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经理论与辨治的研究现状.doc_第1页
奇经理论与辨治的研究现状.doc_第2页
奇经理论与辨治的研究现状.doc_第3页
奇经理论与辨治的研究现状.doc_第4页
奇经理论与辨治的研究现状.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奇经理论与辨治的研究现状何 征摘要:本文通过对搜集到的近50年有关奇经理论及辨治的文献进行归纳整理,发现奇经辨治在现代临床各科的应用以慢性迁延性病症多,疑难杂症多。目前对奇经辨治规律尚未得到系统总结提炼,理法方药往往各执己见,众说纷纭,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奇经理论在临床辨证论治中的运用。因此对历代奇经理论、奇经治法方药进行全面的梳理,通过归纳、总结,找出规律,形成较为统一的奇经理法方药体系,对于指导临床疑难病的辨治,补充脏腑辨治理论的不足,完善中医辨证论治体系具有重要意义。关键词:奇经八脉、理论、辨治1奇经八脉理论的探讨11对奇经理论理法方药的探讨朱小南 1,2认为冲任与肝肾脾胃,带脉与肝胆,跷脉与足太阳经脉的关系密切,根据奇经八脉在临床上的应用情况,总结出奇经病的主要病症(冲任病主要表现在经带胎产及不孕、癥瘕等女科疾病;带脉主腰以下疾患,约束任督冲诸脉,带脉病有胞漏、带下、肾着、足痿、穨疝;跷脉病有目疾、癫痫、失眠和多寐、足内翻和足外翻;阳维病分外感寒热和内伤寒热,后者又分经闭兼有寒热、蓐劳兼有寒热、产后腰膂刺痛兼有寒热;阴维病表现为心胸胁腹间的一切疼痛症)和奇经用药(入冲脉药:补冲脉之气:吴茱萸、巴戟天、枸杞、杜仲、紫河车、鹿茸、紫石英、肉苁蓉;补冲脉之血:当归、鳖甲、丹参、川芎;降冲脉之逆:木香、槟榔;固冲脉:山药、莲子。入任脉药:补任脉之气:紫河车、鹿茸、覆盆子;补任脉之血:龟板、丹参;固任脉:白果。入带脉药:升提带脉:升麻、五味子;固托带脉:龙骨、牡蛎、乌贼骨;止带脉疼痛:白芍、甘草;温带脉之里寒:艾叶、干姜;清带脉之湿热:黄芩、黄柏、车前子、白芷炭;补带脉之阴:当归、熟地。入阳维药:黄芪、白芍、桂枝;入阴维药:当归、川芎。入阳跷药:防己;入阴跷药:肉桂 穿山甲;入阴阳两跷药:虎骨。)陈继明35对冲任督带的循行路线和生理功能、病理及其证治进行探讨,归纳出部分奇经病证和古代治方(冲任证治:冲任气滞证用辛香通络法,方用张仲景治“阴狐疝气”之蜘蛛散、三层回香散;冲任瘀阻之轻证用活血化瘀法,重证用虫类入络消癥,方用仲景之下瘀血汤,桂枝茯苓丸和大黄蟅虫丸、鳖甲煎丸、回生丹、吴鞠通化症回生丹、张锡纯理冲汤;冲任虚衰证用血肉有情填补奇经法,方用内经四乌贼骨一藘茹丸、龟鹿二仙膏、王孟英温养奇经方、吴鞠通通补奇经丸、天根月窟膏;冲任不固证用固涩冲任法,方用千金小角牛鳃散、通俗伤寒论滋任益阴煎、寿胎丸、震灵丹、张锡纯之安冲汤、固冲汤;冲气上逆证用重镇降逆法,方用仲景之奔豚汤、桂枝加桂汤、张锡纯加味麦门冬汤、安胃饮。督脉证治:督脉气滞证用风药通督,方用刘河间神圣散、玉真散、恽铁樵安脑丸;督脉虚寒证用温养督脉法,方用张景岳右归丸、证治准绳龟鹿二仙胶、何廉臣纳肾通督丸、叶天土香茸丸、参茸丸、医碥鹿茸丸。