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农业综合开发水土保持项目一级支沟流域可行性研究报告.doc_第1页
国家农业综合开发水土保持项目一级支沟流域可行性研究报告.doc_第2页
国家农业综合开发水土保持项目一级支沟流域可行性研究报告.doc_第3页
国家农业综合开发水土保持项目一级支沟流域可行性研究报告.doc_第4页
国家农业综合开发水土保持项目一级支沟流域可行性研究报告.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1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 国家农业综合开发水土保持项目一级支沟流域可行性研究报告.前 言为了加快XX区农业综合开发水土保持生态工程的建设步伐,促进流域治理与地方经济的协调发展,构建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生存环境。按照某区水利厅水保局宁水保发2007第77号关于下达国家农业综合开发水土保持项目XX区一级支沟等六个流域可行性研究报告任务书的通知文件要求。XX区水利局委托某XX市水利勘测设计院,于2008年1月开始,对黄河一级支流清水河一级支沟XX区一级支沟流域农业综合开发与水土保持生态工程现状进行了勘察与勾绘,在充分听取了流域广大干部、群众意见的基础上,通过精心组织和认真细致的工作,历时两个多月,于2008年3月完成了国家农业综合开发水土保持项目某某区一级支沟流域可行性研究报告(下简称一级支沟流域可行性研究报告)。在编制一级支沟流域可行性研究报告过程中,我们科学把握新时期水土保持发展与改革的思路。把党的十七大精神作为谋划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促进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发展、深化水土保持生态环境改革的重要指导思想,把科学发展观落实到水土保持发展与改革的实践当中,积极践行并不断发展可持续发展的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思路,努力开拓水土保持工作新局面。在措施布局上,我们从防治水土流失、夯实农业基础和改善生态环境入手,以径流调控理论为指导,确立了“沟坡兼治、对位配置、依靠科技、深度开发、全面实现耕地梯田化、荒山荒坡林草化、径流拦蓄利用化、田间道路网络化、地埂利用生态化、农田种植高效化、产业基地规模化”的治理开发目标。围绕这个目标,通过大力开展水平梯田、建设特色经果林、水土保持造林种草、生态修复等综合治理措施,力争通过三年的治理,在流域形成集经济、生态和社会效益为一体的综合防治体系,促进流域经济社会的协调可持续发展,为黄土高原地区农业综合开发水土保持大流域示范区建设积累经验。本次可研编制工作,充分利用某区现有水土保持规划、农业综合区划、近期和远期国民经济发展规划、农业各业发展规划,并将水土流失治理研究的各项新成果应用于可研中;在工程建设现状、自然条件等调查中坚持面上普查与典型小流域详查相结合,实地考察与现场勘察相结合;在可研目标和工程规模论证的基础上,通过对治理措施进行科学合理的布局,将措施落实于各小流域(片)内。经投资估算、效益分析及国民经济评价,确定了项目实施的各项保证措施。通过科学论证,合理布局,充分发挥了水土保持综合治理对促进区域农业综合开发、经济可持续发展、改善当地生态环境、减少入黄泥沙等方面的综合效益。一级支沟流域可行性研究报告完成后,由自治区水利厅和财政厅于2008年5月21日,在银川组织召开会议,对可研报告进行了审查。参加会议的有自治区水利厅水保局、自治区农业综合开发办公室、XX市水务局、XX区水土保持工作站及设计单位XX市水利勘测设计院的专家和代表。与会专家实地考察了一级支沟流域现状建设情况,听取了设计单位的汇报,审阅了有关资料,经过讨论,提出了国家农业综合开发水土保持项目某某区一级支沟流域可行性研究报告修改意见,按照修改意见,我们组织工程技术人员进行了认真、细致的修改,现提交修改后的报批稿。本次可研提交成果:1 总报告国家农业综合开发水土保持项目某某区一级支沟流域可行性研究报告。