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高考两年模拟(新课标)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专题十三 第35讲 百家争鸣与汉代儒学课件.ppt_第1页
三年高考两年模拟(新课标)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专题十三 第35讲 百家争鸣与汉代儒学课件.ppt_第2页
三年高考两年模拟(新课标)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专题十三 第35讲 百家争鸣与汉代儒学课件.ppt_第3页
三年高考两年模拟(新课标)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专题十三 第35讲 百家争鸣与汉代儒学课件.ppt_第4页
三年高考两年模拟(新课标)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专题十三 第35讲 百家争鸣与汉代儒学课件.ppt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课标版历史第35讲百家争鸣与汉代儒学 题组一百家争鸣1 春秋战国时期 中国社会发生重大变革 思想上出现 百家争鸣的局面 主要流派及代表人物有 道家学派的老子和庄子 儒家学派的孔子 孟子和荀子 墨家学派的墨子 法家学派的商鞅 韩非子 2 百家争鸣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 思想解放运动 是中国学术文化 思想道德发展史上的重要阶段 奠定了中国思想文化发展的基础 3 孔子的思想核心是 仁 即爱人 要求人与人之间要互相爱护 融洽相处 在政治上主张 以德治民 爱惜民力 反对苛政和任意刑杀 他希望恢复西周的礼乐制度 主张 克己复礼 在教育上孔子首创私人讲学 主张 有教无类 4 孟子发展孔子 仁 的思想 主张实行 仁政 进一步提出 民为贵 社稷次之 君为轻 的民本思想 他主张 性本善 认为人的天性是善良的 5 荀子主张统治者施政用 仁义 和 王道 以德服人 并提出 君者舟也 庶人者水也 水则载舟 水则覆舟 的著名论断 他提出 人之性恶 认为人生来本性是恶的 强调用礼乐来规范人的行为 使人向善 6 老子是道家学派的创始人 认为世界万物的本原是 道 提出 无为而治 的政治主张 提出朴素的辩证法思想 庄子继承和发展了老子的学说 把世间万物都看作是相对的 7 法家的集大成者是韩非子 主张君主要 以法治国 提出了系统的法治理论 墨家代表人物为墨子 主要思想是 兼爱 非攻 尚贤 等 8 孟子提倡的 仁政 就是孔子提倡的 仁 题组二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1 董仲舒针对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 提出 春秋大一统 和 罢黜百家 独尊儒术 主张 针对加强君权的需要 提出 君权神授 的思想和 天人合一 天人感应 思想 针对为人处世标准 提出 三纲五常 提倡孝道 2 汉武帝在思想方面全面肯定董仲舒的新儒学思想 在政治方面起用儒学家参与国家大政 在教育方面利用国家政权的力量兴办教育 提倡儒学 如确立 儒家经典为必读教科书 兴办太学和地方教育系统 3 结果 汉武帝的尊儒措施使儒家思想成为历代统治者推崇的正统思想 逐渐成为两千多年来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 4 董仲舒的 罢黜百家 独尊儒术 中的 儒术 就是孔子 孟子的 