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市忠县拔山中学校2018_2019学年高二语文下学期期中试题.docx_第1页
重庆市忠县拔山中学校2018_2019学年高二语文下学期期中试题.docx_第2页
重庆市忠县拔山中学校2018_2019学年高二语文下学期期中试题.docx_第3页
重庆市忠县拔山中学校2018_2019学年高二语文下学期期中试题.docx_第4页
重庆市忠县拔山中学校2018_2019学年高二语文下学期期中试题.docx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重庆市忠县拔山中学校2018-2019学年高二语文下学期期中试题一、现代文阅读(一)论述类文本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9分)。中国关于“隐”的最早的记载见于周易。其中遁卦“天下有山,遁。君子以远小人,不恶而严”,直接描述了贤者为远避小人而退藏隐居的状态。可见,中国隐逸文化兴起的根源正在于人自保的本能,既然无法战胜又不愿合污,那就只好退避现实以求明哲保身。这不得不说是一种对周遭环境消极的妥协,但在这种妥协中,隐居者却常常意外地获得宣扬个人主张,实现自我价值,甚至赢得权力青睐的新渠道。以至到了诗经,小雅鹤鸣已经从上层视角,为隐居之人定下了如“野鸣之鹤”的身份,让隐士成为一种受到官方认可的,高尚、贤能、隐藏锋芒的象征。而卫风考槃和陈风街门两作,则更让贤人退隐所代表的逍遥和清高意象深入人心,转化为口耳相传的事迹。中国历史前进到魏晋南北朝时代,社会制度演进所带来的,更加紧密和错综复杂的社会关系,则使全身而退的躲藏变得愈发困难。这样的窘况,让求隐不能的魏晋士人不得不转而寻求精神上的逃避,“隐”这一行为,便从“存在消弭”的基本概念中,产生了名为“逸”的分支,延伸出“精神自由”的新倾向。政权更选频繁,社会动荡不定,魏晋六朝三百余年间近乎惨烈的政治斗争与战祸征伐,使作为社会上游存在的贵族和士人阶层深陷社会地位与权力流动的洪流。他们眼见财富和地位不再与生俱来却无能为力,终日周旋于身份认知与生存状况的巨大落差中不得解脱,还要时时殚精竭虑,唯恐稍有疏忽而招致祸端。正如晋书所说,“魏晋之际天下多故,名士少有全者”,朝不保夕的强烈危机感加上囿于现实无处可逃的苦闷,几乎使这三百年间的每一个人都患上了名为“末日迷狂”的集体癔症。后人提起魏晋风流,无不带着艳羡的语气,言必提“六朝卖菜佣都有烟水色”,殊不知这风雅至极的“烟水色”背后,是多少徒劳无功的苦闷和刻意为之的伪装。就在这人人自危,连对坐争辩都得规避俗事、政事以避祸的“清谈时代”,玄学家何晏带着一剂名为“五石散”的方药华丽登场,由此开启了六朝名士依靠药物自我麻痹和逃避现实的新风尚,中国隐逸史上对后世影响最为深远的风潮就此发端。通过服用五石散,魏晋六朝名士展露出种种超乎常理的迷狂状态和极度亢奋的行为:扪虱而谈者有之,路穷而泣者有之,仗剑劈蝇者有之,石发燥热当街裸身奔袭者更有之。所幸彼时人多淳朴,且敬神。面对如此诡异行迹,非但不以为失常,反倒因其敢于不拘礼教而受到尊重,倘若此人再有些才华异禀处,那便成了天纵奇才,甚至神仙托世,从此得以跳出世俗伦理,即使偶有不慎也能蒙混过关。端的是既能娱己,又能避祸,更有甚者还能获传美谈以垂史。种种好处如此,那发散不慎将会导致可怕结果反倒显得有些无足轻重了。无怪此后五六百年时光中,名流逸士皆为此物颠倒,不惜中毒身死而争相服用。所谓“真名士,自风流”,能够将惨淡人事暂抛脑后,而在迷离恍然的通神境界中无所拘束,这样的奇伟功效,试问又有谁能拒绝得了?在五石散的作用下,魏晋风度成就了一派人人风流自赏、追慕仙姿的奇幻风骨。服散后皮肤敏感,不得不着宽袍大袖被誉为“谪仙气”;药力发散后面色红润、大汗淋漓被称为“烟水色”;连石发导致的精神迷乱和极端亢奋都被赞为“真性情”。不知不觉间,五石散已经成为精致、敏感和脱俗的象征,甚至构成了一个被无数人仰望和效仿的隐形阶层,以至连太平广记中都记载着某人当街宛转称热,只为假装自己也加入了那个能够服用五石散的、高贵优雅而敏锐的上游世界的故事。如果说五石散是一场烟云水色的绮丽幻梦,那由它所带来的种种实际发生的行为和潮流便是中国士人心目中“隐逸之姿”的具象。服散后燥热难耐,必得靠疾走出汗才能抒发,却恰恰暗合传统“隐”观中“遁走避世”的思想,于是当街“疾走”演变成在风景优美僻静处“行吟”的风尚,自在至极,风雅至极,甚至还与西方哲人柏拉图所提的“诗兴狂迷”不谋而合,不经意间成就了了东西方文化最早的契合。(节选自心灵的逃亡:中国隐逸文化谈)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3分)A. 周易中的遁卦直接描述了当时的贤者退隐的情况,“隐”这一概念第一次出现在古书中。B. 既然无法战胜又不愿与世俗同流合污,那最好的选择就是退避现实以求明哲保身。可见,中国隐逸文化兴起的根本原因正在于人自保的本能。C. 魏晋南北朝时的社会现实让求隐不能的魏晋士人只好转面寻求精神上的逃避,追求精神自由,从而产生了名为“逸”的分支。D. 诗经的小雅鹤鸣、卫风考槃和陈风衡门说明“隐”已经成为公开的并深入人心,转化为人人口耳相传的事迹。