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相中疏水氨基酸的单电子氧化还原性质.pdf_第1页
气相中疏水氨基酸的单电子氧化还原性质.pdf_第2页
气相中疏水氨基酸的单电子氧化还原性质.pdf_第3页
气相中疏水氨基酸的单电子氧化还原性质.pdf_第4页
气相中疏水氨基酸的单电子氧化还原性质.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7 7 2 Ar t i cle 物理化学学报 Wu li Hu a x u e X u e b a o A ct a P h y s 一 C h i m S in 2 0 1 0 2 6 1 0 2 7 7 2 2 7 7 8 0 ct o b e r 气相中疏水氨基酸的单电子氧化还原性质 李伟伟 侯若冰 孙彦丽 广西师范大学化学化工学院 广西 桂林5 4 1 0 0 4 WWW wh x b p k u e d u c n 摘要 采用密度泛 函理论在 B 3 L Y P D Z P 水平上研究气相 中疏水氨基酸的单 电子氧化还原性质 计算表 明 发生单电子氧化反应时 侧链较小的甘氨酸 丙氨酸 脯氨酸 缬氨酸 亮氨酸 异亮氨酸丢失电子的主要部位是 氨基 一 碳和羧基 对应着相对较大的绝热电离能 8 5 2 9 1 5 e V 而半胱氨酸 甲硫氨酸 苯丙氨酸 酪氨酸 色氨 酸因侧链丢失较多负电荷 其电离能有所降低 气相中疏水氨基酸从外界捕获的电子主要驻留在羧基或氨基的 氢原子外侧以及分子的骨架上 形成具有偶极边界结构和价键结构的混合状态阴离子 绝热电子亲和势在一 0 0 8 至一 0 6 3 e V之间 由于氨基酸的电离能较大且电子亲和势为负值 所以在气相中它们既不容易被氧化也难以被 还原 关键词 疏水氨基酸 电离能 电子亲和势 氧化还原 中图分类号 0 6 4 1 Ch a r a ct e r is t ics o f One Ele ct r o n Re d o x Be h a v io r o f Hy dr o ph o b ic Am ino Acids in Gas Pha s e LI W e i W e i HOU Ru o Bin g S UN Ya n Li C o ll e g e o fC h e mi s t r y a n d C h e mi ca l E n g i n e e r i n g Gu a n g x i N o r m a l v P Gu i li n 5 4 1 0 0 4 Gu a n g x i P r o v i n ce P R C h i n a Abs t r a c t Ch a r a ct e r is t ics o f t he on e e le ct r on r e d o x b e h a vio r of hy d r op ho b ic a min o a cids in g a s ph a s e we r e ca lc u la t e d wit h d e ns it y f un ct io na l t h e o r y a t the B3LYP DZP le v e 1 Fo r glycin e a la n in e p r o lin e v a lin e le ucin e a n d is o le u cin e wit h s ma ll s ide cha ins t h e compu t a t ion a l r e s u lt s in d ie a t e t ha t the ne ga t iv e cha r ge s a r e r e mo v e d f r om the a t o ms o f t h e ir a min o O 一 carb o n a n d carbo x y moie t ie s in o n e e le ct r o n ox id a t io n r e a ct io ns This y ie ld s large a d ia ba t ic io n i z a t io n p o t e n t ia l s AI P o f 8 5 2 9 1 5 e V T h e AI P s o