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1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创造性思维的五种品质胡宏文求索1984年第6期46-51我们正面临世界新技术革命的挑战。“ 迎战” 取胜的关键, 是要有一批敢于创新,能做出第一流成绩的科学家、发明家。各条战线都迫切需要改革。改革成功的关键, 是要有一批敢于冲破旧框框, 勇于开创新局面的开拓者、改革者。科学家、发明家也好, 开拓者、改革者也好, 都必须有一个共同特点, 即具有较高的创造性。当前, 不管是社会生活领域, 还是科学技术领域, 那种只知被动接受知识和信息但思维呆板者, 那些“上传下达” 式的官员、“ 两脚书橱” 式的学者, 已不适应知识爆炸、智力密集的信息化社会的需要, 必须培养创造型人才, 这已为世所公认。为此, 美、日、苏等发达国家, 正在加紧研究并实施“ 创造工程学” 、“ 创造教育学” 。我国也对此引起了重视。思维是智力的核心。无论是研究创造工程还是研究创造教育, 都必须研究创造性思维。所谓创造性思维, 就是在思维领域追求“独到” 和“ 最佳” 。在常人、前人的基础上, 有新的见解, 新的发现, 新的突破。常人克服不了的难题, 它能克服, 常人要长时间才能攻克的障碍, 它能在短期内解决, 常人一般化地解决, 它能解决得更巧妙、周密。因此, 有了这种能力, 知识基础薄弱的人可以由弱转强, 迅速积累所需知识,知识基础雄厚的人可以捷足先登, 出成果更多、更快。我们常看到, 在大致相同的环境下, 有些知识渊博的人无所作为或贡献甚少, 而读书不多的却取得了较大成果, 这便是创造性思维强弱所致。即使同一个人, 当他充分运用创造性思维时, 便硕果累累, 生气勃勃, 当他缺乏创造性思维时, 便平淡无奇, 黯然失色。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也是如此, 谁重视发挥人的创造性, 谁就掌握了“智能优势” 。近来不少有识之士呼吁开发“ 脑力资源” 。但“脑力资源” 中最宝贵的是什么呢?便是创造性思维能力。有的同志认为, 我们已有逻辑思维、形象思维等思维形式, 为什么还要强调创造性思维呢?这就有必要探讨一下创造性思维与逻辑思维、形象思维的关系。笔者认为, 创造性思维与逻辑思维、形象思维分属不同的范畴。所谓逻辑思维、形象思维, 是从思维形式上区分的。钱学森同志还提出了第三种思维形式, 即“ 灵感思维” , 这个观点已经引起人们的重视。若从思维性质上分, 思维不外乎两种:一种是在思维过程中本质上不产生新的东西, 思维结果在常人意料之中, 叫做“再现性思维” , 一种是产生新的东西, 思维结果往往在常人意料之外, 叫做“创造性思维” 。不管是创造性思维还是再现性思维, 都必须借助于逻辑思维、形象思维等思维形式。所不同的是, 同一种思维形式, 如果被再现性思维所运用, 只能取得一般化的思维成果,如果被创造性思维所运用,其思维效率就大大提高。我们强调创造性思维, 正是为了追求逻辑思维、形象思维等各种思维形式的高效运用。创造性思维应用很广。从小学生的独到见解, 到科学家的创造发明, 从自然科学的新成果, 到社会科学的新理论, 都有创造性思维的作用。当然, 各种人才、各个领域内进行的创造性思维, 其程度、方法不尽相同, 但他们蕴含的总思维品质却是相同的。创造性思维到底应具备哪些品质呢一、独立性创造性活动的特点是创新, 不是重复。它必须与众人、与前人有所“不同”, 而独具卓识。