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物科学与技术毕业论文_第1页
植物科学与技术毕业论文_第2页
植物科学与技术毕业论文_第3页
植物科学与技术毕业论文_第4页
植物科学与技术毕业论文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本科生毕业论文 春玉米产量效应研究 学生姓名: 牛艳娟 学 号: 20060840150 院 系: 农林科技学院农业科学系 专 业 : 植物科学与技术 年 级: 2006 级 指导教师 : 金亚征 讲师 二 一 年 六 月 摘 要 春玉米是张家口地区的主要粮食作物, 为实现玉米产量潜力的进一步提高, 本试验在当地管理、栽培基础之上研究了不同播期、密度 、品种 对 张家口地区春玉米产量的影响 .结果表明 , 当地主栽品种产量高于郑单 958 品种,密度 4000/亩为本地区春玉米最佳播种密度, 4 月 30 日至 5 月 10 日为最佳播种日期。 关键词 : 春玉米 ; 密度 ; 品种; 产量 Reserch on Effection of spring-maize yield Abstract: Of corn is the main food corn kalgan area, for the attainment of corn production potential to further improve, our test in the local administration, sprawling on the basis of the different transmission, density, to kalgan area of corn production. the results show that local plant varieties to the high yields zheng dan 958 species, densities 4000 mu of the area of corn sown, and the density of april 30 to may 10th, the date for the best seeds. Key words: spring-maize, density, variety, output 目 录 1 综述 1 1.1 张家口地区春玉米产量现状 1 1.2 张家口地区春玉米产量研究进展 1 1.2.1 1 1.2.2 1 1.2.3 2 1.2.4 2 2 材料和方法 3 2.1 试 验材料 3 2.2 试验方法 3 3 结果与分析 3 3.1 播期对春玉米产量的影响 3 3.2 密度对 春 春玉米产量的影响 4 3.3 品种对春玉米产量的影响 5 4 结论与 讨论 7 致 谢 8 参考文献 9 河北北方学院本科生毕业论文 - 1 - 1综述 随着人口的增加、经济的加速发展 ,玉米的用途和在饲料中的重要地位更加突出 ,对玉米的需求也逐年增加 。在我国耕地面积有限的前提下 ,不可能依靠加玉米的播种面积来提高玉米的总产量。近几年的玉米生产实践表明 ,玉米产量的提高主要靠玉米品种产量潜力和栽培技术的提 高。 国内外发展玉米生产的实践表明,玉米产量随密度增加而提高,合理密度可使群体和个体发展协调,解决穗数、粒数和粒重三者之间的矛盾,提高产量。一个合理的群体,必须是三者乘积的最大值。密度达到一定程度之后,随着密度的增加,产量反而降低。关于玉米密度与产量,密度与产量结构的关系 ,前人曾开展一系列研究。 密度是影响群体库源生理性状的重要因子。关于玉米产量与库源关系国内外作了大量的研究 , 但库源及其相互关系对产量的作用及相对重要性看法仍不尽一致。一种观点认为 : 光合产物是籽粒产量形成的物质基础 , 群体光合速率高 , 产量高。提高适宜叶面积系数增加产量 , 遮光、剪叶和降低叶面积系数降低产量 , 主张增源是提高产量的主要途径 ; 另一种观点认为 : 不同栽培条件下高的总粒数与高产相联系 , 剪穗减库减产 ,主张扩大库容提高单产 ; 此外 , 另有一种观点则认为 : 产量库源特征因生态条件而异 , 高纬度、高海拔地区库是主要限制因素 , 低纬度、低海拔源是主要限制因素。这些说明了不同研究者因试验作 物种类、生态条件、研究方法的差异 ,对源、库在产量形成中作用大小的认识也不尽相同。 玉米籽粒产量是由每亩穗数、每穗粒数和粒重三要素构成。这些性状均受种植密度的影响,适当增加种植密度是发挥玉米杂交种增产潜力的重要环牛艳娟 -春玉米产量效应研究 - 2 - 节 ,因为这样可以提高叶面积指数和光合势。但密度要有一个合理的界限,并不是愈密愈好。