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1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2课 罢黜百家 独尊儒术 学习目标 掌握董仲舒新儒学的思想主张 知道西汉教育制度初步建立的概况 一 从 无为 到 有为 无为而治 道 原因 表现 休养生息政策 影响 积极影响 消极影响 有为 加强中央集权 适应国家统一的需要 董仲舒的新儒学体系的形成 1 董仲舒生平 前179 前104年 汉代儒家的代表人物 三次应对策问 天人三策 受赏识 为官 晚年著 春秋繁露 创制新儒学体系 特点 糅合道家 法家 阴阳五行家的思想 二 罢黜百家 独尊儒术 的提出 材料一 春秋 大一统者 天地之常经 古今之通谊也 今师异道 人异论 百家殊方 指意不同 是以上亡以持一统 法制数变 下不知所守 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 孔子之术者 皆绝其道 勿使并进 邪辟之说灭息 然后统纪可一 而法度可明 民知所从矣 班固 汉书 董仲舒传 观点 目的 评价 1 消极 扼制学术思想的自由发展 2 积极 加强中央集权 维护国家大一统 春秋大一统 罢黜百家 独尊儒术 加强中央集权 以思想的统一维护政治的统一 有人认为 就其实质而言 罢黜百家 独尊儒术 与秦朝的 焚书坑儒 是相同的 请回答 你认为上述观点是否有道理 并说明理由 深入探究 有道理 秦朝 焚书坑儒 和汉武帝 罢黜百家 独尊儒术 虽然确立的统治思想不同 但都是为了适应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 都属于思想文化专制的需要 材料一 天子受命于天 诸侯受命于天子 子受命于父 臣受命于君 妻受命于夫 诸所受命者 其尊皆天也 虽谓受命于天亦可 董仲舒 春秋繁露 顺命 材料二 人之为人 本于天也 天亦人之曾祖父也 此人之所以乃上类天也 人之形体 化天数而成 人之血气 化天志而仁 人之德行 化天理而义 人之好恶 化天之暖清 人之喜怒 化天之寒暑 人之受命 化天之四时 人生有喜怒哀乐之答 春秋冬夏之类也 喜 春之答也 怒 秋之答也 乐 夏之答也 哀 冬之答也 董仲舒 春秋繁露 为人者天 材料三 与天同者大治 与天异者大乱 观点 目的 君权神授 天人合一 天人感应 加强君权 材料一 儒家学派认为社会是由五种伦常关系组成的 君臣 父子 夫妇 昆弟 朋友 董仲舒从中选出君臣 父子 夫妇三项 称为 三纲 三纲是社会伦理道德的规范 材料二 夫仁 义 礼 智 信五常之道 王者所当修饬也 五者修饬 故受天之祐 而享鬼神之灵 德施于方外 延及群生也 观点 目的 三纲五常 巩固君权 维护统治秩序 春秋大一统 罢黜百家 独尊儒术 加强中央集权 君权神授 天人合一 天人感应 加强君权 三纲五常 巩固君权 维护统治秩序 2 董仲舒的新儒学体系内容 结合当时的形势分析 1 为什么汉武帝接受了 罢黜百家 独尊儒术 的建议并实施 2 他又是怎样具体实施的 3 有何影响 雄才大略的盛世君主汉武帝刘彻 思考 三 儒学成为正统 一 新儒学适应了加强中央集权和维护国家统一的需要 二 汉武帝的尊儒措施 课堂思考 为什么汉武帝时期儒学能够成为正统思想 三 影响 政治上教育上 儒家学说成为政府选拔人才 任官授爵的标准 士人纷纷研习儒家经典 儒学得以大兴 起用很多儒学家参与国家大政 1 儒家经典成为国家规定的教科书 2 兴办太学 3 初建地方教育系统 教育被儒家垄断 儒学地位大大提高 儒学在民间开始处于独尊的地位 汉武帝时期的选官制度是什么 汉武帝规定的 五经 是指哪些儒家经典 什么叫做 博士 太学的兴办有何积极意义 评价 积极 消极 1 加强了中央集权 巩固了大一统的国家 有利于稳定社会秩序 2 对儒学为主流的传统文化起了积极作用 3 发扬了中华民族传统美德 1 带有神学迷信色彩 唯心主义的成分应批判 2 扼杀不同流派的思想专制作风不可取 应当鼓励各种学术思想争鸣 3 宣扬纲常伦理是为了维护封建专制和等级制度 应批判 董仲舒的新儒学中有哪些积极成分 哪些又是在现实生活中要扬弃的 思维拓展 思考 董仲舒以后的儒学与先秦儒学有何不同 1 先秦儒学只是百家之一 而董仲舒以后的儒学被当成真理而独尊 2 先秦儒学谈论现实问题 而董仲舒以后的儒学谈论神学 3 先秦儒学是对 真理 的追求 而董仲舒以后的儒学则成为儒者的 政治敲门砖 4 先秦儒学处于充实发展中 而董仲舒以后的儒学则被当作 圣经 1 罢黜百家 独尊儒术 与 大一统 思想之间的关系是 a用政治上的统一保证思想上的统一b用君权神授的思想来巩固统一c用思想上的统一为巩固政治上的统一服务d儒家思想逐步成为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 c 2 董仲舒的新儒学为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奠定了理论基础 其主要是因为董仲舒提出了 a 春秋大一统 思想b 罢黜百家 独尊儒术 c 君权神授 天人感应 d 限民名田 塞兼并之路 a 3 汉武帝的哪些措施 对于促使儒家思想居于正统地位起了直接的作用 春秋大一统 重用儒学家 举办太学 讲授儒家经典 设立地方郡国学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