f cy s t e in e me t h i o n in e p h e n y l a l a n i n e t y r o s in e a n d t r y p t o p h a n d e cr e a s e b e ca u s e o f the larg e r a mou n t of n e ga t ive ch arg e r e mov e d f r o m the a t oms in the ir s id e cha ins Th e a t t a chme nt o f o n e e le ct r o n t o t h e mo le cu le s o f h y d r o p h o b ic a min o a cid s le a d s t o a n io n s in wh ich the e x tr a e le ctro n iS b o u n d t o the H a t o ms o f t h e ca r bo x yl o r a mino g r o u ps a n d t o the ir va le n ce o r b imls r e fl e ct in g t he do u ble n a t u r e o f the dipo le bo u nd s t a t e a n d t h e v a le n ce s t a t e T h e e le ctro n a ffi n it ie s f E A f o r t h e a min o a cid s a r e s ma l1 a n d n e g a t iv e r a n g in g fro m 0 0 8 t o一0 6 3 e V Th e mo le cule s o f the h yd r op h ob ic a mino a cid s are o x id iz e d or r e du ce d wit h diffi cult y in g a s ph a s e b e ca us e o f t h e ir h igh VI Ps a n d n e ga t ive EAS Ke y W o r d s Hy d r o p h o b ic a min o a cid I o n iz a t io n p o t e n t ia l Ele ct r o n a ffi n it iy Re d o x 氨基酸是蛋白质的基本组成单位 其氧化还原 特征将直接影响到蛋 白质的稳定性 在表征氨基酸 的氧化还原性质 时 电离能和电子亲和势 的测定具 有重要意义 1 9 9 7 年郭志峰等 l J采用质谱法测定了 l9种天然氨基酸的垂直电离能 C a mp b e ll等 用光 电子能谱法测定了部分氨基酸的绝热电离能 但有 7 种氨基酸绝热电离能因实验条件限制而无法测定 在理论计算方面 D e h a r e n g 等 羽 在 2 0 0 4 年计算了甘 Re ce iv e d M a y 2 6 2 01 0 Re v is e d J u n e 3 0 2 01 0 P u b lis h e d o n W e b Au g us t l 7 2 01 0 Co r r e s p o n d in g a u t h o r E m a il r b h o u 1 6 3 co m Te l 8 6 7 7 3 5 8 4 6 2 7 9 T h e p r o j e ct w a s s u p p o s e d b y t h e I n n o v a t io n P r o j e ct o f G u a n g x i G r a d u a t e E d u ca t i o n C h i n a 2 0 0 9 1 0 6 0 2 0 7 0 3 M4 8 广西研究生创新计划项 目 2 0 0 9 1 0 6 0 2 0 7 0 3 M4 8 资助 E d i t o r ia l o f f i ce o f A ct a P h y s ico C h i m ica S i n i ca NO 1 0 李伟伟等 气相中疏水氨基酸的单电子氧化还原性质 2 7 7 3 氨酸 丙氨酸 