密植给产量结构带来 3个变化:一是密度与穗数的关系,紧凑型玉米随着密度的增加,密度与穗数呈直线相关;平展型玉米的穗数随密度增加而增加的很少,最后表现为一个定值。二是密度与穗粒数的关系。穗粒数总是随密度增加而降低,但每亩粒数 在一定范围内与产量呈正相关,当超过一定值之后, 产量下 三是密度与粒重的关系,两者均呈负相关。总的说来,在低密度条件下,产量随密度增加而增加;当密度达到一定限度后,产量与密度呈负相关。种植密度改变的同时也改变了玉米的源库关系,随着密度的增加,群体库源也随着增加,但两者增加幅度不同,群体库的增加幅度超过群体源的增加幅度 ,高密度下群体源不足是产量提高的主要限制因素,保证一定总粒数,增加吐丝后干物质积累量,提高成粒率,强源促库是玉米高产的关键。不同的密度必然形成不同的田间小气候,密度能显著影响小气候因子在群体中的分布 ,并最终反映在群体的有效贮积能量上,通过合理密植能调节群体结构、充分利用小气候资源,获得较高有效贮积能量。种植密度不仅影响产量,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玉米的质量,随种植密度增加 ,淀粉含量下降 ,而油分含量呈现降 -升 -升趋势。密度也不可避免地影响了玉米植株的个体发育,随种植密度的增大,雌雄穗延迟吐丝散粉,长时期效率比较低,因此叶片相对低密度较短。不同的品种有其独特的耐密特性,最能体现品种耐密性的指标是突出的群体透光性,其次是 LAI, NAR和 CGR,要想获得高产,就要探索它的最适密度,指导大田生产。 国内自 20 世纪 90 年代末以来,先后出现了许多块经过专家验收,并公开发表的超高产地块。对这些超高产田的数据进行分析后发现:超高产田的种植密度都很高,全部在每亩 4000 株以上,其中大部分超高产田集中在 4500-5500 株之间,占总地块的 50%,还有 36%的地块密度达到河北北方学院本科生毕业论文 - 3 - 每亩 5500-6000 株,柴欧德在 2002 年创造的亩产 1899.5kg 的世界记录,每亩竟收获了 7300 株。为什么高产田都要采用高密度呢?这是因为,一味通过提高单穗产量来增加亩产,往往导致种植密度偏稀,光能利用率降低,达不到超高产的效果,不是玉米高产的主攻方向;而适 当增加种植密度,会增加单位面积的叶面积指数,提高光能利用率,增加生物学产量,也就是增大了源,增加密度的同时也增加了单位面积的穗数,也就是增加了库,这样高密度就促使源和库同时升级,为玉米超高产提供了必要的条件。与上面列举的超高产田相比,我国现在的玉米栽培现状不容乐观,全国玉米田的种植密度大都在每亩 3000-4000 株之间,极少数超过每亩 4000 株,平均亩产在 500kg 以下。以现在的密度状况,把水肥因子调整的再好,其产量也很难超过每亩 1000 公斤,因此,增加密度是实现玉米超高产的必经之路。同时还要求玉米育种专家 选育耐密的超级玉米,为大田密植提供种子保障。既然大田密植和耐密育种是玉米超高产栽培的先决条件,那么密度在未来玉米生产中的地位就显得尤为重要,因而必须对玉米密度进行深入细致的研究。前人在玉米密度方面做的研究工作较多,但大部分都集中在生理和生态上,在密度对玉米营养器官结构的影响以及根茎叶各项结构指标与密度和产量指标间的关系方面,目前尚未见报道。因而,分析密度对玉米营养器官的吸收、支持、合成和运输功能的影响,借助各种组织结构与产量指标的关系,探讨高密度栽培条件下玉米增产的结构限制因素,为玉米耐密育种和玉米超高产栽 培提供理论依据。 2 材 料和方法 2.1 实验地点与气候 本实验 于 2009 年在 张家口市宣化县沙岭子 地点进行。 张家口属于大陆性气候,土壤类型多样,季平均降水量为 13.4 毫米,平均日照时数 650 小时, 2.2 试验 设计 品种处理 :郑单 958 密度处理: 3000 株 /亩; 4000 株 /亩;株 /亩 5000 小区面积: 2.3 调查测定项目: 2.3.1生育期记载 :以全田 60%以上植株进入该时期为标志 2.32 干物质测定:于吐丝期、 收获期 2次分别取 3株代表性 的 植株,紧贴地面将其砍下,将牛艳娟 -春玉米产量效应研究 - 4 - 所取植株分器官为叶片、叶鞘、茎杆、 雄穗、苞叶、穗轴、子粒;先称鲜重记录结果,然后 105摄士度杀青 30分钟,然后 80摄士度下烘干至恒重,称量干重记录结果。 2.3.3叶面积测定:吐丝期、吐丝后 20天、 40天、收获期测定单株叶面积,取 3株代表性的植株,紧贴地面将其砍下,首先调查记录 3个单株所有叶片绿色部分叶片的叶长、叶宽,从倒一叶片开始记录;倒 123 2.3.4籽粒灌浆的测定:选取代表性果穗,取中部子粒 100粒,称鲜重 A,然后 105摄士度杀青 30分钟,然后 80摄士度下 烘 干至恒重,记录结果 B,子粒水分 C为 1-B/A*% 2.3.5收获测产:每 点另取 10穗代表性果穗,将每穗从中部掰开,调查乳线高度比例。