多的压力。这些因素都会导致他们在成长过程中更容易出现自我封闭等心理劣势, 造成人际交往障碍, 影响自身的健康发展。培养良好的人际交往能力,不仅是大学生活的需要,更是将来适应社会的需要。因此, 探讨大学生人际关系的影响因素,提高大学生人际交往的能力不仅有利于大学生形成和发展健康的个性品质,而且对其今后的职业生涯及人生道路将会产生极大的影响。3.3 研究假设1. 大学生的害羞心理和人际关系存在性别和年龄的差异。2. 大学生的害羞心理和人际关系存在显著相关。3. 大学生的人际关系状态对大学生的害羞心理具有预测作用。3.4 研究方法3.4.1 被试的选取本研究从苏州大学,江南大学随机抽取大学生300名,共同组成本研究被试,从此两所学校抽取被试。 3.4.2 测量工具3.4.2.1 害羞的测量本文运用Cheek&Buss羞怯量表中文版,该量表共13题,采用l一5级计分方法,分数越高,说明羞怯程度越高,是目前应用范围较为广泛的测试总体羞怯的工具。大量研究表明,该量表信、效度良好,Cronbach值为090,条目之间的平均相关系数为039。3.4.2.2 人际关系的测量本研究对大学生的人际关系采用郑日昌等人编制的人际关系综合诊断量表18,该量表是一份人际关系行为困扰的诊断量表,共28道题,每道题作“是”、“否”回答。回答“是”得1分,“否”得0分,分数越高,说明其人际关系行为困扰越严重。量表从四个方面考查了与人相处时存在的困扰程度,分别是人际交谈困扰、人际交际困扰、待人接物困扰、与异性交往困扰。大量研究显示该量表有较好的信、效度。本次研究的内部一致性系数是0.80。3.4.3 施测过程将Cheek&Buss羞怯量表、大学生人际关系综合量表问卷装订在一起,由研究者本人按班级发放,当场回收,剔除无效问卷。本研究共发放问卷300份,剔除无效问卷,最后有效问卷为250份。收集数据,录入计算机,采用spss18.0进行分析。3.5大学生心理害羞与人际关系的相关研究1. 不同性别在人际关系及羞怯方面的差异比较表1 不同性别在人际关系各维度及羞怯方面的T检验性别均值标准差TSig.(双侧)交谈方面的行为困扰男2.20931.47290.974.333女1.93551.37746与人交际方面的困扰男2.30231.65522-2.151.034女3.00001.61955待人接物方面的困扰男1.4419.881081.143.256女1.2258.99868与异性交往方面的困扰男1.62791.39767-.117.907女1.66131.47040羞怯总分男32.30235.78806-.855.394女33.41817.06314经过独立样本T检验可知,不同性别在人际关系方面的“与人交际方面的困扰”上存在着显著的差异,且男性在这方面的得分显著低于女性的得分,这说明男性在这方面的困扰程度要低于女性同学。2. 不同年龄与人际关系及羞怯方面的关系由于本次调查中年龄是以实际年龄进行的收集,因此通过相关分析来确定年龄与人际关系及羞怯的关系。得到如下表所示的结果表2 不同年龄与人际关系及羞怯方面的相关性 交谈方面的行为困扰与人交际方面的困扰待人接物方面的困扰与异性交往方面的困扰羞怯总分年龄 Pearson 相关性-.145-.250*-.065-.222*-.231*表示p0.05通过皮尔逊相关分析可知,年龄与人际关系的“与人交际、与异性交往”这两个维度呈负相关,及年龄越高,这两方面的困扰就会相对的逐渐变低。另外,年龄与羞怯总分呈显著的负相关,同样表明了随着年龄的变大,羞怯的程度会逐渐变低。3. 人际关系与羞怯的相关分析表3 人际关系各维度与羞怯总分的相关性交谈方面的行为困扰与人交际方面的困扰待人接物方面的困扰与异性交往方面的困扰羞怯总分交谈方面的行为困扰1与人交际方面的困扰.349*1待人接物方面的困扰.124.0691与异性交往方面的困扰.283*.550*.1731羞怯总分.419*.527*.032.460*1*. 