天冬酰胺 酪氨酸和色氨酸的两种不 同构象的垂 直电离能 Mille fi o r i 等 则直接采用 了 文献 3 1 中个别氨基酸的的优势构象作为全部氨基 酸的稳定构象形式计算所有氨基酸的垂直 电离能 但遗憾的是其多数计算结果与实验值 1 J 的偏差超过 0 5 e V 而最 大偏 差竞达 2 2 6 e V Kis h o r a等畸 也计 算了 1 9种氨基酸的垂直电离能和绝热电离能 但计 算值与实验值的最大偏差分别达到 2 6和 1 7 6 e V 关于氨基酸的电子亲和势 到 目前为止 未见系统的 研究报道 更重要 的是 上述所有关于氨基酸电离能 的实验和理论研究中 都缺乏 电子转移过程 中分子 的电子结构分析 而本文则对氨基酸的绝热电离能 垂直电离能 绝热电子亲和势 垂直 电子亲和势进行 了更为精确的计算 同时对相关氧化还原过程 中的 电子结构进行 了系统的分析 所有氨基酸中 甘氨酸 Gl y 丙氨酸 Al a 缬氨 酸 Va 1 亮 氨 酸 L e u 异 亮 氨 酸 I le 半 胱 氨 酸 C y s 脯氨酸 P r o 甲硫氨酸 Me t 苯丙氨酸 P h e 酪氨酸 T y r 和色氨酸 T r p 等 1 1 种氨基酸均含有非 极l 生 侧链 为疏水型氨基酸 通常会形成蛋白质的疏 水内核 对维持蛋白质结构稳定有重要作用 尽管天 然氨基酸有 2 0种 但限于篇幅 以及为与实验值对 比 本文仅研究了气相中 l1种疏水氨基酸的单 电子 氧化还原性质 因有研究 指 出气相 中氨基酸的中 性分子比两性离子要稳定 我们只选取具有非两性 离子形式的中性氨基酸分子进行计算和分析 1 计算 方法与细节 经实验检验可靠 的密度泛 函理论 B 3 L Y P方法 与 DZ P 基组 8 1 用于本研究 的全部计算 该方法的 计算结果已被广泛的实验数据嘲 证实能够准确地描 述分子 阴离子 8 j 以及偶极边界态阴离子 1 0 1 2 的结 构与性质 而且该方法在生物分 子的反应机理 1 3 1 4 的研究也是成功的 本文中分子结构的全优化 及结 构优化所得到的局部能量极小点均通过频率分析加 以确认 所有计算都使用 G a u s s i a n 0 3 程序 完成 体 系中各原子的自然电荷布居则使用同样的计算方法 根据 自然键轨道 NB o 6 2 0 分析得到 分子轨道和 自 旋密度图都使用 Ga u s s Vie w软件绘制 分子构象的差异对其氧化还原性质有一定影响 本文用于计算的初始结构来源于文献 2 1 2 9 1 报道的 各个氨基酸分子的全局能量极小点 1 1种疏水氨基 酸 的构象可分为两种类型 G ly A la Va l L e u I le 和 Me t 属构象 I 而 Cy s P r o P h e T y r 和 T r p属构象 I I 图 1 构象I I I 与晶体数据库 R e s e a r ch C o l l a b o r a t o r f o r S t r u ct u r a l B io in f o r ma t ics P r o t e in D a t a B a n k 中氨 基 酸的构象 I I I 不 同 为考查不 同初始构象对氨基 酸性质的影响 本文同时计算了以构象 I I I 为初始结 构时疏水氨基酸的电离能和电子亲和势 垂直 电离能 VI P 绝热 电离 N u AI P 垂直电子 亲和势 V E A 以及绝热电子亲和势 A E A 依据 下列 公式计算 V I P E ca t io n a t o p t imiz e d n e u t r a l g e o me t r y E o p t imiz e d n e u t r a l g e o me t r y AI P E o p t i miz e d ca t io n g e o me t r y E o p t imiz e d n e u t r a l g e o me t r y VEA E o p t imiz e d n e u t r a l g e o me t r y E a n io n a t o p t imiz e d n e u t r a l g e o me t r y AE A E o p t imiz e d n e u t r a l g e o me t r y E o p t