求得10穗中平均乳线高度;把玉米棒子从中部掰开,观察子粒有胚的反面,当子粒上部已呈黄色,中部仍有乳白色时白黄色相交之处有一明显界限,即称为乳线。调查每个果穗中部的子粒,记载时用子粒基部到乳线的长度占子粒全长的百分数表示,取所有测量子粒的平均值。然后,立即脱粒,用谷物水分测定仪器测定收获当时的子粒含水量。 2.3.6室内考种:将每点取回的代表性果穗风干进行考种,记录穗长、穗粗、秃尖长、穗行数、行粒数、然后脱粒数千粒重,同时测定出籽率: 子粒重量 /( 子粒 +穗轴 ) 100% 产量 =亩穗数 穗粒数 千粒重 /1000000 河北北方学院本科生毕业论文 - 5 - 3 结果与分析 3.1 不同密度下的春玉米产量表现 株数 穗长 穗粗 秃尖长 穗行数 行粒数 千粒重 亩穗数 3000 21 16.6 0.15 15.1 44.4 443.9 3423 4000 18.9 15.89 0.59 15.7 40.5 392.7 4217 5000 18.8 15.8 0.46 14.9 39.9 384.6 4753 2.2 不同密度方式下春玉米生育期 进程 株数 播种期 初苗期 抽雄期 吐丝期 成熟期 收获期 3000 4.30 5.11 7.14 7.17 9.27 9.29 4000 4.30 5.11 7.15 7.18 9.26 9.29 5000 4.30 5.10 7.16 7.19 9.26 9.29 2.3 不同密度下春玉米干物质生产 不同密度下的春玉米产量表现 0 200 400 600 800 1000 1200 3000 4000 5000 密度 产量 牛艳娟 -春玉米产量效应研究 - 6 - 2.4 05001000150020002500300035004000吐丝期 吐丝20天 吐丝40天 收获期生育时期叶面积指数300040005000 致谢 在论文完成之际,我要特别感谢我 的指导老师 金亚征 老师的热情关怀和悉心指导 , ,河北北方学院本科生毕业论文 - 7 - 以及 吕彦彬老师 给予的指导和帮助。 同时还 得 到许多 领导和同学的 支持和帮助,在此一并致以诚挚的谢意。 再次 感谢所有关心、支持、帮助过我的良师益友。 参考文献 1 佟屏亚 .确立玉米在饲料中的主导地位 J.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1995(3):24-27. 牛艳娟 -春玉米产量效应研究 - 8 - 2 马国胜 ,薛吉全 ,路海东 ,等 .不同类型饲用玉米群体光合生理特性的研究 J.西北植物学报 ,2005,25(3):536-540. 3 曹庆军 , 王洪预 , 张铭 , 等 . 高施肥水平下密度对春玉 米产量的影响 J. 玉米科学 ,2009,17(3):113-115. 4 孙锐 ,彭畅 ,丛艳霞 ,等 .不同密度春玉米叶面积系数动态特征及其对产量的影响 J.玉米科学 ,2008,16(4):61-65 5 潘丽艳 ,魏湜 ,王振华 .种植密度对青贮玉米品种产量及相关性状的影响 J.玉米科学 ,2006,14(5):107-110. 6 李 永 刚 , 王婷 . 青 贮 玉 米 密 度 与 产 量 及 产 量 构 成 因 素 的 研 究 J. 西北农业学报 ,2005,14(1):149-152. 7 刘明 ,陶洪斌 ,王璞 ,易镇邪 ,鲁来清 ,王宇 . 播期对春玉米生长发育与产量形成的影响 J.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 2009, (01) . 8马国胜 ,薛吉全 .不同类型饲用玉米品种群体生理指标的研究 J.草业学报 ,2006,15(5):70-75. 9 李建奇 ,黄高宝 ,牛俊义 . 不同类型玉米品种的产量与品质筛选研究 J中国种业 , 2004,(02) . 10 张廷会 . 加入 WTO 对我国玉米生产流通的影响 J中国粮食经济 , 2000,(02) . 11 闫贵龙 ,孟庆翔 ,陈绍江 . 玉米类型和籽粒成熟期影响秸秆营养成分与活体外消化率的比较研究 J动物营养学报 , 2005,(03) . 12 郑慧敏 .不同密度对夏玉米雌雄穗发育和产量影响的研究 D. 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2009,(06) 13 王庭梁 .不同密度下玉米营养器官结构与产量的关系 D. 中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