2 附件(1) 国家农业综合开发水土保持项目某某区一级支沟流域蒲家川典型小流域措施初步设计报告;(2) 国家农业综合开发水土保持项目某某区一级支沟流域可行性研究投资估算报告;3 附表国家农业综合开发水土保持项目某某区一级支沟流域可行性研究附表4 附图1)项目区位置图2)流域小流域(片)划分图3)流域水土保持措施与土地利用现状图4)流域土壤侵蚀与水土流失现状图5)流域水土保持措施与土地利用规划图本次可研工作由于任务重、内容多、要求高、涉及范围广,加之水平所限,难免有不妥之处,恳请各位专家批评指正。目 录1 综合说明1 1.1农业综合开发水土保持项目在XX区开展情况1 1.2一级支沟流域概况2 1.3可研编制依据和过程4 1.4工程建设规模、内容与工期4 1.5工程投资估算、资金筹措5 1.6效益分析52 流域概况8 2.1流域位置8 2.2自然条件8 2.3社会经济条件15 2.4对当地自然条件和资源的评价193 水土流失和防治现状21 3.1水土流失现状21 3.2水土保持现状244 项目建设任务和规模 28 4.1建设目标28 4.2治理类型区划分30 4.3项目建设任务和规模 314.4综合治理措施配置48 4.5 土地利用结构调整 595 防治措施及其布局 62 5.1防治措施布局原则62 5.2措施布局62 5.3治理措施设计636 项目建设监督与监测79 6.1预防监督79 6.2监测797 技术支持86 7.1必要性86 7.2专题调研87 7.3技术推广88 7.4技术培训898 项目组织管理 90 8.1建设期管理90 8.2运行期管理91 8.3保障措施 929 进度安排 949.1项目实施与进度安排 94 9.2施工方法 95 9.3施工进度 9510 投资估算9710.1编制依据 9710.2编制方法9710.3工程总投资 9910.4资金筹措 10110.5分年度投资 10311 经济评价 10411.1经济评价的依据和方法10411.2效益分析 10411.3经济评价 10811.4环境影响评价 11212 综合评价 11412.1综合评价 11412.2结论 1151 综合说明1.1 农业综合开发水土保持项目在XX区开展情况1.1.1 农业综合开发水土保持项目在XX区开展情况2002年以来,XX区在上级业务主管部门的关怀与指导下,先后开展了农发水保一期马什好项目(XX区面积204km2,占项目区总面积的24.88%)和农发水保二期项目开城流域。农发水保一期马什好项目已于2005年10月建设完成并通过国家农发办的验收,验收组专家对该项目的评价是具有示验、示范的潜质。农发水保二期项目开城流域各项工程已基本完成,进入收尾阶段。农发水保项目在XX区建设成效显著,在项目组织、建设管理等方面积累了丰富经验。对于改善当地农业生产条件,有效拦减入黄泥沙,提高水资源利用率,促进区域水土资源的全面开发利用和当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改善区域生态环境,实现流域生态安全和粮食安全等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成效。1.1.2 农发水保项目建设的主要经验和做法通过农发水保项目建设,不仅有效地控制了区域水土流失,而且有力地改善了当地农业生产生活条件,促进了当地群众脱贫致富,同时在项目组织、建设管理等方面积累了丰富经验。项目已建成工程对有效拦减入黄泥沙、维持黄河健康生命、提高水资源利用率和促进区域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改善生态环境以及实现流域生态、粮食安全等发挥了重要作用。项目建设取得了许多成功经验,不仅极大地调动了广大农民参与水土保持工程建设的积极性,提高了效率,降低了成本,而且极大地促进了农业综合开发水土保持工程规范化建设和制度化管理的进程。为XX区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积累了成功经验。一是加强领导,建立健全目标管理责任制。为了切实把农业综合开发水土保持项目实施好,XX区政府及时成立了由主管农业的副区长任组长,水利、农业、财政、林业、畜牧等相关部门的主要领导为成员的农业综合开发水土保持项目领导小组,并与项目所在的各乡镇和有关技术部门签订项目建设责任书,各单位一把手为责任人。由乡镇负责协调土地征用、投劳和落实自筹资金,财政负责实配套资金,XX区水利局负责工程技术质量,并与工程实施单位签订工程质量责任书。