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省醴陵市第二中学高中历史《第12课 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课件 新人教版必修2.ppt_第1页
湖南省醴陵市第二中学高中历史《第12课 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课件 新人教版必修2.ppt_第2页
湖南省醴陵市第二中学高中历史《第12课 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课件 新人教版必修2.ppt_第3页
湖南省醴陵市第二中学高中历史《第12课 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课件 新人教版必修2.ppt_第4页
湖南省醴陵市第二中学高中历史《第12课 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课件 新人教版必修2.ppt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 第12课 本质区别 资源配置方式的不同课程标准 了解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有关改革开放决策的内容 认识其对我国开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局面的历史意义 讲述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和国有企业改革的主要内容 认识改革与社会发展的关系 第12课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 结合以下材料思考 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在怎样的背景下召开的 一 伟大的历史转折 十一届三中全会 凡是毛主席作出的决策 我们都坚决维护 凡是毛主席作出的指示 我们都始终不渝地遵循 华国锋 思考 两个凡是 的实质是什么 继续推行这一思想会有什么影响 背景1 两个凡是 继续 文革 以来的左倾错误 背景2 文革结束后两年 国民经济仍处于停滞状态 背景3 通过开展真理标准大讨论 实现了思想大解放 1978年5月10日 光明日报 上刊载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一文 引发了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 结合教材和视频归纳 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内容 并结合内容思考其意义 思想路线 政治路线 结合教材归纳 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内容 并结合内容思考其意义 抛弃 确立 作出 确定 思想路线 政治路线 拨乱反正 审查和解决冤假错案及一些重要领导人的功过是非问题 十一届三中全会是新中国历史上重大转折 成为实行改革开放和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起点 结合教材归纳 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内容 并结合内容思考其意义 抛弃 确立 作出 确定 思想路线 政治路线 拨乱反正 审查和解决冤假错案及一些重要领导人的功过是非问题 十一届三中全会是新中国历史上重大转折 成为实行改革开放和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起点 为什么说十一届三中全会是新中国历史上重大转折 结合教材归纳 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内容 并结合内容思考其意义 抛弃 确立 作出 确定 思想路线 政治路线 拨乱反正 审查和解决冤假错案及一些重要领导人的功过是非问题 转折一 左 倾 实事求是 转折二 阶级斗争 经济建设 改革开放 拨乱反正 形成了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领导集体 十一届三中全会是新中国历史上重大转折 成为实行改革开放和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起点 为什么说十一届三中全会是新中国历史上重大转折 知识回顾 中共历史上具有转折意义的会议有哪几次 实现了几次工作重心的转移 1 1927年八七会议纠正了陈独秀的右倾投降主义错误 通过了开展土地革命和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统治的总方针 是由大革命失败到土地革命兴起的转折点2 1935年遵义会议结束了王明 左 倾错误在党中央的不正确统治 确立了以毛泽东为核心的正确领导 是党的历史上生死攸关的转折点3 1949年七届二中全会指出党的工作重心转移 提出党的总任务是把中国由农业国变为工业国 把中国建设成为伟大的社会主义国家工作重心由乡村转移到城市4 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 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 是建国以来党的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 1 四川广安邓小平故居有一副对联 扶大厦之将倾 安邦柱国 万民额手寿巨擘 挽狂澜于既倒 兴工扶农 千载接踵颂广安 此联创作应不早于 a 1949年b 1956年c 1966年d 1978年2 下列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叙述 不正确的一项 a 会议确立了解放思想 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b 会议形成了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集体 c 会议阐明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d 会议作出了实行改开放的伟大决策 d c 1 含义 2 前提 3 目的 4 内容 5 目标 6 实质 什么是经济体制改革 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坚持社会主义制度不变 我国经济体制改革是在坚持社会主义制度的前提下 