氢内燃机NOx排放特性的试验研究.pdf_第1页
氢内燃机NOx排放特性的试验研究.pdf_第2页
氢内燃机NOx排放特性的试验研究.pdf_第3页
氢内燃机NOx排放特性的试验研究.pdf_第4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3 2 卷第2 期内燃机工程V 0 1 3 2N o 2 2 0 11 年4 月C h in e s eI n t e r n a lC o m b u s t io nE n g in eE n g in e e r in g A p r il 2 0 11 文章编号 1 0 0 0 一0 9 2 5 2 0 1 1 0 2 0 0 5 3 0 4 氢内燃机N O x 排放特性的试验研究 孙柏刚1 赵建辉1 赵陆明1 刘福水1 胡铁刚2 杨柏林2 1 北京理工大学机械与车辆学院 北京1 0 0 0 8 1 2 长安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重庆4 0 0 0 2 3 E x p e r im e n t a lS t u d yo nN O E m is s io n so fH y d r o g e nI n t e r n a l C o m b u s t io nE n g in e S U NB a i g a n 9 1 Z H A OJ ia n h u il Z H A O L u r u in 9 1 L I U F u s h u il H UT ie g a n 9 2 Y A N GB o l in 2 1 S ch o o lo fM e ch a n ica la n dV e h icu l a rE n g in e e r in g B e ij in gI n s t it u t e o fT e ch n o l o g y B e ij in g1 0 0 0 8 1 C h in a 2 C h a n g a nA u t o m o b il eC o m p a n yL im it e d C h o n g q in g4 0 0 0 2 3 C h in a 3 2 0 0 2 8 A b s t r a ct E x p e r im e n t a ls t u d yw a sca r r ie do u to nt h ech a r a ct e r is t icso fco m b u s t io na n dN O xe m is s io n s o fa2 0Lh y d r o g e nin t e r n a lco m b u s t io ne n g in e H I C E T h eco r r e l a t io n sb e t w e e nN 0 e m is s io n sa n db o t h e q u iv a l e n cer a t io 中a n dig n it io nt im in gw e r ee x a m in e d E x p e r im e n t a lr e s u l t ss h o w a t 西一0 8 8t h eN 卫e m is s io n sr e a chm a x im u mv a l u e w h e n 垂iSb e l o w0 8 8t h eN 0 e m is s io n sin cr e a s ew it h 西in cr e a s in ga n d w h e n 函isint h er a n g eo f0 8 8t o1 2t h eN O e m is s io n sd e cr e a s eq u ick l yw it h 垂in cr e a s in g F o rl e a nm ix t u r e t h ee f f e cto fig n it io nt im in go nN qf o r m a t io nisr e l a t iv e l ys m a l l T h ea ch ie v e m e n t sa r eu s e f u lt od e v e l o p m e n t o fHI C El e a nco m b u s t io nt e ch n iq u et or e d u cee f f e ct iv e l yit sN O e m is s io n s 0 概述 摘要 以一台2 0 L 氢内燃机为测试对象 对其排放及燃烧特性进行了试验研究 探讨了 N 0 随当量比垂 点火提前角的变化关系 试验结果表明 在西一0 8 8 时 N O 生成量达到最 大 在西 o 8 8 时 N q 