在 .01 水平(双侧)上显著相关。通过相关分析可知,在人际关系的“与人交谈方面、与人交际方面、与异性交往方面”这三个维度与羞怯的总分存在非常显著的正相关,即这三方面的困扰越大,羞怯的总分也会越高。4. 人际关系与羞怯的回归分析根据前面相关分析可知,人际关系的“与人交谈方面、与人交际方面、与异性交往方面”这三个维度与羞怯的总分存在非常显著的正相关,因此以这三个维度为自变量,以羞怯总分作为因变量进行回归分析,从而确定各维度对于羞怯总分的预测作用大小。采用多元回归分析得到如下回归系数表格,其中调整的R0.353,F=19.9,P0.01。表4 人际关系与羞怯的回归系数模型非标准化系数标准系数tSig.B标准 误差B(常量)25.5521.10723.090.000交谈方面的行为困扰1.140.393.2462.902.005与人交际方面的困扰1.280.384.3243.330.001与异性交往方面的困扰.972.435.2122.232.028a. 因变量: 羞怯总分 通过回归分析可知,人际关系的三个维度对于因变量羞怯总分有显著的预测作用,其中“与人交际方面的困扰”对于羞怯总分的预测作用最大,其次是“交谈方面的困扰”,第三是“与异性交往方面的困扰”。 第 4章 讨论与结论4.1 各变量对害羞心理、人际关系的影响 经过独立样本T检验可知,在整体的人际交往上,男女性别未表现出显著的差异,但不同性别在人际关系方面的“与人交际方面的困扰”的显著性P值为0.034,该值在0.05水平上显著,且男性在这方面的得分显著低于女性的得分,这说明男性在这方面的困扰程度要低于女性同学。究其原因,可能与男女的性格以及社会角色的不同有关。男生性格趋于外向,对待身边的人喜欢称兄道弟,在人际交往方面比较“大朋友”型的,且社会赋予了男性不一样的社会角色,要求他们能够在人际交往方面游刃有余,这样才能有一定的成就。而且,男生比较爱面子,所以,他们即使有一定的人方面的困扰,也不一定说出来。女生就不同了,女生比较敏感,很多时候别人无意中说的话,都会被曲解,从而导致朋友关系的破裂。同时,女生在社会上属于被保护的类型,所以,她们一遇到困难就会向外界寻求帮助,这也可能造成女生得分高于男生。在年龄方面,年龄与人际关系的“与人交际、与异性交往”这两个维度的显著性p值分别为-0.250和-0.222,呈负相关,即年龄越高,这两方面的困扰就会相对的逐渐变低。另外,年龄与羞怯总分的显著性P值为-0.231,呈显著的负相关,同样表明了随着年龄的变大,羞怯的程度会逐渐变低。这与朱媛媛和姚本先的大学生羞怯现状调查和分析的研究结果相一致,大学生随着年龄的增加害羞程度会逐渐变低,人际交往困扰也相应减少。原因可能是大学生随着年龄增加接触的人和事物越来越多,以及更多的知识贮备,让他们变得越来越自信,越来越成熟。4.2 大学生害羞心理与人际关系的相关分析 通过相关分析可知,在人际关系的“与人交谈方面、与人交际方面、与异性交往方面”这三个维度与羞怯的总分存在非常显著的正相关(p值分别为0.419,0.527,0.460)即这三方面的困扰越大,羞怯的总分也会越高。本结论与王倩倩的大学生羞怯特点及其与自尊、孤独、人际情境觉察能力的关系的研究结论,大学生害羞心理与人际关系呈正相关,两者相互影响是想一致的。同时这与本研究的预期也较一致。在现实生活中,大学生因害羞心理而感到不安和困窘,从而过多地约束自己的言行,不能充分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使人际关系难以正常地发展。同时不良的人际关系也会造成大学生的心理压力,让原本有害羞心理的大学生,害羞状态更严重,良好的人际关系则会使人心情愉快,体验到充足的爱,有利于疏导和调整害羞心理,对身心健康具有积极的意义。