儒学 题组一百家争鸣1 在评论秦朝灭亡时 美国历史学家费正清说 在证明了法家思想确有效用的同时 秦王朝也从反面体现了孟子的一个思想的正确 政府最终还是要依靠被统治者的默认 此处孟子的 一个思想 应该是指 a 人之初 性本善b 民贵君轻 统治者要实行 仁政 c 先义后利 养浩然之气d 不期修古 不法常可答案b秦国利用法家思想推行改革 最终增强了实力 实现了统一 这 证明了法家思想确有效用 秦朝实行暴政 二世而亡 从反面体现了孟子 仁政 思想的正确 因此正确答案是b项 2 分定而无制 不可 故立禁 禁立而莫之司 不可 故立官 官设而莫之一 不可 故立君 这种主张应出于 a 儒家b 墨家c 道家d 法家答案d关键信息是 故立君 题干材料主张加强君权 可判断是法家思想 d项正确 3 法国社会史学家谢和耐在叙述战国时期某学派的观点时说 君主并不需要使用特殊人物 也无需依靠运气 道德品质并无作用 甚至还会将事情弄糟 因为它会赋予有德之士以危及君主与法律权威的权力从而导致国家的覆亡 某学派 是 a 道家b 儒家c 法家d 墨家答案c结合材料 道德品质并无作用 危及君主与法律权威 可以看出该学派否定教化的作用 维护君主专制统治 注重法律的权威 可以判定为法家 故c项正确 道家主张无为而治 儒家重视礼教德治 墨家强调 兼爱 非攻 与材料信息不符合 故a b d三项错误 4 秦汉以后 先秦诸子百家的命运开始分化 成了中华文化的正统和主流 虽在舆论上不大受好评 但实际上主宰了两千年来专制朝廷的庙堂政治 占据了民间社会的广阔天地 成为幽人隐士的精神家园 在刹那辉煌之后烟消云散 上述论述分别是指 a 儒家 道家 墨家 法家b 法家 儒家 道家 墨家c 儒家 道家 法家 墨家d 儒家 法家 道家 墨家答案d注意材料与选项的对应关系 儒家思想经过董仲舒改造 在汉武帝 罢黜百家 独尊儒术 之后逐渐成为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 法家厉行严刑峻法 维护封建专制统治 古代中国统治者治国一般是外儒内法 道家 无为 消极遁世 墨家在战国时期是显学 但之后逐渐凋零 故d项正确 题组二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5 秦代 焚书坑儒 和汉代 独尊儒术 采用的手段大相径庭 秦代重在 禁 汉代重在 尊 但两者反映的本质问题是相同的 即 a 文化氛围由生动活跃转为死气沉沉b 文化内容由综合宽容转向专制c 文化成为政治权力的附庸d 为不同思想留下适度发展的空间答案c汉武帝接受董仲舒的建议 罢黜百家 独尊儒术 儒家思想成为当时社会的主流思想 但文化氛围并未转为死气沉沉 故a项不正确 秦代 焚书坑儒 反映了文化专制而非综合宽容 故b项不正确 焚书坑儒 和 罢黜百家 独尊儒术 都是迎合君主统治的需要 文化成为政治权力的附庸 故c项正确 秦代 焚书 属于文化专制 并未 为不同思想留下适度发展的空间 故d项错误 6 历史学家吕思勉在 中国制度史 中指出 两汉之世 皇帝 遇日食灾变 则下诏责躬求言 下列思想内容与这一现象的出现有关的是 a 三纲五常b 天人感应c 无为而治d 春秋大一统答案b本题考查对董仲舒新儒学内容的理解能力 董仲舒主张 天人感应 认为如果人君无道 天就会降下灾异加以谴责和威慑 因此人君必须遵循天道 实行仁政 题干材料中 皇帝 遇日食灾变 则下诏责躬求言 体现了 天人感应 故选b项 7 在古代中国这样一个幅员辽阔的多民族国家 要维持社会的稳定与秩序 必须要有一套为大多数社会成员所认同的基本价值体系 为形成这套价值体系 汉武帝 a 燔诗书 明法令b 罢百家 尊儒术c 立中正 定九品d 正君心 致良知答案b 燔诗书 明法令 属于战国时期秦国商鞅变法的内容 故a项错误 汉武帝为了加强统治 采纳了董仲舒的观点 罢黜百家 独尊儒术 