通过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为工程建设的顺利实施提供了有力保障。二是完善政策,加强项目管理。在项目实施过程中,XX区按照 “三项制度”的要求,确立XX区水利局为项目法人,所有建设项目均实行合同制管理,邀请有资质的监理单位对工程建设进行监理,使建设项目成本大幅度下降,质量进一步提高。 三是推行项目建设公示制。在项目建设初期,XX区水利局组织专业队伍深入项目受益村,对工程建设内容、设计规划、投工投劳和补助标准进行全面详细公示,让广大农民群众参与项目建设和监督,确保工程质量。四是推行农民投工投劳承诺制。为了落实项目投劳问题,XX区在项目建设过程中,按照“谁受益,谁负担”和村民“一事一议”的原则,凡新建项目要求群众投工投劳的都由村委会召开村民大会,投票表决,并向乡镇政府上报投工承诺书,乡镇政府向XX区项目主管部门出具本乡镇群众投工承诺书。五是实行林草工程建管一体化经营管理承包制。为了使造林工作走上规范化、制度化轨道,按照“两定、两保、一明确”(即定面积、定进度、保质量、保成活,明确权利与责任)的办法,由XX区水保站与承包户之间签订林草建设管理承包合同,按合同进行管理,XX区水保站负责技术指导和整地、苗木、栽植等投资,肥料和农药等部分投资由承包户自己承担。承包户按水保站的布置和安排,对林草进行管护、施肥、打药、除草、修剪等管理工作,经检查验收后,每年每株付给承包户管理费,承包户未按工序完成任务,将受到扣发管理费的处罚。投产后,所收果实全部归农户。这样,调动了承包户的积极性,提高了治理工作的成效。六是推行产权确认制,落实管护责任。按照“谁受益、谁负担、谁管理、谁养护”的原则,对各项水土保持工程落实所有权和管护权。七是严格工程竣工验收制。工程竣工后,严格按照水土保持工程验收规程有关技术标准进行验收,不达标准不验收。八是建立健全档案资料管理制度,科学合理分类建档,为工程建设跟踪服务和后评价提供翔实资料。九是严格财务管理制度。成立项目资金管理小组,对资金实行专户储存、专款专用、统一管理、封闭运行。1.2 一级支沟流域概况一级支沟流域为黄河一级支流清水河流域一级支沟。总面积205.00km2(307500亩)。流域位于XX区东部干旱带,地理坐标东经10610531062520,北纬351446352412。该流域属黄土丘陵沟壑第二副区,总体地形为东南高,西北低。黄土覆盖较厚,冲沟发育,局部呈黄土梁峁地貌,海拔高程在15702080m之间。在河流发育的地段有较小规模的冲洪山间平原洼地。黄土丘陵多呈北东一南西和北西一南东展布。由于受水流切割侵蚀作用,沟谷多为“U”型。沟壑纵横,地形破碎,水土流失严重,水土流失面积181.20km2,侵蚀模数6000T/km2a。流域南起XX区官厅乡刘店村,自东南流向西北,至XX区三营镇汇入清水河,干流全长24.76km。流域由一条主河道一级支沟和六条较大平行“Y”字形支沟硷滩沟、马全沟、石结子、大石板沟、东沟、黑洞沟组成,在主河道和六条较大支沟上又有十多条较小平行“Y”字形支沟,主要有财沟湾、大坝沟、刘店沟、王套沟、菜子沟、黑马圈沟、王家槽子沟、套子湾、下石头沟、蔡川沟、党家沟、大李湾沟、凤凰沟、大泉沟驴巴咀子沟、铜的沟、双台沟、烟洞沟、马家塬子等。流域最高海拔高2080m,最低海拔1570m,相对高差为510m,沟壑密度2.3km/km2。该流域的气候属于干旱温和气候区,多年平均气温6.2,大于10的积温为2360,无霜期120130天,年蒸发量1800.0mm。流域涉及XX区头营镇的7个行政村,寨科乡3个行政村,官厅乡3个行政村,清河镇1个行政村及云雾山的一部分。现有人口18900人,4099户,农业劳动力9612个,土地总面积205.00km2(307500亩),现有耕地109122亩,其中水平梯田32898亩,人均基本农田1.7亩。2007年底,全流域粮食总产量为787.85万kg,人均产粮417kg,人均纯收入1474.00元。截止2007年底,流域内坡面治理保存面积42.27km2(包括财政项目已下达的8.79 km2),治理程度23.33。其中修建水平梯田38583亩,人均2.04 亩;营造灌木林9435亩、乔木林2088亩,经济林1950亩,人工种草7195亩,封禁治理4154亩;修建小型(一)型水库2座,小型水保工程2396座,总库容为3052.8万m3。