4.3 各变量对大学生害羞心理的预测作用本次研究将人际关系的三个维度作为预测变量,使用回归分析来考察他们对大学生害羞心理的预测程度,结果表明人际关系的三个维度对于因变量羞怯总分有显著的预测用,其中“与人交际方面的困扰”对于羞怯总分的预测作用最大,其次是“交谈方面的困扰”,第三是“与异性交往方面的困扰”。即通过大学生的人际交往状态可推测他们的害羞心理状态。这与Todd等人2005年的相关研究理论是想吻合的,Todd研究发现,可以通过对拒绝的期待和人际交往能力来预测羞怯的程度。因此,在现实生活中,因该关注大学生的人际交往活动的开展,人际关系的有效发展有助于预测和调整大学生的还需心理状态,有助于大学生的身心健康。4.4 本研究可能存在的不足因为本研究是本着方便取样的原则,被试在各层次上可能存在比例不均衡的现象,这种比例上的不均衡可能会消弱结果的说服力。而且,本研究只是在一般情景下采用问卷调查的方式来考察大学生害羞心理与人际关系的关系,而缺乏特定的情景和一些特定的刺激变量,所以,可能无法全面地考察到各变量间更复杂的关系。4.5 建议 害羞心理是影响大学生社交行为的重要的内部心理因素。从本次研究的结论中害羞心理对人际关系的呈正相关,而且从大学的人际交往行为中可以预测大学生的害羞心理状态,因此培养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积极开展相关活动有利于克服大学生的害羞心理。在实际生活中帮助学生调整心理状态,培养健康,活力的优秀大学生。(1)家庭中,父母要对孩子进行积极关注,乐意与孩子沟通,培养孩子的人际交往能力。(2)学校中,多给学生提供各种人际交往的机会,肯定学生的有效行为,增加其自信心,最近降低害羞心理的影响而使其人际关系更加良好。对学生多一些好的期望、多一些关心、支持、鼓励。(3) 朋友间,青少年对周围人们给她(他)的关系是十分在意的,朋友间应该多主动与其交往,开展互动与交流,给予鼓励和支持,以更好的建立双方的关系。 参考文献1害羞心理学 :(美)津巴多,段鑫星译 ,2009-10-1 2Lewinsky H The nature of shyness British j.Psychology, 1941, 32(2):8 113Cheek JM.Buss AH Shyness and sociability .j.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1981,41:330-3394丽倩. 人为什么会害羞.,2005 ,85.李全彩. 大学生人际关系的现状与对策. 中国学校卫生, 2002,23 (1) : 476解亚宁, 张育昆, 于涛, 等. 生活事件因素与中国少数民族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相关和多元回归分析. 中国心理卫生杂志,1993, 7 (4) : 1827赵靖平. 低年级医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及影响因素的研究. 中国心理卫生杂志,1987, 2 (2) : 768朱媛媛 姚本先 .大学生羞怯现状调查与分析 .保健医学研究与实践,2010,01期9王文娟 金一波.害羞的界定和测量与研究方法述评.心理科学,2009.04期10王可可.大学生羞怯与社会支持、自我评价、社交效能感的关系.山东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0911郭海燕.自尊、自我评价与人际关系的相关研究,201012孔平,张秋影.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13 林崇德.