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 5.1 新中国初期的外交课件 人民版必修1.ppt_第1页
高中历史 5.1 新中国初期的外交课件 人民版必修1.ppt_第2页
高中历史 5.1 新中国初期的外交课件 人民版必修1.ppt_第3页
高中历史 5.1 新中国初期的外交课件 人民版必修1.ppt_第4页
高中历史 5.1 新中国初期的外交课件 人民版必修1.ppt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一新中国初期的外交 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 了解新中国建立初期的重大外交活动 理解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在处理国际关系方面的意义 一 另起炉灶 与 一边倒 1 背景 1 国内 新中国成立 2 国际 世界民族解放运动高涨 以 为首的资本主义阵营和以 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初步形成并走向对峙 2 外交政策 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 包括 另起炉灶 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 一边倒 3 外交方针 1 另起炉灶 内涵 不承认 政府建立的一切旧的屈辱的外交关系 在新的基础上同各国另行建立新的 外交关系 1 2 美国苏联3 1 国民党平等 作用 改变了 的地位 在政治上建立起 的外交关系 2 一边倒 内涵 外交向旗帜鲜明地站在 一边 作用 在保障人民革命胜利成果 捍卫和平 维护 与 的斗争中不致处于 的地位 3 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 内涵 清除帝国主义在中国的残余势力 取消帝国主义在华的一切 作用 巩固了新中国的独立和 半殖民地独立自主 2 社会主义阵营 独立主权孤立无援 3 特权 主权 4 成就 1 原因 奉行独立自主的 外交政策赢得世界进步力量的支持 根据 和 的外交方针 积极开展外交活动 2 成就 政府第一个与中国建交 保加利亚 朝鲜 捷克斯洛伐克 波兰等国家相继与中国建交 毛泽东 周恩来相继访问苏联 1950年2月 双方签订 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 以及其他一系列 协定 4 1 和平 另起炉灶一边倒 2 苏联匈牙利 经济援助 二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1 背景 1 1953年 停战后 国际紧张局势趋于 2 为争取 的进一步好转和为国内 创造和平的国际环境 2 过程 1 提出 1953年12月 周恩来在会见 代表团时 首次提出 1954年 周恩来在访问印度和 时 分别与两国总理发表联合声明 一致同意以 作为指导中印 中 关系的基本准则 1 1 朝鲜缓和 2 国际局势经济建设2 1 印度 缅甸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缅 2 完善 在中印两国总理的联合声明中 把 平等互惠 改为 在 会议上 周恩来又把 互相尊重领土主权 修改为 互相尊重 3 意义 成为解决国与国之间问题的 2 平等互利 亚非主权和领土完整3 基本准则 三 走向国际舞台1 日内瓦会议 1 出席 年4月至7月 周恩来率中国政府代表团赴日内瓦出席 2 目的 和平解决 和 问题 3 成就 当会议陷入僵局时 周恩来就 停止敌对行动提出六点建设性意见 推动会议的进展 并最终达成 关于恢复印度支那和平的日内瓦协议 4 意义 这是新中国第一次以 身份参加的重要的国际会议 进一步缓和了 和世界的紧张局势 1 1 1954 2 朝鲜印度支那 3 印度支那 4 大国 亚洲 2 万隆会议 1 背景 亚非民族解放运动不断高涨 2 召开 1955年4月 29个 国家出席会议 3 议题 讨论各国共同关心的 问题和亚非国家 问题 4 成就 周恩来提出了 方针 受到与会各国代表的赞扬和拥护 2 2 亚非 3 国际发展 4 求同存异 会议达成 关于促进世界 和 宣言 5 意义 这是第一次没有 参加的亚非国际会议 会议所显示的亚非人民团结一致 反对殖民主义 争取和维护民族独立 增进各国人民间友好合作的精神 被誉为 和平合作 5 西方殖民者万隆精神 1 新中国成立初期为什么要实行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 1 新中国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独立自主的人民民主专政国家 2 共同纲领 以法律的形式肯定了外交政策的原则 体现了实行独立自主外交政策的根本目的 为了保障本国的独立 自由和领土的完整 拥护国际的持久和平和各国人民的友好合作 反对帝国主义的侵略政策和战争政策 3 新中国成立时 以美国为首的帝国主义国家不承认新中国 对新中国采取敌视政策 4 新中国成立时 社会主义已经成为一个体系 亚非拉人民的民族解放运动日益高涨 赢得了民族独立 为新中国奉行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创造了有利的国际环境 5 新中国成立前 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旧中国没有独立自主的外交 受尽帝国主义的凌辱 启示 一个国家的外交政策由政权的性质 国家利益 国际环境和国家的综合国力决定 应用示例 新中国成立后 按照中国共产党的外交政策原则 旗帜鲜明地站在以苏联为首的和平民主阵营一边 并于1950年2月14日与苏联签订 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 中国当时采取 一边倒 方针的主要意图是 a 创造利于经济建设的国际环境b 借助苏联恢复中国联合国席位c 与苏联结盟共同谋求世界霸权d 希望苏联成为第三世界的后盾 解析 注意时间 这一时期的世界 已经形成了两大阵营 才成立新中国 面临的首要任务是进行经济建设 而进行经济建设就需要一个和平稳定的国际环境 中国是联合国创始国 