从因素分析学的角度来研究, 思维的独立性中, 又有几种“因子” 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一种是“怀疑性因子”。敢于怀疑是独立思维的第一要素。因为, 人的认识是有限的, 客观世界是无限的。从这个意义上说, 在那些人们“ 司空见惯”, 甚至认为“ 完美无缺的事物中, 都包含着许许多多的未知世界, 等待人们去发现。这就为创造型人才脱颖而出提供了客观条件。问题是, 已知的一面是展现着的, 具有一定的迷惑性;未知的一而是隐蔽着的, 往往容易被人忽略。只有那些对未知世界有着浓厚探求兴趣的人, 敢于大胆提出疑问的人, 才能出现独立思维过程, 导致新的发现。再一种叫“抗压性因子”。独立思维, 难免超出众人, 异动权威。而众人以其“ 众”, 权威以其“ 威” ,是一股无形而又强大的心理压力。我们常见有的人做事、想问题, 自己也说不清原因,“因为大家都这样做” , “ 因为书上是这样说的” 这些都是不自觉地屈从于心里压力的结果。独立思维必须抗制这股压力, 即使权威都这么说, 大家都这么做, 该修正的就要修正, 该否定的就要否定。当前一些立志改革的人们, 力破陈规, 锐意进取, 敢于向旧的传统和习惯势力挑战, 还提出了“上下内外观”:对上, 不怕错误领导的压力;对下, 不怕后进群众吵闹;对内, 不顾亲友的劝阻;对外, 不怕社会的闲言碎语。这固然反映他们的思想水平和气魄, 但从思维品质来分析, 也不难看出带有“抗压性” 特点。再一种叫做“自变性因子” 。提起“ 独立”, 很容易想到“ 独自”一词。“ 独” 和“自”往往是联系在一起的。然而在很多场合, “自” 又是靠不住的, 需要“变”。不过“变”的性质不同。有的需要人家用铁的事实来“猛击一掌” , 使他悔悟, 叫做“他变”;有的主动否定自己, 叫做“自变”。很明显, “他变”是依赖性的, “自变”是独立性的。反过来说, 独立思维必须善于“自变”。这就澄清了一种广为流传的误解:一提起独立思考, 似乎就是打破“别人的”框框, 并不包括 自己的”框框。其实不然。彻底的独立思维, 既包括独立地“坚持”, 也包括独立地“改变”既独于人, 也独于己。“自找框框”更难打破, 对人的创造性束缚更紧。十八世纪以前, 化学界流行着一种“燃素说”的错误理论, 当时英国的普利斯特列在实验中已得到一种能助燃的气体, 即现在我们知道的氧气, 但普利斯特列, 囿于成见, 便削足适履地用燃素说来解释他的发现, 而此后不久, 拉瓦锡正是从分析普利斯特列的实验入手发现了氧气, 解开了燃烧之谜。当前改革也是如此。由于每个人的思维能力、认识水平都是有限的, 提出的改革方案都有不完善之处,甚至有错误, 或者今天是对的, 明天又落后甚至不对了。真正的改革者都应“审时度势” , 及时调整、改变自己的方案, 而不囿于成见。匡定于固定模式, 没有创新的变动, 就不能叫做改革。自变性是改革者的最重要的思维品质。二、连动性很多创造性的成果, 都是在受到某种启发以后产生的。这里取决于一种“由此思被”的思维能力, 不妨称之为连动思维。连动思维规律, 常以三种形式表现出来一是“纵向连动” 。即发现一种现象后, 立即纵深一步, 探究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特别是在很多偶然的现象面前, 这种“纵向连动”的思维方法常常大显身手。弗来明利用平皿培养葡萄球菌, 偶然发现葡萄球菌死亡。其他人也遇到过这样的事, 都不以为然, 换一下菌种了事。弗来明则以他特有的敏感, 探其原因, 结果发现了青霉素。这说明新事物在被人们系统认识以前, 往往是以各种偶然的形式出现的。而所谓偶然, 则是一种有必然性隐藏在里面的形式。再现性思维只可能重现已知的必然, 对这寓于偶然之中的、未知的必然是无能为力的。