【答案】 C 试题分析:此题考核筛选文中的信息能力,答题时要仔细对读选项和原文,重点注意选项的表述和文中内容的整合或转述的差别。题中A项,“隐的概念第一次出现在古书中”错解文意,周易中只是有“隐”的现象的记载;B项,“最好的选择”说法错,注意文中“只好”、“消极的妥协”的表述;D项,小雅鹤鸣与后二者代表意义不同。点睛:这是一道筛选并整合信息的题目,筛选整合信息的题目侧重于对文中佐证观点的现象、材料运用的准确性进行考核,主要的错误类型是强拉因果、因果倒置、曲解文意、无中生有、混淆范围、偷换概念等等。2. 下列关于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 文章总体上是以时间为序,论述了中国隐逸文化的起源及其在魏晋南北朝时代的复杂表现。B. 在论述魏音南北朝时期的隐逸文化时,作者着意强调了当时社会背景对士人的重要影响。C. 文章重点论述了魏晋六朝名士服用五石散后的种种表现、效果、影响等,典型例证使读者对当时的隐逸文化有了感性认识。D. 文章第一段引述周易诗经等经典,论述了中国隐逸文化的起源,增强了论证的力量。【答案】 D 试题分析:此题考核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答题时注意分析文章的思路,中心论点和分论点的关系,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关系,论证方法的类型,重点考核为论点是否正确,论据证明的是什么观点和论证的方法。题中D项,引诗经是为了说明隐逸文化在当时的意义。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 太平广记中记载的某人当街宛转称热,只为假装加入了那个服用五石散、高贵优雅而敏锐的上游世界的故事,说明了魏晋风度的影响力十分深远。B. 玄学家何晏发明的“五石散”为六朝名上以及后世的隐士们提供了自我麻醉的良药,使他们摆脱了痛苦,获得了自由和赞誉。C. 魏晋六朝名士服用五石散后表现出的种种超乎常理的迷狂状态和极度亢奋的行为,其实是内心极度苦闷、自我麻痹和逃避现实的真情表现。D. 中国传统“隐”观中的“遁走避世”思想与西方哲人柏拉图所提的“诗兴狂迷”不谋而合,表明中西文化很早就有相通之处。【答案】 B试题分析:此题考核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侧重考核文中的观点。重点注意选项的表述和文中内容的整合或转述以及句子之间的关系的细微差别。题中B项,“五石散”是东汉张仲景研制出来的,用于治病。魏国的何晏首先服用,开魏晋名士服用五石散先河。,“使他们赞誉”说法不合文意。(二)文学类文本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乡村宁静文/郭军平身处乡村,耳边既没有汽车的喧哗声,也没有城市楼房建筑的轰鸣声。乡村当然也有声音,但是这一点声音恰似来衬托乡村的宁静的,而不是给乡村带来热闹的。细听乡村的声音,是田间那一声又一声忽长忽短的蟋蟀的清鸣,是唤起儿时记忆的“知了,知了”的鸣叫,是隐藏于绿树草丛里的一声又一声的锦鸡的“咕咕”声或“嘎嘎”声。“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这用来形容乡村的声音是恰好不过的。有了宁静的意境,也就有了一幅淡泊的味道。是的,身处乡村,灵魂仿佛一下子清净了许多,那些功名利禄啊,那些争长论短啊,那些燥烦啊,一下子好似鬼魅一样跑的无影无踪。然而,当乡村从眼前消失的时候,那些鬼魅却又不知怎么神不知鬼不觉地钻了出来,占据你的心灵,啃噬着你的宁静和淡泊,以至于让你无法安静下来好好地读一本书。乡村的宁静看来是具有极大地调节心灵的作用。这也难怪那些古代的大儒大贤在著书立说之时,常常喜欢隐居于乡村。环境塑造心灵。乡村的宁静有利于内心的安静。倘若要解决一个冥思苦想而不得的问题,或者是在灵感无法到达自己身边的时候,我想最好的办法还是回到乡村。在这里,也许一切复杂的想不开的问题都会迎刃而解,也许干涸的心灵之田也会遇到一股清清的艺术之泉的浇灌。乡村是无言的大书,是老子的大道归真、道法自然。宁静的乡村让你可以放下所有的恩怨、所有的负重,在宁静的乡村里你会变得目光清澈,心胸开阔。身处宁静的乡村,也许我们就能很快走进那些古代田园诗人们的心灵,享受他们诗文里营造的意境,与他们一起欣赏斜阳,倾听天籁。而这一种美,远远不是城市里的人们在阳台上弄弄花盆,在鸟笼里养养鸟儿的享受。走到乡村,方才感到这是一块纯天然的自然风景,这里的树木高大无比,直逼苍穹,也许在它们的生命精神里,有着一种野性的光芒。这里吹来的是带着乡间泥土气息的、带着花木香气的风,而不是城市里高速运转的电风扇吹出来的阵阵热风。要说乡村里的宁静,也许是更多的树木带来的,更多的繁茂的庄稼林带来的。远看,乡村是被树木包围在一片绿色的海洋里。是的,走近乡村,田野里是长势喜人的高过人头的包谷林,或者是一片又一片绿油油的红薯蔓,就是村头村尾也是高大的杨槐类的树木,浓荫遮蔽。难怪乡村这样宁静,恐怕都是草木们把所有的噪音都吸收了,只剩下了一片悦耳的鸟鸣与蝉唱。相比之下,可惜城市没有这样的荣光。城市有的是树木,但僵硬的路面是来来往往的车辆。城市的树木显得无能为力,爱莫能助。