人际关系心理学,人民教育出版社,199914 全国13 所高等院校社会心理学编写组编,社会心理学,南开大学出版社,2008.15申武丹.大学生的人际关系及其与自我概念的相关研究.广西师范大学.200716刘志远.大学生性别角色与人际困扰的关系研究. 中国卫生事业管理.200917王倩倩 大学生羞怯特点及其与自尊、孤独、人际情境觉察能力的关系 学位论文 200718 杨勋.大学生害羞问卷的初步编制.西南大学硕士论文致谢 在论文完成之际,我要特别感谢的我的指导老师吴继霞老师,谢谢她的指导与督促,同时感谢她的谅解与包容。在论文的修改以及成文方面,我都得到了吴老师的悉心细致的帮助,没有吴老师的帮助也就没有今天的这篇论文。 感谢我的班主任张维善老师,谢谢他在这四年中对我们的关心与教导。 在论文的写作过程中,也得到了很多同学和朋友的宝贵意见,在此一并致以诚挚的谢意。 谢谢我的父母,没有他们的辛勤付出与培养也就没有我的今天,在这一刻,将最高的敬意献给你们。最后,向在百忙中抽出时间对本文进行评审并提出宝贵意见的各位老师表示由衷的谢意。本文参考了大量的文献资料,在此,向各学术界的前辈致敬!附件大学生人际关系综合诊断量表性别:_ 年龄:_这是一份人际关系量表,通过此问卷对大学生人际关系状况有一个总体上的了解,采用不记名方式,答案没有对错好坏之分,请您如实、认真地填写。本问卷共28道题,每道题有“是”和“否”两个选项,选“是”计1分,选“否”计0分,请您将所选答案对应的分值写在每个题目的后面。( )1. 关于自己的烦恼有口难言。( )2. 和生人见面感觉不自然。( )3. 过分的羡慕和嫉妒别人。( )4. 与异性交往太少。( )5. 对连续不断的交谈感到困难。( )6. 在社交场合感到紧张。( )7. 时常伤害别人。( )8. 与异性来往感觉不自然。( )9. 与一大群朋友在一起,常感到孤寂和失落。( )10.极易受窘。( )11.与别人不能和睦相处。( )12.不知道与异性相处如何适可而止。( )13.当不熟悉的人对自己倾诉他的生平遭遇以求同情时,自己常感到不自在。( )14.担心别人对自己有什么坏印象。( )15.总是尽力使别人赏识自己。( )16.暗自思慕异性。( )17.时常避免表达自己的感受。( )18.对自己的仪表(容貌)缺乏信心。( )19.讨厌某人或被某人所讨厌。( )20.瞧不起异性。( )21.不能专注地倾听。( )22.自己的烦恼无人可倾诉。( )23.受别人排斥与冷漠。( )24.被异性瞧不起。( )25.不能广泛的听取各种意见、看法。( )26.自己常因受伤而暗自伤心。( )27.常被别人谈论、愚弄。( )28.与异性交往不知如何更好的相处。感谢您的合作,请检查一下是否有漏答,谢谢!羞怯量表(Cheek,1983)性别:_ 年龄:_1=非常不相符或不真实,完全不同意。 2=不相符3=中性(介于2和4之间) 4=相符 5=非常相符或真实。完全同意。( )1当同不太熟悉的人在一起时我感到紧张。( )2我在社交方面相当差劲。( )3对向别人打听些事情我不觉得困难(R)( )4我在聚会或其它社交活动中经常感到不自在。( )5当处于一群人之中时,我程难找到合适的交谈话题。( )6我并不需用很长的时间来克服我在新环境里的羞怯。(R)( )7在与生人一起时,我很难表现得自然。( )8在与有权威的人谈话时,我感到紧张。( )9我对我的社交能力毫不置疑(R)( )10我难以正视面前的人。( )11我在社交场合里感到很受限制。( )12我并不觉得同陌生人谈话有什么困难。(R)( )13我在与异性交往时更加羞怯。 Shyness, Sociability, and Parental Support for the CollegeTransition: Relation to Adole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