创造性思维是以求新为特征的, 对未知世界的信息特别敏感, 也就很自然地从偶然性求必然性, 从特异性求一般性, 从一种必然性求多种必然性, 做出具有突破性的新发现。对偶然事件的敏感程度, 决定了纵向连动思维能力的强弱, 从而直接影响着创造性。二是“逆向连动”。即看到一种现象后, 立即想到它的反面“如果倒过来会怎么样” 这是一个从已知发现未知的重要方法。客观事物之间存在着各种复杂的内在联系, 许多现象常常是互为因果的, 具有可逆性, 即从已知甲事物同乙事物之间的某种联系, 反向推出乙事物同甲事物的另一种联系。常规思维方法只注重已知的联系, 所以局限于“顺推” 创造性思维习惯于从已知走向未知, 便能以“逆推” 取胜。比如电能生磁, 但反过来, 磁是否可以生电呢?英国物理学家法拉第首先想到这个问题, 经过探究, 他发现了电磁感应定律。另外如光电效应、声电效应的发现, 也都归功于逆向思维。即使同一事物, 如果将其本来顺序颠倒过来进行逆推, 也可能作出新的发现。三是“横向连动” 。即发现一种现象后, 便联想出特点与之相似、相关的事物, 也可称之为特征迁移。比如面包有多孔、松软的特点, 一个叫古德伊尔的橡胶老板想:面包由于放了发酵剂, 所以才多孔、松软,“能不能把这一特征运用到橡胶工业中去呢?”他在橡胶液中加入发泡剂, 制造海绵橡胶, 取得了成功;日本的铃木信一博士, 应用面包的特性制成了质坚而量轻的多孔混凝土, 因为里面有空气, 是理想的隔热、隔音材料, 被广泛应用于地铁的墙壁和广播电台等建筑。他们都从各自的角度改革了产品, 其思维方法是相同的, 都是对面包的特征进行迁移。运用再现性思维也能掌握其特征, 但它只会再现, 不会迁移。创造性思维时刻都在寻找未知, 所以在掌握某事物特征已知以后, 往往迅速刺激着迁移于其它事物寻找未知的要求, 于是很自然地产生了“横向连动” 的思维过程。尤其是对生物界, 这种思维大有用武之地, 因为很多发明创造都是从生物界得到启示的:潜水艇源于鱼的启示, 飞机源于飞鸟的启示 人们创立了仿生学, 正是为了开辟这方面的广阔前景。以上各种连动思维, 人们多见之于科学技术领域, 其实它在社会生活领域也大有用武之地。人们进行体制改革、管理改革, 很多方案的产生就有连动思维成果。系统理论最初应用于自然科学, 后来人们迁移于管理, 建立了“系统工程学”, 提出了“系统性能、功效不守恒定律”, 这便有“横向连动” 的作用, 让群众及时听到、执行领导者的指令, 这是每个管理者首先考虑到的问题, 反过来, 如何让领导者及时听到群众的呼声呢?于是人们建立有效的反馈系统,加速管理科学化, 这就属于“反向连动” 。三、多向性所谓多向性, 就是善于从不同的角度想问题。在创造的王国里, 成功之路总是存在的, 只是有待人们去寻找。当一条路走不通时, 或许邻近就有光明大道。再现性思维习惯于在已知的旧路上徘徊, 因而往往在单向思维中经历“山重水复”, 创造思维以寻找新路为己任, 则容易另辟蹊径, 到达“柳暗花明” 。多向思维是怎样产生并获得成功的呢?笔者认为, 它主要依赖于四种其一是“发散机智”。即在一个问题面前, 尽量提出多种设想, 多种答案, 以扩大选择余地。实验证明, 创造性思维能力越强的人, 说出的答案越多, 越新。其二是“换元机智” 。事物的质和量, 往往是由多种因素决定的, 这就是事物的“多元性” 。如果变换一下某个因素, 即“换元” , 就可能产生新的思路。比如有变换事物的条件而成功的:“点石成金”本来是幻想, 但只要变常温常压为高温高压, 只需十毫秒就可以使石墨变成金刚石;有变换事物的目标而成功的:比如三国时的曹冲称象, 他的思路便是用等效的目标石头代替原来的目标大象。