有水环绕的乡村更宁静,水的哗哗流动声,不仅驱散了人们一天的疲劳,而且给你精神上的审美享受。古代田园诗里的意境是能够体会到的,无论是王安石的“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送青来”的意境或孟浩然的“绿树村边合”的描绘甚或王维的“白水明田外,碧峰出山后”的画面在这里似乎都可以寻觅得到。“绿遍山原白满川,子规声里雨如烟。”倘若真遇到了乡村里的绵绵细雨,看着那燕子翻飞、子规啼鸣,你才会真的感觉到宁静的乡村真是一首诗、一幅画、一首歌,在这样美妙的画境里,你真会陶醉了,不愿走出画面来。(选自诗意语文游牧心灵)4. 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 文章开头以动写静,通过描写蟋蟀的清鸣,知了的鸣叫,锦鸡的声音来衬托乡村的宁静,与写城市的声音不同,作者对乡村的声音充满了喜爱之情。B. 环境塑造心灵,宁静的乡村能够调节心灵,让人淡泊名利,容易沉浸学问,做出不凡的成就。C. 作者热情赞扬了乡村里的树木,认为它们高大无比,与繁茂的庄稼一起形成了一片绿色的海洋,运用对比手法,突出了乡村宁静的美。D. 本文多处引用诗文名句,这些诗句显然增强了文章的诗意境界,使文章充满诗情画意;假若去掉,文章表达效果上恐怕要大打折扣。【答案】B 试题分析:B 项,“让人淡泊名利,容易沉浸学问,做出不凡的成就”理解不当。文中作者谈到“那些古代的大儒大贤在著书立说之时,常常喜欢隐居于乡村”,并不是是人人都可以沉浸学问,做出成就。本题具有一定的综合性,从考查的范围来看,既涉及全篇,又侧重局部;从考查的角度来看,既有对内容的探究,也有对语言鉴赏。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通读全文,整体感知;然后明确主旨,关注手法;最后结合主旨做出准确判断。5. 阅读全文,说说宁静的乡村美在哪里?(5分) 【答案】A调节心灵,让灵魂清净;B有利于内心的宁静,让人心胸开阔;C让人走进田园诗人们的心灵,享受诗文意境;D乡村树多,是绿色的海洋,让人心情愉快;E乡村风景如画,给人精神上审美享受。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对文章主体内容的理解。需要学生仔细阅读原文,找出相关语段,筛选信息,提炼中心意思。本题的信息有“身处乡村,灵魂仿佛一下子清净了许多”“乡村的宁静看来是具有极大地调节心灵的作用”“环境塑造心灵。乡村的宁静有利于内心的安静”“在宁静的乡村里你会变得目光清澈,心胸开阔”“走进那些古代田园诗人们的心灵,享受他们诗文里营造的意境”“乡村是被树木包围在一片绿色的海洋里”“给你精神上的审美享受”等,把这些信息分类总结就可以得到答案。6. 作者交替使用“你”和“我或我们”两个不同的人称,其中蕴涵着怎样的态度?请结合全文进行分析。(6分) 【答案】人称灵活变换使用,使行文更自由流畅、思维不受阻碍,更能显出“乡村宁静”对人心灵的陶冶,凸显乡村的自然美,引人向往;以拉家常的口吻娓娓道来,更显亲切,拉近与读者的距离,易进行心灵深处的交流;使读者体会到作者的真诚态度,增加了内容的可信度。试题分析:“你”是第二人称,“我或我们”是第一人称,从文章结构上来看,文章中作者交替使用第一人称和第二人称,把读者置于面对面谈话者的位置,用类似于对话的形式把对乡村美景极其自然地介绍出来,这就接近了与读者的距离,使整篇文章给人以亲切自然的感受。从内容来看,这种第一人称和第二人称交替使用的形式,使文章内容的真实感增强,提高了内容的可信度。从行文思路来看,两种人称交替使用,一方面使文章行文有变化,另一方面可以从不同的角度突出主题,使读者从不同的角度感受乡村的美。点睛:本题考查表达技巧。人称的使用非常讲究。第一人称,叙述较为亲切自然,便于直接、自由地表达思想感情,给读者以真实感;第二人称,便于直接对话,利于交流思想情感,增强亲切感,同时使抒情更加强烈感人;第三人称,能够比较直接客观地展现丰富多彩的生活,不受时空限制,反映现实较为灵活自如。考生解答时按上述思路分析即可。(三)实用类文本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11分)。叶嘉莹,点燃现代人的诗词情环球人物:叶先生,您说没有诗词,您难以在人生的逆境中坚持下来。困顿时,哪些诗词给您以慰藉和勇气?叶嘉莹:晏殊写过一句词:“满目河山空念远,落花风雨更伤春,不如怜取眼前人。”满目河山都是引起你怀远的,可你怀念远人,远人就来到你面前了吗?你就飞到远人身边了吗?所以他说“空念远”,念远是白白的,没有用处的,伤春也是空伤春,他写的是两重的悲哀,也是两重的反省。晏殊解决的办法就是不如怜取眼前人。我大学毕业,曾经到私立的并不著名的学校去教书,但我讲课一样认真去讲。眼前要做的,我把它做好。我不能对不起陶渊明、杜工部、李太白。他们有这么好的东西,我一定要把他们好的东西讲出来。所以,一个人不要梦想,不要空想,不要空空地怀念过去,不要白白地梦想将来,要珍重你的现在。环球人物:这有些像现在年轻人爱说的,“不恋过去,不惧将来”,然而做到这一点谈何容易。在逆境中的悲伤自怜,古人如何克服?