带脉证治:带脉不和证用通调带脉法,方用金匮甘姜苓术汤、陈修园新加白术汤、金匮当归芍药散。带脉失约证用固托带脉法,方用傅青主两收汤、张锡纯寿胎丸。)黄兴理在分析八脉循行及生理的基础上,认为八脉病证不外虚实两端,以叶氏医案为主,参及诸家经验,归纳出奇经证治八法,即“宣通法”用于奇经实证;“温阳法”用于奇经虚寒;“通补法”用于奇经虚证;“通摄法”用于冲任督带不固;“疏养法”用于冲任虚损兼有瘀阻;“升固法”用于奇阳下陷,八脉不固;“镇固法”奇脉空虚,厥阳上逆;“镇降法”用于冲气上逆诸证。刘荩文在探讨古代文献的基础上,结合个人经验总结奇经理论的临床应用:脑脊髓病变属于督脉,冲任二脉为生殖之本,冲任督带在生殖繁衍中互为作用。调理冲任是治疗生殖功能减退的主要方法之一,带下、足痿、阴挺与带脉密切相关,单纯补中益气,健脾升陷治疗子宫脱垂是不够的,需在补中益气汤基础上加菟丝子、金樱子、益智仁等固涩带脉药奏效。癫痫、中风之中经络证当为跷脉失调所致;心胸胃痛、发热恶寒、自汗、盗汗,阴阳不调多与维脉失调有关。烟建华探讨奇经理论的形成与发挥,认为黄帝内经提出了奇经八脉之说,并论述了其生理、病理及诊治;难经进一步对奇经的概念、循行路线、所主病证加以充实;滑寿和李时珍分别阐发了奇经八脉的功能生理特点,整理了奇经八脉的循行起止、所主病证,使奇经八脉的理论进一步完善;清代叶桂对奇经用药进行了发挥,为奇经理论的临床应用奠定了基础。刘绪银等13在分析黄帝内经、脉经及临证指南医案有关奇经理论和证治的基础上对奇经八脉辨治进行分析,认为督脉病证是各种原因导致督脉机能失调表现出的以督脉所过部位不适(症状)为主要特征的病证,辨治当分清外感内伤和寒热虚实,常见证候有风邪犯督、火热灼督、寒凝督脉、湿滞督脉、督脉气滞、瘀血阻督、督脉阳虚、督脉精血不足、痰注督脉等,实证治宜搜邪通督,虚证治宜填补壮督。任脉病证是因各种原因导致任脉机能失调表现出的以任脉所过部位不适(症状)和生殖机能障碍为主要特征的病证,辨治当分清寒热虚实,常见证候有热伏任脉、寒凝任脉、任脉亏虚、痰湿注任、任脉不固、湿热注任、任脉瘀阻等;实证治宜祛邪救阴安任,虚证治宜滋阴补精固任。冲脉病证是因各种原因导致冲脉机能失调表现出以冲气逆急、其所过部位不适为主要特征的病证,常见证候有冲气郁逆、寒凝冲脉、热伏冲脉、痰湿阻冲、冲脉瘀阻、湿热注冲、冲气不固、冲脉虚弱等,治疗以调和气血为核心。带脉病是由于各种原因导致带脉功能失调,临床以腰痛、腹胀满、下肢不用、内脏下垂、女子月经失调、带下、胞胎不固,男子遗精、滑精为主要特征的病证,常见证候有湿热蕴带、寒湿阻带、火热灼带、带脉瘀滞、带脉失约、带脉不固,实证治宜散邪安带,虚证治宜固摄振带。跷脉病证是因各种原因导致跷脉经气受损、阴阳失调,以下肢运动和睡眠失常为主要特征的病证,常见证候有热灼跷脉、寒湿阻跷、跷脉瘀滞、阴阳不交、阴盛阳虚、跷脉虚衰,治疗当调和阴阳,祛邪补跷。同时,对各证型提出相应的治法方药以及针刺配穴。朱祥麟49将分散于诸多古籍文献中关于奇经八脉辨证内容予以系统整理,初步归纳出奇经辨证论治内容,著有奇经证治条辨 50一书。全书分为概说、各论两大部分。