在本次可研工作开展前,XX区已经组织编制并上报了某某区刘店小流域综合治理初步设计和黄河水土保持生态工程某区杨河小流域坝系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目前,两项目已经通过某区发改委、某区财政厅和黄河上中游局、某区水利厅审查通过,正待立项。两项目共计计划治理水土流失面积8.79km2,其中:新修旱作基本农田379亩,营造乔木林139.2 亩、灌木林230.8 亩、经济林130 亩。新建骨干坝13座、中型淤地坝6座、小型淤地坝7座;控制流域面积63.61km2,占一级支沟流域总面积的31.03;新增工程总库容1340.95万m3,其中滞洪库容为776.83万m3,拦泥库容564.12万m3。综上所述,一级支沟流域具有一定的治理基础,但从措施布局上来看,存在以下三方面的问题:一是现状措施主要集中在上游延公路一带,下游措施面积较少,空白区较多。二是措施结构不仅合理,村与村之间差别较大;二是林分结构不仅合理,绝大多数林分是中、幼林,林业产值低。而且现状措施结构不合理、布局不科学、综合效益功能不强,不能适应区域农业综合开发需要,所以从整条流域考虑,应通过集中连片治理和大规模治理,加大治理力度,形成规模效益,为西部大开发创造一个良好的生态环境。改善群众生产、生活条件,促进地方经济和谐发展。同时,通过项目建设在质量、规模、效益等方面起到典型示范作用,为区内其他同类治理项目建设提供治理经验。1.3 可研编制依据和过程流域可行性研究,依据国标水土保持综合治理规划通则、水土保持综合治理技术规范、水土保持综合治理效益计算方法、水土保持建设项目前期工作暂行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利部2000年)以及国家农业综合开发办公室“关于认真贯彻落实农业综合开发若干意见的通知”(国农办200255号)、国家农业综合开发办公室“关于进一步加强农业综合开发项目管理工作的通知”(国农办发2002181号)、水利部水保司“关于做好国家农业综合开发水土保持项目前期工作的通知”(保生200214号)等有关技术规范、规定的要求,根椐流域地形特征、水土流失特点、治理现状以及已批复项目情况,将全流域共划分为6个小流域(片)治理单元,并提出了不同治理单元和各小流域(片)防治任务和措施配置模式。2007年12月2008年3月组织技术人员,经过资料收集、现场勘测、调绘和内业分析论证的基础上,确定了XX区一级支沟流域治理措施布局及建设规模编制完成了国家农业综合开发水土保持项目某某区一级支沟流域可行性研究报告。1.4 工程建设规模、内容与工期1.4.1 流域建设规模与内容针对目前流域存在的突出问题,结合流域经济发展方向,通过外业查勘和分析论证以及方案比选,确定流域建设目标和工程规模为:治理期新增治理水土流失面积86.02km2(129032亩)。新增治理程度47.47,累计治理程度达到70.80。其中:新修水平梯田26143亩,栽植乔木林2448亩,灌木林20388亩,发展特色经果林1200亩,人工种草20474亩,保土耕作5445亩,封禁治理52935亩(工程围栏1086551m、管护房60 m2、宣传牌7座、舍饲羊棚80栋);新建涝池10座,水窖50眼,泉水改造10处;新修村级道路12 km,田间道路104km。1.4.2 建设工期项目建设期为三年,即从20092011年,年均治理面积28.68km2(43020亩),年治理进度为15.82%。1.5 工程投资估算、资金筹措工程共动用土石方791.22万m3,砼及钢筋砼69m3,浆砌石115m3,总投工28.73万工日,工程静态总投资为2684.00万元。工程建设按照国家、地方和受益群众共同承担的原则筹集,申请中央投资1301.00万元,地方配套558.14万元 群众自筹824.86万元。县级配套资金按地方配套资金的10%计算,为55.81万元,按三年安排,平均每年安排县级配套资金18.60万元。1.6 效益分析新增水土流失治理面积86.02km2,新增治理程度47.47%。期末累计治理水土流失面积128.29km2,累计治理程度达到70.8%。新增林草面积97444亩,林草覆盖率达到39.76%。年可减少泥沙流失量29.08万t,各业年产值可达到5826.45万元,比治理前增加1518.14万元。农村居民人均年纯收入达到1897.00元,比治理前增加432元,提高了28.7%。根椐国民经济效益分析指标,当i=7%时,经济内部收益率为12.36%,净现值2125.73万元,效益费用比为1.44,投资回收年限为11年,因此项目在经济上是可行的。