的生成量随圣的增加而增加 在0 8 8 西 1 2 时 N q 生成量随垂的 增加急剧减少 当混合气比较稀薄时 点火提前角对N 0 的贡献率相对较小 研究结果可用 于氢内燃机稀薄燃烧技术的开发 可有效降低氢内燃机N 0 排放 关键词 内燃机 氢内燃机 N O r 排放 点火时刻 K e yw o r d s I Ce n g in e h y d r o g e nin t e r n a lco m b u s t io ne n g in e H I C E N o e m is s io n ig n it io nt im in g 中图分类号 T K 4 6 3 文献标识码 A 节能与环保是目前汽车工业所面临的两大主要 问题 积极开发新能源 寻找汽车代用燃料是解决 两大问题的重要技术途径 氢作为一种可再生清洁 燃料得到极大关注 氢能源经济的概念已经得到了 广泛认同n 3 氢气具有宽广的可燃范围 很快的燃 烧速度 更低的点火能量特点 是优良的内燃机代用 燃料 2 J 美国 欧洲和日本的部分汽车公司和大学等机 构正在进行氢燃料汽车的相关技术研究开发 宝马 汽车公司自1 9 7 8 年开始 已经研发了六代氢内燃机 驱动的轿车 应用P F I p o r tf u e lin j e ct io n 喷嘴燃油 喷射 技术的B M W 样车达到S U L E V 超低排放车 收稿日期 2 0 0 9 0 6 3 0 基金项目 国家 八六三 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 节能与新能源汽车 t 大项目 2 0 0 6 A A I I A I B 6 作者简介 孙柏剐 1 9 6 9 一 男 副教授 主要研究方向为内燃机燃烧与排放控制 E m a il s u n b g b it e d u cn 5 4 内燃机工程2 0 1 1 年第2 期 辆 排放限值的1 1 0 2 0 0 6 年后逐步将以氢内燃机 为动力的宝马7 系轿车推向市场 虽然氢气的燃烧特性与汽油及柴油显著不同 但燃烧过程中产生N o 排放是必然的 由于氢燃料 燃烧速度比汽油快 会使火焰层面的温度远高于汽 油燃烧的温度 当氢燃料用于内燃机时可能会产生 大量的N O 排放 因此控制N 0 排放成为目前研究 氢内燃机的一个主要方向 国内外对氢内燃机N O 排放进行了一些研究 如文献 3 4 通过试验研究得 到N O 生成量随当量比变化的曲线 但是并没有深 入分析N O 生成量和当量比之间的关系 文献 5 7 研究得到在当量比为1 时N 0 生成量最大 这个结 论与文献 3 4 的试验结果很不一致 文献E 8 研究 得到N O 生成量随点火提前角的增加而增加 但并 没有分析上面的结论是否适用于不同浓度的混合 气 也没有分析该现象产生的原因 本文针对上述问题 对某2 0L 氢内燃机进行排 放及燃烧特性测试 深入研究氢内燃机中N O 生成 量随混合气当量比及点火提前角的变化规律 并揭 示其变化机理 1 发动机试验系统组成 1 1 试验样机 试验用氢内燃机的具体技术参数见表1 目前 采用的供氢方式为缸外进气道喷射 即将氢气喷嘴 布置在各缸进气道入口处 根据发动机转速和负荷 精确控制空燃比 考虑到氢气密度低 需要喷射的 体积流量大 所以每缸安装了2 个氢气喷嘴 图1 为台架布置图 表1 氢内燃机的主要技术参数 项目参数 发动机型式直列4 缸 水冷 缸径 行程 m m8 6 8 6 连杆长 m m 1 4 2 8 压缩比1 0 排量 m m 3 19 9 8 1 2 试验条件 保持氢内燃机转速为20 0 0r r a in 节气门全开 当量比0 3 3 1 2 点火提前角O 7 0 C A 当氢内 燃机燃用的混合气由浓变稀时 必须通过改变点火 提前角来避免回火 当量比西一实际燃空比 理论 燃空比 C A 5 0 为5 0 放热率点对应的曲轴转角 1 3 试验测量设备 表2 为试验中主要的测量仪器 1 氢气瓶2 电磁截止阀3 级减压阀 1 3 M P a 0 8 M P a 4 氢气流量计5 二级调压阀 0 2 O 5M P a 6 氢轨 7 氢气喷嘴8 火花塞式压力传感器9 排温传感器 1 0 宽域氧传感器1 1 空气流量计1 2 稳压箱1 3 蓄电池 1 4 曲轴传感器1 5 电子节气门1 6 三元催化转换器 1 7 E G R 管路1 8 排气分析仪采样通道1 9 手动E G R 阀 图1 试验台架布置 表2 主要测量仪器 名称型号 台架测试系统湘仪F C 2 0 0 0 系统 空气流量计 热线式质量流量计 氢气流量计C M F 0 1 0 科氏流量计 排气分析仪 A V LD l G A S4 0 0 0 燃烧分析仪D e w e t r o n 5 0 0 0 系列 缸压传感器 K is t l e r 6 