“换元机智” 帮助他解决了无秤称象的难题。其三是“转向机智”。即思维在一个方向受阻时, 便马上转向另一个方向。这样多次转向, 直到获得成功。人们常见, 科研中的创造发明, 改革中的出色方案, 战争中的奇计异策,往往是“逼”出来的。不过, 那些单向思维的人往往“逼死”了, 善于转向思维的人则越“逼”越“活”。三国演义中不乏其例。同样是强敌压境, 刘备被曹操追得连老婆孩子也弄丢了, 诸葛亮却用空城计吓退了司马懿的十万大军。不难看出, 诸葛亮是有较强的转向机智的。因为敌人来了要派兵抵抗, 这是常识。但派不出兵怎么办?顺着单向思维下去, 就只有弃城逃跑。而诸葛亮则转向“不派兵”的角度想问题, 结果出了千古妙计。其四是“创优机智”。即在思维没有受阻、甚至已经得出答案的情况下, 也不满足, 用心寻找更优的答案。如去年高考, 作文试题出的是一幅漫画, 画的一位掘井者挖了五次都未成功, 要求考生发一段议论。一般考生只指出掘井者的恒心不够, 半途而废, 这当然不错, 但容易想到, 因而显得平常。有的考生就指出掘井者不懂科学, 失败于盲目性, 就出了新意, 高人一筹。很明显, 后者是想到了“常规答案”但不满足, 又从新的角度想问题, 最后“创优” 的。创造型人才都有这种思维品质。四、跨越性创造性思维要在思维领域保持领先地位, 就必须讲究思维功率和思维速度, 因而也就不能像常规思维那样循序渐进地、“小步子”地进行, 而必须保持较大的思维跨度。从思维进程来说, 它常常省略思维步骤, 加大思维的“前进跨度”。大家知道逻辑思维一般是按“概念判断推理结论”的顺序进行的。但创造性思维要以最快的速度攻克未知, 就必然要把注意力集中在事物的本质和结论方面, 而对一些次要方而暂不顾及。卓越的军事人才往往依靠这个特点取胜。被誉为“ 一分钟决定战局” 的十九世纪著名的军事家克劳塞维茨就总结说“这种迅速的判断显然就是或多或少不自觉地对各种因素和关系进行比较, 这比严格的推论能较迅速地抛开那些关系不十分密切和不重要的东西, 能较迅速地找出关系最密切和最重要的东西。” 从思维对象的角度分析, 创造性思维往往能跨越事物“相关度” 的差距, 加大思维的“联想跨度”。德国化学家凯库勒长期思考苯分子结构不得其解。一天面对火炉遐想, 看见火焰像原子在蛇形的行列中跳舞, 形成了一个旋转的圆圈, 刹那间, 他联想出苯分子结构式是链环形的。然后对这一假想进行了严密的推论, 奠定了芳香化学的基础。从火焰到苯分子结构式,既不像连动思维那样, 有什么特征可以迁移, 更谈不上什么逻辑联系, 然而凯库勒正是通过跨越性思维, 将这些“毫不相关”的事物联系起来, 取得常人意料不到的成果。我们说, 两个概念之间所隔的阶段越多, 其“相关度”就越低。常人只注意那些“相关度”高的概念, 完成“近区联想”。由于局限在“近区”, 接触面有限, 参与联想的概念少, 成功率也低。创造性思维对未知世界有“进击性” , “近区” 不行就“远征”。由于“远征”接触面宽, 参与联想的概念多, 成功率自然高得多。创造型人才经常产生灵感, 这也是重要原因之一。从思维条件的角度来讲, 创造性思维能跨越事物“可现度” 的限制, 迅速完成“虚体”与“实体”之间的转化, 加大思维的“转换跨度”。再现性思维依赖于事物的“可现性”, 对那些看得见摸得着的“实体”, 它当然可以“再现”;有些实际存在但形式上比较“虚化”的事物, 则要前人已进行形象化说明的, 就是说已具备“可现性”的, 它才能“再现”。创造性思维则用想象力弥补眼睛的观察局限, 将“虚体”转化为“实体”提供给思维。那么, 创造性思维与再现性思维的这种差异是怎样形成的呢?笔者认为, 再现性思维只着眼已知领域, 可谓“单线进击”;创造性思维既注意已知领域, 更注意未知领域, 可谓“双线进击”。