流域工程特性表见附表1-1、续表1-1。一级支沟流域工程特性表表11 序号及名称单位数量备注一、建设条件1.流域面积km2205.002.流域人口人189003.农业人口人189004.多年平均降水量mm4205.实测最大24小时降雨量mm506.多年平均大风日数d227.多年平均气温6.28.林草覆盖率%8.079.水土流失面积km2181.2010.土壤输沙模数t/km2a600011.治理面积km242.2712.治理面积比例占总面积%20.62包括财政项目计划实施面积8.79km2占流失面积%23.33二、设计标准1.工程防御暴雨标准(P=10%) mm9424小时(P=5%) mm120.524小时2.造林保存率%80%三、工程规模1.综合治理面积km286.02 基本农田亩26143 乔木林亩2448灌木林亩20386 特色经果林亩1200 种草亩20474 封禁治理亩52935保土耕作亩54452.小型水保工程座、眼70水窖眼50涝池座10泉水改造座103道路建设116村级道路km12田间道路km104一级支沟流域工程特性表续表11 序号及名称单位数量备注四、施工1.主要工程量万m3791.23土方量万m3791.22石方量m3115混凝土量m3692.主要材料水泥万t11.5钢材t柴油万t468.48树苗万株722.99种籽万kg7.154.所需劳力及设备总用工日万工日28.73年均用工日万工日9.585.施工期限年3五、工程效益1.年拦沙能力万t29.092.年蓄水能力万m389.553.林草覆盖率%39.764.累计治理面积比例(占水土流失面积)%70.805.经济效益万元16518.30六、经济指标1.静态总投资万元2684.00工程措施费万元1527.28林草措施费万元594.24封禁治理措施费万元152.59独立费用万元257.97基本预备费万元151.922.动态总投资万元3.综合经济指标单位治理面积总投资万元/km231.20单位治理面积总经济效益万元/km2192.02效益费用比1.447%经济净现值万元2125.737%内部回收率%12.36投资回收期年92 流域概况2.1 流域位置一级支沟流域位于某某区东部,中心距XX市城区40km,地理坐标东经10610531062520,北纬351446352412。(见地理位置图),呈西北东南走向,羽扇状。为黄河一级支流清水河流域一级支沟,流域位于XX区东部干旱带,总面积205.00km2(307500亩)。流域行政区划见附图1。2.2 自然条件2.2.1 地质地貌1、 地质(1) 地层岩性流域内主要出露的地层有第四系全新统层(Q4lal)角砾,第四系上更新统Q3m黄土,第三系中新统红柳沟组(N1h)泥岩等地层,现由老至新分述如下: 第三系中新统红柳沟组(N1h)岩性主要为桔红桔黄色泥质砂岩、砂质泥岩及泥岩等,属河湖相沉积,泥质胶结,厚层状,分布于黄土层下。在切割较深的沟谷底部零星分布。 第四系上更新统(Q3m)岩性主要为黄土、土黄色,较松散,具大孔隙,垂直节理发育,透水性强,多见有黄土喀斯特地貌发育,含有大量的云母和少量钙质结核,是构成黄土丘陵的主要岩性。 第四系全新统(Q4lapl)岩性主要为角砾,杂色,稍密中密状态,厚度0.51.0m左右,主要以透镜体形式分布于沟底。一般粒径0.52.0cm,最大粒径约10cm,次棱角状,成份为灰岩、砂岩等,大于2mm的颗粒占70%左右,粉细砂及少量粘性的土充填。(2) 地质构造及地震流域位于中朝准地台的西南边缘和祁连褶皱系的东北端,横跨地槽和地台两个一级构造单元。以红糜子湾黑马泉大断裂为界,其西归于祁连褶皱系走廊过渡带。其东则属中朝准地台鄂乐多斯中台拗。工作区的褶皱构造中,背斜和向斜发育程度不同,其中以背斜为主,这些背斜多为小型的短轴背斜或穹隆构造。地壳发展历史有明显的过渡性及断块升降为主的特点。本区历史上地震活动十分频繁,据史料记载,1219年1969年的750年内,内发生过4级以上地震24次,其中6级以上6次。最强烈的是1920年12月16日海原大地震,震级8.5级,震中裂度12度。1920年1969年49年间共发生4级以上地震20次,平均每两年半一次4级以上地震发生。据查中国地震参数区划图(1/400万)工作区的地震动反应谱特片周期为0.40,地震动峰值加速度0.20g,地震基本裂度为度。(3) 水文地质流域内黄土中一般无地下水,地下水埋深在60m左右。地下水的运动方向由两边山地向沟中运动,与地表径流基本一致。地下水径流条件和排泄条件由北向南逐渐变差。