117 B 安全系统Q u a d g a r d 监控系统 2 试验结果分析 2 1 N O 生成量随当量比的变化规律 图2 为固定点火提前角为1 0 C A 时 N Q 生成量 随圣的变化关系 由图2 可见 在垂 o 5 时 随着垂 的增加 N Q 生成量增幅很小 对N q 生成量的贡献 率很小 在0 5 参 O 8 8 时 N q 的生成量随着西的增加而迅速降低 N q 生 成量在中为0 8 8 时达到最大值 这个变化规律和文 献 3 4 9 试验得到的规律是一致的 2 籁 求 嘲 蜒 d Z 当量比 图2N q 生成量随当量比的变化 2 0 1 1 年第2 期内燃机工程 5 5 氢内燃机中N O 主要以热力型N 0 为主 有利 于N O 生成的3 个条件是高温 富氧 高温持续时间 长 而温度对N 0 的生成影响最为显著 热力型 N O 生成的临界温度为l8 0 0K 当温度超过18 0 0K 后 随着温度的升高 N Q 生成量按指数规律迅速增 加 当温度超过20 0 0 K 时 温度对N q 生成量的贡 献率就变得非常明显 1 引 本文中缸内最高平均温度 是利用R ica r d o w A V E 软件计算得到 仿真模型计 算得到的燃烧压力 放热率曲线与实测的燃烧压力 放热率曲线具有良好的一致性 图3 为缸内最高平均温度随当量比的变化情 况 由图3 可见 在西为0 3 3 o 5 范围内 随着西 的增加 缸内最高平均温度从14 1 2K 升高至19 7 2 K 温度刚好超过N 0 生成的临界温度 并且缸内局 部温度可能高于18 0 0K 因此N 晚生成量也随着温 度的升高而小幅度增加 但是整体上垂对N O 生成 量贡献率不大 在西为0 5 2 时 缸内最高平均温度 为21 0 9K 此时温度已经超过N 0 明显生成的温度 温度对N O 的贡献率就变得非常明显 当面从0 4 8 增加到0 5 2 时 N 0 的生成量随温度升高从1 0 7 1 0 6 迅速增加到4 7 5 1 0 型 赠 露 斗 惺 略 翟 耳 当量比 图3 缸内最高平均温度随当量比的变化 在垂为0 5 2 1 2 范围内 缸内最高平均温度 随着西的增加而增加 但是N 0 生成量并非持续增 加 而是在西为0 8 8 时达到最大 之后随着 的增 加而降低 这是因为在西为0 5 2 o 8 8 范围内 混 合气中氧气比较充足 温度成为影响N O 生成的主 要因素 缸内温度越高 N O 生成量就越大 高温导 致N O 大量生成 在西 0 8 8 时 随着垂的增加 缸内最高平均温度继续增加 但此时缸内的空气量 越来越少 与氮气结合的氧气越来越少 并且由于氢 气燃烧速度加快 使得高温燃气滞留缸内时间缩短 氧气的减少和滞留时间的缩短共同制约了N 0 的生 成 其中 当西 1 时 过量的氢气不仅会还原一部 分N O 而且会吸收缸内热量 使得缸内的温度降 低 温度和氧气的不足共同影响了N O 的生成 2 2N O 生成量随点火提前角的变化规律 图4 为N O 生成量随点火提前角的变化情况 由图4 可见 在垂 0 5 时 N O 生 成量随着点火提前角的增加而增加 并且增幅随着 西的增加而迅速增大 以西为0 4 3 和西为0 5 9 为 例 具体分析点火提前角与N O 生成量之间的关系 口 2 籁 条 咖 喀 d Z 点火提前角 C A 图4 N O 生成量随点火提前角的变化 图5 为燃烧持续期和C A 5 0 随点火提前角的变化 情况 由图5 可见 在不同的当量比下 随着点火提 前角的增加 燃烧持续期缩短 并且C A 5 0 点逐渐靠近 上止点 这是由于氢气燃烧速度变快导致的 对西为 0 4 3 的混合气而言 点火提前角对减小燃烧持续期的 作用要比西为0 5 9 时的作用大 即混合气越稀薄 点 火提前角对减小燃烧持续期的贡献就越大 p 躁 然 嵌 埋 鬟 p 躁 蝼 她 璎 餐 点火提前角 C A a 仁O 4 3 点火提前角 C A b 归0 5 9 图5 燃烧持续期和C A 5 0 随点火提前角的变化 uQ工v p 骶苔g遥靛o u oo工v p 骶譬g毯霞o u 5 6 内燃机工程2 0 1 1 年第2 期 在转速固定和西 l 时 N O 生成量主要取决于 温度 图6 为缸内最高平均温度随点火提前角的变 化情况 由图6 可见 缸内最高平均温度均随着点 火提前角的增加而增加 在圣为0 4 3 时 随着点火 提前角的增加 缸内最高平均温度从不到N 0 生成 的临界温度增加到适合N O 生成的温度 此时缸内 最高平均温度达到了19 8 6K 因此对稀薄混合气而 言 点火提前角对N O 生成量的贡献率较小 在西为 0 5 9 时 随着点火提前角的增加 缸内最高平均温度 从21 1 9K 增加到23 4 9K 在这样的温度范围内 温 度的小幅度增加均将引起N O 生成量的成倍增长 