概说包括奇经八脉证治沿革,奇经辨证概念,奇经辨证内容,奇经与脏腑、十二经脉、卫气营血阴阳之关系,奇经络脉及其用药特点等内容。各论按八脉分章,分列病机、奇经病治则、奇经病用药选说、八脉穴位主治、八脉病证治条辨等内容。本书所列八章,分论八脉生理病理、条辨证治,内容详备。同时书中明确提出奇经具有络脉性质,提出“以补为体,以通为用”的用药特点。12 关于奇经八脉循行(1)冲脉的循行关于冲脉并少阴还是并阳明循行,或行少阴、阳明之间的争议,古而有之,至今无定论。马氏认为冲脉在出气街后并足阳明经夹脐上行。素问骨空论以及李时珍的错误在于将夹脐的经脉当作足少阴肾经,冲脉并足少阴经应在下肢。王健认为冲脉实起于脐下胞中,其循行分为上、下两部分,上行部分又分前后(其中前行是冲脉循行的主干部分);下行部分亦分二支(一支前而下,行于大腿内侧;一支后而下,到达足背)。冲脉经气所至则与各经脉相联通,散布周身。(2)阴阳维脉的起点及循行方向关于“阳维起于诸阳交”、“阴维起于诸阴交”的观点有以下几种:“诸阳之会”与手足六阳经及督脉均有联系,“诸阴之交”与手足六阴经任脉均有联系。“诸阳会”指悬钟穴,“诸阴交”指三阴交穴。“诸阳会”、“诸阴交”是“多经交会处”,“诸阳会”指头肩部各交会穴,“诸阴交”是指腹部各交会穴。“诸阳会”指头部,阳维脉起于头部;“诸阴交”指三阴交,阴维脉起于三阴交。(3)跷脉与眼睑在其循行过程中发生两次联系 阴跷阳跷分别起自照海、申脉,各自沿下肢内外侧上行,至目内眦而合,合而入脑,入脑后再分,达于目锐眦而交。由此认为,跷脉与眼睑之间的联系是分两次进行。其中,阴跷脉下秉足少阴之脉气,上承足阳明经于口唇鼻旁达于目下纲;阳跷脉秉足太阳之脉气上行,达于目上纲,此为第一次联系。在这次联系中,二跷均分别接受正经气血的渗灌达于上下眼睑,起着濡养眼睑的作用;二跷于睛明合而入脑,入脑后再分,达于目锐眦,这是跷脉与眼睑的第二次联系,此次联系途径有脑的参与,从而实现跷脉司眼睑开合的功能。故跷脉主要功能在于司眼睑开合而主睡眠及对睡眠的调整而间接影响机体其他功能的调节两方面。(4)关于脑的经络程建斌等通过对奇经的起止部位及上行路线作详细分析,结合奇经的生理功能和病理表现与脑的关系、中西医对脑的认识以及经络的现代研究探讨脑所属的经络。认为任、督二脉的上极是丘脑下部脑下垂体系统,支配五脏六腑的植物神经系统,亦属于经络系统,因此丘脑下部脑下垂体系统既是五脏六腑的中枢也是经络系统的中枢;冲脉由外胚层本身内卷成为第三个生成物来源的中胚层构成;跷脉循行过程中的左右交叉现象,与现代医学的“视交叉”、“感觉运动神经传导通路”的交叉现象相似。而奇经八脉均无其脏腑归属,故脑所属经络最大可能就在奇经八脉中,在总体忠实于传统经络循行路线基础上,推导出督脉、冲脉、跷脉为脑的经络。13关于奇经八脉功能的新认识(1)督脉与脑、脊髓以及衰老的关系有人提出督脉是属于大脑的经脉,认为督脉是起源于大脑而主持躯体运动的经脉。督脉在项背部的起止循行路径和病变均与皮质脊髓束的起止循行基本一致,所以皮质脊髓束应是督脉在项背部的实质内容。皮质脑干束是督脉在头面部的主要实质内容。督脉既是大脑识神的经脉,也就是心识神的经脉。思维意志等心识神是通过督脉以“任物”和“处物”的。