故b项正确 立中正 定九品 说的是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选官制度九品中正制 故c项错误 正君心 致良知 属于宋明理学的内容 故d项错误 8 班固曰 自武帝初立 魏其 武安侯为相而隆儒矣 及仲舒对册 推明孔氏 抑黜百家 立学校之官 州郡举茂才 孝廉 皆自仲舒发之 材料表明 a 在起用董仲舒之前 儒学的正统地位已确立b 举孝廉 兴太学的做法是为了提高儒学地位c 汉武帝拜董仲舒为相后 实行了一些尊儒措施d 罢黜百家 独尊儒术有利于教育的全面发展答案b儒学正统地位的确立是在汉武帝 罢黜百家 独尊儒术 之后 故a项错误 抑黜百家 立学校之官 州郡举茂才 孝廉 皆自仲舒发之 说明b项正确 董仲舒没做过丞相 故c项错误 罢黜百家 独尊儒术 并不能促进教育的全面发展 故d项错误 重难点一诸子百家的思想 一 百家争鸣 局面出现的原因和历史意义1 原因 1 经济上 井田制瓦解 封建经济发展 为文化的繁荣提供了物质条件 2 政治上 王室衰微 诸侯争霸 士阶层崛起 各种力量对社会变革的现实发表不同的看法 提出改革时弊的各种方案 3 阶级关系上 各诸侯国都想富国强兵 因而特别地礼贤下士 士 们也希望实现用自己的思想主张治国平天下的政治愿望 4 文化上 经济 政治的变动造成文化下移 春秋战国以后 随着王室衰微 政局变化 学在官府 有所变化 由于私学的兴起 文化下移 出现了一批以传播文化 发展学术为宗旨的社会力量 其被称为 诸子百家 2 历史意义 百家争鸣 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 对当时和之后中国社会历史的发展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1 先秦诸子百家对后世文化学术发展产生了极大影响 共同构成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基本精神 2 百家争鸣 过程中各派相互取长补短 形成中国思想文化兼容并包和宽容开放的特点 命题视角 1 创设新情境 采用新材料 考查对诸子百家思想主张的理解成为近几年高考中的常见形式和内容 2 高考中常将该部分内容与明清之际的进步思想 近代民主思想联系起来 归纳共性 比较不同 考查其与社会变革的关系 还常将百家争鸣与智者运动 孔子与苏格拉底等进行对比考查 3 以构建和谐社会 以人为本等为切入点考查诸子百家思想的现实意义 孔子 孟子 荀子思想观点的共性 1 三者的思想都是时代发展的产物从三位思想家所处的时代来看 春秋战国时期是奴隶社会瓦解 封建社会形成的时期 孔子以维护奴隶制统治为目的 孟子和荀子则是为了维护新兴地主阶级的利益 2 三者都以 仁 为思想核心孟子把孔子 仁 的思想发展为更加系统的 仁政 思想 荀子主张施政用 仁义 和 王道 以德服人 这些都是对孔子思想的继承和发展 3 三者都提出民本思想孔子主张 为政以德 节用而爱人 孟子提出 民贵君轻 的观点 荀子则看到了人民力量的强大 提出 君舟民水 的观点 4 三者都对人性进行了研究孔子认为 性相近 孟子提出 性本善 荀子提出 性恶论 典例1 2014山东文综 13 4分 春秋时期 孔子兴办私学 学生来自士农工商各阶层 这一做法 a 打破了贵族垄断教育的特权b 瓦解了宗法分封制度c 动摇了周王室的统治基础d 适应了诸侯争霸战争的需要命题立意本题以孔子兴办私学设置历史情境 考查孔子对教育的贡献 同时考查学生对历史知识的再认再现能力 解题关键准确把握孔子对教育事业做出的巨大贡献 解析在孔子兴办私学之前 只有贵族子弟享有受教育的权利 而孔子招收的学生来自士农工商各阶层 这就打破了贵族垄断教育的特权 故a项正确 材料信息主要反映了春秋时期教育领域的变化 b c d三项与材料信息不符 答案a 