imiz e d a n io n g e o me t r y 2 结果与讨论 计算表明 初始结构属于构象 I I 1 的氨基酸分 子的能量比初始结构为构象 I I I 的低 4 5 3 1 6 1 1 k J mo l 0 0 4 7 0 1 6 7 e V 所以 本文的后续讨论除特 别说 明外均针对构象 I I I 进行 2 1 分子结构 优化得到的所有中性氨基酸分子都属 L型 具 有构象 I 形式的氨基酸倾 向于形成 O H N型氢 键 具有构象 I I 的氨基酸倾 向于形 成 一H N型 麟 2 77 4 Act a P s 一 C h i m S i n 2 0 1 0 V0 1 2 6 氢键 而具有构象 I I I 的氨基酸则形成 H O H N 型氢键 图 1 氨基酸分子丢失一个电子后 所产生的多数 阳 离子 自由基 G lv Ala V a l I le L e u 和 P r o 中c 2 一 Nl 键长较 中性分子缩短 6 8 p m 出现这种变化 的 原因在于中性氨基酸分子的最高 占据轨道 H O MO 在 C 2 一Nl 键附近具有 7 r 反键轨道特征 反键电子 的丢失加强了 C 2 N1问的成键作用而使键长缩短 此外 Gl y Al a L e u 和 P r o 的 C 2 一C 3键长 比中性 分子的伸长 8 1 3 p m Va l I le 的 c 2与侧链 R的键 连 C原子间的共价键 c2 c R 伸长了1 7 p m 究其 原因是这些分子的 HO MO在这两个成键位置都具 有 O 成键轨道特征 成键 电子的丢失明显削弱了成 键作用使键长伸长 这种共价键的削弱有可能造成 氨基酸分子脱羧或解体 氨基酸捕获一个电子后 形成 的阴离子 自由基 与中性分子相 比较 两体 系化学键长变化都小于 3 p m 键角变化小于 5 这与多数氨基酸阴离子表现 为偶极边界结构和共价结构的混合结构状态有关 即阴离子捕获的外来 电子只有一部分进入了氨基酸 分子骨架的轨道中 与此同时 还有一部分电子则分 布在分子外侧的某个部位 外来 电子的这种分布方 式对中性氨基酸分子 中电子分布的影响不是很大 所以 形成的阴离子与中性分子相 比 结构变化不明 显 2 2 分子轨道分析 图 2中只绘出了部分具有代表性 的中性分子的 H OMO 最低空轨道 L U MO 以及 阴离子 自由基的 H OMO g P 其单电子占据轨道 S O MO 中性分子中 Va l 图 2 G ly A la P r o I le和 L e u 的 H O MO主要分布在分子的羧基 氨基 C 2 及侧链 第一个 C原子的周 围 由此可以推测 这六种氨基 酸氧化丢失 电子 的部位应主要集 中在这些原子附 近 NB O电荷计算表 明 氧化过程 中 G ly Ala Pro 和 L e u的 N1和 0 4原子丢失电子 0 5 3 e 一 0 6 1 e C 3 原子丢失 0 0 2 e 一 0 0 5 e 而 Va l I le的 N1 原子分别丢 失 0 4 1 e 0 4 0 e 侧链第一个 C原子都约丢失 0 1 ie 这些电荷转移过程与阳离子中 C 2 c 3 或 c 2 c R 键 明显伸长有一定关系 P h e的 H O MO 图 2 分布在 04和侧链芳环上 氧化过程中 P h e的 0 4和芳环上 共丢失电子 0 7 8 e 由于 C y s 图 2 Me t 的 HO MO主 要分布在侧链的 s原子上 T r p 图 2 和 T y r 的HO MO 则是主要分布在侧链的共轭环上 因此 这四种氨基 酸的氧化反应主要发生在侧链上 其中 C y s 和 Me t 的 s原子分别丢失 电子 0 5 6 e 0 5 1 e T r p和 T y r的 共轭环丢失电子 0 8 8 e 0 7 3 e 而这与 V o r s a 等 的 实验结论是一致的 侧 链 中 无 芳 环 的 V a l G ly A la I le L e u C y s 鳓 Cy s HOM O Tr p HOM O 潍 Tr p LUM O 零 繇 0 M e t 一 S OM O Cy s 一 S OM O Tr p S OM O 图 2 氨基酸 中性分子和阴离子的分子轨道 Fig 2 M o le c u la r o r b it a ls f o r t he n e u t r