流域内地下水由大气降水及基岩裂隙水补给,受季节影响较大。地下水多以下降泉的形式沿河谷分布,出露于地表,汇入河流。第四系孔隙潜水水力联系较好,地下水位连续,多为地下水补给河水,但在下游,河水补给地下水。2 、地貌该流域属黄土丘陵沟壑第二副区,黄土覆盖较厚,冲沟发育,上游及地面坡度较缓,多为壕掌、台原和盆淌地,中游坡陡沟深,地形破碎,多为荒山荒沟;梁顶较平缓,梁坡较陡。下游有面积较大沟台地和掌地分布。黄土丘陵多呈北东一南西和北西一南东展布。由于受水流切割侵蚀作用,上游沟道多呈“V”型,中下沟多为“U”型,沟壑纵横,地形破碎,水土流失严重,水土流失面积181.20km2,侵蚀模数6000T/km2a。流域海拔高程相差悬殊,由东南向西北呈强烈倾斜趋势,海拔15702080m,相对高差510m,沟壑密度2.3km/km2,坡面面积占70%左右,沟谷部分占30%左右。流域南起XX区官厅乡刘店村,自东南流向西北,至XX区三营镇汇入清水河,干流全长24.76km。流域由一条主河道一级支沟和六条较大平行“Y”字形支沟硷滩沟、马全沟、石结子、大石板沟、东沟、黑洞沟组成。在主河道和六条较大支沟上又有十多条较小平行“Y”字形支沟,主要有财沟湾、大坝沟、刘店沟、王套沟、菜子沟、黑马圈沟、王家槽子沟、套子湾、下石头沟、蔡川沟、党家沟、大李湾沟、凤凰沟、大泉沟驴巴咀子沟、铜的沟、双台沟、烟洞沟、马家塬子等。3 、 土地类型与坡度组成流域总土地面积307500亩,土地类型主要有梁峁盖地、梁峁缓坡地、梁峁陡坡地、梁峁坬地、壕掌地、台地、台边缓坡地、台边陡坡地、陡坡塌地、沟坡地、崖坬地、水平梯田等十几种类型。在总土地面积中,坡面面积占70%,沟谷面积占30%。土地坡度组成为:5的面积31193 亩,占流域总面积的10.14% ;515的面积50377亩,占流域总面积的16.38% ;1525的面积128652亩,占流域总面积的41.84% ;2535的面积41580亩, 占流域总面积的13.52% ; 35的面积55698 亩,占流域总面积的18.11% 。土地坡度组成详见表2-1,附表3。一级支沟流域土地坡度组成表表2-1 项目区总面积坡度组成结构35小计面积占比例面积占比例面积占比例面积占比例面积占比例面积占比例亩亩%亩%亩%亩%亩%亩%黑洞沟流域52125 4950 9.50 7950 15.25 23325 44.75 6600 12.66 9300 17.84 52125 100.00 石沟流域31320 3588 11.46 4857 15.51 13183 42.09 4150 13.25 5542 17.70 31320 100.00 坪乐流域63810 6105 9.57 8145 12.76 28230 44.24 9195 14.41 12135 19.02 63810 100.00 蒲家川流域72930 6522 8.94 12289 16.85 33663 46.16 9695 13.29 10761 14.76 72930 100.00 刘店流域40725 5295 13.00 11726 28.79 10512 25.81 4872 11.96 8321 20.43 40725 100.00 冯洼流域46590 4733 10.16 5410 11.61 19740 42.37 7068 15.17 9639 20.69 46590 100.00 合计307500 31193 10.14 50377 16.38 128652 41.84 41580 13.52 55698 18.11 307500 100.00 2.2.2 土壤植被1、 土壤根据土地资源调查表明,流域内土壤主要为黄绵土,土壤质地疏松,遇水易溶解。成土母质为第四纪黄土,具有土层深厚、疏松多孔、垂直节理发育、土质上下均匀、无明显沉积等特点。土壤中有机质含量在0.5%1%之间,养分缺乏,呈碱性。沟谷坡下部分布有少量红胶土。沟底分别有多个沉积台,在沉积台主要为沉积沙土,沉积台之间部分地方有出露的岩石。 2、 植被流域植被区划属干旱草原地带,根据史料记载,流域内从古代开始就是畜牧区,以牧为主,天然草场资源丰富,产草量较高,后来由于人口增长,毁草开荒,加之过渡放牧天然植被遭到严重破坏,导致严重的水土流失。现在残留的天然植被主要是一些低矮的草本植物,如虎榛子、长芒草、茭蒿、铁杆蒿、百里香、冷蒿等,覆盖度较低,其保水保土作用很低,其下部均有不同程度的水土流失现象发生。