1 1先秦一位思想家说 君无术则蔽于上 臣无法则乱于下 此不可一无 皆帝王之具也 这位思想家是 a 老子b 孔子c 孟子d 韩非子答案d解析材料信息的大意是 君主不懂得策略就会被蒙蔽 臣子没有法令就会作乱 这两者缺一不可 都是帝王治国的工具 可见该思想家认为治国必须既要有策略 又要遵循法度 二者缺一不可 因此该思想家是韩非子 故选d项 老子主张 无为而治 孔子主张 为政以德 孟子主张实行仁政 都与题意不符 故排除a b c三项 1 2孔子说 以道事君 不可则止 孟子说 君有大过则谏 反覆之而不听则易位 孔子和孟子都强调 a 臣子必须绝对服从君主b 君臣要各安其位 各守其职c 臣子要为君主做出牺牲d 君臣的 离合 以道是否相同为前提答案d解析根据 君有大过则谏 反覆之而不听则易位 可判断出a项错误 b c两项皆不符合孔子和孟子强调的意思 题干材料中孔子和孟子的话都在论述君臣的 离合 d项符合题意 重难点二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 二 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的原因1 根本原因新儒学对于巩固国家统一 维护封建统治秩序 神化皇权有积极作用 2 直接原因汉武帝采纳了董仲舒 罢黜百家 独尊儒术 的建议 3 其他原因 1 汉武帝的举贤良对策为董仲舒阐发儒学思想提供了良机 2 董仲舒把道家 法家和阴阳五行家的一些思想糅合到儒家思想中 加以改造 形成了新的儒学体系 3 汉武帝通过起用儒士参政 兴办太学和在各郡县设立学校 将儒家经典确定为教科书 命题视角 1 董仲舒改造儒学的背景 内容 儒学成为正统思想的原因 途径及其影响在近几年高考中考查较多 2 将董仲舒新儒学与先秦儒学从内容 地位等角度进行比较 将 罢黜百家 独尊儒术 与明清思想批判 新文化运动对儒学的批判从多角度作比较考查 3 将董仲舒的新儒学放到整个儒学的发展历程中 考查其地位及特点 也是近几年高考命题的一种趋势 董仲舒改造儒学的目的 内容及特点1 内容 1 针对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 提出 春秋大一统 和 罢黜百家 独尊儒术 的主张 2 针对加强君权的需要 提出 君权神授 的政治思想和相应的儒家道德观点 3 针对土地兼并的现实 进一步发挥儒家的仁政思想 主张限田 薄敛 省役 4 针对为人处世标准 提出 三纲五常 提倡孝道 5 在哲学上 提出 天人合一 天人感应 2 目的 新儒学的根本目的是维护封建统治秩序 神化专制皇权 它为儒家思想跃居传统思想文化的主流地位奠定了基础 3 特点 外儒内法 兼采各家思想 儒学独尊 思想专制 宣扬 天人感应 带有神学倾向 典例2 2014江苏单科 1 3分 在对天 君 民关系的认识上 原始儒学以孟子为例 主张民贵君轻 董仲舒主张 屈民以伸君 屈君以伸天 材料表明 董仲舒 a 继承了原始儒学的全部宗旨b 背离了原始儒学的民本思想c 背离了原始儒学的仁爱思想d 摒弃了原始儒学的德治主张 命题立意本题以原始儒学与董仲舒对天 君 民关系的不同认识作为情境材料 考查董仲舒的主要思想 同时考查学生调动和运用知识辨别历史事物的能力 解题关键准确理解材料中 屈民以伸君 屈君以伸天 的含义 解析从材料信息看 原始儒学主张民贵君轻 但董仲舒则认为人民应服从君主统治 君主应顺从天意 据此可知 董仲舒背离了原始儒学的民本思想 故选b项 a项中的 全部 表述不当 c d两项与史实及材料信息均不符合 答案b 2 1有学者指出 政治上结束战国是在秦代 而文化上结束战国却是在汉代 与 文化上结束战国 密切相关的思想家是 a 孔子b 孟子c 董仲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