叶嘉莹:若以欧阳修为例,欧阳修历经宦海沉浮,晚年到颍州西湖定居,写了十首采桑子,每首的第一句结尾都是“西湖好”,而他所写的西湖景物,无论任何季节,任何天气,没有一时一处不美好。读一遍就能体会到他遣玩的意兴。他不是肤浅的欢乐的追逐,他是透过悲慨写欢乐。我的老师顾随先生说:“我们要以无生之觉悟为有生之事业,以悲观之体验过乐观之生活。”有的人悲哀,对世界都痛恨,都悲观,也有人盲目享乐。可有修养,有情操的人,虽认识人生可悲慨的一面,仍能够看到世间可欢喜可赏爱的一面。环球人物:顾先生说得真好,“有生之事业,乐观之生活”。然而人们往往是在追逐事业和人生价值的过程中,体会了顺逆无常,生出许多人生际遇的感怀,甚至是伤怀。叶嘉莹:那么,你看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同样写大江,李后主写什么?“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自是人生长恨水长东”。他写的只是悲哀的一面,没有反省和超脱的一面。苏东坡则不然,“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悲哀感慨之中有一种超脱,一种通古今而观之的气度。通古今而观之,这是做人要培养的一项非常重要的能力。环球人物:对现在很多年轻人来说,在一地成长,在一地读书,又在一地工作,回忆过往,每个地点都能让人产生乡情。而思乡,恰好是古诗词另一个恒久的主题,对吗?叶嘉莹:韦庄有菩萨蛮五首。第二首,他在江南,人家劝他“未老莫还乡”,他坚持一定要回到故乡。可是到第三首,他说“如今却忆江南乐,当时年少春衫薄”。我现在不得不离开江南了,回想才觉得当年在江南的那一段日子,还是好的,还是快乐的。我当时是年轻的,春天时穿上美丽的春装。薄,那么轻松美好的衣服。你要知道,最难得的是你生命中精力最饱满的那一段生活你的青春,你的韶华。环球人物:朱光潜曾比较中西爱情诗,“西方爱情诗大半写于婚姻之前,所以称赞容貌诉申爱慕者最多;中国爱情诗大半写于之后婚姻,所以最佳者往往是惜别悼亡。”“西方爱情诗最长于慕,中国爱情诗最善于怨。”所以我们的相思最易在古诗词中找到共鸣?叶嘉莹:钟嵘诗品评价古诗十九首是“惊心动魄”“一字千金”。第一首行行重行行写了“生别离”的两个人,其中“思君令人老,岁月忽已晚”两句,就真正是惊心动魄纵使你不甘心放弃,决心等到底,可你有多少时间等待?一年很快就到岁暮,人生也很快就到迟暮。一旦无常到来,一切都归于寂灭,这是多么令人恐惧而又不甘的事!事实上,这又是绝不可避免的事。“思君令人老,岁月忽已晚”是多么平常而朴实的语言,却带有如此震动人心的力量。环球人物:除了欢情与别愁,我们还能从有关爱情的诗词中读出什么感悟?叶嘉莹:欧阳修蝶恋花里有一句:“照影摘花花似面。芳心只共丝争乱。”真是神来之笔。这个窄袖轻罗的女子低头采莲,从荷塘的倒影里忽然发现自己容颜的美好。一个人,也许你终其一生从未发现过自己的美丽,不只是外表,还有品格、修养、志意。你任凭时间像流水一样逝去,没有珍重过自己,没有爱惜过自己,没有想过自己还可以完成什么。当采莲女子发现自己的美,“芳心只共丝争乱”,这是觉醒、反省的时刻,我这一生的意义和价值是什么,我的美好应该交付给谁?作为读词的人,你们的一生又该交付给什么,你们是否想过自己能成为一个有意义有价值的人,能把自己最美好的东西完成的人?(摘编自环球人物第345期)相关链接:叶嘉莹,号迦陵。1924年7月出生于北京的一个书香世家,加拿大籍中国古典文学专家,加拿大皇家学会院士,曾任台湾大学教授、美国哈佛大学、密歇根大学及哥伦比亚大学客座教授、加拿大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终身教授,并受聘于国内多所大学客座教授及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所名誉研究员。2012年6月被聘任为中央文史研究馆馆员 。现为南开大学中华古典文化研究所所长,博士生导师。2014年11月,90岁时,回国定居。2016年3月21日,华人盛典组委会公布叶嘉莹获得2015-2016年度影响世界华人大奖终身成就奖 。 “我第一次听先生讲课,只觉惊为天人。”叶嘉莹门下的博士后蔡雯对环球人物记者感叹道,“听先生的课与讲座,听得越多,便越发觉得一切情感都能在古诗词中、在千百年前的古人那里找到深切的、直抵灵魂的共鸣。在现代社会里生存,你的种种苦乐,都可以在数千年的文化原乡中找到最大的共情、共鸣、共振。拥有了这片文化原乡中的诗意,你就不会孤独。”朗读者节目组联系到叶嘉莹先生,想请她上节目,但93岁的老先生想了想,没答应。她说想学习杨绛先生,把自己“关”起来。她的“关”不是为了幽居与隐逸叶嘉莹现在定居南开大学,不外出的时候,她或是“关”在西南村的寓所里讲课,或是“关”在迦陵学舍里著述。她皓首著书,鹤发授课,正是为了把古体诗词的火种传下去,燃出现代人那一份怦然心动的热情。7. 下列对访谈有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 叶嘉莹认为,面对逆境要做一个“有修养,有情操的人,虽认识人生可悲慨的一面,仍能够看到世间可欢喜可赏爱的一面”,应像欧阳修那样“透过悲慨写欢乐”。