云雾山自然保护区在一级支沟流域内实有草场面积4154亩,是中国西北黄土高原长芒草为主的草原植被。近年来,某区通过封山禁牧,舍饲养殖,在环云雾山周围实施大面积封山禁牧措施,但恢复较慢。流域内的人工植被主要有山杏、山桃、柠条、沙棘、紫花苜蓿等。多为林草混交种植,另外还有一部分房前屋后零星种植的牧草,目前流域内林草措施面积占总面积的8.08%(包括财政已下达的7500亩)。其中人工林面积13491亩,占总土地面积的4.39%,人工种草7195亩,占总土地面积的2.34%封禁治理4154亩,占总土地面积的1.35%。流域植被状况详见表2-2。一级支沟流域植被状况统计表表22小流域名称人工林人工草封禁治理合计面积(亩)占比例(%)面积(亩)占比例(%)面积(亩)占比例(%)面积(亩)占比例(%)黑洞沟流域4500.1511910.3916410.53石沟流域1380.047140.238520.28坪乐流域11190.3617080.5628270.92蒲家川流域14240.4617070.5641541.3572852.37刘店流域95303.106240.20101543.30冯洼流域8300.2712500.4120800.68全流域合计134914.3971942.3441541.35248398.082.2.3 耕地类型与坡度组成流域有耕地面积144258亩,其中:水平梯田32898亩,坡耕地109122 亩。其中:5的面积27401 亩, 占坡耕地面积的25.11%;515的面积43339亩,占坡耕地面积的39.72%;1525的面积32456亩,占坡耕地面积的29.74%;2535的面积5925 亩, 占坡耕地面积的5.43%。耕地坡度组成详见表2-3,附表4。一级支沟流域坡耕地坡度组成表表2-3项目区总面积坡度组成结构35小计面积占比例面积占比例面积占比例面积占比例面积占比例面积占比例亩亩%亩%亩%亩%亩%亩%黑洞沟流域18816 3960 21.05 6599 35.07 6878 36.55 1380 7.33 0.00 18816 100.00 石沟流域14627 3050 20.85 4614 31.55 5763 39.40 1200 8.20 0.00 14627 100.00 坪乐流域20544 4884 23.77 6842 33.30 8469 41.22 349 1.70 0.00 20544 100.00 蒲家川流域25146 6307 25.08 11491 45.70 6854 27.26 494 1.96 0.00 25146 100.00 刘店流域17145 4663 27.20 8925 52.06 2735 15.95 822 4.79 0.00 17145 100.00 冯洼流域12844 4537 35.32 4869 37.91 1758 13.69 1680 13.08 0.00 12844 100.00 合计109122 27401 25.11 43339 39.72 32456 29.74 5925 5.43 0.00 0.00 109122 100.00 2.2.4 气象水文1 、气象流域所在区域属干旱温和气候区,春季干旱多风,夏季干燥炎热,秋季凉爽短促,冬季严寒漫长。流域日照充足,温差较大,雨热同季,四季分明。多年平均气温6.2,大于10的积温为2360,无霜期120-130天,年蒸发量1800.0mm。气象特征值详见表2-4。一级支沟流域气象特征值表表2-4气象站名气温C10积温年日照时数无霜期总辐射量大风日数平均风速观测年限年最高年最低年平均Chd千卡Dm/s年XX34.6-28.16.223602595120-130128222.881-99年2 、降水流域年最大降水量718.7mm,最小降水量264.1mm,多年平均降水量420mm。其中69月降水量占全年降水量的68.1%,且降水多以暴雨的形式出现,历时短,强度大,是形成高含沙洪水和产生水土流失的主要原因。降水特征值表详见表2-5。一级支沟流域降水特征值表表2-5 雨量站名年降水量(mm)多年平均汛期降水量(mm)多年平均暴雨次数(次)最大最小年平均量年份量年份XX718.71964264.119694202860.83 、 径流、泥沙1)径流根据某区地表水资源分析计算,流域多年平均径流量为430.50万m3,最大年736.67万m3,最小年270.70万m3,年平均径流深21mm。受年内降水不均影响,年内径流量分配极不均匀,径流量主要集中在6-9月(占79.1%),8月份最多,占20%-40%,1月份最少,占1%-3%。