弩 世 赠 露 谯 略 翟 增 点火提前角 C A 图6 缸内最高平均温度随点火提前角的变化 图7 为转矩随点火提前角的变化情况 由图7 可见 混合气越稀薄 点火提前角的增加对转矩增加 的作用就越大 并且在不同的当量比下 随着点火提 前角的增加 N Q 的生成量逐渐增加 而转矩却是先 增加而后减小 在进行稀薄燃烧时 可以通过选择 合适的点火提前角 以实现增加转矩的同时又能满 足N O 排放的要求 晕 邑 裂 辞 3结论 点火提前角 C A 图7 转矩随点火提前角的变化 1 通过试验得到N q 生成量随当量比西的变 化规律 为0 5 是N O 明显生成的分界点 在 0 5 时 垂对N O 生成量贡献很小 在0 5 函 O 8 8 时 N O 生成量随着西的增加而增加 在多为0 8 8 时N O 生成量达到最大 在0 8 8 垂 1 2 时 N O 生成量随着函的增加而迅速减少 2 在稀混合气范围内 O 0 5 点火提前角 对N o 生成量贡献率很小 在浓混合气范围内 点火 提前角对N O 生成量作用明显 N q 生成量随点火 提前角的增加而显著增加 随着点火提前角的增 加 燃烧持续期缩短 5 0 放热率点逐渐靠近上止 点 燃烧速度变快 缸内最高平均温度增加 3 在不同当量比下 随着点火提前角的增加 N q 生成量逐渐增加 转矩却是先增加而后减小 在 进行稀薄燃烧时 可以通过选择合适的点火提前角 以实现增加转矩的同时又能满足N q 排放的要求 参考文献 1 3 杨振中 王丽君 熊树生 氢经济时代的车用H 2 燃料发动机的 研究与展望 J 车用发动机 2 0 0 5 2 卜4 Y a n gZZ W a n gLJ X io n gSS R e ce n tr e s e a r cha n dd e v e l o p m e n tt r e n do nh y d r o g e n f u e l e de n g in e sf o rm o t o rv e h icl einh y d r o g e ne co n o m yt im e s J V e h icl eE n g in e 2 0 0 5 2 1 4 2 秦朝举 段俊法 内燃机燃用氢气的研究进展 J 农业装备与 车辆工程 2 0 0 9 1 3 4 3 6 Q inZJ D u a nJF T h es t u d yp r o g r e s so fh y d r o g e nu s e do nin t e r n a l co m b u s t io ne n g in e J A g r icu l t u r a lE q u ip m e n t V e h icl e E n g in e e r in g 2 0 0 9 1 3 4 3 6 3 T a n gxG K a b a tDM N a t k inRJ e ta 1 F o r dp 2 0 0 0h y d r o g e ne n g in ed y n a m o m e t e rd e v e l o p m e n t C S A E2 0 0 2 0 1 0 2 4 2 2 0 0 2 4 S a f a r iH J a z a y e r iSA E b r a h im iI LP o t e n t ia l so fN qe m is s io nr e d u e t io nm e t h o d sinS Ih y d r o g e ne n g in e s s im u l a t io ns t u d y J I n t e r n a t io n a lJ o u r n a lo fH y d r o g e nE n e r g y 2 0 0 9 3 4 1 0 1 5 1 0 2 5 5 芮鹏 李国岫 氢燃料发动机燃烧与排放控制研究进展 J 柴 油机设计与制造 2 0 0 5 1 4 4 8 1 2 6 D a sLM G u l a t iR G u p t aPK P e r f o r m a n cee v a l u a t io no fa h y d r o g e n f u e l l e ds p a r kig n it io ne n g in eu s in ge l e ct r o n ica l l yco n t r o l l e ds o l e n o ida ct u a t e din j e ct io ns y s t e m J I n t e r n a t io n a l J o u r n a lo fH y d r o g e nE n e r g y 2 0 0 0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