B. “思君令人老,岁月忽已晚”平常而朴实的语言,却有震动人心的力量,这就是“我们的相思最易在古诗词中找到共鸣”的很好例证。C. 困顿时,叶嘉莹从晏殊的词中得到了慰藉和勇气,明白不能空空地怀念过去,更不能白白地梦想将来,要珍惜现在“怜取眼前人”。D. 同样写大江,李后主没有反省和超脱,因而笔下只是悲哀;苏东坡拥有通古今而观之的气度,因而笔下透出一种欢快的心绪。【答案】D试题分析:题干是“下列对访谈有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本题考查对文中重要内容的理解与分析能力。答题时注意仔细阅读文章,找准有效答题区间,然后认真对读,寻找细微的差别。D项,“苏轼拥有通古今而观之的气度,因而笔下透出一种欢快的心绪”错,原文中说的是“悲哀感慨之中有一种超脱”,并不是“欢快的心绪”。8. 下列对访谈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正确的一项是( )(3分)A. 思乡是古诗词中一个恒久的主题,叶嘉莹先生对菩萨蛮五首其三中,“如今却忆江南乐,当时年少春衫薄”的剖析,有力诠释了这一主题。B. 在叶嘉莹先生看来,感受古诗词的欢情和别愁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读者能思考自己能否成为有意义、有价值的人,把自己最美好的东西完成的人。C. 叶嘉莹先生在中国古诗词上造诣很高,作为中国古典诗词文化的传播者,对古诗词有着独特的情感和深入的研究,几十年来,无论在国内还是国外,她对中国古诗词的那份理解和激情点燃了许多现代人的诗词情。D. “叶落归根”,90岁高龄时叶先生回国定居,学习杨绛先生,把自己“关”起来,从此拒绝一切活动和荣誉,一门心思把自己对古诗词的研究成果教给后辈,为中国古诗词的传承奉献力量。【答案】 C 试题分析:题干是“下列对访谈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正确的两项是”。本题考查对文中重要内容的分析和概括的能力。答题时注意仔细阅读文章,找准有效答题区间,然后认真对读,寻找细微的差别。B项,“从此拒绝一切活动和荣誉”错,相关链接(2)中“2016年3月21日,华人盛典组委会公布叶嘉莹获得2015-2016年度影响世界华人大奖终身成就奖”。D项,“感受古诗词的欢情与别愁并不重要”不合文意,见访谈记者第六问及叶先生答语。E项,根据叶先生对记者第四问的回答可知,“如今却忆江南乐,当时少年春衫薄”是对“生命中精力最饱满的那一段生活-你的青春,你的韶华”的回忆的抒写,不是对思乡这一主题的诠释。点睛:此类题目答题时应注意分清答题的区域,错误设置一般为混淆范围,强拉因果、曲解文意、无中生有、以偏概全或偷换概念等,命题的手段为改变文章的表述和概括文章的内容。分析推理类题目较难,答题时首先浏览选项,在文中找到选项对应的区位,然后仔细分析对照,从中找到与原文表述有出入的答案,就可以做出正确选择。9. 访谈中,叶嘉莹先生娓娓道来,旁征博引,你觉得先生身上有哪些优良品质是值得我们学习的?请结合访谈的相关内容,简要回答。(5分) 【答案】 正视现实,脚踏实地,不空想。即使在困顿时,她也一直把眼前要做的事情做好。 乐观阳光。她的乐观和阳光的心态洋溢在对古诗词的解说中,她就是那类总“能够看到世间可欢喜、可赏爱的一面”的人。 机智幽默。她基本不从正面回答记者提问,而是机智的引古诗词切入回答。解说“思君令人老,岁月忽已晚”“芳心只共丝争乱”等句子的语言充满幽默感。 追求不辍。虽年事已高,但仍兴致勃勃地为中国古典诗词的发扬光大努力工作着。 心怀祖国,无私奉献。90岁高龄时,毅然回国,用自己对古典诗词的研究成果滋养后学。 中国古典诗词造诣深厚。每次答问,叶先生都能脱口而出,且妙语不断。 试题分析:题干是“访谈中,叶嘉莹先生娓娓道来,旁征博引,你觉得先生身上有哪些优良品质是值得我们学习的?请结合访谈的相关内容,简要回答。” 本题考查对文中重要内容的分析、筛选、整合的能力。答题时注意仔细阅读文章,找准有效答题区间,然后对文中重要内容要认真分析、筛选、整合。阅读访谈内容,从叶嘉莹的回答记者的话中知道,在困顿时,叶嘉莹从晏殊的词中得到了慰藉和勇气,明白不能空空地怀念过去,更不能白白地梦想将来,要珍惜现在“怜取眼前人”。这表明她是一位正视现实,脚踏实地,不空想的人。叶嘉莹认为,面对逆境要做一个“有修养,有情操的人,虽认识人生可悲慨的一面,仍能够看到世间可欢喜可赏爱的一面”,她的乐观和阳光的心态洋溢在对古诗词的解说中,她说应像欧阳修那样“透过悲慨写欢乐”。90岁高龄时叶先生回国定居,一门心思把自己对古诗词的研究成果教给后辈,为中国古诗词的传承奉献力量。她基本不从正面回答记者提问,而是机智的引古诗词切入回答。解说“思君令人老,岁月忽已晚”“芳心只共丝争乱”等句子的语言显示了她的机智、幽默。中国古典诗词造诣深厚。每次答问,叶先生都能脱口而出,且妙语不断。结合上述的分析,分点回答本题即可。二、古代诗文阅读(一)文言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王廷,字子正,南充人。嘉靖十一年进士。授户部主事。历苏州知府,有政声。累迁右副都御史,总理河道。三十九年,转南京户部右侍郎,总督粮储。南京督储,自成化后皆以都御史领之,至嘉靖二十六年,始命户部侍郎兼理。