a l m o le cu le s a n d an io n s o f a m in o a cid s NO 1 0 李伟伟等 气相中疏水氨基酸的单电子氧化还原性质 2 7 7 5 P r o和 Me t 其 L U MO都分布在羧基上 T r p和 T y r 的 L UMO则分布在侧链的芳环上 而 P h e的L UMO 在羧基和侧链苯环上都有分布 如前一节所述 在中 性氨基酸分子的单电子还原反应 中 外来 电子并没 有完全进入 中性分 子 的 L U MO 所形 成 阴离子 的 S O MO在分子的外侧和分子骨架上都有分布 形成 兼具偶极边界 阴离子和价键结构 阴离子 的混合结 构 具 有 构 象 I的 Va l一 Gly 一 A la 一 L e u一 I le 一 的 S O MO主要分布在阴离子羧基 H原子的外侧 以及 其它多个原子周围 Me t 一 的 S OMO则主要分布在羧 基上 少量分布在 H 6原子 的外侧 具有构象 I I的 C y s 一 和 P r o 一 的 S O MO主要分布在氨基 H原子 以及 C 2 C 3等多个原子上 T r p T y r 和 P h e 一 的 S O MO在 氨基 H原子外侧 羧基和芳环的多个原子周围都有 分布 而且 P h e 一 的 S O MO在整个分子 中离域程度 最大 目前 已有实验 3 1 表 明 Gl y 一 和 Ala 一 确实具有 一 定的偶极边界离子特征 这种电荷分布形式 的重 要性在于氨基酸阴离子易于把多余的负电荷释放到 外界环境 如溶剂水 中 从而减少外来 电子对蛋 白 质的损伤 2 3 自旋密度 自旋密度可以反映 自由基中单 电子的分布 根 据 自由基 中的自旋密度分布可以推测 自由基的氧化 还原性特征 图 3为部分代表性 的氨基酸离子 自由 基的 自旋密度 图 1 1 种疏水氨基酸阳离子 自由基 的 自旋密度分布在形态上与其 中性分子的 HO MO基 本一致 表 明中性分子 的 电离过程 确实发生 在其 H O MO上 电离形成的阳离子 自由基 的单 电子多驻 留在 电负性较大 的 N 0原子 以及 S原子和侧链芳 环上 对 于侧链无芳环的阳离子 如 Va l C y s 其 自 旋密度分布使得 阳离子具有从外界夺取电子还原为 中性分子 的倾 向 事实上 中性分子较大 的 VI P值 表 1 也是阳离子这种氧化性倾 向的一种反映 氨基 酸阴离子 自由基 的 自旋密度分布都与其 S O MO基本一致 除在分子骨架 中有部分 自旋密度 分布外 图 3显示 多数氨基酸阴离子的单 电子也 明 显地驻 留在电负性较小 的 H原子附近 这种 自旋密 度分布形式不利于阴离子对其电子 的控制 易失去 电子而呈还原性 值得注意 的是 P h e 一 的 自旋密度在 侧链 的芳环上存在非 常明显的离域分布 这种分布 形态显 然有利 于 阴离子 中 电荷 的分散 进而增 强 P h e 一 的稳定性 2 4电离能和 电子亲和势 表 l 列 出了计算 的电离能与 电子亲和势 所有 疏水氨基酸的V I P都大于 A I P V E A的绝对值都比 A E A的大一些 这是合理 的 因为氨基 酸分子在失 去或得 到一个电子后 最初的阳 阴离子随后的结构 松弛将使体系能量下降 形成相对稳定的结构状态 多数氨基酸 VI P的计算结果与实验值 比较接 近 V I P计算值与实验值 的平均偏差为 0 3 4 e V 尽 管 Ala C y s 和 T r p的 V I P计算值与实验值偏差较大 0 4 8 0 6 6 e V 但我们的计算精度仍优于文献的结 果 这些文献报道的 V I P计算值与实验值平均偏 差远大于本文 的 0 3 4 e V 分别达 到了 0 4 9和 0 9 6 e V 而他们对 Ala C y s 和 T r p的计算结果与实验值 的偏差范围则分别为 0 8 2 一 1 1 8 e V和 0 8 3 2 0 5 e V 魄 鲰 零 Cy s P h e M e t 图 3 氨基酸离子阳离子和阴离子自由基的自旋密度图 Fig 3 S p in d e ns it y ma p s o f s e v e r a l c a t io n a n d an io n f r e e r a d ic a ls 2 77 6 Act a P h y s 一 C h i