也有以督脉所属穴位具有直接调节人身五脏六腑功能的作用,督脉病直接表现为大脑病态,如类似于瘫痪、癫痫、精神病等,以及督脉所属28穴中有24穴直接与大脑病态有关等为依据,认为督脉是大脑经的经别,并非奇经。督脉是脏腑精微上输于脑的重要通路,督脉通髓达脑,与脑有着广泛的生理病理联系。督脉之气升则清阳之气上充脑窍,督脉之气降则神随气行,支配全身。如果督脉瘀阻,则脏腑精微不能上输以养脑益髓,清阳之气不能上升以供神明之用,气血运行不畅而致痰瘀阻络,可导致髓海空虚、神明失养、脑络阻滞、神机失用而呆病遂生。因此督脉瘀阻在老年痴呆的发病中有着重要的意义。林一峰等根据督脉的走向及生理功能与现代人体脊柱的解剖位置及生理功能有关,提出“脊柱退行性疾病之病机主要责之于督脉”的观点。督脉是通行元气的载体和脏腑经脉的主控系统,是联络脏腑、协调表里、敷布精气、平衡阴阳的中心路线。督脉气盛,能司其联络功能,原气得布,神气得用,脏腑间协调一致,则机体适应环境,对邪气有强大的抵抗力,故而青春长驻;督脉气衰,则精、神失布,阴阳失衡,易患病衰老。因此,督脉在维持机体内环境的稳定及健康长寿方面发挥重要的网络作用23。(2)冲任与人类生殖系统相关中村章将与“冲任”有关的冲气、冲脉、血海、任脉、阴脉之海等分为软件和硬件两类,软件具有疏、泄、封的功能,硬件具有藏(载体)的功能。冲气属软件,冲脉、血海及阴脉之海属硬件,任脉则兼具软件的“封”和作为载体的“藏”的功能。提出“冲任”与女性生殖相关,“冲任”象生殖荷尔蒙一样,在思春期(月经周期)、妊娠期、产褥期以及更年期有着独特的生理和病理变化规律。付伟则认为冲任与男性生殖器官的发育及男性第二性证也有密切关系,在功能上与现代医学男性生殖腺器官睾丸及其生殖功能(男性激素)以及下丘脑垂体性腺轴的内分泌调节有许多相似之处,因此男性冲任二脉不起于胞中,而始于精室(精室相当于睾丸、附睾、前列腺),冲任二脉的功能相当于男女的性腺功能 。2奇经理论临床应用的探讨21奇经病候范围:从66篇现代临床文献中,归纳奇经病候如下。督脉病:脑中风、老年痴呆症、上运动神经元性瘫痪、小儿脑性瘫痪等中枢神经系统病变,相当于中医的脑病。不孕、不育等生殖系统疾患。脊髓空洞症、肌萎缩侧索硬化症、强直性脊柱炎、类风湿性关节炎、腰肌老损等运动系统病变。颈椎病、胸椎结核、腰椎间盘突出症等脊柱病变。美尼尔综合征、高血压、再生障碍性贫血、头痛、眩晕及慢性肾盂肾炎(劳淋)。任脉病:多以妇科病及疝证为主,如水疝、胎漏、不孕及子宫内膜异位症。 冲脉病:冲气上逆诸证:各种血证如咳血、吐血、衄血、尿血、经行吐衄及呃逆、咳喘等。月经病、妊娠恶阻。消化性溃疡、慢性胰腺炎、隐匿型局灶性肾小球肾炎。 带脉病:妇科病:带下、不孕、崩漏、恶露不绝、胎漏、阴挺下脱、阴吹证、滑胎证,经来腹痛。与带脉循行及生理功能相关的病变:泄泻、脐腹腰满痛、带状疱疹、肾下垂、白浊。跷脉病:睡眠障碍、眼睑开合障碍、下肢运动障碍及癫痫。维脉病:更年期综合征之寒热自汗痒痹、长期低热、咳喘、冠心病心绞痛、十二指肠溃疡(胃脘痛)等。冲任病:主要为妇科疾病,如瘕聚、月经不调、经闭、经行眩晕、经行头痛及产后血虚发热、晕厥,脏躁、乳腺增生;男性性幼稚病。