及振武营军乱,言者请复旧制,遂以副都御史章焕专领,而改廷南京刑部。未上,复改户部右侍郎兼左佥都御史,总督漕运,巡抚凤阳诸府。时倭乱未靖,廷建议以江南属镇守总兵官,专驻吴淞,江北属分守副总兵,专驻狼山。遂为定制。淮安大饥与巡按御史朱纲奏留商税饷军被诏切让给事中李邦义因劾廷拘滞吏部尚书严讷为廷辨始解。转左侍郎,还理部事。以通州御倭功,加俸二级。迁南京礼部尚书,召为左都御史。奏行慎选授、重分巡、谨刑狱、端表率、严检束、公举劾六事。隆庆元年六月,京师雨潦坏庐舍,命廷督御史分行振恤。会朝觐天下官,廷请严禁馈遗,酌道里费,以儆官邪,苏民力。给事中张齐者,尝行边。受贾人金,事稍泄,阴求徐阶子璠居间。璠谢不见,齐恨,遂摭齐康疏语论阶,阶引疾去。廷因发齐奸利事,言:“齐前奉命赏军宣大,纳盐商杨四和数千金,为言恤边商、革余盐数事,为大学士阶所格。四和抵齐取贿,踪迹颇露。齐惧得罪,乃借攻阶冀自掩。”遂下齐诏狱。给事中周芸、御史李纯朴讼齐事,谓廷、恺阿阶意,罗织不辜。诏夺恺职,廷斥为民。巡抚四川都御史曾省吾言:“廷守苏州时,人比之赵清献。直节劲气,始终无改。宜如毛恺例复官。”诏以故官致仕。十六年,给夫廪如制,仍以高年特赐存问。明年卒,谥恭节。 (节选自明史王廷传,有删改)【注】恺,即毛恺。10.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3分)A. 淮安大饥/与巡按御史朱纲奏/留商税饷军/被诏切让/给事中李邦义因劾廷拘滞/吏部尚书严讷为廷辨/始解B. 淮安大饥/与巡按御史朱纲奏/留商税饷军/被诏切让给事中李邦义/因劾廷拘滞/吏部尚书严讷为廷辨/始解C. 淮安大饥/与巡按御史朱纲奏留商税饷军/被诏切让/给事中李邦义因劾廷拘滞/吏部尚书严讷为廷辨/始解D. 淮安大饥/与巡按御史朱纲奏留商税饷军/被诏切让给事中李邦义/因劾廷拘滞/吏部尚书严讷为廷辨/始解【答案】 C 试题分析:原句标点为:“淮安大饥,与巡按御史朱纲奏留商税饷军,被诏切让。给事中李邦义因劾廷拘滞,吏部尚书严讷为廷辨,始解。”11. 下列对文中加点字词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 “漕运”是指利用水道调运粮食(主要是公粮)的一种专业运输。运输粮食的目的是供宫廷消费、百官俸禄、军饷支付和民食调剂。 B. “隆庆”属于年号,“隆庆元年”指该帝王即位第一年。年号是我国从汉武帝开始使用封建王朝用来纪年的一种名号。C. “户部”是六部之一。六部即中央行政机构中,吏、户、礼、兵、刑、工各部的总称。户部管户籍、财经以及掌学校、科举之事。D. “谥号”是指古人死后依其生前行迹而为之所立的称号。帝王的谥号一般由礼官议上,臣下的谥号由朝廷赐予。【答案】 C 试题分析:户部管户籍财经,掌学校、科举之事的是礼部。点睛:文化常识的考核主要集中在古代的一些称谓、官职的变迁、建筑的名称、年号、谥号、庙号、一些文书的名称、官场的一些礼节、朝廷的一些机构、典章制度、行政区划、还有一些避讳的说法等。这类题目一般错误都比较明显,如此题户部管户籍财经,掌学校、科举之事的是礼部。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 王廷正直敢言,体恤百姓。皇帝要接受天下百官的朝拜,王廷奏请皇帝严禁馈赠,斟酌道里的费用,以惩治官场中的邪恶之人,恢复民力。B. 王廷历任要职,颇受重视。王廷考取进士之后,先后担任重要职务。其中改任为南京刑部后,还没上任,又被改任户部右侍郎兼任左佥都御史。C. 王廷为官一职,恪尽职守。调任南京礼部尚书、左都御史时,上奏皇帝推行慎选授、重分巡、谨刑狱、端表率、严检束、公举劾等六事。D. 王廷坚守节操,赢得人心。巡查四川的都御史曾省吾向朝廷进谏,评价王廷这个人耿直有气节,坚守节操,应该像毛恺一般恢复官职。【答案】 A 试题分析:“以儆官邪”意为用来警告戒备官场的邪恶。 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1)给事中张齐者,尝行边。受贾人金,事稍泄,阴求徐阶子璠居间。(5分) 【答案】给事中张齐,曾经巡视边关,接受过商人的钱财。事情刚刚败露,就暗中求助徐阶的儿子徐璠从中斡旋。(2) 四和抵齐取贿,踪迹颇露。齐惧得罪,乃借攻阶冀自掩。(5分) 【答案】杨四和否认张齐收受贿赂,踪迹显露。张齐惧怕被治罪,于是借攻徐阶谋求掩饰自己。试题分析:注意重点词语和句式的翻译。尝:曾经,贾人:商人,阴:暗中,居间:从中斡旋,抵:否认,冀:谋求,自掩:掩饰自己,齐惧得罪:被动句。参考译文:王廷,字子正,南充人。嘉靖十一年(1532)考取进士。授任户部主事,改任御史。历任苏州知府,颇有政绩声誉。升任右副都御史,总理河道。三十九年转任南京户部右侍郎,总理粮食储备。南京的粮储督理,自成化元年(1465)以后均由都御史领命,到嘉靖二十六年才开始指令户部侍郎兼任。等到振武营的军队叛乱,舆论要求恢复旧制度,于是让副都御史章焕专门领命,改派王廷去南京刑部。王廷还没上任,又被改任户部右侍郎兼任左佥都御史,总督漕运,巡抚凤阳诸府。当时倭寇骚乱还没有肃清。王廷建议派遣江南地方镇守总兵官,专门驻防吴淞,江北的属地分派的副总兵,专门驻防狼山。于是成为定制。