“单线进击”者, 一旦遇到来自另一“线”的思维障碍, 就无法克服, 自然却步;“双线进击”者则可立即在两条“战线”之间进行调整, 最后找到未知与已知二者之间的通道, 于是未知的难认识之处被已知所弥补, “不可现”的事物变为“可现”的了。以上三大“跨度”的加大, 又分别加强了思维的速度、广度和灵活度。所以, 跨越性思维又是一种高效思维。五、综合性“科学的发现总是集体脑力劳动的产物”, 这是诺贝尔奖金获得者、西班牙科学家卡哈在实践中得出的结论。这一结论是很值得重视的。因为创造性活动不可能是一种与他人没有任何联系的“全新的” 活动, 只能是在前人的基础上作出新的进展、新的突破。也就是说, 它必须综合利用他人的思维成果。牛顿发现万有引力, 是对开普勒、胡克、哈雷等人大量研究成果进行综合、分析后取得的, 德国物理学家维恩研究热辐射而获得诺贝尔奖金, 受益于基尔霍夫、斯特藩、波尔兹曼等人的研究成果,;李时珍的本草纲目, 沈括的梦溪笔谈, 无一不是高度综合了前人的成果。当今世界正向信息化社会迈进, 每天都有大量的科技成果问世, 谁能高度利用这些成果, 谁就能成为发明与改革的“百万富翁”。这里起决定作用的, 便是综合思维能力。要成功地进行综合思维, 又必须具备三种能力:一是“智慧杂交能力”。就是善于选取前人智慧宝库中的精华, 通过巧妙结合, 形成新的成果。我们不妨回顾一下蒸汽机的发明。蒸汽机的机械装置有两个重要的技术环节:一要设计把直线往复运动转化为圆周运动的装置, 使之带动车轮和机器转动。水排可以解决这项技术。二要有一个在蒸汽进入汽缸后能自动关闭进汽口的双作式阀门装置。风箱, 可谓这种阀门的楷模。由此, 著名科学史专家李约瑟博士得出一条公式:蒸汽机=水排+风箱。然而令人深思的是水排和风箱都是我国的发明创造。东汉初年, 南阳太守杜诗就设计并制造了一种水力鼓风机, 用于冶炼铸造业。宋代,我国又发明了有自动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生化室考试题及答案
- 大专自考试题及答案
- 茶叶团购站点创新创业项目商业计划书
- 眼球追踪智能显示屏创新创业项目商业计划书
- 电商仓储劳动力安排计划及其保证措施
- 化工成品安全保护措施
- 旅游行业人力资源2025年工作总结计划
- 2025-2025年小学教育信息化教学计划
- 疫情影响下八年级物理学生心理辅导计划
- 汽车制造质量检验培训计划
- 原材料不合格品处理流程
- 40m预制箱梁汽车吊双机台吊专项方案(经典)
- 人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教案全集(表格式教案)
- 全国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法律法规知识网络竞赛题及答案
- GB/T 44335-2024精细陶瓷涂层试验方法基于Stoney公式的陶瓷涂层内应力测定
- 水电站进水口启闭机排架结构及配筋计算书
- DZ∕T 0097-2021 工程地质调查规范(1:50 000)(正式版)
- 2022-2023学年河南省郑州市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数学试题(解析版)
- 小型化便携式医用雾化器设计研究
- 人力资源管理(初级)(自考) 课件 赵凤敏 第6-10章 人员素质测评-职业生涯管理
- 贵州水库工程施工现场临时用电施工方案(用电量计算)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