m S i n 2 0 1 0 Vo 1 2 6 表 1 气态中疏水氨基酸的电离能和电子亲和势 Ta b le 1 I o n iz a t io n po t e n t ia ls a n d e le c t r o n a f f i nit ie s in g a s p ha s e VI P v e r t ic a l io n iz a t io n p o t e n t ia l mI P a d ia b a t ic io n iz a t io n p o t e n t ial VEA v e rtic al e le ct r o n a ffin it y AEA a d ia b a t ic e le ct r o n a ffin it y Th e o r l t h ecal cu la t e dr e s u lt sb a s e do nco n f o r ma t io nI o r Th e o r 2 t h e ca lcu la t e dr e s u lt s b a s e do nco n f o rm a t io nI I I t he t h e o r e t ical v a lu e s we r e ca lcu la t e d a t t h e B3 LY DZP 卜 le v e 1 这表明基于 B 3 L Y P D Z P 方法计算的V I P 值更可 靠 本文对疏水 氨基酸 A lP的计算相 当精确 除 C y s 的计算值 比实验值圆 高 出 0 5 6 e V外 整体计算 值与实验值 的平均偏差仅为 0 2 4 e V 文献 f 5 也计 算了疏水氨基酸的 A I P 但其计算值与实验值的平 均偏差却达到了0 6 4 e V 其 C y s 的计算结果比实验 值也高出 O 6 8 e V 所有疏水氨基酸电子亲和势的数值都为负值 这说 明中性分子的能量要 比其 阴离子能量稍低 气 相中阴离子不能稳定存在 这显然与所形成的阴离 子兼具偶极边界结构态和价键结构态 负电荷不能 充分地分散在整个阴离子中有关 仔细观察表 l 还可以发现 氨基酸电离能 的大 小与侧链有密切关系 侧链上 c 原子数越多 其电 离能越小 而 C y s Me t 侧链上 s原子使它们的电离 能 比侧链 中所含有碳原子数相同的氨基酸 的要小 其中 Me t 的电离能甚至比 P h e的还小 这一现象与 氨基酸的结构及其丢失 电子的部位密切相关 正如 前面分子轨道的分析所指出的 含脂肪烃基侧链 的 氨基酸分子丢失 电子的部位是氨基和羧基 但含 s 的氨基酸的电离同时也发生在 s原子附近 而 s的 电负性与 C相当 却比N和0要小得多 因而对电 子的束缚能力较弱 故含 s的氨基酸 C y s 和 Me t 易 失去电子 具有同一构象形式的疏水氨基酸电子亲和势的 数值也会随着侧链碳原子数的增多而减小 究其原 因是 因为氨基酸侧链具有分散 电荷 的作用 随着体 系的增大 其侧链容纳和分散负电荷的能力增强 因 而可以形成相对稳定些的阴离子 2 5 氨基酸分子的初始构象对垂直电离能的影响 仔细分析表 1的电离能数据 可观察到一个有 趣 的现象 使用全局能量极小点分子结构 构象 I I I 作初始结构计算出的 V I P值 数据 T h e o r 1 均大 于初始结构源 于蛋 白质数据库 构象 I I I 的计算值 数据 T h e o r 2 这表明具有不同构象的氨基酸分子 垂直电离时所需的能量是不同的 所有 l1 个疏水氨 基酸分子因初始构象差异而导致的垂直电离能的差 别在 0 0 4 0 5 5 e V范围内 这是具有全局能量极小 点构象的氨基酸分子垂直 电离时环境需要多付出 的能量 当然 发生垂直 电离时环境提供的能量总 是过量的 因此 无论是哪种构象的氨基酸分子 其 电离过程都能进行 另一 方 面 如 果将 气 相氨 基 酸视 为服从 B o lt z r n a n n分布 非简并 可分辨 的分子体系 那么 就能容易地估算出具有不 同能量 不 同构象的氨基 酸分子发生垂直 电离 的分子百分数 进而可利用该 百分数做权重估算 出各氨基酸统计平均的 VI P值 为简便起见 我们假定氨基酸气体中只存在 I I I I 或 I I I I I 两种构象态 这里以两种构象态能量差最大的 L e