淮安发生大饥荒,他与巡按御史朱纲奏请留下商税做军队的粮饷,被皇帝下诏严厉申斥。给事中李邦义于是弹劾王廷不知道变通,吏部尚书严讷替王廷辩护,才得解脱。转任左侍郎,仍然负责户部事务。因为在通州抗击倭寇的功绩,增加二级薪俸。调任南京礼部尚书,左都御史。上奏皇帝推行慎重选官授职、重视分区巡察、认真办理刑狱、端正表率、严格检查与约束、公开举荐与弹劾等六件事。隆庆元年(1567)六月,京都雨大成灾毁坏房舍,皇帝指令王廷督促御史分别进行赈灾、抚恤。正赶上皇帝要接受天下百官的朝拜,王廷奏请皇帝严禁馈赠,斟酌道里的费用,以戒备官场的邪恶,恢复民力。给事中张齐,曾经巡视边关,接受过商人的钱财。事情刚刚败露,就暗中求助徐阶的儿子徐璠从中斡旋,徐璠推辞不见他。张齐怀恨在心,于是摘取齐康奏疏中的话弹劾徐阶,徐阶称病引退。王廷便揭发张齐的奸诈好利的劣迹,进谏:“张齐先前奉命赐赏宣、大的军队,接受了盐商杨四和的几千两银子,替他宣扬抚恤边地商人、革除以后的盐课等事,被大学士徐阶阻止。杨四和否认张齐收受贿赂,踪迹显露。张齐惧怕被治罪,于是借攻徐阶谋求掩饰自己。”皇帝便将张齐打入诏狱。给事中周芸、御史李纯朴为张齐的事申诉,称王廷、毛恺阿谀徐阶,给无辜者罗织罪名。诏令剥夺毛恺的官职,将王廷贬斥为民。巡抚四川的都御史曾省吾进谏“:王廷任苏州太守的时候,人们将他与赵清献相提并论。耿直有气节,始终没有更改。应该像毛恺一般恢复官职。”诏令他就原官职退休。万历十六年(1588),供给的粮食如定制,仍旧以其高寿特赐慰问之情。第二年去世。谥号恭节。(二)古代诗歌阅读阅读下面的一首诗,完成下面小题(11分)虎丘题壁陈恭尹虎迹苍茫霸业沉,古时山色尚阴阴。半楼月影千家笛,万里天涯一夜砧。南国干戈征士泪,西风刀剪美人心。市中亦有吹篪客,乞食吴门秋又深。【注】虎丘,苏州名胜,相传内有春秋时吴王阖闾墓。陈恭尹,清代诗人。其父陈邦彦为明末岭南抗清主力,后兵败殉国,陈恭尹只身逃脱。吹篪(chi二声)客,指伍子胥。春秋时,伍子胥父兄为楚平王所杀,他逃往吴国,吹篪乞食,后为吴国重臣,借吴兵力,雪耻家仇。14. 下列对这首诗的分析和鉴赏,不正确的两项是( )( )(5分)A. 题壁诗是诗人在墙壁上题写的诗歌,苏轼题西林壁、谭嗣同狱中题壁都是题壁诗。B. 起句写吴王霸业成空的史实,“古时山色”四字暗含着江山未改、人事已非的深沉感慨。C. 颔联拓展空间,由虎丘而至整个江南,千家笛声与万里砧声相合,虚实相生,意境阔大。D. 颔联使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写出像苏州城这样的繁华之地,已是月楼笛声的声色之境,怎不叫人感慨。E. 颈联以“征士泪”对“美人心”,将士出生入死,闺中美人却不知亡国之恨,犹自做着女红。【答案】14. DE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对这首诗的分析和鉴赏。D项本诗颔联“半楼月影千家笛,万里天涯一夜砧”使用了夸张的修辞手法。E项分析诗歌的形象特征注意从以下几方面入手,首先明确形象的属性,是“闺中女子”还是“戍边战士”是“落魄书生”还是“漂泊江湖的游子”等,然后分析人物的情绪是“壮志难酬”还是“寂寞无聊”等,还要分析人物的具体的行动、生活的环境等,一般为“在什么环境下的,做什么事情的内心充满什么情绪的什么形象。如此题应是闺中女子思念征夫的形象。 15.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是杜甫诗蜀相的尾联,请和虎丘题壁的尾联进行比较,说说这两首诗的尾联所表现的思想感情及表现手法。(6分) 【答案】 陈诗以伍子胥自比,采用用典的表现手法,侧重写自己身负国难家仇,含蓄表达反清复明的大志。杜诗则更多对诸葛亮的敬仰,及对事业未竟的痛惜,和包括自己在内无数志士的爱国深情。 陈诗“秋又深”以景结情,使人想见瑟瑟秋风、森森寒气,诗人于时局艰难之时,又觉前途迷茫。 杜诗“泪满襟”直抒胸臆,表达了古今英雄包括诗人自己壮志未酬的悲慨。试题分析: 这是一道诗歌比较阅读赏析的题目,诗歌鉴赏比较阅读应遵守的基本原则就是“知同辨异”:“知同”就是发现两首诗中相同、相似的东西;“辨异”就是分辨两诗中不同乃至 相对、相反的东西。在平时的训练中,则应注意以下两种情况:第一,要注意不同人对同一题材的吟咏。第二,要注意运用相似手法表达相同感情、不同手法表达相同感情的诗作。提问方式: 给出两首或几首诗词,要求学生比较阅读后,对其异同进行分析评价。如本题第一首诗,诗人以历史沧桑之感而生发现实感慨。表达了诗人凄楚而哀怨的心情。也寄寓了诗人深沉家国之思。诗人由虎丘联想到吴王霸业,又从历史沧桑之感而产生发现实感慨。历史与现实交感,激起心中层层波澜。面对明亡之势难以挽回的现实,诗人的心情是凄楚而哀怨的。虽然南方仍有抗清斗争。也有不少心怀故国之思的人,但像苏州城这样的繁华之地,已是月楼笛声的声色之境,怎不叫人感慨。诗人以鼓腹吹萧、乞食吴门的伍子胥自比,寄寓了深沉的家国之思。点睛:此类试题的答题思路一般为:(1)要通读这几首诗词,把握其思想内容和主要的写法,包括作家作品的背景知 识。(2)要结合题干中的比较角度(思想内容、感情、艺术手法、写法、修辞方法等)来寻求诗词的差异性。(3)要注意点面结合,既有总体分析,又有具体分析。表述时要注意条理清楚,层次分明。