改革生产关系中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各个环节 最终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发展和完善 二 经济体制改革 改革生产关系中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各个环节 一 农村经济体制的改革 1 原因历史原因 现实原因 人民公社体制长期压抑农民积极性 1 农民的温饱问题没有解决 严重影响现代化建设 2 我国是个农业大国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 农业是实现四个现代化的根本条件 问题探究2 结合p57学习延伸中的材料 分析中国经济体制的改革为什么首先从农村开始 2 措施 先是在安徽 四川试行包产到组 包产到户的生产责任制 向全国推广 逐步形成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试行 推广 深化 抉择 18个红手印的生死文书 如村干部坐牢杀头 其他农户保证把他们的小孩养到18岁 1 试行 农民为温饱自发进行改革 中国农村改革第一村 安徽省凤阳县小岗村 改革是中国的第二次革命 我们的方针是 胆子要大 步子要稳 走一步 看一步 邓小平 2 推广 安徽 四川先推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推向全国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是在土地公有制的基础上把土地长期包给各家各户使用 农业生产基本上变成分户经营 自负盈亏 农民生产的东西 大包干 大包干 直来直去不拐弯 交够国家的 留足集体的 剩下都是自己的 经营方式的改变 3 深化 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配套措施 采取提纲式的方法记忆 1 经营管理 2 分配方式 3 基层组织 4 流通体制 5 产业结构 由高度集中统一到分户经营 自负盈亏 由平均分配到按劳分配 由人民公社 生产大队到乡 镇 村 由统购派购制度到市场机制 由单一型到发展多种经营 大力发展乡镇企业 说凤阳 道凤阳 改革鼓点先敲响 三年跨了三大步 如今飞出金凤凰 1987年粮食产量达到4亿吨 比1978年增加了32 棉花产量达到419万吨 比1978年增加了93 3 农业总产值达到4676亿元 比1978年增加了近三倍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史 凤阳地多不打粮 磙子一住就逃荒 只见凤阳女出嫁 不见新娘进凤阳 结合以下材料思考 农村经济体制改革有何意义 生产力 劳动者积极性 生产关系 推动 调整 说凤阳 道凤阳 改革鼓点先敲响 三年跨了三大步 如今飞出金凤凰 1987年粮食产量达到4亿吨 比1978年增加了32 棉花产量达到419万吨 比1978年增加了93 3 农业总产值达到4676亿元 比1978年增加了近三倍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史 凤阳地多不打粮 磙子一住就逃荒 只见凤阳女出嫁 不见新娘进凤阳 结合以下材料思考 农村经济体制改革有何意义 4 意义 提高了劳动者的积极性 解放和发展了农村生产力 促进了城市改革的进行 1 首先试行包产到组 包产到户的农业生产责任制的省份是a 安徽 四川b 安徽 江西c 福建 四川d 安徽 广西2 下列关于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说法 正确的a 是对生产资料所有制的重大变革b 适应了中国农村的生产力水平c 是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最高形式d 是国家资本主义的表现 b a 在1956年 上海的天气很热 企业为了不影响生产 采取降温的措施 当时的降温措施比较简单 主要是风扇 鼓风机 但是企业即使采取这样的措施也没有主动权 要经过层层报批 当时经过十一个部门的审批 要盖十一个图章 等最后的图章盖完 夏天已经过去了 沈阳有两个厂 一个是铜厂 一个是电缆厂 这两个厂一墙之隔 但没有横向联系 电缆厂归机械部门管 铜厂归冶金部门管 冶金部门把铜调到别的地方去 电缆厂需要铜又要从云南等地调进 造成了运输上的大量浪费 时间上的浪费 本来两个厂发展横向联合 通过签定合同就可以解决 但是不行 自主权 1 原因 计划经济体制使企业失去活力 二 城市经济体制改革 说明 计划经济下企业没有自主权 不能发挥创造性 积极性 造成官僚主义 造成大量的浪费 影响了生产力的发展 中心环节 管理体制 所有制 分配制度 内容 时间 1984年 增强企业活力 把企业搞活 政企分开 简政放权 扩大企业自主权 自主经营 自负盈亏 单一的公有制发展为以公有制经济为主体的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实行以按劳分配为主 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 2 经过 09福建 1984年3月24日 福建省55位厂长经理在 福建日报 上发出 请给我们 松绑 的呼吁 随后 人民日报 转载了这封呼吁信 将 松绑 风吹向全国 这里的 松绑 主要是指a 允许企业实行公私合营b 承认企业所有权和经营权完全分离c 扩大企业经营自主权d 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c 3 作用 调动了各方面的积极性 企业有了竞争机制 增强了活力 经济得到快速发展 效益显著提高 三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 1 背景 结合教材56页 僵化的计划经济体制 严重地束缚生产力的发展 导致商品供应的不足 1989年前后 改革面临复杂的国内外斗争 1 提出 2 经济体制改革目标确立 3 基本框架确立 5 市场经济体系的基本建立 4 理论进一步完善 2 过程 南方谈话 中共十四大 十四届三中全会通过决议 中共十五大 21世纪初 由行政手段配置资源为主转化为市场配置资源为主 3 主要特点 四 经济体制改革的意义 1 经济体制改革调动了各方面的 极大的解放了 推动 的高速发展 2 20世纪80年代以来 中国经济增长速度成为世界上 国家 创造了世界 史上的新奇迹3 的高速发展 人民生活总体达到 水平 并朝着全面建设 的新目标迈进 积极性 社会生产力 国民经济 小康 社会生产力 小康社会 最快 经济增长 一个历史的重任 问题探究 中国是人口大国 解决中国人的吃饭问题历来是个大问题 改革开放后 有人说 解决中国人的吃饭问题主要靠 两平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