任督合病:咳喘、术后腹胀症、痫病、更年期综合征、肺癌。奇经合病:见于慢性虚损性及老年性疾病,其病程长,迁延日久,累及多经多脏。包括神经、呼吸、泌尿、生殖系统疾病。如癫痫、脑梗塞、肌萎缩侧索硬化症、多发性肌炎、坐骨神经损伤或腓总神经损伤、格林巴利综合征后遗症、重症肌无力、功能性子宫出血、更年期综合征、原发性闭经、老年慢性支气管炎、慢性泌尿系感染、男性不育症。可以看出,奇经辨治在现代临床多用于疑难病证的治疗。22奇经辨证的探讨目前奇经辨证各执己见,尚未达成共识。从总体看,以冲任辨证为多,似与冲任学说流行已久有关。也有具体病症如崩漏、不孕症、更年期综合征的辨证分型。有将冲任病证分为冲任虚亏、冲任不固、冲任瘀结、冲任虚热四型。也有分为冲任寒证、冲任热证、冲任虚衰证、冲任不固、冲任瘀阻证、冲任瘀湿凝结六型。还有认为妇科病的机理在于冲任损伤、冲任不调,须分虚、实、寒、热以辨证施治。虚证有气虚、血虚之分;实证指气滞血瘀、癥瘕积聚、痰浊水湿壅阻;寒证多为下焦虚寒;热证也有虚实之分。奇经辨证治疗崩漏分为肝肾不足,奇经亏损、冲任不固,带脉失约、热沸血海,冲任失守、瘀阻冲任,维跷络伤四型。刘绪银在其“奇经八脉病证辨析”中提出的冲、任、督、带、跷各脉的辨证分型较为完整。23奇经治法方药的探讨奇经治法方药的探讨主要包括结合临床辨治的自拟验方和对古代有关成方的整理。(1)临床自拟验方督脉治方:调补督脉、温养胞宫,主治不孕症的补督助孕汤;治疗脊柱退行性疾病的专方22;疏通督脉、强健脑髓,主治小儿脑性瘫痪(五迟、五软、五硬、智力低下、语言不利、运动功能障碍等)的通督健脑方31。填充奇经,温通督脉,激发肾气,促使经潮,主治闭经的摧经饮2;带脉治方:固托带脉,填补冲任,主治阴挺的固带脉方33。冲任治方:用于经期保健或治疗习惯性流产、妊娠恶阻、妊娠高血压综合征的调补冲任方34;补肝肾、调冲任,主治乳癖的乳癖疏肝汤5。任督治方:通调任、督二脉,镇摄冲气,滋阴潜阳熄风,补气益精化瘀,化痰醒脑开窍,主治脑梗塞的健脑消栓散6。奇经通治方:温肾壮督、通补奇经、疏肝通络,主治不孕的通补奇经方7;活血开窍,利水醒脑,通调奇经,治疗脑中风所致颅脑水肿的脑窍通方8。(2)整理奇经辨治的成方主要是对叶天士、张锡纯、吴鞠通、唐容川、傅青主等医家奇经辨治用方的总结。余汉良归纳张锡纯奇经治方:资生通脉汤主治冲任血少,女子经闭;金匮麦门冬汤主冲气上逆,经行吐衄;清带汤主冲任滑流,带脉失约;半夏青黛赤石脂蜂蜜汤主冲气上逆,胃失和降;寿胎丸主冲任不固,胎动不安;理冲汤主冲任亏损,恶露不绝39。姚石安总结女科奇经辨治大法,列举相应治方:填冲益任用滋任益阴煎;调补冲任用四物汤;通理冲任用生化汤;疏调冲任用加味乌药汤;固摄冲任用固冲汤;平冲降逆用紫苏饮;清养冲任用保阴煎;温养冲任用温经汤;温补任督用龟鹿二仙膏;调理任督用二仙汤;填补任督用定坤丹;固带用完带汤;清带用易黄汤;提带用补阴益气煎 40 。24奇经用药的探讨现代文献对奇经药的归纳主要来自于前人经验和现代认识,侧重于对药物的搜集而缺乏对其规律的探讨。虽然目前对奇经药物的专属性有不同的看法,但多数人认为药物有多种功用,一药可入多经,既可归十二经脉,也可归奇经八脉,故“奇经之药”是存在的40。