u 1 6 1 1 k J mo l 和最小 的 A1 a 4 5 3 k J mo l 为 例进行计算 根据 B o lt z ma n n分布关系 式 中 丁 分 别为 B o lt z ma n n常数和绝对温度 e x p 2 E 1 可估算出在文献 1 的实验温度 2 6 0 时 具有能量 构象 I 或 I I 构象 I I I 的两种分子的分子数 z n 之比 L e u和 A la的该 比值分别为 3 7 9 4和 2 7 8 2 N0 1 0 李伟伟等 气相中疏水氨基酸的单电子氧化还原性质 2 7 7 7 也就是说 两种氨基酸的低能量构象的分子百分数 分别 为 9 7 4 3 和 7 3 5 6 以此为权重计算 得到 的 统计平均 V I P值分别为 9 3 l 9 5 4 e V 这两个计算 值与表 l 中的数据对 比可知 由于具有高能量 的构 象 I I I 的分子百分数较小 而且 单独利用构象 I I I 的 结构计算 出的 V I P值又偏小 所以 统计平均的 VI P 值 只是比单独利用构象 I 或 I I 计算出的值略小 我 们将全部氨基酸的 V I P值按这种方式计算 出来 后 进行统计 发现统计平均 的 V I P值 与实验值 的平均 偏差 比全部使 用构象 I I I 结构 的 V I P计算值 的平 均偏差 0 3 4 e V稍小 但如果全部使用构象 I I I的结 构计算 V I P值 则对应的平均偏差较大 0 4 2 e V 由 此 可见 全面考虑各 种可能 的初 始构象计 算 出的 V I P值更为可靠 2 6 蛋白质一 DNA 复合物单电子损伤的分析 任何生物体的生长 发育过程都离不开蛋白质一 D NA间的相互作用 在正常条件下 只有当蛋 白质 与 D NA间的准确识别过程顺利完成后 才能有效 地形成蛋 白质一 D N A 复合 物 随后 进行 D NA的复 制 新蛋 白质 的合成等生命 过程 但在这些复杂 的 过程 中 只要在蛋 白质一 D NA问的相互作用 的环节 上发生一个微小的氧化还原变化 就可能出现蛋 白 质或 D NA损伤 这类 氧化还原损伤如果不能得到 有效的修复 便会对生命体的安全产生严重威胁 比较气相 中 l1种疏水 氨基 酸与 D NA中 4种 单核苷酸的氧化还原性质有助于我们分析和推测蛋 白质一 DN A复合物发生氧化还原损伤时的可能对象 使用相 同的理论方法 我们计算了 D NA中 4种单 核苷酸的氧化还原性质 2 一 腺嘌呤脱氧核苷一 5 一 磷 酸 2 鸟嘌呤脱氧核苷 5 一 磷酸 2 胸腺 嘧啶脱氧 核苷 5 一 磷酸 2 胞嘧啶脱氧核苷 5 磷酸的 A I P和 A E A 分 别 为 7 4 9 7 1 3 7 8 4 7 7 1 e V 和 0 2 4 0 1 7 0 3 8 0 2 3 e V 显然 如果蛋 白质 D NA复合物 中不 同的核苷酸与不同的疏水氨基酸相互作用时遭遇到 氧化还原的威胁 所发生的具体损伤结果是不同的 由于氨基酸 的 A E A均为负值 而 4种脱 氧单核苷 酸的 A E A均为正值 所 以 外界因素所带来 的电子 将只会 引起 D NA损伤 另一方面 由于 4种脱氧单 核苷酸的 A lP几乎都 比疏水氨基 酸的 b T r p除外 为 7 2 e V 所 以当外来 的氧化性微粒 出现在蛋 白 质一 D NA复合物 附近时 也会导致 D N A 出现损伤 只有当蛋白质一 D N A复合物附近恰好存在的氨基酸 残基是 T r p时 损伤的对象才可能是蛋 白质 尽管这 种分析只是建立在气相计算结果 的基础之上 没有 考虑到水 的存在 但在蛋 白质一 DNA复合 物的疏水 相互作用 区域里 这种推测是合理 的 因为在疏水区 域里 完全溶 剂化是不存在 的 至多只是微溶剂化 水分子极少 而 已 因此 这种现象值得实验上的进 一 步研究 3结论 使用可靠的 B 3 L Y P D Z P 理论方法探讨 了气 相中 l 1 种疏水氨基酸的单 电子氧化还原性质 理论 计算表 明 1 氨基酸分子发生单电子氧化反应时 侧链结 构不同 丢失 电子的部位有差异 G ly A la P r o Va l I le 和 L e u主要在 H N C 2 一C 0 0H部位丢失电子 P h e的羰 基 0和侧链部 位都会 丢失 电子 而 C y s Me t T y r 