恢复中国联合国席位关键看新中国的实力 仅仅依靠苏联的力量 不可能会恢复中国联合国席位 排除b项 新中国政策中 就有不称霸 中国不可能会谋求世界霸权 排除c项 当时 第三个世界的理论还没有出现 不存在希望苏联成为第三世界的后盾的问题 排除d项 答案 a 2 新中国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包括哪些内容 应用示例 清除帝国主义在中国的残余势力 取缔帝国主义在华的一切特权 这一新中国的外交方针被称为 a 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 b 另起炉灶 c 一边倒 d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解析 另起炉灶 是指新中国不承认国民党政府建立的一切旧的屈辱的外交关系 而要在新的基础上与各国另行建立新的平等的外交关系 一边倒 是指新中国在外交上旗帜鲜明地站在社会主义阵营一边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20世纪50年代中期提出的解决国际争端的政策 答案 a 3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特点和作用是什么 1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特点 包容性 五项原则既适用于社会制度相同的国家 也适用于社会制度不同的国家 既适用于发展中国家 也适用于发达国家 既适用于国家间的政治关系 也适用于国家间的经济关系 开放性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和平的原则 也是发展的原则 在不同历史时期它能容纳不同的时代内容 其内涵随着时代的发展不断得到充实和丰富 2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作用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 标志着新中国外交政策的成熟 它是我国处理国与国之间相互关系 参与国际事务所遵循的一项基本原则 为开创中国外交新局面奠定了基础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维护世界和平与安全的重要政治基础 它的提出和运用 被誉为国际关系史上的伟大创举 应用示例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之所以逐渐得到国际社会的广泛认可 成为解决国与国之间问题的基本准则 主要是由于它 a 消除了不同国家之间的分歧和矛盾b 根本上消除了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c 超越了意识形态和社会制度的差异d 得到了广大亚非国家的认可和赞扬 解析 本题考查新中国50年代的外交成果 属于中等难度题 建国后初期的 三大政策 带有明显的意识形态和社会制度的特点 制约了新中国外交的发展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 则超越了这一局限 标志着新中国外交的成熟 也成为处理国与国之间的关系的基本准则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不可能消除国家之间的分歧和矛盾 也不可能从根本上消除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 故a b两项都错误 答案 c 基础达标 1 20世纪50年代我国提出的外交方针和原则 至今仍富有生命力并被广泛运用的是 求同存异 的方针 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 jp2 和 平共处五项原则 发展与第三世界国家的友好关系 a b c d 解析 20世纪50年代我国提出的外交方针和原则主要就是 而这两个至今还为国际社会所提倡 是中国在改革开放新时期提出的 答案 d 2 国书是一国派遣或召回大使 公使时 由国家元首致接受国元首的正式文书 右图是新中国第一号国书的局部 该国书的接受国应是 a 朝鲜b 苏联 c 印度d 日本 解析 1949年10月2日 新中国成立后的第二天 苏联就宣布承认新中国 成为第一个承认新中国的国家 答案 b 3 下图为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创立50周年的纪念明信片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是一个在外交实践中不断完善和发展的外交原则 下列属于后来有所修改的措辞是 互相尊重领土主权 互不侵犯 互不干涉内政 平等互惠 a b c d 解析 最初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表述是 互相尊重领土主权 互不侵犯 互不干涉内政 平等互惠 和平共处 后来在措词上作了修改 把 平等互惠 改为 平等互利 把 互相尊重领土主权 改为 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 答案 c 素能提升 1 2013 德兴模拟 新中国成立后 按照中国共产党的外交政策原则 旗帜鲜明地站在以苏联为首的和平民主阵营一边 并于1950年2月14日 签订 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 中国当时采取 一边倒 方针的主要意图是 a 创造有利于经济建设的国际环境 b 借助苏联恢复中国联合国席位 c 与苏联结盟共同谋求世界霸权 d 希望苏联成为第三世界的后盾 解析 新中国成立初期 在外交上提出 一边倒 的政策 在两大世界阵营分裂的环境中 中国坚定地站在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方面 有利于维护自身利益 中苏建交和 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 显得特别重要 它有利于新中国经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