有关奇经药的整理多来自于得配本草奇经药考和叶天士等医家的医案用药。王鸿谟曾总结奇经的主药:任脉药以龟甲为代表,并有紫河车、鳖甲、阿胶等“血肉填阴”;督脉药以鹿茸为代表,包括鹿角胶、鹿角霜、动物脊髓;冲脉药有利气通络的延胡索、川楝子、香附等和苦温通降的紫石英;带脉药有五味子、山药、莲子、芡实等固摄之品;阴跷药有熟地黄、山茱萸、当归、白芍、酸枣仁、知母、黄柏等养阴降火类;阳跷药有白石英、南枣、淮小麦、麻黄、防风、苍术、炙甘草;阴维药以当归为代表,有鹿角霜、小茴香、沙苑子、茯苓等;阳维药以桂枝为代表,有黄芪、白芍等41。姚石安则结合奇经病证的主要病机和治疗立法,类列奇经辨治用药,如冲脉药:补冲脉之气多用黄芪、吴茱萸、巴戟天、鹿衔草;养冲脉之血多用当归、川芎、鳖甲、猪蹄;降冲脉之逆多用沉香、半夏、紫石英、伏龙肝;缓冲脉之急多用元胡、金铃子、路路通、苏噜子。任脉药:补任脉之气多用蛇床子、覆盆子、紫河车;补任脉之阴多用龟版、熟地、阿胶;疏任脉之络多用柴胡、制香附、蒲黄、茜草、红花;固任脉之漏多用乌贼骨、牡蛎、赤石脂;清任脉之热多用丹皮、黄芩、地骨皮;温任暖宫多用艾叶、炮姜、川椒。督脉药:壮督脉阳气多用鹿角霜、仙灵脾、肉桂;补督脉精血多用鹿茸、菟丝子、肉苁蓉。带脉药:补带脉之气多用党参、白术、山药;补带脉之阳多用当归、熟地、乌骨鸡;固托带脉多用龙骨、椿根皮、五倍子;升提带脉多用升麻、五味子、白芷;清带脉湿热多用黄柏、车前子、土茯苓;舒缓带脉多用白芍、甘草 40 。3对叶天士奇经辨治理论和经验的探讨叶天士是探索奇经理论和运用奇经理论于临床实践最为突出的代表人物,其有关奇经的理论和医案成为现代学者研究和探讨的主要对象。有关叶氏奇经理论和经验探讨的现代文献很多,大体涉及以下几个方面。31 叶氏对奇经生理病理的认识 叶氏认为奇经有收摄精气,调节正经气血,维续、护卫、包举形骸的作用。凡肝肾脾胃等脏腑之病,久虚不复,精血亏损,都必然影响奇经,这是因为正经气血衰惫,而储藏、调节正经气血的奇经也会随正经的衰惫而枯涸,如古人所喻:十二正经为江河,奇经八脉为湖泊,江河满溢则积贮于湖泊,若正经枯涸则奇经无涵42 。奇经与与十二正经及脏腑相互贯通、交会、络属,尤其与肝、肾及胃(脾)的关系密切。脏腑功能正常,肾气充盛,肝气冲和,脾胃健壮,则八脉调和通盛,男子精充、气足、形健,女子月事依时而下、带下津津常润、胎孕得固,乳汁充盛;如肝肾虚损,精血匮乏,必然累及奇经受损,所谓“下元之损,必累八脉”,“肝血肾精受戕,致奇经八脉中乏运用之力”。大凡临证见下元精血不足的各种病证,叶氏除归咎于肝肾虚亏之外,还要进一步责诸八脉的受损、奇经的虚怯。奇经隶属肝肾,又赖脾胃水谷精气以涵养。若脾胃旺盛,则八脉充实,反之则虚衰,所谓“冲脉隶于阳明,阳明久虚,脉不固摄,有开无阖也”。同时,阳明脉的职司也与奇经的盛衰有着密切的关系43,44。叶氏还重视八脉之间的关系,其中某一奇经失调必波及他经5。32 叶氏对奇经病因病机的认识奇经之气血源自十二经脉,又涵养十二经脉,对人体阴阳气血起着支配调节作用。叶氏认为内伤虚损久病必延及奇经。久病之人,经气耗损,奇经无养,则脏腑不得温,腠理不得养,终成痿弱虚损之病,即 “病久反复,精气损伤,遂成虚怯。”