和 T r p的电子丢失则主要发生在侧链 2 轨道分析和 自旋密度分析一致表明 气相 中 疏水氨基酸从外界捕获一个 电子发生单电子还原反 应后 形成了兼具偶极边界结构与价键结构的混合 状态阴离子 单电子主要驻 留在电负性小的 H原子 外侧 以及分子骨架的部分原子周围 3 多数疏水氨基酸电离能 的计算值 与实验值 相当接近 电离能数值较大 电子亲和势数值为较小 的负值 表 明氨基酸在生物体内既不容易被氧化也 难以被还原 由于 D N A 中 4种单核苷酸 的电离能 相对小而电子亲和势却为正值 因而当蛋 白质一 DN A 复合物 的疏水相互作用区域遭遇到氧化性或还原性 微粒时 容易造成损伤 的是 DN A而不是蛋白质 Ref er enc es 1 Gu o Z F A n Q R J o u r n a l o fH e b e i U n i v e r s i t y Na t u r a l S ci e n ce E d i t i o n 1 9 9 7 1 7 7 3 郭志峰 安秋荣 河北大学学报 自然科 学版 1 9 9 7 1 7 7 3 2 Ca mp b e ll S Be a u c h a mp J L Re mp e M Lich t e n b e r g e r D L I n L M a s sS pe ct r o m I o nPr o ce s s e s 1 9 9 2 11 7 8 3 3 De h a r e n g D Div e G I nt Mo1 S ci 2 00 4 5 3 01 4 M ille fi o r i S Alp a r o n e A M ille fi o r i A Va n e lla A Bio p h y s Ch e m 20 0 8 1 32 1 3 9 5 Kis h o r a S Dh a y a lb S M a t h u r c M Ra m a n ia h L M M o 1 P S 20 0 8 1 06 2 2 8 9 6 W r ig h t L R Bo r k ma n R F I Am Ch e m S o c 1 98 0 1 0 2 6 2 07 7 Ra i A K S o n g C Lin Z J S pe ct r o ch im Act a A 20 0 9 7 3 8 6 5 8 Rie n s t r a Kir a c o f e J C Ts ch u mp e r G S Sch a e f e r H F Na nd i S Ellis on G B Ch e m Re v 2 00 2 1 02 2 3 1 27 7 8 Act a Ph y s C h i m S i n 2 0 1 0 Vo1 2 6 9 Ho u R B Gu J D Xie Y M Yi X H S ch a e f e r H F J P s Ch e m B 2 0 05 1 0 9 2 2 0 5 3 1 0 Rich a r d s o n N A Gu J W a n g S Xie Y Sch a e f e r H F Am Ch e m S o c 2 0 0 4 1 2 6 4 4 0 4 1 1 Gu J Xie Y S cha e f e r H F Nu cle icAcid sRe s 2 00 7 3 5 51 6 5 1 2 Gu J Xie Y S ch a e f e r H F y s Ch e m B 2 01 0 1 1 4 1 2 21 1 3 Ba o X G W a n g J Gu J D L e s z c z y n s k i J Pr o c Na t 1 Aca d S ci A 2 0 06 1 03 5 6 5 8 1 4 Ho u R B Li W W S h e n X C Act a尸 一 c S in 2 0 08 2 4 2 6 9 喉 若冰 李伟伟 沈星灿 物理化学学报 2 0 0 8 2 4 2 6 9 1 5 F r is c h M J Tr u c k s G W S c h le g e l H B e t a 1 Gan s s ia n 0 3 R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