夏粮作物生长期的4-6月份径流量占全年的15%左右,造成作物生长期水量不足。夏季由于受地形因素影响,暴雨集中,历时短,往往产生局部暴雨洪水,引起洪灾。受近年大范围干旱影响,各支沟很多潜流泉眼干涸,沟河断流。2)泥沙根据某区地表水资源分析计算,流域多年平均输沙量108.72万T。泥沙主要特点为:一是年内分配不均,汛期6-9月份输沙量占全年输沙总量的95%,且集中分配在汛期的几次暴雨洪水过程中;二是年季变化大,实测最大年,最小年之比达29.5倍;三是年含沙量大,达到44.9kg/m3,最大年1974年达855 kg/m3。流域径流泥沙特征值表表26流域面积(km2)年径流量(万m3)多年平均汛期径流量(万m3)多年平均洪水次数(次)径流模数(万m3/km2.a)年输沙量(万t)年输沙模数(t/km2.a)最大最小多年平均径流量年份径流量年份205.00736.671964270.71969430.5340.520.82.1108.726000注:洪水指一次洪峰2倍多年平均流量的径流过程。4、 水文泥沙分析计算1) 水文分析不同设计频率洪量模数和不同频率洪峰模数根椐某暴雨洪水图集,同时参考黄河水土保持生态工程某区杨河小流域坝系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分析计算,其结果见表27、表28。不同设计频率洪量模数表表27洪水重现期(年)10203050100200300洪量模数(万m3/km2.a)3.284.42 5.32 6.44 8.30 9.88 10.86 不同设计频率洪峰流量模数表表28 洪水重现期(年)10203050100200300洪峰流量模数(m3/s.km2)9.12 12.29 14.77 17.89 23.05 27.45 30.18 2) 年均输沙量(1)输沙模数Msb=(1+)Ms 式中:Msb输沙模数,t/km2a; Ms 年均悬移质输沙模数,t/km2a,年均悬移质输沙模,由某水文手册查得为5500t/km2;推移质比例系数,一般取0.050.23,取=0.09。由上式计算流域年输沙模数6000 t/km2a。(2)年均输沙量年均输沙量采用下式计算:W=MsbF 式中:W年均输沙量,t; F流域水土流失面积,km2; 其它符号意义同前。通过计算流域多年平均输沙量108.72万t。2.2.5 水资源及满足程度根据有关资料对比分析,多年降水总量为8610万m3,其中90%用于植物吸收和土壤蒸发之中的水量为7749万m3,实际水资源量为861万m3,其中地表径流量为430.5万m3,地下水为资源430.5万m3。流域水资源主要特点为:一是水资源贫乏,流域人均占有地表径流量为227.8m3,耕地每公顷平均占有地表水资源量为298.4 m3,远低于全国和黄河流域水平;二是利用难度大,在年产水量中,汛期(6-9月)洪水总量为329.1万m3,占地表径流量的79.1%,由于现有两座水库都处于空库迎讯状态,致使大量的洪水资源经河道排放出境,未能有效利用。 流域主河道基本上有常流水,但是由于人口一般居住在山坡的中上部,加之干旱等灾害造成人畜饮水及农业灌溉用水极度困难。目前利用的主要形式为水窖、涝池,或人挑、牲畜拉运等。根据有关用水定额,农村生活用水定额为50L/天人,城镇居民生活用水定额为100L/天人,大家畜用水定额为30 L/天头,羊只、生猪用水定额为8 L/天只,流域现状需水量95.7万m3,占水资源总量11.1。其中农业人口需水量34.50万m3,大家畜需水量31.1万m3,羊需水量11万m3。其它各业用水量19.1万m3,流域现有小(一)型水库2座,总库容为3052.8万m3,但是由于一方面这两座坝处于流域的下游。另一方面由于人们一般居住在山坡的中上部。目前利用的主要形式为水窖,且户均只有一眼,除集流场拦蓄一部分径流外,主要靠人挑、牲畜拉运将库坝或泉水贮存于水窖中,以供生活之用。不能满足生活用水和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需要,需进一步加强水资源开发利用,在搞好现有工程挖潜、改造、配套、开源节流的基础上,大力发展以蓄为主的蓄水工程(如骨干坝)及小型水保工程,使有效的水资源得到充分利用。因此,就流域供水设施分析,现状供水量远不能满足国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