(三)名句名篇默写16. (原创)补写出下列句子空缺部分(6分)(1)蜀相中将对诸葛亮的崇敬、仰慕和叹惋之情与自己壮志难酬的苦痛交融一起写成的千古名句是“_、_。”(2)梦游天姥吟留别中表明“留别”真正原因的诗句是“ , ”。(3)阿房宫赋中作者讽谏时弊,以秦朝灭亡为鉴的诗句是“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_,_”。(4) 虞美人化抽象为具象写尽无限愁的句子是“_,_。(5) 韦庄菩萨蛮中表现江南美人的诗句是 , 。(6) 登岳阳楼 “ , ”表现了作者忧国忧民之情。【答案】 (1). 出师未捷身先死, 长使英雄泪满襟 (2)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3)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 (4)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5)垆边人似雪,皓腕凝霜雪。(6)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三、语言文字运用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深海勇士号”是继“蛟龙号”之后我国又一里程碑式的深海装备,其 之处,就是国产化程度达到百分之九十五,核心关键部件全部国产化。深海下潜达到一万米的海底后,潜水器承受的压力相当于将一辆轿车的重量压在指甲盖大小的面积上。而载人舱是潜水器的心脏,有严苛的要求,必须 。2015年5月,我国首个国产4500米潜深载人潜水器耐压壳在洛阳船舶材料研究所出厂。该球壳与“蛟龙号”所采用的耐压壳尺寸相当,不同的是,“蛟龙号”的耐压壳是俄罗斯制造,钛合金焊接工艺难度极高,此前只有俄罗斯掌握。现在,我国也 研发了此项技术。2012年蛟龙号的下潜深度就已经达到7000米,也是目前世界上下潜最深的作业型载人潜水器。 (_),这是出于海洋科学考察、勘探和开发海洋资源的需要。当前国际深海科学前沿的热液硫化物一般分布于2000米到3000米之间,4500米的设计深度可以满足大部分深海科学研究,是一个更为经济实用的选择。“深海勇士号”在南海下潜作业28次、388项测试任务和52小时连续下潜4次的记录。同时,中国万米级载人潜水器的研制正 地进行着,预计将在2020年完成研制。万米级载人潜水器建成投入使用后,将会创造新的“中国深度”。17. 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3分)A. 与众不同 毫发不爽 独立自主 有条不紊B. 标新立异 毫发不爽 匠心独运 井然有序C. 标新立异 稳操胜券 独立自主 有条不紊D. 与众不同 稳操胜券 匠心独运 井然有序【答案】17. A 试题分析:此题考核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的能力,答题时注意明确词语的含义,然后比对给出的句子,看使用是否合乎语境,题中与众不同:跟大家不一样。标新立异:原意是说支能独创新意,立论与其他人不同。后多指提出新的见解。文中的对象是“深海装备”,应用“与众不同”。毫发不爽:形容一点不差。稳操胜券:比喻有胜利的把握。语境为“有严苛的要求”,应用“毫发不爽”。独立自主:(国家、民族或政党等)不受外来力量控制、支配,自己行使主权。匠心独运:在文学、艺术等方面独创性地运用巧妙的心思。文中强调的是“我国”,用“独立自主”。有条不紊:有条理,有次序,一点儿不乱。井然有序:整整齐齐,次序分明,条理清楚。文中后面是“进行”,应用“有条不紊”。故选A。 18. 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3分)A. 4500米级作业潜水器比7000米级作业深潜器重要,要优先研制B. 拥有7000米级作业深潜器之后,还要研制4500米级作业潜水器C. 7000米级作业深潜器和4500米级作业潜水器,都要研制拥有D. 有了4500米级作业潜水器,会大大提升我国深海研究能力【答案】18. B 试题分析:此题考核简明、连贯、得体的能力,重点考核语句连贯,语句衔接的题目是课标卷必考的题目,有时是排序,有时是填写衔接句,排序的题目主要从陈述对象的转换、关联词语的呼应、指代性词语的指代意义、和上下文的顺序照应、和空格前后的衔接等角度分析。填写衔接句主要从陈述对象的一致,虚词的运用,句式选用、情感基调、前后的逻辑顺序和音韵的和谐的角度选取。此题属于选填衔接句,此题注意前后文的内容“7000米,也是目前世界上下潜最深的作业型载人潜水器”“4500米的设计深度可以满足大部分深海科学研究,是一个更为经济实用的选择”。故选B。19.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3分)A. “深海勇士号”在南海创造下潜作业28次、388项测试任务和52小时连续下潜4次的记录。B. “深海勇士号”在南海下潜作业28次,完成了388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