凡先天不充,禀赋原怯,不重调摄,复加早婚、纵欲、梦遗等,耗竭精血,致百脉皆虚,奇经空乏。任督冲三脉,同起于胞中,在女科经、带、胎、产发病中具有重要地位。若奇经功能失调,冲任损伤,督脉失煦,必致女科诸疾。临床所见八脉之病,貌似正经病,按常规治法不效者,当考虑从奇经病辨治6 。33 叶氏奇经病候范围及辨证叶氏所治的奇经病候范围包括虚劳、遗精、疝气、痿躄、久疟、久痢、淋浊、不寐、诸痛、经带、产后。认为奇经辨证,须分虚实。奇经虚证必有精血亏耗的病史,如老年精血己衰,百脉萎弛,阳气不升;年轻患者则多因禀赋不足,后天失于调养而成。虚证多由脾胃、肝肾受损,精血不能敷布所致,常见遗精、月经不调、崩漏、带下、内伤发热、下元衰惫、色夭神夺等证。久年不孕,月事不调,是“肝肾冲任皆损”;寒热遇劳而发,是“阳维脉衰,不司维续、护卫、包举”;溺下腐浊,是“病伤已在任督”;失眠,是“阳跷穴空”等。奇经虚证兼有下部清冷,属奇经阳虚;兼有烦躁内热,属奇经阴虚。奇经实证大都由奇经气血痹阻造成,常见男子疝气、女子痛经、产后腹痛,以及癥瘕等7。34 叶氏奇经治法和用药叶氏认为奇经治法与正经不同,不论补虚泻实,通因一法为定例。主张奇经虚证治宜通补。通补即充养精血,补而不腻,反对呆补蛮涩,与一般补气养血法不同。所谓“医人不晓八脉之理,但指其虚,刚如桂、附,柔如地、味,皆非奇经治法”。奇经虚证不同于一般虚损病的治疗,草木无情与精血声气必不相应,主张以血肉有情之品,如鹿茸、鹿角胶、紫河车、龟版、阿胶、人乳、淡菜、鳖甲等来填补精血以壮奇经。还需依不同症情,佐以不同配伍,如温养则佐肉从蓉、枸杞子、覆盆子、菟丝子;凉润则加生熟地、天麦冬、女贞子;流行脉络常用当归、小茴香、砂仁;带脉不摄,取寓通于敛之品,如鲍鱼、茜草、海螵蛸;久痢久泻,用参、鹿等提升督阳。填补滋养须结合流通气血之品,以调和络脉,不令壅塞。奇经实证,则须用辛芳走泄之品缓通脉络,流畅气血,疏达痹阻。叶氏常用许叔微之交加散治疗奇经实证之轻者,用活血化瘀的“回生丹”治疗奇经实证之重证。若遇虚中夹实的奇经病证,则注重采用通补兼施的方法;如奇经空乏而瘀血阻络者,“若徒固补,不以通调,恐滋胀肿”,主张既投血肉之补,又取芳香之通,以期达到“包举形骸,和养脉络”之目的2。孙氏将叶天士奇经治法归纳为: 通补法,适用于八脉俱虚,尢以冲任血少为宜。偏阳虚者取法温柔辛补,用羊肉、羊内肾、鹿角胶、当归、枸杞、苁蓉等,方如当归羊肉汤、青囊斑龙丸;偏阴虚者取法柔润清补,用龟板、阿胶、紫河车、人乳、天冬、旱莲草、女贞子、胡麻仁,方如二至丸、复脉汤加减。 镇纳法,适用于八脉不司约束,冲任气乱,带脉虚而不摄。取通脉而能镇摄者,如乌贼骨、茜草、鲍鱼汁之咸涩,方如藘茹丸;或金石介类,涩而固下,如紫石英、龙骨、牡蛎、禹余粮,方如震灵丹。升阳法,适用于督脉阳气不升,任、带气泄不固,法宜滋肾升提督阳,如人参、鹿茸、鹿角霜、小茴、菟丝子、麝香等,方如香茸丸、参茸丸。 调理法,适用于跷、维不用,法取益筋壮骨、护藩篱、和营卫,药如杜仲、续断、苁蓉、枸杞、巴戟,方如虎潜丸加减;或桂枝、当归、鹿角霜,调和营卫,方如归茸桂枝汤5。汪氏等将叶天士奇经治法按经归纳为六法,即利气通络治冲病、填阴暖宫治任病、填精通阳治督病、固摄下焦治带病、通阳和络治维病、益阴和阳治跷病8。沈庆法总结叶天士奇经用药:入督脉药:鹿茸、鹿角、鹿角胶、羊骨髓、牛骨髓、猪骨髓、生雄羊内肾、杞子、肉桂、藁本。入任脉药:龟版、紫河车、覆盆子、丹参。入冲脉药:紫石英、当归、紫河车、鳖甲、肉苁蓉、枸杞子、杜仲、山药、丹参、巴戟天、白术、莲子、川芎、附子、香附、甘草、木香、吴茱萸、黄芩、黄柏。入带脉药:当归、熟地、龙骨、牡蛎、莲子、莲须、白芍、甘草、五味子、乌贼骨、黄柏、黄芩、艾叶。入阳维脉药:白芍、桂枝、黄芪。入阴维脉药:龟版、鳖甲、山萸肉、五味子。通入八脉之品:茴香(从气血入奇经)、泽兰(走血分到八脉) 7 。小结奇经辨治有深厚的理论基础,已被广泛应用于临床。奇经辨治在现代临床各科的应用尤以慢性迁延性病症多,疑难杂症多。临床以常法治脏腑不应而转入奇经治法则柳暗花明,其效如神,现代奇经辨治范围与古代八脉病证多相吻合,从实践中反证了奇经辨治的客观存在。目前对奇经辨治规律尚未得到系统总结提炼,理法方药往往各执己见,众说纷纭,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奇经理论在临床辨证论治中的运用。因此对历代奇经理论、奇经治法方药进行全面的梳理,通过归纳、总结,找出规律,形成较为统一的奇经理法方药体系,对于指导临床疑难病的辨治,补充脏腑辨治理论的不足,完善中医辨证论治体系具有重要意义。参考文献1 朱小南冲任探讨中医杂志,1962,(8):132 朱小南带脉探讨中医杂志,1963,(10):24263 陈继明浅谈带脉中医杂志,1983,(7):54564 陈继明冲任管窥中医杂志,1982,(7):11155 陈继明督脉初探中医杂志,1983,(2):136 黄兴理试述奇经八脉及其辨证施治中医杂志,1982,(5):53577 刘荩文奇经理论的临床应用辽宁中医杂志,1984,(4):9108 烟建华奇经理论的建立与发挥中国医药学报,1994,9(6):209 刘绪银,等督脉病证治辨析奇经八脉病证辨析之一湖南中医药导报,2001,7(1):7910 刘绪银,等冲脉病证治辨析奇经八脉病证辨析之二湖南中医药导报,2001,7(2):7511 刘绪银,等任脉病证治辨析奇经八脉病证辨析之三湖南中医药导报,2001,7(8):39539612 刘绪银,等带脉病证治辨析奇经八脉病证辨析之四湖南中医药导报,2002,8(2):48548613 刘绪银,等跷脉病证治辨析奇经八脉病证辨析之五湖南中医药导报,2002,8(8):57557614 马传江冲脉并足阳明经辨山东中医药大学学报,2001,2(3):93 15 郭一民,郭建生冲脉探析井冈山医专学报,1999,6(9):4849 16 陈泽林阴阳维脉古今观上海针灸杂志,2004,3(3):535417 胡玲香,唐勇跷脉与眼睑的联系及应用初探中国针灸,1999,(12):73718 程建斌,谢克庆,杨介宾论中医脑的经络中国针灸,1997(6):3347 19 贾耿督脉、足太阳、任脉、肾精实质试探湖南中医学院学报,2000,12(4):47920 曾鹏飞论大脑经脉与其功能的协调中国中医基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